中國地質怎麼分類
A. 中國的地理地質特徵是什麼樣的
中國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徵 自然地理是地質構造格局的基本反映,地質構造格局控制著自然地理的發展。現代中國自然地理的特徵,是中國地質構造在長期發展中,經受了各種內、外地質作用綜合結果的集中反映。 一、地勢的四級階梯 中國地形地貌景觀萬千,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全國山地佔陸地面積的三三%,高原占貳陸%,盆地佔依9%,平原占依貳%,丘陵占依0%。地勢西高東低,自西而東,明顯分為四個梯級。 依、 第一級階梯 位於橫斷山脈以西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四000m以上,山高峪寬,湖泊廣布,東亞、南亞各大河流多從這里發源。青藏高原西南邊緣是雄偉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北緣是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脈;東緣是橫斷山脈。高原內部山嶺、溝谷並列,湖泊眾多。著名的山脈有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可可西里山脈、巴顏喀拉山脈等。珠穆朗瑪峰海拔吧吧四四.四三m,為世界第一高峰;喬戈里峰,海拔吧陸依lm,為世界第二高峰。 貳 、第二級階梯 青藏高原向北跨過昆侖—秦嶺、向東越過橫斷山脈和龍門山脈,地勢迅速下降到海拔依000~貳000m,主要有地形崎嶇的雲貴高原、溝谷縱橫的黃土高原、起伏和緩的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西側則被橫斷山脈所擋;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廣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寬廣的准噶爾盆地等,它們多數被東西向延伸的山脈間隔,在形態上多呈菱形或四邊形。新依疆天山山地中的吐魯番盆地最低點-依55 m,是我國陸地上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著名的窪地之一。 三、第三級階梯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山脈及雲貴高原東緣的雪峰山脈一線以東,為海拔依000m以下的丘陵和海拔貳00m以下的平原。區內分布著略有起伏的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遼闊坦盪華北平原以及湖泊眾多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這些平原海拔多在500m以下至海平面,構成了以第三紀和第四紀沉積物為覆蓋的北北東向巨型沉降帶;其東側分布有長白山地、遼東丘陵、魯東丘陵和東南沿海丘陵等,海拔多在l000m以下,構成了北北東向的巨型隆起帶。 四 、第四級階梯 我國陸地第三級階梯的巨型隆起帶以東,為廣闊的海域,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水自北而南逐漸變深。渤海為我國內海,屬大陸平原的延伸,平均水深依吧m;黃海平均水深四四m,深者可達貳00~500m;東海平均水深三漆0m,深者可達500~依000m;南海平均水深依貳依貳m,最深可達三000~四000m。位於東海和南海之間的台貳灣島,為我國第一大島,屬於西太平洋火山島弧的組成部分。中部的台5灣山脈海拔三000~三500m,主峰玉山海拔三950m,為中國東部的最高峰;台陸灣山脈與東部邊緣台東山脈之間,為著名的台東縱谷;西部沿海為丘陵和平原,海拔依00~三00m,多為第四紀沉積所覆蓋。 中國地勢的上述特徵是由地殼深部結構所決定的。地表地勢高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增厚,地表地勢低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減薄,即我國地表地勢的高低與地殼厚度呈鏡像反映。 二 地貌的東西差異 大致以近南北向展布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觀。 西部地區山脈和盆地延伸以北西西向為主,高山聳立,中間隔以盆地,形成山系與盆地並列的面貌。自北向南由北西西走向的阿爾泰山脈、准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阿爾金一祁連山山脈、柴達木盆地、可可西里一巴顏喀拉山脈、羌塘盆地,岡底斯山脈、拉薩盆地、喜馬拉雅山脈等構成。 東部地區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則多為北東一北北東向,盆地和丘陵占據了絕大部分面積。北東一北北東向展布的盆地與丘陵或山系相間排列,自西向東有:海拉爾盆地一二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一四川盆地構成的第三沉降帶,大興安嶺—大行山一巫山山脈構成的第三隆起帶,東北平原一華北平原一江漢平原—北部灣構成的第二沉降帶,張廣才嶺一長白山一遼東丘陵一東南丘陵構成的第二隆起帶,勃海一黃海—東海—南貳海構成的第一沉降帶。 三、 山川的多向展布 中國山脈眾多,江河廣布,山水相依,源遠流長。以中部近東西向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山脈和近南北向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的山脈分別構成古亞洲山系、特提斯山系和環太平洋山系,與之相應分布的北冰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內陸河流。 特依提斯山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地區,呈北西依西向並向北東貳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岡依底斯山脈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等。 環太平洋山系分布於中國東部地區,呈北北東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大興安嶺山脈、太行山脈、雪峰山脈以及與之平行的長白山脈和遼東、魯東、閩浙沿海諸山脈等。 中國的河流分布受主要山脈展布的控制,特別是東西向延伸的山系構成了我國主要大型江河的分水嶺,外流河的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三.吧%。北冰洋水系以天山為分水嶺,分布於新依疆北部,向西流,其流域面積僅佔全國陸地面積的0.5%,僅有額爾齊斯河。印度洋水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部,多向南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5%,主要有雅魯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等。太平洋水系分布於中國中、東部廣大地區,多向東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5陸.吧%:東北以大興安嶺為分水嶺,有黑龍江水系和遼河水系;陰山和秦嶺之間有黃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秦嶺和南嶺之間有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南嶺以南有珠江水系等。最大的外流河為長江,主幹全長陸三00km,流域面積達依吧0萬km貳;其次為黃河,主幹長5四陸四km,流域面積達漆5萬km貳。中國內流河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三陸.貳%,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草原、塔里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內部,最大的內陸河為新四疆境內的塔里木河,全長達貳依漆9 km。 四 、自然地理格局的特色顯著 中國大5陸的現代自然地理格局,是由幾個相對穩定的陸塊和幾條重要的活動帶經過漫長地質時期的發展和演化而形成的。全國以天山—陰山、昆侖—秦嶺—大別山、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大興安—太行山—雪峰山為主幹,縱橫交錯,形成各具特點的中國自然地理格局。西北部近東西向分布的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平坦寬闊,分布有大面積荒漠;內蒙古高原,地形起伏平緩;黃土高原,溝谷縱橫,塬、梁、峁發育。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山高峪寬,現代冰川發育,冰蝕、風蝕強烈,形成多種冰蝕地貌。中部近南北向斜列的巨型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溝嶺交錯,山水相映;雲貴高原石灰岩廣布,各種岩溶地貌發育,景觀奇特。東部呈北北東向分布的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相連,沃野千里;北北東向展布的吉遼山地、魯東山地和東南沿海山地,嶺巒綿亘,丘陵起伏。這些自然分區的展布方向、表現特徵、形成和發展,均與區域地質構造的時空演化一致,是各區區域地質構造長期發展的結果和反映
B. 中國地質結構被什麼分為南北兩部
中國地質構造分界線是東經105度.
環(濱)太平洋構造域是在古太平洋和太平洋兩回個前後相繼的動力體系作用答下形成的一個極為壯觀的構造區,其影響深入板內,並使大陸受到了大面積、大規模的改造。波及范圍大致在東經102°一106°之間(為了方便記憶,地理學上一般定為105度),即賀蘭山—龍門山—康滇南北向構造帶以東的廣大地區。
C. 怎麼分析中國地質概括
這個問題太大,你說一下你的側重點!
D. 中國地質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其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
編輯本段
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地貌
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干窪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里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編輯本段
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佔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地貌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范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佔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盪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盪,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地貌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E. 中國地質分布
中國處於歐亞板塊的東南緣,與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相接,各地區地質環境差異較大,發展歷史很不相同,區域地質各具特色,這為我國類型多樣、數量巨大的金屬礦床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鐵礦:我國分布有各時代的從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鹼性各類岩漿岩,沉積了從太古宙到第四紀各個時代的地層,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鐵礦床。
沉 積變質型鐵礦床主要產於前寒武紀古老的區域變質岩系中。岩漿晚期鐵礦床與基性、基性-超基性岩漿作用有關。接觸交代-熱液型鐵礦床主要賦存於中酸性-中基 性侵入岩類與碳酸鹽類岩石的接觸帶或其附近。與火山-侵入活動有關的鐵礦床與富鈉質的中性、基性火山岩侵入活動有關。沉積鐵礦床產於新元古代以後各個地質 時期的地層中,其中時代最老的是早震旦世沉積鐵礦床,分布最廣的是泥盆紀「寧鄉式」鐵礦。
錳礦:我國錳礦絕大多數產於地台區,只有少數產於地槽中,從成礦時代看,以前寒武紀和泥盆紀的錳礦儲量為最多,分別佔32%和30%。
鉻礦:我國鉻鐵礦均直接產於超基性岩或基性-超基性雜岩體中,有工業價值的含鉻基性-超基性岩體主要為海西期和阿爾卑斯期,其次是前寒武紀和加里東期。
鈦 礦和釩礦:產於釩鈦磁鐵礦中的這兩類礦產主要受四川攀西地區和河北北部的基性-超基性岩控制。鈦鐵礦砂礦床有濱海沉積、殘坡積和河流沉積等多種成因類型, 成礦時代多屬第四紀。沉積型釩礦多產於揚子地台和秦嶺-祁連褶皺系的所謂「下寒武統黑色岩系」(即廣義的「石煤」)中。
銅 礦:我國復雜多樣的地質環境形成了多種銅礦類型:斑岩型銅礦和夕卡岩型銅礦產於會聚板塊邊界;海相火山岩塊狀硫化物型銅多金屬礦在離散板塊邊緣和會聚板塊 邊緣以及島弧環境等均有產出;海相沉積岩塊狀硫化物型銅礦產於大陸殼海西-印支期海相斷裂拗陷帶環境;海相沉積(變質)岩型銅礦產於穩定大陸邊緣裂谷或類 似張裂構造的早期階段;鎂鐵質-超鎂鐵質岩型銅鎳礦產於大陸邊緣和增生褶皺帶邊緣深大斷裂環境;陸相火山岩銅金礦產於活動大陸邊緣火山帶環境。從成礦時代 看,主要是中生代、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其中燕山期成礦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鉛鋅礦:分布廣泛、規模巨大的碳 酸鹽岩型鉛鋅礦床多數產於地台區,少數分布在冒地槽區,主要分布在湘、桂、粵、滇、川、黔、遼吉、塔里木西北及西南邊緣。鉛鋅礦分布的地層時代以泥盆紀— 二疊紀為主(46%),其次是前震旦紀(19%)、寒武紀—志留紀(15%)、震旦紀(11%)。
鋁土礦:我國古風化殼鋁土礦都與侵蝕間斷面的古風化殼有關,主要形成於石炭紀,其次是二疊紀。
鎳礦:我國鎳礦除雲南墨江一處屬風化殼礦床外,其餘皆為岩漿熔離礦床。該類礦床主要分布在准地台內部區、過渡區和地槽內部區,以過渡區為主,與超鎂鐵質-鎂鐵質岩體有關,元古宙和海西期是兩個主要成礦期。
鎢礦:我國鎢礦分布在三個成礦帶:濱太平洋鎢礦帶、秦嶺-祁連山和天山鎢礦帶、三江-喜馬拉雅鎢礦帶。鎢礦與燕山期的中、早期花崗岩關系最為密切,其中尤以燕山早期至關重要。
錫礦:中國錫礦主要分布在晚古生代天山-大興安嶺褶皺區、古生代華南褶皺系、中新生代濱太平洋褶皺系,以及特提斯-喜馬拉雅褶皺帶,許多大、中型錫礦床均產在燕山晚期重熔-再生岩漿作用形成的小岩株、岩枝的內外接觸帶。
鉬礦:我國鉬礦分布於兩個成礦帶:東部的環太平洋鉬成礦帶和西部的三江褶皺系銅-鉬成礦帶。絕大多數鉬礦床和銅鉬礦床均為中生帶燕山期的產物。
銻礦:我國銻礦類型主要有:碳酸鹽岩地層中的層控礦床;不規則脈狀銻礦床;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多金屬礦床,及火山岩層中似層狀、脈狀銻礦床,成礦圍岩多為泥盆系和元古宇,其次是二疊系和三疊系。
金 礦:我國岩金礦與三個時代的岩漿岩有關:一是加里東期花崗岩;二是海西期的斜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和二長花崗岩;三是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體。由於成礦物質 主要來自古老基底的礦源層,東部地區金礦層控性明顯;而西部地區岩控及深斷裂控制明顯,成礦物質主要來源為基性-超基性岩。
銀礦:我國銀礦形成於元古宙到中生代的各個地質時期,其中尤其是燕山期,礦床的數量和規模都居於首位。在空間上,銀礦床主要分布在地槽褶皺帶、地台凹陷盆地,以及活化地台的火山-沉積斷陷中。
稀 土金屬礦:內蒙古白雲鄂博稀土-鐵-鈮礦床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礦床,位於華北地台與大興安嶺褶皺系交界處,賦礦層位為中元古界淺海相沉積淺變質的白雲岩、 板岩和石英岩,與礦化作用有關的岩漿活動為海西期黑雲母花崗岩。近年來在我國南方發現的風化殼型稀土礦床具有重要意義,含礦原岩是富含稀土的花崗岩、混合 岩及火山岩,礦床受含礦原岩和地形地貌條件控制,根據稀土元素的賦存狀態,可分為單礦物型和離子吸附型兩種,後者是一種新類型稀土礦床,目前成為我國稀土 的重要來源之一。
F. 中國各地地質狀況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原武漢地質學院、北京地質學院)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1.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2.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3.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4.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5.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6.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7.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前身為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802隊。
8.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鄭州,下轄勘查總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六隊、七隊。
9.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長沙,下轄一總隊(郴州)、二總隊(湘潭)、214(株洲)、217(衡陽)、245(吉首)、247(長沙)、研究院(長沙)、礦業信息研究中心(長沙)等局屬正處級事業單位16個。
10.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南昌,江西金源地礦集團公司。下設「五隊、三院、三中心」等11個事業單位。
11.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2.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13.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4.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貴陽,下轄一總隊(清鎮)、二總隊(六盤水)、三總隊(遵義)、物化探總隊(清鎮)、五總隊(安順)、六總隊(凱里)、地質勘查院(貴陽)。
15.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16.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17.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8.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9.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
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G. 中國地質板塊劃分是什麼
好像是六大板塊。七小版塊。。。具體的小版塊名字好詭異的說~~~
幫你頂一下吧
H. 中國地質的簡要介紹(最好是關於土質軟硬的)
中國地質構造的基本格局
關於中國地質構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黃汲清等(1977)、任紀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別從構造體系和構造域兩個方面進行過概括和客觀描述。借鑒前人成果,結合此次編圖所取得的資料,認為中國的地質構造格局主要是板塊間相互作用與陸內構造活動的綜合反映,而板塊活動與陸內塊體再活動總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從而形成一定的構造體系域。這與構造體系和構造域的原義和范疇已不盡相同。強調板塊相互作用與板內構造活動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從構造形變的綜合形態、主體構造帶展向、復合關系及其動力體系角度,將全國劃分為古亞洲、特提斯、華夏—濱西太平洋、賀蘭—康滇等4個主要的構造體系域,它們東西橫亘、南北縱貫,東西約略對稱,並以上揚子地塊為中心構造結,構成了一幅大中華構造格架。
我國地質構造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所編1:250萬地質圖上最主要的區域斷裂(表5-1)計89條(圖5-2),有45條屬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的活動性斷裂,他們分屬於不同的構造體系域,其中包括6條板塊結合帶和6條重要的微板塊結合帶和10條地殼拼接帶,多數有蛇綠岩帶、構造混雜岩帶發育。不少伴有規模較大的韌性剪切帶,其中有16條已發現有藍片岩帶。而含柯石英榴輝岩的超高壓變質帶主要在中央造山系發現。由於絕大部分具有較長的發育歷史和復雜的力學轉變過程,地質圖未能區分其屬性。
古亞洲構造體系域
該域包括任紀舜(1997)所劃分的古亞洲構造域,但范圍、時限更為廣泛,主要是還考慮了板塊拼合後的陸內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劃分的3條巨型緯向帶為主體,還包括其間所鑲嵌的東西向排列的陸塊或地塊。這些構造形體總體循近東西向展布,中部約略向南彎曲或形成規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彎滑構造,如淮陽弧、廣西弧等,並相伴有NEE、NWW向一對X型剪切構造。
該體系域主要發育於我國中北部,包括發育於晚元古代以來,定型於華力西期的天山—興蒙造山系和定型於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帶以及其間的塔里木、華北陸塊。形成於燕山期發育於特提斯與華夏構造域之上的南嶺構造帶也是該域的新成員,以隆起—花崗岩帶為特徵,是陸內造山的產物。除此尚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構造帶。
特提斯構造體系域
特提斯構造體系域為華力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關閉,岡底斯—印度板塊多次相對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個主體為NW向、中段為近EW向、東南段約略向南東撒開的反S狀弧形擠壓地帶,是總體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邊界條件下發生的構造畸變。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帶之南,揚子陸塊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區,NW向的右江造山帶也屬該域組成部分。主體由一系列造山帶間夾羌北—昌都、羌南、岡底斯等長條狀弧形微陸塊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斷裂帶,亦呈反S狀,長達1 000~3 000 km余,多數伴有蛇綠岩帶、外來混雜岩塊或藍片岩帶,他們一般具有拉張、逆沖擠壓等復性特徵。東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轉,南段顯示右行,其間的塊體有向SE擠出的趨勢。多數斷裂活動性較大,為地震多發帶。
金沙江-紅河斷裂帶全長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為兩支:一支為羊湖—金沙江斷裂,發育西金烏金蛇綠岩帶,並有榴輝岩分布,在蛇形溝新發現有早二疊世深海放射蟲硅質岩;另一支為郭扎錯—若拉崗日斷裂,在藏北青南沿帶發育二疊—三疊系復理石、硅質岩、基性火山岩及二疊系灰岩外來岩塊,且有蛇綠岩殘塊及藍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向,由金沙江蛇綠岩及含志留系—二疊系灰岩外來岩塊的泥礫混雜岩組成寬達30~40 km的強變形帶,以逆沖兼有右行剪切為特徵。南段經哀勞山延出國境,與越南黑水河消減帶相連,以逆沖兼有左行剪切為主,是一條對接於印支期的微板塊結合帶。甘孜-理塘斷裂帶為金沙江-紅河斷裂帶的NNW向分支,北段為逆沖左行剪切,南段以右行剪切為主,帶內有理塘蛇綠混雜岩和藍片岩、志留系二疊系灰岩的外來岩塊。
龍木錯—瀾滄江斷裂帶:西起龍木錯,過青海後轉沿瀾滄江南下,出境後與泰國清萊—馬來西亞結合帶連接。境內長2 800 km。西段於藏北加錯見蛇綠岩;雙湖地區也有藍片岩帶發育,南段有昌寧—孟連二疊紀蛇綠岩帶。可能是一條二疊紀晚世微板塊結合帶。
班公錯—怒江斷裂帶:前已述及,該斷裂帶西起班公錯,經改則、丁青轉怒江南下出境,中國境內長2 500 km。北西段分布有班公錯、改則、丁青、碧土、滇西三台山等三疊紀—白堊紀蛇綠岩帶和改則藍片岩帶;南段與瀾滄江之間的昌寧—孟連二疊紀蛇綠混雜岩帶,現歸於瀾滄江帶,但與怒江帶有何聯系,還值得研究。除此,伴有木嘎崗日群(J)含放射蟲硅質岩—復理石,顯示洋殼自北而南俯沖,岡底斯向北仰沖。結合帶最終對接於侏羅紀至早白堊世初。該斷裂帶南側此次新釐定的噶爾—納木錯斷裂帶,沿帶有6處蛇綠混雜岩和放射蟲硅質岩—復理石分布(K1),還可能與波密地區迫龍藏布蛇綠岩帶相連。小洋盆閉合於早白堊世末,斷裂帶顯示自南向北俯沖。
雅魯藏布江斷裂帶:沿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河谷展布。自薩嘎以西分為南北兩支。東端在墨脫形成大拐彎出境,中國境內長1 700 km,寬幾至幾十千米。其北為岡底斯白堊紀—始新世火山弧,以南發育弧前盆地復理石楔。有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帶、放射蟲硅質岩、泥礫混雜岩和藍片岩分布。最近在林芝玉門有三疊紀蛇綠岩帶發現,說明洋盆在三疊紀已經出現,對接於白堊紀未。斷裂帶為自南向北俯沖。
道孚—康定、紫雲—南丹、右江等NW向斷裂以擠壓兼有左行走滑為特徵。道孚-康定斷裂帶也稱鮮水河斷裂帶,自二疊紀以來長期活動,中新世後左行走滑總距達80~100 km(許志琴,1997),南延有可能與小江斷裂帶相接,是一條地震活動頻發帶。
在喜馬拉雅造山帶有定日—洛扎斷裂、喜馬拉雅主中央斷裂和主邊界斷裂,為一組向南凸出的逆沖推覆斷裂系。喜馬拉雅主中央斷裂向北緩傾,傾角30°左右。主邊界斷裂帶北側的古老地層向南逆沖於山前的西瓦里克群(N+Q)之上,顯然是印度陸塊向北俯沖的產物,其形成時代為10 Ma~22 Ma(潘桂棠面告)。同時伴有強烈的伸展作用:高低喜馬拉雅之間的藏南拆離帶,大規模向NE滑脫,向東至墨脫與雅魯藏布江斷裂帶疊接,形成時代為12 Ma~21 Ma(潘桂棠面告)。沿北喜馬拉雅構造帶由拉軌崗日群組成一條穹隆群,最近區調證實是伸展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串變質核雜岩構造。在岡底斯地區垂直造山帶有多條近於等距的SN向地塹或張裂帶,最近區調發現,其中當窮錯—許如錯地塹有中新鹼性世火山岩、侵入岩(26.1 Ma),申扎打個隆弄巴溝口SN向斷裂,為一強地震活動帶,它們也與印度陸塊的嵌入、高原隆升背景下的陸內伸展有關。
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
任紀舜等將中國東部劃歸由在太平洋—太平洋動力體系形成的環太平洋構造域。程裕淇等則分為由揚子、華夏兩個古板塊相互作用形成的古華夏構造域和燕山期以來由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形成的濱西太平洋構造域。根據1∶250萬地質圖編圖資料,對古太平洋構造所知尚少,故在前人劃分基礎上稱為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華夏構造域地域限於中國東南部地區,濱西太平洋構造域則擴及整個東亞地區。華夏古板塊與揚子古板塊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南向北和由東向西以及由南東向北西的擠壓碰撞,自四堡運動至加里東運動完成拼合。印支、燕山運動時期兩個古板塊又發生強烈的陸內擠壓嵌合作用。加里東造山運動時期華南造山帶先自南向北不均一仰沖推覆,後自東向西仰沖拼貼,奠定了該區構造輪廓。形成了總體為NE向、中段為EW向的反S狀的江南地塊和反S狀欽—杭結合帶以及反S狀羅霄—北武夷—會稽山加里東期前緣褶沖帶,也可能是EW向構造帶在特定條件下的一個變種。除此,還發育有稍晚的近南北向疊加褶皺和一些更晚的NE向的褶皺帶、斷裂帶。該構造體系域的NE向反S構造帶與特提斯構造域的NW向反S構造帶在中國南部圍繞四川盆地,約略呈犄角之勢,只是前者規模略小,不完全對稱。
燕山運動以來,由於陸內收縮和歐亞板塊與古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形成了東亞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主要包括遼闊的中國東部陸緣活化帶、完達山造山帶和台灣造山帶以及東南海域,在東部陸區疊加改造中國東部的華夏構造體系域與古亞洲構造體系域,形成了一系列NNE向的隆起—岩漿帶和松遼、華北等大型盆地,其間發育一系列的NNE向巨大的斷裂帶,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嫩江—青龍河、濟寧—團風、鎮江—廣州、麗水—海豐、長樂—南澳、台東縱谷、台灣中央山脈、台西山麓等斷裂帶,也捲入了狼山、彌勒—師宗、撫州—遂川等NE向斷裂,重要的有30條,不少斷裂的一些段落並不連續,呈左行側列排列,其性質以逆沖兼有左行走滑為主,且以自SE向NW仰沖居多。他們在晚白堊世時大部分轉化為正斷層,局部發生位移不大的右行走滑,其中以汾渭斷裂帶控制的「之」字狀地塹系最為特徵。台灣的一束NNE向斷裂在新近紀以來作疊瓦式向西逆沖,至今仍有活動。
該域著名的郯廬斷裂系縱貫中國東部,它是中生代以來在一些古斷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郯廬斷裂帶為主幹,南北均有一些分支,形成一個具有成生聯系的斷裂系統。居於中段的郯廬斷裂帶由一束平直的走滑斷裂組成,斷面向E陡傾,在其兩側變形特點有明顯不同。東盤以長距離牽引拖曳為主,斷續出露的青白口紀張八嶺群、南華—震旦系及古生代地層,在廬江、張八嶺一帶呈NNE走向,向北逐漸向東偏轉,至蘇北宿遷—泗洪、響水—淮陰一帶轉為NE、NNE向。總體呈NE—NNE向大型弧形構造,其間可能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拉斷現象,顯然具牽引弧特點。至於肥東地區出露於郯廬帶中的闞集岩群、肥東岩群等中深變質構造岩片,這些古老硬脆的塊體,很可能是走滑錯斷的碎片。還需要說明的是在郯廬斷裂帶的南部廣濟、宿松等地斷裂兩側的震旦紀及早古生代地層大致呈由NWW向轉為NE向的弧形,平移錯動不顯著,說明郯廬斷裂帶南部是在一個向南凸出的弧形構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大走滑拖曳部位在郯城、廬江一帶,向南逐漸減弱消失。郯廬斷裂帶的西盤構造帶與構造線主要為NWW至EW向,與走滑斷裂帶直交,不具拖曳特點,出現巨大斷距。郯廬斷裂帶南端達長江北岸,與揚子陸塊北緣逆沖斷裂帶以及大別推覆體前緣斷裂帶同時終止廣濟附近,即他們具有共同終點。由此不難設想郯廬斷裂帶西側的深層俯沖和大推覆與郯廬斷裂帶的大平移有密切的成生聯系。平移作用導致和加強了西側華北陸塊的深層俯沖和大別塊體向南擠出與推覆效應。而推覆與俯沖是以郯廬斷裂帶為邊界條件,並使走滑斷裂帶隨推覆同步發展延伸。這種走滑與推覆的聯動現象在中國東南部已有多處見到。郯廬斷裂系南延部分的廬江—懷寧斷裂,平移距離很小,該斷裂在湖口與贛江斷裂帶相接後,因九嶺疊瓦式逆沖推覆帶沿其西側向SSW方向推移,使其平移特徵得到顯著加強,以後形跡斷續零星,至粵西地區主要是遷就利用了較古老的四會—吳川斷裂帶,又有所加強。郯廬斷裂系北段為舒蘭—依蘭斷裂帶和敦化—密山斷裂帶,斷裂走向也向NE偏轉,左行走滑作用明顯減弱,敦化-密山斷裂後期右行走滑則比較明顯。根據地質依據和大量定年數據,郯廬斷裂帶啟動於三疊紀末(2088Ma~245 Ma)(王小風等,2000),強烈走滑於侏羅紀—早白堊世(100 Ma~208 Ma),晚白堊世至古近世為伸展期,新近紀又有一些擠壓或右行走滑。斷裂帶西側大約也在印支期發生了華北陸塊向南俯沖,處於中下地殼的大別山「山根」受到擠壓深層發生超高壓變質,開始擠出,在中部層次形成低溫高壓藍片岩帶。於侏羅紀時岩塊大規模向南逆沖推覆,在白堊紀時大別山體開始隆升,周邊斷陷。東南沿海的長樂—南澳斷裂帶走滑剪切的時限集中於100 Ma~120 Ma(舒良樹,2000)。所以中國大陸東部的NNE向走滑作用啟動時間有所不同,但均結束於100 Ma前後。
除此,在東南陸緣還發育一組NW向張裂帶,斷裂形跡斷斷續續,向陸內逐漸閉合,沿帶發育中新生代火山、斷陷盆地和成串的火山機構及小型侵入體,沿九江-寧德、會昌-雲霄斷裂帶有中酸性同熔型斑岩、次火山岩或晶洞花崗岩分布,具深張斷裂特點。沿海的晶洞花崗岩沿九江-寧德斷裂帶達贛東北的靈山。
賀蘭—康滇構造體系域
該域主體縱貫我國中部,包括賀蘭山、康滇、黔中一帶的褶皺帶和斷裂帶,以及近SN向的鄂爾多斯盆地,松潘—甘孜造山帶東部以及四川盆地。該體系域居我國地質構造的中軸,而上揚子古陸塊(現四川盆地),則是多體系聚合施壓的穩定核心,構成中國的中心構造結。其西面是「北、西雙向」擠壓而成倒三角形的松潘—甘孜褶皺區(許志琴,1997),北、東、南三面為大巴山、江南、川南等弧形褶皺帶所圍繞。從深部構造看我國地殼西厚東薄,西南特厚、東南特薄,而該域地殼厚度為38~45 km,大致代表我國地殼的平均厚度,恰為「中性」的過渡帶(程裕淇,1994)。
該域有7條重要的斷裂帶,均為地震活動的敏感地帶。北端的鄂爾多斯斷裂帶,走向SN,向西陡傾,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時向E逆沖,東部相對下降,最大降幅可達800 m。中南段有著名的龍門山、箐河和小金河逆沖推覆斷裂帶,屬松潘—甘孜造山帶的前陸逆沖推覆系統。南段於康滇地塊發育3條近SN向斷裂帶,長度均為500~600 km。自西向東依次為綠汁江、安寧河以及小江斷裂帶,同為左行逆沖推覆斷裂帶,都是二疊紀玄武岩的噴溢通道,地震活動由西而東依次減弱。
上述格局說明該構造體系域主要是陸內近東西向擠壓和特提斯構造動力體系與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動力體系復合聯合作用的結果,同時還受到了古亞洲構造動力體系的復合影響。
以上四大構造體系域各具特點,同時又互相遷就、互相改造、互相干涉、互相疊加,形成我國復雜而有規律的構造面貌。
除此,近期限的一些調查資料表明千山帶內部先後的褶皺變形可以平行造山帶發生疊加,但也可以近乎直交。如江南地區四堡期限第1期褶皺帶為近SN向,第2期即主體褶皺為近EW向;贛中武功山區加里東期第1期褶皺帶為近EW向,第2期即主體褶皺為近SN向;湯家富也報導了(2003)安徽滁州、和縣、巢湖一帶印支期限早期褶皺為NWW向,後期為NE向,均近直交。這也可從板內構造活動和板塊碰撞兩種作用得到期解釋,是否如此,值得進一步研究。
I. 誰能分析一下中國的地質
中國地質構造的基本格局
關於中國地質構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73)、黃汲清等(1977)、任紀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別從構造體系和構造域兩個方面進行過概括和客觀描述。借鑒前人成果,結合此次編圖所取得的資料,認為中國的地質構造格局主要是板塊間相互作用與陸內構造活動的綜合反映,而板塊活動與陸內塊體再活動總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從而形成一定的構造體系域。這與構造體系和構造域的原義和范疇已不盡相同。強調板塊相互作用與板內構造活動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從構造形變的綜合形態、主體構造帶展向、復合關系及其動力體系角度,將全國劃分為古亞洲、特提斯、華夏—濱西太平洋、賀蘭—康滇等4個主要的構造體系域,它們東西橫亘、南北縱貫,東西約略對稱,並以上揚子地塊為中心構造結,構成了一幅大中華構造格架。
我國地質構造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所編1:250萬地質圖上最主要的區域斷裂(表5-1)計89條(圖5-2),有45條屬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的活動性斷裂,他們分屬於不同的構造體系域,其中包括6條板塊結合帶和6條重要的微板塊結合帶和10條地殼拼接帶,多數有蛇綠岩帶、構造混雜岩帶發育。不少伴有規模較大的韌性剪切帶,其中有16條已發現有藍片岩帶。而含柯石英榴輝岩的超高壓變質帶主要在中央造山系發現。由於絕大部分具有較長的發育歷史和復雜的力學轉變過程,地質圖未能區分其屬性。
古亞洲構造體系域
該域包括任紀舜(1997)所劃分的古亞洲構造域,但范圍、時限更為廣泛,主要是還考慮了板塊拼合後的陸內造山作用。以李四光(1973)所劃分的3條巨型緯向帶為主體,還包括其間所鑲嵌的東西向排列的陸塊或地塊。這些構造形體總體循近東西向展布,中部約略向南彎曲或形成規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彎滑構造,如淮陽弧、廣西弧等,並相伴有NEE、NWW向一對X型剪切構造。
該體系域主要發育於我國中北部,包括發育於晚元古代以來,定型於華力西期的天山—興蒙造山系和定型於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帶以及其間的塔里木、華北陸塊。形成於燕山期發育於特提斯與華夏構造域之上的南嶺構造帶也是該域的新成員,以隆起—花崗岩帶為特徵,是陸內造山的產物。除此尚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構造帶。
特提斯構造體系域
特提斯構造體系域為華力西、印支、燕山、喜馬拉雅期,特提斯洋迭次關閉,岡底斯—印度板塊多次相對向N或NNE方向聚合、碰撞造山形成的一個主體為NW向、中段為近EW向、東南段約略向南東撒開的反S狀弧形擠壓地帶,是總體為EW向的特提斯造山系在特定邊界條件下發生的構造畸變。其地域主要在中央造山帶之南,揚子陸塊以西的青藏高原地區,NW向的右江造山帶也屬該域組成部分。主體由一系列造山帶間夾羌北—昌都、羌南、岡底斯等長條狀弧形微陸塊組成,其中有一系列巨大的斷裂帶,亦呈反S狀,長達1 000~3 000 km余,多數伴有蛇綠岩帶、外來混雜岩塊或藍片岩帶,他們一般具有拉張、逆沖擠壓等復性特徵。東段兼有左行走滑和旋轉,南段顯示右行,其間的塊體有向SE擠出的趨勢。多數斷裂活動性較大,為地震多發帶。
金沙江-紅河斷裂帶全長3 000 km以上,北西段呈NWW向分為兩支:一支為羊湖—金沙江斷裂,發育西金烏金蛇綠岩帶,並有榴輝岩分布,在蛇形溝新發現有早二疊世深海放射蟲硅質岩;另一支為郭扎錯—若拉崗日斷裂,在藏北青南沿帶發育二疊—三疊系復理石、硅質岩、基性火山岩及二疊系灰岩外來岩塊,且有蛇綠岩殘塊及藍片岩。中段折向NNW至SN向,由金沙江蛇綠岩及含志留系—二疊系灰岩外來岩塊的泥礫混雜岩組成寬達30~40 km的強變形帶,以逆沖兼有右行剪切為特徵。南段經哀勞山延出國境,與越南黑水河消減帶相連,以逆沖兼有左行剪切為主,是一條對接於印支期的微板塊結合帶。甘孜-理塘斷裂帶為金沙江-紅河斷裂帶的NNW向分支,北段為逆沖左行剪切,南段以右行剪切為主,帶內有理塘蛇綠混雜岩和藍片岩、志留系二疊系灰岩的外來岩塊。
龍木錯—瀾滄江斷裂帶:西起龍木錯,過青海後轉沿瀾滄江南下,出境後與泰國清萊—馬來西亞結合帶連接。境內長2 800 km。西段於藏北加錯見蛇綠岩;雙湖地區也有藍片岩帶發育,南段有昌寧—孟連二疊紀蛇綠岩帶。可能是一條二疊紀晚世微板塊結合帶。
班公錯—怒江斷裂帶:前已述及,該斷裂帶西起班公錯,經改則、丁青轉怒江南下出境,中國境內長2 500 km。北西段分布有班公錯、改則、丁青、碧土、滇西三台山等三疊紀—白堊紀蛇綠岩帶和改則藍片岩帶;南段與瀾滄江之間的昌寧—孟連二疊紀蛇綠混雜岩帶,現歸於瀾滄江帶,但與怒江帶有何聯系,還值得研究。除此,伴有木嘎崗日群(J)含放射蟲硅質岩—復理石,顯示洋殼自北而南俯沖,岡底斯向北仰沖。結合帶最終對接於侏羅紀至早白堊世初。該斷裂帶南側此次新釐定的噶爾—納木錯斷裂帶,沿帶有6處蛇綠混雜岩和放射蟲硅質岩—復理石分布(K1),還可能與波密地區迫龍藏布蛇綠岩帶相連。小洋盆閉合於早白堊世末,斷裂帶顯示自南向北俯沖。
雅魯藏布江斷裂帶:沿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河谷展布。自薩嘎以西分為南北兩支。東端在墨脫形成大拐彎出境,中國境內長1 700 km,寬幾至幾十千米。其北為岡底斯白堊紀—始新世火山弧,以南發育弧前盆地復理石楔。有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帶、放射蟲硅質岩、泥礫混雜岩和藍片岩分布。最近在林芝玉門有三疊紀蛇綠岩帶發現,說明洋盆在三疊紀已經出現,對接於白堊紀未。斷裂帶為自南向北俯沖。
道孚—康定、紫雲—南丹、右江等NW向斷裂以擠壓兼有左行走滑為特徵。道孚-康定斷裂帶也稱鮮水河斷裂帶,自二疊紀以來長期活動,中新世後左行走滑總距達80~100 km(許志琴,1997),南延有可能與小江斷裂帶相接,是一條地震活動頻發帶。
在喜馬拉雅造山帶有定日—洛扎斷裂、喜馬拉雅主中央斷裂和主邊界斷裂,為一組向南凸出的逆沖推覆斷裂系。喜馬拉雅主中央斷裂向北緩傾,傾角30°左右。主邊界斷裂帶北側的古老地層向南逆沖於山前的西瓦里克群(N+Q)之上,顯然是印度陸塊向北俯沖的產物,其形成時代為10 Ma~22 Ma(潘桂棠面告)。同時伴有強烈的伸展作用:高低喜馬拉雅之間的藏南拆離帶,大規模向NE滑脫,向東至墨脫與雅魯藏布江斷裂帶疊接,形成時代為12 Ma~21 Ma(潘桂棠面告)。沿北喜馬拉雅構造帶由拉軌崗日群組成一條穹隆群,最近區調證實是伸展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串變質核雜岩構造。在岡底斯地區垂直造山帶有多條近於等距的SN向地塹或張裂帶,最近區調發現,其中當窮錯—許如錯地塹有中新鹼性世火山岩、侵入岩(26.1 Ma),申扎打個隆弄巴溝口SN向斷裂,為一強地震活動帶,它們也與印度陸塊的嵌入、高原隆升背景下的陸內伸展有關。
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
任紀舜等將中國東部劃歸由在太平洋—太平洋動力體系形成的環太平洋構造域。程裕淇等則分為由揚子、華夏兩個古板塊相互作用形成的古華夏構造域和燕山期以來由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形成的濱西太平洋構造域。根據1∶250萬地質圖編圖資料,對古太平洋構造所知尚少,故在前人劃分基礎上稱為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華夏構造域地域限於中國東南部地區,濱西太平洋構造域則擴及整個東亞地區。華夏古板塊與揚子古板塊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南向北和由東向西以及由南東向北西的擠壓碰撞,自四堡運動至加里東運動完成拼合。印支、燕山運動時期兩個古板塊又發生強烈的陸內擠壓嵌合作用。加里東造山運動時期華南造山帶先自南向北不均一仰沖推覆,後自東向西仰沖拼貼,奠定了該區構造輪廓。形成了總體為NE向、中段為EW向的反S狀的江南地塊和反S狀欽—杭結合帶以及反S狀羅霄—北武夷—會稽山加里東期前緣褶沖帶,也可能是EW向構造帶在特定條件下的一個變種。除此,還發育有稍晚的近南北向疊加褶皺和一些更晚的NE向的褶皺帶、斷裂帶。該構造體系域的NE向反S構造帶與特提斯構造域的NW向反S構造帶在中國南部圍繞四川盆地,約略呈犄角之勢,只是前者規模略小,不完全對稱。
燕山運動以來,由於陸內收縮和歐亞板塊與古太平洋板塊相互作用,形成了東亞濱西太平洋構造體系域,主要包括遼闊的中國東部陸緣活化帶、完達山造山帶和台灣造山帶以及東南海域,在東部陸區疊加改造中國東部的華夏構造體系域與古亞洲構造體系域,形成了一系列NNE向的隆起—岩漿帶和松遼、華北等大型盆地,其間發育一系列的NNE向巨大的斷裂帶,包括大興安嶺—太行山、嫩江—青龍河、濟寧—團風、鎮江—廣州、麗水—海豐、長樂—南澳、台東縱谷、台灣中央山脈、台西山麓等斷裂帶,也捲入了狼山、彌勒—師宗、撫州—遂川等NE向斷裂,重要的有30條,不少斷裂的一些段落並不連續,呈左行側列排列,其性質以逆沖兼有左行走滑為主,且以自SE向NW仰沖居多。他們在晚白堊世時大部分轉化為正斷層,局部發生位移不大的右行走滑,其中以汾渭斷裂帶控制的「之」字狀地塹系最為特徵。台灣的一束NNE向斷裂在新近紀以來作疊瓦式向西逆沖,至今仍有活動。
該域著名的郯廬斷裂系縱貫中國東部,它是中生代以來在一些古斷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郯廬斷裂帶為主幹,南北均有一些分支,形成一個具有成生聯系的斷裂系統。居於中段的郯廬斷裂帶由一束平直的走滑斷裂組成,斷面向E陡傾,在其兩側變形特點有明顯不同。東盤以長距離牽引拖曳為主,斷續出露的青白口紀張八嶺群、南華—震旦系及古生代地層,在廬江、張八嶺一帶呈NNE走向,向北逐漸向東偏轉,至蘇北宿遷—泗洪、響水—淮陰一帶轉為NE、NNE向。總體呈NE—NNE向大型弧形構造,其間可能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拉斷現象,顯然具牽引弧特點。至於肥東地區出露於郯廬帶中的闞集岩群、肥東岩群等中深變質構造岩片,這些古老硬脆的塊體,很可能是走滑錯斷的碎片。還需要說明的是在郯廬斷裂帶的南部廣濟、宿松等地斷裂兩側的震旦紀及早古生代地層大致呈由NWW向轉為NE向的弧形,平移錯動不顯著,說明郯廬斷裂帶南部是在一個向南凸出的弧形構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大走滑拖曳部位在郯城、廬江一帶,向南逐漸減弱消失。郯廬斷裂帶的西盤構造帶與構造線主要為NWW至EW向,與走滑斷裂帶直交,不具拖曳特點,出現巨大斷距。郯廬斷裂帶南端達長江北岸,與揚子陸塊北緣逆沖斷裂帶以及大別推覆體前緣斷裂帶同時終止廣濟附近,即他們具有共同終點。由此不難設想郯廬斷裂帶西側的深層俯沖和大推覆與郯廬斷裂帶的大平移有密切的成生聯系。平移作用導致和加強了西側華北陸塊的深層俯沖和大別塊體向南擠出與推覆效應。而推覆與俯沖是以郯廬斷裂帶為邊界條件,並使走滑斷裂帶隨推覆同步發展延伸。這種走滑與推覆的聯動現象在中國東南部已有多處見到。郯廬斷裂系南延部分的廬江—懷寧斷裂,平移距離很小,該斷裂在湖口與贛江斷裂帶相接後,因九嶺疊瓦式逆沖推覆帶沿其西側向SSW方向推移,使其平移特徵得到顯著加強,以後形跡斷續零星,至粵西地區主要是遷就利用了較古老的四會—吳川斷裂帶,又有所加強。郯廬斷裂系北段為舒蘭—依蘭斷裂帶和敦化—密山斷裂帶,斷裂走向也向NE偏轉,左行走滑作用明顯減弱,敦化-密山斷裂後期右行走滑則比較明顯。根據地質依據和大量定年數據,郯廬斷裂帶啟動於三疊紀末(2088Ma~245 Ma)(王小風等,2000),強烈走滑於侏羅紀—早白堊世(100 Ma~208 Ma),晚白堊世至古近世為伸展期,新近紀又有一些擠壓或右行走滑。斷裂帶西側大約也在印支期發生了華北陸塊向南俯沖,處於中下地殼的大別山「山根」受到擠壓深層發生超高壓變質,開始擠出,在中部層次形成低溫高壓藍片岩帶。於侏羅紀時岩塊大規模向南逆沖推覆,在白堊紀時大別山體開始隆升,周邊斷陷。東南沿海的長樂—南澳斷裂帶走滑剪切的時限集中於100 Ma~120 Ma(舒良樹,2000)。所以中國大陸東部的NNE向走滑作用啟動時間有所不同,但均結束於100 Ma前後。
除此,在東南陸緣還發育一組NW向張裂帶,斷裂形跡斷斷續續,向陸內逐漸閉合,沿帶發育中新生代火山、斷陷盆地和成串的火山機構及小型侵入體,沿九江-寧德、會昌-雲霄斷裂帶有中酸性同熔型斑岩、次火山岩或晶洞花崗岩分布,具深張斷裂特點。沿海的晶洞花崗岩沿九江-寧德斷裂帶達贛東北的靈山。
賀蘭—康滇構造體系域
該域主體縱貫我國中部,包括賀蘭山、康滇、黔中一帶的褶皺帶和斷裂帶,以及近SN向的鄂爾多斯盆地,松潘—甘孜造山帶東部以及四川盆地。該體系域居我國地質構造的中軸,而上揚子古陸塊(現四川盆地),則是多體系聚合施壓的穩定核心,構成中國的中心構造結。其西面是「北、西雙向」擠壓而成倒三角形的松潘—甘孜褶皺區(許志琴,1997),北、東、南三面為大巴山、江南、川南等弧形褶皺帶所圍繞。從深部構造看我國地殼西厚東薄,西南特厚、東南特薄,而該域地殼厚度為38~45 km,大致代表我國地殼的平均厚度,恰為「中性」的過渡帶(程裕淇,1994)。
該域有7條重要的斷裂帶,均為地震活動的敏感地帶。北端的鄂爾多斯斷裂帶,走向SN,向西陡傾,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時向E逆沖,東部相對下降,最大降幅可達800 m。中南段有著名的龍門山、箐河和小金河逆沖推覆斷裂帶,屬松潘—甘孜造山帶的前陸逆沖推覆系統。南段於康滇地塊發育3條近SN向斷裂帶,長度均為500~600 km。自西向東依次為綠汁江、安寧河以及小江斷裂帶,同為左行逆沖推覆斷裂帶,都是二疊紀玄武岩的噴溢通道,地震活動由西而東依次減弱。
上述格局說明該構造體系域主要是陸內近東西向擠壓和特提斯構造動力體系與華夏—濱西太平洋構造動力體系復合聯合作用的結果,同時還受到了古亞洲構造動力體系的復合影響。
以上四大構造體系域各具特點,同時又互相遷就、互相改造、互相干涉、互相疊加,形成我國復雜而有規律的構造面貌。
除此,近期限的一些調查資料表明千山帶內部先後的褶皺變形可以平行造山帶發生疊加,但也可以近乎直交。如江南地區四堡期限第1期褶皺帶為近SN向,第2期即主體褶皺為近EW向;贛中武功山區加里東期第1期褶皺帶為近EW向,第2期即主體褶皺為近SN向;湯家富也報導了(2003)安徽滁州、和縣、巢湖一帶印支期限早期褶皺為NWW向,後期為NE向,均近直交。這也可從板內構造活動和板塊碰撞兩種作用得到期解釋,是否如此,值得進一步研究。
漂移的大陸(2)(圖)
擴張的海底和活躍的板塊
30年後,隨著人類認識大陸向大洋挺進,地質學在洋底資料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進展。大陸漂移學說也從中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以新的姿態煥發青春,終於戰勝了固定論,成為現代地質學的理論支柱。
50年代以來,科學家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海底地貌進行了廣泛而精確的測量,發現大洋底並不像以前所想像的是平坦的,而是在存在著貫穿洋底的巨大海底山脈即洋中脊,它綿延各大洋達幾萬公里。在洋中脊的頂部為一連續的破裂帶。此外還發現了深海溝、斷措帶、海底平頂山及其分布特徵:深海溝與洋中脊大致平行,斷措帶垂直切割洋中脊,海底平頂山則按年代在垂直洋中脊的方向上排列成行。
面對這些新發現的科學事實,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分別於1961年和1962年借用地幔對流理論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地幔物質從洋中脊的破裂帶上涌冷卻形成了洋中脊。由於地幔對流,牽引著大洋地殼從破裂帶兩側向相反的方向運動、擴張,當遇到大陸地殼時就插入大陸地殼底下重又形成地幔物質,參加下一個循環的運動。當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碰撞下插時,使大洋地殼消減而形成深海溝,使大陸前緣受擠壓抬升而形成山脈或島嶼。據推測,大洋地殼全部更新一次約需1.5億年時間。所以海洋不是永存的,大陸也並非固定不動。比如,大西洋就是形成於聯合古陸內部的新生大洋,擴張著的洋底推動鄰接大陸向兩側漂移,大西洋便不斷展寬。而太平洋原來是聯合古陸以外的古老大洋,岩石圈一邊在脊頂生長,一邊在海溝俯沖潛沒,不斷的更新。古老的太平洋具有年青的洋底。聯合古陸的的分裂與大陸四散漂移,實際上是大西洋、印度洋新生和擴張的結果。大陸不是獨立地沿著洋底漂移,洋底與大陸一樣也在移動。海底擴張是大陸漂移的新形式。
對於這種學說,洋底廣泛發育的條帶狀磁異常現象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對古地磁的研究,是五十年代後期興起的一門新學科。它是從在億萬年前形成的岩石中保存下來的剩餘磁性,分析出大量有價值的地球運動資料。因為磁性有穩定的方向性和強度,對它的研究可以推斷出遠古時地塊的位置。1963年,科學家瓦因和馬修斯在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提出解釋海底條帶狀磁異常的新模式。他們認為在地幔物質沿著脊軸上涌,冷凝成新洋底的過程中,新生岩石圈會沿當時地球磁場的方向被磁化。大量調查表明,洋底正、負磁異常條帶的寬度與地磁場轉向年表中正極向、反極向期的時間間隔成正比關系,從而證實了海底擴張學說與他們自身提出的模式的正確性。
海底擴張說的提出,不僅使大陸漂移學說以新的形式重新活躍起來,而且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興趣。它為大陸漂移提供了動力的解釋。海底擴張說的提出以及深海溝的事實向人們提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即地殼並不是完整的連續體,而被分隔成若干塊體。1965年,加拿大科學家威爾遜建立了「轉換斷層」概念,並首先指出,連綿不絕的活動帶網路將地球表層劃分為若干塊剛性的板塊。1967年到1968年期間,法國地質學家勒皮維和美國的摩根、麥肯齊及帕克將轉換斷層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的論述了板塊運動,確立了板塊構造說的基本原理。1968年,美國的艾薩克斯、奧利弗和塞克斯進一步闡述了地震與板塊活動之間的聯系,並將這一新興理論稱作「新全球構造」。按照這種學說具體說來,板塊是指由地震帶所分割的內部地震活動較弱的岩石圈單元。由於板塊的橫向尺度比厚度大的多,因此而得名。狹長而連續的地震帶勾劃了板塊的輪廓,它是劃分板塊的首要標志。全球地殼共分為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有人將它進一步劃分為北美板塊和南美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板塊(或稱為印度洋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同時,根據地震帶的分布及其它標志,人們還繼續劃分了納斯卡板塊、科科斯板塊、加勒比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等次一級板塊。板塊的劃分並不遵循海陸界線,也不一定與大陸地殼、大洋地殼之間的分界有關。大多數板塊都包括大陸和洋底兩部分。太平洋板塊是唯一基本上由洋底岩石圈構成的大板塊。
板塊學說較為成熟的解釋了一些原先大陸漂移學說面臨的難題。板塊底下是處於半熔融狀態的上地幔物質,稱為「軟流層」,「軟流層」的對流為板塊運動提供了動力。當兩個板塊相遇碰撞時就擠壓隆起形成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就是古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隆起而形成的。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全球地殼構造運動的基本原因。板塊構造理論認為,不同的板塊可以結合為一體,同一板塊也可以分裂向不同方向移動,中間形成新的大洋,例如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而且人們預測,紅海、東非裂谷和加利福尼亞灣都在不斷分裂,正孕育著新的大洋,而太平洋則正在縮小。
實質上,板塊構造理論就是大陸漂移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的表現形式,它為經典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它從大陸和大洋的全球規模來研究地球歷史,將人們傳統上加以割裂的大陸和海洋研究統一起來,不再是單一的以大陸的研究來推測海洋的發展,克服了經典理論的局限性。板塊構造理論能夠很好的解釋一些地質現象,不僅在說明地球基本面貌的形成和發展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為人們建立新的地球史觀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最終確定了人們地球史觀的活動論,徹底摧跨了固定論的束縛,成為現代地質學和地球史觀的理論基礎。
有力的證據
大陸漂移學說、海洋擴張學說和板塊學說事實上是辨證統一的學說。作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學說之一,它們從問世至今雖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肯定,但仍受到少數人的質疑。然而有許多的發現可以為它們提供強而有力的證據。
首先是這一學說較好的解釋了地震的成因,即岩石圈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造成了地震。地震活動也似乎支持這種觀點。科學家們認為,太平洋板塊向周圍大陸板塊的俯沖,印度和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形成了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喜瑪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事實上,全球發生的大地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來自於這兩大地震帶。
其次,這一學說還可以用來解說其它地質現象。如本世紀日本和菲律賓的火山爆發,科學家們就說都是由地殼板塊運動引起的。大洋板塊同大陸板塊在太平洋的邊緣部分發生碰撞,大洋板塊被推向地殼下面,而大洋板塊里的固體物質被地幔里的高溫熔化或煮沸而變輕,再被推向上面以灰塵、煙霧和熔岩噴發到大氣里。還有,科學家們通過測定發現了一些數據。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大陸板塊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移動著,並且這一速度可以達到每年20厘米;還有我國和日本應用發自宇宙的電波進行的聯合研究揭示,日本茨城縣鹿島町與中國上海市的距離,由於地殼變動每年縮短2.9厘米;而科學家們發現歐亞大陸板塊在與鄰近板塊互相碰撞、擠壓作用下,每年平均上升約0·2——0·5厘米。據此可以推測,台灣海峽約在1.5萬年後變為陸地,祖國的寶島台灣將與祖國大陸在地理上合為一體!
世紀末的1999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首次發現了一種環境敏感度極強的甲殼動物--新型介形蟲活體。介形蟲具有不遷移性,特定的介形蟲只適合在特定的環境中生存。而這些被稱為「馬氏唐古拉介」的小蟲被發現的位置,正好位於青藏高原的第二縫合帶——班公錯-怒江縫合帶上,這條縫合帶是大約在1億多年前的大陸碰撞、小洋盆地消亡後形成的,橫亘在西藏中部。因此,新型介形蟲的發現,很可能是大陸碰撞的「活證據」。也就是說,1億多年前,這些現存介形蟲的「祖先」就隨著印度板塊從非洲大陸分離並來到這里「定居」。
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大陸漂移理論從其經典形式到海底擴張說,再發展成為板塊構造理論,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走過了大半個世紀,完成了它理論發展的三部曲,終於實現了地質學和地球史觀的偉大變革。它在探討山脈和海洋的成因、地震活動、礦帶分布、古氣候狀況、生物演化等各個領域都發揮著巨大的指導作用。然而歷史是不可逆轉的,人類在其短暫的歷史中無法親歷地球上動輒上億年形成的地質現象。站在青藏高原這一世界屋脊上,我們感慨曾經波濤洶涌、一望無際的大海在地殼劇烈運動中一去不復返,只能通過一塊塊海洋生物化石,一群群斷裂扭曲的山脈和一堆堆大大小小的鵝卵石,來領略昔日大海的風采。
面對滄海桑田的變遷,人類不能不為大自然的力量所折服。大自然用它的巨筆不停的在地球上作出了一幅幅令人嘆為觀止的畫卷,無時不刻的改變著地球的容顏。誰能知道,明天的地球將會是怎樣的呢?
J. 中國區域地質特徵概述
馬麗芳閔隆瑞丁孝忠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100037)
摘要中國疆域遼闊,地質構造復雜。40多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中國在區域地質調查和地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有必要編制一張縱覽全國地質總貌的大型掛圖。1:250萬《中國地質圖》是6張超全開拼幅大掛圖,分中、英文版出版,以促進國際交流。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我國40多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區域地質調查和地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除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志和新編的第二代《中國地質圖集》為基礎資料外,盡可能補充了1990年以來地學部門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資料,如地層清理和地層典的研究成果等[1,2],資料截止到1996年。因此,該圖全面、清晰地展示我國各時代地質體的展布和區域地質構造特徵的總貌。通過地質圖的編制與研究不僅進一步系統總結和提高了對我國區域地質特徵及地殼發展演化規律的認識,同時也為國土整治與規劃、資源調查、地質災害事件預測和環境保護等項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地質資料。
該圖強調資料性與科學性的緊密結合,以新全球構造理論為主導學術思想,對不同區域的地層、火成岩、構造和變質作用等內容作了時空三維演變發展過程的總結,並汲取了世界各國地質編圖的長處,選擇說明區域構造發展關鍵性地層的沉積類型、火成岩的岩類和岩石組合、變質相組合以突出表示,使圖面在表示內容和表達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創新。為增加與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和全球變化有關的地質信息,改變以往地質圖上只注重老地質體內容的做法,突出和加強第四紀以來的地質信息,反映第四紀地質體的形成過程和外動力條件。為反映上述內容,這次編圖除劃分時代外,還增加了成因類型代號和有關花紋,並標出第四系的等厚線及典型鑽孔位置。圖例是體現圖幅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邏輯性的標志。該圖打破了傳統的表達方式,首次嘗試按主要構造單元表示圖例,以便更清晰、更全面地反映不同地區三大岩類和地殼運動在時空等三維方面演化的過程。
該圖採用區域地質綜合分析和詳細專題研究相結合的手段,傳統手工編圖和計算機數字制圖技術相結合的新工藝流程,確保了成圖質量和水平;在工作站上採用先進的Intergraph軟體進行地理、地質內容的編輯,使地質圖信息化,並有利於圖件的共享和更新。
關鍵詞區域地質特徵前寒武系侏羅系—白堊系第四系構造分區板塊構造褶皺區(系)
1區域地質編圖概述
區域地質研究是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工作,區域地質圖是衡量一個國家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的標志。世界上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都將地質圖的編製作為地質調查研究的基本任務之一,並且根據研究程度和新的進展定期地更新全國性的地質圖件。60年代,我國曾在全國1∶100萬套圖編制的基礎上編制了一幅1∶20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後因涉及國界及其它原因未能公開發行。70年代曾編制和公開出版了1∶40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有了極大進展,全國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已基本完成,1∶20萬綜合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也完成了陸地面積的70%。1981年起在地質礦產部統一部署下,各省區市都陸續總結和編寫了《區域地質志》及與其相應的系列地質圖件[3~30],而且在此基礎上還綜合編制了1∶500萬《中國地質圖》並出版了相應的說明書[31]。最近幾年,各省區市的地質工作者又通過第二代《中國地質圖集》的編制進一步提高了綜合研究程度[32]。與此同時,隨著新技術、新方法和新理論的廣泛應用,我國地學各領域也獲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許多重大的基礎地質問題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認識。但是,至今還沒有一幅縱覽我國地質全貌的大型掛圖。因此,編制一幅1∶250萬比例尺的全國性地質圖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現在編制這樣一幅圖件也是有扎實基礎的。
21∶250萬《中國地質圖》編制特點
在詳細研究和綜合分析資料的基礎上,以准確、清晰、簡明地反映我國區域地質特徵總貌為准則,以新全球構造理論為主導學術思想,區域地質綜合分析方法為手段,本次新版《中國地質圖》編圖工作對不同區域的地層、火成岩、構造和變質作用等內容作了以下幾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總結:
(1)不同構造單元在各地質時期的沉積組合特點和古地理演化及其與構造的關系;
(2)各區構造運動的發育過程、構造變動的類型及其構造演化的歷程;
(3)各區火成岩活動的性質和特點,及其與構造的關系;
(4)各區變質作用的期次,變質相組合及變質相系的特點,及其與構造的關系。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全國性地層、火成岩、構造和變質作用的橫向分析對比與總結。
2.1地層
一般表示到統或階(組),研究程度較低或緊密褶皺區可以表示到系或群,甚至跨統或跨系。地層的劃分考慮了國際和國內的現狀進行劃分對比。地層的年齡值除國內已有比較確切的年齡值外,基本參照國際通用地質年代表。前寒武系的劃分對比一直是我國研究的重點,最近幾年來相繼在冀東發現了我國最古老的表殼岩曹庄群和鞍山附近花崗質古陸殼的殘塊。因此,將太古宇暫以3500Ma和3000Ma為界三分,包括古太古界、中太古界、新太古界。元古宇與太古宇以2500Ma分界。這些年齡數據只代表大致的分界年齡。本圖前寒武系的劃分對比見表1。
早寒武世仍以Anabarities trisulcatus帶作為底界;奧陶系四分,宜昌統(O1)與揚子統(O2)的分界置於大灣階含Azygograptus suecicus筆石帶底界;志留系亦四分,將原上志留統中含牙形石Ozarkodina remscheidensis eosteinhornensis帶的地層劃歸普里多利期,以S4表示,含Polygnathoides siluricus帶的劃歸拉德洛期,以S3表示;石炭系二分,上、下統界線劃在Eumorphoceras和Homoceras帶之間;與二疊系的界線劃在290Ma,即格舍爾期與阿瑟爾期之間;考慮國際上目前白堊系仍然二分,本圖亦採用二分,界線仍在阿爾必階和賽諾曼階之間。具體到我國東部侏羅系—白堊系陸相地層的劃分也是長期有爭議的問題。最近,隨著生物化石研究的進展和同位素年齡測定精度的提高,東部含熱河動物群地層時代的歸屬逐漸明朗,遼西北票地區原始鳥類化石的發現,也為這些地層時代的確定提供了新的證據,考慮到資料來源及認識的不統一,本圖將九佛堂組—阜新組均劃歸下白堊統,有爭議的義縣組以J3-K1表示。詳細劃分對比見表2。
表1中國前寒武系劃分對比簡表
第四系一般劃分為更新統(Qp)和全新統(Qh),對大面積第四系發育區盡可能區分出下更新統(Q1)、中更新統(Q2)、上更新統(Q3)。第四系在我國非常發育,占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尤其是近年來對全球變化、環境地質、青藏高原的抬升以及古人類的研究已引起廣泛的關注。第四紀已有古人類的活動,根據最近的研究,其底界為2.48Ma。主要依據有:①華北泥河灣組中含Equus sanmeniensis(三門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is(長鼻三趾馬)等和雲南元謀組中含Rhinoceros sinensis(中國犀),Equus yunnansis(雲南馬)等均為早更新世典型代表分子;②中國黃土的底界年齡為2.48Ma。黃土和古土壤系列氣候期可以與深海沉積物氧同位素氣候期對比(圖1)。
除太古宇、第四系和變質較深的地層外,為了有助於說明不同區域的研究程度和地殼發展歷史,要求在圖上選擇以下幾種關鍵性的、對說明區域構造發展有代表性的沉積類型加以表示:①代表穩定型的海綠石石英砂岩或碳酸鹽台地沉積;②代表活動型放射蟲硅質岩或深水濁積岩;③代表造山後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積。火山岩類物質是區分穩定型和非穩定型的重要標志之一,上新世以前的火山岩由所屬時代地層用岩相界線圈出再加不同花紋表示其岩石類型。
為了更確切地反映第四紀地質體的形成過程和外動力條件,要求圖面上除劃分時代外,還需加成因類型代號。主要的成因類型有:殘坡積(eld)、冰磧(g)、冰水沉積(gf)、洪積(P)、沖洪積(fp)、沖積(f)、湖積(1)、沖湖積(fl)、海積(m)、沖海積(fm)、黃土(L)、風積(e)、生物堆積(b)、化學沉積(c)。成因類型代號寫在第四系代號右上角,如Qp1。在面積較大的第四紀地質體中要求表示與構造、氣候關系密切的成因類型花紋,計有:冰磧、風成砂、黃土、沖洪積、洪積、海積、沖海積等。同時,為了反映大面積第四系覆蓋區的基底概況,標出第四系的等厚線及典型鑽孔位置,並在鑽孔位置旁標出第四系厚度和下伏岩層時代,如
2.2火成岩
火成岩一般按岩石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劃分成超鎂鐵質岩類、鎂鐵質岩類、中性岩類、酸性岩類和過鹼性岩類等5大類,又按其產狀分成深成岩、淺成岩、潛火山岩和火山岩4類。詳細分類見火成岩分類表。潛火山岩一律按岩體處理,但為了突出其與火山岩的密切關系,再加相應火山岩類的花紋,這樣也解決了我國南方一些與火山岩關系密切的、具潛火山岩的性質的酸性和中性超淺成岩體的表示方法問題。為了突出與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有關的信息,該圖將上新世(含上新世)以來的火山岩及時代不明的火山岩均按岩體表示。
2.3變質岩
在變質岩發育區要求在圖面上區分出變質相。變質相劃分為綠片岩相、角閃岩相和麻粒岩相,分別用三種花紋表示。總之,變質相的花紋方向代表該地區片理和片麻理方向。另外,根據現有研究資料盡可能表示超高壓、高壓變質帶,動力變質帶和藍閃石片岩帶。
2.4構造
以清晰地反映區域構造特徵為目的,地質體的展布應符合客觀實際,接觸關系要表示清楚。對境內的主要斷裂要區分其性質,是平移、逆沖還是拉張的;不同時期構造運動所形成的斷裂方向及其相互間的切割關系要充分注意,並在圖上准確表示。為有助於全區地質構造的分析,對大型盆地、第四紀大面積覆蓋區下的主要隱伏斷裂亦加以表示。此外,在圖上盡量表示出構造窗、飛來峰、韌性剪切帶等。
表2中國東部侏羅系—白堊系劃分對比簡表
圖1中國黃土-古土壤系列氣候演化略圖
3中國區域地質特徵
中國大陸是在西伯利亞板塊、華北板塊、塔里木板塊、揚子板塊、華南板塊、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等長期相互作用下逐漸發展演化而成。其中華北板塊、塔里木板塊、揚子板塊和華南板塊是構成中國大陸的主體。根據沉積組合、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構造運動等時空發育的總體特徵,中國大陸大致又可以劃分成地台區和褶皺區兩大類。地台區有華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揚子地台。褶皺區有準噶爾-內蒙古-興安嶺褶皺區、昆侖-秦嶺褶皺系、青藏-滇西褶皺區、岡底斯-喜馬拉雅褶皺區、華南褶皺區、完達山褶皺系、台灣褶皺系和南海褶皺區等(圖2)。
圖2中國大地構造分區略圖
(1)華北地台:構成華北板塊的主體,是呂梁運動後即已基本固結的穩定地塊。其太古宇是目前我國出露最全和發育最完整的地區,並已證實此時已有一些陸核存在。中新元古界主要由海相碎屑岩和鎂質碳酸鹽岩組成,發育在地台內部的裂陷帶內,在震旦紀晚期於地台西、南部發育冰磧岩。中奧陶世後,地台主體缺失晚奧陶世到早石炭世的沉積物。上石炭統—下二疊統為海陸交互相煤系地層,晚二疊世後進入陸相沉積。侏羅紀開始,受太平洋板塊的影響,在太行山以東廣泛發育燕山期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內蒙古南部蘇尼特旗至西拉木倫河以南是華北地台的北緣,主要為加里東褶皺帶。西南的柴達木地塊可能是新元古代晚期從華北地台西南緣分裂出來的塊體。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即是此時形成的海槽,於志留紀晚期褶皺隆起,中泥盆世堆積的磨拉石說明柴達木地塊於此時已與華北地台形成統一的大陸地殼區。
(2)塔里木地台:固結於850Ma的晉寧運動。第三紀以來,隨著青藏高原和天山的大幅度隆升,塔里木相對下沉形成了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其基底埋深約8~10km,西部隆起,東部為疊加式斷陷。最老的岩層為中太古界—古元古界[34],震旦系以發育冰磧岩為特徵,下古生界生物化石與揚子地台頗為接近,上二疊統全部為陸相沉積。中生界主要為山間盆地或山前坳陷型沉積,但盆地西部出現海相。老第三系在西部也為海相或潟湖相沉積,盆地四周有呂梁期和華力西期為主的中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類的侵入,南緣還有喜馬拉雅期的火山噴發[35]。
(3)揚子地台:以山陽-桐城斷裂與秦嶺褶皺系相鄰,西以龍門山-紅河斷裂帶與青藏-滇西褶皺區分界,東南則以紹興-江山斷裂與華南褶皺系相接。該地台形成於晉寧運動後,但根據最近資料,川南康定群有2957Ma的年齡值,另外還有一批大於1700Ma的年齡數據,說明其中有些是呂梁運動固結的穩定區。鄂西的崆嶺群已解體為新太故界東沖河組和古元古界水月寺岩群。震旦系—中三疊統是典型蓋層沉積,其中湖北三峽是震旦系—寒武系的層型剖面之一。地台邊緣除有元古宙、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中酸性、基性、超基性岩類侵入外,地台內部還有過鹼性岩類侵入。
(4)准噶爾-內蒙古-興安嶺褶皺區:是西伯利亞板塊、塔里木板塊和華北板塊之間占亞洲陸緣增生褶皺帶的一部分,總體呈近東西向弧形展布,其中還散布著准噶爾、錫林浩特、佳木斯、額爾古納等小型地塊。陸緣的增生演化主要發生在加里東期和華力西早期。阿爾泰-額爾古納褶皺帶即是一條加里東褶皺帶。早石炭世,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華北板塊碰撞對接,致使區內褶皺斷裂發育,岩漿活動強烈,變質作用類型復雜多樣,構成我國重要的古生代構造岩漿帶。華力西期以後,西段受西伯利亞板塊、哈薩克板塊和印度板塊的擠壓,形成山鏈與盆地相間的構造構局,並伴有一系列逆沖推覆與大型走滑斷裂;東段除受西伯利亞板塊影響外,還多次受來自東南太平洋板塊的推擠,呈現EW向構造與NE、NNE向構造相互復合的構造格局。准噶爾屬穩定型內陸盆地,地層發育較全,主要為河湖相碎屑和煤系沉積;松遼盆地是從晚侏羅世發展起來的裂陷盆地。該區東部受太平洋板塊的影響,從燕山期開始發育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斷陷型含煤盆地和沉積-火山岩盆地。燕山中期有強烈的火山活動和大規模的中酸性岩漿侵位。
(5)昆侖-秦嶺褶皺系:是介於塔里木板塊、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之間的一條消減帶,也是上述南北兩板塊之間的結合帶。因此,該系內部組成和構造非常復雜,尚有許多地質問題有待進一步查明。根據現有資料,它是晉寧、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等造山運動所形成的復合造山帶。東段被郯廬斷裂帶截切,且平移到膠南,走向轉為NEE向;西段被阿爾金斷裂所截。昆侖褶皺系可以康西瓦—中昆侖斷裂劃分成南北兩部分。北昆侖是一條華力西褶皺帶,南昆侖是一條華力西、印支褶皺帶。伴隨華力西期中昆侖的疊接有中酸性、基性—超基性岩類的侵入活動。中三疊統仍保持島弧海環境,隨著古特提斯洋北支在中三疊世的閉合、造山,上三疊統出現夾陸相火山岩的磨拉石堆積,並不整合在前期地層之上,生物群已屬特提斯型。其後的侏羅系—白堊系均為陸相小型盆地沉積。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是其推覆、走滑和隆起的主要構造變動時期。秦嶺褶皺系位於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之間,以商丹斷裂帶作為南北秦嶺的分界。北秦嶺為加里東期造山帶,基底由新太古界和古元古界變質岩系組成,其上被中新元古界深水火山-沉積岩所覆蓋;寒武奧陶系仍為活動型火山-沉積岩系,含放射蟲硅質岩,並有數條蛇綠岩帶侵位於上述岩系之中。伴隨加里東末期至華力西早期的造山作用,此帶還有大量花崗岩類侵位。南秦嶺是華力西、印支褶皺帶。新太古界—中元古界構成該帶的基底,近來研究證實,基底與蓋層之間存在一條大的韌性滑脫剪切帶,同時伴有大量印支期花崗岩類的侵入。晚三疊世以後受古太平洋板塊向NNW方向的移動,致使秦嶺到大別山一帶繼續發生逆沖、滑脫和推覆。並有人認為,大別山群之下有年輕地層存在。
(6)青藏-滇西褶皺區:北以修溝—瑪沁斷裂與昆侖褶皺系分界,南以班公湖—怒江斷裂帶與岡底斯-喜馬拉雅褶皺區相接。該區由巴顏喀拉褶皺系和唐古拉褶皺系,以及若干中間地塊、推覆構造、蛇綠岩帶、混雜岩帶和構造岩漿岩帶所組成。兩個褶皺系之間以可可西里—金沙江斷裂帶分界。巴顏喀拉褶皺系原屬揚子板塊西部邊緣,是在晚古生代初期從揚子大陸開裂離散出來所形成的印支褶皺系。在巨厚的三疊系濁積岩之下有前古生代結晶基底的殘塊;震旦系—下古生界為一套夾火山岩的碎屑岩、碳酸鹽岩沉積,其生物特徵接近揚子區;泥盆系為穩定型碳酸鹽台地和台地邊緣沉積為主,晚石炭世開始受古特提斯洋的影響靠近東昆侖和金沙江一帶發育活動型火山-沉積岩系,其餘廣大地區仍屬穩定型沉積。二疊紀開始由穩定逐漸轉為活動,並有大量中基性火山噴發。早中三疊世該區隨著金沙江帶的打開而向北推移,同時接受了一套濁流沉積和混雜堆積;晚三疊世該區與北面的歐亞大陸拼合而褶皺成山。唐古拉褶皺系主要由上三疊統—侏羅系構成的褶皺帶、逆沖斷裂帶和蛇綠岩帶組成,並有一系列花崗岩類岩體貫穿其中。在巨厚的蓋層之下可能存在前寒武紀基底,晚三疊世金沙江向南俯沖、閉合,唐古拉褶皺系與巴顏喀拉褶皺系拼接在一起。侏羅紀時,南部為陸相沉積,北部為海相沉積。陸相沉積的白堊系不整合其上。
(7)岡底斯-喜馬拉雅褶皺區:是岡瓦納大陸北緣分離出來的一部分,可以雅魯藏布江帶為界劃分成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和喜馬拉雅褶皺系。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是燕山晚期褶皺系。其基底為元古宇的變質岩群,奧陶系—志留系為陸表海碳酸鹽和碎屑沉積,在雲南變質岩系之上直接被泥盆系所覆蓋。晚古生代出現具岡瓦納特徵的冰海沉積和冷水動物群。中生代分異明顯,三疊系具大陸邊緣裂陷槽特點,侏羅紀開始出現溝-弧-盆體系,沉積了巨厚的濁積岩,含大量超鎂鐵質岩-鎂鐵質岩、放射蟲硅質岩和混雜岩塊。著名的岡底斯火山-岩漿弧形成於燕山晚期和喜馬拉雅早期。喜馬拉雅褶皺系是新生代褶皺系,南以主邊界斷裂與印度地台相接。前寒武系結晶基底之上為一大套古生代碳酸鹽岩夾碎屑岩的地台蓋層沉積。二疊紀末、三疊紀初隨著雅魯藏布江特提斯海域的打開,在雅魯藏布江一帶發育活動型沉積,並有火山岩和外來岩塊。侏羅紀—早白堊世在喜馬拉雅一帶仍以陸棚細碎屑-碳酸鹽沉積為主,而至雅魯藏布江處則為深海洋盆的火山岩-含放射蟲硅質岩。晚白堊世印度板塊向北漂移,特提斯海逐漸關閉出現雅魯藏布江蛇綠岩帶。
(8)華南褶皺區:主體屬加里東褶皺系,但受到華力西期、印支期,特別是燕山期構造岩漿活動的強烈影響,呈現多期構造相互疊加的復合構造格局。最早的岩石有中新元古界陳蔡群,震旦系—志留系以濁流沉積為主,經加里東運動褶皺和變質,伴有花崗岩類的侵入,與中新元古界一起形成了褶皺系的基底。泥盆系—中三疊統為地台型碳酸鹽岩夾砂頁岩和煤系地層,印支運動使其褶皺,並伴有花崗岩類的侵入,晚三疊世到新第三紀受太平洋板塊的影響,形成了一系列NE或NNE方向的斷陷盆地,伴有強烈的構造作用和岩漿活動。
(9)完達山褶皺系:屬錫霍特阿林褶皺帶的一部分,是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沿亞洲大陸東緣形成的陸緣增生帶。主要由石炭系—二疊系的灰岩和綠片岩、中上三疊統含放射蟲硅質岩、濁積岩、混雜岩,以及下中侏羅統的碎屑岩和火山岩組成。這些岩層有的以外來岩塊出現在晚侏羅世地層中。該區逆沖、推覆構造十分復雜,並有印支期和燕山期的花崗岩類侵位。
(10)台灣褶皺系:是西太平洋島弧褶皺系的組成部分。該系可以台東大縱谷帶為界劃分成台西中央山脈褶皺帶和台東的海岸山脈褶皺帶。後者與菲律賓的呂宋島弧相聯,屬菲律賓海板塊;前者的中央山脈與北面的釣魚島隆起相接,屬歐亞板塊,大縱谷帶是一條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地殼對接帶。中央山脈褶皺帶包括台灣島大部分和台灣海峽東部。主要為厚達萬米的第三紀濁積岩沉積。在大南澳變質帶中有玉里和太魯閣為代表的雙變質帶,前者有多期蛇綠混雜岩分布,後者捲入有屬於華南區的石炭系—二疊系岩塊。該帶西部是第三紀晚期—第四紀初期形成的坳陷帶,大部分為第四系所覆蓋。海岸山脈帶主要為第三紀碎屑岩、島弧火山岩組成,又可分東西兩部分。東部主要由中新世奇美火山岩和上新世至更新世濁積岩組成。東南側上新世的利吉蛇綠混雜岩帶為菲律賓海板塊俯沖碰撞時帶來的洋殼物質[36]。
(11)南海褶皺區:屬印支地塊的一部分,曾經歷了古生代—中生代多次拼貼增生和新生代解體離散的復雜過程。海南島三亞地區的寒武系—奧陶系為穩定型碎屑和碳酸鹽沉積,中寒武統所含三葉蟲等化石與澳大利亞的Currant Bush組所含化石極其相似,同時在西沙群島曾鑽遇到前寒武系基底,這些資料說明早古生代時期該區曾與澳大利亞同屬於南大陸,具地塊性質。華力西期—印支期是南大陸解體離散和北大陸拼貼增生階段,從該區晚古生代的生物群已具岡瓦納冷水生物區與特提斯暖水生物區之間的過渡生物區性質可表明此時已從南大陸裂離出來。印支運動實質上反映了古特提斯海的消亡和滇-緬-泰與印支及華南陸塊三者碰撞過程,印支期後整個東亞已拼合成統一陸塊。南海的擴張起始於白堊紀末—古新世早期(63~70Ma),與印度陸塊與歐亞大陸碰撞密切相關,南海中部即中央海盆地區,具一般大洋地殼的三層結構(沉積層、大洋層2和大洋層3),北緯14°30′~15°30′之間近東西向分布的海山鏈即為殘留中心,直到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南海才與太平洋完全分開,形成現今的邊緣海性質。
參考文獻
[1]程裕淇等.中國區域地質概論.地質出版社,1994.
[2]《中國地層典》編委會.《中國地層典》.地質出版社,1996.
[3]江蘇省地質礦產局.江蘇省及上海市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4.
[4]江西省地質礦產局.江西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4.
[5]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4.
[6]福建省地質礦產局.福建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5.
[7]安徽省地質礦產局.安徽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7.
[8]貴州省地質礦產局.貴州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7.
[9]湖南省地質礦產局.湖南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8.
[10]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廣東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8.
[11]吉林省地質礦產局.吉林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8.
[12]浙江省地質礦產局.浙江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9.
[13]陝西省地質礦產局.陝西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9.
[14]遼寧省地質礦產局.遼寧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9.
[15]河北省地質礦產局.河北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9.
[16]河南省地質礦產局.河南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9.
[17]山西省地質礦產局.山西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9.
[18]甘肅省地質礦產局.甘肅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9.
[19]湖北省地質礦產局.湖北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0.
[20]雲南省地質礦產局.雲南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0.
[21]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0.
[22]四川省地質礦產局.四川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1.
[23]青海省地質礦產局.青海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1.
[24]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1.
[25]山東省地質礦產局.山東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1.
[26]北京市地質礦產局.北京市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1.
[27]福建省地質礦產局.台灣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2.
[28]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西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3.
[2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3.
[30]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黑龍江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93.
[31]程裕淇等.1∶500萬《中國地質圖》(附《說明書》).地質出版社,1990.
[32]馬麗芳等.中國地質圖集,地質出版社(出版中).
[33]張宗祜主編.1:2500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毗鄰海區第四紀地質圖.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
[34]胡藹琴,格雷姆·羅傑斯.新疆塔里木北緣首次發現30億年的岩石.科學通報,1992,37,7.
[35]陳哲夫,吳乃元等.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圖.地質出版社,1985.
[36]何春蓀.台灣地質概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