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是什麼地質作用
㈠ 富士山是什麼岩石
應該是A 岩漿岩,因為富士山是死火山,其頂部是火山口,所以此處的岩石應是岩漿噴發後冷卻而成.
㈡ 富士山是怎麼形成的
由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擠壓隆起而形成。公元前286年因地震而形成的。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記載以來,共噴發過18次,最後一次是1707年,此後變成休眠火山。
自古以來被譽為靈峰,特別是在山頂部分設有淺間神社,被視為神聖的象徵。因為暫時沒有噴發,根據日本律令制設置了淺間神社用來祭祀,並確立了淺間信仰。
另外,由富士上人開創了富士山修驗道,這里也作為修驗道的靈場廣為人知,並實行了登拜。這些富士信仰隨著時代的變遷變得多樣化,以至形成了村山修驗及富士講等派別。現在,富士山麓周辺有著眾多觀光地,夏季盛行富士登山。
(2)富士山是什麼地質作用擴展閱讀:
富士山頂設有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用於祭祀富士山的神靈。因此,在富士山八合目以上除去登山道和氣象觀測所之外的385萬平方米土地,都屬於該神社所有。但是,由於無法確定靜岡縣和山梨縣的邊界,因此沒有取得土地所有權登記。
由於富士山是日本代表性的名山,因此日本各地都有用「富士」命名的地名。富士山麓附近,在靜岡縣有富士市及富士宮市、富士郡;在山梨縣有富士吉田市及富士河口湖町、富士川町。
其他經常見到的就是可以看見富士山的場所一般都用「富士見」來命名,如埼玉縣富士見市。也有與富士山相似的山用「富士」來冠名的,如信濃富士等。
㈢ 富士山的地形特點是什麼
山體呈圓錐狀,共噴發18次,最近一次噴發在1707年。雖處於休眠狀態,但仍有噴氣現象。形成回約有1萬年,答是典型的層狀火山。基底為第三紀地層。第四紀初,火山熔岩沖破第三紀地層,噴發堆積形成山體,後經多次噴發,火山噴發物層層堆積,成為錐狀成層火山。山上有植物2000餘種,垂直分布明顯,海拔500米以下為亞熱帶常綠林,500—2000米為溫帶落葉闊葉林,2000—2600米為寒溫帶針葉林,2600米以上為高山矮曲林帶。山頂終年積雪。
由於火山口的噴發,富士山在山麓處形成了無數山洞,有的山洞至今仍有噴氣現象。最美的富士山穴內的洞壁上結滿鍾乳石似的冰柱,終年不化,被視為罕見的奇觀。山頂上有大小兩個火山口,大火山口,直徑約800米、深200米。天氣晴朗時,在山頂看日出、觀雲海是世界各國遊客來日本必不可少的游覽項目。距今大約1萬1千年前,古富士的山頂西側開始噴發出大量熔岩。這些熔岩形成了現在的富士山主體的新富士。此後,古富士與新富士的山頂東西並列。約2500—2800年前,古富士的山頂部分由於風化作用,引起了大規模的山崩,最終只剩下新富士的山頂。
㈣ 富士山頂部岩石的形成過程與圖中地質作用對應的是A.①B.②C.③D.④
試題答案:A 試題解析:試題分析:富士山是日本的一座活火山,山頂岩石屬於岩漿岩回,故富士山頂部岩石答的形成過程應與圖中①地質作用相對應。考點:本題考查岩石圈的物質循環。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岩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示意圖的判讀。岩石圈的物質在內外力作用下不斷運動和變化,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岩漿的產生,構成岩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如下圖所示:
㈤ 富士山是怎樣形成的
富士山是一來座休眠火山。
是日本國內源的最高峰,也是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目前處於休眠狀態,但地質學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之類。
山體呈圓錐狀,共噴發18次,最近一次噴發在1707年。雖處於休眠狀態,但仍有噴氣現象。形成約有 1 萬年,是典型的層狀火山。基底為第三紀地層。第四紀初,火山熔岩沖破第三紀地層,噴發堆積形成山體,後經多次噴發,火山噴發物層層堆積,成為錐狀成層火山。
㈥ 日本富士山是如何形成的
富士山是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一座火山 雖被人們稱為睡火山 正處在休眠狀態 可地質學家依舊把內它列入活火山行容列。
富士山海拔3776m,跨日本靜岡、山梨兩縣,是日本最高山峰,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徵。作為日本的經典象徵之一,景色秀麗的富士山世界聞名。如果遠遠地仰視富士山,你會感受到這座山的優美;但是如果近距離看看富士山的森林內部,你一定會覺得大煞風景,因為這里垃圾成堆。
形成過程
富士山是典型的成層火山,從形狀上來說,屬於標準的錐狀火山 ,具有獨特的優美輪廓。到2018年為止,富士山在山體形成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先小御岳、小御岳,古富士,新富士
其中,先小御岳年代最為久遠,是在數十萬年前的更新代形成的火山。2004年4月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經過調查發現,在小御岳下發現了年代更為久遠的山體,這第四座山體被命名為「先小御岳」。
古富士是從8萬年前左右開始直到1萬5千年前左右持續噴發的火山灰等物質沉降後形成的,其高度接近標高3000m。據估計,富士山的山頂位於寶永火山口北側1~2km處。
㈦ 富士山的地質地貌
日本靜岡縣東部15日深夜發生里氏6.4級強烈地震,這很可能是由3·11日本本州島海域地震誘發的。特大地震爆發後不久,箱根等地發生了數次地震,有人開始擔心富士山的火山活動也會日趨活躍。
里氏9.0級特大地震的餘波正沖擊著日本列島。繼長野縣北部12日發生里氏6.7級地震之後,伊豆地區又出現了6.4級的地震。
特大地震對火山帶也產生了影響。據神奈川縣溫泉地學研究所觀測,箱根火山周圍連續發生地震,至15日傍晚已觀測到850次地震,其中最大的有4.8級。雖然富士山附近還沒有發現特別明顯的火山活動變化,但已經感知到這一地區的大型火山口有搖動的跡象。
名古屋大地震火山防災研究中心教授鷺谷威指出:「由於火山地下的岩漿和熱水容易受到破壞,因此引起了群發性地震。坦率地說,富士山最令人擔憂。」
鷺谷教授說:「富士山自上次噴發以來已經過去了300年,現在隨時有可能重新噴發。此次的大地震有可能成為誘因,需要密切關注。」 富含礦物質釩的天然水 富士山由七層玄武岩層構成。玄武岩則是由噴出地表的岩漿瞬間凝結而成,富含礦物質釩。富士山的降水和降雪在經歷了長時間穿透岩層的過程中,溶解了岩石中的釩和鎂等礦物成分抵達地底潛流。在富士山周邊開采著含釩的天然水。 2013年4月10日日本新聞網報道,日本富士山不斷發現山體出現異變。一條長300米、寬約10米的裂縫讓當地人感到不安。
日本國土交通省的調查顯示,富士山出現了一些異變,其中包括河口湖的湖水減少,山體出現300米長的裂縫,一部分地區地下水大量涌噴。
日本國土交通省已經邀請一些地質和地震專家對富士山的這一些現象進行了調查,但是還不清楚這些異變發生的原因。
靜岡大學地震研究中心稱,富士山沒有發現火山活動的症狀,因此可以排除會發生火山爆發的可能。但是富士山發生的一些異變,可能與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富士山周邊地區也發生了6級地震的影響有關。 「假如富士山地區發生7級地震的話,富士山美麗的山體很可能發生崩潰」,發出這一警告的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佐藤比呂志(構造地質學)指出,富士山腳下發現了一條長30公里的活斷層。
佐藤教授稱,這一條活斷層位於富士山東麓的靜岡縣御殿場市附近,是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相碰的境界線,屬於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神繩國府津—松田斷層帶」的向西延伸部分。
地質構造調查的結果顯示,這一條活斷層呈現東北——西南走向,長30公里,屬於「逆斷層」型,直接深入富士山頂直下數十公里處,100萬年間發生斷層活動的痕跡還沒有,活動時期和周期還不明朗。
佐藤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一旦這一個活斷層誘發7級地震的話,富士山將發生崩坍,等邊山體的美麗山姿將會受損。而山體崩潰造成的泥石流將會淹沒部分地區,並直接導致東京至大阪的新干線和高速公路中斷。
佐藤教授的這一研究成果將於2012年5月20日在千葉市舉行的日本地球惑星科學聯合大會上發表。
㈧ 日本富士山是怎麼形成的
富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
是日本國內的最高峰,也是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目前處於休眠狀態,但地質學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之類。
富士山(日文:ふじさん,英文:Mount Fuji)是日本國內最高峰,日本重要國家象徵之一。橫跨靜岡縣和山梨縣的活火山,接近太平洋岸,東京西南方約80公里。
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譽為「聖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徵。作為日本的國家象徵之一,在全球享有盛譽。它也經常被稱作「芙蓉峰」或「富岳」以及「不二的高嶺」。自古以來,這座山的名字就經常在日本的傳統詩歌「和歌」中出現。日本詩人曾用「玉扇倒懸東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陽」等詩句贊美它。
富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目前處於休眠狀態,但地質學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之類。自781年有文字記載以來,共噴發了18次,最後一次噴發是在1707年,此後休眠至今。
2002年8月(日平成十四年),日本國土地理院重新測量富士山的高度,為3775.63米。2004年,淺間寺收歸了富士山3360米以上的所有權, [1] 所以富士山屬於私人土地,日本政府並沒有該山的使用權,只有租賃權。 [1]
2013年6月22日,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批准將日本富士山列《世界遺產名錄》,富士山從而成為日本的第17處世界遺產。
山體呈圓錐狀,共噴發18次,最近一次噴發在1707年。雖處於休眠狀態,但仍有噴氣現象。形成約有 1 萬年,是典型的層狀火山。基底為第三紀地層。第四紀初,火山熔岩沖破第三紀地層,噴發堆積形成山體,後經多次噴發,火山噴發物層層堆積,成為錐狀成層火山。
㈨ 日本富士山是怎麼形成的
形成原因
作為日本自然美景的最重要象徵,富士山是距今約一萬年前,過去曾為島嶼的伊豆半島,由於地殼變動而與本州島激烈互撞擠壓時所隆起形成的山脈,是一座有史以來曾經記載過十幾次噴火紀錄的活火山。
山頂為直徑約八百米、深度二百米的火山口,據說在空中鳥瞰則有如一朵燦開的蓮花般美麗,不過那是極少數人才能有幸親身領會的另一種風貌。
山體呈圓錐狀,共噴發18次,最後一次噴發在1707年。雖然處於休眠狀態,但仍有噴氣現象。形成約有 1 萬年,是典型的層狀火山。基底為第三紀地層。第四紀初,火山熔岩沖破第三紀地層,噴發堆積形成山體,後經多次噴發,火山噴發物層層堆積,成為錐狀成層火山。
形成過程
富士山是典型的成層火山,從形狀上來說,屬於標準的錐狀火山,具有獨特的優美輪廓。
至今為止,富士山在山體形成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先小御岳、小御岳,古富士,新富士。其中,先小御岳年代最為久遠,是在數十萬年前的更新代形成的火山。2004年4月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經過調查發現,在小御岳下發現了年代更為久遠的山體,這第四座山體被命名為「先小御岳」。
古富士是從8萬年前左右開始直到1萬5千年前左右持續噴發的火山灰等物質沉降後形成的,其高度接近標高3000m。據估計,富士山的山頂位於寶永火山口北側1~2km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