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質考察攝影
㈠ 找一些地質類電影,比如生死羅布泊,最好是新疆,天山攝影拍攝的
大河,向導,可可西里,無人區,男人上路等等
㈡ 地質素描圖與攝影
素描與攝影是野外地質現象更直觀、生動的記錄。地質素描是地質工專作中常用的平面圖、剖屬面圖與繪畫中素描的結合(圖3-1)。它包括:①用花紋圖例作平面素描;②素描與地質花紋結合;③完全的素描。在表示區域地質構造景觀的素描圖中,多採用立體地形的素描加地質符號表示,或採用聯合剖面素描。地質素描一定要在主題突出,取捨適當,尊重實際,線條簡練。
地質攝影在地質體色調對比明顯,地貌反差強烈時效果較好。多數情況下,需用素描圖加以補充。拍攝時應在記錄本中註明編號、拍攝地點、拍攝方位及拍攝對象,並記錄攝影技術參數。
㈢ 牛首山、九龍湖、天印公園、方山地質公園、綠博園 哪個做為婚紗攝影地風景最好的是哪一個,只能選一個!!!
九龍湖
㈣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攝影測量與遙感怎樣好考嗎大概要多少分
在地大的西區,這個專業不錯,分數不是很高,住宿條件什麼都一般。具體多少份就不好說了
㈤ 地質標本全景影像採集方法
地質標本全景影像採集過程如下:
1)在工作室內搭建一個用於地質標本拍攝的「影棚」,配備一張高80~150cm、桌面不小於60cm×60cm以上的桌子,用於擺放地質標本、柔光箱、旋轉載物台、攝影照明燈和背景紙。
2)應盡量避免陽光光線的影響。
3)場地要求大於2.5m×2.5m以上的人員活動空間。
4)利用攝影燈營造出地質標本的立體層次感,柔光箱可以避免燈光的直接照射,柔和標本的高光和陰影,旋轉載物台用於承載岩石標本,進行均角度旋轉拍攝,漸變的背景紙可以突出位於中心的標本對象。
5)在柔光箱前,架設相機三腳架,照相機放在三腳架上。打開相機,通過取景器調整三腳架及腳架雲台,通過鏡頭、腳架、腳架雲台的綜合調整,直至在相機取景器中清晰地看到岩石標本為止。
6)照相機與鏡頭設置為手動模式,注意在一組圖像的拍攝中,不調整快門速度、光圈大小、焦距等參數,在拍攝過程中盡量減少人員的走動。
7)在拍攝背景選擇方面,為了突出岩石標本主體,需要設置襯托背景,背景材料主要有布質、紙質等。一般以中性色調為宜,基本上是黑、白、灰三種色調。①黑色背景:可集中人們的視覺注意力,主體形態格外鮮明突出,引人注目;②白色背景:給人簡潔、純潔的視覺印象,使作品清秀明凈、細膩淡雅;③灰色背景:介於黑、白兩者之間,它的應用是在淡雅中追求韻味,在洗練中追求朴實,實現淡雅而不蒼白的視覺效果。在影像採集時,建議採用灰色背景,拍攝不同色澤的岩石標本(圖1.4)。
圖1.4 標本的擺放位置與拍攝背景示意圖
8)拍攝用光選擇,用光是各種物體攝影的靈魂。應盡量採用人造光源,燈光在刻畫造型、表現質地方面比自然光好。如果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必須使用自然光源時,應選取最佳的拍攝台位置,觀察自然光線的方向與角度。使用陽光拍攝時,應用柔光布或柔光紙過濾一下陽光,讓光線變得柔和、均勻,也可利用反光板製造另外一個光源。
9)地質標本的影像拍攝在多數情況下,要求在室內利用燈光來完成。因此,根據光的不同投射方向和角度、性質、用途,可將主光分為:平光、側光、逆光;直射光(強光)、散射光(柔光);輔助光分為:副光、背景光、裝飾光等。①平光:也稱順光,其投射方向和照相機鏡頭攝軸平行。應用平光所攝物體沒有明顯反差,缺乏立體感,多用於平面標本或大面積布光。側光:是從照相機的左側或右側30 °~60 °處投向被攝物體的光,其高度一般為45~60 cm。側光照明所攝物體的明暗對比明顯、立體效果強。逆光:其投射方向與照相機鏡頭相對,從被攝物體背後射來的光。投射角度為120°~240°,高度以照射不到鏡頭為宜。採用逆光拍攝,物體形態突出,主體與背景分割,能增加空間深度感。直射光:其特點是亮度高、方向性強,可製造出明顯投影。在拍攝中,應根據標本不同的形態、質地、色彩,不同的藝術造型氣氛,而採用不同的照射方向、角度和高度。散射光:照度弱、沒有方向性,可柔化投影,對物體造成較小反差。由於照度低,實際拍攝中會有曝光不足的不利因素。但是只要技術上提供保證,在散光照明下,也能取得非常滿意的標本攝影作品。主光也稱塑型光,它具有明顯的方向性,能突出被攝物體的外形特徵和質地。主光是最常用的用光之一,大多採用側、逆光照明。②輔助光中的副光:也稱補光,用來補助主光照射不到較暗的部分,調整光比與反差。副光的亮度不得超過主光的亮度,以避免影響或破壞攝影畫面的造型效果。背景光:是調整主體與背景的影調對比度的用光。即是突出主體、打破沉悶、活躍畫面的一種環境光。如果背景光運用得當,不僅僅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背景上雜亂燈光投影,同時還能更好地渲染、烘托、美化主體,使主體更具有視覺吸引力。裝飾光:是用來彌補畫面上,被攝物體光照不足或要突出某一局部時的用光,藉以調整照明水平、美化畫面的特殊光效。它可以是一盞燈、一個小鏡子、一塊布或一個很小的反光體。由於這種光方向變化大,照明範圍小,它在攝影造型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③拍攝中應根據標本的特徵,選擇適合的主光和副光。
10)在地質標本照片拍攝前,首先要觀察標本的形態、質地和顏色。據此進行拍攝用光的選擇。形態:是指通過不同的用光配置,表達物體的多樣、多姿形態。對於標本的立體拍攝,通常採用側光、逆光照明,以勾勒出標本外沿的輪廓線,達到強烈的立體形態效果。質地:是指各種標本的質地和表面結構。質地和表面結構將對人的視覺、觸覺進行沖擊,所產生的感受不同。標本的質感,是由標本對光線反射程度的不同來決定的。在標本攝影時如何正確表達質地,應根據標本體對光的反射狀況,可把標本體分為透明體和半透明體、吸光體和半吸光體、反光體和半反光體三大類。①對於透明體和半透明體的標本一般應採用柔和的投射光或側、逆光照明,背景光可暗些,使這些物體晶瑩剔透、輪廓分明,線條清晰可見。②對吸光體和半吸光體,通常情況下採用側強主光加輔助光、裝飾光同時使用,光比宜大,以表現出這類標本體的粗糙、凸凹、紋理起伏變化的質感,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否則,標本在畫面上會顯得平淡無力。③對於反光體和半反光體標本,多採用主、輔光,輔助光應均勻,光比不宜過大,根據標本反光的情況,不斷調整燈光的照射方向。或者,在不影響最佳拍攝角度的前提下轉動標本,防止被攝物體反射的耀斑干擾視線,以符合攝影構圖要求。有時候對光斑處理的得當,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於特殊的標本可特殊處理,有時可採用多燈、散漫射照明法,也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11)地質標本本身具有固有的色彩,它是生動的視覺語言。日常所看到的標本色彩,是在光線照明條件下,通過標本自身對外來光線的反射,作用於人的視覺效果。因此,光是色形成的物理基礎,色從光來,色隨光變。如何用光在標本攝影中十分重要。光運用得巧妙,可以得到標本拍攝的最佳效果,准確體現標本的內涵,拍攝出明快、淡雅、賞心悅目的畫面。
12)拍攝取景,數碼相機的取景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液晶顯示屏(LCD),另一種是通過目鏡取景器。取景是指在拍攝過程中,通過取景獲得一幅完美的照片景象。其主體和陪體(主景物和襯托),在畫面上應安排恰當,一般是把主體放在畫面的重要、明顯位置,陪體位於畫上的某一部分。在對標本取景時,首先旋轉一圈,確認標本的中心點在取景器的中心。拍攝時要注意相機高度的調節,掌握好拍攝角度。其一,注意標本主體在畫面上的位置和大小,拍標本照片不但要選取最合適的背景,還要注意畫面的均衡和諧。畫面左右均衡,並留出天地。其二,注意對標本的拍攝要真實反應標本原貌,不能使拍攝出的畫面增大或縮小,必須保持地質標本的真實比例(圖1.5)。
圖1.5 某標本0°、15°、30°、45°的照片
13)在對地質標本進行水平360°圖像數據採集時,要求每旋轉15°拍攝一張照片,每塊地質標本共24張連續的靜態影像。即利用專業數碼照相機,在0°~360°范圍內,按照15°的間隔,旋轉地質標本,拍攝24張岩石標本照片,捕捉整個標本的圖像信息(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