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大自流盆地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大自流盆地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發布時間: 2021-02-27 13:22:38

⑴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的原理

自流盆地是一種具有承壓蓄水構造的向斜盆地,有大型復式構造盆地和小型單一向版斜構造盆地。主要由第四紀權以前的岩層組成。自流盆地一般分為補給區、承壓區和排泄區三部分。有時可有幾個承壓含水層,它們有各自不同的承壓水位。當蓄水構造與地形一致時,稱正地形,此時,下層承壓水位高於上層承壓水位。反之稱負地形,其下層承壓水位低於上層承壓水位。水位高低不同時,可造成含水層間通過弱水層或斷層「天窗」而發生水力聯系,形成含水層間的補給關系,高水位含水層補給低水位含水層。自流盆地按向斜構造的封閉程度,分為封閉自流盆地和開放型自流盆地。前者為向斜構造比較完整的承壓盆地,地下水徑流條件差,水交替程度弱,水礦化度提高。後者常被斷層或水文網切割,承壓水常沿斷層或河谷排泄於地表。

⑵ 最大的自流盆地怎樣形成的

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位於澳大利亞中東部,海拔在米以下。以埃爾湖附近為最低,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2米。

埃爾湖的面積約8200平方千米。有趣的是,這個湖是個時令湖,每隔3年多,就要周期性「消失」一次。原來。埃爾湖的水源主要是河水和雨水,只要當年雨量稀少,水分大量蒸發,常常會乾涸,因此它時而出現,時而又消失了。

埃爾湖是個大湖,暴雨來臨時,湖裡灌滿綠色混濁的水,湖的周圍,綠草繁茂,生機勃勃,能改變大陸中部乾旱的大陸性氣候。但是在乾旱年份,降水稀少,陽光強烈,水分被蒸發盡,變成厚厚的鹽層,湖消失不見了。

大自流盆地上河流很少,但地下水豐富,地面自噴井到建可見。澳大利亞是一個氣候乾熱的國家,有這樣大的自流盆地存在,確是一件幸事。由於井水含鹽分太高,不宜用來灌溉農田,一般可作牲畜用水。大自流盆地有176萬平方千米面積的地下水可供畜牧用,有23萬平方千米面積的地下水可供草原灌溉。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這么大的自流盆地呢?原來,這里的地質構造是一個大向斜,東部山地地層向西傾斜。盆地地下含水層,是侏羅紀多孔砂岩。含水層上下為不透水層,下層為古生代沉積岩不透水層,上面為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砂岩含水量來源於降水豐富的東部高地,隨著雨水的滲透作用,一部分降水沿滲水層流入盆地中部。由於地勢東高西低,水源壓力很大,降水可源源不斷地向盆地中部運行。透水層成為巨大的地下水「貯存庫」,不透水層成為受壓很大的承壓層。只要人們在上部承壓層鑿井、穿眼,地下水就可很快噴出,形成「自流水」。

⑶ 大自流盆地的介紹

大自流盆地(Great Artesian Basin)亦稱「澳大利亞大盆地專」(Great Australian Basin),是世界第三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屬大的自流盆地。在澳大利亞,是世界最大自流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在澳大利亞岩層上,覆蓋著不透水層,東部多雨,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透過鑽井或天然泉眼等湧出地表,所以自流盆地因此而得名。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發展得益於這種得天獨厚的地形。

⑷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是什麼意思

澳大利亞中部是一個大的向斜構造,多承壓水,井水可自流湧出,所以被稱作大自流盆地。

⑸ 大自流盆地的地理位置

大自流盆地(Great Artesian Basin),亦稱「澳大利亞大盆地」(Great Australian Basin),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迴流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答偏東,即中央低地區北部1/3 的地區范圍內。
大淺碟形凹陷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即中央低地區北部1/3的地區范圍內,面積約177萬平方千米。介於東部高地與西部高原之間,自卡奔塔利亞灣向南,直至達令河上源和艾爾湖盆地,包括昆士蘭州的1/3地區、新南威爾士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 ,面積175萬平方千米,地下廣布著承壓水層。東部邊緣大致以大分水嶺西麓為界,地勢較高,西、北、南三邊較低。亦稱澳大利亞大盆地,是一大淺碟形向斜盆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分布區。此外,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自流盆地和半自流盆地。盆地中現已有自流井4500多眼,半自流井2萬多眼。井水礦化度西高東低,有些井水溫度較高,不利於農業灌溉(可明溝降溫後使用),但可供牲畜飲用。
澳大利亞盆地的地下水大多為含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鎂和氯化鈉的熱水井,不適於農業灌溉,但是為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北部地方的干早牧區提供了充足的牛羊飲用水源。

⑹ 大自流盆地是什麼樣的

在盆地中抄打井,水能順井自襲行向外噴出,這樣的盆地,叫自流盆地。澳大利亞的中東部地區,就有這么一個盆地,面積約177萬平方千米,人們稱其為「大自流盆地」。在世界自流盆地中,它是最大的。

在這個盆地中旅行,地面自噴井隨處可見。像澳大利亞這樣氣候乾熱的國家,有這樣的大自流盆存在,不能不說是一種大幸。大自流盆地的地質構造是一個大向斜。盆地地下含水層,是侏羅紀多孔砂岩。含水層上下為不透水層。頂面為不透水層白堊紀頁岩;底面不透水層為古生代沉積岩。砂岩含水層出露於降水豐富的東部高地。隨著雨水的滲透作用,一部分降水沿滲水層流入盆地中部。由於地勢東高西低,水源壓力很大,降水可源源不斷地向盆地中部運行。透水層成為巨大的地下水「貯存庫」,不透水層成為受壓很大的承壓層。只要人們在上部承壓層鑿井、穿眼,地下水就可很快噴出,形成「自流水」。

大自流盆地的地下水,深200~2000米,儲量非常豐富。由於水溫和水質礦化度較高,人類飲用和農業灌溉都有一定困難,但是作為畜牧用水卻是一大寶貴資源。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養羊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大自流盆地對其牧業發展有特殊作用。

⑺ 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形成的原因

大淺碟形凹陷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即中央低地區北部1/3的地區范圍內,面積約177萬平方千米。介於東部高地與西部高原之間,自卡奔塔利亞灣向南,直至達令河上源和艾爾湖盆地,包括昆士蘭州的1/3地區、新南威爾士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 ,面積175萬平方千米,地下廣布著承壓水層。東部邊緣大致以大分水嶺西麓為界,地勢較高,西、北、南三邊較低。亦稱澳大利亞大盆地,是一大淺碟形向斜盆地,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分布區。此外,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自流盆地和半自流盆地。盆地中現已有自流井4500多眼,半自流井2萬多眼。井水礦化度西高東低,有些井水溫度較高,不利於農業灌溉(可明溝降溫後使用),但可供牲畜飲用。 名稱的由來 [編輯本段] 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 人工鑽井 [編輯本段] 第一個人工鑽井於1878年在新南威爾士州的伯克附近鑽成,1970年前後,共有自流鑽井4500孔,另有需使用抽水機的半自流鑽井 2 萬孔 ,70 年代末,前者已減為約2900孔。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是離東部受水區越遠就越高。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的鈉離子含量太高,不宜於農業灌溉,但大部分尚可供牲畜飲用。有些井的水溫很高,須待降溫後方能使用。地下水到達地面的水量不大,全盆地年總涌流量僅1.99億立方米,但對乾旱半乾旱地區畜牧業作用極大。一年中盆地可供水1.99億立方米,為世界上最大的自流井盆地。自流井盆地的地質構造為一大向斜層,間有褶皺、斷層和花崗岩山脊。盆地由不透水的白堊系海相和湖相頁岩以及含水層的侏羅系砂岩組成。盆地東緣的露頭處高於海面244-900米,由此向西傾斜,至昆士蘭州西南邊緣低於海面下2,130米。在北部地方和南澳大利亞州露頭處的高度為150─l,550米。盆地內一般有2─3個含水層,最上面的含水層已普遍開鑿利用,只需鑽深約30米用抽水機就可吸水。最初鑿井可獲得大量地下水。但是,由於鑿井太多(已達18,000個),而且抽水時間已久,地下水量正在逐漸減少,甚至有些鑽孔已無地下水供應。 在大自流井盆地各處鑽孔深度不同,如昆士蘭州的最深鑽孔為2,179米,是在布萊克霍爾區域;新南威爾士州為1,390米;南澳大利亞州為1,654米。地下水的溫度與含水層的深淺有關,一般是含水層距地面越近,則水溫越低;反之越高。據記錄,最高地下水溫見於昆士蘭州的1,735米鑽孔,其水溫為110℃。在南澳大利亞州東北部的戈伊德拉貢(Goydcr Lagoon)深1,435米的鑽孔,地下水溫達97.7℃。鑽孔內的地熱梯度(亦稱地熱增溫率,指恆溫帶以下每往下加深一定深度,溫度增加的速度)各地也不一樣。如以地熱梯度0.3℃為例,在新南威爾士和南昆士蘭需鑿深19米,而在南澳大利亞只需鑿深3.1米。 澳大澳大利亞盆地的地下水大多為含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鎂和氯化鈉的熱水井,不適於農業灌溉,但是為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北部地方的干早牧區提供了充足的牛羊飲用水源。

⑻ 大自流盆地地質構造和儲存的地下水類型是什麼

地下水抄類型是承壓水。

澳大利亞盆地位襲於澳大利亞東部,又稱自流盆地。該盆地的地質構造是一個巨大的向斜盆地。水層埋藏在上下兩個隔水層之間,為承壓水。含水層在濕潤的東部山地出露,向西傾斜,一部分滲入地下的降水順著傾斜的含水層流向盆地中部。盆地中部為承壓水的承壓區,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壓力,在貧地地勢較低處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噴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亞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自流井的鹽度高,不宜用來灌溉農田,一般可作牧畜飲用水,因此對畜牧業發展非常有利。

⑼ 大自流盆地的地質構造

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第一個人工鑽井於1878年在新南威爾士州的伯克附近鑽成,井深44米。此後鑽井深度隨地下含水層深度而異,有很多不到60米的淺井,也有個別可達2000米以上的深井。1970年前後,共有自流鑽井4500孔,另有需使用抽水機的半自流鑽井2萬孔,70年代末,前者已減為約2900孔。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是離東部受水區越遠就越高。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的鈉離子含量太高,不宜於農業灌溉,但大部分尚可供牲畜飲用。有些井的水溫很高,須待降溫後方能使用。地下水到達地面的水量不大,全盆地年總涌流量僅1.99億立方米,但對乾旱半乾旱地區畜牧業作用極大。地跨昆士蘭、南威爾士和南澳大利亞3州。包括達令(Darling)河和埃爾(Eyre)湖兩集水區的大部分。向北延伸至卡奔塔利亞(Carpentaria)灣。面積1 750 000平方公里(676 250平方哩),佔全澳大利亞國土總面積的1/5。地下水位差異極大。最深的自流井達2100公尺(7 000呎)。日平均涌水量達13億升,經明渠和塑料管道輸往當地農田、牧場和居民點。

⑽ 地理裡面大自流盆地是怎麼形成的啊

大自流盆地的東側是大分水嶺,由於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風的影響,降水較多,豐富的雨水沿著隙水的岩層向低窪處滲透在盆底底部鑿井,到蓄水層,中部盆地的地面低於地下貯水層水面,再加上水本身的壓力,水就可以自動噴出地面了.這些水是發展畜牧業的寶貴資源.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