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活動過程有哪些
㈠ 哪些地質過程.(2分)(2)請對圖中岩層0
(來1)(下沉、沉積)擠壓形成褶皺源、岩漿活動、斷層、抬升、侵蝕、下沉、沉積。(2分)
(2)0-1-2-3-4-5-6-7-8-岩脈-9(1分)
(3)岩層受力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強度發生斷裂,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錯動位移(右側上升、左側下降)(2分)
㈡ 三宅島的地質活動
自古以來,三宅島的火山噴發頻度是伊豆群島中最多的。有跡象表明的最早噴發大約發生在距今約3000多年前。據說雄山山頂的火山口就是那次噴發後形成的。有記錄可查的最早一次噴發發生在応徳二乙丑年(公元1085年)。「壬生家系圖」里有所記載。
在1085年以後,其在1154年、1469年、1535年、1595年、1643年、1712年、1763年、1811年、1835年、1874年、1940年、1962年、1983年、2000年均記載有噴發的記錄。其中,從天武13年(公元684年)到明治7年間,有記錄可查的噴發共有13次之多。其間,由於奈良、平安時代初期的存世資料非常少,估計實際火山噴發次數遠遠超過上述記錄次數。
2000年7月,三宅島上的歐亞馬火山再次爆發,島上居民在同年9月全部撤離。直到2005年,火山噴發停息才開始逐漸返回該島。 三宅島號稱「歷史之島」。流傳有許多以神為主人公的傳說和神話。它們大多被收錄在《三宅記》里。而《三宅記》的作者大多被認為是僧侶或修驗道的修行者,所以大多帶有神道色彩。
平安時代初期來島的壬生氏,大舉集團上島後尊奉三島大明神,自詡是大明神的化身。從第一代壬生御館開始,作為島長神官,統治三宅島的祭政達千年之久。 1、使用全日空(ANA)航空:
出發羽田機場11:45起飛→→三宅島12:30到達
返回三宅島13:00起飛→→羽田機場13:40到達
2、使用東邦航空直升飛機:
從東京Island Shuttle起飛-大島-三宅島-御蔵島-八丈島-青之島 使用東海汽船:
東京竹芝棧橋(浜松町站或竹芝站)22:20開船
Arriving Miyake 三宅島(三池港・錆之浜港・伊之谷港)翌日清晨5:00到達
㈢ 金星有沒有地質活動什麼引起的
人們對世界的探索,從陸地到天空,從地球再到其他星球,隨著對其他星球的不斷探索,也有著源源不斷的新的發現,更是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宇宙的奧秘,金星是科學家們經常研究的星球,研究它的性質,研究它是否有生命,那麼金星有沒有地質活動呢?什麼引起的?金星是存在地質活動的,並且十分劇烈,是因為它與太陽的的距離非常近。
對於宇宙的探索人類一直在向前,但是在追求前進的同時也需要持有敬畏之心,金星是一個神秘而又變幻莫測的星球,人類對於金星的探索也是源源不斷,金星的地質活動是強烈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可能會發生變化。
㈣ 地質工作的基本歷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確定了「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的方針,地質學和地質事業贏得「建設的尖兵」的地位而備受重視,從而開始其大發展的歷程。
(一)地質工作管理機構的建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任命委員21人,李四光任主任委員,尹贊勛、謝家榮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會負責統一規劃全國地質工作,並適當集中全國地質學家解決國家建設的迫切地質問題。同年11月,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討論了四個問題:中央地質機構的組織;中央與地方地質機構的聯系;地質教育;1951年的工作計劃。會議明確提出,應人力物力集中解決煤、鐵、石油和有色金屬的資源問題。並建議地方地質機構應受當地人民政府及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雙重領導。
1951年,300多名地質工作者組成84個地質隊分赴全國各地區調查,其中東北地區仍為工作重點。至1952年,全國地質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包括80多個項目在內的地質工作計劃,對5000多平方千米的國土做了地質調查並繪制出圖件,鑽探進尺總計達到3萬余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地質部,任命李四光為部長,何長工等為副部長,以加強地質工作的領導,使地質工作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地質部成立後,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隨即撤銷。在成立地質部的同期,重工業部、燃料工業部等有關部門,也先後相應地加強了各自的地質機構。中國科學院成立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強調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開展科學研究;接著成立古脊椎動物研究室。1952年,在院系調整中建立了北京地質學院和東北地質學院;各大學地質系擴大招生;建立專科學校;幾年後又建立成都地質學院。20世紀50年代初,與地質相關的北京礦業學院、北京石油學院等也建立了。從1952年起,先是各大行政區,後來是各省先後建立地質局,組織勘探隊。至此,地質工作管理機構基本完備。
(二)地質工作的大轉變
1952年11月,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地質工作開始大轉變。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制定1953年地質勘查計劃,這是中國地質工作第一次成為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此地質工作納入了國家計劃的軌道(夏國治,程裕淇,1990)。
1953年,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規定的地質工作任務共有四項:第一,保證五年內開始新建企業的設計所必需的礦產儲量;第二,加強對某些以前沒有發現或者很少發現的和目前特別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和地區上分布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第三,有計劃地開展全國礦產的普查工作,進行部分的區域地質調查等工作,保證第二個五年計劃所需的礦產儲量,並為第三個五年計劃所需的礦產儲量准備資源條件;第四,加強水利資源和綜合流域開發的地質勘查工作,保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要水利工程和水力發電工程所需的地質資源,並為第二個五年計劃所需的水力資源開發做好准備工作。為此,五年內計劃探明可供設計的煤的礦產儲量202.7億噸,鐵的礦產儲量24.7億噸,計劃完成地質勘探鑽探工作量923萬米,提供地質勘探工作經費16.7億元(夏國治,程裕淇,1990)。
為了順利完成「一五」計劃所規定的地質工作任務,地質部將60%的技術力量保證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及煤炭的重點勘探任務,以16%的力量有重點地進行普查。「一五」計劃開局之年,77%以上的地質人員到了野外,即使以科學研究任務為主的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也派出了大量科技人員密切配合。
「一五」計劃期間,共完成了74種礦產的勘查,有64種取得了可供工業設計使用的儲量。與1949年相比,銅的儲量增加了14倍,鉬的儲量增加了50倍,石油的儲量雖然不能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但仍比1949年增長了32.5倍,而且還開始了200萬平方千米的石油地質普查(夏國治,程裕淇,1990)。
(三)地質普查的全面展開
從1954年開始,地質普查工作全面展開,為此,地質部成立了普查委員會,組織了44個普查隊共2000多人,在20個省(區、市)的120多個縣的范圍內展開普查工作。至1955年,地質部所完成的普查工作量已由1953年的8%增長至20%。到1956年,地質部所屬各地質隊均已將二分之一以上的技術力量投入普查工作中。
1955年,地質部根據國務院決定開始承擔石油普查任務。1955年春節前後,地質部召開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組成5個石油普查大隊,會同燃料工業部分別在准噶爾、柴達木、六盤山、四川等地進行大面積的石油普查,並強調運用地質理論指導探尋石油的重要性。同時,地質部還在華北平原進行了石油普查,並抽調技術骨幹充實各石油普查大隊的力量。1956年,石油普查規模進一步擴大,地質部派出14個大隊與地球物理探礦等隊伍配合,普查了新疆、柴達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四川盆地、鄂爾多斯、貴州、廣西等面積達40多萬平方千米的地區。
1957年,地質部做出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決定,將找油的重點從西部轉移到東部各盆地。「一五」計劃結束時,找到的可能儲油構造累計達256個,有的已經鑽探出原油,為大慶等油田的勘探開發奠定了基礎(夏國治,程裕淇,1990)。
除油氣資源外,區域地質調查和其他礦產普查也大規模地展開並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幾十個具有工業價值的新礦區被發現。
(四)地質工作的曲折發展
1958~1965年地質工作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一方面,地質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完成了1:20萬綜合區域地質調查面積43萬平方千米,開展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的試點工作,出版了1:300萬全國水文地質圖及其說明書;在礦產勘查方面,全國共發現各種礦產的礦點10萬多個,探明有相應儲量的礦種93種;在工程地質方面,地質部與水電部共同完成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階段及壩區施工階段的工程地質勘探任務,完成了長江三峽初步設計所要求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另一方面,在那一特殊的歷史時期,不尊重客觀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大計劃,也使這一時期的地質工作遭受了挫折。1958年,地質部門的23種主要礦產儲量的年計劃指標不斷加碼,分別超過國家批准計劃的1倍,有的甚至達到10倍。1959年和1960年仍然延續了這種躍進的勢頭。與此同時,地質工作出現了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講必要的程序忽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現象。這些都給地質工作帶來了損害。
1960年冬,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從1961年至1963年,國民經濟進入連續3年的調整時期。地質部也從1961年起,總結「大躍進」期間地質工作的經驗教訓,部署調整工作,並組織地質工作者對地質工作的性質、特點、規律、內部工作關系進行大討論。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地質工作逐步恢復了正常秩序,並開拓出若干新的工作領域。
這期間,地質部重點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加強重點礦種和礦區的勘查工作。一是經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會同石油工業部在大慶長垣組織石油勘探會戰,同時開展外圍地區的普查勘探工作。二是加速勘查鉻礦資源。三是集中力量組織長江中下游各省協作,重點加強銅、鐵礦等礦產的勘查工作。②加強三線戰略後方的地質工作。地質部門根據黨中央關於加強三線建設的指示,對二線、三線地區和戰略後方的地質勘查工作做了相應的加強。③加強與發展農業有關的地質工作。④加強地質科學研究。新建了一批地質科研機構,出版了一批水平較高的科學專著和論文報告,「以任務帶學科」,強化了為國民經濟服務並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學術氛圍活躍,大地構造學領域的地質力學、多旋迴學說、地窪學說、斷塊學說、地殼鑲嵌波浪運動說等學派之間展開了爭鳴。⑤開辟了新的地質工作領域。如海洋地質工作、特種非金屬礦產的找礦勘探工作、地震地質工作以及第四紀冰川和現代冰川、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地質考察、核爆試驗場工程選址等(夏國治,程裕淇,1990)。
(五)地質工作的艱難前行
「文化大革命」期間,地質工作像國民經濟其他行業一樣遭受了嚴重的挫折,但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地質工作者頂住壓力、排除干擾,地質工作艱難地前行。
一方面,地質工作遭受嚴重挫折,主要表現:地質教育事業損失慘重,北京地質學院先遷湖南石門,再遷湖北江陵,最後落戶武漢,遷徙過程中人才流失、物資毀損,地質院校停止招生達五六年之久;地質工作管理機構合並撤銷,研究機構下放管理,給地質工作帶來巨大損失;探礦機械、地質儀器等工廠長期處於半停滯狀態;地質工作隊伍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全國地質工作技術人員由1966年末佔地質職工隊伍總數的19.1%,下降到1976年末的12.5%,雖然絕對數有所增加,但所佔比例急劇下降,造成隊伍結構的嚴重不合理,給地質工作帶來了長期難於解決的負擔(夏國治,程裕淇,1990)。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這樣嚴重的困難局面之中,地質工作仍然在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以及開闢地質工作新領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地質工作在困境中艱難前行。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先後完成了青海等地的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過半數的省市進行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出版了中國第一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正規圖件。在礦產勘查方面,石油、天然氣勘查取得多處突破,分別在隴東、蘇北、任丘以及南黃海、北部灣、珠江口、東海等地或構造見油、見氣,確證這些地區具有良好的油氣遠景,或構造鑽獲日產千噸的高產油井,發現古潛山型油氣藏;鐵礦勘查也獲重要進展,基本摸清了中國貧、富鐵礦的類型、特點、分布規律、儲量及潛在儲量、冶選性能等;其他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的勘查取得許多新的發現,陸續發現和勘查了一些新的金礦、銅礦、稀土礦、鉑族礦、鉻礦等以及新的鹽礦、重晶石礦、天然鹼礦和許多非金屬礦產的新品種。在水文地質普查方面,一部分水文地質普查隊伍實行「工改兵」的制度,組建了基本建設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普查部隊完成了350萬平方千米普查面積中工作條件最艱苦的190萬平方千米的任務。在開拓新的地質工作領域方面,地熱地質勘查、航空地質和航空綜合地球物理勘查以及將計算機應用於地質工作之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地質科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包括編制出版1:400萬中國地質圖和1:500萬亞洲地質圖,中國地質礦產圖集,1:300萬中國海上及海域地質圖等,以及稀有元素礦床類型及其成礦特徵的系統總結、三峽工程、寶成鐵路沿線環境工程地質科研工作成果等。在對外交往方面,恢復了中國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中的會員國地位,對中國學術界參加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活動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和促進作用(夏國治,程裕淇,1990)。
(六)地質工作迎來勃勃生機
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迎來了科學發展的春天,也給地質工作帶來了勃勃生機,地質工作真正轉移到了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進行了撥亂反正,明確提出地質工作要實行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工作方針,要把根本出發點放在提高地質找礦效果和地質工作的經濟、社會效益上。
地質工作管理體制的調整。為了加強地質工作的領導,1979年,國務院決定,撤銷原國家地質總局,恢復建立地質部,為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1982年地質部改名為地質礦產部;各省(區、市)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為以地質部為主的雙重領導;冶金工業部、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及建材系統下屬的地質隊伍也相繼收回改為相關部委為主的雙重領導。
地質工作隊伍的表彰和激勵。地質部門先後三次評功授獎,表彰勞動模範、找礦有功單位和人員以及模範政治工作者等;為調動知識分子鑽研技術的積極性,地質部門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為知識分子評定和晉升技術職稱。與此同時,地質隊伍的結構得到優化,截至1985年底,地質部門隊伍41.8萬人,技術人員的比例由1978年的16%上升為20%,隊伍素質得到改善(夏國治,程裕淇,1990)。
學術交流活動的恢復和發展,地質科研工作得到加強。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舉行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和學術報告會,會上為40名從事地質工作50年以上的老地質工作者頒發了榮譽證書。這一年,中國地質學會會員發展到4萬多人。按照中央「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地質部門將科技工作重點放在為解決經濟建設和地質工作的關鍵性項目上,調整不同層次科研機構的分工協調以及地質隊、科研機構和院校之間的橫向聯合。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區域地質調查和重點礦產的普查方面。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至1985年底,1:20萬地質調查完成了全國應測面積的88%,完成1:50萬、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922萬平方千米。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批重要基礎地質成果:出版了《中國地層》、《亞洲地質》、《中國古地理圖集》、《中國構造體系圖》等一批高水平的專著和圖集。通過全國范圍內的普查,發現了值得進一步工作的礦產地600多處,其中預計可達大中型礦床的約300處。有97種礦產新增了探明儲量,平均每年擴大規模的礦區135個。在南海珠江口、東海獲得日產291立方米、174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在塔里木盆地獲得日產1000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從而為海洋石油鑽探和塔里木盆地石油普查打開了新局面(夏國治,程裕淇,1990)。
㈤ 地球演化過程中的幾次重要的地質構造運動有哪些
目前的地質勘探一般都是寒武紀之後的,前寒武紀地層現今地球表面殘留保存的較少,也版沒有很多生權物化石證據可以幫助推斷
從五億年前到現在,比較大的幾次構造運動有,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
加里東運動發生於早古生代,在整個現今北半球的地質板塊都能找到痕跡,當時北美板塊與俄羅斯板塊碰撞對接,形成「勞俄大陸」。中國西部柴達木板塊與中朝板塊拼合,古祁連海褶皺關閉。其他許多古海洋(如古鳥拉爾海洋、古北亞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東運動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各大陸板塊邊緣的陸殼增生,陸地面積增大。
海西運動發生於晚古生代,使西歐的海西地槽、北美東部的阿帕拉契亞地槽、歐亞交界的烏拉爾地槽、中亞哈薩克地槽及中國的天山、祁連山、南秦嶺、大興安嶺等地槽褶皺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喜瑪雅拉運動是指新生代中期到現今仍在發生的,印度板塊,非洲板塊向北擠壓的運動過程
以上這些都是全球性的運動,在世界各地還都有一些小規模的構造運動,比如中國境內就有揚子板塊和華夏板塊碰撞的印支運動,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之類的
㈥ 改造行星表面的主要地質過程有哪些
隕石撞擊,行星物質構成,地殼運動。
補充:塑造行星以及衛星表面地質作用的因素主要:
1、地熱:這個很好理解了,地下的熱能會導致火山噴發和大陸板塊移動,是塑造星球表面地質環境重要的因素。
導致地熱的因素有很多,地球內部的地熱來源是由於地核深處存在放射性元素(例如鈾),這些放射性元素釋放的射線會從內部加熱地球,是地球最主要的地熱源。
而像木星的衛星木衛一、木衛二的地熱源,則是來源於木星引力對衛星內核物質的拉扯與攪動產生潮汐摩擦力造成的地熱效果。
2、大氣:無論是行星還是衛星,只要有大氣,就會形成風。風會對地表環境產生風化效果,是影響地表地質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金星、地球、火星都存在大氣層,我們對金星了解較少,火星大氣產生的風暴十分強烈,這必然會對地表環境產生巨大影響。
3、水:水是能夠改變地表地形的最重要元素,它的影響力應該排在第一名。比較地球與其它行星和衛星的外貌就能很明顯的看出區別。
遺憾的是宇宙中的大多數水都以冰的形式存在,地球是目前人類發現的唯一存在地表水的星球。這顯然限制了人類研究水對行星演化的腳步。
4、行星物質:氣態行星的主要構成大多數都是氫氣,除了一些稀有氣體會造成行星表面顏色差異之外(例如木星含有硫化物質所以呈黃色,海王星大氣含有甲烷所以呈藍色),一般都沒有什麼太大區別。
岩態行星則復雜得多,首先地表成分就存在差異,地球表面存在著各種特色的泥土,泥土雖然各有差異,但主要成分大多都是氧與硅、鈣、鋁、鐵的化合物。
而火星表面大部分成分則氧化鐵,所以呈現很明顯的紅色。土衛六則是一個奇跡般的星球,它表面覆蓋著厚厚的有機物質,有液態甲烷形成的湖泊,這奇特的特徵在太陽系也是獨一無二的。
5、衛星:衛星對行星自身也有很大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地球。地球剛剛形成時,自轉速度極快,每天只有6個小時。由於月球對地球產生潮汐效應,逐漸減慢了地球的自轉速度。所以才有了現在一天24個小時的地球。
如果地球的自轉速度是每天6小時的話,將會對地球地質產生極大的影響。地球表面會頻繁形成數百公里時速的劇烈風暴,大氣層會因為高速自轉逃離地球引力,地球的地表就會與現在截然不同。
相比上面幾個因素,隕石撞擊則要小得多了。月球表面有隕石坑,是因為月球自身沒有上述幾種因素來重塑地形,所以能夠保留到現在。
地球從誕生到現在沒少挨過隕石撞擊,但現在世界各地能留下來的隕石坑屈指可數。靠的就是上述5種因素對地形的重塑能力,上述幾種因素是對星球地表影響最重要的幾個因素了。
(6)地質活動過程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質作用的類型及其發生過程:
地質作用的概括及分類引起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稱地質作用。地質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質營力。
力是能的表現,按照能的來源不同,地質作用可分為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為風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
剝蝕作用,包括機械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搬運作用,包括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作用兩類。沉積作用,包括機械,化學,生物三類。
內力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內力地質作用的概括及分類:
(一)內力地質作用的概括 內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內部能產生的地質作用,這類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下深處,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變位,或發生變質,或發生物質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根據地質營力,內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二)內力地質作用的分類:
1.地殼運動 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叫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
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如天山、昆侖山、以及松遼、華北盆地等,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
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岩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
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地貌。
2.岩漿作用 在地殼深部,由於地球內部熱能的積累,溫度很高物質處於過熱狀態,他們含有的發揮物質是具有很大膨脹力的高溫硅酸鹽熔體,稱作岩漿。
岩漿沿著一定的通道運移到地殼中或者噴出地球表面,冷卻凝固後成為岩石,同時,還伴隨著一些其他的地質作用,這個過程總稱為岩漿作用。
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800~1200℃)熔融體。
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岩漿作用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地殼運動斷裂河水切割,山腹中留下許多溝谷 火山作用 當岩漿噴出地表時,熔融的岩漿凝固後形成的山丘稱為火山)。
同時還伴隨有其它地質現象,如地表斷裂、地震、溫泉等等。這種火山噴發過程稱為火山作用。 火山作用是火山活動及其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的總稱。包括在地面的影響和對地下的影響,例如:
引起地震,改變地球面貌,形成熔岩高原、火山錐、火山地塹、火山構造凹地等地表形態;噴出碳酸氣、火山灰和其他氣體,改變大氣成分及影響大氣活動。
分離出火山水,增加地球水圈質量;以及使地下水溫度升高,造成溫泉、礦泉、間歇噴泉;促進地球內部元素遷移,形成礦床等等。這些作用有的在火山噴發時表現出來,有的則在噴發前後長時期產生影響。
㈦ 板塊運動和變化的地質過程
華南古陸塊在新元古代曾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大約位於南緯15°~20°之間。中元古代時,大約在1400~1600Ma的冷家溪期,古陸裂陷,沿麻陽—常德—長沙—銅鼓一線邊緣深海槽沉積了巨厚陸緣碎屑濁積物,屬活動型裂陷海相火山雜陸屑建造,在益陽、瀏陽等有裂隙海底噴溢的玄武質科馬提岩—玄武岩流和噴發基性火山角礫、凝灰質等以及細碧—角斑岩組合。由於古地幔熱流柱上涌,雪峰太古宙古陸塊上升,古陸西側,沿麻陽—臨澧和靖縣—安化一線地殼再度破裂,古陸塊西南部略上升成為水下潛山,因此該區中元古代沉積厚度很小。
1000~1200Ma以來,由於地殼橫向密度不均,重力不穩,導致陸塊內部不均衡運動,沉積增生柱因重力下沉,在側向擠壓應力作用下,產生陸內構造熱事件,華南陸塊首次向揚子陸塊西南邊緣—雪峰地塊俯沖—碰撞,在沅陵—長沙—瀏陽一線形成邊緣擠壓碰撞帶,雪峰—洞庭隆起成陸,造成板溪群與冷家溪群的不整合。在碰撞帶有基性岩漿活動及同碰撞期陸殼改造型花崗岩岩漿的侵位。如瀏陽長三背、葛藤嶺、鍾洞等花崗岩體就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
武陵俯沖—碰撞構造熱事件後,陸塊構造性質出現明顯差異,懷化—益陽—韶山一線以北因受擠壓上升,以穩定、次穩定型陸屑沉積為主。而湘中,則處於拉伸構造環境,從城步—桃江—長沙—瀏陽一帶被拉開的揚子、華南陸塊間的陸間裂陷海槽沉積了活動型類復理石建造,尤其是邵陽—城步一帶有厚達4500~5000m的濁流沉積,而湘東南由於與揚子陸塊分離,接受了來自閩西古陸塊蝕源區的雜陸屑沉積。
大約在840~900Ma期間,在古大陸內部,華南陸塊向揚子陸塊俯沖,在靖縣—漵浦—安華一帶產生變質褶皺碰撞擠壓拼接帶,並造成湘西地區的不整合或假整合。伴隨這次構造熱事件有古丈、通道、懷化等地區的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及金獅洞花崗斑岩的侵入和噴溢。
雪峰期揚子陸塊左旋,武陵地塊處在20°S左右,雪峰地塊在15°S左右,華南陸塊處在16°S~20°S左右,此時各陸塊已處於弱分離狀態。揚子陸塊由於氣候嚴寒,接受了雜陸屑冰海濁流火山碎屑沉積。其中發育在揚子陸塊的南沱冰磧層應屬極地冰川冰海活動的產物。
在早寒武世,因揚子、華南陸塊北向移動速率增加,拉力大於岡瓦納古陸的牽引力,兩陸塊解體,脫離岡瓦納古陸,分裂出兩個古大陸,在邊緣海槽裂谷環境有復理石陸緣碎屑沉積,並有與澳大利亞相似的動物群(郝治純、盧衍豪),說明古陸塊相距很近。
大約在450Ma左右,揚子陸塊開始沿泗頂—城步—桃江—長沙—瀏陽—萬載—南昌一線向北西、北北西的俯沖,相對低密度塑性上地幔受到雪峰—洞庭—九嶺剛性上地幔的阻擋,不能插入揚子陸塊岩石圈底部,而呈向北西、北北西陸傾斜俯沖態勢。而武功—諸廣山地塊地殼板片(構造岩席)則以向北西仰沖形式與湘東南地塊碰撞,在臨武—郴州—茶陵—吉安—上饒一帶拼接,並有萬洋山、東風、雪花頂等同碰撞期花崗岩產生(劉鍾偉,1990)。此時期的華南微板塊已北移至12°S左右,其北東部分已露出海面,成為蝕源區。而揚子陸塊仍在14°S以南,其南東側邊緣帶仍屬裂陷槽構造環境,在白馬山—安化—寧鄉深海溝沉積了志留紀類復理石碎屑岩建造。
大約在400Ma左右,發生了一次最大規模的構造熱事件,華南岩石圈微板塊向揚子微板塊的俯沖—碰撞作用,使分裂約105Ma的兩板塊重新結合,完成了中國東南華南、揚子微板塊的「統一」。在桂林—城步—錫礦山—桃江—長沙—萬載—南昌一線形成殼下岩石圈俯沖楔形帶,岩石圈厚度增至250km以上。這次構造—熱事件產生了廣大范圍的區域動力變質作用和城步、白馬山、桃江、板杉鋪、張坊地區殼源型碰撞花崗岩的形成,通道—綏寧—江口—漵浦一線,東倒西傾的碰撞擠壓拼接「磁縫合帶」就是這次板塊構造作用的「磁記錄」。
由於華南微板塊向揚子微板塊俯沖—碰撞時,東北部最先接觸造成北東、南西段板塊運動的不均衡以致在常德—安仁一線,產生北西向破裂帶,洞庭—九嶺地體因受板塊碰撞擠壓作用的時間長,作用強度大,使早已固結的中元古地塊變得活動起來,常德—安仁破裂帶是分割不同構造環境的轉換斷裂帶,它的存在還造成了新化—郴州北西向海西—印支期深海盆地的形成。沿轉換斷裂帶有殼幔混合型岩漿的侵位,它是伴隨張性裂解增生的構造岩—漿稜柱體,以及與之平行的白馬山—關帝廟—大義山—郴縣構造岩漿岩帶。
晚古生代,大約300~360Ma,華南—揚子陸塊已漂移到赤道附近。由於兩陸塊北移速率差異,沿祁東—湘鄉斷裂(金蘭斷裂)和桂林、衡陽、清江以及新化—凡口一線拉開,以邵陽為中心形成柳州—邵陽—冷水坑的北東向、錫礦山—凡口的北西為主體的「T形」台盆格局,並接受了穩定的陸表海以碳酸鹽岩為主的沉積,同時發育特提斯海洋型生物群。
晚三疊世約200Ma期間,揚子、華南陸塊已越過赤道,到達20°N~30°N,且北移速度顯著加快。川中和閩中殼下地幔熱流柱上升,產生相向的熱動力推擠壓應力,華南微板塊殼下岩石圈受到揚子陸塊剛性上地幔塊體的阻擋,重力下沉,並繼續向北西俯沖,華南微板塊前緣相對低密度上地幔塑性體受擠壓收縮變形,殼上海西沉積拼貼覆蓋層沿殼內韌性剪切折離面整體向北西仰沖,形成一系列沖斷褶皺推覆體。
燕山期,大約135Ma,揚子、華南陸塊北移到30°N左右。因菲律賓海板塊向北西的俯沖擠壓作用,誘發了邊緣帶上地幔熱擾動,地殼再度活化,已經固結趨向穩定的揚子、華南微板塊,在沅麻—洞庭、湘東、湘東北,贛中等地區,由於上地幔上隆產生的引張作用,地塊破裂,形成平行郯城—贛江—韶關深斷裂帶的北東向板內線性裂谷帶,在炎熱乾燥的氣候環境,沉積了數千米厚的侏羅—第三系陸相磨拉石建造,沿裂陷帶邊緣發生了中新生代火山活動,上地幔頂部產生玄武岩貧化作用,導致基性玄武岩噴發。如湘東南的侏羅紀基性火山岩,往北西到衡陽冠市街早白堊世玄武岩,再北到長沙縣春華山晚白堊世玄武岩及寧鄉縣青華鋪早第三紀玄武岩。這是由於菲律賓板塊的俯沖牽動作用所誘發的火山活動,大多是從上地幔遷移出來的玄武岩。因為未貧化的上地幔物質下沉,熱流上升並向側面流散,使對流破滅,上地幔進一步軟化,地殼變得不穩定,因此在湘西、湘北湘東地區上地殼發生一系列平行菲律賓板塊俯沖帶和郯城—韶關深斷裂帶的北東向拉伸裂谷型沉降帶,這就是板內侏羅—第三紀紅層盆地形成的深部原因。
㈧ 地球噴火吐霧的地質活動有哪些
提起火山,人們首先會想到它那噴發的雄姿,火山口噴出的萬丈火焰攜帶著億萬噸熔岩滾滾流下,噴出的煙霧似原子彈爆炸後的蘑菇煙雲,火山灰遮天蔽日,一片昏暗。像鐵水一般的熔岩漿滾滾流淌,所到之處,一片火海。火山煙、火山灰鋪天蓋地,毀滅周圍的生靈。總之,火山噴發給人一種恐怖之感,給人以災難的記憶。火山噴發時所噴出的熔岩溫度有時可能超過1000℃。在地球內部深處,岩石完全處於熔融狀態,溫度都在1000℃以上,熔融的岩石叫岩漿。火山噴發時,岩漿從裂隙或火山口湧上地球表面。
火山的形狀有錐形、穹形、平頂的和柱狀的。到底形成什麼形狀,要由噴發的類型和所噴出岩漿的物理特性來決定。
有時,火山中央的火山口會崩塌。日本伊豆大島的阿蘇火山便是一例,它原來的中央火山口崩塌後,又再在本身的中部噴發了一次。
火山活動不僅地球上有,在其他行星或衛星上也有,火山的噴發可以攜帶熱能,也可以改變地形地貌。在太陽系中,木衛一這顆衛星上的火山活動最為激烈,它噴發出來的火山噴焰和火山灰高達幾萬米,其壯觀景象超過地球上的火山噴發。地球上的火山分活火山和死活山2類,活火山指仍在活動噴發的火山。而死火山是指過去曾噴發過,但現在已停止活動,不再噴發。根據火山噴發的年代遠近,又分遠古火山、中期火山和近期火山幾類。比如我國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的火山就有早、中、近期火山幾類。這里火山噴發後熔岩形成的石海黑乎乎的一片,遠處眺望,波浪狀的熔岩層真似石頭般海洋一樣。
地球上不同區域近期還都有活火山活動。
太平洋之中的檀香山島的普納羅亞火山在1995年還發生過噴發,影響波及全島。
太平洋中的菲律賓的皮納博火山是一座已經沉睡600多年的古火山,1991年6月,它又在一系列猛烈的爆發中蘇醒過來。迸發沖進平流層的二氧化硫達2000萬噸,熾熱的浮石雨點般漫天而降,灰色蘑菇狀煙雲升騰到火山以上30千米高空,遮天蔽日,落下的火山灰積滿地面,灰白疏鬆,如同月球表面的一片荒涼景觀。10萬逃出性命者中的一位說:「看上去如同到了世界末日。」
吹向西邊的風把火山煙霧卷向全世界。數星期後,千百萬美國人就開始觀看到火山雲過濾陽光後的落日壯觀。
全球繞行的火山煙塵的影響不僅止於增添晚霞色彩,它同時大量擋住照射地球的陽光,使地球吸收不到正常量的熱能。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的科學家們估計,皮納博火山煙層的濃厚程度,足可在數年內使世界年均氣溫下降約1℃。1℃的變化似乎很小,但足可影響到全球氣流和海流。
由此可見,世界上火山的活動,歷史長久,遍布各國,而且對人類的影響頗大。歐洲的義大利,南北美洲的美國、智利,亞洲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等國都有許多火山,它們對地球氣候和人類生存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那麼,火山是怎樣形成的?它的活動有什麼規律?怎樣利用火山為人類做貢獻?這些眾人關注的問題,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著。
在古代,人們對火山現象的解釋帶有神話色彩,甚至還跟太空宇宙間的奇特現象聯系在了一起。但到了18世紀,隨著自然科學的日益發展,人們對火山的成因開始有了比較科學的認識。有的說地殼由於放熱而冷卻收縮,造成地球內部熔融體受壓,當熔融體承受過大的壓力時,岩漿和氣體就從地殼薄弱的部位噴射出來,從而造成火山活動;有的認為地殼因收縮而產生強大的壓力,使地球內部產生地熱,並把岩石變成熔融體,然後通過不同的渠道噴出地表;有人認為,海水滲透到地球內部的岩漿區時,蒸發為水蒸氣而產生強大的張力,發生爆炸,並迫使熾熱的岩漿通過火山通道噴出地表……還有許多關於火山成因的說法,都因存在不夠完善的地方,而長期沒有形成一種人們普遍接受的理論。直到人們發現地球的板塊結構後,對地殼的復雜多變現象才有了比較完整的理論,對火山的成因也有了新的解釋。
而「地幔熱柱」的假說,又彌補了板塊學說的某些不足。假說認為,地幔熱柱把地幔中的熔融體以2米/年的速度提升到地殼表層,使該處地殼成為「熱點」。該假說還認為地幔是岩漿庫,地幔熱柱則是供應火山物質的傳送帶。地幔熱柱供應的火山物質通過地殼內的破裂帶——斷層,以及斷層形成的地塹和裂谷,噴出地表而形成火山。因此,斷層、地塹和裂谷是內陸火山的主要通道,海嶺和海溝是大洋火山的主要通道。由於板塊構造理論本身還在不斷地完善,所以,解釋火山的成因還不可能完美。
有趣的是,無論是活火山或者是死火山和休閑火山,都有不少「火山之謎」留給人們去探索,其中,位於菲律賓呂宋島的馬榮火山,就有一個「規律」之謎。
馬榮火山是一座活火山,山頂上一年四季白雲朵朵,煙霧繚繞,整個山頭迷迷濛蒙。夜晚,從火山頂噴出暗紅色的煙霧,火山成了「燭台」,在夜空中閃閃發光,人們宛如身臨仙境,領略著特有的火山風貌。
假如有朝一日,馬榮火山要爆發了,它會在火山口隆隆作響,好像告訴人們應該引起注意。同時在火山口時常噴發大量蒸汽和少量的火山灰,有時還伴有輕微地震,這些景象都是對人們的及時警報。於是,居住在馬榮火山附近的居民,紛紛疏散到其他地方;而要來觀賞馬榮火山的旅遊者,又爭先恐後擁向馬榮火山附近的旅遊城。為什麼人們對馬榮火山的噴發並不驚慌,反而要來一睹火山噴發的壯觀呢?原來馬榮火山的活動有一定的規律。據記載,20世紀以來,從1928年開始,它基本上是每隔10年噴發一次,唯獨在20世紀50年代缺了一次。
㈨ 地質活動有哪些種類 謝謝。
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
㈩ 地質項目的概念及其分類
一、地質項目概念
地質項目是指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在一定的地區范圍內(成礦區帶),以礦產地和工作地區客觀地質體為研究對象,根據有關規程、規范、規定或合同,獨立編寫地質設計,採用各種勘探手段進行野外地質作業,完成既定的地質勘查任務,並提交地質調查或勘查報告的地質勘查項目。
構成一個地質項目,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1)以客觀地質體為對象,有明確的地質任務。地質勘查活動是以地質找礦或研究為目的,其活動過程是利用一定的勞動手段作用於客觀地質體,查明地下地質情況,探明礦產儲量,為國家或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所需的地質資料。
(2)獨立編寫地質設計。就地質勘查活動而言,完成一個地質項目的周期較長,採用的工作手段較多,為保證項目最終達到預期目的,工作之前首先必須編制地質設計。地質設計有總體設計,也有分階段設計。地質設計是地質勘查工作活動的行動綱領,也是使地質勘查投資取得最佳效果的保證。
(3)進行野外施工。野外施工是地質勘查活動,也是地質勘查投資目的的實現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動用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動用一定數量的工程,使用一定的技術方法,了解地下地質情況。
(4)提交地質報告。地質報告是地質勘查工作的總結性文件,也是地質勘查投資的最終成果,地質勘查活動中所查明的各種地質情況,最終反映在地質報告中。因此,無論投資主體是國家還是企業,每一個地質項目的結束,都應向業主提交相應的地質報告。
二、地質項目分類
(1)地質項目按其投資主體劃分及資金來源劃分為財政預算資金項目、社會資金項目、自籌資金項目。
① 財政預算資金項目包括中央預算資金項目、地方預算資金項目、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及其他專項資金項目。
中央預算資金項目是指由中央預算內地質勘探費作為資金來源的勘查項目;
地方預算資金項目是指由地方財政預算作為資金來源的勘查項目;
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是指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使用收繳的礦產資源補償費作為資金來源的勘查項目;
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是指由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資金安排的勘查項目;
其他專項資金項目,是指由中央或省級其他資金安排的專項資金項目,如整裝勘查項目、地質災害防治項目。
② 社會資金項目是指國家預算項目外,由企業、社會組織或個人出資,成果由出資人享有的勘查項目。
③ 自籌資金項目,是指由地勘單位或其主管部門自籌資金,包括自有資金和銀行借款作為資金來源的勘查項目。
(2)地質項目按其成果性質劃分為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商業性項目。
① 基礎性項目是指為提高國家基礎性地質調查研究程度而由國家出資開展的區域地質調查、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區域工程地質調查、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區域地球物理調查、航空遙感地質調查、海洋地質調查等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評價項目,及與其相應的科學研究項目。
② 公益性項目是指為保證社會公眾利益,減少地質找礦風險,改善商業性地質勘查工作投資環境而由國家出資開展的礦產資源調查及資源遠景評價、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質環境的檢測評價、地質災害勘查、檢測、預報和防止及其相應的科學研究項目。
③ 戰略性項目是指保證和實現國家有關戰略決策的科學性、可靠性而由國家或企業(集團)出資開展的影響國民經濟全局或長遠發展戰略布局所需的地質勘查項目,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所需的前期地質勘查項目,以及國家批准安排的專項地質勘查項目等。
④ 商業性項目是指以地質成果轉讓或開發為目的的由企業、社會個人出資開展的地質勘查項目。
(3)地質項目按專業性質劃分固體礦產地質勘查項目、石油地質勘查項目、海洋地質調查項目、水文環境工程地質勘查項目、區域地質調查項目、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項目、航空遙感地質項目、地質科學研究項目、成礦遠景區劃及資源總量預測項目。
① 固體礦產地質勘查項目,是指在特定地區以查明固體礦產資源情況為目的的地質勘查項目。
② 石油(氣)地質勘查項目,是指在陸地特定地區以尋找石油、天然氣(含煤層氣、頁岩氣)為主要目的的地質勘查項目。
③ 海洋地質調查(含海洋石油)項目,是指在預定海域,以查明海底礦產資源為主要目的的綜合地質調查及海洋公測很難過地質調查項目。
④ 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查項目,是指在特定地區,以查明地下水情況及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條件的調查及勘查項目。
按其項目性質又分為:
a.水文地質項目,是指以查明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提出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方案,查明專門水文地質問題及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為目的的水文地質項目。
b.工程地質項目,是指為滿足建築工程需要而進行的以查明區域工程地質條件為目的的地質工作項目。
c.環境地質項目,是指以查明環境地質問題和區域性環境地質條件為目的的地質工作項目。
d.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綜合勘查項目,是指為綜合查明水文、工程及環境地質問題及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條件為目的的綜合地質工作項目。
按服務對象又分為:
a.城市地質項目,是指為城市建設與規劃服務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的設計、勘查、評價、論證的項目。包括:城市區域水文地質與水資源勘查;城市建築所進行的區域性與專項工程地質問題的勘查;城市環境地質調查及專門性環境地質問題的勘查;城市水文、工程及環境地質綜合評價等。
b.國土開發整治區地質項目,是為國土資源的開發與合理利用及進行區域性構築物(如水壩、鐵路、橋梁、公路等)建築而進行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的綜合勘查、評價、論證等工作的地質項目。
c.農牧業地質項目,是為農牧業供水、解決人畜用水,進行旱澇、鹽鹼地綜合治理,修築農田水利工程等問題進行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勘查、評價及調查項目。
d.廠礦企業地質項目,是為已建、新建、擴建的廠礦企業進行工程前的水文、工程地質可行性研究的地質工作項目。
e.其他地質項目。屬於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而不包括在以上四項內的地質工作項目。
⑤區域地質調查項目,是指在選定地區內充分研究和運用已有資料基礎上按規定比例尺進行系統區域地質填圖及找礦,綜合研究區域地質構造、地層、岩石基本特徵與礦產的關系,初步查明區域內礦產分布規律、圈出劈叉遠景區,支出找礦方向的綜合地質調查工作項目。按填土的比例尺分為大比例尺(1∶5萬)、中比例尺(1∶20萬)、小比例尺(1∶50萬、1∶100萬)。
⑥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項目,簡稱物化探項目,是指在特定地區,採用地球物理和化學勘查方法,探測區域地質構造,提供找礦異常區的地質項目。按類別可分為:區域物探、區域化探項目、地面(井中)物(化)探項目、海洋物(化)探項目。
⑦航空遙感地質調查項目,是指在大氣層下利用飛機、氣球、衛星等作為感測平台,運載各類要趕一起,研究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的地質項目。按研究內容可分為:地質制圖項目,地質構造研究項目,礦產普查項目,水文地質調查項目,工程地質和災害地質調查項目,地震地質研究項目,環境地質和城市地質綜合調查項目,石油及天然氣地質研究項目。
⑧地質科學研究項目,是指按照預定的地質科研課題進行的地質研究項目。
⑨成礦遠景區劃及資源總量預測項目,是指按照地區或成礦區(帶)編製成礦遠景區劃及進行資源總量預測的工作項目。
(4)地質項目按其工作階段劃分為基礎地質項目、普查地質項目、詳查地質項目、勘探地質項目:
① 基礎地質項目,是指對某一區域內的礦物、岩石、地層、構造及其發展歷史等基本地質條件所進行調查研究工作,並構成地質項目條件的地質項目。
② 普查地質項目,簡稱普查項目,是指在特定地區的基礎地質工作以後以尋找礦產為目的,查明有無進一步工作價值的初步評價工作的地質項目。
③ 詳查地質項目,簡稱詳查項目,是指在特定地區的基礎地質工作或普查地質工作基礎上,對某一(或伴生、共生)礦種按有關規范進行的詳細評價工作的地質項目。
④ 勘探地質項目,簡稱勘探項目,是指在特定地區在詳查工作基礎上,對某一(或伴生、共生)礦種按照有關規范進行的勘探工作的地質項目。
(5)地質勘查項目按其重要程度和管理許可權劃分一類、二類、三類項目。
一類項目主要為基礎性勘查項目及具有較好資源遠景的戰略性勘查項目,由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確定與管理。
二類項目主要為戰略性勘查項目及公益性勘查項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根據本省(區、直轄市)中長期規劃確定與管理。
三類項目是指一、二類項目之外,由各地質勘查主管部門及地勘單位根據自身發展需要確定和管理的勘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