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標題地質地貌在旅遊中有什麼作用

標題地質地貌在旅遊中有什麼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2-27 10:07:57

『壹』 地質旅遊的含義

一、地質旅遊、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

1.地質旅遊(geotourism)

地質旅遊活動從18世紀就開始萌芽,直到最近30年才得到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新型旅遊。對於地質旅遊的認知,人們還是比較模糊。截至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地質旅遊的概念,各國學者對地質旅遊有著不同的詮釋。地質旅遊這個術語被普遍接受的定義主要是來自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Hose(1995)提出的地質旅遊定義。他認為地質旅遊是為學生、旅遊者和臨時休閑娛樂者提供超越一般藝術欣賞的美感,並能在專業的解說和優質的服務中獲得遺產地的地質學和地理學的知識的經歷。1997年美國國家地理和旅遊產業聯合會提出了不同含義的「地質旅遊」術語,認為地質旅遊是一種旅遊,是為維護和提高一個地方的環境、文化、藝術、遺產和當地居民的良好生活的地理特徵的旅遊活動。這一含義受到一些學者的認同,同時也受到很多學者的質疑,認為其沒有完全體現自然、生態、可持續的理念,僅是一種地理旅遊,其正在對地質旅遊這項活動產生混淆,而且完全不與世界其他地方同步。Stueve等(2002)認為地質旅遊是關注保護目的地的地理特性——某地整個人類和自然與其他地方區別開來的特性,並認為地質旅遊既包括關於旅遊地的文化和環境的問題,也牽涉對地方社區旅遊、個體經濟和生活方式的影響。Newsome和Dowling(2006)的地質旅遊定義與Stueve等的不同。他們認為地質旅遊是地質學、地貌學和有關景觀、地形、化石、岩石和礦物等自然資源與旅遊學的混合,強調領會正在創造或已經創造這些特性的過程。Stokes等(2003)認為地質旅遊是可持續旅遊中正嶄露頭角的新市場,並集中於維護和提升旅遊目的地的地質特性。因此,地質旅遊一旦建立,它將在提供給旅遊者一次優美的旅遊經歷的同時又維護了目的地的獨立個性。Tongkul(2006)定義地質旅遊為基於旅遊教育的地質遺產資源利用。James和Hose(2008)認為地質旅遊是一種特別有益的旅遊形式,主要集中於地質學和景觀形態。Dowling(2009)認為對於地質旅遊來說,有五個關鍵原則是十分重要的,即地質旅遊是基於地質學基礎(即以地質遺產為基礎)、可持續性(經濟可行、提升社區和增加地質多樣性)、教育性(通過地質解說來達到)、地方利益和提升旅遊滿意度。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亞Fremantle市召開的第一屆世界地質旅遊大會宣言認為:地質旅遊有很強的傳遞給公眾地球科學知識的教育要素,地質旅遊增強了人類與地球的聯系,使人們開始去感知地球的無生命景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人們也正是被這種無生命的元素所吸引而進行地質旅遊,因此地質旅遊是保護重要的地質特徵及在保護方面做出極佳的開發和展示。

國內學者夏樹芳(1987)認為地質旅遊不同於觀光賞景、接觸民俗、選購土產、寫作游記之類的一般旅遊,而是以旅行手段進行地質考察,是具有學習專業知識性質的科學旅遊。地質旅行的目的是了解沿途地貌特徵、了解沿途地層年代、了解山川的來龍去脈、了解沿途礦產資源情況、注意生物和人類的活動與礦床的關系、了解沿途經濟地理與地質的關系、了解風景名勝與地質的關系、從文物考古資料了解地質事件。陳安澤(2006)提出地質旅遊與旅遊地球科學緊密相關,是旅遊地理學、旅遊地質學和相關旅遊資源的調查、評估、開發和保護的聯合。庄壽強(2006)認為地質旅遊是從地質,而且僅僅是從地質的角度對人們的旅行、游覽活動進行重新的認識、定位和組合。因此,地質旅遊雖然與地質密切相關,但它的本質卻屬於旅遊,並認為地質旅遊是從地質出發而且僅僅是從地質出發而進行的一種與地質密切相關的旅遊活動,它以其具有的趣味性、知識性、參與性和環保性並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等特點而超越於其他種類的旅遊。陳輝(2009)認為地質旅遊是指以地質遺跡與地質體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作為主要旅遊資源的一種主題旅遊,地質旅遊是以游覽考察具有觀賞及科研價值的地質景觀為目的的旅遊活動。

總的來說,地質旅遊是通過參觀、考察一系列地質遺產和地質特徵(地理風貌和景觀);使人們了解地質學與地理學等相關科學知識的一項生態旅遊和可持續旅遊。

2.地質遺跡(geosite)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地質自然遺產。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基礎。

地質遺跡是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巨大的科學研究和文化學術價值,自然遺跡與人文景觀相融合,存在著巨大的旅遊價值,開發以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為核心內容的地質旅遊活動,對宣傳地球科學知識、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地質遺跡的主要類型包括:有重大觀賞和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遺跡;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等。地質遺跡可能是一處景觀、一組地形、單個地形、一處岩石露頭、化石群或單個化石。地質遺跡不僅是地質作用給人類創造、遺留下來的自然遺產之一,它還具有科學、旅遊、科普及環境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價值,因此,這是一種獨特的自然資源。

保護好地質遺跡,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客觀要求。為保護地質遺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針對有關地質遺跡保護建立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體系,並計劃在未來,全世界有500個世界地質公園成員加入這個體系。另外,對於那些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或具有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考評將這些地域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像中國九寨溝的圓錐狀喀斯特地貌和壯觀的瀑布,黃龍的石灰岩構造、瀑布和溫泉,武陵源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三江並流地區的峽谷風貌;德國的保存完好的麥塞爾化石遺址(Messel Pit FossilSite)體現了距今5700萬至3600萬年間始新世生活環境的哺乳動物化石;義大利伊索萊約里(伊奧利亞群島)[Isole Eolie(Aeolian Islands)]的火山地貌;美國的大峽谷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的峽谷及其水平層次結構的岩層,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火山湖和間歇泉,夏威夷火山公園(Hawaii Volcanoes National Park)的冒納羅亞火山(Mauna Loa)和基拉韋厄火山(Kilauea)奇幻的煙霧和噴涌的岩漿;加拿大的艾伯塔省恐龍公園(Dinosaur Provincial Park)的石柱、山峰和重重疊疊的彩色岩層形成奇特的荒原形態及大量恐龍化石;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里弗斯利/納拉庫特)[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Riversleigh/Naracote)]埋藏有大量哺乳動物化石等,這些世界遺產地中的地質遺跡都是地球演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地質現象,顯示了一定地質歷史時期重要的地質活動特徵。

部分地質遺跡也是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巨大的科學研究和文化學術價值,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就是這種地質遺跡與人類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中國的黃山、泰山、武夷山、峨眉山與樂山大佛,英國的聖基爾達島(StKilda),南非的誇特蘭巴山脈/德拉肯斯堡山公園(Khahlamba/Drakensberg Park),土耳其的希拉波利斯和帕姆卡萊(Hierapolis-Pamukkale),馬里的邦賈加拉懸崖(多貢斯土地)[Cliff of Bandiagara(Land of the Dogons)]等都擁有豐富的以地質遺跡為主的自然遺跡和當地人類悠久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這種相互融合是吸引遊客重要的資源要素,因此存在著巨大的旅遊價值。

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基礎,地質遺跡不僅給大地帶來壯麗非凡的景觀,也給地球未來的變化指明了前景,它們更多的是帶給旅遊者一種直接的美的觀感。

3.地質公園(geopark)

「地質公園」是自然公園的一種,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開展「地質公園計劃」進行可行性研究中創立的新名詞。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它既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它是具有特殊地質意義且具有珍奇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這些特徵是該地區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的典型代表。

地質公園中包含有重要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是開展地質旅遊的主要場所。地質公園中的「地質」內涵是指它含有的地質遺跡,而且此遺跡必須是以自然狀態賦存的。而正是其「地質遺跡」內容,使得地質公園有別於其他類型的公園,並表明它具有科學研究的價值。地質公園的「公園」特徵,說明了地質公園所擔當的社會角色及其所具有的經濟作用和美學價值。作為廣義性公園的一種,地質公園具有滿足人們的觀賞、休閑和戶外娛樂等方面的功能,此外其又有著自身的特性,這主要是由其地質遺跡的內容所決定。因此,地質公園不僅是人們進行一般旅遊活動的場所,而且是以傳承地質文化、探尋地球秘密、宣傳地球科學知識的地質旅遊的重要基地。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建立和發展地質公園,目前有100多個國家先後建立起150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或國家公園,其中,中國從2001年開始設立國家地質公園,至今已有182個國家地質公園。歐洲地質公園網路(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EGN)建立於2000年,成立時僅有4名成員,至2010年4月,已發展成擁有37個成員,遍布歐洲15個國家的網路體系。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地學部(現為生態與地學部)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網路,即世界地質公園網路(GlobalGeoparksNetwork,GGN)。從2004年開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正式吸收了來自中國和歐洲的25個成員,至2010年10月,該網路共有77個成員,分布在全球24個國家。目前世界上已基本形成世界地質公園、洲際地質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三級網路體系。

二、地質旅遊與旅遊地質的關系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已成為許多人的一種高層次需求,旅遊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從傳統遊山玩水的風景旅遊,到後來發展的民族、民風、古建築等文化旅遊,再到近來大量出現的工業旅遊、農業生態旅遊等,旅遊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很明顯,含有多種多樣內容的地質旅遊是屬於旅遊大家族中的一個分支,在這個大家族中,它與山水風景旅遊、民族民風旅遊、工業農業旅遊處於同級地位。

旅遊地質則不同,雖由旅遊和地質兩部分組成,但卻屬於地質學范疇。目前國內已有的有關旅遊地質學教材,如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主編的《旅遊地學概論》、陸景岡(2003)主編的《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主編的《旅遊地質學》、辛建榮(2006)主編的《旅遊地學原理》、李同林和孫中義(2008)主編的《旅遊地質學基礎》等,基本圍繞旅遊地質資源的分類和各自特點進行描述,主要側重於介紹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地質遺跡景觀的形成過程和最終表現特徵等地質問題。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旅遊地質是從旅遊的角度來認識和研究地質,因此它是與水文地質、構造地質、礦產地質等相並列的,它的本質是地質。旅遊地質的最基本組成單位應該是各種類型的地質點,如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中的「三葉蟲化石」點、「寒武系—震旦系地質界線」點,山東棗庄市熊耳山—抱犢崮國家地質公園中的「非整合面」點、「天青石礦」點等。

總的來說,地質旅遊屬於旅遊范疇,是一種與地質密切相關的旅遊活動,它是具有趣味性、知識性、參與性和環保性的一種生態旅遊和可持續旅遊。而旅遊地質則屬於地質學范疇,是一門研究服務於旅遊活動的普及地質學知識的邊緣學科。

『貳』 結合所學知識、地質地貌對旅遊活動的影響

結婚所學知識,地質地貌對旅遊活動的影響這個,我們要認真學習一些。

『叄』 我國的地形地貌和氣候對旅遊資源的影響

各種地貌類型以其獨特的形態和魅力構成千姿百態的旅遊資源.我國地質歷史復雜,歷經大規模的地殼運動,其中尤其是新構造運動奠定了我國地貌的基本輪廓.五種基本地貌類型齊備,並廣泛分布.地貌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與演變有著深刻的影響,其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巨大.
平原地區一般地勢低平,起伏和緩,自然景觀相對比較單調.但各平原又由於成因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表現出自然景觀的差異性.如東北和華北平原一望無際,沃野千里;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河湖密布,地勢低窪,一派江南水鄉的風光.平原是人類聚居的地區,開發歷史悠久,種植業發達,交通便利,由於人為因素的長期作用,其原來的面貌已不同程度地有所改變,因此,平原地區人文景觀薈萃,適於發展田園風光旅遊.
高原地勢高亢,因其高度和地表組成物質的不同而景觀各異.內蒙古高原開闊坦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離破碎,是個「瘋神捏就」的世界;雲貴高原岩溶地貌廣泛,奇峰林立,山石嶙峋,洞穴異特,其奇景奇觀引人入勝;青藏高原具有「世界屋脊」之稱,它以獨特的高原氣候,雄偉絢麗的現代山嶽冰川,濃郁的藏族民情和極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築、宗教文化等吸引著人們前往旅遊、探險、觀光.
山地受人類的影響相對較小,較多地保留了原始景觀,因此具有天然雕飾之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以它們獨特的形態、飛瀑、流泉、奇花異草強烈吸引著久居平原和城市的人們.尤其是風景名山,不但具有典型山嶽景觀的自然美,而且還滲透著人文景觀之美,兩者融合使山地成為旅遊價值最高的一種地貌形態.現在,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的呼聲愈來愈高,人們嚮往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溪流潺潺、山泉汩汩、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進行休閑、療養、旅遊等活動,而這些優點正是山地自然景觀所具備的,由此進一步提高了山地的旅遊價值.
我國在五種基本地貌的基礎上,由於各地岩性不同,又加上氣候、流水等自然要素對地表雕刻作用的程度不一,又發育了大面積的岩溶、丹霞、流水、海岸、冰川、火山等地貌,它們形態獨特,景觀奇異,具有很高的地貌旅遊價值.

『肆』 地質地貌景觀的旅遊功能有哪些

我想應該主要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天工吧,讓人們在親近自然的同時感悟生命的意義。就是先秦哲學中的道。 有本 地質旅遊學 ,有各種地方質景觀的介紹

『伍』 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價值

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由於地殼構造變動、岩漿活動、古地理環境演變版、古生物權進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層中的化石、岩體、構造形跡、礦床、地貌景觀等景象,具有觀賞、科學研究與普及教育價值,對遊人產生了某些吸引力,這便是地質旅遊資源。

『陸』 地貌在旅遊開發中的作用和影響分別是什麼具體點說明好嗎謝謝。

1地質地貌可以單獨構景,直接形成旅遊資源 2 通過地質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 3地質地貌條件對風景區意境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柒』 地質地貌景觀的旅遊功能有哪些

1、地抄質構造遺跡
由於內營襲力地質作用的結果,地殼會隨之升降或產 生水平運動,岩層會隨之強烈彎曲,產生褶皺和斷裂。這些構造變動的遺跡,不僅具有科學研究價值, 而且也有很高的科普價值和觀賞價值。
2、化石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層中的地質時期的生物遺體、 遺骸(動物的骨骼、貝殼、牙齒,植物的莖干、花 葉、種子等)及其活動的遺跡(蟲跡、足跡,外殼形成的印模、人類祖先用火形成的灰燼等)、遺物 (動物的糞,猿人或古人使用過的石器、骨器等) 的總稱。
3、典型的地層剖面
地層是地殼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的總稱。含有生物化石遺跡的地層,為研究生物演化及地質環境變化、地球發展歷史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和佐證。
4、岩石
平常人們所說的石頭,在地質學上叫做岩石。各種不同的礦物集合在一起,便組成了各種不同的岩石。地殼就是由岩石構成的。
5、地震遺跡旅遊資源
地震遺跡旅遊資源是由破壞性的地震作用,以突然爆發的形式造成的具有旅遊功能的自然遺跡景觀,此外還有人造的紀念性的地震標志物。

『捌』 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有哪些

地質地貌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有哪些?第一個是科學科技旅遊的一個重要的知識分子,第二個是參觀觀賞旅遊的,是一個的分支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