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博物館怎麼寫
① 去地質博物館去玩作文怎麼寫
今天,爸爸媽媽帶我和表姐去地質博物館遊玩。一到博物館我們就准備排隊領票,走到隊伍的盡頭一看就傻眼了,這隊排了有兩、三百米,我們只好邊等邊拍照了。
等了一個小時,終於拿到票了,我們迫不及待地走進去。到了裡面,我差點嚇死了,一隻霸王龍站在高台上,還不停的吼叫,我說:「這只霸王龍做的好逼真呀。」他們都說是啊,我提議大家分成兩組,我和爸爸一組、表姐和媽媽一組分開參觀,大家一致同意。於是我和爸爸一起先來到地球廳,看了一些關於地球的知識展示,有火山模型、冰川模型、海洋模型等。上了二樓變來到了地質廳,裡面擺滿了五光十色的礦石標本,很多礦石都晶瑩透亮的,好看極了。二樓往裡走,突然來到一個又高又大的大廳,裡面是梁龍、黃山龍、霸王龍的完整骨骼化石。梁龍化石的脖子不是很長,高度只到二樓的樓頂,尾巴和脖子差不多長;黃山龍,它的脖子超長,一直伸到四樓的樓頂,尾巴也很長;我很喜歡霸王龍,仔細觀察後發現它的牙齒非常鋒利,尾巴雖然不如梁龍長,但是卻非常粗壯,不愧是恐龍世界的霸主。
三樓是一些各種各樣恐龍的化石,上了四樓,我玩了現場照相做恐龍明信片,但是還不能傳到自己的電子郵箱,真是遺撼啊。我還玩了騎自行車跟恐龍比賽,只是有很多人排隊,輪到我時,腿都站麻了,差點輸給了小恐龍。 五樓有會學我說話的恐龍,恐龍樂隊,恐龍小網路等。
全部參觀完了,我和爸爸來到樓下看見媽媽和表姐已經在等我們了,今天玩的可真開心啊!
② 寫《上海地質博物館》的感覺作文400字以上
上海自然博物館觀後感 2008年10月15日我們懷著期待的心情來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參觀一開始,進入眼簾的第一幕就是那巨大的恐龍的骨架,於是我對後面的參觀產生了何人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的想去參觀完這里的一切。上海自然博物館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地質學、天文學多種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博物館。主要任務是在收集自然標本及圖書資料的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1960年1月27日動物學分館在館本部開館;1984年植物學分館在龍吳路1102號建成,佔地面積1800餘平方米,共六層,建築面積3065平方米。館內的,內容包括"古動物史"、"古人類史"、"中國歷代古屍"3個陳列廳,以及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6個基本陳列廳,內容為植物的進化。 在展廳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很多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為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僅為科學家們更好的讓人們認識生物進化過程提供了有力的證實,也為生物進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我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各物種在不同時間段的生物進進化。進化的進步性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生物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後出現了被子植物。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生物界的歷史發展表明,生物進化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出一種進步性發展的趨勢。一般說來,進化過程的進步具有如下特徵: ①在生物界的前進運動中,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形態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和完善化;與此相應,生理功能也愈益專門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從總體上看,遺傳信息量隨著生物的進化而逐步增加。 ③內環境調控的不斷完善及對環境分析能力和反應方式的發展,加強了機體對外界環境的自主性,擴大了活動范圍。 生物進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出種種特殊的復雜情況。除進步性發展外,生物界中還存在特化和退化現象。特化不同於全面的生物學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對某種環境條件的特異適應。這種進化方向有利於一個方面的發
③ 參觀中國地質博物館感想300-400字
有一復天我去參觀了地質制博物館. 博物館的外面有一片很大的場地,場地里有隻很大的模型恐龍. 博物館的內部很豐富,我們一進大門就看見一隻非常大的模型恐龍站在很高的檯子上,體內好像發出一種聲音.再往裡面走一點,便能看到模型火山,火山幾乎馬上噴發出來了一樣,「模擬還挺像的呢!」我不由地嘖嘖贊嘆.再往裡在走一點就更有趣了:有一塊塊寶石和玉石,其中,我和爸爸媽媽看見了一塊很奇特的石頭:海藍寶.海藍寶外面是似透明,而非透明的白色石塊,白色石塊裡面好像裹著一塊藍色石塊,非常漂亮.博物館里不僅有博物、文物,還摻雜著部分科技.比如我們在最頂層看見的三個模型恐龍,我們去的時候就看見了最右邊的一隻恐龍在彈吉他.我注意觀察了一下,恐龍的腳下有一個播音器,所以才唱出這動聽的歌曲來. 我建議大家如果有時間去地質博物館看一看,相信每次的收獲肯定都不一樣的.
④ 去地質博物館去玩作文怎麼寫視頻
今日,風和日麗,學校組織我們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博物館,簡稱博物館游。因為是學校第一次組織參觀,所以我異常興奮。天還沒亮,我就在床上翻來覆去,媽媽只好讓我早做准備。終於熬到了起床時間,爸爸開車送我到學校的大巴,坐上車,沒過多久,就到了位於天橋的北京自然博物館,我們一個個迫不及待的沖了進去。
北京自然博物館又動物世界、昆蟲世界和恐龍公園等展區;動物世界又獅子、狒狒等標本。昆蟲世界中的標本可真不少,像蝗蟲、甲蟲和蜜蜂等;而恐龍公園內,一隻只恐龍正在「大開殺戒」,有的張著嘴四處亂竄,有的在自相殘殺,霸王龍是它們中的一隻,它在恐龍群中橫沖直撞,嚇得其它恐龍四散奔逃,迅猛龍也是其中的一隻,它是個「長腿將軍」,只要聽見一點兒咆哮聲,就立刻逃的無影無蹤。
接下來是看3D電影,雖然有身臨其境之感,但影片內容及其無聊,一群螞蟻成群結隊的搬一隻死蒼蠅。電影結束後,我們上了車,在車上大家高高興興地談論著所見所聞,哎,又到了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分四層,八個展廳:化石展廳,礦物展廳等。化石展廳內,陳列著翼龍、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礦物展廳里有晶瑩的水晶、形狀各異的方解石.....,它們都是珍稀的礦物,寶石館內有貓眼、鑽石、祖母綠等珍貴的的石頭。
還沒看夠,回去的時間就到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中國地質博物館,踏上了回家之路。車上,許多同學都在閉目養神,而我仍然沉浸在游覽的回憶中,祖國真是地大物博呀!!
⑤ 寫合肥地質博物館作文(600字)
今天,我們去了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學習了很多知識。
進入博物館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塊晶瑩剔透的方解石和石膏,如果不看標牌我還以為是一大塊水晶呢。
我們首先參觀了地球廳,看了展示的各個地方的隕石。了解了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太陽系裡的八大行星就像一個母親的八個兄弟,都有各自的軌道,從不會跑錯軌道。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壤中含有極其豐富的氦,是清潔、高效的能源。月岩和月壤中還含有豐富的鈦、鋁、鐵、鎳、釷、鈾、鉀等元素,有望成為人類未來礦產資源的開發基地。
岩漿是地球的血液,這發源於上地幔軟流圈中或地殼的深部,是一種活力極強的硅酸鹽熔融體。火山噴出的熔融體稱為融岩,冷凝後就形成了各型的噴出岩,如玄武岩、流紋岩等。我們看到的岩石雖然千姿百態,但總體來說只分為三類: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不知不覺我們又走進了恐龍廳,在了解恐龍之前,我們先感受動感影院里的《走進恐龍》。在這里我們好象乘著飛船穿越了時光隧道,走進了距近二億一千三百萬年的侏羅紀時代,我們看到了恐龍出生、繁殖、遭遇火山爆發的整個過程。這7分鍾的動感電影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了《神奇校車》,這種感覺就好像親身體驗一樣。
在恐龍廳里,我們先看到了巨大的合川馬門溪龍的骨骼,它屬於大型蜥腳類恐龍,是世界迄今發現頸部最長的恐龍,復原後的身長22米,頸長9米。媽媽想照張完整的照片都不可能,只能分部位拍攝。我抱著一根蜥腳類恐龍的股骨,我的身高還不及這根股骨一半高。我們在博物館里知道了,翼龍屬於恐龍的遠親,雖然生活在同一時代,但不屬於恐龍類。翼龍是第一個飛向藍天的爬行動物,當恐龍占據著陸地時,翼龍卻一直控制著天空。
隨後我們又參觀古象廳、礦產資源廳等等。
通過參觀博物館,我發現我們祖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厚。祖先的留下的蹤跡讓我們清清楚楚的了解到幾億年的生物,還有許多大自然留下的未解之謎,等著我們用智慧的鑰匙去開啟,去發現。
⑥ 陪孩子參觀地質博物館心得怎麼寫
1.
寫出今天的行程,看到了什麼。
2.
孩子的收獲是什麼,大人的收獲是什麼。
3.
升華一下。作個總結
⑦ 寫《上海地質博物館》的感覺作文500字
上海自然博物館觀後感 2008年10月15日我們懷著期待的心情來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參觀一開始,進入眼簾的第一幕就是那巨大的恐龍的骨架,於是我對後面的參觀產生了何人濃厚的興趣,迫不及待的想去參觀完這里的一切。上海自然博物館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人類學、地質學、天文學多種自然科學的綜合性博物館。主要任務是在收集自然標本及圖書資料的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教育。1960年1月27日動物學分館在館本部開館;1984年植物學分館在龍吳路1102號建成,佔地面積1800餘平方米,共六層,建築面積3065平方米。館內的,內容包括"古動物史"、"古人類史"、"中國歷代古屍"3個陳列廳,以及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6個基本陳列廳,內容為植物的進化。 在展廳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很多化石,這些化石的發現為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僅為科學家們更好的讓人們認識生物進化過程提供了有力的證實,也為生物進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跡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的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我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各物種在不同時間段的生物進進化。進化的進步性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生物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從原核生物進化為真核單細胞生物,然後按照不同方向發展,出現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後出現了被子植物。動物界從原始鞭毛蟲到多細胞動物,從原始多細胞動物到出現脊索動物,進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的魚類又演化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從中分化出哺乳類和鳥類,哺乳類中的一支進一步發展為高等智慧生物,這就是人。 生物界的歷史發展表明,生物進化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出一種進步性發展的趨勢。一般說來,進化過程的進步具有如下特徵: ①在生物界的前進運動中,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形態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和完善化;與此相應,生理功能也愈益專門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②從總體上看,遺傳信息量隨著生物的進化而逐步增加。 ③內環境調控的不斷完善及對環境分析能力和反應方式的發展,加強了機體對外界環境的自主性,擴大了活動范圍。 生物進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出種種特殊的復雜情況。除進步性發展外,生物界中還存在特化和退化現象。特化不同於全面的生物學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對某種環境條件的特異適應。這種進化方向有利於一個方面的發展卻減少了其他方面的適應性,總之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與繁殖後代。
⑧ 參觀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報告怎麼寫
先寫某某天到中國地質博物館參觀,再整體描述一下博物館的外景。寫先參觀了什麼,又參觀了什麼,接著又看到了什麼,等等。最後寫自己對這次參觀的總體感覺和評價。我是石油大學的,剛寫完報告交了上去。
⑨ 地質博物館的簡稱
英文簡稱吧?GMC(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中文是中地博
⑩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中國地質內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容,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