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倫敦地質學會有哪些出版物

倫敦地質學會有哪些出版物

發布時間: 2021-02-27 15:40:09

❶ 世界十大未解之謎有解開了嗎

之所以叫謎

人們在心裡都有某種心理定勢了

現在給出的都是推測 沒有百分之百能說服人們的東西

人們關心它 但並不認為一定要解開它

因為他們都為他們想好了理由了

他們自己已經給自己了答案了

❷ 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正確嗎

達爾文從未主張過非生命可以變成生命,達爾文的進化論只是對是否會發生宏觀進化的一種推論假設.這在他的《物種起源》里很清楚的體現,全書諸如「假如」、「如果可能」、「我們可以想像」之類的詞語出現了幾百次,而該書的最後一句話更是概況了他對上述三條原則的態度:「認為生命及其若干能力原來是由「造物主」注入到少數類型或一個類型中去的,而且認為在這個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則繼續運行的時候,最美麗的和最奇異的類型從如此簡單的始端,過去,曾經而且現今還在進化著;這種觀點是極其壯麗的.」
但是後來的很多版本將「造物主」刪去,其用意無非是抵擋上帝.
達爾文從來沒有提出過非生命可以成為生命,但今天所謂的進化論卻打著達爾文的旗號公然抵擋上帝.其實所有的化石證據都表明:生物「各從其類」!正如聖經所說.
第二,進化論「標准化石測年法」的不科學.舉例簡言之,某個地層如果發現恐龍化石,那麼這個地層的年齡就是1億七千萬年.這個毫無根據,實際上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在這個問題上純粹不負責任.舉個例子,如果您找到一塊恐龍化石,您問古生物學家化石的年齡,回答是:一億七千萬年.您問:為什麼?古生物學家會告訴你:因為這個地層是一億七千萬年的地層,在這個地層發現的化石就是一億七千萬年的.您會就此滿意而回家嗎?肯定會問:「為什麼這個地層是一億七千萬年的地層?」回答是:「這是地質學的問題,不是我這一行的,去找地質學家吧.」您拿著化石找到地質學家:「請問挖出這塊化石的地層是多少年的?」回答是:「一億七千萬年」.「為什麼?」「因為這是一億七千萬年的化石,埋藏這塊化石的地層就是一億七千萬年.」「為什麼這塊化石是一億七千萬年的?」「那是古生物學,不是我這一行的,去找古生物學家吧.」
看到問題了嗎?推皮球.好比我說:「我是皇帝,因為我的太太是皇後」,而我的太太說:「我是皇後,因為我的先生是皇帝」.
最後,我們部分肯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為什麼是部分肯定呢?因為進化論認為同一物種的多樣化是進化的證據,而基因學的發現研究說明,這只不過是一種丟失基因的退化.比如說狗,有很多種,長毛的、短毛的、吉娃娃、牧羊犬、哈士奇.但,都是狗.我們以狗的毛發為例,狗同時具有長毛、短毛的基因,生出的後代可以有長毛、短毛,但在寒冷的地方,短毛狗較之長毛狗的生存能力明顯不夠,因此越來越稀少,帶有短毛基因的狗也就越來越少直至消失,剩下的狗就只有長毛基因.而這種「自然選擇」並不是進化,而是退化,生存下來的生物,失去了原有的部分基因.至於基因突變,大量科學實驗證明,這只能給生物帶來災難.
願你認識上帝,他創造這個世界,又賜下獨生子耶穌基督以死拯救世人脫離罪惡,借著耶穌與神和好.願耶穌祝福你

❸ 國際地質學史研究現狀及其趨勢的初步認識

張九辰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科學的地質學產生於18世紀的最後25年,而地質學史研究則出現於19世紀早期。與其他學科相比,地質學這門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學科史研究一直與這門學科的發展相伴而行。許多地質學家在從事學科研究的同時,也在努力研究這門學科的發展歷程。例如,科學地質學的奠基人賴爾(Charies Lyell,1797~1875)在其地質學的劃時代著作《地質學原理》(1830~1832)中,就包含有地質學發展簡史的論述。英國著名地質學家蓋基(Archibald Geikie,1835~1924)的《地質學奠基者》,更是早期研究地質學史的代表性著作。

地質學的發展歷史上英雄輩出,機構林立,也進一步促進了對這門學科的歷史研究。因此,歷史上關於地質學家和地質機構的研究論著異常豐富。地質學機構也是世界科學機構中建立較早的領域,像英國地質調查局就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官方出資建立、且一直發展至今的科學機構。因此一些重大的紀念日,例如,學術機構的周年紀念、著名地質學家的生辰紀念等,都推動了相關研究論著的問世。

地質學史是對地質學科發展過程的梳理和解釋。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些解釋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地質學史研究的內容、方法、角度也在緩慢地變化當中。

一、地質學史研究內容的轉變

早期的地質學史研究,是作為地質學的一個部分,由地質學家利用業余時間思考與探討的問題。因此,這個時期關於地質學各門分支學科發展歷史的研究論著較多。由於各門學科發展的不均衡,地質學分支學科史研究的差異也很大,其中以古生物學史和第四紀地質的歷史研究論著最為豐富。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以後,地質學史研究開始成為一個專門的學術領域,一些歷史學家、科學史家和社會學家也開始關注地質學的發展歷史。另外,隨著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快速發展,對學科的理論發展史進行研究,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機構與人物史研究逐漸成為地質學史研究的主體,尤其是關於地質學家的傳記著作,數量尤為龐大。這個時期研究的重點,大多集中在17~19世紀的歐洲地質學發展史,關注的焦點也從地質學的內史轉變到了地質學社會史。

近幾十年,對20世紀地質學發展的歷史研究,才開始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眾所周知,地質學在20世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比過去幾個世紀取得成就的總和還要多。對20世紀地質學科發展歷史的研究不但重要,而且也十分緊迫。但是與對過去幾個世紀地質學史研究相比,對20世紀地質學史的研究存在著相當多的困難。首先,這段歷史離我們太近,很多結果還沒有「沉澱」下來,還有待時間的檢驗;其次,20世紀地質學的學科分化速度很快,專業的深化程度和知識信息量已經大到僅靠個人的力量無法把握。現在要想撰寫一部涉及地質學各門分支學科的歷史變得幾乎不可能。第三,這個時期的很多親歷者仍然在世,為生者諱成為研究20世紀地質學史中面臨的一大問題。雖然有著種種的困難,但是當代學者越來越關注20世紀地質科學的發展歷史。因此,對20世紀地質學史的研究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重點。

早期從事地質學史研究的學者,主要在地質學領域,很少有社會學家介入地質學史研究。但是隨著知識的全球化以及跨學科研究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來自地質學領域以外的學者。例如,科學史、歷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人類學、科學哲學等領域的學者,也開始關注這門學科的發展歷程。相鄰學科領域學者的介入,給地質學史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新的研究方法。近些年,對於地質學思想史和地質學社會文化史的關注也開始增多。

二、地質學史研究的國際組織

在自然科學領域,每一門傳統的學科,都有相應的研究機構、有穩定的研究隊伍和充足的經費來源。但是在自然科學的學科史領域,其體制化建設還很薄弱,尤其是專門學科歷史研究的體制化更加困難。目前為了某一門學科的歷史研究,建立起專門的研究機構還十分困難,即使像科學史研究這樣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在全世界也是鳳毛麟角,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有較大規模的研究實體。因此地質學史研究,目前主要依靠鬆散的學術組織,以及有關的學術刊物、學術會議維持交流,並推動著這項工作的進展。

目前,地質學史研究的唯一國際性組織是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s),簡稱INHIGEO。INHIGEO最初是由蘇聯地質學家I.I.Gorsky於1964年在德里召開的第22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上提議創建的。1967年,在亞美尼亞首都耶烈萬召開的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會議上,該委員會正式創建。IN-HIGEO最初有來自16個國家的31名會員。這16個國家分別是:澳大利亞、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東德、法國、印度、日本、紐西蘭、波蘭、西班牙、瑞典、荷蘭、英國、美國和蘇聯。INHIGEO的第一任會長,是蘇聯學者V.V.Tikhomirov教授,副會長是荷蘭學者R.Hooykaas教授,秘書長是波蘭學者K.Maslankiewicz教授。除了Tikhomirov和Hooykaas外,INHIGEO的其他會員都是地質學家。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是著名的地質學家,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對地質學史研究產生了興趣。

目前INHIGEO大約有來自近50個國家的200多名會員。它的會員構成,也一直在慢慢地變化。早期的會員多是地質學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職業科學史家參與到INHIGEO的各種工作當中。INHIGEO的主要目的是致力於推動地質學史研究的國際合作。它通過組織學術會議、出版《通訊》和文集,以及積極參與有關的國際學術活動等方式開展工作。INHIGEO每年出版一期《通訊》,每兩個月向各國會員發送電子簡報,溝通消息、介紹各國地質學史研究動態、會議及有關網站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地球科學史委員會(History of Earth Science Society,簡稱HESS)。該組織是在1981年的美國地質學會年會上創建的,其最初的宗旨,就是創辦一份刊物,以廣泛地促進科學家、科學史家和檔案工作者的交流。近年HESS也在努力擴大其影響,力圖把該組織變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其組織的骨幹成員也是INHIGEO的骨幹成員。該組織近年通過與相關的組織聯合舉辦學術會議並及時出版會議文集、開設網站等途徑以擴大影響。

三、主要出版物及作者群體

關於國際地質學史研究的文獻,《地球探賾索隱錄》的作者,較為全面地概括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地質學史研究論著。這里主要分析近一二十年中,國際地質學史的主要刊物、出版物及其影響。

世界范圍內,地質學史的專門刊物只有兩種:每年出版兩期的Earth Science History和INHIGEO每年出版一期的《通訊》。

Earth Science History是美國地球科學史委員會(HESS)的出版物。該刊物正式創辦於1982年,該刊第一期編輯和目前的主編,都曾經擔任過INHIGEO的秘書長。該刊物主要發表地學史領域研究性論文,其中以地質學史為主體。此外,介紹新出版的地學史論著的書評,也是該刊的一大特色。為了擴大刊物的影響,Earth Science History一直保持較低的價位,並積極邀請非英語世界的學者撰寫學術論文。

INHIGEO的《通訊》至2013年已經出版到了第45期。與Earth Science History以研究性論文為主不同,《通訊》除了研究論文外,還發表口述訪談、會議消息、各國地質學史研究狀況和各國會員報道等。《通訊》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及時,成為反映國際地質學史研究現狀和地質學史學術研究交流的有效平台。

此外,世界各國也會不定期出版地質學史的研究文集。但由於這些文集屬於非定期出版物,又分散於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具體數量較難統計。像倫敦地質學會每年資助出版的特刊中,也包含有地質學史的專題文集。此外,國際地科聯的刊物Episod和其他科學史類、歷史類,甚至社會科學類的刊物上,也偶有涉及地質學史的研究性文章。

國際地質學史研究,長期以來一直以人物研究為主。從筆者對近10年Earth Science History上的文章內容所作的一個粗略統計可以看出,人物研究一直是地質學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同時,筆者還對該雜志的作者群體作了初步的統計,發現目前該雜志的作者群體仍然是以地質學家為主體。

如果從INHIGEO這個國際組織的人員構成來看,近些年來,研究地質學史的專業領域還是相當廣泛的,地質學家、歷史學家、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博物學家……很多學者都參與到了地質學史的研究當中。

四、非英語世界的地質學史研究

地質學是區域性科學,因此地質學國別史研究也是地質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有不少國家出版有國家地質學史的研究論著。但是這類文獻多用其本國文字發表,由於語言及文化背景的障礙,這方面研究的國際交流比較困難。

由於目前國際學術組織、刊物使用的語言是英語,所以前文既是國際性研究的介紹,也是對英語世界地質學史研究的綜述。但是地質學研究具有地域性特點,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有各自的特色,而且就地質學學科史而言,規模大且發展好的國家並不在英語世界。因此,這里專門介紹幾個非英語國家的地質學史研究現狀。

1.俄羅斯

地質學史的教學始於蘇聯,地質學史研究機構也以蘇聯建立最早、規模最大,國際地質學史組織的創建也是由蘇聯學者首先倡議,並在蘇聯創建的。目前,俄羅斯仍然是世界上擁有地質學史研究機構的少數國家之一。

俄羅斯有著強大的科學史研究實體,涉及地質學史研究的研究實體主要有:俄羅斯科學院科學技術史研究所、俄羅斯地質博物館地質學史研究部。兩個部門有一定的學術交流,但由於研究傳統的差異,這些交流多為個人行為,機構的聯合與合作則較少。近些年,在國際地質學史學術交流中較為活躍的俄羅斯學者,大多來自他們的博物館系統,而非地質學史研究機構了。

可能與多數成員來自博物館系統有關,俄羅斯的地質學史研究一向重視史料的收集與整理。他們還專門建立起「俄國的科學遺產」數字圖書館:http://nasledie.enip.ras.ru/index.html。該網站收錄有300部原始論著,語言有俄、法、德、英等。目前他們已經收集了23名地學家的34部出版物,還有6個博物館的古生物及礦物收藏品。另外,俄羅斯還建設有地質學史網站:http://www.benran.ru/SEMINAR/SEM/Sb-11/sbornik/doc250.pdf。俄羅斯地質學史研究,還十分重視對地質學家的人物傳記研究,並在每年組織俄羅斯著名地質學家的紀念會。

2.日本

日本地質學史研究一直比較活躍。該國不但定期組織學術交流、出版學會通訊,而且在有關科學史刊物上也經常發表地質學史的文章。日本地質學史的學術組織是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該組織還仿照國際組織的簡稱,將日本學術組織簡稱為JAHIGEO。這個組織每年召開3~4次會議,其會員也參與日本科學史學會組織的活動。此外,JAHIGEO每年出版2期日文通訊,至2012年已出至39期;1期英文通訊,至2012年已出至14期。日本地質學史研究的英文刊物,每年發送給國際INHIGEO會員,以利於各國學者了解日本的地質學史研究工作。從目前該國的出版物來看,日本學者也重視地質人物研究,尤其是對19世紀在日本工作的西方地質學家和開創時期的日本本土地質學家多有研究。

3.德國

德國成立有History of Earth Science 小組,每年舉行研討會。2012年的會議主題是20世紀的地質學家。德國從事地質學史研究的人數不多,而且主要以博物館為依託。因此,德國地質學史研究內容廣泛,涉及地質人物、礦山史、學科史,並對大型國際合作項目進行研究。德國學者利用博物館的優勢,經常舉辦有關展覽。近兩年出版過兩期不定期出版物:History of Earth Sciences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4.中國

中國在中國地質學會下設有中國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該專業委員會成立於1980年。該學術團體成立後,共召開了25屆學術年會;有不定期的出版物《地質學史論叢》,現已出版五集。該學術團體成立後,在中國古代地學思想、地質事業史、地質學科史、地質教育史、中外交流史及地學人物史等方面組織、開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五、對地質學史研究的幾點認識

國際上地質學史的專門研究機構很少。由於世界各國普遍缺乏地質學史研究實體,在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撐、穩定的職業地質學史研究人員的情況下,地質學史研究在國際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和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主流研究趨勢。目前,地質學史研究仍然分散在不同的學術領域和部門當中,所以地質學史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的統一,尚待時日。

地質學史是一門綜合的、邊緣雜交的學科,其本身並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框架和研究範式。因此,從事地質學史研究必須借鑒相鄰學科的研究方法,例如,地質學、歷史學、科學社會學、人類學、科學哲學等學科的概念和思想、引入其研究方法。只有通過跨學科的研究與合作,才能使地質學史研究擺脫題材狹窄、方法陳舊、門類單一、交流不暢等缺陷。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際地質學史研究仍然面臨著不少的問題。尤其是隨著地質學分支學科的不斷增加和研究的深化,撰寫全面性的地質學史綜述性論著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學科的不斷分化,造成的問題就是如何建立對話平台,避免自說自話,這就需要尋找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對於共同話題的認識,目前國際地質學史界仍在探索之中。比較集中的議題有地質人物研究、地質機構研究、重要分支學科的歷史研究、重大地質事件及理論研究,以及地質教育史研究,等等。研究的角度,也開始從學科內部的歷史轉向研究學科發展與社會文化環境的關系的科學社會史方面。

20世紀50年代,英國學者C.P.斯諾在「兩種文化」的演講中指出,科技與人文正被割裂為兩種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識分子正在分化為兩個言語不通、社會關懷和價值判斷迥異的群體,這必然會妨礙社會和個人的進步和發展。斯諾提出「兩種文化」對立的觀點後,人們一直在尋找著溝通兩者之間的橋梁。地質學史研究,或可成為聯系兩者的重要紐帶。從國際地質科學史研究委員會的人員組成也可看出,不同學術領域的學者正在利用這個學術平台,逐漸走到了一起,開始了交流與對話。而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如何促進雙方的合作,以建立統一的研究範式。

地質學史研究的融合,不僅是來自不同學術領域的融合,而且還包括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融合。從國際學術界研究現狀來看,中國的地質學史研究並不落後。但是,由於語言的障礙、文化的差異、研究側重點的不同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地質學史研究並不為國際學術界所了解,也沒有融入地質學史研究的主體當中。近些年,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加強,更隨著跨國史研究和史學全球化潮流的到來,與國際接軌、與國際學術界開展學術對話甚至爭論,將是中國地質學史研究發展的必然趨勢。

❹ 想知道,萊伊爾(1797-1875)的一些資料

英國地質學家。地質學的奠基人。1797年9月14日生於蘇格蘭的金諾第鎮。1875年2月22日卒於倫敦。1814年起先後進入牛津大學、林肯法學院學習。1819年大學畢業。1853年獲牛津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874年獲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曾任倫敦地質學會主席,英國皇家學會主席,英國自然博物館館長等職。1862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通訊院士,1848年被封為男爵。萊伊爾長期在歐洲從事野外考察,潛心研究前人的地質學著作。他提出地球的變化是各種外營力長期、緩慢作用的結果。認為這種地質作用是微弱的,具有一致性和均一性。他批判了災變論關於地球的表面的變化是驟發而短暫的觀點 ,明確提出「現在是過去的鑰匙」。從而建立起過去和現在的地質作用同一性概念。這一觀點後來被稱為將今論古的現實主義原則和方法。1830~1833年萊伊爾發表《地質學原理》,系統地論述了漸進論的思想。這個思想後來導致為均變論。還著有《地質學綱要》等

[萊伊爾,曾譯賴爾] Lyell,Charies(1797—1875)英國著名地質學家。科學地質學的奠基人。生於蘇格蘭法弗夏區的金諾鎮。1814年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數學和古典文學,1816年改學法律,1821年進入林肯法學院。還在牛津大學時他選修了地質課,並參加了地質小組活動,受到了地質學 基礎知識的訓練,奠定了他從事地質學研究的基礎。萊伊爾法學院畢業後,放棄律師工作熱衷於地質學的研究,並做出卓越的貢獻,享有崇高的聲譽。早在1822年就當選為倫敦地質學會秘書,1849年當選為主席。1853年牛津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86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主席。1874年劍橋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相繼選為法國科學院通訊院士。1848年英國政府晉封他爵士稱號。1861年代表倫敦大學出席了國會。他的主要論著《地質學原理》於1831-1833年共分三冊相繼出版。這是一部代表十九世紀進化論地質學的經典性作品,反映十九世紀地質學的理論發展水平,被譽為自然科學史上劃時代的名著。萊伊爾歷經十餘年的艱苦努力,足跡遍及歐洲各地。在掌握了大量豐富的第一手地質資料的基礎上,綜合汲取各家之長,建立起自己的地質理論一現實主義原則和「將今論古」的方法,進而提出了漸進論,認為說明過去的地質現象應在現在的地質作用中去尋找,提出了過去和現在的地質作用的同一性概念,為地質學理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對萊伊爾的貢獻,做過高度的 評價,指出:「在自然科學史上,對保守思潮打穿了「缺口」的傑出科學 成就有:第一個缺口:康德和拉普拉斯。第二個:地質學和古生物學(萊伊爾,緩慢進化論)…」。同時還指出:「只是萊伊爾才第一次把理性帶進地質學中,因為他以地球的緩慢的 變化這樣一種漸進作用,代替了由於造物主的一時興發所起的突然革命」。萊伊爾的科學道路也不是一帆 風順的,其發展和成長過程更是曲折,甚至有過錯誤。他最早受他的老師貝克蘭(Buckland)的影響,是一個水成論者,物種不變論者。對他的觀點上的錯誤,恩格斯也給予了嚴厲的批判,指出「萊伊爾的觀點的缺陷——至少在其最初的形式上一在於:他認為在地球 上起作用的各種力是不變的,無論在質或量上都是不變的。地球的冷卻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地球不是按照一定方向發展著,它只是毫無聯系,偶然地變化著」。恩格斯的批判,主要針對他早期的論點,後來在達爾文的幫助下,放棄了物種不變論觀點,遺憾的是,他的學生們未能對地質作用的發展演變,做根本的改正,甚至導致絕對化,盲目陷入了均變論和等速論。

萊伊爾被譽為「現代地質學之父」的萊伊爾對均變論的形成和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830年1月,發表了《地質學原理》第一卷(1831年出版第2卷,1833年5月出版第3卷)。他堅持並證明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徵都是由難以覺察的、作用時
間較長的自然過程形成的。他指出地殼岩石記錄了億萬年的歷史,可以客觀地解釋出來,而無需求助於聖經或災變論,同時,他承認陸地的升降運動,把義大利塞拉比寺院的三根石柱(它們曾部分被海水淹沒)作為《地質學原理》的刊頭畫,並指出斯德哥爾摩附近海面以上200呎的海生動物的貝殼說明陸地的上升。
也就是說,要認識地球的歷史,用不著求助超自然的力和災變,因為通常看來是「微弱」的地質作用力 (大氣圈降水、風、河流、潮汐等),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夠使地球的面貌發生很大的變化。萊伊爾強調「現在是認識過去的鑰匙」,這一思想被發展為「將今論古」的現實主義原理,這種「將今論古」的科學方法對達爾文的影響很大。
在萊伊爾逐步取代了居維葉之後,均變論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成為地質學的信條,奠定了現代地質學的科學基礎。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地質學教科書,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萊伊爾用均變論統一說明了地質現象,建立了科學的地質學」。

❺ 地質學史上的主要論戰及其代表人物

地質學上三大論戰的焦點和代表人物

水成論和火成論
在近代地質學史上,曾有一場長期的爭論——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水成派認為地質變化的原因是水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水成岩.火成派認為地質變化的原因是火山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岩.講水就排斥火,講火就排斥水,水火之爭,愈演愈烈.
火成論把"地下熱火"看成地質現象的主要動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態.赫頓是火成論的代表人物,這位蘇格蘭天才的主要調查區是加里東造山帶的典型露頭區蘇格蘭高地,那裡有花崗岩和礦脈.他認為地層的固化和海洋上升為陸地是地熱的作用,火山活動是釋放地下能量的出口,有點象瓦特的蒸汽機(當時瓦特正在進行這方面的試驗).他的地質理論長期被說成火成論,其實他本人並不認為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的.他對不整合面的發現和解釋為18世紀的地質學增添了光彩的一筆.
魏爾納是水成說的集大成者.水成論者認為水對地表的改變起決定因素.紀元前,古羅馬人已發現尼羅河兩岸周期性地被洪水淹沒,尼羅河在三角洲不斷增大,另外,陸地上存在海相介殼動物化石等事實.火成說把"地下熱火"看成地質現象的主要動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態.由於義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帶的強烈活動,古羅馬人相信有一位主管火和鍛冶的神,稱"沃爾坎"(Vulcan).火山(Volcano),火山學(Volcanology)等詞即來自義大利語的Vulcan.
與魏爾納觀點大相徑庭的一個代表人物是赫頓.水成論和火成論的正式交鋒始於18世紀中葉的法國.1746年,蓋塔爾送給巴黎科學院關於礦帶和岩石分布的記錄.他發現了地層的連續性和空間分布的規律性,並據之作出法國的地質圖.顯然,岩石只有形成在水中才具有連續性和分帶性,對奧費涅火山的玄武岩,他也認為是水溶液的結晶作用形成的.1765年,迪馬雷送給巴黎科學院奧費涅的地質圖,提出玄武岩是附近的火山裡流出來的,柱狀節理是玄武岩曾處於熔融狀態的證 萊伊爾對水成論和火成論的論戰很感興趣,他詳細閱讀有關文章,積累 了有關理論,學說以及各自論點的資料,後來他在撰寫《地質學原理》時充 分闡述了這次學術論戰的情況.
德斯馬雷特被奉為火成論的鼻祖.
魏爾納一直固執己見地拒不承認火成論,但是他的學生卻並不都像他那樣固執.抱著水成論的觀點,魏爾納的學生弗朗西斯在1803年應邀赴法國的奧弗涅進行實地考察,在事實面前他動搖了過去的信念,在一年後勇敢而又謙恭地在法蘭西學院宣讀了放棄過去的觀點的聲明.
18世紀初,化學發展很快,證明在溶液中能夠結晶沉澱出礦物,這對地質學有很大影響.德國學者魏爾納(公元1750-1817)在沉積岩發育地區工作後,熱心於化學成果,竟認為所有岩石都是由原始海水結晶沉澱而成或是洪水沉積物變成的岩石.水成論盛極一時,但不到半個世紀便被火成論擊敗.
蘇格蘭學者郝屯(J.Hutton,公元1726-1797)及其門徒的足跡遍及歐洲,根據豐富資料結合推理, 認為岩石有水成者,但也存在花崗岩等大量火成岩石.郝屯於1795年,出版<>一書,被稱為"現代地質學的創立者".他認識到每次不整合代表一次構造運動,主張宇宙無始無終,現在是了解過去的關鍵.

災變論與漸變論
地質學史上還有災變論與漸變論之爭。19世紀初多數科學家都已認識到地殼是逐漸形成的,生物也是不斷變化的,但是這種變化是突然發生的,還是逐漸發生的,看法不一,形成災變論和漸變論兩種學派。
災變論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古生物學家、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他詳細地研究了巴黎盆地沉積層,發現不同地層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地層愈古老,所含生物化石愈簡單,與現代生物的差別愈大。居維葉認為這不是環境的緩慢變化造成的,歷史上必定發生過突發的災變。他認為,陸地曾經發生過升降,海水也就有過進退,氣候也變化,這些變化都是突然發生的,而且不止一次。當海底變成陸地時,海生動物死,當陸地下沉為海洋時,陸生動物亡,發生災變的地區的物種就此滅絕。過一段時間,其它地區的物種遷移過來,形成了與原來完全不同的生物種群。因災變而亡的物種殘骸經由沉積、石化形成古地層中的生物化石,所以不同地層的生物化石就不同。這種巨大的災變有四次,最後一次是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大洪水,也就是挪亞方舟那次洪水。居維葉在發表這些觀點的時候恰好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中發現了皮膚、毛發和肌肉都保持完好的古代四足獸的屍體。居維葉認為這正是災變論的很好的證據。他認為這種原本生活在溫暖地區的動物,由於地殼和氣候的突然變化,一下子變得寒冷,這些動物來不及遷徙,就被凍死了。1825年他的《地球表面災變論》出版,全面地闡述了他的災變論的觀點。
蘇格蘭人賴爾本來是支持災變論的地質學家,後來受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的生物進化論著作的影響逐漸改變了自己的觀點。賴爾經過長期考察完成了《地質學原理》第一冊初稿,為了修改初稿,繼續國外考察。1829年賴爾在倫敦地質學會上宣讀了論文,在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這是漸變論和災變論的交鋒,雙方勢均力敵。1830年-1833年賴爾陸續出版了《地質學原理》的1-3卷,副標題是「試以現在仍然起作用的各種原因去說明過去地球表面的各種變化」。他堅持用現在已知的自然法則來解釋自然現象,認為古今的營造力是一致的。他認為,通過化石反映出來的物種變化是環境變化造成的,環境的變化是地殼的運動變化引起的,而地殼的變化不是突發的,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微小變化的日積月累形成了巨大的變化。引起這種變化的力量是自然力,如河流、湖泊、海洋、火山、地震,都是現今可以觀察到的。地殼的上升和下降運動是地球自身運動的結果,老的和新的岩石的結構差別是歷史的結果。人類可以根據現在仍然起作用的自然力和法則去推理地球的歷史,自然力不斷地破壞岩層,並搬運到江河湖海中,鬆散的沉積物經過千百萬年的變化形成新的岩石,地震、火山、岩漿活動又將地下的熔岩帶到地表,構成一幅「舊岩層不斷破壞,新岩層不斷形成」的系列畫卷。《地質學原理》一書出版後,經過多次考察,賴爾也進一步認識到在過去的地質時期中,地球也確實發生過由造山運動引起的激烈變化。他不斷修正自己的學術思想和觀點,1836年他發表了《人類演化的地質證據》,放棄了物種不變的思想。1866年重寫《地質學原理》第二冊第九章,這對30多年來一直在英國地質學界居於導師地位的人來說,決非易事。
災變論與漸變論之爭至今沒有結束。地球上的漸變過程是絕大多數人都承認的,可是在地球的歷史進程中到底有沒有突發的災變事件,並引起許多物種的滅絕?現代科學已經找到了部分答案。

地質演化理論
到了19世紀,岩石學、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皆取得了重大突破。當時的地質學家和博物學家基本上都承認,化石是一度存在過的生物遺骸,是地質和生物過程結合的產物,英國的地層學之父史密斯(W.Smith,1769~1839)還進一步發現,地層及其所含化石呈現出有規律的迭置,因此,即使相隔很遠的地層,也可以根據所含化石來確定其上下關系和生成的地質年代,而史密斯的外甥菲利普斯(Phillips,1800~1874)正是根據這一原理將岩層進行了劃分,建立了岩層劃分的基本框架。在這里,地層是在不同時期逐漸形成的地質學演化思想,已經明顯地存在於他們的頭腦中了。
標志近代地質學演化理論體系化的,是英國地質學家賴爾(C.Lyell,1797~1875)在1830~1833年間出版的《地質學原理》一書。這部書的副標題是「以現在還在起作用的原因試釋地球表面上以前的變化」,書中吸收了同時代諸多地質學家特別是赫頓的思想,總結了大量的地質學知識,考究了地殼升降、火山、洪水、冰川等地質作用,系統闡述了地質均變論的概念。他認為,一個地區的火山岩往往是多期形成的,每一期內往往又是多次噴發和溢流的火山物質造成岩石,考慮到時間長、次數多的因素,每次火山爆發並不都是很強烈的。他還認為,散布在沉積岩地層中的無數同類化石,意味著同一物種曾經繼續了許多世代,與其同時生成的地層不會是短期內形成的,這清楚地表明,地質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演化過程。
地質演化理論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將歷史的、發展的因素帶入地質形成理論之中,更為重要的是,它已經蘊含了生物進化的思想,不難理解,既然地層有它的演化歷史,地球表面上生活的動植物自然也必然有其演化歷史。作為古代地質過程的見證者和古代生物發展的信使,岩石中的化石順序已明白無誤地表明,同演化著的地質過程一樣,生物現象也有一個演化過程,盡管賴爾及其同時代的地質學家囿於傳統觀念,沒有正面論證生物進化的觀點,但科學的生物進化理論卻實實在在是呼之欲出了。

❻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有幾個都是哪些

英國是藝術留學的熱門國家,也是眾多藝術留學生的嚮往的國家。那麼,藝術留學生該如何選擇院校呢?小編針對這一問題,為大家整理了英國藝術學院排名,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1.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
皇家藝術學院成立於1837年,世界最著名藝術設計學院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在校生全部為研究生的藝術設計學院,學院坐落於倫敦,課程講授者均為國際知名藝術家,從業者和理論家。皇家藝術學院擁有國家最先進的設施和優秀的研究資源,並且有促進優秀創意和智慧的環境。
皇家藝術學院主要設有動畫、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繪畫、時裝設計、設計史、雕塑等專業。皇家藝術學院是世界上唯一一所具有所有藝術與設計類專業研究生學位授予權的大學,從純藝術、應用藝術到設計,其都可以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
申請條件:
本科:雅思6.5,托福220, 托福IBT90 ,PTE64
碩士:雅思6.5,托福237, 托福IBT92 ,PTE62
博士:雅思7.0,托福250, 托福IBT100 ,PTE68
2.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
蘭卡斯特大學始建於1964 年,位於英格蘭西北部蘭開夏郡,享有非常好的學術聲譽,一直在英國大學中名列前茅。
蘭卡斯特大學當代藝術學院開設有藝術、設計、音樂、音樂工藝、電影製作等教學與研究項目。本科生教育融合了開發性研究的實踐性與當代藝術的理論化成果。研究生教育有效地促進了與實踐相連的科研技術的開發。
申請條件:
預科:根據不同預科方向而定
本科:國內正規大學學習一年以上,IELTS6.5(且單項成績不低於6)/TOEFL550
碩士:國內正規大學獲得學士學位,IELTS6.5/TOEFL580
3.考陶德爾藝術學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考陶爾德藝術學院(Courtauld lnstitute of Art)位於英國倫敦的Strand街的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是在藝術歷史和收藏鄰域中集教學與研究為一體的世界領先的學院之一,並在最新的研究評估活動中被授予了5*的等級。學院有雄厚的師資力量,有很多著名的教授,高級講師。
申請條件:
傳統托福(PBT)600
雅思7.0
托福網考(IBT)100
4.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
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也譯作新堡大學或紐卡索爾大學,是一所位於英格蘭東北部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一流研究型大學,該校創建於1834年。紐卡斯爾大學是英國著名的羅素大學集團的成員,長久以來被認為是英國最好的二十所大學之一,是英國著名老牌大學之一,其歷史悠久,以擁有歐洲最頂尖的醫學院著稱。
申請條件:
碩士:平均成績70--75%,雅思6.5
本科預科:高二及以上申請,需要滿足最低語言要求。
本科:中國認可大學大一平均分75分以上可以直接申請大一課程,但是個別專業要求可能要更高些
5.愛丁堡藝術學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
愛丁堡藝術學院是歐洲最大、建校歷史最長的藝術學院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760年的愛丁堡美術學院。愛丁堡藝術學院以其獨創能力和研究著稱,與許多工業企業及國有部門都有聯系。
愛丁堡藝術學院是英國的獨立藝術學院之一,享有國際聲譽。之所以享有這種聲譽,是因為學校能夠在這樣一種既充滿挑戰又能得到支持和幫助的氛圍里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學校還有富有創造力和學術水平的一支教師隊伍,他們是在各自領域內具有畫家、設計師、建築師、大學教員和作家。
申請條件:
本科:托福92,雅思6.5
研究生:托福92,雅思6.5
以上就是英國藝術學院排名的內容,想申請英國藝術留學的同學可以參考借鑒。如果還有關於英國藝術留學的相關問題,歡迎咨詢美行思遠藝術留學顧問,將為您一一解答。

❼ 創造論和進化論哪個更可靠啊!

有的人真的認為進化論可靠,我就想問一下誰有親眼看過猴子變成人的過程嗎?專反正我是唯心主義的,我是屬基督徒。雖然可能會有人問,你也沒看過上帝創造天地的樣子啊,但是你信比不信好,如果你不信,要是真的有上帝,在他歸來的那天,將會是世界末日,所有信他的人將會升天,不信他的人將會下地獄。如果沒有神,那你信了也沒問題啊。 還有看了前面,你好像一直對於靈魂的問題有爭議,在聖經里說,只有人有靈魂,動物是沒有的。

❽ 地質學家許靖華寫了那些書

前幾年以《古海荒漠》和《大滅絕》兩本科普書在國內受到廣泛關注的瑞內士籍華人地質學家許容靖華日前由三聯書店出版了其自傳《孤獨與追尋》。

許靖華是華人世界中為數不多的世界級科學家。1970年,他參加地中海深海鑽探計劃,這一科研項目揭示了地中海曾是一片荒漠的秘密,轟動一時。1984年他榮獲倫敦地質學會授予的名氣很大的烏拉斯坦勛章。科普寫作也為許靖華帶來了聲譽,幾經周折才得以出版的《古海荒漠》(以英文寫作)非常暢銷,並被譯成中文、德文、義大利文、日文等版本。《大滅絕》則使他陷身於爭議和論戰之中。在書中,他提出地球演進史的「災變說」,反駁達爾文的進化論主張。作為地質學家「越界」到「進化論」領地發表大膽新說,且將科學理論建構在反對帝國主義、厭惡重商主義的政治傾向上,許靖華受到了科學界的強烈批評。

《孤獨與追尋》是作者原計劃的自傳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僅僅寫到其35歲為止,主要包括其家庭、童年生活、求學經歷、早期的學術生涯,其中的悲歡離合、艱難曲折敘寫得相當生動,可使讀者了解這位知名的華人科學家的成長歷程及其所處時代。

❾ 地質工作的起點

中國古代就有了地質工作的萌芽。中華民族很早就有了利用高嶺土、金、銀、銅、鐵、錫、鉛、汞、煤、天然氣、石油、礦鹽等礦產的歷史。例如,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知道用銅製作工具和裝飾品,河北唐山,甘肅武威、臨夏等地都曾發現過這個時期留下的紅銅器。夏代,出現了銅錫合金造成的青銅器,商、周兩代,達到了「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河南安陽商代王都遺址中發掘出來的青銅器數量超過萬件。這些成就的取得,與古人所具有的地質知識、能識別礦產是分不開的。

戰國時期,人們的地質知識、找礦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管子·地數第七七》曾記載:「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是說出露地表的鐵礦風化後會生成赭色的鐵的氧化物,鉛礦經常與銀礦共生,這與近代科學認識是完全符合的。這表明,古代已有了初步的地質找礦概念。據《新唐書·食貨四》記載:到了唐代全國有銀、銅、鐵、錫的冶煉場所168處,在唐代的中後期,鐵的年產量曾達到207萬斤。煤的使用也很早,魏晉時期,煤已用作生活燃料。元明建都北京,京城軍民百萬之家皆以石煤代薪。石油和天然氣在我國古代也很早就被認識可以作為燃料,四川已約有2000年鑿井採得鹵水,並利用火井中的天然氣煮鹵水成鹽的歷史了。東漢時期的《漢書·地理志》中就有在我國西北地區發現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我國古代對石油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①照明。《後漢書·郡國志》在談到古酒泉郡延壽縣有石油時寫道,石油「……如凝膏,燃之極明」;《水經注》也說,石油「如凝膏,燃極明」;《元和郡縣志》則說,石油「如肥肉,燃之極明」。到了元明時期,人們還對石油進行加工製作蠟燭,《元一統志》記載,「石脂:在鄜州東十五里采銅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燭一支,敵蠟燭之三。」②潤滑及防腐。《水經注》記載,石油「膏車及水碓缸甚佳」,「膏車」即用來潤滑車輪及車軸。《元和郡縣志》也有類似的記載,「水上有黑脂,人以草盝取用,塗鴟夷酒囊及膏車」。③葯用。《魏書》記載,「龜茲國……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如

甚臭,服之發齒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自後每使朝貢。」《元一統志》也有類似記載,「石油……氣雖臭而味可療駝馬羊牛疥癬」。④火攻。《元和郡縣志》記載了利用石油火攻的一則著名戰例「……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圍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賴以獲濟」(傅正華,1996)。

但是直到近代,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地質工作,.19世紀末,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地質人員,也沒有建立地質礦產調查的部門或機構。中國近代早期的地質調查工作是外國人做的。最早是美國人龐培利(Pumpelly),他於1862~1865年在中國和日本做了地質調查,並應清政府的邀請考察過京西煤礦。而影響最大的是德國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從18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他曾兩次來中國考察,回國後著有《中國》一書,附有地文、地質圖兩冊(夏國治,程裕淇,1990)。這些外國人的工作,對中國的地質研究和地質工作起到了先導作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地質工作始於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在實業部礦務司下設置了地質科,由191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的章鴻釗主持其事。這是中國政府中第一次有了管理地質工作的機構。1912年4月,實業部隨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後政府機構幾經改組,但主管地質的部門仍然保留,只是名稱和隸屬關系有所改變。

1913年9月,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規劃和總管全國的地質調查工作,「地質調查所掌事務如左:一,關於地質構造調查事項;二,關於礦床調查事項;三,關於地形圖及地質圖調制事項;四,關於礦肥及土性調查事項。」(李學通,2006)地質調查所由在英國學習地質歸來的丁文江任所長。在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的同時,設立地質研究所,由章鴻釗任所長,研究所實為培養地質人才的講習所。當年,研究所借得京師大學堂理科地質門的房屋設備,招收了30名學生,開始自己培養地質人才。因各種原因,30名學生中只有21人完成了學業,18人獲得了畢業證書,其中葉良輔、謝家榮、王竹泉、李捷、李學清、劉季辰、譚錫疇、周贊衡、朱庭祜等人後來都成為著名的地質學家。1916年,章鴻釗、翁文灝將地質研究所師生歷年所作地質調查報告等成果,編纂成《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一冊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自編的區域地質著作,結束了中國地質情況主要由外國人調查和論述的局面(李學通,2006)。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於地質調查工作,地質研究所在1916年第一批學員畢業後便停辦了。盡管地質研究所只辦了一期,但培養出了中國第一批地質調查研究人才,為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奠定下第一塊基石。

1916年6月,研究所的18名畢業生到地質調查所擔任調查員。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地質專業隊伍。這支隊伍隨即在河南、山東等省測制百萬分之一地質圖,並對一些礦山做了調查。對岩石、礦物、古生物的研究也開始著手,同時,還派人對上海、天津港口的地質問題和安徽、甘肅的地震做了考察。

1918年,北京大學將京師大學堂原理科地質門恢復為地質學系,原北洋大學礦業科部分學生也轉入該系學習。1920年,該系首批學生畢業。同一年,李四光,以及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A.W.Grabau)到北京大學地質學系任教。隨後,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西南聯合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後改為西北大學)也相繼開設了地質系、組。20世紀40年代,唐山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北洋大學也成立了地質系、組。中國地質教育開始走向興旺發達時期(夏國治,程裕淇,1990)。

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成立,章鴻釗任第一屆學會會長,翁文灝、李四光任副會長,謝家榮任秘書長。中國地質學會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團體之一。中國地質學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地質科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奠定了我國地質學由萌芽走向成熟的基礎,對於展開橫向聯系、交流學術成果、跨入國際地質學界行列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地質學會卓有成效的活動為其贏得了崇高的國際聲譽,在國際學術界中佔有較重要的地位。1922年,翁文灝以中國唯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8月9日至19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13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並被選為學會副會長及評議員(李學通,2006;張銀鈴,2001)。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之初就創辦了《中國地質學會志》,於當年出版了第一卷。1949年前中國地質學界許多重要學術論文和重大理論及發現的提出,都是在該刊發表的。如李四光關於中國第四紀冰期論據(1922年)和地質力學理論的提出(1926年);翁文灝關於燕山運動的提出(1927年);周口店於1927年10月16日發現一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的報道;裴文中於1929年12月2日發現中國猿人頭蓋骨的宣布等(張銀鈴,2001)。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地質研究所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央研究院所屬13個研究所中成立最早的單位之一,李四光任所長。

自1912年實業部礦務司地質科的設立至1949年,中國地質工作從無到有,在克服重重困難中艱難前行。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時,僅有會員26人,到1928年前後,中國地質學家有了100多人,1940年以後,增加到約300人(孫樞,2002)。在此期間,我國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和大地構造學已有了相當扎實的基礎;區域地質學取得了重要進展,完成了1:100萬的14個國際地質圖幅和1:300萬中國地質圖;礦床學(含化石能源)初步奠基,並有白雲鄂博鐵礦、攀枝花鐵礦、昆陽磷礦、黔貴鋁土礦和淮南煤田等重大發現;礦物學和岩石學出現了一些重要論著;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和地球物理探礦等開始萌芽(孫樞,200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李四光在倫敦出版《中國地質學》,該書不僅綜述了中國各地地層,而且從地質構造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以較大篇幅討論了古生代各時期的海侵、中生代以後的堆積以及各個構造運動時期;總結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作者對中國和東亞構造型式和地殼運動,以及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闡述了地球表面形跡的動力學意義,奠定了地質力學的基礎。

1945年,黃汲清出版了《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專著,對中國地質構造在空間和時間上做了綜合研究,在對當時大地構造的主導概念進行闡釋的基礎上,系統總結和分析了中國大陸及其鄰區的區域地質資料,闡述了中國及其鄰區的前寒武紀地塊和各地殼運動時期及褶皺構造的基本特徵;論述了各地質歷史時期中國古地理輪廓和大地構造特徵、岩漿活動與成礦作用,劃分了中國大地構造單元和構造格架。該書被稱為「多旋迴構造理論」的奠基之作。

20世紀40年代初,潘鍾祥根據30年代前期對陝北和四川的地質調查所撰寫的《中國陝北和四川白堊紀石油非海相成因》在美國發表,該文明確指出,「石油不僅來自海相地層,也能夠來自淡水沉積物」,「如果有適宜之構造,則可成為良好的油田」。1943年,根據一隊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在新疆獨山子和庫車進行石油地質考察所撰寫的《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新疆主要生油岩系是侏羅系和下第三系(古近系),屬陸相沉積,「多期多層生儲油」的陸相沉積生油學說宣告誕生。

至1949年,留給新中國地質工作的起點是十幾個地質調查和研究機構,近800人的地質工作隊伍(包括非地質專業人員在內),十數台鑽機,17萬米的鑽探進度,以及剛剛開始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和地球物理工作(夏國治,程裕淇,1990)。

❿ 誰知道有那些著名的地質學家及其著作(詳細點) 先謝謝各位了

《漢書·地理志》是我國東漢歷史和地理學家班固撰著的專門記述西漢一代地理沿革及郡縣邑地理情況的一部專志,也是我國最早以「地理」二字作為篇名的著作。它上承《禹貢》、《職官》,下啟歷代紀傳體史書,開辟了我國正史地理志的先河。它內容豐富、體例完善,影響我國地理學發展近兩千年,在我國地理學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

《水經注》是我國北魏時期的一部宏大的地理學著作。該書是酈道元在大量史料和實際考察基礎上寫成的一部巨著,是一部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歷史沿革地理等內容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被地理學家劉獻廷譽為「宇宙未有之奇書」。

《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唐代學者李吉甫撰著的一部全國地理總志,是我國現存最早而又比較完整的全國地理總志,是被學術界認為「傳於今者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的中國地方誌書的代表著作。該書成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即用當時的年號作為這部書的書名。由於此書每鎮篇首列有地圖,圖前文後,相互補充,故名《元和郡縣圖志》。到了北宋時期,由於各種原因,四十七幅方鎮圖已散失無存。到了南宋時期,人們覺得再稱「圖志」已名不副實,於是改稱《元和郡縣志》。

《馬可·波羅行紀》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1324)於13世紀末撰寫的一部記述東游途中所見所聞的關於中國及西亞、中亞、東亞、東南亞及南亞各國歷史地理、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城市管理、宗教信仰及游獵節慶等活動的重要著作。它對歐洲人民擴大地理視野和了解東方世界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本書以其生動感人的故事、豐富多彩的內容、朴實別致的風格贏得了各國人民的歡迎,並在歐洲知識界引起了震動,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

《徐霞客游記》是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通過三十多年的旅遊,以日記體形式寫成的有關山川源流、地形地貌、岩石洞穴、瀑布溫泉、動植礦物、經濟貿易、民風習俗、城鎮村寨、民族關系等逾六十萬字的巨著,它在中國科學史乃至世界科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讀史方興紀要》是清代學者顧祖禹用數十年心血撰寫而成的一部中國歷史地理名著,是中國史學家和地學史上的一部曠世奇書。這部著作,取材宏博,考核精審,辨山川之源流,記州郡之沿革,志形勢之險夷,論攻守之利害,旁及政事之興衰得失、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之跡,集歷代之論,匯百家之說,是中國學術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中國歷史地理巨著。

《地質學原理》是英國近代地質學家賴爾的主要學術著作,又名《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這部書曾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在國內外都產生過廣泛影響。1872年由中國數學家華蘅芳和美國醫生瑪高溫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地學淺釋》。1959年徐韋曼又重新翻譯,以《地質學原理》為書名,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一著作的出現,標志著近代經典地質學的成熟。

《物種起源》一書,用大量的事實向全世界說明了物種和人類起源的真相。達爾文進化論是進化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也是現代進化論的主要理論源泉。它第一次把生物學放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在生物學上完成了一次偉大的革命。同時,它不僅是許多自然知識的理論綜合,而且還對自然發展史作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現在或將來,它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科學基礎。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在近代地理發展中,無論在德國還是在全世界,阿·赫特納的《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都稱得上是一部研究近代地理學理論問題的重要學術文獻。這部書以系統闡述地理學方法論而著稱,其中心思想是講述地理學的區域特徵。這部書的出版,在國際地理界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反響。在獲得有力支持的同時,還導致關繫到地理學的存在和發展的熱烈討論。

地理環境的影響》是美國人文地理學家愛·丘·森普爾(E·C·Senple,1863—1932)的一部重要地理學著作。「雖然這是她著作中最缺乏創造性的一部」,但是由於她全面地把拉采爾氏的正統人類地理學原理介紹到美國,並畢生致力於它的推廣工作,始終熱情不懈。「她是拉氏見解的最積極、最成功的信徒,在仍和國家都無人能同她相比。」她的這部著作,也由此贏得了國際聲譽,成為重要的人文地理學名著。

《人文地理學問題》是法國著名地理學家阿·德芒戎的一部文集。他一生從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由於忙於教學和編輯業務,除了代表著作《法國經濟地理》之外,沒有寫出獨立的理論專著。他的學術貢獻,不僅在法國地理學界影響巨大,而且在西方近代地理學史和世界人文地理學界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去世以後,法國地理學界為紀念他而編輯出版了這部文集。這些論文涉及了他對人文地理學的定義、研究對象、方法的闡釋與探討,從中可以看出他的地理學理論體系。這些論文,對當時法國和西方地理學界都產生過深刻影響。

《大陸和海洋的形成》較之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地質科學可謂「大器晚成」。把地質學真正奠定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科學革命,遲至20世紀上半葉才得以發生。人們公認,拉開這場科學革命序幕的是《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一書,作者即是被譽為「地質學中哥白尼」的魏根納。

《翁文灝選集》收集翁文灝的學術報告和學術論文共21篇,是翁文灝在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地理學、沉積學等方面的學術水平代表作。該書是一部代表我國近代地球科學尤其是地質學的奠基水平的學術著作之一。

《中國地質學》是中國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部地質學名著,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著作,是運用地質力學原理來研究區域地質形成規律的一部開拓性經典著作。此著作在地質科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中國現代卓越的氣象學家和地理科學家竺可楨於1966年發表的一篇重要的科學論著。這一論著系統科學地論述了我國五千年來氣候的歷史變遷,指出了冷暖波動的規律,並由此推測世界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可能存在著遷移現象。此項研究開創了我國歷史氣候學領域研究的新紀元,並成為世界地學界罕見的一部經典性著作。

《德國南部的中心地》德國地理學家沃爾特·克里斯塔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和鄉村集鎮及其與四周的農村服務區之間的空間結構特徵的研究,於1993年出版了《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並提出了中心地理論。該理論是以古典區位理論的靜態均衡理論為基礎,進而探討了靜態一般均衡後種區位理論,為此後的動態一般均衡後種區位理論(此理論用於研究規劃問題)奠定了基礎。

《不列顛群島—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斯坦普和比佛是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們的合著《不列顛群島—地理和經濟概論》一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英國地理著作。該書涉及自然地理、工業地理、交通地理、人口地理和農業地理諸多方面。1960年吳傳鈞選擇了該書的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部分,並以《不列顛群島—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工業、交通和居民等部分,則因國內已有〈英國經濟地理〉譯本,未再漢譯。本書的翻譯出版,為我們了解英國的自然地理和農業地理,特別是了解英國的土地利用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資料。

《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在地理學理論和地理學思想史研究中,美國地理學家R·哈特向撰著的《地理學的性質》(1939)和二十年後撰著的《地理學性質的透視》(1959),可以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地學著作。這一著作被認為是對地理學思想的主要奠基人觀點的權威論述與闡釋。1959年作者撰寫並出版了《地理學性質的透視》,以便對地理學性質問題作出正面的結論。這一新的著作被認為是「嶄新的、生動的、有力的和前後一貫的,沒有一個認真的讀者會不對作者在地理學方法文獻上的艱巨努力以及他卓越的分析能力表示欽佩。」

《寂靜的春天》是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科普作家萊切爾·卡遜於1962年寫成出版的科普著作。該書以嚴峻事實、犀利的筆鋒、通俗的語言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危機敲響了警鍾,警示人類不要自毀家園。

《西部科羅拉多河及其去流之探險》鮑威爾(John Wesley Powell)地質學家,美國原住民權威,該書不但是一部重要的地理論著,也被列入文學經典之作。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該書是黃汲清先生經過長期大量野外調查之後,總結中國及鄰區地質資料撰寫的一部中國大地構造的系統著作。該書以其精美的圖件和精練的文字,描繪了東亞大陸的基本構造單元的時空展布、構造樣式和相互關系,強調東亞中、新生代基底褶皺作用,分出古亞洲、太平洋和特提斯一喜馬拉雅三種構造型式,用活動論思想闡述了它們的發展、演化過程,提出多旋迴造山運動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特徵的著名論斷,被公認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經典著作,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用生物化石鑒定地層》英國地質學家史密斯1816年出版。該書是地層學的奠基性著作.此後,地層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研究地層的年代、構造和分布規律的地質學分支學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