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質學的領軍人物有哪些
⑴ 我國及世界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哪些
甘德,石申(中國,戰國時期,著有《甘石星經》)
喜帕恰斯(古希臘著名天文學家)
阿里斯塔克(古希臘天文學家,數學家。)
克羅狄斯·托勒密(古希臘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著有《天文學大成》
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
沈括(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郭守敬(中國元朝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
尼古拉·哥白尼(波蘭,現代天文學創始人,日心說的創立者,著有《天體運行論》
第谷·布拉赫(丹麥天文學家,是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
伽利略·伽利雷(義大利,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
艾薩克·牛頓(英國。是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同時他也是一個神學愛好者,晚年曾著力研究神學。)
埃德蒙·哈雷(英國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查爾斯·梅西耶(法國天文學家,製作了著名的「梅西耶星團星雲列表」)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英國天文學家,古典作曲家,音樂家。恆星天文學的創始人,被譽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他是介於伽利略與牛頓之間一位重要的物理學先驅,建立向心力定律,提出動量守恆原理,並改進了計時器)
愛德溫·哈勃(是研究現代宇宙理論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河外天文學的奠基人。)
約翰尼斯·開普勒(德國,行星運動定律的創立者)
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國,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
祖沖之(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
一行(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英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
⑵ 北大天文系都有哪些知名教授,院士,長江學者,以及他們的主要理論
詳情可以去天文系的網站看:http://vega.bac.pku.e.cn/astro/astro.htm
天文學系的研究領域包括天體物理學和天文技術及應用兩方面。天體物理學是當前天文學中發展最快和最富有成果的學科,它一直是北京大學天文學系的主要學科方向。北大天文學系教師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和教育部自然科學獎。天文學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領域:
宇宙學與星系物理
利用宇宙大尺度結構研究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本質,包括:宇宙結構形成及相關問題的數值模擬;利用星系團的形成與演化限制宇宙學模型及暗物質的性質;利用弱引力透鏡尋找星系團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對與宇宙學研究的影響;利用宇宙大尺度結構限制暗能量本質的可能性;宇宙第一代結構形成的觀測與理論研究。
指導老師:陳建生院士,范祖輝教授,李立新教授,景益鵬研究員,武向平研究員,周旭研究員
活動星系核與高能天體物理
研究類星體與活動星系核的多波段觀測和理論模型以及黑洞與吸積盤的各種物理過程。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包括:提出多種估計活動星系核黑洞質量的方法並研究了黑洞質量與射電輻射、寄主星系和寬發射線區的物理聯系;提出雙黑洞模型並利用其和吸積盤的相互作用成功解釋了一些活動星系核的光變特徵及噴流形態;研究黑洞吸積盤內的輻射過程並用其解釋了Seyfert星系中多波段光變的復雜相關性。
指導老師:周又元院士,吳學兵教授,劉富坤教授,李立新教授,於清娟教授,閆慧榮研究員
星際介質物理、恆星與行星系統
恆星與行星如何由星際介質形成、恆星如何演化和死亡、恆星對星際介質的反饋效應(輻射、星風、核合成)和對下一代恆星形成的影響,是天體物理學的重大前沿課題,是連接宏觀(宇宙大尺度結構、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介觀(有機分子、生命的起源和本質)和微觀(核合成、元素的起源)現象的橋梁。認識行星系統的形成對理解人類自身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義。人們第一次能夠科學地來回答也許是人類文明史上意義最深遠的問題,即「人類賴以生存的太陽繫到底是特殊(罕見)還是平常(普遍)的?」
指導老師:林潮教授,劉曉為教授,彭逸西研究員,Martin Smith研究員,M.B.N. Kowenhoven研究員,張華偉副教授,趙剛研究員,鄧李才研究員,楊戟研究員,高昱研究員
粒子天體物理
對脈沖星、誇剋星、伽瑪射線暴、高能宇宙線等方面研究具有長期積累。提出了「射電脈沖星是裸奇異誇剋星」概念,進而研究了奇異星的形成、磁場、吸積等一系列天體物理問題,並給出誇剋星存在的若干天體物理後果及可能的觀測證據。在此研究基礎上,提出了低溫高密誇克物質成固相的猜想。指出逆Compton散射過程在脈沖星磁層中的重要性,並建立了ICS輻射模型。
指導老師:徐仁新教授,李立新教授,韓金林研究員,黎卓研究員
天體技術及應用
參加高空間頻譜日像儀的研製。該設備採用綜合孔徑方法,實現對太陽的高空間分辯頻譜觀測。目前已經完成太陽射電輻射的干涉試驗,成功獲取了干涉條紋。工作涉及的主要技術方法,包括模擬射頻接收,數字式相關接收,大規模FPGA應用,計算機應用以及圖像後處理等。
指導老師:南仁東研究員,張堅副教授
⑶ 有哪些有名的人是學地質學的啊
地學這一大類的有很多呀,李四光,還有領導人。。。
⑷ 著名的天文學家有哪些
泰勒斯 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古希臘天文學家、物理學家
托勒密 公元90年—168年、古希臘天文學家
哥白尼 1473年-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
伽利略
愛因斯坦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
第谷
哈雷
牛頓
開普勒
拉普拉斯
哥白尼
拉格朗日
勒梅特
梅西耶(也譯梅西葉)
阿利斯塔克
羅蒙諾索夫
威廉·赫歇爾
愛丁頓
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
央斯基
傑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中國天文學家
高魯 1877~1947 中國 天文學會創始人,參與紫金山天文台選址
余青松 1892~1978 中國 紫金山天文台創建人
張雲 1897~1958 中國
李珩 1898~1989 中國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長,名譽台長
陳遵媯 1901~1991 中國
張鈺哲 1902~1986 中國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長
程茂蘭 1905~1978 中國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長
戴文賽 1911~1979 中國 天文教育學家,南京大學首任系主任
黃授書 1915~1977 美籍華人 天體物理學家
林家翹 1916~2013.1.13 美籍華人 物理學家、數學家,星系密度波理論創始人之一
王綬館 1923~ 中國 中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葉叔華 1927~ 中國 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長。
⑸ 地質學家的人有哪些
李四光,趙鵬大,殷鴻福,等
⑹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李四光、劉東生、孫樞、李廷棟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孫樞(1933年7月23日-),中國地質學家。出生於江蘇金壇市。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所所長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李廷棟,區域地質學家、地質編圖專家,大地構造專家、地質科技管理專家。歷任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制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南極研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洋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副理事長,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岩石圈計劃喜馬拉雅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科技司司長,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曾任長春科技大學名譽校長。
⑺ 獲得過天文學諾貝爾獎的人有哪些
高行健:1948年生於江西,獲獎的同年加入法國籍,2000年諾貝爾獲文學獎,時年52歲。
⑻ 著名地質學院士有哪些
李四光,陳國達,塗光熾,黃汲清,常印佛,鄭永飛
⑼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
李四光、劉東生、孫樞、李廷棟
⑽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家,各有哪些
1、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國人,戰國中期天文學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世紀。著有《天文》八卷(西漢以後此書被尊為《石氏星經》)、《渾天圖》等。《甘石星經》在中國和世界天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石申曾系統地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其出沒的規律,記錄名字,測定一百二十一顆恆星方位,數據被後世天文學家所用。經過長期觀測,詳細考核,測出恆星138座,810個。他與楚人甘德根據黃道附近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所製成的圖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恆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
2、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夏村),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3、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4、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專家。郭守敬編撰的天文歷法著作有《推步》、《立成》、《歷議擬稿》、《儀象法式》、《上中下三歷注式》和《修歷源流》等十四種,共10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