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怎麼樣
1.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是中文核心期刊么,
你確定名稱沒有問題嗎?如果沒有問題的話,那這個期刊不是北大核心期刊。
2. 我國地質災害營救現狀怎麼樣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和頻發的國家,黨中央、國務院特別重視地質災害的營救工作。經過20多年的努力,特別是經過國內外多次重大地質災害營救工作,我國地質災害的應急救援工作取得了顯著進步,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國國情、適應中國地質災害特點的規章、規范和根本制度,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行政管理體系和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設計、施工和監理專業隊伍體系。通過體系的運轉,不僅成功規避了許多特大型地質災害,避免或減輕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也積累了針對不同類型地質災害開展營救工作的寶貴經驗。總體上看,我國地質災害營救工作深得國際好評,營救工作水平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一、營救政策法規
1988年,國務院首次賦予地質礦產部地質環境管理職責,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始起步;1998年和2008年,國務院進一步明確了國土資源部關於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的職責,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斷得到加強。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初實行了地質災害勘查、設計、監理和施工資質准入制度,1999年開始推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自1999年以來,我國先後出台並實施了以下主要有關地質災害防治和營救的法規或條例。
1999年:國土資源部出台《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
2004年:國務院頒布並實施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007年:國家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此外,還先後出台了一系列與地質災害相關的法律、法規。
《基本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建委和國務院環境領導小組聯合發布(1981)。
《水土保持工作條例》,國務院發布(1982)。1991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後,《水土保持工作條例》同時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1989)。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198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國務院發布(1991)。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1984),1998年修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1985),2002年修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2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1997),2008年修改。
《河道管理條例》,國務院發布(1988),等等。
根據以上有關法規和條例,2006年,國務院專門制定和發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國家法規和相關預案框架基礎上,2009年,國土資源部出台了《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州)、縣(市、區)編制了相應的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應急響應工作方案。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應對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和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建設比較齊全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走向法制化軌道,在我國地質災害營救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營救指揮系統
《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體系和職責規定,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出現超出事發地省級人民政府處置能力,需要由國務院負責處置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時,根據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建議,國務院可以成立臨時性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總指揮部,負責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的指揮和部署。省級人民政府可以參照國務院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總指揮部的組成和職責,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成立相應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指揮部。發生地質災害或者出現地質災害險情時,相關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按照要求,各級政府應建立健全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尤其是領導機構。
三、應急救援隊伍
《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國務院、國土資源部要求加強地質災害專業應急防治與救災隊伍建設,確保災害發生後應急防治與救災力量及時到位。目前應急救援隊伍包括專業應急防治與救災隊伍、武警部隊、鄉鎮(村莊、社區)應急救援志願者組織等。
(一)應急救援主體
廣大人民群眾是地質災害營救隊伍的主體。根據從1999年以來的地質災害調查結果,全國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4萬多處。目前,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群測群防,就是廣大基層幹部群眾通過接受培訓,有組織地參與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和預防,及時捕捉地質災害前兆、災體變形、活動信息,迅速發現險情,及時預警,迅速組織疏散、轉移,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一種防災減災手段。目前,我國已逐步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從2009年開始,國土資源部為了進一步提高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特別是規范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專門下發了有關通知。一是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的「十有縣(有組織、有規劃、有經費、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建設(國土資發[2009]46號),首批已有321個「十有縣」達標(國土資發[2009]174號),2011年1月14日,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又公示了第二批527個縣(市、區)名單。二是開展基層國土所地質災害「五到位」建設。就是對轄區內居民建房,地質災害隱患簡要評估到位;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員聯繫到位;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巡查到位;對地質災害防治宣傳材料發送到位;發生地質災害災情險情預案和人員到位。總結來講就是要做到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到位。三是建設地質災害防治「五條線」。即行政管理、事業支持、應急處置、專家咨詢、中介服務五條線。第一,努力改變國土資源系統地質災害管理力量上下「倒三角形」結構的現狀,督促市、縣兩級增加人員配備,加強行政管理一條線。第二,在已有的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州)、縣(市、區)地質環境監測站基礎上,推進各級地質環境監測站的全面建設,建實事業支持一條線。第三,完善部級應急中心組織建設和支撐機構建設,細化應急響應工作各項規章制度,推動省級應急中心建設,建立應急處置一條線。第四,建立部級和省級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隊伍,鼓勵市、縣組建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隊伍,建成專家咨詢一條線。第五,成立地質災害防治協會,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危險性評估、勘查、設計、監理和施工各項資質的監督管理,努力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工程質量,建設中介服務一條線。
(二)專業救援隊伍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全面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意見》等精神,成立省級綜合應急救援總隊。2010年6月9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加強以公安消防隊伍及其他優勢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為依託的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要求。公安部要求東部各省2010年底前建成應急救援總隊,加快和促成各省依託公安消防部隊建設綜合應急救援隊伍。截至2010年12月,全國已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掛牌綜合應急救援總隊。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的總(支、大)隊長、政治委員一般由公安消防總(支、大)隊主官擔任,第一政委一般由各級人民政府分管應急工作的領導擔任。綜合應急救援隊伍是政府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的骨幹力量,接受政府的統一領導,服從政府應急管理機構的管理和調度。各地人民政府應賦予綜合應急救援隊伍最高指揮官在應急救援現場的臨機處置權,調動各專業隊伍和社會資源,最大限度地搶救生命,排除險情。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保障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急救援支隊、大隊建設也在穩步推進,截至2010年7月,153個地級政府掛牌成立了應急救援支隊,821個縣級政府掛牌成立了應急救援大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一般計劃通過3年時間健全市、縣兩級救援隊伍。
新組建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急救援總隊是以承擔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重大、特別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安全和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為任務,建立「統一指揮、職責明確」的救援體系。
(三)應急救援專家
國土資源部為了充分發揮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在突發地質災害事件處置和應急管理咨詢工作中的作用,規范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的遴選和管理,提高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能力,進一步增補了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力量,制定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暫行辦法》,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並報請國土資源部確定了36名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專家。
此外,依照群測群防體系應建立部級和省級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隊伍,鼓勵市、縣組建地質災害防治應急專家隊伍,建成專家咨詢一條線。目前,省級單位正在組建過程中。
(四)其他救援隊伍
2001年以來,我國在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建立了32支地震專業救援隊,約5000人,在中國地震局的直接領導下,形成了我國的救援教官隊伍。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指揮中心、礦山與危化救援隊等幾個國家級救援隊和一批地震救援培訓基地也相繼建設並落成。
(五)應急救援技術
2009年8月13日,作為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技術支撐單位的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應急辦公室成立,這標志著全國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機構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手段,把有線電話、衛星電話、移動手機、無線電台及互聯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覆蓋全國的地質災害應急防治信息網,並實現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
2009年,我國加強了地質災害應急信息平台建設,完善地質災害應急網路、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和遠程視頻會商系統。配置了單兵作業、單兵防護、專業探測、信息通信和室內作業5類應急裝備和應急設備54台(套),包括衛星應急通信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穩壓電源系統、海事衛星電話、對講機、發電機、超短波電台、手持GPS等。
2009年10月30日,在國土資源部應急衛星通信專網平台下建設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突發地質災害遠程應急會商系統,通過衛星傳輸,實現了南江中心站、應急車載站、人工便攜站和縣、省、國家3級的互聯互通及與災害現場的四方視頻會商,專家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進行會商和提出處理意見與建議。南江縣是第一個實現與國家級突發地質災害遠程應急會商系統互聯互動的縣。
不久前,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聯合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在黃石市板岩山地質災害現場進行了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演練。在這次演練中,無人駕駛飛機、飛艇、三維激光掃描儀作為宏觀和定量監測裝備,在整個演練過程中發揮了高新技術性能,獲得了危岩體周邊12千米,解析度15厘米的高質量航拍影像和地面三維掃描成果。同時,無人駕駛飛機、飛艇更是實現了在遠場起飛,轉場至地質災害點上空作業並安全返航的預定目標。地質災害遠程應急會商系統實現了多點互聯互通及與災害現場的多方視頻會商。這也是我國首次採用無人駕駛小飛機、飛艇、三維激光掃描儀、多人工便攜站等綜合技術與多部門合作,通過地質災害應急遠程傳輸系統開展的地質災害特大險情會商技術演練。
(六)應急救援後勤
應急救援後勤是有效開展地質災害營救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支撐。財政部、國土資源部2009年出台了《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地質災害營救工作有關的資金管理辦法。目前,全國共設立了10個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倉庫,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州)、縣(市、區)也建立了地方救災物資儲備倉庫(用於地震)。
3. 地質災害、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
正常年景,全球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是600億美元,12000人喪生,而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有關的經濟損失1990年為470億美元,1992年630億美元,1994年650億美元,1995年達1800億美元(因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國每年都因地質災害而損失500億~600億元和近萬人喪生。
地質災害是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的影響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地質作用。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水土流失、海水入侵、土地荒漠化等。滑坡、崩塌、泥石流是最常見的地質災害。
崩滑流分布在中、日、美、印、瑞(士)、秘魯、哥倫比亞等國,日本5584處,總面積1433km2(表6.21)。瑞士20世紀已有5000人死於此種災害,美國在70年代就因此而損失10億美元,20世紀最大的兩次崩滑流都發生於安第斯山區,共死亡4.8萬人,摧毀小城市2座。中國也屬崩滑流特別發育的國家,災點達41萬多處,有特大型崩滑點191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的崩滑、泥石流點7473處,在川、藏、甘、滇等地共有10餘萬條山溝有泥石流發生。全國有70餘座縣城處於這種災害的威脅之下,崩滑流多在山區發育,影響總面積173.52×104km2,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8.10%。其危害極其嚴重,造成人員傷亡,毀壞村鎮、農田道路和基礎設施,特別是對鐵路交通的破壞尤甚,每年都有發生,平均每年經濟耗費達7000餘萬元,僅1981年寶成鐵路修復費用就高達3億元。對電力設施的破壞也是驚人的,1989年雲南漫灣電站滑坡損失10億元。
地震災害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1900~1990年全世界共有260萬人死於地震,其中萬人以上的27次。中國處在全球兩大地震活動帶交接處,震災特別嚴重,20世紀來共死於地震115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44.2%。全球死10萬人以上的8次大震,4次發生在中國,1976年唐山地震就死亡24.3萬人。最近發生在張北地區的6.2級地震中有50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而且地震常伴以火災、海嘯、滑坡、風暴、洪水、雪崩等,加重災情(表6.22),地震雖可預報,但短期預報的成功率不高,所以震災有突發性,隱蔽性的特點。中國地震活動頻次高,強度大,城市受災率高,全國Ⅶ級以上高烈度區面積達312×104km2,70%的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位於此區,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則位於8級的高烈度地震區,至20世紀末,中國都是處於地震活躍期,加強地震預報,作好工程選址論證,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表6.21國內外部分典型「滑崩流」狀況
表6.22全球典型地震及其損失情況表
表6.23全球部分火山活動及其危害一覽表
表6.24中國地面沉降情況
(據段永侯等,1993)
火山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不如地震影響大,全球共有850座活火山,每年有60座左右噴發,3.6億人口受到威脅,本世紀共約10萬人死於火山災害,經濟損失200億美元(表6.23),本世紀傷亡最大的火山噴發發生在印尼的馬提尼克島,毀滅了聖皮埃爾城,死亡3萬人,中國火山活動較少,危害較小,火山噴發前一般都有明顯徵兆,通過監測和觀察,可以作出准確預報,避免或減輕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
地面塌陷多為天然成因人工誘發,分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黃土塌陷。中國岩溶塌陷分布於碳酸鹽岩區,如滇、黔、桂、川、湘、粵、鄂、冀、遼等省區,共有岩溶塌陷點2841處,面積332.8km2,其中自然成因僅30.4%,其餘為人為因素誘發,多為礦坑輸水或人工抽水造成,而且其比例越來越高,表現為突然、點多、影響范圍不同,發育具連續性、重復性、分布集中,危害較大。安徽省每年直接經濟損失436.8萬元,遼寧省5000萬元,雲南1000萬元,全國估計在1.2億元,中國采空區塌陷主要發生在近20多年,多因采礦方案不合理,造成全國每年塌地約70km2,直接經濟損失3.17億元,吉林采10000t煤塌地約1hm2。黃土濕陷主要發生於西北幾省,每年經濟損失250萬元。總之,中國地面塌陷災害有日漸加強的趨勢,主要是人口壓力大,工程項目多,地下水使用和排放不當,采礦的施工管理不嚴格。因此,健全法制,加強監管,合理開發,是最根本的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及地裂縫,多因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也有因地殼運動和石油開采引發。河北平原有區域性整體沉降特點,有的連片達幾千至上萬平方公里;地裂縫分布規律性不強,長度數十至數百米,寬度幾厘米至數十厘米不等,垂直落差多在幾十厘米以內,主要由於抽排水,采礦,新構造運動,岩土體變形等因素造成。在西安、太原等地地裂縫與地面沉降同時出現,相互疊加,其危害尤大(表6.24)。城市的高精度監測,科學地制訂城市採用地下水的模型,以防為主,可減輕損失。
土壤侵蝕又稱水土流失是一種累進性的地質災害,它改變地表面貌,使肥沃表土流失,後果極其嚴重。全世界每年有270×108t土壤流失,喪失地力的耕地達500×104~700×104hm2。美國每年流失土壤30×108t,原蘇聯5×108~6×108t,中國50×108t,其中含氮磷鉀4000×104t。中國水土流失面積180×104km2,約占國土面積18%,原蘇聯50年代末在中亞掀起的墾荒種糧運動留下了破壞表土,得不償失的惡果,幾十年過去了也未恢復,重復了美國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葉變中西部牧場為農場的錯誤。中國水土流失以大興安嶺—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脈以東最烈,其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達43×104km2,侵蝕模數8000t/(km2·a),表層沃土每年沖蝕0.1~2cm,水利工程使用年限極短,有的水庫4年內即為泥砂填滿,每年向黃河輸泥沙14.2×108t,占黃河總泥砂量的91%。水土流失與植被發育程度關系密切,植被的破壞是促成水土流失嚴重的直接原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全國每年平均96億元,水土流失導致可耕地減少,地力貧化、土層變薄、蓄水能力降低,也造成湖泊、水庫、河道淤塞,減低經濟效益,造林綠化、退耕還林,搞小流域治理,定會收到較好成效。
土地沙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又一挑戰,全球乾旱、半乾旱面積占陸地的1/3,由於過度放牧和開墾每年有2100×104hm2旱地沙化,其中6000×104hm2完全淪為沙漠,直接威脅著3000×104hm2的可耕地,而中國現有沙漠面積15.33×104hm2,占國土面積15.9%,每年仍以沙漠面積的1.32%的速度增加導致生態環境極度惡化,我國60%的貧困縣集中分布在沙漠區的附近,每年因風沙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5億元人民幣,沙漠化的加劇則是由於人為的不合理耕作和氣候乾燥多風的共同影響造成。我國三北防護林帶的營造已經開始對抵禦風沙發揮日益明顯的作用。
土地鹽鹼化是因不合理灌溉、海水入侵等因素造成。全世界14.7×108hm2耕地中有3.8×108hm2(26%)有不同程度的鹽鹼化。美國每年因此而損失1%耕地。中國鹽鹼化土地多分布在西北、華北地區,共8.18×104hm2,約占總耕地面積8.5%,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25億元人民幣。因科學普及,近年來中國土地鹽鹼化發展已得到遏制。
其他地質災害如海水入侵,水土環境異常(地方病)地下水水質變異(污染)和水位上升,坑道突水,瓦斯爆炸,煤層自燃,河湖及水庫淤積,河海塌岸,冷浸田、水庫滲漏、脹縮土、凍土凍脹融陷,砂土液化等雖是影響較局部的災害,但若處置不當,也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地質災害是各類災害中發生頻度高,影響范圍廣,經濟損失大的事件,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與自然災害的斗爭中生存和發展,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向自然界的索取不斷加大,地質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生態環境平衡遭受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災害類型越來越多,破壞性也越來越大,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嚴重,也就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和治理也有了高新的技術手段,地震、火山的預報工作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的治理已日益成效顯著,滑坡、泥石流的監測也使不少生命財產免受劫難;沙化和洪水也逐步減少了對人類的威脅。1998年,中國長江和松花江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襲擊,但中國人民戰勝了洪水,減輕了損失,這就給世人提供了戰勝自然災害的經驗。
4. 淺談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生態環境的關系及其保護
邢永強張璋張洪波楊皓宇
(河南省國土資源科學研究院,鄭州 450016)
《河南地球科學通報》,文章編號:978-7-80246-005-8-325-4
摘要 首先介紹了地質環境、環境地質與生態環境的概念及內涵,分析了它們之間易引起混淆的異同點,其次對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關系進行了評價與說明,最後指出必須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以及當前地質環境保護應採取主要措施。
關鍵詞 地質環境 環境地質 生態環境 地質災害 保護措施
人類賴以生存的載體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社會,由於生物、大氣和水容易受到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改變,而岩石圈的影響則相對小一些,因此,在傳統的學科分類中,將生物圈環境、水圈環境和大氣圈環境歸類到生態環境范疇。每當人們提及環境時,聯想到的主要是空氣污染、水污染和森林植被破壞等,而對岩石圈環境的關注則遠之不及。
近50年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激增,人類對環境的干預愈來愈強烈,開始超過自然環境本身的演化過程,如目前人類每年約消耗500×108t礦產資源,已超過大洋中脊每年新生成的300×108t岩石圈物質(黃潤秋等,2001),並影響到岩石圈系統。由此,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地質環境概念。
1 地質環境、環境地質與生態環境的內涵
地質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殼表層的岩石、土壤、地下水等地質體及其活動的總體,包括地球表層岩石圈和風化層兩部分地質體的組成、結構和各類地質作用與現象。地質環境是具有一定空間范圍(從地表或岩石圈表層到人類生產活動所能達到的地殼深部)的客觀實體,包含物質組成、地質結構和動力作用三個基本要素。它是與地質作用密切相關的自然環境,它與自然環境一樣具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地質環境的自然屬性主要是指其整合性與資源性(林道輝等,2002)。整合性是指地質環境的空間與要素密切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地質環境存在於一定的空間之中,離開了空間也就談不上地質環境;地質環境包含許多自然因素與條件,如地層、岩石、礦物、構造、地形、地貌、地下水、地球化學元素、地球物理參數、各種地質災害體等;只有空間與要素的有機結合才能稱為地質環境,僅有空間或僅有要素都不能成為地質環境。資源性是指地質環境的主要因素既是地質環境的主要組成要素,又具有資源功能,具有雙重屬性,可稱為某種特定的地質環境。按地質環境的上述自然屬性,可將其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常規地質環境,是指在一定空間中,一些常規的基本要素有機結合所形成的地質環境,它們往往反映某個地域人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地質環境。另一種即資源性地質環境,是指幾個具有雙重屬性的要素在一定空間中有機地結合而成的一種特殊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的社會屬性是指地質環境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整個社會。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也參與了對地質環境的改造作用,這種改造作用的方式和強度在某時某地甚至會遠遠超過地質作用,從而引發地質災害。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條件,這就決定了它與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物質基礎的自然資源不一樣,它不可能用來經營而獲取利潤,只能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而存在。
地質環境質量主要由自然地質條件的穩定性、原生地球化學背景、抗人類活動干擾的能力以及受污染或受破壞的程度等因素決定(鞠美庭等,2004)。
環境地質學通常是指研究地質環境的基本特徵、形成機理和演化規律,以及人類工程技術經濟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科學(王孟本,2003)。綜觀地質環境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可相應的將環境地質學分為常規性環境地質學與資源性環境地質學。前者主要是研究常規地質環境形成的機理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學科。後者主要是研究特殊地質環境形成的機理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學科。按不同的地質環境又可將其分為若干個環境地質子學科,各個子學科還可進一步劃分為更次一級的子學科,在這些學科指導下進行的地質工作即環境地質工作,包括地質環境的調查、研究、監測、預報等。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它由自然環境、工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組成(王孟本,2003)。生態環境研究的空間范圍是從地表(岩石圈表面)到人類生產活動所能達到的空間頂部。生態環境質量主要由氣候、氣象、水文、生物、土壤、地貌和光熱等自然條件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條件決定。其中,以林業為主的生態體系是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工農業及城鎮生活污染治理是環境保護的關鍵環節,而水資源子系統則是各子系統之間聯系的紐帶。
2 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從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內涵分析,它們是環境體系中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既存在相對的獨立性,也存在著相對的統一性(王如松,2005)。
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首先,盡管兩者屬環境體系的兩個領域,但在研究對象上存在明顯的區別。地質環境主要研究以岩石圈和地下水圈為主體的地質體及其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文地質作用相關聯的各種環境問題,而生態環境主要研究以大氣圈、生物圈和地表水圈為主體的各種環境問題;其次,盡管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都是具有一定空間范圍的客觀實體,但前者主要指地表以下,而後者主要指地表以上;再次,地質環境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地球內、外動力長期聯合作用的結果,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是相對穩定的。而生態環境盡管也受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制約,但與人類社會活動的關系更加明顯。另外,一旦地質環境遭受破壞,將具有難以恢復的特點。相比之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方法要直觀一些。如地下水的污染主要靠自身的凈化作用進行解決,需要漫長的過程;而地表水的污染可以通過添加化學葯劑或者通過排泄與補給的辦法予以解決,需要的時間要短得多。
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相對統一性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首先,兩者同屬於環境范疇,研究目的都涉及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問題;其次,在研究內容上兩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如地表的土壤環境是它們共同研究的對象;再次,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存在著密切相關的動態平衡關系,如水文環境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總是互相流通、互相轉化,一旦其中的一個因素遭受污染,必將引起另一因素變化。
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是環境體系中的兩個方面。生態環境是地質環境的「屏障」,對地質環境起著巨大的保護作用。當生態環境的森林植被遭受破壞或大氣降水與氣候條件發生變化時,將導致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是生態環境的「載體」,對生態環境起著一定的控製作用。成土基岩是除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外控制森林植被種屬與空間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地質體特徵與水文環境、地質背景與社會經濟狀況之間均存在著一定的相依聯系。
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便形成了相對統一的、集人—地—生活活動所產生的一切環境要素於一體的整體(黃潤秋等,2001)。生態地質環境是這一整體的完整表達,它不僅包括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的全部要素,還包括兩者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新的環境要素。
生態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場所。人類依賴生態地質環境而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活動又不斷地改變著生態地質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的惡化將導致地質環境的脆弱,地質環境的好壞關系著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可以通過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予以實現,而地質環境是在數百萬年乃至數億年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難以恢復性特徵。人類在建設生態環境的同時,必須有效地保護地質環境。
3 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過程中所依託的地球表層岩、土、水共生的地質系統。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的組成部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而出現和變化的。地質災害具備自然屬性、社會(災害)屬性和資源屬性等基本屬性,它既是一種自然動力現象,又是人類參與造就的產物,還是人類作為生產、生活的資源乃至生存之地(如古滑坡泥石流堆積地和大江大河的洪泛區)。地質災害起源於地質環境變化,這種變化的動力來自於地外天體、地球內動力、地球表層外動力和人類社會工程經濟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共振」或耦合作用。在我國社會經濟建設高速發展階段,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將同步增強,必然導致地質環境變化的動力耦合作用增強,只有主動應對才是避免地質災害趨勢增強的正確選擇。
4 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開始實施新的發展戰略,通過實施全方位的國家創新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逐步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要達此目的,必然涉及廣大農村基礎工程和公共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固體礦山、油氣水能源及交通工程等對地質環境的廣泛利用,也就必然廣泛地影響地質環境的自然演變進程,使地質環境變化的范圍、方式和強度呈現出新的態勢,產生具有深遠影響的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為避免和減輕負面的風險,就必須創新觀念,從人類與地質環境和諧共存的願望出發,變單純地保護地質環境和被動地防治地質災害為持續利用地質環境和主動進行地質災害防治風險管理。
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就是把人與地質環境和諧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規范人類自身的行為融入順應與改造自然過程之中,從而避免出現地質環境的不可持續利用現象,減輕地質災害(張芹,2001)。奉行「以人為本,持續開發利用地質環境」的理念,就必須倡導建立政府、科技界、工程企業界與公眾社會「四位一體」的減災戰略「夥伴」關系,形成多方協調的聯動機制。在這個體系架構中,科技界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有責任盡快建立區域地質環境可持續利用的科學技術體系,即區域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功能區劃—工程容量評價—地質災害防治風險評估與管理等逐次遞進的工作支撐,並逐步實現法規化和社會契約化。
在國家層面,要組織調查、監測和研究地球表層系統過程的環境和災害效應、人類活動對地球表層系統的影響機制,甚至包括地質災害防治的社會學與倫理學。通過建立國家重大地質災害風險防控與公共安全應急信息平台,實現更加主動地為人居環境減災服務,更加主動地為國家重大工程規劃、建設與運營安全服務,更加主動地為提高社會減災意識服務。因此,立足於增強公共服務意識、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拓展公共服務領域和端正公共服務態度的基本原則,國家公益性地質隊伍的中心任務就是圍繞實現地質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去開拓新思路、落實新任務、總結新認識、提煉新理論、開發新技術(新方法、新程序)、推出新產品和提供新服務,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劉傳正,2007)。
5 地質環境保護措施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第八條:強化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調查監測,是減少地質災害損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工作。實施地質環境保障工程,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水平。《國土資源「十一五」規劃綱要》七個主要預期指標和七項主要任務中明確要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35%以上,提高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防治能力。
加強地質環境保護,當前應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強化礦產資源規劃與開采管理。目前,全國已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體系,其中包括了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規劃。加強規劃的實施,可以科學有序地進行礦產資源的開采,全部關停禁采區內的采礦企業,控量開采限采區內的礦產資源。一些礦山環境問題嚴重地區必須啟動礦山生態環境整治、土地復墾、礦區生態環境重建(恢復)工程,為生態礦山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2)利用先進技術方法,加快礦山生態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研究工作。採用環境地質學、環境地球化學、「3S」等先進理論和方法技術,選擇不同礦區、不同地質環境的示範調查研究,編制出相應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技術要求或規范,示範指導礦山環境調查評價工作。
(3)建立礦山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逐步實現礦山環境的動態監測與預測。充分利用「3S」技術,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建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空間資料庫,結合各地區的規劃總體目標和不同地段的規劃功能,編制礦山地質環境的整治規劃,從而實現礦山地質環境的動態監控和管理,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4)加強礦山生態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與重視。礦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後,首要任務就是及時有效地恢復治理,以避免礦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由於我國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很多屬於歷史「積淀」,並非「一朝一夕」所致,其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生態礦業)的實施,需要有大量資金的支持,可實行「礦山生態恢復治理」補貼政策,變「誰破壞,誰治理」,為「誰破壞,誰負經濟責任」。以執法的角度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與市場掛鉤,使專項資金取之有道,用之有效,復墾受獎,不復墾受罰。
參考文獻
鞠美庭,池勇志,李洪遠.2004.環境學基礎.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李天傑,寧大同,薛紀渝等.2004.環境地學原理.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林道輝,沈學優,劉亞兒.2002.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研究進展.環境污染與防治,24(2):120~123.
王孟本.2003.「生態環境」概念的起源與內涵.生態學報,23(9):1910~1914.
王如松.2005.生態環境內涵的回顧與思考.科技術語研究,7(2):28~31.
邢永強,馮進城,竇明.2007.區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理論與實踐.北京:地質出版社.
邢永強,郭新華.2006.土地荒漠化的現狀及對策.河南國土資源,46(6):26.
張芹.2001.區域環境影響評價與可持續發展.青島建築工程學院學報,22(3):43~46.
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rotection betwee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
Xing Yong-qiangZhang ZhangZhang Hong-boYang Hao-yu
(Scientific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Zhengzhou 450016)
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ces some conceptions and connotations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geolog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and then gives some evaluation and explan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al dis asters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finally advance a scientific theory tha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used continuously,and at the same time offers key measures to protec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oday.
Key words:ge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ge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geological disasters;protection measures
5. 請問環境保護專業怎麼樣
環境保護專業可以,但從就業上來說我推薦你學環境工程,或是給排水專業
6. 地質災害與環境
縱觀風化和重力地貌,特別是重力地貌,由於它們所具有的特性,它們的發生對人類活動和建設工程有著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它們發生的結果,就是對農田、道路及工程設施直接破壞,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此外,它們的發生還可產生次生災害,如滑坡體將江河堰塞,江河水流無法下泄,積水增加,達到一定量時就會沖破滑坡體形成的松軟的臨時堤壩,形成洪峰,對江河下游造成極大的危害。
例如,1963年義大利北方某水壩發生震驚世界的大滑坡而導致毀壩事件,其滑動土體達3×108m3,幾乎填滿了壩高265m的水庫,洪水傾瀉沖毀了4個村莊,釀成3000人死亡。又如我國湖北的長江新灘1985年6月12日發生巨型滑坡,滑坡體土方總量達3×107m3,將整個新灘鎮摧毀,翻沒大小船隻70多條,迫使長江封航。2007年5月10日湖北巴東縣清太坪鎮木竹坪村清江支流(小地名大坦坪)發生大面積滑坡(圖3-11),該滑坡體位於巴東縣清太坪鎮木竹坪村二組,其下部抵清江支流橋河西岸,後緣高程約600m左右,沿岸長達約1500m,約800×104m3的山體和12戶18棟86間民房墜入清江中,導致清江支流橋河水域被截斷,清金線交通中斷,大小船舶停航,災情涉及清太坪鎮6個村,41個組,1506戶,5678人。損失慘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4600餘萬元。
對風化和重力地貌,特別是重力地貌的孕育、發展方向、變形體量和影響區域及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科學的、認真細致的研究,將有利於相關部門為防災減災做出正確決斷。
圖3-11 巴東縣清太坪鎮木竹坪村清江支流發生大面積滑坡
7.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是核心期刊嗎
省級普通期刊,季刊,投稿難度大。
主管單位:四川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
主編:黃潤秋
國際刊號ISSN:1006-4362
國內刊號CN:51-1467/P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創刊於1990年,由成都理工大學主辦。 本刊主要刊登由地球內部動力和外動力以及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引起的地質災害,如滑坡、崩塌、岩溶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方面的治理與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 主要欄目:地質災害及治理、地質環境保護、技術與方法、岩土工程、理論研究。資料來源:學術資訊網
希望我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8. 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的區別
地質災害是由地球或天體星球的自然變化而產生的、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產生災專難性後果的屬一系列的地質變化。如地震、海嘯等等。環境保護除了可能由地質災害引發對環境的破壞與影響外,還有人類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一般來說,地質災害無法准確的預計和避免,而環境保護中人為因素是可控的。
9. 地質環境保護
唐山市環境地質問題的日益突出,嚴重地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成為制約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開展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對保護地質環境、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唐山地區的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較多,不同的地質問題或地質災害有不同的形成條件和防治對策。總的思路應是「防治並舉,治用結合:突出重點,綜合治理」的十六字方針,同時還應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並重的原則。
1.開源節流
應對工業廢水進一步處理後重復利用,做到工業廢水、污水達標排放,既可以節約用水,又可以保護地質環境。改變以往傳統的農業灌溉模式,摒棄大水漫灌,採用地下管道走水、噴灌、井灌等新技術、新方法灌溉,推廣節水型農業、綠色農業。對居民生活用水,要採取一定的措施,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
2.保護地下水源,防治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繫到該地區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當地人們的身心健康。工業的飛速發展,「三廢」的排放量日益增多,特別是廢水的排放直接對淺層地下水構成威脅;農葯、化肥的施用更加重了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因此,我們必須做到:
(1)改進生產工藝,減少「三廢」的排放量。應通過技術改造,實行「三廢」的資源化、無害化,最終實現達標排放。
(2)合理進行工業布局,確保地下水水質的衛生防護。
(3)科學合理地施用化肥、農葯,嚴禁用污水灌溉。
(4)從點源出發,以點帶面,對現有污染源進行綜合治理,必要時可採取一定的行政措施。
3.合理開采地下水,防止漏斗進一步擴大
由於地下水的無限度開采,導致多處地方出現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鎮地區,如唐山市區、唐海縣城區等。漏斗的出現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地質問題,如含水層的疏干、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因此,我們必須採取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1)對城區要做到:合理開采、重復利用、節約用水、開辟新的水源。
(2)聯合調度地表水與地下水,適當緩解地下水的用水量。
(3)嚴格控制機井的數量,實行節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
4.防止岩溶塌陷的再次發生
岩溶塌陷是唐山市的主要地質災害問題之一。致塌因素中水佔主導地位。資料顯示:倘若在中心區岩溶水日采量12萬~14萬m3中,減少5萬~6萬m3,岩溶水位將可大幅度回升,侵蝕作用隨之減弱,對防止塌陷起有利的作用;但是如果水量不減反增,將會導致相反的結果。所以,為預防岩溶塌陷的再次發生,我們應減少易發生岩溶塌陷區的用水量,利用其他渠道引水、采水。
5.注意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煤礦的開采可直接導致大量的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表現明顯且危害較大的是采空塌陷。「採煤不休,塌陷不止」。本研究區煤礦較多,如開灤煤礦是我國的重要產煤基地之一。在不能停止采礦的條件下,我們對環境要有預規劃。如采空塌陷等積水區,可考慮規劃為水上公園景區或復地造田;對煤矸石等可做建築材料或進行回填等。如何有效地綜合治理、變害為利是一個新的課題。
6.建議
(1)充分發揮和行使各級政府的行政職能,制訂環境宏觀整治規劃,加強宏觀調控和重要經濟區帶的環境整治,加強環境影響評價論證,採取點面結合的方式加強各種地質災害的監測,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實現人工調控。
(2)加強地震、地礦、環保、水利等部門的橫向聯合與部門協作,形成上下結合、內外結合的網路,進行共同治理與管理。
(3)充分應用現代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加強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特別是岩溶塌陷的科學研究和防治工作。
(4)堅持經濟與生態同步發展、「利用、保護、改造」三統一原則,加強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既要考慮城市工業用水,又要考慮農業及林業用水;既要考慮引用地表水源,又要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
(5)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全社會的節水和環保意識,限制不合理的水資源利用,杜絕水資源浪費。
10. 五 地質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注重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研究大區域地下水演化、評價生態地質環境、預報地質災害等工作顯得日益重要,國土資源部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西部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
研究了不同類型缺水地區地下水埋藏富集模式與演化的機理,在碎屑岩地區新發現一系列「儲水構造」,豐富和發展了「構造控水」理論;在鹹淡水交錯分布區發現多種地下淡水分布模式;在西南紅層丘陵區創造出「小口徑淺井」取水新技術和「一戶一井」供水新模式;應用了漂礫石和嚴重漏失地層的鑽探成井、基岩鑽孔爆破增水、「滲流井」取水新工藝;研製開發了「塑襯貼礫濾水管」和紅層地區「微型鑽機」,編制了《紅層地區地下水勘查評價技術要求》等。這些成果及時轉化與推廣應用,推動了西部人畜飲用水的解困工作。
巫山新城蓄水前航空影像(2003.3)
秀峰寺滑坡防護及開發利用示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