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島為什麼地質穩定
㈠ 火山島和珊瑚島分布的原因
珊瑚島是由海中的珊瑚蟲遺骸堆築的島嶼。珊瑚蟲死後,其身體中含有一種膠質,能把各自的骨骼結在一起,一層粘一層,日久天長就成為礁石了。在滿足珊瑚蟲生息的條件下,珊瑚島的形成必須要有水下岩礁作為基座,這就是珊瑚島分布於熱帶海洋、遠離河口、坐落於海山和陸坡階地上面的原因。
火山島按其屬性分為兩種。一種是大洋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沒有聯系;另一種是大陸架或大陸坡海域的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有聯系,但又與大陸島不盡相同,屬大陸島與大洋島之間的過渡類型。我國的火山島就屬於後一種。
由於我國的火山島是以大陸架或大陸坡階地為基底的,因而在地質構造和物質組成上形成一種特殊類型:基底為大陸地殼或過渡型地殼,組成火山島的物質又來自海底火山熔岩,並有玄武岩或安山岩以及火山碎屑之分。在火山島形成過程中,如有構造運動發生,就會使火山體發生斷裂或岩層形態改變。
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地殼以下溫度很高,使有些地方岩石熔化成岩漿。由於地層的強大壓力,岩漿便順著裂縫上涌噴出地表。如果在海底噴發,熔岩不斷堆積增高,升出海面,便形成了火山島。由於地殼裂縫主要分布在構造活動帶,而且有一定的范圍和方向,這便使得火山島分布不均,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成列,有的孤立。沒有岩漿活動的地方,也沒有火山島生成。
㈡ 火山島是怎樣形成的
由海底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的島嶼稱為火山島。海底火山熔岩不斷堆積,直到厚度頗大,最終突出在海面上。火山島按照其性質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大洋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沒有聯系;另一種是大陸架或大陸坡海域的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有聯系,但又與大陸島不同,是介於大陸島大洋島之間的一個過渡類型。
火山島大多分布在環太平洋地區,著名的火山島群有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等,其中,構成夏威夷群島的熔岩堆,要足足高出大洋底9700米。
在我國,火山島並不多見,總數不過百十個左右,主要分布在台灣島周圍;在渤海海峽、東海陸架邊緣和南海陸坡階地僅有零星的幾個。台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花嶼等幾個島嶼除外)是以群島形式存在的火山島;台灣島東部陸坡的綠島、蘭嶼、龜山島,北部的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東海的釣魚島等島嶼,渤海海峽的大黑山島,細紗中的高尖石島等,都是孤立於海洋中的火山島。它們都是第四紀火山噴發而成,形成這些火山島的火山現在都已經停止噴漿。
火山所噴發出的熔岩一邊堆積增高,一邊從火山口寧靜溢出,好像煮沸的米湯從鍋里沸瀉出來一樣,使火山島形成圓錐形的地形,被稱為火山錐。它的頂部為大小、深淺、形狀不同的火山口。火山噴發的地方大多都會形成地勢崎嶇的丘陵。我國的火山島主要是玄武岩河安山岩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漿粘度較稀,噴出地表後,向外流淌,由此形成的火山島的坡度較小,面積較大,高度較低,其表面是起伏不大的玄武岩台地,如澎湖列島。安山岩屬中性岩,岩漿粘度較稠,噴出地表後,流動較慢,並隨溫度的下降而迅速凝固,碎裂的岩塊從火山口向四周滾落,形成地勢高峻、坡度較大的火山島,如綠島和蘭嶼。如果火山噴發量大,次數多,時間長,火山島的高度和面積自然而然也會隨之增大。
經過多次復活噴發、崩塌,以及很多年風化剝蝕形成,島上岩石破碎並逐步土壤化,因而火山島會出現動物和植物。因成島時間、面積大小、物質組成和自然條件的差別,火山島的自然條件也並都是相同的。澎湖列島上土地瘠薄,常年吹著狂風,植被稀少,島上景色單調。綠島上地勢高峻,氣候宜人,樹木花草漫山遍野,海上風光異彩紛呈。
㈢ 火山島是什麼岩
火山島主要由玄武岩組成。
在地質學的岩石分類中,玄武岩和花崗岩同屬於岩漿岩(也叫火專成岩)屬。但玄武岩屬於噴出型岩漿岩,是由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冷卻後凝固而成的一種緻密狀或泡沫狀結構的岩石。火山爆發流出的岩漿溫度高達攝氏一千二網路,因有一定的粘度,在地勢平緩時,岩漿流動很慢,每分鍾只流動幾米遠;遇到陡坡時,速度便大大加快。岩漿在流動過程中,攜帶著大量水蒸汽和氣泡,冷卻後,便形成了各種形狀各異、含有大量氣孔的玄武岩。
而花崗岩屬於侵入型岩漿岩,是岩漿在地殼中侵入到靠近地表的地方,因溫度下降冷卻凝固形成的。因為沒有岩漿噴出口,岩漿運動緩慢,溫度逐漸降低,所以花崗岩等侵入岩中有明顯的結晶,如石英、長石、雲母、石英等。
㈣ 什麼是火山島,大陸島,珊瑚島,這三者有區別么
一、形成方式不同
1、火山島是由海底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的。
2、大陸島指的是其地質質構造與鄰近的大陸相似,原屬大陸的一部分,由於地殼下沉或海水上升致其與大陸相隔成島。按其形成的原因可分為構造島和沖蝕島兩種。
3、珊瑚島是海中的珊瑚蟲遺骸堆築的島嶼。一般分布在熱帶海洋中,與大陸的構造、岩性、地質演化歷史沒有關系,因此珊瑚島和火山島一起被統稱為大洋島。
二、位置不同
1、火山島:在環太平洋地區分布較廣,著名的火山島群有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等。
2、大陸島:由於是大陸延伸的部分,所以其位置往往離大陸比較近。
3、珊瑚島:由於珊瑚島的形成需要珊瑚蟲的生長,所以只會形成在適宜珊瑚蟲生長的熱帶海區,主要集中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
三、形成面積規模不同
1、火山島由於是火山噴發而成,往往由於火山的持續噴發,島嶼越來越高,火山島的地形往往比較崎嶇,和大陸島相比,火山面積要小得多。
2、大陸島是巨大的地殼運動影響而產生的,所以往往面積較大。世界上那些大面積的島嶼,大多都是大陸島,比如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日本本州島、大不列顛島、台灣島、海南島、蘇門答臘島、紐芬蘭島、馬達加斯加島等。
3、珊瑚島往往海拔很低,有的只有高出海面一兩米,珊瑚島的面積也往往很小,世界上著名的珊瑚島群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南沙群島、澳大利大堡礁等。
㈤ 火山島這樣分布的原因
怎麼樣分布啊
一般來說,地質上環太平洋火山帶連接喜馬拉雅和阿爾卑斯山火山帶,落基山和安第斯山環大西洋火山帶
這是因為這些地帶都是地殼不穩定的地方,板塊交界處,也是地震帶,通常與火山帶重合
㈥ 火山島是個什麼個概念是活火山
嘿~復老兄,你的想像力挺豐制富的嘛。
你說的的廈門旁邊的火山島可是觸手可及的世界奇觀啊。火山島是第三世紀中心式火山噴發構造形跡和後期風華侵蝕而成的地貌景觀。現在火山島可是我們國家唯一的濱海火山地質公園。
火山島上還有玄武岩石柱、古火山口、火山噴氣口和玄武岩的西瓜皮構造。火山島還有獨具特色的火山地質構造,尤其是南碇島上的石柱瀑布群,是探奇驢友和攝影者的新大陸呢。
其實,說再多,還不如你自己去火山島體驗一把唄~反正離廈門也才一個小時路程。
如果你覺得我說的不夠詳細,就去綠人網搜搜,裡面介紹的挺不錯滴。
㈦ 火山島為何沒煤礦
火山島是在岩漿活復動過程中,在強制大內部壓力的作用下,岩漿沿地殼薄弱地帶噴出地表而形成的,其組成岩石屬於岩漿岩中的噴出岩,火山島整體外觀是一座火山,但由於形成於海洋中,只有上部露出海面,就形成了火山島。
而煤是由地質歷史時期的樹木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下,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這樣一來,就可以清楚,在灼熱的、來自地殼深處的岩漿中,不可能存在任何生命,包括樹木,因此不可能在火山島上找到煤礦。
㈧ 簡述大陸島,火山島,珊瑚島的特點和成因
一、大陸島
1、特點
大陸島是指在地質構造上同大陸相似或相聯系的島嶼。一般位於大陸邊緣。大陸島原為大陸的一部分,後因地殼沉降或海面上升與大陸分離而成島。如中國的台灣島、舟山群島和歐洲的不列顛群島。
2、成因
大陸島的形成也有多種原因、大陸島有的是在古代大陸冰川環境下形成的冰磧丘陵,後因海面上升而成為海洋中的島嶼。有的是由於斷層作用或地殼下沉形成的海峽,使原來大陸的一部分被海水分割出去形成的島嶼。在大河河口,由於堆積作用強盛,可形成沖積島嶼。
二、火山島
1、特點
火山島(高島),是由火山噴發物(溶岩、火山灰等)堆積而成的。在環太平洋地區分布較廣,火山島的面積一般都不大,即有單個的火山島,也有群島式的火山島,著名的火山島群有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等。
火山島按其屬性分為兩種,一種是大洋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沒有聯系;另一種是大陸架或大陸坡海域的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有聯系,但又與大陸島不盡相同,屬大陸島嶼大洋島之間的過渡類型。
2、成因
由於板塊運動,海底各板塊碰撞的消亡邊界和板塊之間生長邊界溢出的熔岩流,以後逐漸向上增高,形成了海底火山。海底火山在噴發中不斷向上生長,會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島。海底火山起初只是沿洋底裂谷溢出的熔岩流,以後逐漸向上增高。
大部分海底火山噴發的岩漿在到達海面之前就被海水冷卻,不再活動了。所以,人們從來沒有真正看到過海底火山爆發的景象。至多,只是看到海底的熔岩泉不斷冒出新的岩漿形成新的火成岩。
三、珊瑚島
1、特點
珊瑚島的周圍環繞著各種色彩繽紛的,風光優美,是普吉島區內最適合滑水、浮潛、沖浪和航行等水上活動的最佳選擇地點之一,是普吉島南部最受遊客歡迎的景點。
2、成因
珊瑚島因豐富的珊瑚群生態而得名,小島的周圍環繞著各種色彩繽紛的珊瑚礁,風光優美,是普吉島區內最適合滑水、浮潛、沖浪和航行等水上活動的最佳選擇地點之一。
(8)火山島為什麼地質穩定擴展閱讀:
大陸島的分類:
1、基岩島
基岩島多數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後來因為地殼沉降或海面上升,海水淹沒了低地,較高的海濱山地、丘陵出露在海面上,成為島嶼,所以在地質構造和地表形態方面與鄰近的陸地相似。它們主要分布在山地基岩海岸附近。
在浙、閩、粵沿海分布著全國90%的島嶼,尤以浙江最多,我國大部分海島分布在東海。基岩島大多由沿海山地陷落而成,島嶼主要由山嶺構成,往往以山命名。如長山列島、舟山群島、萬山群島等。
2、沖積島
我國許多入海河流攜帶的泥沙在河口沖積成沖積島。它是由河流挾帶的泥沙在河口因流速減慢和在海潮頂托作用下逐漸堆積而成的,所以又叫堆積島或沙島。長江河口段沙洲淺灘很多,其中最大的沙洲是崇明島,面積1.083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島。
㈨ 火山島資料(求)
一、環太平洋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南起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轉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全長4萬余公里,呈一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系。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的3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為加勒比海地區,沿太平洋沿岸分布著著名的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蘇火山、聖阿納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餘座,著名的有聖海倫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爾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島上最著名的是卡特邁火山和伊利亞姆納火山。在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克留契夫火山,向擊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山島弧,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島,如淺間山、岩手山、十勝岳、阿蘇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噴發的活火山。琉球群島至台灣島有眾多的火山島嶼,如赤尾嶼、釣魚島、彭佳嶼、澎湖島、七星岩、蘭嶼和火燒島等,都是新代以來形成的火山島。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可算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納圖博火山、塔勻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發生過多次噴發。
環太平洋帶,火山活動頻繁,據歷史資料記載全球現代噴發的火山這里佔80%,主要發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島、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之國」,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諸島構成的弧-海溝系,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這里僅1966-1970年5年間,就有22座火山噴發,此外海底火山噴發也經常發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島嶼出露海面。
二、大洋中脊火山帶
大洋中脊也稱大洋裂谷,它在全球呈「W」形展布,從北極盆穿過冰島,到南大西洋,這一段是等分了大西洋殼,並和兩岸海岸線平行。向南繞非洲的南端轉向NE與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向北延伸到非洲大陸北端與東非裂谷相接。向南繞澳大利亞東去,與太平洋中脊南端相邊,太平洋中脊偏向太平洋東部,向北延促又進入北極區海域,整個大洋中脊構成了「W」形圖案,成為全球性的大洋裂谷,總長8萬余公里。大洋裂谷中部多為隆起的海嶺,比兩側海原高出2-3公里,故稱其為大洋中脊,在海嶺中央又多有寬20-30公里,深1-2公里的地塹,所以又稱其為大洋裂谷。大洋內的火山就集中分布在大洋裂谷帶上,人們稱其為大洋中脊火山帶。根據洋底岩石年齡測定,說明大洋裂谷形成較早,但張裂擴大和激烈活動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尤其第四紀以來更為活躍,突出表現在火山活動上。
大洋中脊火山帶火山的分布也是不均勻的,多集中於大西洋裂谷,北起格陵蘭島,經冰島、亞速爾群島至維德角群島,該段長達萬余公里,海嶺由玄武岩組成,是沿大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產物。由於火山多為海底噴發,不易被人們發現,據有關資料記載,大西洋中脊僅有60餘座活火山。冰島位於大西洋中脊,冰島上的火山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島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餘座,人們稱其為火山島。據地質學家S、Thorarinsson(1960)統計,在近1000a內,大約發生了200多次火山噴發,平均5a噴發一次。著名的活火山有海克拉火山,從1104年以來有過20多次大的噴發。拉基火山於1783年的一次噴發為人們所目睹,從25公里長的裂縫里溢出的熔岩達12公里以上,熔岩流覆蓋面積約565平方公里,熔岩流長達70多公里,造成了重大災害。1963年在冰島南部海域火山噴發,這次噴發一直延續到1967年,產生了一個新的島嶼-蘇特塞火山島,高出海面約150m,面積2.8平方公里。6a之後,在該島東北32公里處的維斯特曼群島的海邁島火山又有一次較大的噴發。這些火山的噴發,反映了在大西洋裂谷火山噴發的特點。
三、東非裂谷火山帶
東非裂谷是大陸最大裂谷帶,分為兩支:裂谷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衣索比亞中部,至紅海北端,長約5800公里,再往北與西亞的約旦河谷相接;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喀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阿爾伯特湖,至阿伯特尼羅河谷,長約1700公里。裂谷帶一般深達1000-2000m,寬30-300公里,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如衣索比亞高原東側大裂谷帶中的阿薩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0m,是非洲陸地上的最低點。
現代火山活動中心集中在三個地區,一是烏干達-盧安達-扎伊爾邊界的西裂谷系,自1912-1977年就有過13次火山噴發,尼拉貢戈火山至今仍在活動;二是衣索比亞阿費爾(阿曼)坳陷的埃爾塔火山和阿夫代拉火山,自1960-1977年曾發生過多次噴發;三是坦尚尼亞納特龍(坦桑)湖南部的格高雷(Grgory)裂谷上的倫蓋(坦桑)火山,自1954到1966年曾有過多次噴發,噴出岩為碳酸鹽岩類,有較高含量的碳酸鈉,為世界所罕見。位於肯尼圖爾卡納湖南端的特雷基火山在80-90年代間也曾多次噴發。現代火山活動區,溫泉廣泛發育,火山噴氣活動明顯,多為水蒸氣和含硫氣體,這是火山現今的活動跡象。
四、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
該火山帶分布於橫貫歐亞的緯向構造帶內,西起比利牛斯島,經阿爾卑斯山脈至喜馬拉雅山,全長10餘萬公里。這一緯向構造帶是南北擠壓形成的緯向褶皺隆起帶,主要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在該帶火山分布不均勻,緯向構造帶的西段,由於南北擠壓力的作用,在形成緯向構造隆起帶的同時,形成了經向張裂和裂谷帶,如其南側的縱貫南北的東非裂谷系,順兩構造帶過渡段,因斷陷而形成了內陸海-地中海、紅海和亞丁灣等,這里的火山活動也別具特色,出現了眾多世界著名的火山,如義大利的威蘇維火山。埃特納火山、烏爾卡諾火山和斯特朗博利火山等等,愛琴海內的一些島嶼也是火山島,活動性強,據義大利歷史記載的火山噴發就有130多次,爆發強度大,特徵典型,世界火山噴發類型就是以上述火山來命名的,岩性屬於鈣鹼性系列,以安山岩和玄武岩為主。中段火山活動表現微弱,在東段喜馬拉雅山北麓火山活動又加強,在隆起和地塊的邊緣分布著若干火山群,如麻克哈錯火山群、卡爾達西火山群、涌波錯火山群、烏蘭拉湖火山群、可可西里火山群和騰沖火山群等等,共有火山100多座,其中中國的卡爾達西火山和可可西里火山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曾有過噴發,岩性為安山岩和鹼性玄武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