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補勘工程量怎麼算
『壹』 怎樣進行地質勘探測量
作為從事地質工程的技術人員,除了應掌握地質勘探工程的專業知識外,還應熟悉勘探工程中的測量工作,尤其是現在測量電子儀器的廣泛使用,測量儀器操作越來越簡單,應具 有參與或組織實施測量業務的能力,合理使用測量資料。
地質勘探測量通常包括地質填圖、勘探工程、地質剖面等測量工作。
第一節 概述
地質勘探是為了詳細查明地下資源,並確定礦物位置、形狀及儲量。地質勘探一般分為普查、詳查和精查三個階段。普查階段是根據在地表上所發現的礦點(礦體露頭)以及配合地表揭露工程和少量的勘探工程等手段所進行的地質觀察。初步查明礦產的品種、礦體的規模、形狀和產狀,確定礦石的品位和儲量。詳查階段亦稱勘探階段,是在普查基礎上對礦區進行更詳細的勘查,目的是查明礦區的地質構造、礦體產狀、礦石品位、物質成份及儲量等獲得更可靠的地質資料。精查是在普查和詳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明礦產品的埋藏情況,確定礦體的品位、儲量、開采價值、開采方法等,為下一步開礦作好准備。地質勘探工程測量是為地質勘探提供可可靠的測繪資料,配合地質勘探作業以保證任務的完成。
地質勘探工程測量的主要工作任務是:
1.為勘探工程的設計和研究地質構造提供勘探區域的控制測量和各種比例尺的地形圖; 2.根據地質工程的設計,在實地給出工程施工的位置和方向(又稱定位和定線); 3.竣工後測出工程點的平面坐標和高程;
4.提供編制地質報告和儲量計算的有關圖紙資料。
為了進行上述測量工作,應首先在勘探區建立測量控制網,控制網的等級應以《地質勘察測量規程》為依據,並結合勘探區的地形條件和勘探網的密度和精度要求,還應同時滿足礦區所需比例尺地形圖測量的需要,其它測量工作在控制測量的基礎上進行。一般情況下作為地質勘探區首級平面控制網,可根據勘探面積、勘探網密度和地形條件,布設四等或5″級導線網,若有GPS接收機,也可布設相應等級的GPS控制網,在此基礎上再以交會、導線等方法進行加密。高程式控制制網根據不同的精度要求,可採用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或GPS測高。
當勘探區已建立地形測量控制,如果精度能滿足勘探工程測量的需要時,應利用其作為一切勘探工程測量的平面和高程式控制制,不必重新布網。如其密度不夠,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加密。
勘探區的地形測量是為地質勘探工程服務的,測圖比例尺的大小是隨地質勘探對礦石儲量計算的精度要求不同而變化的。儲量計算的越精確,測圖比例尺就越大,隨著勘探工程的進展,勘探工程所需的地形圖比例尺也逐漸變大。一般應滿足大比例尺(1:500~1:5000)測圖的需要。
第二節 地質填圖測量
在礦區勘探工程中,首先要進行地質填圖,通過地質填圖來詳細查清地面地質情況,劃分岩層,確定礦體分布,以便正確了解礦床與地質構造的關系及規律,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並作為儲量計算的地表依據。
一、地質填圖的比例尺
地質填圖是用地形圖作為底圖,將礦體的分布范圍及品位變化情況、圍岩的岩性及地層
的劃分、礦區的地質構造類型以及水文地質情況等填繪到地形圖上,即成為一張地質地形圖。在地質工作的各個階段,要填繪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在普查階段,要填繪1:10萬或1:20萬的區域地形圖,詳查階段,要填繪1:1萬、1:2 .5萬或1:5萬的地質地形圖。在精查階段,填圖比例尺依據礦床的具體情況而定,若礦床的生成條件簡單,產狀較有規律,規模較大,品位變化較小,則採用的比例尺就小,反之較大。一般規模大、賦存條件簡單的礦床如煤、鐵等沉積礦床,通常用1:1萬至1:5萬比例尺的地質地形圖;對於規模較小、賦存條件較復雜的礦床如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的內生礦床,通常用1:2000和1:1000的地質地形圖;對於某些稀有金屬礦床,還可採用更大的比例尺,如1:500。一般地形圖的比例尺應與地質填圖的比例尺相同,
二、地質填圖的方法
地質填圖測量包括地質點測量和地質界線測量兩個步驟,其中地質點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工作。
地質點是指勘探礦區地表上反映地質構造的點,如露頭點、構造點,岩體和礦體界線點、水文點等。它們是地質人員進行地質調查的地質觀察點,是填繪地形圖的重要依據。這就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將地質點測繪在地形圖上。地質點的位置是地質人員在實地觀察確定的,確定後用紅油漆或插一小紅旗作為標記,並編號。
測定地質點前應准備好作為底圖的地形圖,控制點資料,並對控制點進行檢查。要充分利用測區已有的控制點,如果控制點不足,可採用導線測量等方法加密。地質點測量作業方法、程序及要求與地形測圖的碎部點測量完全相同,地質點測量一般由地質人員與測量人員共同完成。地質人員在選擇地質點,描述地質內容和繪繪制地質藍草圖時,兼職立尺員,測量人員按照地形圖中測碎部點的方法,測定地質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最後製成地質地形圖。
礦體及岩層界線的圈定:在測定地質點的基礎上,根據礦體和岩層的產狀與實際地形的關系,將同類地質界線點連接起來,並在其變換處適當加密點,地質界線的圈定一般由地質人員現場進行,也可野外記錄,室內圈定。圖12-1是地形圖作為底圖繪出的部分地質圖,圖中虛線表示的是根據地質點和地質界線的觀測資料圈定的地質界線,例如虛線1~2表示侏羅系(J)和三疊系(T)地層的分界線(P為二疊系、C為石炭系、D為泥盆系、S為志留系)
三、地質填圖中的注意事項
1、 地質人員在進行地質點觀察時,應攜帶地形圖,並繪制草圖
3
2、 地質填圖應充分利用已有的控制點,包括圖根點,控制點經檢查符合要求的情況下,
可以直接使用。當控制點丟失或破壞時,必須重新建立圖根控制。
3、 地質點測量根據具體的條件可採用:平板儀極坐標法,經緯儀配合小平板儀法,有
條件可採用全站儀進行數字化成圖方法測設或用RTK直接測量地質點的坐標。
第三節 勘探工程測量
一、勘探線、勘探網的測設
在地質勘探過程中,各種勘探工程如槽、井、鑽孔和坑道等一般都是沿著一定直線方向布設的,這些直線叫勘探線。勘探線又彼此交叉構成一定形狀的格網,稱為勘探網
(一)勘探線、勘探網的布設形式
勘探工程的布設,一般是平行於礦體走向或者垂直於礦體的走向。人們把平行於礦體走向的勘探線稱為橫向勘探線。垂直於礦體走向的勘探線稱為縱向勘探線。縱橫勘探線相互交叉構成勘探網。勘探網的形狀和密度由礦體的種類及產狀確定。一般有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線型。
勘探網內勘探線的間距是根據礦床類型、勘探階段要求探明的儲量等級而定,一般在20米至1000米之間。為了控制勘探線和勘探網的測設精度,也須遵循先整體後局部的原則,首先在礦區中布設一基線,然後再布設其它勘探線。如圖12-3所示,M、N為基線。勘探網上點的編號以分數形式表示,分母代表線號,分子代表點號,以通過基線P的零點為界,西邊的勘探線用奇數表示,東邊的用偶數表示;以基線為界,以北的點用偶數號表示,以南的用奇數表示。
0
2
表示基線與東第一條勘探線的交點。 (二)勘探線、勘探網的測設 1、基線的測設
在已建立測量控制網的情況下,根據地質勘探工程的設計坐標和已知測量控制點的坐標反算測設數據,直接將地質勘探工程測設到實地上。在尚未建立控制網的勘探區,若沒有全站儀,應首先布置勘探基線作為布設勘探網的控制。由地質人員和測量人員實地確定基線的方向和位置,基線一般由三點組成,
『貳』 水文地質條件補充勘探
(一)物探
要准確確定小礦越界采空區及其積水情況,必須在採用人工調查方式的基礎上,採用地面瞬變電磁方法進一步確認15采區東北部、23采區東部及31采區西部小媒礦越界采空及積水情況,保證采區開拓掘進的安全。探測范圍約3km2。
對西翼采區(約3km2)採用地面三維地震勘探查明二1煤煤層中構造發育情況,控制落差在5m以上的斷層。
(二)水文地質鑽探
水文地質鑽探與地下水觀測系統建設同步進行,在地面觀測孔及井下觀測孔施工過程中探查L5-6灰岩、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富水性,具體要求按水文地質勘探規程。
(三)水文地質試驗
根據對超化煤礦現有資料的分析,地面觀測孔完成後可進行抽水試驗和連通試驗,井下疏水巷和疏水鑽孔完成後可進行井下放水試驗,也可採用脈沖干擾試驗的方法。
1.抽水試驗
(1)抽水試驗目的
1)確定抽水井(孔)特徵曲線和實際涌水量,評價含水層的富水性,推斷和計算井(孔)最大涌水量與單位涌水量;
2)確定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為評價地下水資源、預測礦井涌水量、確定礦井疏干排水方案等提供依據;
3)判定龜山斷層性質,了解各灰岩含水層(組)之間的水力聯系。
(2)抽水試驗安排
1)正式抽水試驗:在WO2孔進行正式抽水試驗一次,試驗時段約144h。要求進行3次降深非穩定流抽水試驗,原有灰岩水文孔和新增水文孔約11個孔均進行觀測。在抽水試驗過程中,同時進行地下水示蹤試驗,探查龜山斷層的導水性,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含水層的連通性以及含水層間的水力聯系(見水文地球化學探查)。
2)簡易抽水試驗:地面各觀測孔鑽進至目的層位均進行簡易抽水試驗1次,試驗時段72h。要求做一次最大降深抽水試驗,是否有觀測孔不做要求。
(3)水位、水量觀測基本要求
1)觀測孔及抽水主孔靜止水位觀測。一般每小時測定一次,3次所測數字相同或4h內水位相差不超過2cm,即為靜止水位。
2)動水位及水量觀測。抽水孔動水位、水量的觀測與觀測孔水位的測量工作需同時進行。較遠的觀測孔,可在開泵後延遲一段時間觀測。
i.按穩定流公式計算參數時,抽水孔的觀測時間間距視穩定情況而定。一般開泵後水位和水量波動較大,應每5~10min觀測一次。然後,視穩定程度,改為15min或30min觀測一次;
ii.按非穩定流計算參數時,抽水孔應保持出水量(或水位)為常量。若前後兩次觀測的流量變化超過5%時,應及時調整。觀測時間主要應滿足於繪出計算用的各種曲線圖,特別是對數關系曲線。要求在開泵的頭10~20min內,盡可能准確記錄較多的數據。一般觀測時間間距如下(min):1,2,2,5,5,5,5,5,10,10,10,10,10,20,20,20,30,30……
iii.一般情況下,抽水試驗結束或中途因故停泵,應進行恢復水位觀測。觀測時間間距,應按水位恢復速度確定。一般為1,3,5,10,15,30……單位為分鍾,直至完全恢復。觀測精度的要求同靜止水位的觀測。
3)穩定標准要求。①抽水過程中的水位和水量歷時曲線不能有逐漸增大或減少的趨勢;②在穩定時間段內,主孔水位波動值不超過水位降低值的1%;當降深小於10m時,水位波動值不應超過3~5cm。觀測孔水位波動值不應超過2~3cm;③抽水量波動值不超過正常流量的5%,當水量很小時可適當放寬;④當主孔和觀測孔的水位與區域地下水位變化趨勢及幅度基本一致時可以視為穩定。
2.井下放水試驗
放水試驗可在不同階段按解決問題的不同分別進行。
1)在22,21,23采區井下水文地質觀測孔施工期間,在鑽孔鑽至設計深度並埋設孔口裝置後,進行簡易放水試驗,觀測鑽孔涌水量和鑽孔水壓(水位)。當已有多個觀測孔時,一孔放水時,應在其他孔進行水壓(水位)觀測,特別應注意觀測水位恢復曲線。觀測數據可用於計算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評價工作面或采區涌水量。
2)在疏水巷中布置的放水孔全部完成後,在西翼采區和東翼采區聯合進行一次L1-3灰岩含水層放水試驗。放水孔分布在21,22,31采區,計12個孔,預計穩定放水量1000~1200m3/h,觀測系統則盡可能利用井田范圍內已完成的井上、下觀測孔,約33個,包括L5-6灰岩觀測孔、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觀測孔。試驗採用大流量、大降深、非穩定流方法,放水試驗時間包括水位恢復觀測共15~20d。此次試驗將對L5-6灰岩、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含水層進行聯合觀測,充分暴露塊斷內L1-3灰岩含水層的水文地質條件,L5-6灰岩、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含水層間的水力聯系,查明塊斷水文地質邊界條件,計算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預計礦井涌水量。同時,放水試驗時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含水層的水位動態也將為深部開採的防治水方案提供重要依據。
(四)水文地球化學探查
1.取水樣地點和方法的要求
為了建立不同含水層的水質判別標准,應在鑽孔中或井下採取不同含水層的水樣,即:二1煤頂板砂岩水、老窯水、L7-8灰岩水、L5-6灰岩水、L1-3灰岩水和奧陶系灰岩水。
取樣點的分布應盡量廣泛,同一個鑽孔的水質應定期化驗,跟蹤水質變化。這樣所建立的判別函數更具代表性,不會因「特例」而出現不應有的誤判。
2.水樣採取數量和測試要求
奧陶系灰岩水水樣:在新布奧陶系灰岩觀測孔、原有觀測孔及奧陶系灰岩供水孔中分別採取,觀測孔中取樣要求使用定深取樣器,經洗孔後在孔內取一組水樣,一部分做水質全分析,一部分做δT,δD,δ18O值的測定。
二1煤頂板砂岩水和L7-8灰岩水樣:在地面不同觀測孔內分別取樣,各取3組,做水質簡分析。
老窯水水樣:在井下老窯水出水點分別採取,共取3組,做水質全分析。
L1-3灰岩水樣在井下放水孔中採取,各放水塊段分別採取,共取3組,一部分做水質全分析,一部分做δT,δD,δ18O值的測定。
3.放水試驗時的水樣分析要求
在放水前3日內,於放水孔和觀測孔採集簡易水質分析樣。
當放水量達到最大且各觀測孔水位基本穩定時,在所選孔中再取3組同位素水樣,而當整個放水試驗結束且觀測孔水位恢復水位穩定時,再取最後3組水質簡分析樣和環境同位素樣。
水樣的採取方法應按照部頒「煤炭資源地質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長期觀測及水樣採取規程」執行。
(五)岩石力學參數測試
煤層底板隔水層岩石力學性質是底板隔水層抗水壓能力及帶壓開采理論計算的重要數據,因此,在地面觀測孔施工過程中應採取相應層位的岩樣,做岩石力學試驗。
地面2個奧陶系灰岩孔及3個L1-3灰岩孔分別採取二1煤底板岩樣,用以測定隔水層岩石力學性質,每孔取1組,每組18個岩樣,共計5孔(組)。
單孔岩樣測試項目:密度:1塊;容重:1塊;抗壓強度:3塊;抗拉強度:3塊;彈模與泊松比:1塊;抗剪:6塊;滲透性:3塊。
『叄』 工程地質勘查預算標准
以工程建築為目的,對岩石和土進行的各種試驗的總稱。岩土試驗是工程地質勘察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使岩、土試樣脫離母體的取樣試驗和在岩、土體上直接進行的原位試驗。取樣試驗主要測定:①表徵岩、土結構和成分的指標。如岩石的密度、吸水率和飽和吸水率等;土的粒度級配、天然含水率、密度、液限和塑限、脹縮性指標、崩解性指標、毛管水上升高度等。②滲透性指標。③變形性能和強度指標。變形指標,如岩石的各種模量以及土的壓縮系數和變形模量;強度指標,如岩石的單軸抗壓強度和抗拉強度以及岩、土的內摩擦角和內聚力。測定岩、土內摩擦角和內聚力的剪切試驗,分為直剪試驗和三軸剪切試驗。前者是試樣在不同的壓應力作用下直接施加剪應力,並使之沿預定的面發生剪切變形直至破壞。原位試驗主要包括以下項目:①載荷試驗,是在試坑或鑽孔中模擬天然地基條件施加垂直荷載,觀測沉降與荷載的關系。根據荷載與沉降關系曲線確定地基土體的承載力和計算變形模量。②旁壓試驗,是將旁壓器安置在鑽孔中,通入高壓水使旁壓器向孔壁施加水平壓力,孔壁土體發生變形,測量壓力與孔壁土體的變形,繪出壓力-變形曲線,並據以求得地基承載力。③十字板剪切試驗,是將十字板頭(由4塊矩形鋼板呈十字形焊接在軸桿上)壓入鑽孔中,等速轉動軸桿帶動十字板頭,根據對所施加的純扭矩與土體對十字板頭的阻抗力矩相平衡的原理,計算土體的抗剪強度。此種試驗僅適用於飽水的粘性土。④觸探,是將一定形狀的特製探頭壓入或用重錘擊入鑽孔孔底,根據土體對探頭貫入的阻抗力,求得土體的某些工程地質參數。用靜力將錐形探頭壓入土體中的為靜力觸探,由試驗可直接測得貫入阻力以及錐頭阻力和側壁摩擦力。利用它們可以對土體分層,確定土體的承載力,或者通過經驗關系或估算粘性土體的壓縮變形指標、飽水粘性土體的抗剪強度以及砂土的密實度等。用一定質量的重錘將錐形探頭擊入土體中的為動力觸探。動力觸探以一定落矩將探頭擊入土體中一定深度所需要的錘擊數為主要指標。標准貫入試驗實質上是一種管狀探頭(常稱為標准貫入器)的動力觸探。根據不同類型動力觸探的錘擊數,可以確定不同類型土體的地基承載力,或者通過經驗關系,估算粘性土和砂土的抗剪強度,以及粘性土的壓縮變形指標,判斷粘性土的稠度狀態以及砂土的密實度和振動液化的可能性。勘察時對土質取樣試驗後所了解到的信息是後續工程設計、施工等各項工作的基礎,只有知道了土質的情況,才能地基基礎的類型及地基處理的方法,才能准確的設計工程圖紙,也才有可能根據施工圖紙做出准確的工程造價的估算、預算。
『肆』 地質勘探屬於工程測量么
和測量有共同的相似點…但不屬於工程測量…
『伍』 為什麼做了地質勘察,還要做施工補充勘察
目的是為了解決編制各個建築物及其各個部分的施工詳圖時的工程地質問題。主要是利用各種開挖面和施工導硐進行,必要時還可布置專門性的平硐、大口徑鑽井以及現場試驗等。
為了提供各設計階段所需的工程地質資料,勘察工作也相應地劃分為選址勘察(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勘察、詳細勘察三個階段。對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或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重要建築物地基,尚應進行預可行性及施工勘察;對於地質條件簡單,建築物佔地面積不大的場地,或有建設經驗的地區,也可適當簡化勘察階段。
(5)地質補勘工程量怎麼算擴展閱讀:
施工補充勘察的作用:
1、查明工程影響范圍內地基土的地層結構、岩土類別、埋藏條件、分布規律及各岩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並評價其工程特性。查明基岩淺埋區覆蓋層厚度及基岩風化層厚度、破碎程度;
2、查明擬建場地內地下水類型、埋藏條件及其特性,並對地下水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作出評價;
3、查明場地有無影響工程穩定性的不良地質現象(暗渠、暗塘、地下障礙物、防空洞、舊基礎、孤石、甲烷等) 及分布范圍,分析其對工程可能產生的影響,並提出整治建議;
4、對基坑開挖的支護方法和降水措施提出建議,對開挖可能導致的岩土問題(如流砂、突涌等)進行預估,提供深基坑圍護設計、施工所需的各種參數;
5、結合場地各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提出合理、經濟的基礎方案,並提供相應的設計參數。提供可供選擇的樁基持力層以及相關的樁基設計參數。
『陸』 工程地質勘察的工作量
主要根據工程類別與規模、勘察階段、場地工程地質的復雜程度和研究狀況、工程經驗、建築物等級及其結構特點、地基基礎設計與施工的特殊要求等六個方面而定。
『柒』 工程地質勘探如何收費
如果,採用樁基礎的話,一般地層,主樓長方向布置六根樁足夠了,寬度回方向上布置五根樁答也足夠了。一共是30根樁。單根樁的深度按20米計算,一共是600米。勘探施工一般都是在樁的位置上打孔進行勘探,加上場地外圍打六個20米的控制孔一共需要1000米進尺,當然,地層變化不大的時候,可以大幅削減勘探孔的數量,比如樁位的勘探孔可以跳著打等,這樣的話,進尺大約是在500~1000m,按照市場上的價格,土層勘探一般是120元/米,總價就是6~12萬元。前期的地質勘察費用,以及勘探中的青苗賠償什麼的忽略不計。
『捌』 地坑的工程量怎麼算
『玖』 地質補勘是在什麼時候進行的,是在地質詳勘後局部進行的嗎地質初勘和地質詳勘分別一般是多少米一個孔
可以這么理解,地質補勘一般是針對有前期勘察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地段進行的勘察,相比較而言,補勘時一般選在數據異常的地段,有工業價值的元素含量高的地段。具體多少米一個孔針對不同的礦種是不一樣的,和用於勘探的資金也是有關系的。
『拾』 建設工程地質勘探有多大工程量
建設工程地質勘探有多大工程量,要看工程大小。
工程地質勘察的任務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查明工程建築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闡明其特徵、成因和控制因素,並指出其有利和不利的方面。
2、分析研究與工程建築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評價,為建築物的設計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
3、選擇工程地質條件相對優越的建築場地。建築場地的選擇和確定對安全穩定、經濟效益影響很大,有時是工程成敗的關鍵所在。在選址或選線工作中要考慮許多方面的因素,但工程地質條件常是重要因素之一,選擇有利的工程地質條件,避開不利條件,可以降低工程造價,保證工程安全。
4、配合工程建築的設計與施工,據地質條件提出建築物類型、結構、規模和施工方法的建議。建築物應適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施工方法和具體方案也與地質條件有關。
5、提出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質條件的措施和建議。任何一個建築場地或工程線路,從地質條件方面來看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但從工程措施角度來看幾乎任何不良地質條件都是能克服的,場地選完之後,必然要制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質條件的措施。只有在了解不良地質條件的性質、范圍和嚴重程度後才能擬定出合適的措施方案。
6、預測工程興建後對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制定保護地質環境的措施。大型工程的興建常改變或形成新的地質營力,因而可以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環境地質問題,如開挖邊坡引起滑坡、崩塌;礦產或地下水的開采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水庫引起浸沒、坍岸或誘發地震等,所以保護地質環境也是工程地質勘察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