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三調中耕地質量評價怎麼做

三調中耕地質量評價怎麼做

發布時間: 2021-02-27 10:29:53

⑴ 國土三調,,,是什麼意思,給解釋一下

國土三調的復意思是:全國第三次制土地調查。

⑵ 耕地質量評價=耕地地力評價嗎

土壤中含有的有利作物生長的營養成分構成.

⑶ 全市耕地質量評價結果的匯總

對各縣域成果進行數據質量檢查,並在全市范圍內對縣級成果進行平衡和調版整,在確保縣權級成果在全市具有可比的前提下,將各縣市成果圖件經過投影轉換、誤差校正歸並到同一尺度(1:50萬),然後進行空間數據接邊和屬性數據接邊處理,建立規范化的縣級成果資料庫。以1:50萬重慶市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基礎,對各縣市分等成果圖進行制圖綜合,建立重慶市1:50萬分等成果資料庫,並採用GIS空間分析技術建立不同尺度下分等單元的空間對應關系。重慶市耕地質量評價結果包括市縣2級原始材料、中間成果、最終成果。原始材料包括各種圖件、調查表、選用的相關資料;中間成果為計算最終成果的中間步驟,包括光溫潛力指數、自然質量分、利用系數等;最終成果包括自然質量等和利用等相關數據和圖件(表3-14、表3-15和附圖1)。

⑷ 耕地質量分多少個等級

耕地質量分15個等級。

通過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中國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質量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

將全國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劃分為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

耕地質量指耕地的質量內容包括耕地用於一定的農作物栽培時,耕地對農作物的適宜性、生物生產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後經濟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環境是否被污染四個方面。

(4)三調中耕地質量評價怎麼做擴展閱讀:

中國耕地現狀:

根據國土資源部2009年12月24日發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份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成果《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顯示 ,中國耕地質量等別總體偏低。

調查顯示,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別為9.80等,等別總體偏低。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積佔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的比例分別為2.67%、29.98%、50.64%、16.71%。

全國耕地低於平均等別的10至15等地佔調查與評定總面積的57%以上;全國生產能力大於1000公斤/畝的耕地僅佔6.09%。中國耕地質量總體明顯偏低。

從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劃分的12個國家一級標准耕作制度區來看,耕地質量等別總體最優的前三位是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江南區;總體最差的後三位是黃土高原區、青藏高原區和內蒙古高原及長城沿線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耕地質量

⑸ 耕地質量評價報告怎麼寫呀

http://www.tadx.com.cn/show_info.asp?artid=949

⑹ 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 年)

改革開放後,廣東省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迅速發展,人口迅猛增加,基礎設施建設佔用大量優質耕地,導致耕地面積銳減。同時,由於農村經營管理體制、種植結構、耕作制度、肥料使用、產量水平、廢物排放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引發了土壤肥力下降、菜地次生鹽漬化、土壤環境污染等問題。開展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摸清耕地質量變化的因素和條件,對耕地資源的合理配置、種植業結構調整、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2年,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農業部啟動實施了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項目。按照農業部的部署,廣東省土壤肥料總站自2002年起,在佛山市高明區開展了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試點工作。2003~2005年,分別組織技術人員對廣州市白雲區、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市,增城市,佛山市南海區,惠州市惠陽區、博羅縣,東莞市,江門市新會區和台山市的耕地地力、土壤環境及農戶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與質量評價。4年共調查珠江三角洲以出口農產品為主的12個縣(市、區),調查面積達425581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50306公頃,占珠江三角洲耕地總面積699344公頃的50%;平原區的果園和丘陵區坡度較小的果園75275公頃,占珠江三角洲果園總面積238539公頃的31.6%。

珠江三角洲12個縣(市、區)的農戶調查、野外采樣、化驗分析、成果資料匯總嚴格按照《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術規程》的要求進行。其中,樣點布設和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均採用了GIS的技術支持;農戶調查和野外采樣在確定其有代表性的田塊後,用全球衛星定位儀(GPS)進行定位;耕地地力綜合評價應用了相關分析、因子分析、模糊評價、層次分析等數學原理和地統計插值分析等方法。匯總時,由於地域差異性較小,12個縣(市、區)的耕地質量評價採用統一的標准、評價因子和權重值,確保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

據統計,共在12個縣(市、區)採集土壤樣本數2426個,每個樣本代表面積144.4公頃,採集土壤環境樣本1171個,每個樣本代表面積299.2公頃。采訪農戶2426戶。繪制土壤養分圖、中低產田分布圖、種植利用區域分布圖等共143幅。

調查結果表明,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地區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耕地利用強度加大,復種指數提高,農民大量增加了化肥投入,磷素在土壤中得到積累。但在耕地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非農建設佔用大量優質耕地,導致該地區旱澇保收耕地面積減少;其次,耕地重用輕養的情況較為普遍,農田施用有機肥減少,化肥施用不科學,導致土壤有機質和全氮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硝酸鹽累積明顯,部分土壤產生次生鹽漬化;再次,工業「三廢」不合理排放和化肥農葯的不合理使用,導致部分地區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灌溉水受污染,農產品質量達不到安全食用標准。

通過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初步摸清了珠江三角洲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可操作性強的、科技含量較高的珠江三角洲耕地地力評價體系,基本摸清了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及問題,系統查清了影響當地種植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建立了耕地資源地理信息系統,全面提出了耕地資源合理配置和改良利用、配方施肥、耕地適宜性種植、無公害農產品管理措施等。這些成果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各級農業決策者制定農業發展規劃、調整種植業結構、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提供了最基礎的第一手科學資料和最直接的科學依據,也為今後全省大規模開展耕地地力調查、中低產田改造、實施沃土工程、科學施肥等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

⑺ 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

2002 年以來,農業部在 30 個省(市、區)開展了耕地地力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工作版,並建立了管理權信息系統。同時,啟動了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項目。福建省荔城區、新羅區、同安區、閩侯縣承擔試點工作,並與接下來的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結合在一起,分批在全省各縣、市、區開展。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主要是調查轄區內耕地地力,分別對耕地土壤、植株進行大、中、微量元素測試及重金屬監測,採用GPS、GIS技術,建立耕地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完成耕地地力、土壤環境綜合質量報告以及「耕地質量評價與中低產改良利用」等專題報告,為轄區內測土配方施肥、無公害綠色蔬菜選擇、提高農業綜合開發生產能力以及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