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上薄層厚層怎麼分
1. 怎樣從地質圖上求岩層厚度
首先地圖都有一個比例尺。通過大量的前期工作,你是可以在地質圖上把不同的岩層畫出來的,這是後你直接用尺子量,在用比例尺換算就好了。不懂可追問。望採納
2. 薄層狀微晶灰岩和厚層狀微晶灰岩怎麼區分怎麼畫
一個看著厚,一個看著薄,哈哈
3. 沉積岩中的厚層狀構造、中厚層狀構造、薄層狀構造的劃分厚度分別是多少
極薄層:<1cm
薄層:1-10cm
中厚層:10-30cm
厚層:30-100cm
巨厚層:>100cm
4. 地層劃分及特徵
1.曹店組
1978年由安徽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根據安徽省鳳陽縣曹店北東的大伍山(曾誤稱為大鄔山)剖面一套不整合覆蓋於鳳陽群千枚岩上,伍山組底部的含鐵質砂礫岩命名。
特徵:下部為灰白-灰紫色厚層石英礫岩及鐵質石英礫岩,礫石分選較差,礫徑以10~30mm者居多,磨圓度較好,成分以石英岩為主,千枚岩、片岩及大理岩為次,碎屑物源於下伏地層;上部為紫色薄層鐵質砂礫岩及鐵質粉砂岩。總體為下粗上細,鐵質增高時可形成透鏡狀赤鐵礦貧礦體,有時具鮞狀結構。
該組厚度0~21m,僅分布於鳳陽及霍邱一帶,沿走向斷續出露。
2.伍山組
1939年李四光將安徽省鳳陽縣曹店北東大伍山一帶的石英砂岩稱為「伍山石英岩」,1960年楊志堅改稱「伍山組」。1958年徐嘉煒將安徽省壽州市八公山剖面一套超覆於鳳陽群千枚岩或更古老的五河群片岩上,以石英砂岩為主的地層命名為「八公山統」,其中:包括了上部石英岩(現名:四十里長山組)、中部頁岩(現名:劉老碑組)及下部石英岩。1977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更名為「八公山組」,但含意僅限於下部石英岩(即「伍山組」)。1978年華東地區區域地層表(安徽分冊)也引用該名。1997年全國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李玉發,姜立富,1997)決定採用命名在先的「伍山組」,不再使用「八公山組」一名。
該組岩性特徵為灰白-乳白色中-厚層含海綠石、含礫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底部為石英礫岩。岩性單-穩定,局部具交錯層、波痕等沉積構造。該組厚度變化大,淮南地區11~大於192m;淮北、徐州及魯南地區,自南向北變薄,從536m減至78m。底部與曹店組整合—假整合接觸,或直接超覆於鳳陽群千枚岩及泰山群片岩上。
3.劉老碑組
1939年李四光等曾稱這套岩層為「杏山頁岩」,但命名人和命名地點不詳。1947年謝家榮稱之為「劉老碑系」,以安徽省壽州城北的劉老碑為命名地點,以壽州店疙瘩—白鶚山剖面為命名剖面。1958年徐嘉煒改稱為「劉老碑頁岩」;1960年楊志堅又將其分為「下劉老碑組」和「上劉老碑組」;1964年朱兆玲等則將兩組合二而一,稱為「劉老碑組」,內分上、下兩岩段。1977~1978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將下岩段建立「管家郢組」,但無出露完整及接觸關系清楚的層型剖面。因此,目前被廣泛接受的劉老碑組含義仍為朱兆玲等1964年所創建的。
該組以頁岩及泥灰岩為主,岩性穩定。底部為紫紅-灰白色中細粒石英砂岩,與下伏伍山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紫紅夾黃綠色薄-中層泥質灰岩及紫紅夾灰綠色鈣質頁岩;上部為黃綠色頁岩夾薄層細粒含海綠石石英砂岩、鈣質粉砂岩及粉砂質泥質灰岩,向上灰岩增多。全組厚度變化不大,一般685~837m,局部大於1000m。主要分布於鳳陽、淮南及霍邱四十里長山等地,東厚西薄。
富產微生物化石,頁岩中常見宏體碳質化石。鳳陽縣曹家湖及鳳台縣茅仙洞灰岩中發育疊層石。
4.四十里長山組
1960年楊志堅將安徽省霍邱縣四十里長山的馬鞍山剖面上,徐嘉煒1958年稱之為「劉老碑頁岩」之上的「上部石英岩」命名為四十里長山組。1978年華東地區區域地層表(安徽分冊)又將其改稱「壽縣組」,但鑒於四十里長山組命名在先,故「壽縣組」為無效命名。
岩性為淺灰色厚層含鈣、含海綠石石英砂岩及長石石英砂岩。微細層理及交錯層理發育,局部見渦卷狀砂質團塊。與下伏劉老碑組整合接觸。岩性穩定,分布廣泛。厚度一般為35~90m,但泗縣屏山厚度可大於223m。
產微生物化石。
5.九里橋組
1964年朱兆玲等將安徽省壽州市店疙瘩剖面上,徐嘉煒1958年稱為「四頂山統」下部的「泥質灰岩及泥灰岩層」命名為九里橋組,命名地點在壽州城北壽鳳公路9km的九里橋。
該組以泥質灰岩為主。下部以灰-深灰色中-薄層粉砂質灰岩;上部為灰-深灰色灰岩和泥灰岩。與下伏四十里長山組整合接觸。岩性較穩定,在鳳陽山區以淺灰色薄層泥灰岩為主。在霍邱四十里長山則白雲質稍有增加,局部出現白雲岩。厚度變化在26~119m之間,分布范圍在淮南地區。
富產宏體碳質化石、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6.四頂山組
1958年徐嘉煒將安徽省壽州市店疙瘩—白鶚山剖面新元古界四十里長山組之上、下寒武統侯家山組之下的一套碳酸鹽岩地層命名為「四頂山統」,命名地點為壽州城北四頂山。1960年楊志堅改稱為「四頂山組」。1964年朱兆玲等重新修訂命名,將下部灰岩段分出建立九里橋組,而將上部白雲岩段稱為四頂山組,內分上、中、下3個岩段。1979年安徽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又將四頂山組含意縮小至僅限於其下岩段中-厚白雲岩及泥質白雲岩,而將其中、上岩段含硅質白雲岩為特徵的地層分別使用淮北地區地層名稱「倪園組」和「九頂山組」。本書考慮到倪園組及九頂山組燧石含量明顯比四頂山組豐富,而且岩性及層序也並不一致,因此這3個組之間的關系尚需進一步研究,所以仍採用朱兆玲等 964年的原定義。
該組以中-厚層含疊層石礁白雲岩為主。底部以灰白色含疊層石礁白雲岩與下伏九里橋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白、粉紅及粉灰色中-厚層含疊層石礁白雲岩及泥質白雲岩;中下部為灰、灰黃色中層含燧石結核白雲岩,夾石英砂岩透鏡體;中上部為粉紅、灰紫色薄層含疊層石礁泥質白雲岩、硅質白雲岩及鈣質粉砂岩;上部為淺灰、灰色含疊層石礁、含燧石結核及條帶白雲岩。頂部局部見粉紅、土黃色中-厚層白雲質礫岩呈垮塌堆積產狀。該組被下寒武統富含動物潛穴遺跡化石的薄層石英細砂岩超覆。
主要分布於淮南地區,厚度274~321m。
富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7.賈園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江蘇省邳州市佔城鄉賈園村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岩性為灰、青灰色薄-中層砂灰岩,含雲母質岩泥灰岩,鈣質石英細砂岩、粉砂岩及黃綠色頁岩,頂部夾疊層石礁灰岩透鏡體。細砂岩及粉砂岩中波狀微斜層理發育。與下伏地層四十里長山組整合接觸。厚度變化較大,在邳州占城一帶大於690m,而至徐州—賈汪一帶變薄被寒武系超覆,在王埠僅厚32m。該組僅分布於江蘇省徐州銅山、邳州及睢寧一帶。
產微古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8.趙圩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江蘇省銅山縣伊庄鄉趙圩村寨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疊層石礁透鏡體灰岩為特徵,與下伏賈園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青灰色厚層灰岩夾疊層石礁灰岩透鏡體;上部為青灰、黃灰及紫灰色薄-中層泥質條帶灰岩夾疊層石礁灰岩透鏡體。
分布范圍與賈園組相同,在江蘇徐州、銅山、邳州、睢寧及安徽宿州一帶。厚度變化較大,在睢寧土山厚達637m,而至宿州蠻頂山則僅厚23m。
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9.倪園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江蘇省銅山縣倪園村種羊場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燧石及疊層石礁白雲岩為主,與下伏趙圩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色薄-中層白雲岩夾疊層石礁白雲岩、白雲質灰岩夾竹葉狀礫屑白雲岩,微層理發育;上部為灰黃、灰紫色薄-中層泥質白雲岩,含燧石條帶及結核。
主要分布於徐州地區銅山及睢寧、淮北地區宿州及靈璧等地。在銅山縣趙圩—沈店一帶厚度為192~401m,在宿州市青銅山則厚約371m。
富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10.九頂山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靈璧縣九頂鄉隴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疊層石礁及燧石白雲岩為主。底部夾竹葉狀礫屑灰岩,與下伏倪園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深灰色塊狀灰岩及灰白色塊狀白雲岩,夾少量泥質灰岩;上部為灰色中層含燧石條帶白雲岩與中-厚層灰岩互層。
主要分布於淮北地區,由東向西白雲質增多,厚度略減。在安徽省靈璧縣隴山厚達370m,而在宿州以北老山口則減為177m。
富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11.張渠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靈璧縣九頂鄉張渠村隴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調報告。
該組以含疊層石礁及鮞粒灰岩、泥灰岩及頁岩為特徵。底部竹葉狀礫屑灰岩與下伏九頂山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色薄-中層灰岩夾紫紅色鈣質頁岩及泥灰岩;上部為灰色中-厚層白雲岩夾泥質灰岩、鈣質頁岩及鮞狀灰岩,具波狀層理及鳥眼構造。
分布於靈璧縣九頂、銅山縣沈店及魏集一帶。厚191~370m。
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12.魏集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江蘇省銅山縣吳邵鄉魏集—白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疊層石灰岩、白雲岩及頁岩為特徵,與下伏張渠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色中層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灰岩互層,夾黃綠、青灰、深灰色頁岩及疊層石礁灰岩透鏡體;上部為灰紫色疊層石礁灰岩為主。
主要分布在江蘇徐州、銅山、睢寧、安徽宿州及靈璧等地。厚度在靈璧縣殷家寨達319m,而在銅山縣魏集則為211m。
富產微生物化石、宏體碳質化石及疊層石等。
13.史家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宿州市解集鄉史家村及黑峰嶺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疊層石礁白雲質灰岩、泥灰岩及頁岩為特徵。底部有10餘米雜色頁岩及粘土,與下伏魏集組整合接觸;下部為淺黃色中-厚層條帶狀白雲質灰岩及薄層泥灰岩,夾鈣質頁岩及灰岩透鏡體;向上以黃綠色頁岩為主,夾粉砂岩及灰岩透鏡體;上部為黃綠、紫紅色頁岩夾少量含海綠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質灰岩。
主要分布於淮北地區,在宿州史家村—黑峰嶺厚度較大,達384m;向北至銅山魏集為寒武系所超覆,僅厚約23m。
富產微生物化石、宏體碳質化石及疊層石等。
14.望山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宿州市欄桿鄉大望庄望山及黑土窩驢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畸形裂紋、燧石結核及疊層石礁白雲岩、灰岩及頁岩為特徵。底部以中層條帶狀泥質灰岩與下伏史家組整合接觸;下部為灰、淺灰色薄層白雲質灰岩與鈣質頁岩互層;中部以灰、淺灰色中層白雲質灰岩夾泥質條帶灰岩為主,局部微細層理及畸形干縮裂紋充填方解石脈(俗稱花紋石)構造發育;上部為在淺灰色薄-中層灰岩,常見燧石結核、條帶及疊層石。該組自下而上泥質減少,白雲質及硅質相對增加。
集中分布於宿州市望山及金山寨一帶,較厚處達566m。
富產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15.金山寨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宿州市欄桿鄉金山寨黑土窩—驢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該組以含海綠石灰岩夾疊層石礁透鏡體及頁岩為特徵。底部以厚約0.7m的含金剛石灰紅-黑色礫岩與下伏望山組假整合接觸;下部為灰色頁岩夾薄層細砂岩,上部為灰黃、紫紅色厚層含海綠石灰岩及疊層石礁灰岩透鏡體;頂部為青灰色薄層灰岩。
僅分布於宿州市夾溝、欄桿、褚蘭及濉溪縣蠻頂山等地,厚度23m左右。
富產宏體碳質化石、微生物化石及疊層石等。
16.溝後組
1976年江蘇、安徽兩省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共同命名於安徽省宿州市欄桿鄉溝後村黑土窩—驢山剖面,1978年首見於1∶20萬徐州幅區測報告。
以頁岩、石英砂岩及含大顆粒立方形鹽晶鑄型白雲岩為特徵。底部為鮞狀白雲岩,與下伏金山寨組整合接觸;下部以灰、灰黑、黃綠色頁岩、粉砂質頁岩為主,夾薄層石英細砂岩;中部以灰黃、紫紅色薄層白雲岩及頁岩為主,夾砂質、泥質灰岩,立方形大顆粒鹽晶鑄型及乾裂構造發育;上部以灰色薄-中層白雲岩為主,含燧石結核及立方形大顆粒鹽晶鑄型構造。頂部灰色厚層白雲岩被下寒武統富含動物潛穴遺跡化石的中-厚層灰岩超覆。
僅分布於宿州市欄桿一帶小范圍內,在溝後村附近,厚度達119m。
富產宏體碳質化石及微生物化石等。
5. 地層厚度分為哪兒四類
地層厚度是兩個層面之間的距離,可分為:真厚度,視厚度,鉛垂厚度。
煤層的分類,可分為:極薄煤層,薄煤層,中厚煤層,厚煤層,特厚煤層。
找了半個小時,也只能找到這些了
6. 地質層位多少是薄層
沉積岩層厚:薄層 0.1~0.01m
7. 厚度是多少劃分為沉積岩薄層狀構造、中厚層狀構造
厚度1~10cm劃分為沉積岩薄層狀構造、10~50cm劃分為中厚層狀構造。
在一個基本穩定的內物理條件下所形容成的沉積單位叫做層; 層與層間常代表一個沉積條件的突變面,或代表一個侵蝕面。一個層的頂面或底面叫做層面。層面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波狀起伏。有的層很厚,有的層很薄,層厚可以反映在單位地質時間內沉積的速度。
根據層厚可以分為:塊狀( 層厚>100 cm)、厚層(50~ 100 cm)、中厚層(10~50 cm)、薄層(1~10cm)、微層(頁片層,0.1~Icm)等類型。在一套岩層中層的厚薄變化可以反映沉積環境的變化頻率。
(7)地質上薄層厚層怎麼分擴展閱讀
沉積岩的成因
風化的岩石顆粒,經大氣、水流、冰川的搬運作用,到一定地點沉積下來,受到高壓的成岩作用,逐漸形成岩石。沉積岩保留了許多地球的歷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動植物化石,沉積岩的層理有地球氣候環境變化的信息。
沉積岩的物質來源主要有幾個渠道,風化作用是一個主要渠道。此外,火山爆發噴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質也是沉積物質的來源之一;植物和動物有機質在沉積岩中也佔有一定比例。
8. 地質地層劃分原則
地質歷史上某一時代形成的層狀岩石稱為地層,它主要包括沉積岩、火山沉積岩以及由它們經受一定變質的淺變質岩。從岩性上講,地層包括各種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從時代上講,地層有老有新,具有時間的概念。)地層是地殼中具一定層位的一層或一組岩石。地層可以是固結的岩石,也可以是沒有固結的堆積物,包括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在正常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居下,後形成的地層居上。層與層之間的界面可以是明顯的層面或沉積間斷面,也可以是由於岩性、所含化石、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的變化導致層面不十分明顯。
地層劃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對一個地區的地層剖面中的岩層進行劃分,建立地層層序的工作。一般對一個地區的地層剖面,首先根據岩性、岩相特徵進行岩石地層劃分,然後根據系統採集的化石進行生物地層劃分,進而建立年代地層順序。在劃分一個地區的地層時,必須充分參考鄰區已經建立的地層劃分方案,便於地層對比。
劃分原則:岩石地層單位是依據宏觀岩性特徵和相對地層位置劃分的岩石地層體。它可以是一種或幾種岩石類型的聯合。整體岩性一致(岩性均一、或規律的、復雜多變的岩類與岩性的組合),野外易於識別劃分。它是客觀地質實體,而不能用成因或形成年代來劃分。
9. 厚層岩層是指岩層單層厚度在多少的岩層
厚層岩層是指岩層單層厚度在100~50cm的岩層。
岩層是地質學專業術語。覆專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層層屬疊疊的岩層,是一部地球幾十億年演變發展留下的「石頭大書」,地質學上叫做地層。地層從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開始,層層疊疊地到達地表。一般來說,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後形成的地層在上,越靠近地層的上部的岩層形成的年代越近。
10. 地質中的巨原層,中原層是什麼意思怎樣劃分的謝謝啦~~~
巨厚層 中厚層 親 不是原層,描述岩層厚度。 25-50cm 中厚層;100以上,巨厚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