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是原生地質環境

什麼是原生地質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7 11:20:51

A. 解釋原生環境和次生環境

原生環境指天然形成,並且基本上未受人為活動影響的自然環境,其中內存在著對人體健容康有利的許多因素。例如,清潔和具有正常化學組成的水、空氣、土壤、適宜的太陽輻射和小氣候(也稱微小氣候)以及優美的綠化,都對健康起促進作用。但在有些地區,原生環境對人群健康也會帶來不良影響。例如,由於地理地質原因,有的地區的水或土壤出現某些元素含量過多或過少的異常現象,從而影響當地居民攝入這些元素的數量。人體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過多或過少時,就會引起生物地球化學性地方病

次生環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次生環境是指由於人類社會生產活動改變了原生的自然環境,從而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一系列不利的因素,甚至造成生態系的破壞。因此而發生的環境問題,稱為次生環境問題。又稱第二環境問題。如不合理的濫用自然資源,從而引起環境的退化,以及由於工業發展,三廢處理不當造成環境污染等均屬次生環境問題。

B. 原生環境 名詞解釋

原生環境來,(又稱第一類環境)指沒有自人類影響的自然環境。對於地質學上來說,原生環境是指從循環雨水的最低水平向下延伸直至能夠形成正常岩石的最深水平的環境。這是一個高溫與高壓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流體的循環受到限制,游離氧的含量比較低。

C. 世紀年代以前———原生地質環境相對穩定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到50年代末,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社會經濟進入起步發展的軌道。從1949年到1957年,糧食產量增加到3900億斤,耕地面積增加到168萬畝,新增灌溉面積22萬畝以上;主要工業產品新增的生產能力為鐵礦開采1643.4萬t,煉鐵338.6萬t,煉鋼281.6萬t,採煤6376萬t,發電246.9萬KW,天然石油131.2萬t,水泥261.3萬t;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Km,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4624Km。

這一時期地質環境主要受自然力的作用,受經濟活動干擾很小,地質資源開發利用規模也很小,地質環境問題以土壤鹽漬化、水土流失等原生地質環境問題為主,原生地質環境質量相對穩定。

20世紀50年代以前,地下水開采以人工開挖的淺井為主,汲取淺層地下水,多用於人畜飲用,只有少量用於農田灌溉和工業生產。只在上海等個別城市建立了一定規模的承壓水水源地。50年代以後,國家有計劃地在部分城市進行了地下水勘查,建立了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供水水源地,用於農田灌溉的機井建設也得到了初步發展。

政府進行了大量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在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主要河流上建成了許多巨大的水庫,如安徽的梅山水庫、佛子嶺水庫,河南的南灣水庫、薄山水庫、白沙水庫、板橋水庫,河北的陡河水庫、官廳水庫等。規模浩大的根治黃河的主要工程———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也開始施工。這些大型水利工程,在防洪蓄水、灌溉發電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開始對土壤鹽漬化、水土流失等原生地質環境問題進行初步治理。據1955年調查統計,全國水土流失(水力侵蝕部分)面積為153萬Km2。到1957年改造窪地易澇面積19446萬畝,水土保持初步控制面積達20萬Km2。為了防禦風沙,保護農田,國家開始營造防護林。防護林主要分布在東北的西部、內蒙古東部、河南東部、陝西北部、甘肅地區河西走廊以及其他一些地區。陝西省榆林地區是一個大風沙區,新中國成立後當地人民開始營造防沙林帶,到50年代末已經能夠抵擋風沙的侵襲了。

礦產資源勘探工作有了很大進展。1952~1956年完成鑽探進尺876萬公尺,超過新中國成立前半個世紀鑽探總進尺的50倍以上;完成槽探989萬m3;完成各種比例尺的地質測量176萬Km2。到1957年底,探明我國煤礦儲量約為544億t,鐵礦儲量約56億t,石油、有色金屬、稀有金屬藏儲量都有較大增加。大量的地質勘探表明我國各種礦產資源極其豐富。

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地質環境脆弱的山地丘陵區,發生頻次較少,規模一般不大。雖然在1954~1960年形成了一個地質災害高發期,但即使最嚴重的1958年發生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頻次也沒有超過15次[1]

D. 原生環境名詞解釋

對於地質學上來說,原生環境是指從循環雨水的最低水平向下延伸直至能夠形成正常岩石的最深水平的環境。這是一個高溫與高壓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流體的循環收到限制,游離氧的含量比較低。

E. 土壤地質環境的定義

土壤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而且還是人類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我國許多農業耕地的質量得到了逐步的改善,農業耕地的年產出也因此不斷增加。我國用只佔世界7%的耕地,卻養活了約佔22%的世界人口。然而,因受人為活動作用和局部地球化學作用的影響,土壤地質環境質量受到嚴重的威脅。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顯示,在全國960萬km2的土地中,適用於農耕的土地面積約有1.37億hm2,僅占總土地面積的14.3%,大部分為旱地,約佔77%,水田面積僅佔23%。我國農業歷史悠久,具有良好的用地養地經驗,加速了土壤的進化,培育了不少穩產農地。但長期以來,不少地區忽視耕地的保護利用,導致許多農田生態失衡,耕地不斷減少;同樣對森林的濫伐與放牧地的盲目開墾,以及工業「三廢」的污染,使得土壤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因此,土壤地質環境所面臨的問題已越來越受到地學工作者的關注,如土壤生態環境對農業的制約,土壤改良,名優特新農產品土壤地質背景研究等。

土壤地質學是介於土壤學與地質學之間的新學科分支,它運用地質學的手段說明土壤的發生、分布、形成歷史以及地質體如何影響土壤的理化形狀等。它主要從地質科學的角度來研究土壤,不僅研究地殼表面大環境對土壤發育的影響,同時研究土壤作為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之間界面物質的運動特徵。土壤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於一定的地理環境中,發育在不同地質基礎之上的土壤實體,並且主要研究各種母岩、地殼運動與土壤發育關系和規律,並服務於生產實踐。

土壤地質環境是土壤地質學的研究對象——土壤實體所處的環境,它是指地球表層空間與大氣、水、生物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系統。土壤地質環境包括原生土壤地質環境和次生土壤地質環境。我們可以應用地質科學、地球化學、環境化學及土壤化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研究土壤地質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尤其是研究人類活動對土壤地質環境的影響,以用於指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改革耕作制度和施肥制度,改良土壤質量,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培育名優特新農產品,促進農民增收,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F. 地質環境的社會經濟屬性

地質環境以人為中心而被評價和認識。在社會經濟與地質環境相互聯系過程中,地質環境不管是被動地承受各種工程經濟活動,還是主動地對社會經濟施加災害風險,都被自動地賦予了社會經濟屬性。根據對社會經濟的作用,地質環境因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地質環境因素,稱為地質資源;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不良地質環境因素,稱為地質環境問題,當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損失時又稱為地質災害。

地質資源包括岩石、土壤、地下水等地質環境要素和地貌景觀。某種地質環境要素在一定空間內相對富集而形成了可資人類經濟社會開發利用的資源,如土壤、地下水、化石能源礦產、非能源礦產等。對社會經濟而言,組成地質環境的物質和地貌景觀,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或潛在利用價值。例如,低品位含鐵岩石在過去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對社會經濟價值不大;但隨著選礦技術的進步,低品位含鐵岩石轉化為低品位鐵礦石為社會經濟加以利用,使其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地質資源。海灘被開發利用作為海濱觀光度假勝地時獲得了可觀的經濟價值,從過去單純的地貌景觀轉變為滿足人們休閑嬉戲需求的地質資源。在地貌景觀中,那些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在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人們稱為地質遺跡,屬於具有重要科學、觀賞、教育價值的地質資源。

地質環境問題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可能對經濟社會產生不良影響或危害的地質環境現象或事件。按照主要誘發因素,可分為原生地質環境問題與次生地質環境問題。原生地質環境問題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不良地質環境現象或事件,如火山爆發、地震、水土化學物質空間遷移而引起的地方病等。次生地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不良地質環境現象或事件,例如,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

社會經濟通過人類活動開發利用地質資源,對地質環境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有利於社會經濟,也可能不利於社會經濟。地質環境通過各種地質環境問題作用於社會經濟,給經濟社會帶來可能損失或危害的風險。風險的高低取決於社會經濟對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的脆弱性。脆弱性是指人類、人類活動及其場地的一種性質或狀態,可以看成是安全的另一方面[15]。脆弱性增加,安全性就降低。例如,在斜坡下方修建一座建築物,可以採用較深的地基基礎以降低其對斜坡土石流的脆弱性,來提高建築物的安全性。圖1-1表示上述地質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存在的這種關系。

圖1-1 地質環境與社會經濟關系示意圖

G. 原生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原生環境水文地質主要研究天然地下水動力場和化學場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回特別是研究生命所必需答的組分和有毒有害組分的來源、遷移、聚集規律;研究地方病和異常生理狀態分布規律與水土環境的關系;進行天然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等。

原生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是表生地球化學、水文地球化學、環境地學、環境醫學、環境化學和環境生態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自20世紀30年代,蘇聯提出生物地球化學地方病的概念以來,國際上開始普遍重視這一問題,我國在近20年來也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水源水質與大骨節病的研究方面,我國自1968年以來,對黑龍江、吉林、陝西、山西、四川、甘肅等病區進行了深入的病因調查和防治措施的研究,提出了改水防病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此外,我國還開展了克山病、地方性甲狀腺腫、氟病與齲齒等地方性疾病病區的原生環境水文地質研究工作。

H. 什麼是地質環境,地質環境有何特徵

廣義的地質環境效應是指特定的地質環境在其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及其它因內素發生變化時,容地質環境相應的變化及反饋作用。我們常說的地質環境效應是狹隘的,主要指人類活動造成的效應:包括:地質環境的質量、地質環境的容量和地質環境的反饋作用等方面。地質環境質量包括:自然地質條件的穩定性、原生地球化學背景、抗人類活動干擾的能力和受污染或受破壞的程度等;地質環境容量是指特定地質空間可能提供人類利用的地質資源量和對人類排放的有害

I. 地質環境影響

地質環境是一個系統,而且是一個具有大量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入、流出的開放式系統,具有整體性與區域性、變動性與穩定性、資源性與價值性的特徵。人類對地質環境的利用、改造的深度和廣度,在時間上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空間上則隨著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張而擴張。

8.1.1 地質環境和地質環境問題

地質環境是與人類社會發展有著特殊、緊密聯系的,積極地與大氣、水、生物圈相互作用著的岩石圈的接近地表的部分。地質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獨立的環境系統,它具有物質組成、地質結構和動力作用3種基本要素。

地質環境問題是指由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作用影響而發生的,使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的質量發生不良變化或遭到破壞,直接或間接地威脅人類的生產、生活或造成人類生命財產嚴重損失的事件。按主要誘發因素的不同,地質環境問題可分為原生地質環境問題與次生地質環境問題。原生地質環境問題,即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與人類活動無關的地質環境問題。次生地質環境問題也稱為人為地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的社會生產活動引起的地質環境中物質組成、性質、狀態和地質結構的變化以及與其有關的地質作用和現象。

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問題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它是指由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作用影響而發生的,可以對人類生命財產及生存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過程與現象。

環膠州灣地區地質環境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垃圾處置場的影響、城市建設對地下水和地貌景觀的影響、產生的地質災害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等。

8.1.2 地質環境影響評價

地質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上說是對地質環境的形成條件、結構、狀態、功能的現狀進行分析,在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影響作用下對可能發生的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對其與社會經濟發展活動的協調性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估。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是了解地質環境變化趨勢、制定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和進行宏觀決策的一種方法和手段。

8.1.3 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程序

對於區域城市建設的地質環境評價,在經過資料收集、野外調查、取樣分析之後,都必須採用定性、定量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所獲資料進行總結與歸納,而這個總結和歸納的過程即是評價的過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其中的部分過程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快速處理。地質環境評價的一般方法程序見圖8.1。

圖8.1 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程序

區域地質環境影響評價指標的構建、權重的確定和數學模型的選取都是相當重要的步驟,貫穿於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的全過程之中。進行評價時根據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找出影響地質環境的主要因素,捨去次要因素。

J. 從地質屬性的角度對地質環境問題的分類

地質環境問題涉及眾多的地質現象和地質過程,它們一方面存在形態學、動力學上的差異,另一方面某些現象和過程又往往具有地質學上的同源性和成因上的因果關系。因此,從地質屬性的角度對地質環境問題進行分類是目前大多採用的辦法,常見的分類方案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按地質作用的類型分類

按地質作用的類型和地質現象出現的時間先後,可以將地質環境問題劃分為原生地質環境問題和次生地質環境問題。

1.原生地質環境問題

原生地質環境問題是指由自然地質作用直接引起的,不利於人的地質現象和地質過程,如火山噴發、地震、滑坡、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除此之外,在地質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一些地質產物或不良的背景條件,如影響工程基礎穩定性的淤泥質軟土觸變、凍土凍融、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以及導致地方病發生的水土化學組分異常等都屬於原生地質環境問題。

2.次生地質環境問題

次生地質環境問題包括兩類:一是人類活動導致或誘發的;二是由其他地質或非地質作用派生的不利於人的地質現象和過程。前者有地下水污染、次生鹽漬化、坑道突水、岩爆及人為工程活動為誘因的滑坡、崩塌、地震等;後者指的是災害鏈,如地震、洪水暴發引起的崩塌、滑坡等。

(二)按地質作用的驅動力來源分類

從地質作用、過程的驅動力來源上考慮,地質環境問題可以分為由內動力地質作用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前者主要包括火山噴發、地震;後者包括了除前者以外的其他所有有害的地質現象和過程。需要指出的是,在許多情況下,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發生有其內動力作用的背景,如地震誘發山體的崩塌、滑坡等,所以,地殼穩定性差的地區,外動力地質作用也會十分活躍,地質環境問題發生的頻率較高。

(三)按地質過程的動力學形式分類

從地質過程的動力學形式來考察,地質環境問題可以分為突發的和漸進發生的兩類。前者與地質環境系統以突變的形式失穩有關,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坑道突水、瓦斯突出與爆炸、岩爆等;後者是地質環境系統漸變的外在表現形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鹽漬化、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

除上述分類外,也有人從地質環境系統組分相互作用的角度出發,將地質環境問題歸納為水鹽失調、岩土體變形、生態退化三個方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