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濟南為什麼會多泉水地質原因是什麼

濟南為什麼會多泉水地質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7 07:19:02

1. 為什麼濟南有那麼多的泉

濟南泉水

現代水文地質專家考證,濟南泉水的成因是由其獨特的地質結構和地理環境所構成的,濟南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泰山余脈傾斜山區、丘陵,至市區變為山前傾斜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交接帶,高差達500多米。南部山區地層結構為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灰岩岩層,岩層呈3-15度傾角向北傾斜。這些可溶性灰岩,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形成大量地下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為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脈狀地下網道。大氣降水後,大量地表水滲入地下,沿溶溝、溶洞、暗河等地下網道由南向北潛流。而濟南市區北部為燕山期輝長岩——閃長岩侵入體,岩質堅硬,為不透水岩層,潛流的地下水到此受阻,大量匯聚,在水平運動強大壓力下變為垂直向上運動。大量地下水穿過岩溶裂隙,奪地而出,形成眾多形態各異的天然湧泉。

http://www.h2o-culture-world.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9

2. 為什麼濟南的泉多.怎樣形成的

濟南來四周都是高山,源高山上常年有積雪,有水忘底處流這一說,所以水會下流到濟南,沒不不透風的牆,同樣地面也有洞,水太多了就會流出來,水是從高山上流下來的,因為四周的高山壓力大,所以水就會冒的高點,
就形成了泉

3. 濟南為何多泉水

山東省濟南市以泉水眾多而聞名於世。據元代史書記載,這里有七十二泉。清代《評泉齋記》說:「歷下(指濟南)之泉甲海內,著名者七十二,名存不著者五十九,其它無名者奚啻百數。」真可謂「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濟南泉水的總涌水量,過去每天達40多萬立方米,可供幾十萬人飲用。濟南的泉,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為首,編織起四大泉群,如天女散花般撒遍全城。故有「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之說。

濟南的泉到底有多少?至今誰也說不清。過去,芙蓉街的石板路,只要掀起石板,下面就是咕嘟咕嘟的泉水。不少街巷就有泉水溪流,婦女們出門就可以洗衣、淘米和梳洗。

泉城之所以有這么多泉,是和濟南特殊地質、水文條件分不開的。濟南的南面是魯中丘陵,北面是華北平原。丘陵地區還是4億年以前形成的質地比較純粹的厚層石灰岩。平原地區上層是沖積層,下部卻是堅硬的岩漿岩。濟南正處於石灰岩和岩漿岩交界的地方。石灰岩在長期溶蝕作用下形成許多裂隙和溶洞,能儲大量的水。魯中丘陵的地下水,也隨山勢傾斜,與溶洞水流向濟南。到達濟南後,遇到不透水的岩漿岩阻擋,於是向上進入沖積層。但沖積層上部是不透水的粘土,使沖積層蓄水越來越多,水壓越來越大。濟南市區的地下裂縫,正好為承壓水開了方便之門。承壓水從裂縫中破門而出,噴湧出地面,這就形成了泉城眾多綺麗的天然湧泉。

4. 泉城濟南為什麼會有這么多泉水

因為他有很多的地下水,只要稍微挖一下就會有很多的泉水湧上來。

5. 濟南泉水多的原因 100字左右 謝謝

一百不好說,我提示一下
濟南的地質構造是一個向斜構造,山地是地下水的補給區,隨著含水層滲透到濟南市。屬於承壓地下水,在靜水壓力作用下,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6. 濟南泉水產生的原因及措施

泉水形成的原因

古時,人們對濟南泉水成因的說法很多。有的認為濟南泉水來源於河南的王屋山。如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濟水自王屋山東流,有時隱伏地下,至濟南冒出地面而成諸泉。明代胡贊宗詩雲:「王屋流來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前人也有關於濟南泉水來源的正確說法。如宋代曾鞏、金代元好問等人認為,濟南的泉水並非濟水之出露,而是來自濟南城南的山區。曾鞏在任齊州知州期間,為摸清泉水來路,曾進山調查,認為南山區的水下滲潛流至市區而出露成泉。他在《齊州二堂記》中論述說:「泰山之北與齊之東南諸谷之水,西北匯黑水之灣(即錦陽川水),又西北匯於柏崖之灣(疑在柏崖山處),而至於渴馬之崖(在今黨家莊鎮東、西渴馬村一帶)。蓋水之來也眾,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於崖下,則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於歷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蓋泉自渴馬之崖潛流地中,而至此復出也。」
現代地質工作者調查研究認為,濟南泉水來源於市區南部山區,大氣降水滲漏地下順岩層傾斜方向北流,至城區遇侵入岩體阻擋,承壓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濟南南部山區為泰山余脈,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區變為山前傾斜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的交接帶,高差達500多米,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在地質構造上,南部山區屬泰山隆起北翼,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由於北側斷裂切斷,形成許多小斷塊,其中千佛山塹斷塊是構成城區泉群的構造基礎。山區以前震旦系變質岩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灰岩岩層。岩層3~15度傾角向北傾斜,至市區埋沒於第四系沉積層之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可溶性灰岩,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岩溶地貌發育,形成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組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脈狀地下網道。市區北部為燕山期輝長岩——閃長岩侵入體,質地細密,岩質堅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斷塊西有通過緯一路的千佛山斷層;東有穿過解放橋和老東門的羊頭峪斷層,這樣就組成了東西北三面阻水岩體,構在了三面封閉的排泄單元。
南部山區,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發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滲入地下形成了豐富的裂隙岩溶水。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變質岩的隔阻,沿岩層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運動,形成地下潛流,至城區遇到侵入岩岩體的阻擋和斷層堵截,地下潛流大量匯聚,並由水平運動變為垂直向上運動,促進了岩溶發育和水位抬高,在強大的靜水壓力下,地下水穿過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體的接觸地帶及第四系沉積層較薄弱處奪地而出,湧出地表,形成天然湧泉。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節分配直接影響著泉水的變化。濟南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由於夏季風的影響,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 1/5,冬春兩季降水很少。四季降水量的具體情況是:春季(3~5)86.9毫米,夏季(6~8)448.2毫米,秋季(9~11)124.9毫米,冬季(12~2)25.2毫米。隨著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變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應地出現「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節變化,不過在時間上較降水的季節變化推遲一些。一般年份,泉水變化過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漸減少,至6月出現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隨降水量增加而流量開始增大,8、9月出現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一般規律是年降水量多,當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當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氣降水對泉水動態變化所起的主導作用,是人工開采量不超過泉水流量的情況下顯示出來的,如果開采量大於泉流量,雨量因素則處於次要地位。開采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泉水的動態變化。1972年1月20日6時40分,市區大面積停電4小時50分鍾的事故,提水系統全部停機,這段時間市區水位回升40厘米。1968年,開采量與泉流量大體相當,被稱為二者的轉換年。在此以前,開采量小於泉流量,因此泉水表現一直很好;在這以後由於開采量超過泉流量,並不斷增大,泉水流量變小。1980年9月24日,市區停采地下水8小時,比平日少採水13500噸,市區地下水位回升44~45厘米。據山東省水文地質隊資料,1973~1977年,市區水位下降2.25米。所以從1976年以後,雨季後不到1個月,泉水流量就逐漸減少。趵突泉自1981年以來,曾連續3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斷流,乾涸達半年以上。近年來通過加大泉水保護力度,趵突泉自2003年9月6日恢復噴涌以來,至2005年9月底,一直持續噴涌,地下水位達到29.8米以上,為38年以來歷史最高水平。

樓主是不是還要問保泉的措施?

7. 濟南為什麼有這么多泉

這是由於它的地質條件造成的。濟南位於山區和平原的交界處,山區下面是一層很厚的石灰回岩,平答原下面卻是岩漿岩,山區的石灰岩由南向北傾斜,到了濟南,正好被切斷。石灰岩的構造能夠儲存許多的地下水,地下水由於地勢的原因由南向北流。在濟南附近碰到組織結構比較緊密的岩漿岩,地下水就流不動了。由於在濟南的地面下,存在著許多地殼裂痕,大量的地下水在壓力的作用下流出地面。便出現了泉眼。

8. 為什麼濟南的泉水特別多

濟南之所以泉水眾多,是因為它的獨特地形地質構造。濟南處在山東省的心臟地帶,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正好把它夾在中間,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高差達500多米,市區的地勢自然也就隨之南高北低,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

濟南地下是可溶性灰岩,在漫長地質變遷年代,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形成了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地下管網。

濟南南部山脈大量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縱橫交錯,一路向北,遇到了北郊組織緊密的岩漿岩的阻擋,如同一面天然設置的石牆,將水脈阻斷攔蓄。最終,攔蓄在這里的大量地下水,憑著強大壓力,沿地下連接地表的許多裂縫和通道,一股腦的湧出地面,於是就出現了天然湧泉。

(8)濟南為什麼會多泉水地質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濟南著名泉水

1、百脈泉泉群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區龍泉寺南側。為濟南五大泉群之一。"百脈沸騰,狀若貫珠,歷落可數",故名。百脈泉位於明水城東北部的百脈泉公園內,泉池長26米,寬14.5米,深2米。池岸由青石砌壘,東西向架一虹橋,卧於碧波之上。池岸和橋上裝飾雕刻石欄。

2、趵突泉(Baotu Spring),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東臨泉城廣場,北望五龍潭,面積達158畝,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乾隆皇帝南巡時因趵突泉水泡茶味醇甘美,曾冊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

3、珍珠泉(Pearl Spring)為「泉城」——山東濟南的第三大名泉,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老城中心,今泉城路珍珠泉禮堂內北面,明清時期為山東巡撫駐地,匾額為乾隆皇帝御筆親題。在它周圍有許多小泉,如楚泉、溪亭泉、舜泉、玉環泉、太乙泉等,被稱為珍珠泉泉群。

9. 濟南的泉水是怎樣形成的

泉水成因
關於濟南泉水的形成原因,古時有很多說法。有人認為濟南泉水來源於河南的王屋山。如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濟水自王屋山東流,有時隱伏地下,至濟南冒出地面而成諸泉。明代胡纘宗詩雲:"王屋流來山下泉,清波聊酌思泠然"。前人也有關於濟南泉水來源的正確說法。如宋代曾鞏、金代元好問等人認為,濟南的泉水並非濟水之出露,而是來自濟南城南的山區。曾鞏在任齊州知州期間,為摸清泉水來路,曾進山調查,認為南山區的水下滲潛流至市區而出露成泉。他在《齊州二堂記》中論述說:"泰山之北與齊之東南諸谷之水,西北匯黑水之灣(即錦陽川水),又西北匯於柏崖之灣(疑在柏崖山處),而至於渴馬之崖(在今黨家莊鎮東、西渴馬村一帶)。蓋水之來也眾,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於崖下,則泊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於歷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蓋泉自渴馬之崖潛流地中,而至此復出也。"
現代地質工作者調查研究認為,濟南泉水來源於市區南部山區。大氣降水滲漏地下順岩層傾斜方向北流,至城區遇侵入岩體阻擋,承壓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濟南南部山區為泰山余脈,自南而北有中山、低山、丘陵,至市區變為山前傾斜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的交接帶,高差達500多米,這種南高北低的地勢,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區匯集。在地質構造上,南部山區屬泰山隆起北翼,為一平緩的單斜構造。由於北側斷裂切斷,形成許多小斷塊,其中千佛山塹斷塊是構成城區泉群的構造基礎。山區以前震旦系變質岩為基底,上布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灰岩岩層。岩層3~15度傾角向北傾斜,至市區埋沒於第四系沉積層之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可溶性灰岩,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岩溶地貌發育,形成大量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組成了能夠儲存和輸送地下水的脈狀地下網道。市區北部為燕山期輝長岩--閃長岩侵入體,質地細密,岩質堅硬,隔水性能好。千佛山斷塊西有通過緯一路的千佛山斷層;東有穿過解放橋和老東門的羊頭峪斷層,這樣就組成了東西北三面阻水岩體,構成了三面封閉的排泄單元。 南部山區,在灰岩出露和裂隙岩溶發育的地方,吸收大量的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滲人地下形成了豐富的裂隙岩溶水。這些裂隙岩溶水,受太古界變質岩的隔阻,沿岩層傾斜的方向,向北作水平運動,形成地下潛流,至城區遇到侵入岩岩體的阻擋和斷層堵截,地下潛流大量匯聚,並由水平運動變為垂直向上運動,促進了岩溶發育和水位抬高,在強大的靜水壓力下,地下水穿過岩溶裂隙,在灰岩和侵入岩體的接觸地帶及第四系沉積層較薄弱處奪地而出,湧出地表,形成天然湧泉。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節分配直接影響著泉水的變化。濟南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由於夏季風的影響,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2/3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秋季不足 1/5,冬春兩季降水很少。隨著降水量的"少--多--少"的季度變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相應地出現"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節變化,不過在時間上較降水的季節變化推遲一些。一般年份,泉水變化過程是自年初始,流量逐漸減少,至6月出現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份隨降水量增加而流量開始增大,8、9月出現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一般規律是年降水量多,當年泉流量大,水位高;年降水量少,當年泉水的流量也小,水位也低。
大氣降水對泉水動態變化所起的主導作用,是人工開采量不超過泉水流量的情況下顯示出來的,如果開采量大於泉流量,雨量因素則處於次要地位。開采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泉水的動態變化。 1972年1月20日6時40分,市區發生大面積停電4小時50分鍾的事故,提水系統全部停機,這段時間市區水位回升40厘米。1968年,開采量與泉流量大體相當,被稱為二者的轉換年。在此以前,開采量小於泉流量,因此泉水表現一直很好;在這以後,由於開采量超過泉流量,並不斷增大,泉水流量變小。1980年9月24日,市區停采地下水8小時,比平日少採水13500噸,市區地下水位回升44~45厘米。據山東省水文地質隊資料,1973~1977年,市區水位下降2.25米。所以從1976年以後,雨季後不到1個月,泉水流量就逐漸減少。趵突泉自1981年以來,連續3年在3月上旬至9月初斷流,乾涸達半年以上。
對於我們濟南人來說,不管泉水怎麼形成,他都是上天賜予濟南的最好禮物,我們都應該珍惜

10. 濟南為何多泉水它地下構造是怎樣的

濟南岩層多為灰岩,這種岩石的特點是豎直多裂隙,而水平透水性差專,加之濟南地勢南高北低,地屬下水流向由南向北
南部山區地表水補給地下水後,流向市區,市區趵突泉、五龍潭、黑虎泉等全群處多裂隙,由於地下水位差,便會形成泉水。

我大學學的就是這個,相信你問問題之前也看過網上的關於濟南泉的成因了,在這就不給你復制粘貼,以上是最通俗的解釋了,不知道你能否理解哈哈!

如果不好理解的話,想想連通器原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