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地質707是什麼地方
① 廣西南寧的地形地貌和地質資料、氣象資料是什麼
南寧地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充足,濕潤多雨,年均氣溫20.3 --22.4,年平均降雨量815--1686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275--1579小時。
境內山嶽繞,丘陵起伏,山多地少,地貌復雜多樣,以山丘為主體山地佔總面積512.7%,丘陵佔10.1%,平地佔28.1%。境內山脈和河谷呈西北--東南走向,地勢大致呈西北及西南略高,向東傾斜,中部被左江、右江和鬱江及支流切割,形成錯綜合頒的丘陵平原。東北部的大明山為境內最高峰,海拔1760米。千米以上的主要山峰有東部的鎮龍山,西部的西大明山和泗城嶺,南部的大青山和公母山等10餘座。
南寧地區地質構造古老,多以泥盆紀,二迭紀和三迭紀為地質基層,崦性以石灰岩占優勢,頁岩、砂岩次之,第四紀紅土層為地表蓋層。 境內河流屬西江水系。以鬱江、左江、右江為主幹流從西南、西 北及東面切割,流經中部,形成大大小小的河網。
全地區集雨面積超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13條,河流面積為92400平方公里,其中左江幹流全長539公里,流域面積3159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174億立方米;右江幹流全長707公里,流域面積3861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45億立方米。
南寧市地形是以邕江廣大河谷為中心的盆地形態。
這個盆地向東開口,南、北、西三面均為山地圍繞,北為高峰嶺低山,南有七坡高丘陵,西有鳳凰山(西大明山東部山地)。形成了西起鳳凰山,東至青秀山的長形河谷盆地。盆地中央成為各河流集中地點,右江從西北來,左江從西南來,良鳳江從南來,心圩江從北來,組成向心水系。盆地的中部,即左、右江匯口處,南北兩邊丘陵靠近河岸,形成一天然的界線,把長形河谷、盆地分割成兩個小盆地,一是以南寧市區為中心的邕江河谷盆地;二是以壇洛鎮為中心的侵蝕――溶蝕盆地。
南寧市地貌分平地、低山、石山、丘陵、台地5種類型。
平地是南寧市面積最大的地貌類型,面積為1037.33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57.78%,分布於左、右江下游匯合處和邕江兩岸。
低山總面積82.64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4.6%,分布於市區西部邊緣的鳳凰山,為一穹窿山地,一般海拔300米―600米,坡度25度―40度;位於市北部的高峰嶺,為一列褶皺低山,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一般海拔250米―450米,坡度20度―40度。
石山面積46.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2.61%,主要分布於西北部邊緣和壇洛鎮一帶,分峰林石山和孤峰石山兩大類,峰林石山海拔300米―400米,谷地海拔120米―160米;
孤峰石山一般海拔200米―250米,平地海拔80米―100米。丘陵總面積279.86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15.59%。
台地多為第三系的侵蝕面,微切割,起伏和緩,海拔在120米以下,是低平的古剝蝕面,一般呈緩坡起伏而頂面齊平的地貌。
② 黑龍江省遜克縣東安金礦床
東安金礦床位於黑龍江省遜克縣南東45km處,屬黑龍江省北部金成礦帶中段,於1998年被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707 隊發現,礦床找礦潛力巨大,預測儲量可達大型(劉偉等,2002),具大—特大型遠景。
1 區域成礦地質環境
1.1 大地構造單元
礦區位於燕山期環太平洋成礦帶西帶大陸邊緣,加里東-華力西褶皺帶北部。大地構造處於松嫩地塊和佳木斯地塊之間的伊春-延壽地槽褶皺系北段。三級構造單元隸屬於遜克中新生代火山盆地的中間隆起帶北緣(劉偉等,2002)。
1.2 區域地層
區域上地層以新元古界張廣才嶺群變質中酸性火山-細碎屑岩為基底,下寒武統碳酸鹽岩夾陸源細碎屑岩為蓋層。中生界發育下白堊統中-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郭繼海等,2004a)。
遜克火山盆地的基礎為下白堊統光華組(K1gn),上覆新近系中新統—上新統孫吳組(N1-2s)和第四系下更新統大熊山組(Q1d)。其中間隆起稱為寶山隆起帶,是盆地中重要的金-多金屬成礦帶。隆起帶內構造、岩漿活動強烈。地層發育不全,比較零散,基底為新元古界張廣才嶺群正溝組(Pt3z),蓋層為寒武系下統西林群鉛山組(
1.3 區域構造格架
斷裂主要為礦床西部的NNE向庫爾濱殼斷裂。該斷裂沿庫爾濱河谷展布,長度>160km,具左行扭動特點,生成時代為燕山期,它的次級斷裂控制了潛火山岩的分布。
斷裂南段呈近SN向,北段呈NNE向近直線展布,略顯波狀,反映為壓扭性質,切穿了燕山期以前形成的構造形跡、侵入岩和地層,形成時代為燕山期,控制了庫爾濱火山沉積盆地和寶山隆起帶的展布。沿隆起帶庫爾濱斷裂的次級斷層發育燕山期侵入活動,早白堊世火山-侵入作用強烈,對成礦有顯著的控製作用。斷裂形成深度較大,具多期活動性。
1.4 區域岩漿活動
該區岩漿活動強烈,延續時間長,從加里東期一直到中燕山晚期,其中,中加里東期和印支晚期的侵入岩呈岩基狀產出,中燕山晚期侵入岩多呈小岩株狀或岩牆狀產出,常與同時代的中-酸性火山岩相伴出現(郭繼海等,2004b)。
1.5 成礦單元
金礦床成礦單元處於天山-興安成礦域、吉黑成礦省、小興安嶺-張廣才嶺成礦帶上。
2 礦區地質特徵
2.1 賦礦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光華組(K1gn),分布在北東部,為一套陸相中酸性火山-侵入雜岩建造。規模不大,分布較為零散。岩性為流紋岩、流紋質凝灰岩、流紋質角礫凝灰岩、英安岩夾薄層砂岩以及次火山岩相的流紋斑岩、英安玢岩、流紋質隱爆角礫岩等(圖1)。該套岩石為東安金礦的主要賦礦圍岩之一,在時空、物源和熱源等方面均與成礦關系密切(劉偉等,2002)。
圖1 東安金礦區地質略圖
(據劉偉等,2002)
Q—第四系;N1-2s-砂礫岩;λ—流紋岩;tf—流紋質凝灰岩;tfj—流紋質角礫凝灰岩;ζ—英安岩;
λπ—流紋班岩;
1—斷裂;2—蝕變帶;3—金礦體及編號
2.2 礦區岩漿岩
印支晚期(
燕山中晚期(
2.3 控礦構造
延伸百餘千米的燕山期庫爾濱殼斷裂的次級斷裂以SN,NNE,NNW,NE,NW向為主,為壓扭性或張扭性質,長幾十米至2000m,多發育於岩體與火山-侵入雜岩的接觸部位,為區內主要的控礦、容礦斷裂。區內金礦(化)體、蝕變帶均發育於此類次級斷裂中,斷裂的轉折變化部位往往是金礦化較富集的部位。其中,SN向斷裂是礦區主要的控礦和容礦斷裂,礦區主礦體V號礦體即發育於SN向斷裂中(劉偉等,2002)。
2.4 圍岩蝕變
礦區圍岩蝕變作用普遍而強烈,主要沿斷裂、隱爆角礫岩帶和燕山中晚期小侵入體(脈)、次火山岩體(脈)附近分布。礦化蝕變分帶性明顯,如V號礦體由礦脈向外可分為:①內帶為強硅化帶,主要為雲英岩化、玉髓化、冰長石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和螢石化等;②帶為硅化帶,主要為硅化、綠泥石化和絹雲母化;③外帶為泥化帶,主要為高嶺土化、水白雲母化和綠泥石化。礦體主要賦存於內帶。圍岩蝕變是該區主要的找礦標志之一,雲英岩化、硅化、玉髓化、冰長石化和黃鐵礦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劉偉等,2002)。
3 礦體地質特徵
3.1 礦床(體)特徵
區內已發現14條礦體(表1),賦存於中酸性潛火山岩與晚印支期鹼長花崗岩、中燕山晚期的細粒鹼長花崗岩外接觸帶的強硅化蝕變帶中。
表1 東安金礦床礦體特徵
(據劉偉等,2002)
礦體呈脈狀,走向以近SN向為主。個別為NE向,一般為陡傾斜,傾角為70°~85°,礦體規模大小不一,長度為50~800m,厚度為1~7m,延深<500m,礦石金品位為3×10-6~20×10-6,其中規模較大的有5,10,12和14 號礦體。現已探明的5 號礦體,其長度為770m,厚度為6.70m,最大延深358m,礦石平均品位:Au為9.05×10-6,Ag為75.8×10-6,是目前該區發現的最大的礦體(郭繼海等,2004a)。
3.2 礦石成分
礦石的顯著特點是貧硫低砷。礦石中金屬礦物含量低,總量<1%,主要有黃鐵礦、褐鐵礦和自然金以及極少量的銀金礦、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和毒砂等。脈石礦物種類比較簡單,主要為各種顏色、粒度的石英,其次為冰長石、高嶺石、少量絹雲母和綠泥石。
礦石類型按有益組分劃分為金礦石、金銀礦石和含銀金礦石。其中,金礦石按組構特徵可劃分為浸染狀金礦石、角礫狀金礦石、網脈狀金礦石和團塊狀金礦石等(劉偉等,2002)。
3.3 礦石組構及成礦階段劃分
礦石結構以他形粒狀為主,自形-半自形粒狀次之。礦石構造以角礫狀、脈狀—網脈狀為主,梳狀晶簇、晶洞和條帶狀次之。
根據東安金礦的礦體特徵、產出位置及礦石礦物特徵來判斷,東安金礦成礦主要形成於熱液期。該成礦過程主要經歷了3個成礦階段。
硅化階段:熱液蝕變的早期階段,該階段主要發生在中燕山晚期細粒鹼長花崗岩上侵之後;主要蝕變為硅化,其次有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等。硅化蝕變礦物以低溫石英和玉髓為主。主要以浸染狀、團塊狀交代中粗粒或細粒鹼長花崗岩。大部分地段殘留原岩結構構造,為東安金礦早期礦化階段。
乳白色硅化-冰長石階段:該階段主要發生在中燕山晚期潛流紋岩之後,伴隨有隱爆角礫岩;主要蝕變為硅化、冰長石化和絹雲母化。硅化在近地表為隱晶質的石英和玉髓礦物,深部為半自形、他形粒狀的石英。主要以網脈狀、細脈狀和大脈狀充填於潛火山岩接觸帶外側的斷裂中,形成東安金礦早期礦體,該階段雖然局部品位較高,但主體金品位為3×10-6~5×10-6。
灰色石英岩化-冰長石化階段:主要蝕變為灰色石英岩化、冰長石化和綠泥石化。該階段有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等硫化物出現。石英主要以網脈狀、細脈狀和大脈狀疊加於早期的乳白色石英脈上,是東安金礦的主要成礦階段(郭繼海等,2004b)。
3.4 礦石風化特徵
礦石自然類型,根據礦石的氧化程度可劃分為氧化礦和原生礦,近地表的強風化帶為氧化礦,往深部為原生礦。從Ⅴ號礦體物相分析結果來看,氧化帶最大厚度為39.9m,最小為25.90m(郭繼海等,2004b)。
3.5 礦床(石)組分
Au的伴生或共生元素有Ag。
4 礦床成因
4.1 礦物包裹體特徵
金礦石中石英包裹體類型為NaCl-H2O型,絕大多數為氣液兩相包裹體,氣液比為5%~20%,多數為10%。包裹體形狀主要為不規則狀,其次為橢圓狀,大小為4~25 μm,以8~10 μm者居多。流體成分以H2O為主(95%左右),氣相以CO2為主,其次為CO和CH4等。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含少量Mg2+,陰離子以Cl-和
圖2 石英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頻率分布直方圖
(據劉偉,2002)
4.2 物理化學條件
1)溫度:石英流體包裹體的均一溫度分布范圍為154~358℃。據溫度頻率直方圖(圖2),可將成礦期大致劃分為3個階段:中溫階段(290~348℃)、中低溫階段(190~290℃)和低溫階段(144~190℃),成礦的最佳溫度區間主要集中在190~290℃之間,為主成礦階段,表明成礦溫度為中低溫(劉偉等,2002)。
2)壓力:成礦壓力較低,為48.75×105~328.88×105Pa,以100×105~250×105Pa居多。計算成礦初始深度為0.2~1.0km,顯示了淺成-超淺成成礦環境(劉偉等,2002)。
3)鹽度:鹽度分布范圍為2.06%~8.36%,主要集中在4%~8%之間,流體鹽度較低(劉偉等,2002)。
4.3 同位素地球化學標志
對石英流體包裹體進行了氫氧同位素測定,δO水變化范圍為0.6‰~4.0‰,δD在-90‰~-98‰之間,相對比較穩定,在δD-δO水圖(圖3)上,各樣品的投影點均落於大氣降水與岩漿水之間的區域,結合包裹體少且小、液相為主、鹽度低的特點,說明成礦流體由大氣水和岩漿水混合組成,且以大氣水為主,具淺成特徵(劉偉等,2002)。
圖3 流體包裹體δD-δ18O 關系圖
(據敖貴武等,2005)
4.4 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特徵表明,印支晚期鹼長花崗岩:ΣREE=49×10-6~653×10-6,ΣLREE/ΣHREE=2~4,為輕稀土富集型,銪虧損極為明顯,呈近於對稱的「V」字型(圖4),具重熔(部分幔源分異)特點。燕山中晚期細粒閃長花崗岩:ΣREE=83.01×10-6~213.4×10-6,ΣLREE/ΣHREE=1.72~3.93,為輕稀土富集型,銪有一定虧損,呈中等「V」字型,具重熔特點。早白堊世中酸性火山—侵入雜岩:ΣREE=100×10-6~200×10-6,ΣLREE/ΣHREE=3~6,為輕稀土富集型,銪虧損很明顯,為大「V」字型,該組岩石與其下部的玄武安山岩富集程度相近,曲線形態相似,只是銪虧損明顯,表明二者岩漿來源一致,且前者由後者演化而來,為幔源成因(劉偉等,2002)。
圖4 REE 模式圖
(據郭繼海,2004b)
1—鹼長花崗岩;2—細粒鹼長花崗岩;3—花崗斑岩
4.5 成礦時代
金礦石的Rb-Sr全岩測定年齡為108.37±1.3 Ma;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和潛流紋岩等容礦火山-侵入雜岩的Rb-Sr全岩測定年齡為112.51±3.5 Ma。二者數值十分接近,說明成礦與火山活動近於同時發生,推斷成礦時代為燕山中晚期(劉偉等,2002)。
綜上所述,東安岩金礦床為淺成熱液型金礦床。
5 找礦標志
礦體具強硅化、弱硫化物礦化,呈脈狀充填於控礦構造中。Ⅴ號主礦體呈大脈狀,平均厚度約8m,延深>300m,傾角一般>70°,產狀變化較大。礦體與圍岩界線清晰,電性差異明顯,表現為高電阻率的特點,高密度電阻率法中的溫納裝置能反映覆蓋層厚度為20m的脈狀高阻體的產出部位、產狀及其變化(石耀輝等,2004)。
參考文獻
敖貴武,薛明軒,周輯等.2004.黑龍江東安金礦床成因探討.礦產地質,18(2):118~121
郭繼海,金鳳鳴,汪長生.2004a.黑龍江東安金礦潛火山岩的控礦作用.礦產與地質,18(3):232~235
郭繼海,汪長生,石耀軍.2004b.黑龍江東安金礦地質及地球化學特徵.地質與勘探,40(3):37~41
劉偉,鄭子東,蔡繼宏等.2002.黑龍江省遜克縣東安金礦床地質特徵及成因探討.礦產與地質,16(6):332~336
石耀軍,敖貴武,陳海明.2004.高密度電阻率法在東安岩金礦床勘探中的應用.礦產與地質,18(3):278~281
(肖力編寫)
③ 新疆大學地質與勘查工程學院的沿革
原工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與原新疆工學院同歲,歷經了幾次合並的過程。資源與環境工程系最早是1953年中蘇合辦的礦山技術學校的金屬科的一個教研組、1955年為烏魯木齊礦山學校的地質科,1958年「技校」改名為「新疆礦冶學院」,以「金屬礦產、石油地質勘探」專業為基礎,組建成礦山系,骨幹教師有:李耀增、朱星南、王功恪、徐仲平、張希棟等。設「金屬礦產、石油地質勘探」2個專業,同時組建了「707地質隊」,走向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道路。開展了礦山地質、區域地質調查與礦產普查工作。1958年,開始招收本科生,1966年「新疆礦冶學院」更名為「新疆工學院」原地質系改為礦山系,下設礦產普查與勘探和金屬礦產地下開采2個專業。1981年撤消金屬礦產地下開采專業,礦山系再次改為地質系,仍設礦產普查與勘探一個專業。隨著改革開放和新疆對人才的需求,1998年經自治區教委批准,原地質系改為資源與環境工程系,下設3個專業:資源勘查工程與技術(礦產普查與勘探),資源勘查技術與工程(水文與地質工程)及環境地質工程與技術。
1978年,本學科「礦產普查與勘探」為全疆第一個國家批準的碩士點。
今天的地質與勘查工程學院在經歷了原新疆工學院地質系(1953~2000)、原新疆工學院與原新疆大學合並後的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2000~2008)和新疆大學地質與勘查工程學院(2008至今)等三個階段的發展沿革和三代人的艱苦創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目前新疆資源勘查與工程科學領域的專業教育、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教學上已形成本科生、碩士研究生等較完整的培養體系。在教學與科學研究上有等承擔著不同的教學和研究任務,具有儀器設備較全的基礎教學實驗室。已培養和形成了人數較合理的學術帶頭人和年輕的高學歷層次的師資隊伍,為培養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領域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人才培養方面成果突出,由已故礦床地質學家李耀增教授等領銜,到目前為止已培養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副總裁賈承造院士在內的1000餘名本科專業人才、200餘名碩士專業人才,為自治區和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目前,地質與勘查工程學院在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領域內已具有堅強的學科綜合實力,在新的世紀中必將再創輝煌。
④ 在綏化市肇東鐵東區地質勘察隊只有一格信號,接打電話總是斷斷續續的經常掉線,是什麼原因
現與網管中心核實您所在位置肇東市鐵東區地質勘察隊附近2G\3G基站運專行正常,但經與當地維護人員屬李工核實,您所在位置距離2G\3G基站稍遠,導致您所在位置網路覆蓋較弱,在信號稍弱的情況下會影響您使用,無法通過優化解決,需加站解決,網建部核實確認此地暫無建站計劃,為您帶來不便,請您諒解。
⑤ 勝利油區三次採油技術政策界限及發展方向
郭蘭磊張以根宋新旺姜顏波
摘要描述了勝利油區三次採油的發展歷程;綜合運用室內實驗、數值模擬和油藏工程等多種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了三次採油期間以及後續水驅過程中相關的技術政策界限,以最大限度的減少三次採油的風險,最大幅度地提高油田的最終採收率;還提出了三次採油攻關的方向和目標,以保障勝利油區三次採油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勝利油區三次採油聚合物驅技術政策
一、引言
勝利油區經過30多年的勘探開發,勘探新增儲量的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已開發油田目前大都處於高含水或特高含水期,水驅穩產難度越來越大。為了在老油田的增產挖潛方面走出一條新路,保持油田開發持續穩定發展,在二次採油的基礎上出現了三次採油。
勝利油區自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三次採油室內實驗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為現場實施奠定了基礎。1992年,在孤島油田中一區Ng3開展聚合物驅礦場先導試驗,在孤東油田開展了三元復合驅油先導試驗,開始了勝利油區三次採油新紀元,為勝利油區的增產挖潛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取得了顯著的降水增油效果。在此基礎上,從適宜三次採油資源的一類單元開始,於1994~1995年開展了孤島、孤東兩個聚合物驅擴大試驗,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之後,三次採油規模迅速擴大,從1997年開始進入工業化推廣應用階段。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三次採油的風險性,通過大量的室內實驗、數值模擬和礦場資料統計,深入研究了勝利油區三次採油的技術政策界限。針對勝利油區的油藏特點,提出了三次採油的發展方向。
二、三次採油驅油劑產品質量的技術政策界限
性能優越的化學驅油劑是三次採油取得明顯效果的基本前提。目前,三次採油化學驅油劑產品種類繁多。為了有效控制驅油劑產品的質量,針對勝利油區的油藏特點,經過「八五」、「九五」的攻關和大量的室內實驗研究,建立了適合勝利油田的三次採油單元油藏特點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劑的產品質量指標。
1.聚合物產品質量指標
制定的聚合物產品技術質量指標見表1。以此指標對每批聚合物產品進行固含量、分子量、水解度和濾過比等基本物化性質進行測定和增粘性、篩網系數、抗剪切能力、熱穩定性及吸附與滯留等基本應用性能進行評價。該標准得到國內外大公司認可,在聚合物乾粉訂貨中,嚴格執行該技術質量指標,確保聚合物乾粉的質量,保護了油區的經濟利益。
表1聚合物產品質量指標表
2.表面活性劑產品質量指標
在大量界面張力、驅油、抗[Ca2+]/[Mg2+]能力等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勝利油區油藏特點和復合配方體系的表面活性劑質量指標,即pH>7;固含量≥40%;與鹼的復配體系界面張力≤3×10-3mN/m。
三、油藏條件技術政策界限
勝利油區油藏條件極其復雜,本文主要對驅油效果影響較大的油藏非均質性、油層韻律、沉積相、油層溫度、水礦化度、原油粘度、剩餘油飽和度、注入時機、單層及多層等油藏條件進行了研究。
1.油藏非均質性
油藏非均質性是影響聚合物驅的一個重要因素,又分靜態非均質和動態非均質兩個方面。
(1)靜態非均質
靜態非均質性用油層滲透率變異系數(VK)來表徵,隨VK增大,水驅和聚合物驅的採收率均下降,但幅度不同。初期隨 VK增大,由於聚合物具有一定的增粘作用,可以一定程度地調整油藏縱向和平面非均質,所以採收率下降幅度較水驅下降緩,聚合物驅提高採收率幅度(ER)逐漸增大;但聚合物的增粘和改善油藏非均質性具有一定的限度,如果VK過大,其「指進」或「舌進」現象將加劇,因而△ER將下降。研究結果認為VK為0.7左右最佳,適合於三次採油區間的VK為0.5~0.8。
(2)動態非均質
動態非均質是指在長期注水過程中由於水的沖刷作用而使原來滲透率很高的油層滲透率變得越來越高,形成「大孔道」,又稱賊層,賊層的存在對開發效果有顯著影響。數模研究結果表明,當含水大於90%,油田經強烈的注水沖洗,使油層滲透率增大,三采效果明顯變差。礦場統計結果表明,大孔道井區見效比例與其他井區相近,但平均單井增油和每米增油幅度明顯較低。因此,進行三次採油的區塊動態非均質應不嚴重。
2.油層韻律
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對於不同韻律的地層,水驅採收率依次為反韻律>復合韻律>正韻律。在反韻律地層中,由於高滲透層位於地層的上面,而低滲透層位於地層的下面。在重力作用下,上面高滲透層的水會向下部的低滲透層竄流,從而改善了中低滲透層的驅動效果。因此,反韻律油層的採收率高於正韻律油層的採收率,而復合韻律層的採收率介於反韻律和正韻律地層之間。
實施聚合物驅後,三種韻律的地層採收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提高採收率幅度依次為:正韻律>復合韻律>反韻律(表2)。可見,聚合物的注入減弱了重力的影響,減小了垂向上水的竄流。
表2地層的韻律性對提高採收率的影響表
3.沉積相
從礦場統計結果平均單井增油幅度來看:心灘相(A1)>河道充填相(A2)>河道邊緣相(B)>泛濫平原相(C)。而每米增油幅度依次為:河道邊緣相(B)>河道充填相(A2)>心灘相(A1)>泛濫平原相(C),但A1、A2、B相間相差不大,C相明顯較差。說明與C相比A1、A2和B對三次採油更有利。
4.油層溫度
油層溫度影響聚合物溶液地層粘度,而地層粘度是決定聚合物驅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用黃河水配製5000mg/L的聚合物溶液,用回注污水稀釋成1500mg/L濃度,測定不同溫度下的粘度。實驗結果可知:隨溫度的上升,聚合物溶液粘度呈下降趨勢,粘度保留率減小,70℃時,其粘度為26mPa.s,僅為30℃時(39.8mPa·s)的65.3%。表明聚合物溶液具有較強溫敏性,目前條件下實施三次採油單元油藏溫度應小於80℃。
5.水礦化度
水礦化度是通過影響聚合物溶液地層粘度而影響聚合物驅效果的。以不同比例的回注污水與黃河水混合,配製成不同礦化度的聚合物溶液,並測定溶液粘度隨礦化度的變化曲線。隨配製水礦化度的不斷增加,溶液中的聚合物分子由伸展構象逐漸趨於捲曲構象,分子的有效體積縮小,溶液粘度減小。如質量濃度為1000mg/L的聚合物溶液完全污水配製時,其粘度為8.5mPa.s,僅為完全清水配製時(15.4mPa.s)的55.2%。聚合物溶液濃度越高,粘度保留率越低;地層水礦化度越高,聚合物溶液注入地層後,其前緣粘度下降愈大,會降低聚合物溶液的驅油效果。
6.原油粘度
三次採油單元的地層原油粘度也很重要。原油粘度低,水驅採收率高,三次採油提高採收率潛力小;原油粘度太高,也不利於驅油劑作用的發揮。數值模擬表明,勝利油區館陶組油藏聚合物驅的原油粘度有利范圍在40~70mPa·s之間,60mPa.s為最佳。
7.剩餘油飽和度
剩餘油是聚合物驅的物質基礎。剩餘油飽和度是保證三次採油驅油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響見效時間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相同地層條件下,驅油劑用量、濃度及段塞大小相同,油層的剩餘油飽和度高,容易形成原油富集帶,見效時間早,驅油效果好。
孤東油田八區Ng3~6和孤島油田中一區Ng4地質條件相似、儲集層物性相近、流體性質相差不大。礦場實施聚合物驅後,孤東油田八區注入0.06PV聚合物溶液即開始見到增油效果,而孤島油田中一區Ng4注入量達到0.19PV時才開始見到明顯效果(PV為孔隙體積)。其原因之一就是由於孤島油田中一區Ng4注聚前采出程度較高(38.33%),剩餘油飽和度較低,而孤東八區注聚前采出程度較低(18.9%),剩餘油飽和度高。
8.注入時機
聚合物注入時機對增加採收率的幅度有明顯的影響。室內物理模擬表明,注聚時間越早提高採收率效果越好,還可節省大量的注水及水處理費用。
9.單層和多層
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多層注聚能充分發揮聚合物溶液的調剖作用,改善層間動用狀況,效果好於單層注聚。在特高含水期,多層注聚優越性更明顯。
四、注入參數技術政策界限
選擇合適的注入參數能充分發揮驅油劑的驅油效果,相反,如果注入參數選擇不當,則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到三次採油的效果,甚至見不到驅油效果,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重點對驅油效果影響較大的井網、井距、用量、注采方向、受效方向數、注采比、注入速度等進行了研究。
1.井網
一般說來,三次採油都是在注水開發中後期進行的,因此需對注水開發的井網進行優化,優選出適合於三次採油的最佳井網。共計算了五點法、七點法和反九點法四種不同井網下的開發效果,注采井距取250m,數模結果表明,對於水驅,驅油效果由好到差的順序為五點法井網、四點法井網、七點法井網、反九點法井網。對於聚合物驅,驅油效果由好到差的順序為五點法井網、七點法井網、四點法井網、反九點法井網。而聚合物驅的增采幅度則以七點法為最高,反九點法為最低。因此,七點法、五點法和四點法井網為聚合物驅採油的理想井網。
2.井距
以五點法井網為例,研究了200m、250m、300m三種不同的井距對聚合物驅開發效果的影響。與水驅相比,提高採收率幅度分別為11.95%、11.94%和11.86%。可以看出,井距對聚合物驅的開發效果影響不大,相對來說,小井距的井網聚合物開發效果相對較好一些,但由於勝利油區油藏的非均質性較強,井距太小,易造成聚合物溶液的竄流,因此,井距為250~300m之間較為合適。
3.用量
數值模擬結果表明,聚合物用量越大,進行聚合物驅含水下降漏斗的深度和寬度也越大,提高採收率幅度也越大,但當用量過大時提高採收率上升的幅度明顯變緩。礦場實際統計表明,聚合物用量越大,單井增油幅度及每米增油幅度也越大。因此,從技術角度上講,三次採油在礦場實施過程中,用量越大效果越好。另一方面,隨著聚合物用量的增大,其提高採收率幅度變緩,說明其經濟效益變差。優化結果表明,勝利油區三次採油聚合物用量在450~550PV.mg/L時,財務凈現值較大。因此,從經濟角度上講,聚合物最佳用量為450~550PV·mg/L。
4.注采方向
根據礦場實際統計結果,三次採油注水井的注入方向由高滲透區往低滲透區注,其驅油效果單井增油和每米增油均高於由低滲透區往高滲透區注入的方向。
5.受效方向數
三次採油中心井的見效比例、單井增油和每米增油均遠遠高於邊角井的效果。實施三次採油油井的受效方向數越多,其增油效果越好。因此,在三次採油投產或轉後續水驅時,一定要考慮同時投產或同時結束注聚,避免人為地造成大量的邊角井,影響驅油效果。
6.注采比
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實施三次採油其注采比為1.0~1.1時含水下降最大,提高採收率幅度最高,驅油效果好。因此,三次採油礦場應保證均衡注采,以達到最佳的三采效果。
7.注入速度
注入速度對最終採收率影響不大,但速度越快見效越早,投資回收快,經濟效益好。而注入速度越大,剪切速率越大,聚合物溶液粘度損失越大,且易引起竄流或注入壓力過高。從目前勝利油區實施單元的注入速度來看,注入速度在0.08~0.12PV/a時較合適。
五、後續水驅技術政策界限
從孤島、孤東三個已轉後續水驅的聚合物驅試驗單元看,目前後續水驅階段實際增油已佔總增油量的50%左右,預測後續水驅階段最終增油量約占總增油量60%,即三次採油的大部分油量要在後續水驅階段采出。因此,後續水驅階段是三采增油的一個重要階段,必須加大對這一階段的技術政策界限研究,以確保達到最大的增油效果。
1.壓力保持水平
地層壓力水平高,高滲條帶壓差加大,導致注入水突破聚合物段塞和已形成的「油牆」,形成新的水流通道,影響聚合物驅效果。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在後續水驅階段,壓力保持在飽和壓力附近時的開發效果要好於壓力較高的開發效果。
2.後續水驅注采比
為了探討在後續水驅階段最佳的注采強度,對後續水驅階段的注采比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結果表明,後續水驅階段的最佳注采比為0.8~1.0,在這一范圍內提高採收率幅度最大。
六、發展方向
1.高溫高鹽驅油體系研究及礦場實施
資源評價結果表明,勝利油區適合三次採油的地質儲量為10.7649×108t,其中一類單元地質儲量為2.723×108t,二類單元地質儲量為2.6772×108t,三類單元地質儲量為4.5707×108t,四類單元地質儲量為0.794×108t。目前,礦場已動用的三采資源基本為一類單元,並且一類優質資源所剩餘無幾,而油層溫度較高和礦化度較高的二、三類資源動用較少或未動用。因此,今後需在耐溫耐鹽驅油體系研究方面進行攻關,以便動用豐富的二、三類地質資源。
2.聚合物驅後進一步提高採收率研究
『八五」、「九五」期間,勝利油區實施聚合物驅單元12個,動用地質儲量超過1×108t。聚合物驅試驗結果表明,聚合物驅實施完以後,仍有50%~70%的原油存留在地層中,地層中的剩餘油儲量仍十分豐富。目前,已開展的聚合物驅單元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後續水驅,首要面臨的問題是聚合物驅以後如何提高採收率。因此,急需開展聚合物驅以後的新技術、新方法攻關研究,以充分開采剩餘在地下的石油資源。當務之急是在弱交聯和石油磺酸鹽驅方面進行攻關,以取得突破性進展。
3.復合驅將成為聚合物驅接替技術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石油資源和進一步提高採收率是21世紀更為關注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更為合理的手段是充分利用不同採油方法之間的優勢,採用復合方式進行採油。隨著合成化學劑復合驅(如三元復合驅、二元復合驅等)、合成化學劑-氣復合驅(如泡沫驅)、不同氣復合驅(如CO2+富氣等)、合成化學劑熱力復合驅、合成化學劑水平井注入復合驅等復合驅油技術的發展,以及結垢和注劑效果(如粘度、活性等)的改善,復合驅油方法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聚合物驅接替技術。
七、結論
通過制定三次採油驅油劑的質量標准,使驅油劑的質量得到了保證;通過制定三采注入過程和後續水驅階段的技術政策界限,明確了適合三次採油的油藏條件范圍和合理的工作制度。以上研究從不同的方面保證了勝利油區三次採油向好的方向發展。
另外,高溫高鹽驅油體系研究及礦場實施、聚合物驅後進一步提高採收率和各種復合驅技術研究將是今後三次採油研究的重點和方向。
⑥ 黑龍江恆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發展過程
恆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黑龍江恆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黑龍江恆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5月,是一家以建築開發為主導的現代化民營企業,下設建築監理公司和勞務公司,現有員工300餘人,先後在安達、綏化、哈爾濱、廣州、海南等地設立分公司,目前在安達、綏化、哈爾濱、海南進行建築開發的同時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房地產及附屬業務。
公司的發展歷程可概括為萌芽階段、茁壯成長階段和穩健發展階段。
萌芽階段
經過1999年到2003年的炒房熱之後,針對房價增長過快的現象,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條令限制房價的過快增長,諸多地產商有了遲疑,放緩了其發展的腳步,但是由於房地產行業的特殊性,所以即使是國家出台各項政策進行宏觀調控也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抑制其直線增長,
在這種充滿風險與挑戰的大環境下,公司負責人譚寶會先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將其原有的建築隊成功轉型為一家以建築開發為主的合法機構,這就是黑龍江恆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本著誠實的態度、負責的精神、專業的技能、豐富的經驗開發建築了聖福華名都苑、綏化交通樓、聖龍美食城、綏化707地質小區、綏化電大小區、綏化糕點小區、綏化林業局家屬樓等58個項目,這些成功的案例使公司迅速取得了當地群眾和政府的支持和信任,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茁壯成長階段
2009年對於黑龍江恆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來說是一個轉折,憑著良好的口碑我公司順利被評為無工程事故單位,同時憑借公司雄厚的實力和強大的技術支持,成功競標成功黑龍江安達市棚戶區改造工程,改造後的小區取名為牛都名苑。牛都名苑小區2009年6月項目啟動,7、8月拆遷,9月開工奠基,一共11棟,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2010年12月份交付使用。牛都名苑小區建成後將會是安達市的地表工程,將成為整個安達市乃至整個北方地區標準的高檔智能化小區,其開發潛值不可小覷。
同時隨著國家調控力度的增加,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開發的空間不可能持續失控,同時由於北方的環境限制使得人力資源存在極大的浪費,考慮到這些因素公司又做出一項重大決策—南下,於2009年7月在廣州建立分公司,負責華南區域的業務開拓,並順利於2009年12底在海南海口成功標下土地用於建設海灣景府高檔住宅小區,同時買斷兩座火山的開采權用於開發環保功能建築材料,隨後建立海南恆宇石業有限公司和海南恆宇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至此公司的發展進入了嶄新的一頁,並且為以後全國范圍內的業務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穩健發展階段
公司亦在海南其他城市進行開發建設的前期准備工作,同時考慮到住房乃民生問題,房地產開發建設空間有限,但二手房市場利潤著實客觀,而且短期內無飽和概念,所以公司將會在部分地區開展此類業務,目前正在積極地籌劃中......
相信依託公司的正確領導,加之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公司必將走遍全國、走向世界。
⑦ 707綏化地質房屋補償金從什麼給時候開始報名
這個是地方政策,需要跟相關部門詢問。網上找不到的!
⑧ 以往礦山地質勘探工作
1)中南地質局410隊於1953~年進行了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0萬地質測量615km2、1∶1萬地質測量12.345km2、1∶2000地質測量7.027km2、槽探6.2948萬m3、鑽探131個孔共3.1222萬m、井探1.0272萬m、恢復坑道372m等。提交了「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坡積礦地質報告」和「海南島東方縣石碌礦區地質勘探報告」。
2)廣東省地質局海南地質隊於1957~1964年進行了海南島石碌礦區補充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2000地質測量0.6km2;鑽探48孔13457.9m,槽探4439m3,井探1065.65m等,提交了「海南島石碌礦區補充地質勘探報告」。
1953年由中南地質局410隊及1957年經廣東地質局海南地質隊進行的地質勘探,原國家儲委分別於1956年和1958年以第48號和177號決議書批准為可供設計報告,1957年至1963年該隊在礦區東部進行補充地質勘探並提交了報告。全礦區累計探明表內地質儲量29170.1萬t(B+C+D級),其中表內原生礦(B+C+D級)儲量26870.8萬t,表內坡積礦儲量(B+C+D級)2299.3萬t。2003年底保有儲量13575.1萬t(A+B+C+D級),其中A+B+C級儲量10016.2萬t,露采范圍內保有儲量4490.1萬t。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礦區北一東段鐵礦體勘探程度較低,深部鐵礦體的情況基本沒有進行工作;②因任務變更的原因,鈷銅分析資料不系統,揀塊樣占的比重大,資料可靠性差,鈷銅礦體控製程度低;③礦區地層時代未能查明,研究程度不足;④對礦區成礦機理、礦床成因及類型和控礦因素研究不足。
3)廣東冶金地質934隊於1968~1975年進行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北一區段銅鈷礦床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1萬地質測量計29km2;1∶2000計3.84km2;鑽探148個孔計45477.76m,坑探5741m,槽探23601km3,井探296m等。提交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北一區段銅鈷礦床地質勘探報告」。原冶金工業部儲委於1984年1月26日以[84]冶儲字第19號文批准北一區段鈷銅礦儲量:表內礦石量5686583t,金屬量:鈷11120.12t,銅59894.53t,鎳3260.17t,銀63.707t;硫469238.68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東段E8~E17線鐵鈷銅礦體控製程度不足;②東段E17~E31線間深部找礦認識不足,控制不夠,對找礦遠景研究程度較低。
4)廣東省冶金地質934隊於1975~1976年進行了海南石碌鐵鈷銅礦區南礦區段補充地質勘探,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鑽探63個孔、進尺6379m等。提交了「海南石碌鐵鈷銅礦區南礦段補充地質勘探儲量計算說明書」。廣東省冶金局以粵冶地字[1979]168號文批准南礦區段鈷銅礦儲量:表內礦石量1336052萬t,金屬量:鈷1387.97t,銅13805.14t,鎳318.68t,銀6.333t;硫35292.52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南礦-楓樹下地段石灰頂向斜的控礦機制研究不夠,工作程度低,其北翼和深部(核部)是否有找礦遠景未作交代。
5)廣東省冶金地質934隊於1976~1980年參加了海南富鐵礦普查找礦會戰,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鑽探53個孔、進尺28373.40m;槽探31368km3等。1980年12月完成了「廣東省昌江縣石碌鐵鈷銅礦區鐵礦床遠景評價報告」的編制草稿。由於歷史原因,該報告沒有評審出版。2006年6月經海南省地質勘查局組織復制並提交了該「遠景評價報告」,同年8月11日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組織了專家評審,並以瓊土環資儲備字[2006]17號核定報告提交的E4a~E27線間凈增D級(相當於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鐵礦石總量10068.6327萬t(TFe平均品位42.86%)。
報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鑽孔分布稀而不均,偏斜過大,部分礦塊礦量僅達到E(3341)級;②部分鑽孔礦心採取率偏低(採取率<75%,約佔28%),未能揭穿礦體;③未進行礦山開采技術條件研究;④未進行可選性試驗和技術經濟可行性評價。
⑨ 長沙707公交車經過哪些站點
707_長沙市_公交路線查詢_網路地圖
707
路
花橋社區 華夏
首車:06:00
末車:21:00票價回:答最高票價2元
返程
在地圖上顯示路線
1花橋社區
2沙灣路人民
3荷花路東
4芙蓉公寓
5荷花路古曲
6荷花路口南
7芙蓉區政府東
8芙蓉區政府
9德政園東
10高建市場(
11人民路立交
12曙光路
13窯嶺東
14湘雅二醫院
15地質中學
16識字嶺
17蔡鍔南路口
18樊西巷
19坡子街
20長沙輪渡
21潮宗街
22通泰街
23三角塘
24湘雅路西口
25竹山園
26開福寺西
27華夏
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海洋石油工業的新發展是什麼
1978年,中國近海油氣勘探開始對外開放。1982年,國務院頒發了《中國海洋對外勘探合作條例》。依此條例,截至2008年,中國海洋石油對外共簽訂各類石油合同與協議187個,直接利用外資達121億美元。通過對外合作和自營勘探,1978—2008年間累計在10多個沉積盆地採集二維地震測線801700km,採集三維地震資料72883km2。探井1107口,其中預探井707口,評價井400口。截至2008年,已發現油氣田114個,獲得石油探明地質儲量30.5×108t,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4431.8×108m3,凝析油探明地質儲量2581.7×104t。其中,探明地質儲量超過億噸的油田6個,探明地質儲量近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田2個。2008年中國近海已投產油氣田65個。2008年石油年產量達到2906×104t;天然氣年產量為76×108m3。目前,這一產量約佔全國原油、天然氣年產量的五分之一,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已進入一個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
與此同時,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培養了一大批技術素質高、有管理水平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較全面地掌握了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施工的新技術、新方法。例如在鑽井工藝方面,目前我們普遍採用了優選優化鑽井技術,包括推廣使用孕鑲塊(PDC)鑽頭鑽進,以提高鑽進的速度;推廣高壓噴射鑽井技術,最高工作泵壓20685kPa(3000lb/in2)以上,一般達17237~19306kPa(2500~2800lb/in2),推廣平衡地層壓力鑽井技術以保護油層,優選高質量高效能鑽頭,努力探索一個鑽頭,一趟鑽,完成一段井眼。
在定向鑽井技術方面,廣泛應用大功率、低轉速、高扭矩、大排量泥漿導向馬達等鑽井新技術。在隨鑽測斜鑽井技術——MWD(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方面,採用低轉速、高扭矩、可轉彎角度泥漿馬達等;在鑽井液方面,採用凈化設備,使用了低固相的重鑽井液,以提高鑽進速度,並根據油田開發要求研製適合油層的鑽井液體系,以保護油氣層。
在採油方面,例如流花11-1油田上的半潛式生產平台使用了世界上七種首次採用的高新技術,即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水下卧式採油樹;第一次採用全部水平井開發;第一次在水下井口系統中應用電潛泵集油技術;第一次商業性應用潛式電接頭技術;第一個無潛水員潛水作業,其水下作業全部由「機器人」承擔的油田;第一次應用水下跨接管連接技術;第一次採用既獨立又集中的多功能液壓控制,在浮動生產系統上遙控水下井口生產裝置。
流花11-1油田半潛式生產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自1959年以來,地質部在中國近海開展了油氣勘探的前期工作,並分別於1979年和1983年在珠江口盆地和東海盆地獲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