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塊段法怎麼分塊段

地質塊段法怎麼分塊段

發布時間: 2021-02-27 19:55:35

Ⅰ 如何使用地質塊段法計算儲量,且劃分級別

1. 根據所劃分的塊段,計算塊段截面積,然後得到兩個截面積的平均值,這里專截面積的平均屬值根據兩個截面積大小有不同的公式。
2. 然後用截面積的平均值乘以兩個截面積之間的距離,從而計算出來體積。
3. 體積乘以比重,礦石量就出來了。
4. 通過計算塊段內的已知樣品,這里往往採用樣長加權的方法來計算樣品的平均品位,同時做一下特高品位處理,國家規范裡面有很詳細的做法要求,可參考。
5. 用礦石量乘以平均品位,資源量就出來了。
6. 劃分級別可以根據工程式控制製程度來做,同樣的在國家規范裡面也有相應的論述。

以上只是簡單的步驟,只做一般性的參考,詳細的還需要按照規范一步一步去實施,否則得不到認可,最後還是錯的。

Ⅱ 實習十一(二) 地質塊段法資源/儲量估算

一、基本要求

地質塊段法計算資源/儲量。首先圈定礦體、劃分塊段及對每個塊段用算術平均法計算資源/儲量。

二、方法原理及基本步驟

1.圈定礦體

地質塊段法計算儲量所使用的圖件是各類投影圖。礦體的傾角大小是選擇投影方法的主要依據,緩傾斜礦體選用水平投影圖(圖11-3),陡傾斜礦體則選用垂直縱投影圖。在選擇投影時,還得考慮到勘探系統,以鑽孔為主,特別以直孔為主時,應選擇水平投影;而以水平坑道為主時,則應選擇垂直投影。在投影圖上,礦體地表露頭可直接投繪露頭線;而在深部鑽孔見礦點,則應將見礦中心點投到投影圖上,而不是將在地表的鑽孔孔位投到圖上。

根據工業指標、控制礦體產出的地質因素和物化探資料圈定礦體。控礦的主要地質因素越明確,掌握影響礦體圈定的物探、化探資料越多,用以圈定礦體的地質信息越豐富,所圈定的礦體就越接近於實際,精度也就越高。在平面圖上圈定礦體,首先是圈定礦體的外邊界線,即在礦體邊緣,用有限外推或無限外推的方法確定礦體的邊界線。在有些文獻中提出應分別圈出零點邊界線和可采邊界線。然後將邊緣的見礦鑽孔相連,即得到內邊界線。

2.塊段劃分

在礦體圈定後,應根據如下因素劃分塊段:

(1)礦物原料的自身特點,如礦石自然類型和工業品級;

(2)礦床開采條件,如淺部露采部分與深部坑采部分應劃分為不同塊段,被垂直斷距較大的斷裂所斷開,不能作為同一塊段一起開採的斷層上、下盤;

(3)勘探程度不一,主要表現在具有不同勘探網密度的地段應劃分為不同塊段。

3.算術平均法計算儲量

計算步驟為

(1)用求積儀、方格紙或其他方法測定塊段面積S;

(2)用算術平均法計算塊段內礦體的平均厚度 。需著重指出,礦體厚度並非是指礦體的真厚度,而是指垂直於投影面的礦體厚度(鉛垂厚度)。

(3)相應地,用算術平均法計算出塊段內的平均品位 及平均體重

固體礦產勘查技術實習指導

式中:Ci為工程平均品位值(%);di為礦石體重(t/m3)。

(4)計算塊段體積:在內邊界線以內的塊段體積為 ;在內、外邊界線之間塊段體積為 (式中:mmin為外邊界線上所採用的厚度值,m。若是零點邊界線,則mmin=0,若是可采邊界線,則mmin為最小可采厚度)。

(5)計算塊段礦石儲量Q及金屬儲量

固體礦產勘查技術實習指導

4.整個礦床的儲量匯總

匯總表內,應分礦體,按照不同的儲量級別和礦石類型分別統計匯總。

三、實習資料及要求

1.某鐵礦床9號礦體地質情況簡介

9號礦體長360m左右,最大延深300m左右;埋藏深度90~280m,一般為170m左右。呈規模較大的透鏡體產出,局部有分叉現象,傾向NEE,傾角20°~50°。沿傾向,上、下兩端比較平緩且較薄,中部厚大而較陡,呈反「S」形彎曲。沿走向及傾向雖然厚度變化較大,但礦化連續性卻比較好。從鑽孔控制的情況來看,北端至0線變薄而尖滅,南端在6線厚度較大,但在8線卻未見礦體,突然尖滅。最大厚度為64.01m,平均厚度22.72m。

品位變化雖不很大,但富礦的分布卻很不穩定。礦體中以貧礦石為主,平均TFe品位38.38%;氧化礦石分布零亂,礦體與圍岩界線清楚。

礦石以浸染狀、斑雜狀為主。礦物組分較簡單,以磁鐵礦為主,其次有赤鐵礦、針鐵礦、黃鐵礦及少量黃銅礦。礦石含硫較低,平均含量為0.28%,以半自熔性至鹼性礦石為主。

根據上述特徵,本礦床勘探類型應屬Ⅳ類。可以50m×50m網度求332級儲量,以100m×50m的網度求333級儲量,333級儲量外推部分,可以作為334級資源量。

2.某礦區鐵礦床9號礦體地質塊段法資源/儲量估算平面圖(圖11-3)

3.某礦區9號礦體鑽孔見礦鉛垂厚度及平均品位一覽表(表11-8)

4.根據各鑽孔見礦情況,圈定礦體,作出零點邊界線(外邊界線)及內邊界線

5.根據礦體各部分控製程度的不同,劃分出不同塊段,並在圖上標注出來

根據本礦床的特徵,可以50m×50m網度求332資源量,以100m×50m的網度求333資源量,內邊界線與外邊界線之間的部分可以作為334資源量。塊段的編號可以用「資源/儲量級別+該級別的編號」,如「333-1」。

6.對各塊段分別計算儲量

計算儲量步驟包括:①測量出塊段面積,填入表11-9的相應位置;②按塊段,將同一塊段內工程編號、各工程厚度、品位等數據填入表11-10;③計算塊段的平均品位;④計算塊段的平均厚度;⑤體重計算時取d=3.5t/m3;⑥計算各塊段的體積。334級資源量用公式 計算,其中mmin=0。其餘塊段用公式 計算;⑦分別計算各塊段的礦石儲量Q和金屬儲量P。

7.將各塊段的儲量累加,即得到整個9號礦體的礦石儲量和金屬儲量

圖11-3 某某礦區鐵礦床9號礦體水平投影圖

表11-8 9號礦體鑽孔見礦鉛垂厚度及平均品位一覽表

表11-9 塊段儲量計算表

表11-10 塊段平均厚度品位計算表

Ⅲ 請各位前輩教教我。我一直弄不清楚煤礦算工業儲量的時候,用的地質塊段法,是怎麼算面積的,具體點最好。

地質塊段法計算儲量,面積用的水平投影面積或立面投影的面積。實際上是在儲量計算圖上直接圈定量取,然後,平面投影圖除cosA(A是傾角),立面投影圖除sinA(A是傾角)

Ⅳ 進行儲量估算時,礦體地質塊段劃分依據一般有哪些

塊段是礦體資源/儲量估算的基本單元。資源/儲量類別、礦體特徵、勘查手段、塊段邊界等項因素,在塊段劃分時應綜合考慮。
(1)資源/儲量類別:同一塊段資源/儲量類別應相同。
(2)礦體特徵:同一塊段工業品級應相同(故要求各工程工業品級應盡量相同,每個塊段允許攜帶一個低品位礦工程,但應保證塊段平均品位達到塊段工業品位要求);礦石體重應相同;塊段形態較規則;礦體厚度、產狀較穩定。
(3)勘查手段:塊段兩側邊界線上的勘查工程類別應基本相同。 上述三項中的類別、品級、體重、手段的同一性,是塊段的基本屬性。
(4)塊段邊界:塊段邊界一般以工程連線為分界線。但有例外:①礦體邊部以外推邊界為塊段邊界;②個別塊段邊界是兩工程中點的連線;此時的兩個工程,一為工業礦,一為低品位礦,在剖面圖上兩者互為對角線連接,但在垂直縱投影圖上取中點的連線作為塊段邊界(類似於1/2板推);③礦體被斷層錯斷時,礦體厚度的中心面與斷層上下盤的交線應作為塊段邊界;此時的礦體重疊或缺失,會造成塊段邊界的重疊或分離,需特別注意;④剖面法是以剖面線(而不是工程連線)為塊段邊界,偏離的工程垂直於剖面線的投影點可作為邊界基點。 (5)垂直縱投影圖上塊段的劃分:是在礦體連接基礎之上進行的;首先連接礦體外圍見礦工程,以確定礦體內部邊界,然後外推以確定外部邊界。然後依據上述原則逐步確定各塊段邊界。

Ⅳ 地質勘查階段名稱和塊段資源儲量名稱問題

建議將「勘探」階段的名稱改為「精查」。其原因,一是「勘探」一詞與預查、普查、詳查在漢語的詞法中屬於不同的詞族,這一詞族的詞根是「查」,故精查符合語法規則,而「勘探」一詞則不符合漢語語法規則。二是由於「勘探」一般是泛指礦產地質勘查工作中的探礦工程,如鑽探、地震、電法等;以往人們習慣性的稱謂是「地質勘探」,如1987年全國儲委頒發的《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范》。因此將「勘探」作為一個勘查階段的名稱有所不妥。

鑒於國際慣例通常將與勘查階段相對應的資源量用片語稱謂,如聯合國分類框架將踏勘階段的資源量稱為「踏勘資源」,將普查階段的資源量稱為「推測的資源」,將一般勘探階段的資源量稱為「推定的資源」,將詳細勘探階段的資源量稱為「確定的資源」。因此,塊段級別的名稱用符號代表是恰當的。再加之,A、B、C、D的塊段分級符號,簡單明了,可靠程度的級序清楚准確,在我國已沿用了約半個世紀,且已約定俗成,以保留為宜。而現行分類標准規定的塊段名稱「探明的、控制的、推斷的、預測的」與國際慣例不符,還因「探明的」與「查明礦產資源」中之「查明」詞義相近,與「控制的」一詞差異不明顯;而「預測的」又容易與《分類標准》頒發前「礦產資源預測」的資源量相混淆。故還是使用A、B、C、D作為塊段級別名稱為好。

Ⅵ 塊段劃分和儲量估計

一、塊段劃分

塊段劃分也稱為晶胞建模,其目的是將若干個實體劃分為大小相同的一組塊段(晶胞),每個塊段用一個長方體和該長方體內礦物的品位來表示,這些塊段為塊段法儲量估計提供空間坐標。塊段劃分模塊輸入若干個實體,輸出一個塊段(晶胞)文件,其中實體是由三角形面片組成的復雜空間封閉體,即一個空間體內允許有空洞,塊段文件由一組塊段組成,它的結構如表4-11。

表4-11 塊段文件結構

對單個實體進行塊段劃分的演算法描述如下:

step1:初始化表示實體的三角形數組TA,初始化塊段計算的起始點坐標P0(x0,y0,z0),初始化塊段的長L、寬W和高H,初始化塊段品位值為0,初始化一個臨時塊段數組TA,使其長度為0,初化一個有效塊段數組VA,使其長度為0。

step2:計算實體外包長方體右上角頂點的空間坐標P1(x1,y1,z1),令N1={(x1-x0)/L}+1,N2={(y1-y0)/W}+1,N2={(z1-z0)/L}+l。

step3:對左下角頂點坐標為P0,長、寬和高分別為Nl L、N2W和N3H的長方體進行網格劃分,使每個網格長方體的長、寬和高分別等於L、W和H,將各網格長方體和相關品位值存儲在一個臨時塊段數組TA中。

step4:如果臨時塊段數組TA中的每個塊段都被處理過,轉step6,否則在臨時塊段數組TA中取下一個塊段。

step5:從塊段的中心點向X軸正向引射線,計算該射線與實體表面相交的次數。如果相交次數為奇數,將該塊段添加到有效塊段數組VA中。轉step4。

step6:返回有效塊段數組VA,結束。

二、塊段法儲量估計

塊段法儲量估計的計算步驟如下:首先計算礦體在每個塊內的平均品位;然後用塊段儲量計算公式(品位比重體積÷100)算出每個塊段的儲量;最後把每個塊段的儲量相加得到總儲量。在以上步驟中,關鍵是計算平均品位的第一步,完成該計算的演算法描述如下:

step1:初始化組合樣數組CA,一個組合樣表示為一個空間點和一個品位值,初始化塊段數組BA,初始化搜索距離D。

step2:如果塊段數組BA中的每個塊段都被處理過,轉step4,否則在塊段數組BA中取下一個塊段。

step3:計算塊段的中心點坐標。計算到該中心點的距離小於D的組合樣,將這些組合樣到塊段中心點距離的平方存入臨時距離數組DA,將組合樣相應的品位值存入一個臨時品位值數組QA。如果DA中有某個值為0,則把相應的品位值存入塊段中,否則按距離平方反比加權方法計算塊段的平均品位,將結果存入塊段中,轉step2。

spt4:返e回塊段數組BA,結束。

三、截面法含量估計

截面法儲量估計和步驟如下:首先計算各截面的面積和該截面上礦體的平均品位;然後用公式((品位1+品位2)(面積1+面積2)截面之間的距離比重÷4)計算相鄰截面之間礦段的儲量;最後將各段礦體的儲量相加得到總儲量。在上述計算過程中,計算截面面積是一個關鍵步驟。計算一個簡單多邊形(即內部沒有空洞的多邊形)面積的演算法描述如下:

step1:初始化平面單位法向量N,初始化表示平面簡單多邊形的有向線段數組LA,規定多邊形(相對於法向量N)的正向為逆時針方向,LA中的有向線段的方向與多邊形的正向一致,初始化多邊形所在平面上任意一個點的坐標P0(x0,y0,z0),初始化多邊形的面積S為0。

step2:如果LA中的每一條有向線段都被處理過,轉step4,否則在數組LA中取下條有向線段P1P2,其中P1和P的坐標分別為(x1,y1,z1)和(x2,y2,z2)。

step3:計算從(x0,y0,z0)到(x1,y1,z1)的矢量V1,計算從(x0,y0,z0)到(x2,y2,z2)的矢量V2,計算矢量V1和V2的叉積V1V2,該叉積用矢量V表示,計算點積V·N,該點積表示三角形的面積,令S=S+V`N,轉step2。

step4:返回多邊形的面積S,結束。

Ⅶ 地質統計學為什麼會在地質領域產生並得到迅速發展

在認識和研究地球這個地質體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傳統的地質學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描述歸納法,這種方法適應了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和古老的地質學發展的需要。到了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迅速興起和發展的近代工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礦業已開始作為一種產業獨立於社會經濟中,社會生產的發展,要求古老的地質學從單純研究認識地質客體轉向發現和探求礦產資源,以滿足工業的發展對礦物原料日益增長的需求。為此,傳統的地質學需要利用近代自然科學的先進理論、技術方法來武裝自己。這樣便大大促進了地質學與近代自然科學,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及數學的結合。古生物學、地層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力學、板塊構造學、海洋地質學、數學地質等新的地質邊緣學科,便在這種背景下出現而形成了近代地質學,這是地質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發展到20世紀後半葉,世界經濟高速發展,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這兩個高速發展促使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活消耗劇增,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愈來愈大,愈來愈多。這就需要地質學具有更高的理論水平,拓展尋找礦產資源的空間(如地殼深部、海洋領域等)。於是更大程度地刺激了地球科學的發展。近30年來,宇宙地質學(特別是天文地質學)、板塊構造地質學、全球地質學、地球深部地質學這4門具有高度綜合性、先進性、跨學科的新興學科的出現與發展,又將整個地球科學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其間數學的作用也愈來愈處在顯著的位置上。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高速發展的經濟對礦產資源產生巨大的需求。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90%以上的能源和80%的工業原料取自礦產資源。另一方面人們認識到可供經濟發展需要的礦產資源是有限的,並非無窮無盡。至今,世界上被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越來越難以尋找,對已開發的礦產資源應該合理地開發利用。大工業生產和高科技產品需要有穩定的礦產資源儲量保證,而穩定的礦產資源儲量與礦石品位緊密相關,於是地質學家們在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過程中,儲量計算的重要作用受到廣泛關注。貫穿於整個普查、勘探、礦山設計和礦山開采過程的各個階段中的礦產資源儲量計算問題日益突出起來。

然而,長期以來,地質工作者是以傳統地質學理論為基礎,採用傳統礦產資源儲量計算方法進行儲量計算的。傳統儲量計算方法以斷面法和塊段法為兩個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依據計算體積、計算單元的不同演變出多種方法:算術平均法、塊段法、開采塊段法、最近地區法(多角形法)、等高線法、等值線法、三角形法、平行斷面法、不平行斷面法,等等。

傳統儲量計算方法計算礦石儲量的一般數學形式:

地質統計學(空間信息統計學)基本理論與方法應用

式中:P為金屬儲量;Q為礦石儲量; 為平均品位;V為礦塊體積;D為礦石體重。

公式中V,D,C的求得,是工程觀測數據的平均值,這個平均值基本上是算術平均值,計算中只是依據塊段的大小作為調整改變罷了。以常用的塊段法為例,無論是地質塊段法還是開采塊段法,都是將礦體劃分成若干塊段,分別計算各塊段的礦體面積、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和礦石體重,然後求得每個塊段的體積和礦產儲量。各塊段儲量的總和便是整個礦體的儲量。其中計算礦石品位時用到加權平均方法,即線加權、面積加權、塊段加權等。這種加權也只是考慮到樣品值在有線(樣長)、面積及塊段中佔有份額比重不同而已,仍然是算術平均的思想方法。因此,可以說塊段法是算術平均法在特定條件下的具體應用。斷面法(又稱剖面法)實際上亦是如此。以上表述,清楚地表明傳統儲量計算方法是依據傳統地質學理論採用算術平均的儲量計算方法,全然沒有考慮礦體地質的自然特徵,就以在礦產資源儲量計算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的礦石品位這一要素來說:其一,沒有考慮工程樣品的空間位置,即某個樣品品位的影響范圍,只能簡單地把一個或幾個工程(鑽孔)數據(礦石品位)的平均組合作為一個塊段的品位來對待。其二,沒有考慮樣品品位的空間變化特徵。賦存在礦床中的礦石品位受各種地質因素影響(如地層、岩石構造、成礦條件、成礦機制等),在礦體走向、傾向不同方向上變化性是不同的,方向上的這種差異特性決定了處於不同空間位置的樣品品位參與待估塊段的儲量計算時作用的不同,應賦予不同的權值(影響值)。其三,在空間上,沒有考慮樣品品位在空間上的相關性。礦床在成礦過程中,受成礦條件因素的控制,各元素的富集與分散是有規律可循的,空間樣品之間有著一定的關聯。樣品品位之間不是獨立的,在空間上表現一定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直接與礦床空間的礦化強度相聯系,而不考慮樣品品位間空間的相關性,就無法反映礦床的礦化強度在空間上的變化差異。其四,也未能反映樣品品位具有的隨機性特徵。這一特徵在金礦床中反映最為顯著。凡是從事金礦地質研究和金礦勘查開發的地質采礦工作者,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和認識:金礦礦石品位在空間分布上有時極不均勻,某點樣品品位可能很高,而毗鄰很近的樣品點的金含量就可能很低,甚至達不到工業品位。這種偶然的隨機現象是對立於礦床規律變化性的另一特徵。金礦勘查和礦山開發中常常遇到此類問題,異常的特高品位經常出現。傳統儲量計算方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研究金礦床案例的基礎上,從實際經驗出發,總結歸納出若干具體方法,如對特高品位樣品進行經驗處理通常採用以下幾種方法,即

1)剔除特高品位樣品,不參與品位計算;

2)以正常樣品的上限值代替特高品位;

3)以特高品位的平均品位代替特高品位樣品;

4)以包括特高品位在內的樣品平均值代替特高品位;

5)剔除特高品位及最低品位求樣品平均值,用以代替特高品位;

6)用特高品位相鄰的兩側樣品或包括特高品位在內的3個連續樣品平均值代替特高品位;

7)用日常常用的確定特高品位下限的幾種方法(變化分數法、頻率曲線法、統計分析法、影響系數法)所確定的下限值代替特高品位樣品,等等。

由於這一問題比較復雜,1991年,國家專司管理礦產資源儲量的原國家礦產儲量管理局為了統一金礦特高品位的處理問題,還專門下發了國儲(1991)164號文統一規定了在編制和審批礦產儲量報告時關於處理特高品位的原則,特高品位下限一般取礦體平均品位(特高品位樣品值參與計算)值的6~8倍。當礦體品位變化系數小時採用下限值。

應該說,由經驗總結出來這些處理特高品位的方法,在以往的實際應用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沒有更科學的理論方法出現之前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甚至有時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從科學層面來看是傳統儲量計算方法局限性的反映,是不完善的,缺乏先進科學理論基礎。

此外,傳統儲量計算方法由於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無法建立估計精度的概念,因為它沒有衡量精度方法的標准。也就是說,對於礦產儲量計算結果,其誤差無法衡量。

上述問題的存在,集中反映了傳統儲量計算方法在處理地質變數上沒能體現礦床空間變化性的本質,沒能正確刻畫地質變數的兩重性質,依然沒能跨出描述歸納、平均對待地質變數的傳統地質學框架。傳統儲量計算方法因為不能正確反映礦床形成的地質規律,自然滿足不了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這就要求從事地質科學研究和應用的學者及工作者能夠解決各種地質體在時空變化上的精確定量評價問題,客觀正確地估算出滿足礦業開發的礦產資源儲量。於是數學地質便應運而生了。如果從蘇聯學者A.G.維斯捷列烏斯在1944年發表《分析地質學》論文,首先提出用定量的數學方法研究地質問題算起,至今數學地質已有近70年的歷史了。這期間在礦產儲量計算方法方面地質學家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研究工作,地質學家和采礦工程師開始時把解決儲量計算的希望寄託在經典概率統計理論上。實踐證明,利用經典概率統計理論方法來解決地質領域中的地質變數問題依然不能正確刻畫地質變數的雙重性這一本質特徵。這是經典概率統計學理論和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所不能克服的。經典概率統計學在研究偶然事件內在特性的時候對變數要求:①每次抽取樣本必須是獨立進行的。即要求樣本Xi(i=1,2,…,n)相互獨立;②研究的變數,原則上可無限次重復實驗或者能夠進行大量觀測;③研究的對象必須是純隨機位置,服從於隨機變數已知的概率分布;④對樣本觀測值的空間位置分布不予考慮。

顯然,將經典概率統計學理論、方法,簡單化地直接應用在復雜的地質領域是不適合的,它不能正確刻畫地質變數的雙重性質,而這一特徵在地質領域卻是本質性的。

從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這30年間,蘇聯地質學家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地質變數是隨機函數而不僅僅是隨機變數,樣品在空間具有相關性的正確觀點。遺憾的是始終未能找到解決地質變數的方法。與此同時,西方和南非的地質采礦工程師,結合礦山生產實踐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有兩位專家的工作卓有成效。一位是統計學家西舍爾(H.S.Sishel)在對蘭德金礦的品位估計研究後,提出了使用於金品位的對數正態分布模型,並於1947年寫成論文發表。隨後另一位是南非礦山地質工程師克里格提出了三參數對數正態分布模型。1951年後這兩位專家學者又根據在南非金礦山工作多年積累的經驗,提出了根據樣品空間位置和樣品間相關程度的差異,對每個樣品賦予不同的權,進行滑動加權平均來估計待估塊段平均品位的方法。實際上這是利用相鄰若干塊段的平均品位估計中心塊段的簡單回歸模型即克里格原始回歸模型。

20世紀50年代後期,法國著名的礦山工程師、概率統計學家G.馬特隆教授系統研究了10個國家的40多個礦床,包括金礦、鐵礦、錫礦、有色金屬礦,6個不同類型的鈾礦及非金屬礦、滑石、螢石等,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豐富的生產經驗基礎上,將克里格等人的研究成果上升為理論,並加以系統化,提出了區域化變數的概念。1962年,G.馬特隆第一次提出了「地質統計學」(法文為Geostatistique)這個名詞,並於1963年發表了《應用地質統計學論》專著,從此,地質統計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誕生了。

地質統計學產生的過程說明:世界經濟高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迫切需求是地質統計學產生的基礎;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先進的科學理論、技術的引進大大拓展了地質科學的研究領域,加深了地質科學對地質客體的認識,為地質統計學的產生創造了科學技術條件;幾十年來隨著大量地質工作的開展,在礦產資源方面獲得了豐富的完整系統的和准確的地質資料,大大提高了對礦床地質的認識。豐富的信息資料是地質統計學產生的材料基礎;具有雙重性質的變數在地質領域表現最為廣泛和實際,直接影響到礦山企業的生產。因此,在礦業界對具有雙重性質的地質變數,關注的最為廣泛,研究的歷史最長,理論和技術上的准備最為充分。這些條件都是其他領域所不及的。地質統計學從地質領域誕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與此同時,計算機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地質統計學生運逢時,於是便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Ⅷ 地質大塊段和地質小塊段法計算儲量有什麼區別

大塊段計算的比較模糊,准確性不高,塊段越小准確性越高。

Ⅸ 實體和塊段切割

一、實體切割

用一個折剖面對若干個空間實體進行切割,切得的結果包括截面線和截面,其中截面線由一組線段表示,截面由一組帶屬性值的三角形表示,折剖面是由等寬長方形連續拼接形成的空間曲面(圖4-8)。用折剖面切割實體包括兩個基本步驟:①用單個長方形切割實體;②把用長方形切割實體所得的結果合並成一個最終結果。該演算法的關鍵點在第1步。

圖4-8 折剖面

用長方形對單個空間實體進行切割的演算法描述如下:

step1:初始化表示實體的三角形數組SA,初始化長方形R,使R的各頂點在實體的外部,初始化表示截面線的線段數組LA,其長度初值為0,初始化表示截面的三角形數組TA,其長度初值為0,初始化交點數組PA.其長度為0,該交點數組用於存放長方形R的邊與實體的交點。

step2:如果SA中的每個三角形都被處理過,轉step4,否則取SA中的下一個三角形角T。

step3:計算三角形T與長方形R的交線和交點,如果交線存在,將交線添加到截面線數組LA中,如果長方形R的邊與三角形T相交,將交點添加到交點數組PA中,轉step2。

step4:設置臨時線段數組TLA,使其長度為0,從交點數組PA中提取交點,如果兩個交點在長方形R的同一條邊上且為相鄰交點,那麼用這兩個交點構造一條線段並將該線段添加到線段數組TLA中。

step5:將截面線數組LA中的線段添加到線段數組TLA中。根據TLA中的線段搜索多邊形,對每個多邊形進行三角劃分,將三角劃分得到的三角形添加到三角形數組TA中。

step6:返回,結束。

計算結束時,線段數組LA和三角形數組TA中分別存放了截面線數據和截面數據。

二、塊段切割

用一個水平面或垂直平面對一組塊段進行切割,切割的結果得到一個Quad3D類型的數組,一個Quad包含四邊形的四個頂坐標、一個品位值和一個ID值。用一個平面對單個塊段進行切割的演算法描述如下:step1:初始化切割平面單位法向量N,初始化切割平面上任意一個點的坐標P0(x0,y0,z0),初始化塊段B,初始化Quad3D類型的(輸出)變數Q,將Q中的品位值賦值為塊段B中的品位值,初始化計算器Count為0。

step2:如果Count值等於4或者塊段B中的每一條棱都被處理過,轉step4,否則取塊段B的下一棱P1P2,其中P.和P2的坐標分別為(x1,y1,z1)和(x2,y2,z2)。

step3:計算線段P1P2與切割面的交點P,如果交點P不存在或交點在P1P2的端點,轉step2,否則將交點P存儲到Q中從0開始計數的第Count個頂點處,令Count=Count+1,轉step2。

step4:如果Count等於4,相對於法向量N按逆時針方向重新排列Q中的頂點坐標。

step5:如果Count等於4,返回true,否則返回false,結束。

當計算返回時,如果返回值為true,那麼輸出變數Q中存放有塊段切割的結果值。

Ⅹ (三)幾點說明

1.關於在常規鈾礦資源/儲量估算方法中採用最多的地質塊段法

1)地質塊段法。該法的特點是方法簡便,可按實際需要估算礦體不同部分的資源儲量,並對礦體的形態、探礦工程的多寡和鑽孔偏離勘探線的遠近無太高的要求。此法原理是將一個礦體投影到一個平面上,根據礦石不同的工業類型、品級、控製程度和其他特徵將一個礦體分為若干個板塊體,即塊段,然後對每個板塊用算術平均法(品位用厚度加權法)使其成為一個等厚等質理想化的板塊體而求出其資源儲量,各塊段儲量之和即為礦體儲量。地質塊段法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分為垂直縱投影法、水平投影法和傾斜投影法3種。選擇用哪種投影法的主要依據是主礦體或大多數礦體的傾角。鈾礦地質界一般以傾角30°和60°為分界線,大於60°用垂直縱投影法,60°和30°之間用傾斜投影法,小於30°用水平投影法。鈾礦大多以陡傾角和緩傾角為主,因此傾斜投影法很少用。

2)估算的主要操作程序。對工程中的刻槽取樣、輻射取樣(按取樣線)資料和鑽孔伽馬能譜測井資料依規定的沾光、組合原則進行整理計算,組合成一段段符合工業要求的礦段,如有雙壁取樣的工程或在規定需合並處理間距內的工程(含鑽孔),對同一礦體的礦段應合並成一個工程的礦段參數,此即被稱為某礦體在某工程中的切穿點參數。在鑽孔剖面圖、取樣平面圖或其他輔助圖件上,根據礦化部位、礦化特徵、礦化段所處之岩性及構造等地質因素試圈連礦體(需反復多次研究、對比)。把試圈連入某礦體的所有切穿點投上垂直縱投影圖或水平投影圖,按礦體圈連外推原則圈定礦體投影邊界,再反復審視其形態、工程對礦體連續性的控製程度及各種成礦地質因素,審慎確認邊界後根據需要最後劃分塊段線,並估算出各塊段資源儲量。

3)有關應用地質塊段法估算資源/儲量的幾個問題。一是,通過探采對比,對引起資源儲量大增大減的思考。我國南方的熱液型鈾礦,不論哪種類型,大多以陡傾的群脈狀產出,常無或少出現主礦體,中、小礦體資源儲量往往占礦床的80%~90%,以相山鈾礦田為例,根據對相山多個礦床開采資料的統計,中、小礦體走、傾向長僅二十幾米,一般50米×50米的勘探網度難以全部揭露或能確定礦體的連續性。對於這種礦床在勘探程度、勘探手段以及資源儲量估算的方法、原則等方面都需要認真總結,提出新的思路。二是,探采對比發現的由資源儲量估算處置不當所造成資源儲量大增大減的問題。①對礦床或礦體中出現的特高品位的處理一定要慎之又慎。×××礦床,高品位樣品多,且分布有一定規律又有坑道控制,由於沒有經驗,按常規定出了特高下限,結果事實證明特高下限定低了,處理也欠妥,使礦床采出金屬量大增。②××礦床,對控礦因素研究不夠,套用礦田內其他礦床的連礦、外推原則,結果開采發現礦體規模都很小,礦床采出量僅為提交儲量的1/3。③礦田大多數礦床的金屬采出量大於所消耗的地質儲量,主要原因是礦體都為脈帶狀,走、傾向長度二十幾米,50米×50米的鑽孔間距無法揭露出全部礦體。而礦體埋藏又較深,鑽孔無法再加密。在連礦時又規定切穿點間距大於50米的兩工程原則上不能相連,這樣開采時由於大量發現新礦體,儲量大幅增加就成為必然的了。

2.有關工業指標等其他問題

1)工業指標中的品位指標如何使用。新規范9.1.1條已有闡述,鈾礦預查、普查階段可用同類型礦床類比的指標或附錄B提供的一般工業指標。詳查、勘探階段結合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對礦體進行多方案反復試圈、比較後確定工業指標。需補充說明的是,圈連礦體,估算資源儲量時的起始指標仍可用附錄B的一般工業指標。

2)鈾礦勘查工作中樣品或測井礦段的沾光組合。預查、普查及詳查、勘探階段在未確定工業指標前,仍可用過去常用的原則進行(地質塊段法)沾光組合。詳查、勘探階段確定工業指標後的沾光組合,則應以新的指標來重新進行。此時可沾光組合的邊界品位可用原指標,也可在可行性研究過程中與確定工業品位一樣確定邊界品位指標。或者只在工業樣品間(含內部小於夾石厚度的非工業樣品)沾光組合,不再設邊界品位,也即「單指標」圈礦。

3)工業礦體圈連中需考慮的因素。礦體圈連除考慮與成礦有關的地質特徵外,最關鍵的有兩條:一是確定可連礦的控礦最大工程間距,確定間距取決兩個因素:①對礦體大小的研究、認識程度,有條件時可與已採的同類型同特徵同規模的礦體參比,②考慮勘查各階段要求查明礦體連續性的程度;二是如果始終保留雙指標,那麼礦體內及邊緣的後備(原來的老工程)工程如何圈連要考慮新規則。另外,若控礦鑽孔嚴重偏離勘探線,在鑽孔剖面製作時,就要考慮把鑽孔分段投影到其距離最近的剖面上。

4)脈狀礦體外推的原則。從開采情況看,我國南方熱液脈狀鈾礦體都受斷裂、裂隙控制,一般礦床為突然尖滅,很少漸變尖滅,因此資源儲量估算時外推都用平推,不用尖推。相山鈾礦田有限無限外推長度都採用略小於實采中、小礦體平均長度的1/2。礦體圈連中的「穿靴戴帽」,規范9.9.2條有明確規定,但採用單指標(只用最低工業品位)時礦體外推就不存在「穿靴戴帽」;若採用雙指標,工業礦體內出現含邊界品位樣段的控礦工程,用貧化處理計算礦體參數後礦體仍達工業要求,最好包容在礦體內,因為這類礦段開采時不易剔除。礦段為邊界品位的工程出現在工業礦體邊緣,就會出現外推部分礦塊的「穿靴戴帽」情況,這樣的礦塊可劃作一個塊段,降低其經濟類別而單獨估算。5)化學分析的內外檢。任何樣品分析、測試的內外檢目的都是為了保證分析、測試結果的質量。核工業地質系統樣品分析、測試等質量應嚴格按有關的核行業標准執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