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向地質剖面怎麼擺放
Ⅰ 近南北向的典型走廊域地球物理剖面的地質解釋
該方向剖面主要橫穿近東西構造線和鄂爾多斯克拉通塊體的南北兩側和華北似環狀裂谷盆地的南北兩側,由於兩個塊體的中部在近東西剖面中已有敘述,故此這里只在其邊緣部位進行解釋。主要選擇了4條剖面,即伊金霍洛旗—滿都拉剖面(5),正藍旗—唐山剖面(6),隨州—新鄉剖面(7)和平陽關—寶雞剖面(8)。由於該方向地球物理資料缺乏,主要引用前人資料來說明華北地區的地殼及岩石圈結構特徵。
圖9.13 小松山逆沖斷層剖面圖
9.1.2.1伊金霍洛旗—滿都拉剖面的地質解釋
圖9.14 伊金霍洛旗—滿都拉剖面地質解釋
(地球物理資料據馬杏垣等,1991)
該剖面自南而北穿越鄂爾多斯塊體、河套盆地、華北北緣隆起帶(過去的內蒙地軸)和興蒙造山帶。地質解釋剖面見圖9.14。該剖面顯示鄂爾多斯塊體中生代沿大青山山前斷裂上部向陰山塊體仰沖,下部向陰山塊體之下陸內俯沖,而新生代為簡單剪切機制下的大型殼內拆離,鄂北緣中生代發育山間盆地,沉積了T—K的地層,中生代末期發生了局部擠壓和拉張左行走滑,形成了河套盆地。大青山北側發育的侏羅紀過鋁高硅花崗岩可能是鄂爾多斯塊體向陰山塊體之下陸內俯沖的產物。
9.1.2.2正藍旗—唐山剖面地質解釋
該剖面地質解釋見圖9.15。
圖9.15 正藍旗一唐山剖面地質解釋
本剖面通過的一級構造單元是華北似環狀裂谷盆地及其北側燕山山嶺和華北北緣隆起帶。華北盆地與燕山山嶺以燕山山前斷裂為界,華北盆地區主要涉及北部邊緣,中生代為後造山伸展裂陷,新生代則為大陸裂谷型裂陷。中生代裂陷旋迴在華北平原與其他地方是一致的,在此不贅述。華北新生代裂陷盆地的構造演化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始新世早期在北台期準平原基礎上沿北東或北北東向斷裂開始活動形成一系列裂陷盆地,但後生盆地都是彼此分離的。漸新世裂陷作用達到最高潮,盆地范圍進一步擴大,構成一些統一的裂陷盆地。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北京—蓬萊斷裂沿張家口—塘沽基底弱化帶重新活動,控制了沉積盆地的北界和沉積厚度的分布。伴隨著強烈的裂陷伸展作用,基性火山岩活動在盆地區也非常強烈,顯示了裂谷特徵。新近紀與第四紀以整體沉降為特徵,但在總體沉降背景上仍有不同程度的繼承活動。唐山地震區下部,地震剖面看不見上、中、下地殼的界面,主要反映的是大范圍的中地殼低速體和向燕山隆起深入的下地殼低速層。反應燕山期的殼內滑脫面性質。燕山期從燕山山嶺中部向南東方向逆沖推覆,形成了復雜的疊瓦狀板片,總的特徵是呈前展式(背馱式)擴展(郭華等,2002),即分別沿興隆斷裂、赤誠—古北口斷裂和豐寧—隆化斷裂依次向前陸俯沖,俯沖的拆離面可能沿上中地殼之間。總體地殼厚度依次向背緣增厚。晚白堊世本區主要為後造山伸展為主,發育變質核雜岩。
9.1.2.3隨州—桐柏—新鄉地球物理剖面地質解釋
地質解釋圖見圖9.16。該剖面主要引用孫武城等(1992)的隨州—喀喇沁旗地學斷面的成果,該剖面自南而北穿越研究區南華北盆地和太行山嶺,南側為北秦嶺褶皺系,與南華北盆地以欒川—確山斷裂帶為界,南側的揚子塊體中生代向北俯沖,形成桐柏超高壓帶。南華北盆地與太行山嶺以太行南麓斷裂為界,中生代為逆沖,新生代以地殼伸展拆離為主,岩石圈香腸化,有新生代玄武岩漿侵入。
圖9.16 隨州—新鄉地球物理剖面地質解釋
(地震資料據孫武城等,1992)
圖9.17 秦嶺造山帶構造剖面圖
(據張國偉等,2001)
圖9.18 研究區近東西向地球物理剖面的綜合地質解釋圖
9.1.2.4陽平關—寶雞剖面解釋
該剖面主要引用張國偉等(2001)資料,旨在說明中生代鄂爾多斯塊體南部向北秦嶺之下陸內俯沖,而南側的揚子塊體向北大型陸內俯沖到北秦嶺之下,北秦嶺呈正扇形逆沖,在其核部發育中生代花崗岩體(圖9.17)。
Ⅱ 請問學地質學的各位大蝦們,地質剖面圖里,岩層產狀的方向怎麼確定順便告知一下角度的計算方法。謝謝啦
岩層在空間產出的狀態和方位的總稱。除水平岩層成水平狀態產出外,一切傾斜岩回層的產狀均以其走向、傾向答和傾角表示,稱為岩層產狀三要素。岩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或岩層面上的水平線即該岩層的走向線,其兩端所指的方向為岩層的走向,可由兩個相差180°的方位角來表示,如NE30°與SW210°。垂直走向線沿傾斜層面向下方所引直線為岩層傾斜線,傾斜線的水平投影線所指的層面傾斜方向就是岩層的傾向。走向與傾向相差90°。岩層的傾斜線與其水平投影線之間的夾角即岩層的(真)傾角。所以,岩層的傾角就是垂直岩層走向的剖面上層面(跡線)與水平面(跡線)之間的夾角。 岩層產狀有兩種表示方法:①方位角表示法。一般記錄傾向和傾角 ,如205∠65,即傾向為南西205°,傾角65°,其走向則為NW65°或SE65°。②象限角表示法。一般測記走向、傾向和傾角,如N65°W/25°SW,即走向為北偏西65°,傾角為25°,向南西傾斜。
Ⅲ 請問地質剖面圖上的方位角(也就是剖面方向)咋確定
地質剖面在平面圖上與N的夾角既是剖面圖的方位角
Ⅳ 畫地質剖面方向,從東往西,從南往北畫嗎
剖面圖畫完要保證左西右東。
Ⅳ 地質剖面的角度是從哪個方向開始轉的
地質剖面是根據要表達的地質現象剖切的圖紙。向兩個方向延展。如探礦剖面一般垂直礦體走向方向剖切。角度是由礦體走向決定的。
剖面角度標示為方位角。即以北方向為起始方向0度,沿順時針方向旋轉。
Ⅵ 地質剖面圖怎麼畫及其規則
地質剖面圖縱向上有縱向比例尺的控制,橫向上有控制點高程線和典型的地內物、鑽井標志,這兩點掌容握好了,基本上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地質剖面圖上必須反映的要素有:地層的岩性、產狀、斷裂、不整合面、地層接觸關系以及礦藏和油氣藏的位置、類型等信息。
對聯井地質剖面圖,主要是將鑽井柱狀圖排列在一起,將地層線連接起來就可以。但是要注意縱向比例尺和橫向對比標志層。
Ⅶ 怎樣看地質剖面圖
看地質剖面圖的話,主要看高度等高線就是同一個高度。
Ⅷ 地質剖面的剖面選擇和布置原則
野外工作一般需要5-8人。人員大致分工為:
地質觀察、分層兼記錄1人
作自然剖面、掌平面圖(航片)1人
前測手兼填記錄表1人
後測手兼標本採集1人
放射性測量1人
若人員充足時,記錄和樣品採集均可由專人負責。若測制古生物地層剖面,最好古生物鑒定人員參加,變質岩地層剖面最好岩礦鑒定人員參加,以指導化石、薄片的採集工作。 1.剖面比例尺:根據剖面所要研究的內容、目的、岩性復雜程度等,精度要求診實際情況具體對待。一般情況下比例尺為1/500~1/10000。
2.剖面上分層精度的要求:原則上在相應比例尺圖面上達1毫米的單位(厚度)均需表示。但一些重要或具特殊意義的地質體,如標志層、化石層、含礦層、火山岩中的沉積夾層等,其厚度在圖上雖不足1毫米,也應放大到1毫米表示,並在文字記錄中說明。分層間距按斜距丈量。
3.剖面的平移:剖面通過區如遇有大片覆蓋、天然障礙或因構造破壞造成測制意義不大的地段,則需要平移。平移應依一定的標志層或實測的順層追索為准。一般平移距離不大於500米,否則應分開另行測制剖面。 1.地形剖面線的測量:有儀器法和半儀法兩種,儀器法有測量人員負責測制;半儀器法由地質人員測制,以羅盤測量導線方位和坡度,以皮尺或測繩丈量斜距。注意將皮尺或測繩盡量拉緊。方向和坡角要用前、後測手測量的平均值,且要求兩人測量數據差值不能過大。
2.將測量數據和分層位置及時記入剖面記錄表,並表示在平面上,二者相互對照互相吻合。
3.根據剖面測制的目的,按需要配合以物探、化探工作。
4.剖面上樣品採集工作:應根據剖面研究的目的,系統採集岩石薄片樣、各類標本、岩石化學、人工重砂、古生物樣等。特別注意礦化地段樣品的採集,嚴防漏礦現象發生。
5.沿剖面線用定地質點的方法控制剖面起點、終點、轉折點、重要地質界線、接觸關系、構造關鍵部位和礦化有利的地段等。地質點和分層號、化石及主要樣品應用紅漆在實地標記,並准確標繪在圖上。
6.居民點、河流、地形制高點、主要地物及探礦工程等,應適當標注於平面圖和剖面圖上。
7.在剖面通過部位,遇到有意義的地質現象應畫素描圖或拍照地質照片,並在記錄上記明地點、時間和要說明的內容、遇到構造、特別是可說明大褶皺構造的次級褶皺構造,應在小構造具體出現位置的剖面圖上方,用特寫方式附上小構造形態特徵特徵素描圖。 剖面圖的繪制常用的有展開法和投影法兩種。到導線方位比較穩定多用展開法,當導線方位多變、轉折較多時宜用投影發法。
1.展開法:展開法是將各次所拉的不同方向的導線按其水平長度移成統一方向的直線,也就是說將不同方向導線沿線觀察的地質現象。當成是整個在一條統一直線剖面線上的觀測。
具體方法是據斜距和坡角(±°)把各段導線園滑連接而成。在導線方向與地層走向不完全垂直(交角小於75°)時,需要將直傾角換算成視傾角在剖面上表示。次法宜用於導線方位變化不大。比較穩定的情況下。該法比較簡單,便於在野外繪制,缺點是將轉折的導線展開,在剖面圖上誇大了地質體的實際寬度,以至歪曲了地質構造的實際形態。因而地層厚度只能用公式計算求得。在作剖面中,每次導線方位應在剖面上方予以表示。剖面下的展開導線沒有多少意義,成圖中可不表示。
2.投影法:首先繪出導線平面圖,並把各地質要素標繪到相應的位置上,構成路線地質圖。投影基線方位與總導線方向(剖面總方位)一致。將地層沿走向延長到投影基線上,形成各地質要素與投影基線的交點,再將各交點垂直投影到與投影基線相平行的剖面圖上,即為剖面上各地質素的界線點。地形線是將各導線點位投影到基線上,再以基線的某已知高程據各導線點的累計高程勾繪而成,此法有人稱作二次投影法。
採用地層厚度換算公式計算
D=L(Sinα·Cosβ·Sinr±Cosα·Sinβ)
式中:D-岩層直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層直傾角
β-地層坡度角
r-剖面線與地層走向的夾角
地形坡向與岩層傾向相反時用+相同時用-
地層厚度應分層計算。比例尺小於1∶1000的剖面,分層厚度取整數,大小1∶1000的剖面,厚度數值取小數點後一位。
地層厚度計算時應注意的問題:
(1)產狀的有效控制距離要求在野外施測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加以確定,以便室內計算厚度用。
(2)脈岩的剔除:一般情況下,在圖上出露寬度<1毫米的脈岩不必剔除其影響厚度;超過1毫米時,則應剔去,採用岩脈兩側分別代表的厚度。若某一地段岩脈雖小,但很發育,且對此地段地層厚度影響較大,可依據岩脈在地層中含量比(線統計法:岩脈厚度與整個統計線段長度的比值),按比率求地層厚度。
(3)同一向、背斜中,地層厚度採用地層較發育的一翼進行計算(柱狀圖中可表示岩性相變或說明厚度的變化,不可採用兩翼岩層中較大厚度的單層建立柱狀圖)。
4.地層真傾角換算為視傾角
在剖面圖中,地層走向與剖面線方向不垂直時,在剖面圖上地層產狀以視傾角表示,見傾角換算表(表Ⅲ-2)。其產狀數字表示仍為真傾向、傾角。
5.實測剖面圖中表示的主要內容
(1)導線平面圖表示內容:導線、導線點、地質點、產狀(可選擇表示)、地質界線、地層代號、含礦層、斷層、主要地物等。
導線長度以平距表示。
(2)剖面上表示內容:岩性(以花紋表示)、產狀(花紋表示視傾角,下方數字表示真產狀)、地質點、導線點、樣品代號、層號及地層代號、斷層、褶皺、居民點及山峰水系名稱等,在剖面上方按需要附構造特寫素描圖。分層界線可適當劃長。產狀指引線應指在量取產狀的實際位置處。
(3)剖面圖必須和投影基線相平行。
(4)剖面圖擺法:剖面的左端應為西、北西、南西、南。相應在右端為東、南東、北東、北。
(5)如剖面徑平移,則導線平面圖上按平移方向、距離另作起點。而剖面圖僅按兩點的高差決定起點的標高,水平方向酌情斷開1-2厘米,以作圖方便互不重疊為原則。
(6)如剖面測制中並進行有電、磁測量、伽瑪測量等工作,若種類少,或僅一種,可在剖面圖上部作曲線圖表示,為了減輕圖面負擔,這些曲線圖可另作圖表示,但圖中地質剖面圖應互相一致。 1.前言
(1)剖面測制的目的
(2)剖面線位置、方向、坐標、長度、測制方法。
(3)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單位及主要工作人員。
(4)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長度、工程工作量、標本××件、樣品××件。
2.地質成果
(1)簡述剖面測制區的區域構造部位及地層、構造特徵。
(2)依不同時代,由老到新分別對剖面所見地層進行敘述。
每一時代中地層可按地層組合單元總述其組合特徵,再按不同岩性層詳述其岩性、顏色、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岩石岩性特徵,應詳細述明岩層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不整合接觸關系。
(3)岩漿岩及脈岩的描述。
(4)構造:斷裂構造、褶皺構造。
分別描述其類型、性質、規模、形態特徵、斷層對地層連續性的影響,控礦產構造特徵。
(5)礦產:對礦產應詳述。
(6)新進展、新發現和新見解。
3.存在問題
Ⅸ 地質剖面圖
以上回答不夠全面
1、圖中地層從老到新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白堊系。其中白堊系與二疊系為不整合關系,志留系和泥盆系為平行不整合(D3到S2之間有地層缺失,但D3與S2平行),其它皆為平行整合關系。
2、地質構造有:石榴庵背斜、火石峰向斜、火石峰斷層。其中背斜和向斜形成時代相同,發生在二疊紀末到白堊紀初的某一段時間;斷層形成晚於上一期,帶有逆斷性質,將老地層推覆上來。總體來講這一地區主要以擠壓環境為主,白堊紀之後構造活動變溫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