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孤石工程地質怎麼描述

孤石工程地質怎麼描述

發布時間: 2021-02-27 17:57:18

⑴ 長螺旋樁長沒有達到設計樁長,遇到孤石,一般怎麼處理

高強預應力管樁施工多採用靜壓沉樁。當估計是遇微風化(不是花字)孤石時,應版該用鑽機抽孔,權證實孤石的存在、孤石的厚度、孤石以下≧5米的地質性狀。請地勘、設計一道論證是否可以用後注漿的辦法加固孤石以下的持力層。

⑵ 塊石、片石、孤石的概念

塊石【block stone】指的是符合工程要求的岩石,經開采並加工而成的形狀大致方正的石塊。內

片石【rubble】指的是符合工程要容求的岩石,經開采選擇所得的形狀不規則的、邊長一般不小於15厘米的石塊。
片石分許多種,高速路護坡,河道渠道護堤片石:是把大塊的石頭利用工具分解成大體成長方體的小塊石,大致有長為30厘米寬為50厘米厚為10----30厘米,或者是長為30厘米寬為40厘米厚度為10----30厘米的方塊。也可以根據你的要求進行加工。此種片石大致要求有一個比較平整的面,長寬誤差一般在2厘米左右,厚度一般要求是在多少范圍之內,不能指定加工多少厘米,比如厚度為10---20厘米。

毛石是不成形的石料,處於開采以後的自然狀態。它是岩石經爆破後所得形狀不規則的石塊,形狀不規則的稱為亂毛石,有兩個大致平行面的稱為平毛石。
建築用毛石,一般要求石塊中部厚度不小於150mm,長度為300~400mm,質量約為20~30kg,其強度不宜小於10MPa,軟化系數不應小於0.75。常用於砌築基礎、勒腳、牆身、堤壩、擋土牆等,也可配製片石混凝土等。

⑶ 1、摩擦樁鑽孔時,遇到孤石或者岩層和勘察報告不一致,是否要變更,增加施工費用對應的規范條文是什麼

當實際施工遇到與岩土勘察報告不一致的情況而影響施工時,首先應及時通知相關回單位人員(甲方、設計、勘答察等單位),然後開通商定,出具處理方案,我想對於這樣的情況應該對該樁進行施工勘察,進一步了解該樁位的地質情況,然後設計決定進行設計變更與否,如有變更,按實際的情況同甲方商談增加費用。對應的規范條文我想應該沒有,主要還是看你們的合同怎麼簽的。

⑷ 工程中的孤石的概念

孤石是殘留於風化岩體中,多為中-微風化狀,周圍岩體多為全風化狀,主要是不均版勻風化的產物(如花崗岩的權球狀風化),孤石是獨立存在的,一般處的位置不高;塊石主要為坡洪積、崩積、滑坡堆積、倒石錐等形成,粒徑大於20cm以的顆粒含量超過50%。

⑸ 在沖孔灌注樁施工中,岩層如何區分(比如說中風化、孤石是幾類土)

類 岩層描述 抄岩種舉例
類別 名襲稱
Ⅰ 強穩定岩層 1.堅硬、完整、整體性強,不易風化,Rb>60 MPa
2.層狀岩層,層間膠結好,無軟弱夾岩 玄武岩、石英岩、石英質砂岩、奧陶紀石灰岩、茅口石灰岩等
Ⅱ 穩定岩層 1.比較堅硬、Rb=40~60 MPa
2.層狀岩層,膠結較好
3.堅硬塊狀岩層,裂隙面閉合無泥質充填物,Rb>60 MPa 礫岩、膠結好的砂岩、石灰岩等
Ⅲ 中等穩定岩層 1.中硬岩層,Rb=20~40 MPa
2.層狀岩層以堅硬為主,夾有少數軟岩層
3.較堅硬的塊狀岩層,Rb=40~60 MPa 砂岩、砂質泥岩、粉砂岩、石灰岩等
Ⅳ 弱穩定岩層 1.較軟岩層,Rb<20 MPa
2.中硬層狀岩層
3.中硬塊狀岩層Rb=20~40 MPa 泥岩、膠結不好的砂岩、煤等
Ⅴ 不穩定岩層 1.高風化、潮解的松軟岩層
2.各類破碎岩層 泥岩、軟質灰岩、破碎砂岩等

⑹ 怎樣進行水工混凝土天然建築材料砂礫石的工程地質勘探工作

蔡石泉 倪志文 劉述淮

天然建築材料——砂礫石的普查與勘探工作,在水利建設工程地質勘測中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水工混凝土建築物的造價,在某種程度上,就取決於建築材料的質量、儲量以及開采運輸條件,也取決於建築材料產地距離施工場地的遠近;同時,其他附屬建築物如:鐵路、公路、混凝土拌合樓等的位置與交通路線的輔設也決定於砂石材料的產地。

一、天然建築材料產地的選擇

修建水工建築物所需的天然建築材料,通常有堅硬的石質岩石以及符合一定技術要求的鬆散和粘結岩石。這里只介紹作為建築混凝土壩所需之骨料——砂礫石的產地選擇。

首先,應在所設計水工建築物的布置地區的附近進行勘測。如果建築物附近地區缺乏砂礫石材料時,才能向較遠的地段進行勘測。所選擇產地之儲量應滿足設計要求之數量,質量應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具體要求見後),除此而外也應考慮交通運輸條件,最好是與運輸干線毗連。

砂礫石產區一般皆布置在河流的高漫灘及低漫灘上或砂礫層復蓋甚薄的一級階地上。在這些地區進行地質勘探的同時應進行水文地質工作,了解當地含水層厚度,以及該層之涌水量、滲透系數,以便考慮產地之供水條件與開采方法。如產地適於機械化開采,則應保證產區之數量足夠機械不間斷開采數月才行。剝土層不宜太厚,過厚將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最好剝土層體積不超過有用岩層(砂礫石層)體積之15%~20%,特殊情況可不遵守上述條件。

二、在不同設計階段中砂礫石材料勘探的內容與要求

在河流技術經濟報告階段,一般不進行專門性的建築材料調查,而主要是依據過去出版的或未出版的和案資料,以及踏勘資料和訪問當地居民的資料,來解決有關建築材料的問題。天然建築材料的勘測工作,通常只分兩個設計階段——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階段。在各個階段的勘探結果中應闡明下列各點:(1)砂礫石產地位置;(2)與設計階段相應的礦產儲量類別;(3)砂礫石層的產狀質量,以及沖洗的必要性;(4)產地的水文地質條件;(5)剝土層的厚度及性質;(6)產地與壩址之距離以及交通運輸的條件;(7)產地的開采條件。

(1)初步設計階段

根據普查工作結果,選擇有希望的離施工場地較近的產地,按固體礦產產地進行B級勘探。為了獲得B級儲量以及評定其質量,應該初步確定產地地形、地層和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岩層產狀和砂礫石質量。因此應採取試樣按混凝土骨料要求進行砂礫石質量的實驗室研究。1:5000或1:10000的地質測繪,以便查明河流發育史,作為布置勘探線尋找砂礫石之依據。勘探線一般以垂直河床為原則,勘探線間距一般不超過400m,在每條勘探線上布置二個或三個以上的勘探坑孔,而坑與孔的分布最好是在縱橫方向都是互相間隔的(如圖1)。勘探方法則以試坑最好,其次為沖擊鑽。所有坑孔應穿過全部有用岩層(砂礫岩層)而確定其下部為下墊層時始能停止。

工作結果應合乎B級要求,因而應說明:(1)剝土層的平均厚度及性質;(2)砂礫石的成層性質、分布面積、厚度、有無不適用的夾層存在,砂礫石是否需要沖洗;(3)砂礫石質量,可用目測以及利用試驗室研究結果進行分析;(4)通向施工場地最適宜路線;(5)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地表水年內的變化;(6)最有利的開采方法。

圖1 鑽孔和試坑間隔布置示意圖

(2)技術設計階段

技術設計階段的勘探工作是在初步設計階段勘探工作結束後所挑選出最好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產區內進行的。技術設計階段中的砂礫石材料產地之儲量,應以A2級精確度進行計算。

技術設計階段勘探線的布置,一般是在上階段的勘探線間平行插入一條新的勘探線,使新舊勘探線的間距不超過200m,這樣就形成了A2級儲量的勘探網。

勘探工作中除取樣進行混凝土骨料要求試驗外,並應在產地取樣作半生產性沖洗試驗以及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根據實驗室研究結果,最後確定建築材料的適用性;並詳細計算產地之儲量以及可開采量。最後提出最合理最經濟的開采方法。

(3)施工詳查階段

一般不進行施工詳查階段的天然建築材料勘探,只有在以前進行的勘測工作,由於一系列的原因,在水力樞紐范圍內,沒有確定天然建築材料的設計要求的儲量(A2級的)時,才在編制施工詳圖階段,進行勘探工作和取樣。在這種情況下,同樣是把砂礫石的儲量由B級提高到A2級。

三、勘探方法

當勘探隊接到設計方面的任務書,而將勘探坑孔布置圖確定以後,交測量人員進行野外定位,施工前由技術人員到現場檢查後才進行開挖。如已布置的試坑位置不適宜開挖時,則可將試坑改為鑽孔或將其位置略加移動。在移動坑孔位置時,必須考慮新的坑孔位置盡可能不離所在的勘探線,否則將破壞整個勘探網,而給儲量計算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勘探方法系利用人力沖擊鑽進與試坑開挖。

(1)試坑開挖工作

一般砂礫石產區多分布在河漫灘上,因此勘探試坑的開挖將可能大部分在地下水位以下進行,由於地層鬆散,更加上地下水的流動沖刷,將會把砂礫石層中的細小顆粒全部沖掉,而引起砂礫石的坍塌,直接影響到工人的安全。因此,不用支撐是不能進行工作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採用的是「倒塔式」支撐。

圖2「倒塔式」支撐側視圖與俯示圖

「倒塔式」支撐是從上而下,從大到小每層收縮的數個正方形木框所組成(如圖2)。其形狀如寶塔的倒觀。這種支撐一般每隔0.5m縮小0.20~0.25m。試坑之最終截面一般不得小於 1.0m×1.0m,故試坑開口截面的選定,應根據試坑深度及支撐縮小的次數而推算。

試坑中的地下水,應根據地下水位高低以及涌水量大小,選擇不同馬力抽水機進行排水。

在均一的砂礫石層中,試坑開挖一般是較為順利的。如遇流砂層及大孤石則應進行特殊處理。流砂層在0.3~0.5m厚時(可用鋼筋或手搖鑽試探),可以採用秸料或蘆葦以及其他桿狀植物,編成與試坑一樣長的小卷下入坑內,使其與支撐連接好,防止流砂上涌。

如含水量不大流砂層較厚時(1.0~2.0m)則可以用5mm之木板排樁(板樁頭部必須鐵皮包裹),打幹試坑支撐內部與外部(根據實際情況決定),可以邊挖邊打井邊下框架,直至穿過流砂層為止。

大孤石的處理如限於工地上設備簡陋,可以採用坑口架設三角架,架置滑車絞鏈,利用繩索捆牢大孤石用「絞鏈」絞起,然後再用水平「滑車絞鏈」拉出坑口。對於已超出坑口直徑的孤石,可採用爆破法(一般這種情況很少)。

用試坑開挖的優點是:(1)截面大,地質值班人員可以下入試坑內,直接從坑壁上觀察到砂礫石的一般情況,可以精確地測出有害夾層或凸鏡體的位置、厚度以及天然狀態下的產狀。這對正確評定砂礫石層質量與取樣提供了准確的資料;(2)開挖工作不會破壞砂礫石的天然顆粒級配。這些優點是用鑽孔做不到的。

(2)人力沖擊鑽

砂礫石材料勘探鑽孔之最小孔徑(內徑)不得小於150mm。這是因為它能保證把最粗的礫石從孔內提取上來。勘探砂礫石的鑽進方法一般分為:

1)鑽桿回轉式鑽進(通常稱推磨式鑽進),這種鑽進常採用的鑽頭有:勺形鑽頭及盤形鑽頭。

2)大錘沖擊式鑽進,鑽進時使用卡簧鑽頭為最宜。此法在礫石粒徑小於150mm的產區應用最為適宜。

3)鑽桿沖擊式鑽進,所採用的鑽頭有:十字鑽頭、工字鑽頭、一字鑽頭、活門鑽頭等。

4)鋼繩沖擊式鑽進,使用活門鑽頭(砂層一般常用活門鑽頭)。

鑽孔結構是勘探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結構選擇是否正確,設備是否適當,對達到深度保證正常鑽進和正確地採取岩樣和試樣,起決定性作用。如地層簡單,岩層緻密,則可不下套管保護孔壁或防止鑽孔坍塌,鑽孔結構很簡單,反之則較為復雜。

選擇鑽孔結構一般根據:理想地質柱狀圖,鑽孔計劃深度、試樣採取質量要求,以及鑽探方法、鑽具的類型和鑽進方法。

採用鑽孔進行勘探,可以鑽得很深,也可在水上進行勘探,這是它的優點。但鑽孔內所取出之岩樣,容易被破壞其天然級配,對其質量的了解不如試坑全面。

四、地質記錄與取樣

地質記錄與取樣兩項工作,是地質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應該最熟練的工作。

記錄工作是項細致而又復雜的工作,在工作中常因原始記錄質量不高,而給內業整理工作造成很多困難。在這時盡管發現了不少問題,可是去解決這些問題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坑孔已經填塞或坍塌,是無法重新校對和檢查的。所以,做記錄的地質同志必須完全懂得建築材料勘探中的地質要求,在工作中應細致與詳盡的記述坑孔內的情況。

現將三門峽工程某砂礫石材料產地在進行 A2級勘探時,第425號試坑的地質記錄(經過室內整理)作為一個例子,來說明地質記錄的格式以及內容(圖3)。

圖3 柱狀圖

從柱狀圖的地質說明中,我們不僅知道每層的名稱而且可以清楚地了解每層較詳細的情況,以及一些水文地質資料,這就對內業整理工作,提供了正確的資料,也幫助整理同志更清楚地了解每個坑孔的具體情況。

從坑孔中所取出的樣品分岩樣與試樣兩種:岩樣每隔0.5m或變層時取樣一次,每次裝一小袋,上註明取樣地點、深度、編號以及取樣日期等,岩樣作為檢驗坑孔地質情況的標本,其作用相當於岩心,僅供地質人員和檢查之用。

試樣則系送實驗室分析之用,一般取樣工作系在砂礫石層中進行,對覆蓋層與砂礫石層下之無效岩層是不進行采樣的。在礫石與砂層中採用全巷取樣,即在有效岩層——砂礫石中從上至下取出來一定的重量作為試樣,其方法可在坑壁上挖0.4~0.5m寬,深0.25~0.5m的立槽,從槽內取出的砂礫石則作為試樣。如在地下水以下或岩層鬆散,難在坑壁上刻槽,則用倍數吊桶法,即五桶砂礫石中選一桶,或五鏟中選擇一鏟作為試樣,當然也可用其他倍數進行取樣。所取試樣如超過篩分試驗所需量,可用四分法縮減,一般試樣取1000kg,然後將此1000kg砂礫石試樣進行野外的篩分。這種野外篩分的目的是可以找到一個更接近自然形態更有代表性的天然顆粒級配,比從送實驗室的幾十千克試樣所篩分出成果,要精確得多。野外篩分後可以分別得到最大粒徑數,以及150~80mm,80~40mm,40~20mm,20~5mm等的百分數(砂由實驗室進行)。篩分後應分別從各種不同粒徑的試樣中選取3~4kg,進行岩石成分、礫石顆粒表面性質、形狀等試驗工作(見表1、2)。

表1 礫石顆粒表面性質形狀鑒定

表2 礫石的岩石成分鑒定

以上野外簡易試驗的工作,是和實驗室工作緊密配合的,因此,野外所獲得的資料應隨試樣交由實驗室整理,以便提出完整的試驗成果。

送實驗室進行骨料要求試驗的試樣的重量,一般是150kg,這150kg的試樣必須要保持它的天然顆粒級配。

在取樣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有害夾層以及有害顆粒(如煤塊、粘土塊)的處理。無論是倍數吊桶法也好,還是刻槽取樣法也好,一般講,在有效岩層中(砂層及砂礫石層)夾有較薄的粘土夾層或淤泥層時,就應該依照正常的取樣方法取樣,而不應當將粘土等有害物質選出。因為在正式開采時是不可能一層一點地來挑選那些有害物質的,而是要將有害夾層混在砂礫石中一齊開采出來。所以,在勘探時所取的試樣應當盡可能與開采時砂礫石質量相接近。

如果這種有害物質或顆粒比較集中,或構成較厚的層次,而其層位在砂礫石層之上部或下部(如圖4)。則應分別取樣,或將這種層次列為無效層,則不必取樣。那麼開采時就可以不去開采或者當無效層挖去,這樣做對砂礫石質量來講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圖4根據不同的地質情況,進行不同取樣的示意圖

五、水工混凝土對砂礫石物理性質的一般規定

天然建築材料無論是野外或室內定名,皆應根據工程地質分類按不同粒徑給予適當的名稱。工程地質分類與建築材料分類是有區別的。因此,在內業整理分析資料時,應將合乎質量要求的砂礫石層的名稱,即原依工程地質分類定名換算成建築材料分類標准,如不合乎質量要求的砂礫石層則不必換算,而用其原工程地質分類定名與描述。如有效層只有一層,為了工作方便起見也可直接用建築材料分類定名與描述(參閱表3)。

按鬆散岩石顆粒成分,可將其組成顆粒分成下列數組: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地質勘察史

建築材料分類:

表3

在評定砂礫石質量,主要是根據蘇聯「水工建設中的天然建築材料技術規范」的規定*

1.砂礫石混合的質量試驗

砂與礫石應按下列不同粒徑求出百分比:

天然顆粒級配(混合的,單位mm):>150,150~80,80~40,40~20,20~10,10~5,5~2.5,2.5~1.2,1.2~0.6,0.6~0.3,0.3~0.15,0.15~0.005,<0.005的百分數,以及換算成100%的礫石與砂的百分數(參閱表4,5)。

並應求出礫石中最大粒徑D,所謂最大粒徑D是指通過該篩的礫石不小於整個試樣95%的篩子孔徑大小。

2.礫石的質量

表4

3.砂的質量

表5

對砂礫石質量的評價(物理性質方面)主要將試驗資料與國家標准進行比較,來分析與研究各產地的砂礫石質量,最後可以根據混凝土抗壓強度做出結論。

六、儲量計算

儲量計算是整理砂礫石材料產區地質資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儲量計算的結果,可以獲得產區與勘探階段相適應的砂礫石的數量,從而作為設計的依據。

儲量計算可分為:地質儲量計算和勘探儲量計算兩種。在技術經濟調查報告階段,根據地質資料,估計砂礫石分布面積與深度,得出一粗略的儲量,或根據少數坑孔計算,則可得到「C」級儲量。在初步設計與技術設計階段時,則應根據勘探坑孔的地質資料進行計算,在勘探網范圍內所計算出的結果,屬於「B」級或「A2」級,而勘探網范圍外所計算出的數量為次一級儲量。例如,在進行「A2」級,勘探網范圍內的儲量屬於「A2」級,勘探網之外則屬於「B」級。這樣可以獲得A2+B級儲量,或B+C級儲量。

儲量計算的精確度,一般在初步設計階段時,其計算誤差不得超過產地總儲量的20%~40%,技術設計階段的誤差不得超過10%~15%。計算數字位數只需達到設計所需提出的相當位數即可。其他位可以零代替(根據И—13規程)。

儲量計算方法有:算術平均法;平行斷面法;三角法;等值線法等。計算時可以用二種或二種以上方法計算,以便相互校正,具體方法的選擇取決於勘探地區的具體情況,一般常用前三種方法。

在岩層厚度、坑孔間距及勘探線的分布不均的情況之下,可採用算術平均法,這種方法很簡單,獲得結果較正確,即在平面圖上圈定儲量計算范圍,求其面積,然後根據面積內的勘探資料計算平均厚度。

計算公式:

Q=FH(體積法) Q=FHD(重量法)

Q——儲量(單位m3/t);F——面積;D——比重;H——平均厚度。

平行斷面法:在該面積內沿平行線或接近於平行線排列的坑孔,作垂直剖面圖(圖5)。

圖5 平行斷面儲量計算平面圖

圖6 三角形儲量計演算法示意圖

三角法:當坑孔間距不等或勘探線不夠規則時,可採用此法。在平面圖上聯結各勘探點成許多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積求出儲量(圖6)。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地質勘察史

a,b——為三角形之底和高;h——為有效岩層之厚度;Q1——為一個三角形之儲量;Q1+Q2+Q3+…=Q為產區之總儲量。

最後,應該計算出覆蓋層與有效層之比。

同樣,也用以上方法計算其覆蓋層體積。

表6 平行斷面法計算表

七、內業整理與報告的編制

(一)內業整理

一般分下列三個方面:

1.顆粒成分的整理

把在野外以及在試驗室內所求得的有效岩層砂礫石顆粒成分,均列入一個匯總表中,同時在這個表中計算出每個坑孔,每層和整個產地砂礫石成分的加權平均值。在地質剖面上分出的扁豆體(凸鏡體)和薄夾層的顆粒成分,不單獨進行分析,把它們包括在較厚的成分內。有時,個別砂礫石層分層不明或成層不經常,那麼最好是將幾個岩層合並為一個大層,並根據這一個大層計算顆粒成分的加權平均值。

有效層(砂礫石層)的顆粒成分的加權平均值應以表格形式列入本文報告中,把它繪在適用標准曲線圖上。如果加權平均顆粒成分的累積曲線沒有超出界線,那麼砂礫石是適用於水工建築物混凝土骨料的標准(參閱圖7、8)。

圖7 混凝土的礫石顆粒成分曲線圖

附註:①所謂D最大是指通過該篩的礫石不小於整個樣品的95%的篩子孔徑大小;②對混凝土適用的礫石,其顆粒成分不超出斜線面積范圍

圖8 混凝土的砂礫顆粒成分曲線圖

註:對混凝土合適的砂子,其顆粒成分不超出斜線面積范圍

加權平均顆粒成分按下列公式計算:

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地質勘察史

式中:B——某層顆粒加權平均含量;

b1——第一試驗層或第一試驗段的同一種顆粒含量;

b2——第二試驗層或第二試驗段的同一種顆粒含量;

m1、m2…mn——試驗段或試驗層的厚度。

為了計算加權平均成分,可以採用輔助表(參閱表7、8),在輔助表中寫入坑孔編號、取樣深度、試驗段厚度及試驗段厚度乘上顆粒最初百分率含量的結果。在任何情況下全部顆粒的總量都應該等於試驗段厚度乘100。每類顆粒的加權平均成分很容易地用試驗段總量厚度除以乘數的和求得。

如圖-×-×則合乎標准、—×—×則不合乎標准,顆粒偏細。

表7 儲量計算表

表8 顆粒成分加權平均計算輔助表(建築材料分類)

表9 岩石顆粒成分表(建築材料分類)

在砂礫石混合成分中換算成砂和礫石的總含量,可將不同粒徑的礫石的百分含量乘上100。再用礫石的總含量除,用同樣的方法也進行砂的換算。

砂和礫石的顆粒換算根據一般所採用的方程式計算:——

對於礫石40:100=10:X、則

(礫石總含量)(某顆粒百分數)

對於砂子60:100=8:X、則

(砂子總含量)(某粒徑百分數)

每個坑孔的換算結果均須列入匯總表內,同時在這表內還應該列入各層與整個產地的資料。

2.物理性質的整理

所有試驗成果資料,應匯於總表中,列入表中的平均值,如算術平均值一樣,根據試驗數值計算出。並應列表說明:平均值、變化范圍(即最大或最小)和試驗次數。

砂與礫石是否適用制備水工混凝土骨料,則必須將物理性質平均指標與國家標准要求相比較的基礎上作結論。

3.圖件整理工作

砂礫石材料勘探結束後,應提交坑孔檢驗表、縱橫剖面圖、平面圖等。在地質情況較為簡單地區,地質地貌圖與坑孔平面布置圖可以綜合在一起,在技術設計階段並應提交地下水位等高線圖、有用岩層與覆蓋層等厚線圖。

柱狀圖的比例尺根據坑孔深度而定,深度在10m上下的坑孔,一般用1:50的比例尺(參閱圖2)。

繪制砂礫石材料勘探剖面圖的方法與一般地質剖面圖沒有多大的區別,但為了儲量計算方便常將岩層分界線用直線表示。剖面圖的比例尺也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總的要求是以能在圖上清楚的表示地質情況,地下水位以及取樣深度,儲量計算界線等為原則。

平面圖內容包括兩個:一為地質情況,岩層水平分界線,地貌分界線等,地質方面內容要求較為簡單不必過於復雜(如產地地質情況的確相當復雜,則應單獨繪制地質圖)。二為實際材料圖,圖上的數字必須十分准確,柱狀圖、剖面圖、平面圖彼此之間沒有矛盾和出入。並在圖上註明坑孔編號、高程、水位、砂礫石層厚以及覆蓋層厚度等。如為了研究與分析各坑孔質量具體情況,也可以在平面圖上表示某些試驗項目的指標。並按質量情況,分成數區。

表10××產區礫石質量

表11××產區砂的質量

(二)報告的編制

建築材料普查與勘探技術報告:通常是工程地質總報告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由以下兩部分組成:文字和圖表附件。文字部分應包括必要的圖紙和表格,文字的附錄包括顆粒成分總表,岩石物理性質總表以及其他圖件等,排列在參考文獻目錄的後面。

建築材料產地普查和詳細勘探報告通常包括:①緒言;②普查工作成果;③勘探成果;④總的結論。如果建築材料報告不包括在總報告中,而單獨成立一報告時則應增加「區域地質概述」和「區域氣候概述」。

在第一部分「緒言」中需指出野外隊的任務(所需儲量及其用途)和任務的提出者,所設計水力樞紐的簡單資料(水力樞紐的主要建築物及回水高程),野外工作進行時期主要的完成工作量(表格形式)及完成量與計劃的比較,野外工作和室內整理工作的執行者。

在第二部分「普查工作成果」中包括普查和初步勘探時的全部資料。每個產地要進行描述,並對整個做出結論。對產地進行描述時,要指出:產地距壩址的相對位置,完成坑孔的數量,地質和水文地質情況,質量符合「C」級的儲量,以及有關利用材料的建議。

第三部分「勘探工作成果」最好根據它們的功用分類,然後再詳細描述。對每個產地的描述都成為一個單獨的章,每章中應包括:①概論;②產地地質和水文地質簡述;③勘探工作和取樣試驗;④質量鑒定;⑤儲量計算;⑥結論。

在「概論」中應指出:產地的地理位置,產地距施工場地的距離,交通運輸及其他情況如何,產地地形特點,地面高程和成因類型。對以前的工作也應加以簡略敘述。

在「產地地質和水文地質簡述」中,須指出岩層產狀特性和成因,各個岩層的顆粒成分及厚度,同時要說明有用岩層及含水情況。

在「勘探工作和取樣試驗」中,列入完成鑽孔的全部資料,坑孔最深最淺,平均的深度、勘探方法、孔徑大小、排水情況、檢查坑孔號數及數量、勘探線間和線上坑孔間平均距離等。此外還應說明取樣方法與數量。

在質量鑒定一節中,包括兩種資料:(1)小顆粒成分資料,附帶說明蠻石含量及大小;(2)物理性質及有害雜質物的資料。然後將各項試驗成果與國家標准進行比較產地質量估價。

「儲量計算」一節中應指出,已經勘探過的面積和計算儲量的面積,認為勘探范圍內某段不適用的原因,那些屬於土層?那些屬於有用岩層?儲量計算范圍應標明在平面與剖面上。並附上儲量計算的結果。

結論:在這部分中應指出產地距壩址的位置,砂礫石質量與數量上的簡述,有關利用或改善以及今後工作的建議。

最後在「總的結論」中,應寫出普查時所調查過的每類產地和已勘探的每一產地的簡要情況。然後,進行所有產地的比較評述,並提出有關利用或進一步勘探產地的意見。

(原載於《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57年第8期)

⑺ 工程地質詳勘中孔深設計原則

這是我從《岩土工程勘察規范》摘抄的。系統的你可以看這個規范。我這里也有。qq發給你也行。
4.1.11 詳細勘察應按單體建築物或建築群提出詳細
的岩土工程資料和設計、施工所招的岩土參數;對建
築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評價,並對地基類型、墓礎形
式、地基處理、基坑支護、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質作用
的防治等提出建議。主要應進行下列工作:
1 搜 集 附有坐標和地形的建築總平面圖,場區
的地面盆平標高,建築物的性質、規模、荷載、結構
特點,基礎形式、埋f深度.地基允許變形等資料;
2 查 明 不良地質作用的類型、成因、分布范圍、
發展趨勢和危容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議:
3 查 明 建築范圍內岩土層的類型、深度、分布、
工程特性,分析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和承載
力;
4 對 扮 進行沉降計算的建築物,提供地基變形
計算參數.預瀏建築物的變形特徵;
5 查 明 埋藏的河道、溝派、慈穴、防空洞、孤
石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 查 明 地下水的埋藏條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
變化幅度;
7 在 季 節性凍土地區,提供場地土的標准凍結
深度;
8 判 定 水和土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
4.1.12 對抗震設防烈度等於或大於6度的場地,勘
察工_作應按本規范第5.7節執行;當建築物採用樁基
礎時,應按本規范第4.9節執行;當需進行基坑開
挖、支護和降水設計時,應按本規范第4.8節執行〕
4.1.13 工程需要時,詳細勘察應論證地基上和地下
水在建築施工和使用期間可能產生的變化及其對工程
和環境的影響,提出防治方案、防水設計水位和抗浮
設計水位的建議
4.1.14 詳細勘察勘探點布置和勘探孔深度,應根據
建築物特性和岩土工程條件確定。對岩質地基,應根
據地質構造、岩體特性、風化情況等,結合建築物對
地基的要求,按地方標准或當地經驗確定;對土質地
基,應符合本節第4.1.15條一第4.1.19條的規

4.1.15 詳細勘察勘探點的間距可按表4.1.15確

表4.1.15 詳細勘察勘探點的間距(m)
地基復雜
程度等級
m1" A一
『川wt 一
地基復雜
程度等級
勘探點
陽」距
一 級(復雜)
二二級(中等復雜)
10一15
巧一30 一
級 (簡 單 )
{
30一50
4.1.16 詳細勘察的勘探點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勘 探 點宜按建築物周邊線和角點布置,對無
特殊要求的其他建築物可按建築物或建築群的范圍布
置:
2 同 建築范圍內的主要受力層或有影響的下
卧層起伏較大時,應加密勘探點,查明其變化;
3 重 大 設備基礎應單獨布置勘探點;重大的動
力機器基礎和高聳構築物,勘探點不宜少於3個;
4 勘 探 手段宜採用鑽探與觸探相配合,在復雜
地質條件、濕陷性卜、膨脹岩土、風化岩和殘積土地
區,宜布置適量探井。
4.1.17 詳細勘典的單棟商層建築勘探點的布t,應
滿足對地基均勻性評價的要求。且不應少於4個;對
密集的商層盆築群,勘探點可適當減少,但每棟建築
物至少應有1個控制性勘探點。
4.1.18 詳細勘察的勘探澡度自甚礎底面算起,應符
合下列規定:
1 勘 探 孔深度應能控制地甚主要受力層,當蒼
礎底面寬度不大於5m時,勘探孔的深度對條形基礎
不應小於甚礎底面寬度的3倍。對單獨柱基不應小於
1.5倍.且不應小於5m;
2 對 高 層玻築和.作變形計X的地盪,控創性
勘探孔的深度應超過地蒼變形計算深度:離層跪築的
一般性勘探孔應達到甚底下0.5-1.0倍的基礎寬度.
並深入稼定分布的地層;
3 對 僅 有地下童的度築或高層建築的裙房,當
不能浦足抗浮設計要求,招設t抗浮樁或錨桿時。勘
探孔深度應滿足抗拔承載力評價的要求;
4 當 有 大面積地面堆載或軟弱下卧層時,應適
當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
5 在 上 述規定深度內當遇甚岩或厚層碎石土等
祖定地層時,勘探孔澡度應根據情況進行調盛。
4.1.19 詳細勘察的勘探孔深度,除應符合4.1.18
條的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I 地 基 變形計算深度,對中、低壓縮性土可取
附加壓力等於上覆土層有效自重壓力20%的深度;
對於高壓縮性土層可取附加壓力等幹上覆土層有效自
重壓力10%的深度;
2 建 築 總平面內的裙房或僅有地下室部分(或
當基底附加壓力P.<。時)的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可
適當減小,但應深人穩定分布地層,且根據荷載和土
質條件不宜少於基底下0.5一1.0倍基礎寬度;
3 當 需 進竹地基整體穩足性驗算時,控制性勘
探孔深度應根據具體條件滿足驗算要求;
4 當 需 確定場地抗震類別而鄰近無可靠的覆蓋
層厚度資料時,應布置波速測試孔,其深度應滿足確
定覆蓋層厚度的要求;
5 大 型 設備基礎勘探孔深度不宜小於基礎底面
寬度的2倍;
6 當 需 進行地基處理時,勘探孔的深度應滿足
地基處理設計與施工要求;當採用樁基時,勘探孔的
深度應滿足本規范第4.9節的要求
4.1.20 詳細勘案採取土試樣和進行原位側試應符合
下列要求:
1 采 取 土試樣和進行原位側試的勘探點數f.
應根據地層結構、地基土的均勻性和設計要求確定.
對地甚蒼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跪築物每棟不應少於3
個;
2 每 個 場地每一主要土層的原狀土試樣或原位
測試橄據不應少於『件(組】;
3 在 地 甚主要受力層內.對厚度大於0.5m的
夾層或通鏡體.應採取土試樣或進行原位側試;
4 當 土 層性質不均勻時,應增加取土教,或原
位側試工作.。
4.1.21 基坑或基槽開挖後,岩土條件與勘察資料不
符或發現必須查明的異常情況時,應進行施工勘察;
在工程施工或使用期間,當地基土、邊坡體、地下水
等發生未曾估計到的變化時,應進行監測,並對工程
和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評價
4.1.22 室內土工試驗應符合本規范第11章的規定,
為基坑工程設計進行的土的抗剪強度試驗,應滿足本
規范第4.8.4條的規定。
4.1.23 地基變形計算應按現行國家標准《建築地基
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 )或其他有關標準的規定
執行
4.1.24 地基承載力應結合地區經驗按有關標准綜合
確定。有不良地質作用的場地,建在坡上或坡頂的建

⑻ 請問工程打樁中孤石是什麼來的

地質情況誰說得清啊 說不定幾百年前哪個大石頭滾到河裡,以後日積月累被埋到地底下,現在被你碰到了

⑼ 工程地質問題

工程地質問題可以大致概括為:強度、變形和滲流。
一、花崗回岩
花崗岩地區最大的特點是球答狀風化,風化後的產物為粘土質砂及含砂粘土,具有一定的滲透性。
勘察應重點查明下列內容:
1 母岩地質年代和岩石名稱;
2 岩石的風化程度,劃分風化帶;
3 岩脈和花崗岩等球狀風化體(孤石)的分布;
4 岩土的均勻性、破碎帶和軟弱夾層的分布,節理發育情況及其產狀;
5 地下水賦存條件;
6、岩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滲透性、承載力、基底摩擦系數等設計參數。

二、粘土岩
除上述外,尚應查明軟化系數。
三、灰岩
除上述花崗岩所要查明的外,尚應注意岩溶發育狀況,查明溶洞和土洞的分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