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基礎測接地質測不出來怎麼辦
❶ 地質勘探到現場驗樁基礎的時候一般怎麼發言呢 注意哪些要素
簡單的很,抄
1、樁底深度襲是否達到設計深度,或者是否超挖
2、樁底岩石是否完整,是不是設計的岩層;樁底側壁有沒有泥槽或其他軟弱層;有無溶洞等不良地質現象。這個最重要
3、樁底形狀是否是設計樣式,比如有沒有挖出擴大頭
4、樁底碎石是否已清理干凈,或者沉渣厚度大不大,這個也很重要
5、地下水情況。
❷ 煤礦地質與測量怎麼學好..是煤礦的地質與測量
1、首先煤礦地質與測量是個相對講比較好的專業,純粹的技術工種,到礦後如從事這個專業就是搞技術的,很好的。而且安全性也好,一般不需要跟班;管理的方面也不多,不涉及安全風險。
煤礦地質內容包括:地球及其演變、礦物與岩石、地史基本知識、地質構造、煤地質學基礎知識、影響煤礦生產的主要地質因素、煤礦水文地質、煤礦主要地質圖與地質說明書、煤炭資源分類及「三量」管理;
煤礦測量包括測量學基礎知識、高程測量、經緯儀與角度測量、圖根控制測量、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地形圖的識讀與應用、聯系測量、巷道測量、巷道施工測量、巷道貫通測量。
2、在學校裡面學習地質知識可能略感枯燥,因為地質上很多東西都要面對實物才能好把握。比如岩石種類啊,比如地層結構啊,斷層的識別啊。這也好辦,先盡量死記硬背,另外還有認識實習和實驗室的學習啊,你可以利用這些機會鍛煉一下。下礦實習多跟人家技術員請教啊。
測量學習,關鍵先把原理搞懂,會計算,然後最最重要的是現場實測練習,能動手,能計算,全活。這在學校里就要抓住機會利用實習或者實測時機好好練習。
總之,這兩門課程或者說並在一起是一門課程,是個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先要理解,要死記,然後多利用機會實踐、練習,時間長了,有了經驗積累,你逐步就能學好它,然後上單位幹活心裡才不發憷,才不怯場,記住現在不努力,到時候就現眼啊!
❸ 風電基礎接地由於岩石較多泥土少造成接地電阻過大,測試不達標,如何補救。。
如果有地下有泥土層的話可以打孔到泥土層,將地線放入泥土層,但是這個做法有一定風險,慎重考慮
❹ 任務認識地質實驗測試工作
任務描述
岩石礦物等地質樣品的分析數據,反映了自然界客觀事物存在的形態及其衍生、變化情況,提供了化學元素遷移、富集的規律和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依據。對分析數據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確,但任何一個分析程序都會產生大小不一的誤差,分析人員的技術水平也會有差異。如何才能獲得准確一致的數據,如何判斷數據是否准確,需要一個可行的、公認的辦法。通過本次任務的學習,明白實驗室工作流程及實驗室質量控制相關知識;知道准確度和精密度控制辦法。
任務分析
實驗室中岩石礦物分析主要由以下基本程序組成:
樣品驗收→試樣的加工→進行定性→根據樣品組成及待測項目選擇測定方法→擬定分析方案→實施檢測→審查分析結果。
一、樣品驗收
(1)實驗室接收客戶樣品時,應根據客戶的要求對樣品編號、數量、質量、性質(特性)、包裝和可檢性等逐項查對、驗收、登記。
(2)接收客戶實驗室樣品時,應記錄不符合情況和對可檢性的偏離及商定的解決方法。
(3)實驗室應建立合同評審程序。對於新的(第一次)、復雜的、重要的或先進的測試任務,實施合同評審並保存所有記錄。
二、樣品標識
實驗室應具有樣品標識系統。樣品在實驗室的整個過程應保留該標識。樣品標識系統的設計和運作應確保樣品實物和所有涉及樣品的記錄在實驗室流轉過程中不會混淆。
三、試樣制備
實驗室樣品制備應根據樣品性質、測試要求選用相關標准或規范的制備方法,確保試樣的代表性和一致性。分析樣品制備應嚴格按照《岩石礦物分析試樣制備》(DZ/T 0130.2-2006 )中的規定執行。對於送樣單位有特殊加工要求的樣品,可按照送樣單位的要求進行加工,但應遵循《岩石礦物分析試樣制備》中規定的加工原理。
四、測試方法選擇
選擇測試方法應考慮:
(1)滿足客戶的需求;符合相應法規、標准或規范的要求;適合於被檢樣品;本實驗室人員、設備能力和環境條件;安全、成本和時間。
(2)選擇測試方法首選標准方法,其次是通過確認的非標准方法。使用非標准方法應徵得客戶同意。
(3)根據岩石礦物種類和特性選擇分析方法。
(4)同一組分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分析方法時,應根據試樣的基體組成和待測組分含量大致范圍選擇適宜的分析方法。測量值應在使用分析方法的有效測量范圍之內。
(5)物相分析的分析方法,應根據采樣礦區的具體特點,進行方法試驗後確定。
(6)在能確保分析質量和客戶要求的前提下,應當使用准確、快速、先進的分析方法。
(7)校準曲線點數、各點濃度水平、空白試驗等均應合理、有效。
(8)對基體效應和干擾影響,應採用有效的消除方法。
(9)新制定的測試方法、非標准方法、超出預定范圍使用的標准方法、擴充和修改過的標准方法等應進行確認,以證實該方法適用於預期用途和目的。確認可採用下列一種或多種方法:①使用參考標准或標准物質進行校準;②與其他標准方法所得結果進行比對;③實驗室間比對;④對所得結果不確定度進行評定。
五、實施檢測
試樣按所選用的測試方法實施檢測,應由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操作經驗的化驗室操作人員進行。化驗室操作人員在收到樣品流轉單後,嚴格按照本專業質量控製程序文件和本化驗室儀器設備操作規程進行檢測工作。對所需進行實驗的產品採用國家標准、行業標准或顧客指定的標准進行實驗作業。實驗人員在實驗完畢後將實驗的結果和各種原始數據記錄於「原始記錄本」中。所記錄的實驗結果應能真實反映實驗情況,每個結果均應有操作人員簽名確認,必要時須由第二人復核。
六、分析過程的質量控制
(一)控制原則
准確度控制與精密度控制並重;標准物質控制與重復分析控制及空白試驗控制相結合。
(二)准確度控制方法
1.標准物質
試樣的每個分析批次,均應插入標准物質、重復試樣,同時進行空白試驗。
每分析批試樣數為10個以下時,應插入1~2個標准物質控制;10個以上時,插入2~3個標准物質監控;特殊試樣或質量要求較高的試樣可酌情增加標准物質的監控數量。
(1)插入標准物質應:①在每個分析批試樣中的位置隨機或均勻分布;②同一標准物質不能既用作校準曲線又用於同一測試過程的質量監控。
(2)選擇標准物質應:①標准物質的含量水平與預期應用的水平相適應;②標准物質的基體與待測試樣的基體應盡可能接近;③標准物質應以與待測試樣相同的形態使用;④標准物質的數量應滿足整個實驗計劃的使用;⑤標准物質的使用應在其註明的有效期限之內,並符合貯存條件;⑥標准值的不確定度應滿足客戶對分析質量的預期。
2.加標回收
如沒有合適的標准物質時,應採用加標回收方法。
在測定試樣的同時,於同一試樣的子樣中加入一定量的已知標准進行測定,將其測定結果扣除樣品的測定值,計算回收率:
回收率(%)=[(加標試樣測得量-試樣測得量)/加標量]×100%
(三)精密度控制方法
(1)重復分析數量據客戶對質量的總體要求來確定,一般情況下為:①採用隨機抽樣方法,重復分析數量為每批次試樣數的20%~30%;②每批次分析試樣數不超過5 個時,重復分析數為100%;③光譜半定量分析,隨機抽取試樣的數量為每批次分析試樣數的5%~10%;④特殊試樣或質量要求較高的試樣可酌情增加抽取試樣的數量直到100%分析。
(2)隨機抽取的重復分析試樣應編成密碼,交由不同人員進行分析;試樣數量少時,也可由同一人承擔。
(四)空白試驗控制方法
每次分析至少插入2個空白試驗,與試樣同時分析。
七、記錄控制
測試原始記錄是出具測試報告的依據,是測試過程的記錄,應能夠重現測試工作的全部過程。實驗室應當根據測試項目或測試方法制定原始記錄格式,原始記錄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
(1)原始記錄的標題;
(2)原始記錄的唯一編號和每頁及總頁數的標識;
(3)測試樣品的狀況;
(4)測試依據和方法;
(5)使用的儀器設備名稱和編號;
(6)記錄觀察得到的數據、計算公式和導出的結果;
(7)測試時的環境條件;
(8)測試中意外情況的描述和記錄(如果有);
(9)測試日期;
(10)測試人員和相關人員的簽名。
記錄應按規定的格式填寫,應做到客觀、真實、准確、全面和及時,不應漏記、補記、追記。
記錄的更正應採用杠改方法,更改後的值應在被更改值附近,並有更改人標識。電子存儲記錄更改也應遵循上述更改原則,避免原始數據丟失或不清楚。被更改的原記錄仍應清楚可見,不允許消失或不清楚。
八、結果報告
實驗室應准確、清晰、明確和客觀地報告每一項或一系列的測試結果,並符合測試方法中的規定。測試結果應以測試報告的形式出具,並且應包括客戶要求的、說明測試結果所必需的和所用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
(一)測試報告的信息
測試報告應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1)標題;
(2)實驗室名稱和地址,進行測試的地點(如果與實驗室的地址不同);
(3)客戶的名稱和地址及聯系人;
(4)所用方法的標識;
(5)測試樣品的描述、狀態和明確的標識;
表1-1 實驗室工作流程
(6)實驗室樣品接收日期和進行測試日期;
(7)測試結果;
(8)測試報告批准人的姓名、職務、簽字或等同標識;
(9)相關之處,結果僅與被測試樣品有關的聲明。
測試報告的格式應盡可能標准化,測試報告應一式兩份,客戶持正本,副本隨原始記錄歸檔。
(二)測試報告的修改
(1)對已發出的測試報告進行修改時,應以一份新的或補充報告替代,同時應將不正確的報告收回或註明作廢。
(2)發布全新的測試報告時,應注以唯一性標識,並註明所替代的原件。
九、實驗室工作流程圖
實驗室工作流程見表1-1。
拓展提高
分析過程的數據控制指標
一、准確度控制指標
(1)標准物質(或標准物質中某組分)的分析結果相對誤差允許限(YB)為:
岩石礦物分析
式中:YC為重復分析試樣中某組分的相對偏差允許限,%;X0為標准物質(或標准物質中某組分)的標准值;C為某礦種某組分重復分析相對偏差允許限系數。
當標准物質(或標准物質中某組分)的分析結果與標准值的相對誤差小於等於允許限(YB)時為合格;大於允許限(YB)時為不合格。
(2)試樣中某組分的加標回收率允許限見表1-2。當回收率在允許限以內時判定合格,超出允許限為不合格。
表1-2 回收率允許限
(3)同一分析批次樣中插入的標准物質(或標准物質中某組分)的合格率應達到100%;試樣中某組分的加標回收率的合格率應達到95%。合格率未達到要求時,應查找原因,妥善處理。
二、精密度控制指標
(1)依據客戶要求或相應規定執行。
(2)依據使用標准方法的重復性限(r)或再現性限(R)作為精密度的允許限(YCr或YCR);重復(或再現)分析結果之差的絕對值小於等於允許限(YCr或YCR)時為合格;大於允許限(YCr或YCR)時為不合格。
(3)依據岩石礦物試樣化學成分重復分析相對偏差允許限的數學模型作為重復分析結果精密度的允許限(YC)。重復分析結果的相對偏差小於等於允許限(YC)時為合格;大於允許限(YC)時為不合格。
註:此數學模型不包括貴金屬礦物,貴金屬礦物化學成分重復分析相對偏差允許限的數學模型見下。
岩石礦物試樣化學成分重復分析相對偏差允許限的數學模型為:
岩石礦物分析
式中:YC為重復分析試樣中某組分的相對偏差允許限,%;X為重復分析試樣中某組分平均質量分數,%;C為某礦種某組分重復分析相對偏差允許限系數。
(4)貴金屬樣品化學成分重復分析相對偏差允許限的數學模型為:
岩石礦物分析
式中:YG為貴金屬礦物重復分析某組分的相對偏差允許限,%;XG為貴金屬礦物重復分析試樣中某組分某次測定的質量分數,10-6;C為貴金屬礦物重復分析相對偏差允許限系數。
(5)在准確度判定合格後,統計批次試樣重復分析的合格率(指室內一次合格率),當合格率大於等於95% 時,判定該批次合格;當合格率小於95% 時,判定該批次不合格,應查找原因,妥善處理。
三、空白試驗
(1)在痕量或超痕量組分的分析中,當空白試驗值與試樣分析值接近時,該試樣的分析結果無效。應採用檢出限更低的分析方法或更有效的富集手段;或採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將空白降至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
(2)當空白試驗值與試樣分析值接近時,如客戶認可或能滿足檢出限要求可以報出。
(3)當空白試驗值基本穩定時,如有必要,可以校正。
(4)當空白試驗值波動大時,難以進行校正,應查找原因,妥善處理。
四、各項結果加和
岩石、礦石、礦物全分析各組分除按重復分析相對偏差允許限檢查外,其主要組分各項結果的百分數加和可分兩級檢查:
第1級:99.3%~100.7%;
第2級:99.0%~101.0%。
各項百分數加和的檢查級別,依據試樣的特性和客戶的要求確定。
註:一般情況下,可按2 級檢查;如有不合理相加組分存在時,應通過合理計算後再加和。
技能訓練
實戰訓練
1.學生實訓前按照化驗室崗位職責的不同,分為主任室、樣品接待組、樣品制備組、分析組等幾個小組。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完成鐵礦石委託樣品從樣品驗收至出具化驗報告,模擬填寫附錄一中表格,並對樣品進行標識。
❺ 解決基礎地質問題的能力和作用
(一)三大岩類解譯區分作用
運用1∶50萬或1∶25萬衛星影像圖可進行三大岩類的解譯區分,且效果明顯。
對於沉積岩,因其成層特徵明顯,在遙感影像特徵方面,多以層型影像信息標志顯示,易於區分。如奧依亞依拉克1∶25萬幅,侏羅系大煤溝組(J1-2d)以淺黃色彩顯示,層紋信息清晰,延伸穩定。
對變質岩,因其受變形變質作用影響,地形平緩,邊界構造界面明顯,形成透鏡狀或楔形地體易於解譯區分。如蘇吾什傑1∶25 萬幅阿爾金岩群(AR-PT ae);又如且末一級電站1∶25萬幅埃連卡特岩群(AR-PT al)。
對於侵入岩體,受其構造環境和侵位因素控制及岩類的差別,它們多以特徵地形地貌,色彩變化和不規則形態特徵顯示。
對於火山噴發熔岩,尤其是火山機構,遙感圖像以清楚環形信息顯示。如:出露於奧依亞依拉克1∶25萬幅新生代火山熔岩被及火山機構。
總之,由於三大岩類形成環境、成因、地質作用類型不同,各自形成具有代表性地形地貌、空間結構特徵,在遙感圖像上易於判別和劃分,為填圖單位劃分方案,確定提供了依據。
(二)填圖單位建立劃分作用
選用影像岩石單元法,並以影像岩石單元作為填圖單位的實體,對沉積地層、沉積-火山岩地層、變質岩地層、侵入岩體單元等填圖單元的建立劃分具有等同性效果,並在填圖單位種類劃分方面具有代表群、組、段,岩群、岩組、岩段、單元、獨立侵入體、序列、片麻岩體、片麻岩套等含義。
1.岩石地層單位建立劃分作用
以層型影像單元特徵的變化規律為依據,結合單元內岩石類型或岩石類型組合特徵,可進行不同時代地層單元的解譯劃分,並依據宏觀影像分區特徵及內部影像特徵差異變化建立群級和組、段級填圖單元,其效果比較明顯。現以蘇吾什傑1∶25萬圖幅為例加以說明:
在該圖幅中共建立了影像岩石地層填圖單元14個。用其與常規1∶25萬區調填圖單元相比(正在填制圖幅),有如下數字反映:
(1)完全吻合填圖單元1個,即祁漫塔格群(O2-3qm)。
(2)總體吻合,但局部修訂的填圖單元11個。約占填圖單元總數的29%。
(3)重新厘訂填圖單元2個,即斯米爾布拉克組(Jxs),白堊系(K)。
從上述數字可知,利用影像岩石單元建立的填圖單元與常規填圖相比基本吻合。而且通過影像特徵縱橫向對比還可重新厘訂和修訂某些填圖單元。
2.影像構造地層單位建立劃分作用
該類填圖單元是以構造界面作為岩群、岩組級填圖單元劃分的依據。岩群以宏觀影像分區特徵來劃分。岩組以岩群內部信息變化規律來確定。現仍以蘇吾什傑1∶25萬圖幅為例加以說明。
該圖共建岩組5個,其中阿爾金岩群建立3個岩組,金水口岩群建立2個岩組。用其與相應填圖結果相比總體表現出單元劃分的一致性和局部的差異。其一致性表現為岩群建立劃分相同,邊界勾畫一致。而差異性表現為岩組劃分不同。例如:阿爾金3個岩組的劃分是依據其內部影像特徵及岩性組合不同而定,邊界為構造界面所圍限的界面。其中第一岩組(AR-PT a 1)地層走向信息明顯,延伸穩定,邊界受斷裂控制,構成一透鏡狀岩片。岩性為方解黑雲石英片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夾白雲質大理岩透鏡體和變粒岩。第二岩組(AR-PT a 2),以不規則爪形地貌特徵顯示,岩性為黑雲斜長片麻岩、混合岩化黑雲斜長片麻片、石榴子石黑雲石英片岩;第三岩組(AR-PT a 3),地形平緩,條帶狀影紋發育,岩性為大理岩、黑雲石英片岩、黑雲斜長片麻岩。
由此可見,運用遙感技術可實現影像構造地層單位的建立與劃分,填圖作用明顯。
3.影像岩石譜系單位建立劃分作用
該類填圖單位是以非層型影像單元,環形影像單元的形態、地貌、色彩特徵及其岩性變化為依據建立。通過遙感影像信息宏觀分區,基本可確定侵入岩帶、侵入體的空間分布,是序列歸並的基礎。並依據其內部影像標志的變化與差異進行單元的建立。現仍以蘇吾什傑幅為例加以說明。
該圖幅位於阿爾金山中段,阿爾金深斷裂橫貫全區的南部,構成北側塔里木板塊與南側華南板塊的分界線,岩漿活動頻繁、期次多,岩石類型復雜。解譯結果表明,侵入體影像標志基本清晰,可解性和可分性強。共建立侵入體單元20個,侵入雜岩1個,歸並序列5個,現結合實際應用評價作用如下:
(1)依據宏觀影像特徵分區可准確地圈定侵入帶、雜岩體的空空分布位置和形態。(2)依據宏觀影像差異,結合地質資料,可進行序列確定。
(3)依據宏觀影像分區內影像特徵的變化與差異,進行獨立侵入體和單元的解譯與建立。
(4)因為同一序列岩體總是呈現岩性或結構上有規律的演化,反映在遙感圖像上為影像標志有規律變化。這樣,可結合岩體所處的構造位置、岩體地球化學特徵、同位素年齡特徵、地質特徵,進行序列的歸並。
(5)利用環形構造組合相互切割關系分析判斷不同侵入體單元先後形成順序。
A.單環多為一個單元岩體侵入引起;
B.同心環表現為內環岩體形成晚,外環岩體形成早;
C.環切環指示被切環岩體形成早;
D.復合環,由多個環體相切,每個環內又形成環套環、環切環關系,對於這種環,它代表的是同源或不同源岩漿多期作用結果,應依具體情況而論。
(6)遙感技術可深化岩體就位機制的研究,因為遙感圖像能呈現岩體的總體輪廓,岩體的形態是判斷岩體就位機制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岩體侵位時對圍岩的作用可通過遙感圖像反映出來,如圍岩蝕變、接觸變質等。
(7)通過遙感技術對侵入岩的分布、演化規律研究,可反演本區的構造格局和演化。因為侵入岩形成與演化嚴格受構造控制。
(三)解決構造問題作用分析
構造信息是遙感圖像上最豐富、最易提取的一種信息。這是由於斷裂部位岩石破碎、扭錯、地層斷失、富水性等地質現象的存在而產生與斷裂兩側岩石光譜特徵不同而引起的。因此可依據圖像上線性影像或線性影像帶判定斷裂、剪切帶、斷裂擠壓破碎帶的存在;也可依據不同地層單元產生的地形地貌單元、色彩、影紋圖案的對稱分布與圈閉判定褶皺構造的存在。還可依據地層,斷裂空間形態規律性的展布判斷推覆構造的存在。所以說利用遙感技術進行1∶25萬區調,在解決構造問題上,不僅可准確確定比其他方法多得多的構造形跡,而且可進行構造類型劃分,達到定性或半定性研究目的。尤其根據小比例尺遙感圖像顯示出來的宏觀構造特徵,有利於構造規律分析,這點是其他任何地質方法無可比擬的。
❻ 基礎與地質
(一)承重話地基
隨著樓房高度的日漸升高,對地基的要求也日益嚴格。人類早期的住房只是泥牆、草頂,對地基幾乎沒有其他更高的要求,一般的泥地就能支撐起其上的負荷,毋需處理。一兩層高磚木結構的住房,其地基就需夯實,未經處理的「虛土」遇水會引發地基下沉,所以需人工夯實。同時牆基要比牆體更寬,以增大受壓面積,減小壓強,保持地基的穩定性。一般要求用大的塊石做牆體下部,上面再砌磚牆。
封建時代高層建築的佛塔,一般高度是三層、五層、九層、十一層。牆體的承重是民居的幾倍到十幾倍。此時對地基要求就更高了,一般深挖到地下2米以上,塔底也常留有地下室(稱地宮),通常是密封不住人,以保存高檔法器,乃至佛祖的「舍利子」。
山西應縣的木塔,其基礎是巨大的石砌平台,它是將地下的基礎移到地表以上的一種形式。木塔高67.3米,基礎是兩層各高2米的八角平台,第一層由石條構成,第二層是磚體結構,頂板用石條作塔體牆柱的直接底板。下層底直徑50餘米,上層直徑30餘米,塔身第一層直徑30餘米。正因為有了如此寬實的地基,所以從遼代清寧二年建起,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經歷多次5~6級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據估計,木塔所用木料總共1萬立方米,總重達7400噸。
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是建立在桑乾河的二級階地上,屬鬆散的河流堆積砂礫層和土層。當然,作為地基的水成黃土要比風成黃土瓷實,因為它在水中沉積壓實,其孔隙度遠比風成黃土少,近似於人工夯實的黃土。山西省不少水庫大壩就是用水沉法填起,通常是在壩體兩端或一端黃土中用水沖刷,使黃土流下進入壩體(兩側先築土堤),等晾乾再逐層加高成壩。
全木結構的塔,用柱、梁、斗、拱為基本架構,附加柱、額、檐、門、窗。它們相互支撐,自下而上層層內縮,呈下大上小的穩定體。這種結構穩定性十分好,遠比層層磚體壘疊要穩定。因此,應縣木塔比永濟的鶯鶯塔(西廂記中)那種牆體厚達2米多的磚結構的磚塔要堅固。鶯鶯塔是建在黃土丘陵上,相當於建在風成黃土之上,所以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地震中轟然倒下,8年後重建。今為四方形十三層空心(人可登臨)磚塔,高40米。
近代的高層建築,其地基均需經過工程勘探,以了解地基的構成與結構特點,有無孔穴,同時還要進行測試其承載力、濕陷性等的試驗,以探求和確定地基的處理方案。
地基勘探的深度與建築物的高度成正向關系,建築物愈高,勘探深度越大,需要加固處理的地基深度也就越大。只有詳細了解基底的結構、構造和性質,才能正確採用基礎工程的架構及規格。近代多用水泥灌注樁法,即用一定網度密集的深幾十米、粗1~2米的水泥樁,深深貫入砂土層中,使整座樓房像建在統一又堅固的巨大水泥體上一樣。20世紀初,上海高層洋房採用打木樁法,高幾十米巨大木柱一根根地深入地下,以加固地下軟泥層。新中國成立初,北京中蘇大廈(今北京展覽館)則採用巨大沉箱法做基礎,即用鋼筋水泥澆鑄成一巨型箱體,房屋建在此箱體之上。20世紀70~80年代,將鋼筋水泥柱用打樁機的錘擊法,將其打入地下,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採用鑽孔澆注法,在鑽好的深孔中澆入鋼筋混凝土成樁。
近代山西居民住宅,一般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牆基,像太原—晉中盆地的抗震設防強度是八級地震區,六層高的住宅樓,用4米深的地基,即地下室一層之下還有2米深的地基,以保證住房在八級地震中不致傾斜。
(二)地基勘探淺說
1.文物勘探
山西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地下文物資源豐富,所以建築施工前,首先要對地下文物資源進行勘查,探明地下是否有文物遺存。
洛陽鏟原是河南洛陽一帶盜墓人的專用工具,用以探求墓穴的結構、墓室大小及有無,以利安排盜穴方位、深度。它小巧輕便,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文物勘探的工具,後來也多用於土壤地球化學勘查、地基勘查等。洛陽鏟是在木桿的前端套上半管狀鏟頭,靠自然重力或人為加力由地表向地下逐層切割土層,並將鏟內保持的土層一層一層取出並做好記錄。考古人員通過觀察取出土壤的結構來判斷其是原生土還是人工填埋土,一旦發現帶出的土是經過後期人為擾動的填埋土,就需挖土方至埋土層中,以尋找有無文物、墓穴等,並進行田野考古,使千年文物重見天日。
文物勘探一般要求鑽孔間隔1~2米,深4~5米,勘察面積比施工區面積稍大。文物勘探布井是在挖出的地基平面上布置勘探孔,以系統探測地下的文物資源,其主要目的是探測是否有古墓,當然最好能探出不同文化期的民居。文化期是指人類早期歷史上大體劃分的歷史斷代,各地文化期名稱不同,如中原地區,自下而上有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考古點命名),大約距今7000~8000年到距今5000~6000年之間;仰韶文化,以河南澠池縣仰韶考古點命名,又稱紅陶、彩陶文化,距今5000~6000年。龍山文化,以山東歷城龍山鎮考古點命名,又稱黑陶文化,距今4000~5000年。這些文化層之後即為夏商周歷史斷代,而毋需用文化層來表達。
2.地基勘探
本節敘述的是民用住房勘探,與大型工程勘探是不同的。大型工程如鐵路、公路、港口、機場、水庫壩址、核電廠、航天發射場等,這類工程規模越大,工程地質精度要求就超高。所以必須從面上基礎地質調查入手,首先用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調查、工程地質調查,隨後用先進的勘察手段,如人工地震法、大地電測量法、航空重力測量、磁法測量、重力剖面測量等手段,以了解地殼結構、岩石分布、深部斷裂、隱伏斷裂等特徵。最後才採用鑽探工程,用鑽探手段擬打孔、提取岩芯,通過對地下不同岩石做各種岩石或土層的強度測試,如岩石的抗壓強度、抗剪強度、孔隙度、密度等。總之,從宏觀到微觀均需做多種物性調查與測試。
一般而言,與大型工程相比,地基勘探僅是一個點上的勘探,雖然像摩天高樓這類宏偉的建築對地基要求也很嚴,但也沒有必要進行大面積的面狀或線狀地質調查,直接用鑽探擬打孔提取岩芯,然後對相鄰地段只打孔,不取岩芯,用放射性、電法、磁法等方法進行測井,所取得的資料與周圍已取岩芯鑽孔進行對比,即可獲得房基各點詳細的岩石物性數據。之後按公式計算地基不同部位全部承重數據,求得地基樁柱的密度、深度、柱體直徑以及各種力學強度。之後再決定地基類型、結構構造形式、鋼筋力學參數及規格、水泥標號等具體設計圖。
「高樓萬丈平地起」,這個「平地」不是把地面鏟平、填平那麼簡單,而是包含一系列工程步驟、施工順序,在獲取嚴格的工程數據後,做出嚴密的工程圖件,採取慎重的工程手段,才能保證「平地」符合蓋高樓的要求。所以才有了工程地質這一專門學科。住房與地質也就有了直接的聯系。
❼ 岩石測量
岩石測量方法又稱原生暈測量,主要應用在固體礦產勘查領域。在長期的原生暈勘查實踐中,我國發現有很多礦床原生暈的軸(垂)向分帶出現「反常、反分帶現象」,用一次成礦或一個主成礦期形成的原生暈分帶理論無法解釋,由此困惑了化探專家多年,影響了原生暈方法找盲礦效果的進一步提高。1998年以來,針對許多金、銅礦床具有構造控礦的特徵,在原生疊加暈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岩石地球化學測量的采樣方法和資料處理方法進行了研究和革新,形成了「構造疊加暈法」。這種方法在膠東和秦嶺金礦以及湖北大冶銅金礦等深部盲礦預測中開展應用研究,取得良好的地質找礦效果。
隨著現代分析技術的進步,許多原來無法測試的礦床指示元素實現了精確測試,從而確定了一批新的原生暈指示元素。如放射性元素、礦化劑元素和鹵素等具有活動性強、長距離的遷移能力(其中鹵素元素F、I異常可指示深部500~700m的盲礦體)。確定這些元素異常與礦體的對應關系,對發現深部隱伏礦床具有重要意義。
岩石測量技術研究的方向是按照礦種礦床成礦類型,建立礦床地球化學勘查模型系列,用以指導新區找礦(區域地球化學異常評價)突破,發現新的資源基地和老礦區深部隱伏礦預測——實現外圍找礦突破,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❽ 我的基礎是整體開挖,但地基開控後全部是岩石,但不知符不符合設計要求,怎樣檢測確定
1.基礎開挖後要進行驗槽;根據圖紙要求的基礎持力層和地址條件進行比對;
2.若設計有要求明確的基礎承載力,需要做基礎承載力試驗進行確定;
3.如果又不懂的,可以同監理單位共同商議確定,減少己方責任。
❾ 測定地質年代
地質學家很早就開始了利用岩層的相對層和其中所含的標准化石,作地層對比來研究 地層的年代。但是岩石的年齡有絕對年齡(即自岩石形成到現在的實際年限)和相對年齡(即依據岩石形成的先後次序而得到的年代)。像這樣由地層對比確定的只能是相對年齡,而不是絕對年齡。1902年盧瑟福(E.Rutherford)提出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自然衰變作為 宇宙的時間尺度,即通過計算衰變母體和子體的比值,來確定岩石形成的時間,這才給地 質年代的研究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
圖5-13 棲霞水泥廠綜合物探找水(據程業勛等,2005)
圖5-14 α法尋找地下熱水(據程業勛等,2005)
圖5-15 安徽半湯放射性勘探綜合剖面圖(據賈文懿,1988)
(一)測定地質年代的原理
依據放射性衰變來測定岩石和礦物的形成時間,可取得各個地質時期岩石的絕對 年齡。
根據本章 第一節中已敘及的放射平衡概念,當母元素與其後代的子元素達到放射平衡時,它們的衰變率應相等。現設母元素的量為N,其後相繼的子元素的量為N1,N2,…,Nn;Nn表示最後的穩定元素的量,則它們中間應有如下關系: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若初始t=0時N=N0,即N1=N2=…=Nn=0時,式(5-15)的解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中間各代子元素的解較復雜,這里不予列出。但已知除最後穩定元素外,中間各代子元素 的半衰期都很短,都比初始的長壽母元素短很多。所以,λ1,λ2,…,λn-1》λ,而經歷的 時間t也是很長的,因此,λ1t,λ2t,…,λn-1t都是很大的。這樣式(5-17)和式(5- 18)即可化簡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可見,除最後的穩定同位素以外,各代子元素與起始的母元素數量之比皆為常數。
由式(5-16)和式(5-20)可得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因此,當分析岩石取得母元素和最後穩定元素的數量時,便可由式(5-21)計算出岩石 年齡。
(二)測定地質年代的方法
地質年代測定的方法很多,通常使用的有鈾—鉛法、鉀—氬法、銣—鍶法、碳法及裂變徑跡法等,這里主要介紹前兩種方法。
1. 鈾—鉛(U-Ph)法
在許多岩漿岩中,特別是偉晶岩中,常含有少量的鈾和釷,238U、235U與232Th各系衰 變時,最後形成的都是穩定的鉛同位素。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這三個放射系都能滿足上述式(5-16)~式(5-18)的條件。若岩石和礦物在形成時,原來不含放射性來源的鉛,則由現在所含的鈾或釷與鉛的比值,就可測出礦物自形成 時到現現的時間,由式(5-20)可寫: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由式(5-23)中任一等式均可求出t。
另一方法是將式(5-23)中前兩式相除,即得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 是兩種鈾同位素現在的比值,是已知的,等於137.8。所以,由岩石(或礦石)所含的兩種鉛同位素的比值 即可求出t。
鈾—鉛法是最早使用的測定地質年代的放射性方法。由於鈾、釷常常共生,一塊標本 可測得四種比值,算得的年齡可以彼此驗證。又因為它們的半衰期很長,所以最適用於比 較古老的(如前寒武紀)岩石。在實際測定中當然還會碰到更復雜的情況:如在礦物形成 時原來就有鉛;鈾、釷和鉛在地質時期中都可能丟失或增加等等。這些因素常可用適當方 法校正。
2.鉀—氬法
鈾—鉛法雖然是一種較可靠的方法,但含鈾、釷的岩,礦石不太多。鉀則是一種幾乎到處都有的元素,尤其在兩種主要造岩礦物——長石和雲母中存在。鉀的一種同位素40K 是放射性的,它衰變有兩種產物:一種是40Ca;另一種是40Ar。由式(5-16),可類比 寫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式中:40K0為t=0時的數量。
同理,可以寫出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利用式(5-25)和式(5-26)可求t。但自然界中40Ca和Ca常混在一起,故難以測 定40Ca的含量。因此,鉀—鈣法很少用。鉀—氬法可用於岩漿岩和變質岩區,有時也可用 於測定隕石的年齡。
❿ 基礎建在岩石上,如何做接地
這么高的樓,放在岩石上肯定是不行的,一定是
樁基礎
,接地就利用樁基礎,問問結構,樁有多深,能不能接觸到岩石下的土層,必要時查看
地質勘探
報告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