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哪些地質構造
『壹』 湖南那些地方地質是石頭
張家界呀,那邊都是石頭了,很多奇峰異石的呢,你去湖南張家界看一下就曉得了,都是石頭的世界呀,很多石頭的呀。
所以那些地質石頭多著了呀。
『貳』 湖南的地勢和地質有關資料
湖南位於我國東南腹地,長江中游,是連接東部沿海省與西部內陸省的橋梁地帶。處於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之間。全省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區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內最大河流為湘江,而簡稱「湘」。 湖南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境內山地約總面積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約佔一半。主要山脈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羅霄山及南嶺山脈。省內最高峰為炎陵縣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點為臨湘市的黃蓋鎮,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匯聚洞庭湖,經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
全省土地總面積約為31774.35萬畝,其中51%為山地, 7%為盆地,13%為平原,15.4%為丘陵,全省有水面135.3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4%。海拔[1]高度在50米以下的面積占總面積的9.9%,l000米以上的占總面積的4.3%,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度在100米至800米之間。2004年全年凈減少耕地17263公頃,其中生態退耕16981.23公頃,災毀耕地454.47公頃,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112.49公頃,其他原因減少耕地246.92公頃。全年建設佔用耕地4161.69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5694.2公頃,建設佔用耕地實現占補平衡,長沙的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叄』 近年來,湖南發生了哪些地質災害
我國湖南省東西南三面環山,中北部地勢較低,且錯落分布著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大主要河流,北部為洞庭湖平原。這一地形特點在很大程度上給湖南帶來了地質災害隱患,主要災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塌陷等。下面對湖南省近年來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進行一個大致的盤點,幫助人們對湖南省地質災害有一個更為清晰的了解,能夠做出准確的分析並做好以後的預防工作。
泥石流
2016年7月4日,湖南懷化駐地漵浦縣大江口鎮土橋鄉白水溪村因山洪引發泥石流,數十名群眾被困,其中一戶人家共5口人全被掩埋在泥石流中,後經過武警懷化支隊的緊張救援,成功轉移受困群眾15人,成功解救被泥石流掩埋人員4名,但仍有1人不幸遇難。
2016年6月20日,湖南湘西龍山縣,在經歷強降雨之後,引發山洪泥石流,整個縣城被圍困在洪水泥淖之中,逾4萬多人受災。
2016年5月9日,湖南安化縣仙溪鎮一載有3名小學生的校車在途徑大橋村和山漳村交界處時突遇山體滑坡,校車被泥石流推入河床,3名學生和1名司機順利救出,僅1名學生受輕微傷。照管員殷勝群因保護學生不幸去世。
2015年11月16日,雲南錫業郴州礦冶有限公司屋場坪錫礦尾礦庫因連日來持續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並引發泥石流,山洪直泄尾礦庫,致使尾礦庫排水豎井上部坍塌,庫內積水及部分尾礦經排洪涵洞下泄,致使排洪出口楊家河兩岸居住人員4人失聯。
2015年7月7日,湖南特大暴雨導致懷化、湘西州、邵陽、婁底、衡陽、株洲、郴州7市州50縣區約109萬人因暴雨洪澇受災,死亡2人(瀘溪縣1人,南嶽區1人,均為滑坡泥石流掩埋),緊急轉移安置人口2.6萬餘人,需緊急生活救助1萬餘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7千公頃,絕收8.2千公頃,倒塌房屋596戶1670間,嚴重損房1028戶2211間,一般損房2261戶5306間,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
滑坡
2016年7月8日,邵陽市隆回縣金石橋鎮樹仁村3組出現重大滑坡險情,威脅29戶105人。隆回縣政府、國土資源局和地勘局技術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應急處置。經認定,險情有繼續發展擴大的趨勢。
2016年7月3日,湖南安化縣由於連降暴雨致使原BOT常安公司管理建設的仙溪洢水1號特大橋部分橋體被巨大山體滑坡沖垮,臨近的207國道也被水流沖毀。所幸此次山體滑坡未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受損。
2016年3月21日,新邵縣大新鄉磁溪村集市附近一處山體突然滑坡,土石迅速掩埋了正停在山腳下的四台車輛。所幸的是,當時車內並無人員,此次山體滑坡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崩塌
2016年7月4日,長沙寧鄉縣雙江口鎮槎梓橋村澗溪、槎子片區1500畝農田瞬間被漫過路面的洪水淹沒,且造成河堤崩塌,原本就洶涌的「翻堤水」更加肆意的翻越堤岸經堤外的低窪田注入下游的團頭湖,造成湖水迅速上漲,危及望城區格塘鎮的柏葉、青山、和平等村數千畝稻田和數十棟民房。次日,在經過奮戰搶險之後,河堤已經成功合攏。
2016年5月31日,湖南省新寧縣安山中學發生水塔坍塌事故,造成2死4傷,死傷人員均為在校學生。
2016年3月28日,湖南省邵陽市湘西南物流中心一建築物發生坍塌事故。該建築目前尚在施工階段,事故導致13名施工人員受傷送醫。
塌陷
2016年7月7日,湖南長沙書香路與黑石鋪路的十字路口發生塌陷,路面出現一個直徑近5米的大洞,一輛吉普車正好經過此處,輪胎報廢,司機成功逃生。經過市住建委專業人員通過現場勘測,初步分析造成塌陷原因主要是深埋於道路交叉口以下的東西向農排老管道塌陷所致,並指導天心區市政部門制定維修施工方案,確保現場安全。
2015年12月21日,湖南邵東縣黃陂橋鄉出現「天坑」,並伴隨有房屋開裂傾斜、橋體塌陷、池塘水井乾涸等一系列地質異常現象,其中坍塌點共50多處,總面積超90畝,原因疑石膏礦開采所致。
『肆』 湖南地理概況有哪些
簡稱湘,別稱瀟湘、三湘四水等。位於中國南部、長江中游,東以幕阜、武功諸山系與江西為界,西以雲貴高原東緣連貴州,西北以武陵山毗四川,南枕南嶺與廣東、廣西為鄰,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北緯24??39?~30??08?,東經108??47?~114??15?。省境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省內最大的河流湘江貫穿南北,故簡稱湘。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在全國各省區中居第11位。
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湖南省省會為長沙市。轄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70個縣,7個自治縣,19個縣級市。
人口、民族1990年末人口6110.89萬,少數民族481.33萬,佔7.93%。人口超過1000人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滿族、蒙古族、布依族、彝族12個少數民族。在湖南流傳的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僧人竺法崇到長沙傳教,創建麓山寺,佛教始傳入湖南。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道教傳入湖南。元末明初駐戍湖南的回族、維吾爾族將士及隨軍阿訇將伊斯蘭教傳入。永樂二年(1404),湖南始建清真寺,開展伊斯蘭教活動。明崇禎九年(1636)即有外國傳教士涉足湖南,傳入天主教。清同治二年(1863)英國基督教循道公會率先來湖南傳教,續後有10個外國教會的17個差會到湖南設堂傳教,建教堂,聚會所576處,辦各類學校63所,醫療慈善機構39個。湖南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穀雨茶節、青節、四月八、上大霧梁、端午節、起伏、趕秋、七月七、中元節、黃節、中秋節、重陽節、打鼓堂等。
建制沿革湖南為古三苗、百濮與揚越之地。春秋、戰國屬楚。秦朝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時屬荊州,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三國時屬吳國荊州。西晉時期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荊州、郢州、湘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有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代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宋朝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置湖南布政使司,為湖南省,下設長寶、岳常澧、辰沅永靖、衡永郴桂等4道和長沙、寶慶、岳州、常德、辰州、沅州、永州、衡州、永順九府。中華民國時期,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並改變了部分縣的名稱。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監察專員公署,全省劃為九區。1940年4月又將全省劃為10個行政監督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衡陽兩市。到1949年,全省有2市、10行政監督區、77縣,省會設在長沙市。
自然資源和物產土地面積2118.29萬公頃,其中耕地322.64萬公頃,佔15.7%;森林727.04萬公頃,佔34.3%;宜林牧荒山337.52萬公頃,佔15.8%。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冷短夏熱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秋多旱。熱量充足,雨水集中。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253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82.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457億立方米。水系主要為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共有大河17條,中河93條,小河5226條。植物資源豐富。種子植物約5000種左右,野生經濟植物1000多種,葯用植物800多種,有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66種。森林覆蓋率35.56%,全省有森林自然保護區23個,其中張家界森林公園屬國家級森林公園。草場資源有637.2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566.6萬公頃。動物有哺乳類野生動物66種,鳥類500多種,爬行類71種,兩棲類40種,昆蟲類1000多種,水生動物200多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8種,二類保護動物28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3種,有色金屬礦居多。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全省有色金屬礦產的年產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中螢石、重晶石、長石、海泡石、雄黃等儲量居全國第一。
經濟1991年國民生產總值785.83億元,國民收入651.37億元。作為農業大省,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3%,第二產業佔35.9%,第三產業佔25.8%。農村社會總產值達719.11億元,工業總產值803.71億元。
文化教育湖南省有普通高等學校49所,學生人數總計3.7萬餘人;各類中等學校290所,學生4.2萬餘人。此外,還有成人高等學校、普通中學、職業中學、小學、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多所。
名勝古跡湖南主要風景名勝游覽地有:岳陽樓、嶽麓書院、湖南烈士公園、武陵源風景區、猛洞河、桃花源、九嶷山、蘇仙嶺、德夯風景區、南嶽衡山、洞庭君山、波月洞、毛澤東故居等。其中武陵源風景區的原始自然形態,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風光,為當今世上一絕,湖南旅遊觀光的必到之地
『伍』 湖南省主要的地質災害是
湖南省幾種主要抄的地質災害包括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坍陷、采空區地面沉陷、河流淤積等
地質災害與地區有關聯。桑植主要體現在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石門主要是地面岩溶塌陷;辰溪雙峰主要為采空區沉裂;益陽主要是因為水庫的修建而引發地面沉陷。
『陸』 湖南典型的地質構造景觀有
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豐富多樣,有相當一部分地質遺跡頗具觀賞和重要地學研究與科普價值。筆者參與了由新寧縣國土資源局委託省物勘院承擔完成的新寧崀山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本次調查工作對分布於該地質公園108k㎡ 規劃區原已發現和這次新發現的共計152個地質遺跡點進行了較系統的描述、定位、定名和照相。筆者通過對野外獲取的第一手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對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類型及其基本特徵形成了一些初步認識。崀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其發育的典型丹霞地貌景觀最為著名,同時也分布和發育一些較為典型的地質構造形跡,有重要意義的水體資源以及較為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崀山國家地質公園分布的地質遺跡主要可分為:丹霞地貌景觀類、岩溶地質地貌景觀類、構造地質遺跡類、水體資源類、地質災害遺跡類5大類 。丹霞地貌景觀類型及其特徵
丹霞地貌景觀是崀山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主要類型,按照其垂向上的起伏和凸凹形態及微地貌特徵,區內丹霞地貌可分為正地貌、負地貌和微地貌3類。
正地貌類丹霞崖壁
一般呈條狀直截式的懸崖峭壁,坡度大於 60°,高度大於50m,多沿大型節理裂隙面發育而成,崖壁可因岩性差異呈層狀組合,壁上多見順層凹凸和豎向流水蝕 痕及孔洞。此類崖壁地貌發育較普遍,主要分布於單面山陡坡,各台寨塊狀山體邊側與河谷兩岸。最典型的如分布於紫霞峒景區的「紅華赤壁」,崖壁近南北走向,長 700餘米,平均高100餘米,峭壁臨空,氣勢磅薄,景象萬千;每當紅日中空,麗陽高照,絕壁紅光熠熠,蔚為雄偉壯觀,是罕見的丹霞崖壁地貌景觀。
正地貌類丹霞孤峰
由峰林地貌演變而來,底部大面積裸露的丹霞岩層之上石峰凸起,四面陡坡,局部有陡崖,峰頂主呈錐狀。如「金字塔」、「海獅迎賓」、「香爐峰」、「丹霞蓋帽」等。最典型的當屬「金字塔」石峰,它是受兩組共軛節理(菱形節理)控制,經流水侵蝕、球形風化等作用發育而成,兩條棱線斜伸相交成適度張開的頂角,峰頂呈圓錐狀,獨顯奇姿。
正地貌類丹霞峰叢
系由丹霞方山演變而來,當侵蝕作用深入到方山內部時,山體遭受強烈的破壞,形成高低參差、形態各異的連體同座峰叢地貌,如「丹霞峰叢」、「十八羅漢」、「塔狀峰林」、「犀牛峰」、「紫霞峰」、「鯨魚鬧海」等。其中尤以「鯨魚鬧海」為極為典型的丹霞峰叢地貌景觀,立八角寨頂面西俯瞰,只見無數丹霞石峰,於雲海之中似成群巨鯨擊波嬉戲,姿態各異,形奇狀美,被譽為「丹霞之魂,國之瑰寶」。
武陵源景色奇麗壯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境內,連綿26000多公頃,景區內最獨特的景觀是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餘米高。在峰巒之間,溝壑、峽谷縱橫,溪流、池塘和瀑布隨處可見,景區內還有40多個石洞和兩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橋。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觀,該地區還因庇護著大量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物種而引人注目。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最近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是20世紀80年代初新發現的山水名勝。這里的風景沒有經過任何的人工雕鑿,到處是石柱石峰、斷崖絕壁、古樹名木、雲氣煙霧、流泉飛瀑、珍禽異獸。置身其間,猶如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和趣味天成的藝術山水長廊。
武陵源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均屬國內外罕見,在36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000多座,這些突兀的岩壁峰石,連綿萬頃,層巒疊嶂。每當雨過天晴或陰雨連綿天氣,山谷中生出的雲霧繚繞在層巒疊嶂之間,雲海時濃時淡,石峰若隱若現,景象變幻萬千。
武陵源水繞山轉,據稱僅張家界就有「秀水八百」,眾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溪流,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峽谷對峙,山水倒映溪間,別具風味。
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黃龍洞」。黃龍洞全長7.5公里,洞內分為四層,景觀奇異,是武陵源最為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武陵源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本區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本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構成砂岩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內外地質重力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武陵源共有石峰3103座,峰體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幾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體完美元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獸、若物,變化萬千。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的特點是:質純、石厚,石英含量為75%~95%,岩層厚520餘米。具間層狀層組結構,即厚層石英砂岩夾薄層、極薄層雲母粉砂岩或頁岩,這一層組結構有利於自然造型雕塑,增強形象感。岩層裸露於向斜輪廓產狀平緩(5°~8°,局部最大達20°),增加了岩石的穩定性,為峰林拔地而起提供了先決條件。岩層垂直節理發育,顯示等距性特點,間距一般15至20餘米,為塑造千姿百態的峰林地貌形態和幽深峽谷提供了條件。
基於上述因素,加之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復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構造溶蝕地貌: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布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窩、溶斗、溶溝、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窪地、石膜、漏斗、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游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布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布於石英砂岩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布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河谷侵蝕堆積地貌:本類型可分為山前沖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布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完整的生態系統
武陵源位於西部高原亞區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的邊緣,東北接湖北,西部直達神農架等地,西南聯於黔東梵凈山。各地生物相互滲透,物種豐富,特別是這里地形復雜,坡陡溝深,加上氣候溫和,雨量豐富,森林發育茂盛,給眾多物種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為干擾較少,從而保存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成為我國眾多子遺植物和珍稀動植物集中分布地區。據考證,干百年來武陵源從未發生過較大的氣候異常、水土流失、岩體崩塌或森林病蟲害大發生等現象,證明武陵源保持了一個結構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科研價值。
武陵源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在眾多的植物中,武陵松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形態最奇,有「武陵源里三千峰,峰有十萬八千松」之譽。
古樹是自然遺產中的「活文物」。武陵源的古樹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點。神堂灣、黑樅腦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森林。張家界村一株銀杏古樹高達44米,胸徑為1.59米,被稱為自然遺產中的活化石。生長於腰子寨的珙桐,是國家一級保護珍貴樹木。這些植物種質資源,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它們的生存環境、林相結構及其保護、保存等都是重大的研究課題。
寶貴的野生珍稀動物:武陵源在動物地理分布上屬於東洋界,華中區,位於西部山地高原亞區與東區部丘陵平原亞區的交界線邊緣。這里地形復雜,氣候溫和,雨量豐富,經過長期的侵蝕風化,石英砂岩構成巨大的奇峰異石,坡陡溝深,加之森林茂密,給動物生活、繁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經初步調查,陸生脊椎動物共有50科116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單》中的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10種。武陵源動物世界中,較多的是獼猴,據初步觀察統計為300隻以上。當地人叫做「娃娃魚」的大鰓,則遍見於溪流、泉、潭中。研究動物生態在武陵源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及兩者的關系,對於保護動物和維護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珍奇的地質遺跡景觀
武陵源迴音壁上泥盆系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岩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跡,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布在天子山二疊系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是雕塑各種工藝品的上好材料。
多姿多彩的氣候景觀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陰、晴、朝、暮,氣候萬千。雲霧是武陵源最多見的氣象奇觀,有雲霧、雲海、雲濤、雲瀑和雲彩五種形態。雨後初霽,先是膘朧大霧,繼而化為白雲,縹緲沉浮,群峰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中時隱時現,如蓬萊仙島,玉宇瓊樓,置身其間,飄飄欲仙,有時雲海漲過峰頂,然後以鋪天蓋地之勢,飛滾直瀉,化為雲瀑,蔚為壯觀。
『柒』 湖南地理概況有哪些
簡稱湘,別稱瀟湘、三湘四水等。位於中國南部、長江中游,東以幕阜、武功諸山系與江西為界,西以雲貴高原東緣連貴州,西北以武陵山毗四川,南枕南嶺與廣東、廣西為鄰,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北緯24??39?~30??08?,東經108??47?~114??15?。省境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省內最大的河流湘江貫穿南北,故簡稱湘。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2.2%,在全國各省區中居第11位。
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湖南省省會為長沙市。轄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70個縣,7個自治縣,19個縣級市。
人口、民族1990年末人口6110.89萬,少數民族481.33萬,佔7.93%。人口超過1000人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白族、回族、壯族、維吾爾族、滿族、蒙古族、布依族、彝族12個少數民族。在湖南流傳的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西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僧人竺法崇到長沙傳教,創建麓山寺,佛教始傳入湖南。東晉元帝大興元年(318)道教傳入湖南。元末明初駐戍湖南的回族、維吾爾族將士及隨軍阿訇將伊斯蘭教傳入。永樂二年(1404),湖南始建清真寺,開展伊斯蘭教活動。明崇禎九年(1636)即有外國傳教士涉足湖南,傳入天主教。清同治二年(1863)英國基督教循道公會率先來湖南傳教,續後有10個外國教會的17個差會到湖南設堂傳教,建教堂,聚會所576處,辦各類學校63所,醫療慈善機構39個。湖南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穀雨茶節、青節、四月八、上大霧梁、端午節、起伏、趕秋、七月七、中元節、黃節、中秋節、重陽節、打鼓堂等。
建制沿革湖南為古三苗、百濮與揚越之地。春秋、戰國屬楚。秦朝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時屬荊州,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三國時屬吳國荊州。西晉時期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荊州、郢州、湘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有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代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府。宋朝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置湖南布政使司,為湖南省,下設長寶、岳常澧、辰沅永靖、衡永郴桂等4道和長沙、寶慶、岳州、常德、辰州、沅州、永州、衡州、永順九府。中華民國時期,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並改變了部分縣的名稱。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監察專員公署,全省劃為九區。1940年4月又將全省劃為10個行政監督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衡陽兩市。到1949年,全省有2市、10行政監督區、77縣,省會設在長沙市。
自然資源和物產土地面積2118.29萬公頃,其中耕地322.64萬公頃,佔15.7%;森林727.04萬公頃,佔34.3%;宜林牧荒山337.52萬公頃,佔15.8%。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冷短夏熱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秋多旱。熱量充足,雨水集中。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253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82.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457億立方米。水系主要為湘、資、沅、澧四水及洞庭湖,共有大河17條,中河93條,小河5226條。植物資源豐富。種子植物約5000種左右,野生經濟植物1000多種,葯用植物800多種,有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66種。森林覆蓋率35.56%,全省有森林自然保護區23個,其中張家界森林公園屬國家級森林公園。草場資源有637.2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566.6萬公頃。動物有哺乳類野生動物66種,鳥類500多種,爬行類71種,兩棲類40種,昆蟲類1000多種,水生動物200多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18種,二類保護動物28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3種,有色金屬礦居多。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全省有色金屬礦產的年產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是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非金屬礦中螢石、重晶石、長石、海泡石、雄黃等儲量居全國第一。
經濟1991年國民生產總值785.83億元,國民收入651.37億元。作為農業大省,第一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3%,第二產業佔35.9%,第三產業佔25.8%。農村社會總產值達719.11億元,工業總產值803.71億元。
文化教育湖南省有普通高等學校49所,學生人數總計3.7萬餘人;各類中等學校290所,學生4.2萬餘人。此外,還有成人高等學校、普通中學、職業中學、小學、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園多所。
名勝古跡湖南主要風景名勝游覽地有:岳陽樓、嶽麓書院、湖南烈士公園、武陵源風景區、猛洞河、桃花源、九嶷山、蘇仙嶺、德夯風景區、南嶽衡山、洞庭君山、波月洞、毛澤東故居等。其中武陵源風景區的原始自然形態,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風光,為當今世上一絕,湖南旅遊觀光的必到之地。
『捌』 湖南省這些年有什麼地質變化
自第三紀末以來的新構造運動,湖南普遍存在,跡象明顯。主要體現為第四紀沉積建造的發育,斷裂、隆起、拗陷等構造形態和山地、平原多級剝夷面和河流階地地貌的發育,以及高程變化,現代文物、古跡歿入地下,大量溫泉沿斷裂帶出露等。湖南新構造運動基本分為間歇性不均衡升降運動和斷裂運動兩大類。
①升降運動
從目前地貌形態反映出省區東、西、南三面為山地環繞,它們是
喜馬拉雅晚期運動強烈上升的結果。這些山地地區中發育了多級夷平面,沿河發育多級階地,顯示地殼間歇性上升;北部洞庭湖地區強烈下降,形成了廣闊的第四紀巨厚的堆積平原區。第四紀以來,本區的升降幅度,按周緣階地標高與第四系沉積厚度估算,可達430m以上。因此,自第四紀以來,湖南地殼升降是較強烈的,總的格局是西升東降、南升北降。同時,大面積的緩慢抬升和沉降尤為顯著,是湖南新構造運動的主要形式,並且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和間歇性。升降運動形式可分為拱形隆起、掀斜運動及拗陷與斷陷,顯現於省區各地。
②斷裂運動
新構造斷裂活動分兩種,即第四紀成生的新斷裂和挽近期仍繼續活動的老斷裂。這兩種斷裂在全省各地皆普遍可見。這些活動性斷裂大部分屬新華夏系構造成分,部分為華夏系構造部分,少量為東西向構造成分。喜馬拉雅晚期以來,它們都顯示了不同程度的活動性。
『玖』 湖南地質單位有哪些
湖南省物勘院(湖南省水工環地勘院)地處邵陽市東郊320國道與譚邵高速東版入口交匯地段,至邵陽火權車北站約2公里,為7路公共汽車終點站,交通較為便利,基地佔地120畝,分南北兩院,辦公、生產、醫院、倉庫主要分布於緊臨320國道和婁邵鐵路的南院,北院主為生活區。院內綠樹成蔭,碧草吐翠,環境優雅,身在其中朝聽鳥語,夜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
經國土資源部批准,湖南省物勘院(湖南省水工環地勘院)將在「十一五」時期整體搬遷省會長沙市。目前,新基地正在籌建中,新基地佔地60餘畝,總投資約2億元,擬建成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花園式單位。
『拾』 湖南地區屬於那種地形
地形、地勢:
湖南地形為東西南三面環山,中北部低落,呈蹄形。位於石門縣境內的壺瓶山海拔2099米,為省內最高點,中部大都為丘陵,多寬廣的盆地和谷地,北部為洞庭湖平原,地勢低平,海撥大都在50米以下。
湖南地勢屬於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湘西有海拔在1000—1500米 之間山勢雄偉的武陵山、雪峰山盤踞,是湖南省東西交通的屏障。雪峰山從城步苗族自治縣至益陽縣境是資水和沅水的分水嶺,是湖南省東、西自然條件的分界線。湘南有南嶺山脈,峰頂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向東西方向延伸,是長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為交通要道。湘東有幕阜、連雲、九嶺 、武功、萬洋、諸廣等山,海拔一般為500—1000米,均為東北—西南走向。湘中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廣布。這些盆地多為河谷溝通,並有河流沖積平地。湘北為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全省東、西、南三面山地環繞,逐漸向中部及東北部傾斜,形成向東北開口不對稱的馬蹄形。省內大於海拔2000米高點的分布與地勢總特點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東、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湘東最高點是炎陵縣的斗笠頂,峰頂海拔2052米。東南部有桂東縣的八面山,峰頂海拔2042米。湘南有道縣的韭菜嶺,峰頂海拔2009米。西南部有城步縣的二寶鼎,峰頂海拔2024米。西北部有石門縣的壺瓶山,峰頂海拔2099米,是省內最高點。全省地勢的最低點,是臨湘縣的黃蓋湖西岸,海拔只有24米,與省內最高點相差2000米左右。
地貌:
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佔25.97%;湖成地貌最小,僅佔2.88%,水面積佔6.39%。按組成物質(不含水域)分沉積岩(包括砂質岩、碳酸鹽岩、紅岩、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貌為主,佔全總總面積的57.75%;變質岩類地貌次之,佔24.99%;岩漿岩類地貌 ,僅佔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為主,佔全省總面積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佔22.58%;500—800米地貌佔18.43%;800米以上地貌佔11.72%。按形態分,山地(含山原)佔全省總面積51.22%,丘陵佔15.40%,崗地佔13.87%,平原佔13.11%,水面佔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合占總面積的66.62%。全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
地質:
分屬兩個大地構造單元。以羅翁綏寧大斷裂向北東經安化,寧鄉至長壽永安大斷裂一線為界,其北西為楊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其東南為南華准地台的一部分。三大岩系(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發育,晚元古代以後的地層出露齊全。地史上各期磊的構造運動在湖南均表現明顯。中、酸性岩漿活動強烈。受到三個地質成礦構造單元的控制:一是八面山褶皺區,二是雪峰的隆起區,三是湘中、湘東南褶皺區,構成了湘中、湘南兩個大的成礦帶。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之稱,礦藏豐富,礦種齊全,質量優良。到1988年末,在全國已發現的140多種礦種中,湖南找到134種,已探明儲量的有83種,成為全國礦種較多的省份之一。銻、鎢、鉍、雄黃、海泡石、重晶石、獨居石的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錳、釩、錸、芒硝、砷、高嶺土居全國第二位。由於在地質構造上岩漿活動較弱,湖南是一個弱震,少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