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地質層有哪些
Ⅰ 青藏高原地質結構的介紹
特徵 食物比較單一,容易攜帶和製作簡便,一般高營養、高熱量。 食物 青藏高原地處專高海拔屬地區,一般的農作物基本在這里都無法生長,只有青稞等植物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農作物,因此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的食物比較單一,通常他們的主食是麵食、肉食等,比如糌粑、肉腸、干牛肉坡羅等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由於長期放牧等原因他們一般會選擇製作簡便並且容易攜帶的食物;而且他們一般也會選擇那些高營養、高熱量的食物,比如氂牛奶、酥油(氂牛奶製成的主要用油)、酥油茶、氂牛奶粉(氂牛奶製成的)等等。
Ⅱ 青藏高原的南北向構造
青藏高原自中生代以來,在南北向擠壓作用下各地體逐次拼合、碰撞、擠壓,隨之地殼縮短、高原隆升的過程中,形成了東西走向為主的山系、河流、斷裂,各地體明顯地東西拉長,南北縮短,這種格局在地質圖件上表現得十分突出,與其相應的是沿著若干邊界斷裂發育著基性-超基性岩、蛇綠岩等磁性岩石,形成了狹長的磁異常,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區域負磁異常及相應的青藏高原磁場的東西分區預示著南北向構造的存在,這種在地表不甚明顯的特徵是否與東西向構造相矛盾,負磁異常形成的原因及其地質意義正是下面討論的內容。9.3.1 青藏高原的航磁異常
綜觀青藏高原航磁ΔT圖(彩圖26)可以看到兩種類型的磁異常,其一是非常突出的以近東西向為主的條帶狀、線狀磁異常,通常沿高原的邊緣以及各地體邊界斷裂分布,系磁性較強的基性-超基性岩、蛇綠岩等岩石引起的,這類地質體有的雖出露地表且有較大的延伸深度和長度,但磁異常狹窄、形狀尖銳等特徵表明主要是由相對淺層因素形成的,與斷裂有密切關系(熊盛青,2001)。
另一類型磁異常是近年完成的青藏高原航磁測量的新發現(熊盛青,2000)。其磁場強度不大,但沿東西向明顯將高原分割成三個不同強度的區段。首先是在東經88°~92°之間,東西可達300~400km,南北近400~500km范圍負磁異常區,和100°~105°之間的北東向的正磁場區段,以及此兩區段之間的過渡區段。它們的磁場特徵很不同。這種區域性的差異是一定深度范圍內磁性不均勻性的反映(熊盛青等,2001)。下面將對近南北向展布的負磁異常區段特徵及其地質意義作進一步探討。
在航磁ΔT圖(彩圖26)上可看出,該負磁異常位於青藏高原中部,青海西南部,呈長軸為NE向的區段,西界在木孜塔格—康若—達雄一線,東界在青藏公路西側的康通湖—唐古拉山—麻青一線。在地質位置上,北以昆侖山斷裂帶為界,南至雅魯藏布江活動帶,包括可可西里、羌塘、拉薩等地塊,基本上占據了青藏高原的腹地。負磁異常區以班公錯-怒江斷裂為界分布南、北兩個部分。北部平靜的負磁場區,異常強度為-20~50nT。南部是一系列強度較大、正負相間劇烈變化的線狀或串珠狀東西向磁異常條帶,疊加在負磁場背景上。根據航磁資料進行化極向上延拓的換算,負磁異常的特徵更加清晰,突出了它與周圍地區磁場的差異(圖9.3.1)。
圖9.3.1 青藏高原航磁化極上延50km平面圖(據航遙中心,2003)
9.3.2 負磁異常區地質背景
北部負異常區出露地層有三套:元古宙地層在改則—康若一帶,為片麻岩、片岩等,出露范圍狹小,磁化率為(1500~11000)×10-5SI,屬強磁性;侏羅紀、白堊紀和三疊紀以海相沉積灰岩、砂岩為主,偶夾火山凝灰岩,屬弱磁性;古近-新近紀與第四紀為陸相砂岩、粉砂岩及砂、礫、冰水沉積,廣布全區,屬弱磁性。岩體主要為燕山期花崗岩和第四紀玄武安山岩,前者多處於地體邊緣部位,後者出露零星,磁化率變化范圍在(10~6000)×10-5SI,屬於中強磁性。
南部負異常區出露最老地層為元古宙念青唐古拉群,以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為主;古生界為地台型碳酸鹽岩、碎屑岩建造;三疊系以及上侏羅統和下白堊統為復理石和類復理石建造,夾少量火山岩;始新世—漸新世出現磨拉石建造。沉積地層均為無磁性或弱磁性,磁化率一般不超過30×10-5SI。其中火山岩雖具有一定磁性,但磁性強弱不均。部分變質岩磁性相對較大。侵入岩主要為閃長岩、花崗閃長岩和花崗岩,磁化率在(1000~3000)×10-5SI之間;基性和超基性岩具有強磁性,磁化率在3000×10-5SI以上。
強磁性體所形成局部塊狀、線狀、帶狀或串珠狀的強磁異常只是局部的(強度一般為-100~-200nT,最大可達1200nT以上),在化極上延50km平面圖(彩圖27)上幾乎衰減殆盡,即高頻成分消失後,幅度較小的平靜負磁異常特徵卻更加清晰,這說明負磁異常具有區域性深層的構造意義。
從彩圖26、圖9.3.1中所識別出的正負磁場區的大致范圍,再與重力資料(彩圖27)對比分析發現,在彩圖26中所見到的南北方向的構造特徵不單純是局限區域磁場特徵,在彩圖27中東西向的重力異常特徵也表現與負磁異常區存在著某種關系。在航磁圖中的負異常區范圍正是青藏高原Δg異常最低的地段,也是高原腹地地殼厚度最大的部位。並且重力負異常被南北向的構造線分割成若干塊。
可以看出,所劃出的南北向構造線實際上垂直於西藏南部邊界斷裂附近的弧狀的航磁線狀異常和重力梯度帶,航磁和重力的弧狀異常正是印度板塊向青藏高原下面俯沖的前弧,事實上,在印度板塊向北推進時,地殼和岩石圈不可能是平整地向前推進的。不同區段上地殼和岩石圈俯沖的速度,有快有慢,俯沖的深度,有深有淺,經受的壓力作用有差異,從而造成了地殼與岩石圈在推進過程中的分裂,產生了同一地體在東西不同區段上的變化。由此,在地殼的厚度、成分及構造活動如熱液和火山作用等方面都出現了差異。
9.3.3 構造力學分析
眾所周知,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是在燕山期—喜馬拉雅期,最終在古近-新近紀完成對接(圖9.3.2),在此構造活動中,印度板塊各段以不均衡的速度向北推進,其構造活動前峰是在境外帕米爾高原區,並以大約60°夾角向二側翼展開,其西翼在阿富汗、伊朗;東翼在我國西藏,因而碰撞帶的不同部位應力場將有所差別。在前峰帕米爾一帶以壓應力為主體,而兩側處於復合應力場環境中。它一方面受突出前峰壓應力的效應,在側翼產生橫向拉張,另一方面又受由南向北俯沖作用,在碰撞帶上產生縱向擠壓。前者隨側翼弧度加大而增強,後者隨遠離碰撞而減弱。
圖9.3.2 帕米爾-青藏高原構造略圖
青藏地區處於其右側翼,在上述應力場作用下,藏南雅魯藏布江一帶,直面印度板塊俯沖,以縱向擠壓應力最明顯,而藏北地區因遠離碰撞帶,縱向擠壓逐漸減弱,而橫向拉張則突出出來,將產生局部抬升與陷落的斷塊構造,使地層沿走向的厚度與埋深將發生很大變化,這種變化將直接影響地球物理場的性質。藏北負磁異常區即處於陷落的斷塊構造部位,它至少有兩期活動,一是燕山期侏羅紀,厚度較大的含煤地層,另一是古近-新近紀至更新世,接受了厚度較大的陸相沉積,從而在陷落斷塊上覆蓋了巨厚的無磁性或極弱磁性的沉積層,加大了下部磁性體的埋深,使區域磁場在陷落邊界控制下形成了近於矩形的負磁異常區。這在航磁圖(彩圖26)與重力圖(彩圖27)上都很清楚。
值得提出的是,藏北地區縱向壓應力仍然存在,並還在起作用。由於它向北應力大於向南,往往使岩層出現逆沖,而將深部地質體推到上部或表層。如負磁異常區內康若—切納強瑪一帶出現了近東西向展布的元古宙片麻岩與片岩層,在磁場上顯示了局部正磁異常,反映了磁性體埋深對磁場的影響。
青藏高原是多個地體由北而南逐步拼合而成的,各地體間東西方向存在相同的地質、地球物理特徵,前面討論的沿東西向劃分的正負航磁異常區段,應該是發生在青藏高原各地體拼合之後,大約是在55Ma以後的時間里,隨著印度板塊向北的俯沖,在岩石圈推進和地殼縮短增厚過程中,在東西方向上千千米范圍內產生了差異,這是因岩石圈的推進速度俯沖深度不均勻引發造成了地殼厚度、沉積岩厚度與岩性的差異,從而影響到區域磁場和重力場的異常特徵。因此,可以說由負磁異常的討論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青藏高原地殼、岩石圈的復雜狀況,需要分析地體拼合後地質體所發生的新變化,這個變化雖然是中上地殼磁性變化,都是來源於更深層的構造運動。
事實上,在地震探測中發現了負異常區與地殼Sn波缺失地區大致相對應(肖序常,1990);地震層析圖上在此區段的深部200km上下發現了低速體(姜枚等,1998;薛光琦,2002),它們可能與地表火山活動、熱液活動有關,也與部分熔融和各向異性變化有關,同時地殼的泊松比較高表明藏北地殼和上地幔存在的高溫度低速體。這些深部因素都可能影響到地殼磁性的變化。
地震斷層面解析結果表明,地震高壓應力軸基本上垂直於弧形構造走向,中淺源地震受著深部共同因素影響(滕吉文,2002)。在震源機制的研究中發現,負磁異常區得到了拉長較強的P分量,向兩側則T分量加強(徐紀人,2000)。
我們再來分析圖9.3.3的南北向構造,Harrison等人1995年就證實了亞東-古露這一最大裂谷(圖9.3.3)始於11~8Ma前,並且8Ma時急劇擴張,其間擴張作用的加劇可能與氣候變化和鯿洋形變在時間上吻合。Mercier等(1987)觀察到喜馬拉雅地塹的東西向擴張始於11~5Ma前。Yin等1994年在始於15~18Ma前的雅魯藏布江縫合線附近發現了一組作為東西向擴張標志的南-北走向、分布稀疏的岩牆群。由於與邊緣平行的拉張作用一直延伸到形變的前沿,最近的GPS測量也證實了這一點(Larjon等,1997),因此認為藏南與喜馬拉雅地區發育的正斷層具有相同的成因。根據Yin等(1994)所報道的表明東西向擴張的岩石牆群,這樣在15~18Ma前已經在進行的擴張作用甚至可能早於18Ma前,正像多數俯沖帶一樣,原始的形變前沿在碰撞開始時就已彎曲。藏南北部的多數地塹似乎都被嘉黎元古斷裂帶截斷了(Armijo,1986,1989)。如果將喜馬拉雅和藏南的正斷層定位於因印度岩石圈俯沖而發生基底剪切作用地區的上部,可以認為,喀喇昆侖-嘉黎斷裂帶標志著藏南地區強烈的基底剪切作用的北部終結線。
印度板塊岩石圈進行大規模的俯沖地殼不會保持完整。更大的可能是印度板塊地殼與地幔脫離開並融於西藏的加厚地殼中(Nalson等,1996)。部分印度板塊的地幔在藏南之下沿一緩傾斜面繼續滑動。在整個藏南地區下伏著高速的地幔,可能是印度地幔。而藏北地幔的地震波速度很慢(Qmens等,1997)。最大深度為90km的小地震僅在藏南有所發生,這表明一種相對較冷並能夠維持剪切應力存在的上地幔環境(Chen等,1996)。
負磁異常區段形成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無磁性或弱磁性蓋層厚度增大而引起的,古近-新近紀以來鹼性火山噴發及其熱作用而引起退磁現象可能是其原因之一,但影響范圍有限。
印度板塊不均衡向北推進產生橫向拉張造成地殼陷落,致使高原中段沉積蓋層局部性增厚是負磁異常區產生的主要構造因素。
圖9.3.3 青藏塊體主要斷裂構造簡圖
Ⅲ 青藏高原地質環境區
本區北起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至喜馬拉雅山,西抵國界,東達岷山、橫斷山和牢山,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屬中-新生代強烈隆起區,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氣候寒冷。挽近活動斷裂發育較廣,大多數分布在主要山脈的山前地帶或沿一些江河展布,如喜馬拉雅山、三江流域。活動斷裂活動強烈,一般水平位移速率多在6mm/a以上,有的大於10mm/a,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其活動程度僅次於台灣地區。區內以多年凍土分布最廣,其次是季節性凍土。高原邊緣為高山峽谷。
本區包括黃河上游地區、柴達木盆地區、金沙江流域區、怒江瀾滄江流域區、藏北高原區、雅魯藏布江及藏南諸河流域區等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為4萬m3/Km2左右。地下水資源占本區水資源總量的20%~40%。
在我國地勢第一、二階梯過渡地帶,地質災害極為發育。藏東南高山峽谷、橫斷山為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發區,川、滇高中山地易於發生地面塌陷災害。
(一)青藏高原、祁連山山地多年凍土地質環境亞區
本亞區包括昆侖山、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西部環抱的青藏高原和祁連山山地,為多年凍土發育區。西北部和北部為高原凍土最發育的地區。隨著地勢向周圍地區傾斜,凍土發育程度相應變差。本區邊緣發育冰川-暴雨型泥石流。
(二)柴達木-共和盆地地質環境亞區
本亞區包括柴達木盆地和日月山以西的共和、貴德盆地。盆地內海拔在2675~3900m,降雨稀少,大多數地區年降雨量小於100mm,西部少於50mm,蒸發量很大,年平均在1947~3611mm,為內陸乾旱高原盆地。柴達木盆地是一個具有巨厚的中-新生代陸相碎屑岩沉積的斷陷盆地。由於地殼的升降運動和氣候的變遷形成了許多現代內陸湖泊。此外,還有多處古代鹽類沉積區,分布著極為豐富的鹽類礦床。
(三)藏東、川西、滇西高山山原地質環境亞區
本亞區由四川的甘孜、阿壩地區、岷山、邛崍山,經過大渡河上游和大雪山,雅礱江上游和九拐山,至橫斷山脈的中、南段。東北部地形平緩,高原面完整;南部山川相間,切割甚深,谷地和山峽高差大於1000m,年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增大,由400mm至1000mm以上。本亞區位於松潘-甘孜褶皺系東南段,三江褶皺系的中南段,以碎屑沉積為主,活動斷裂活動強烈,鮮水河斷裂平均滑動速率17.9mm/a,紅河斷裂平均滑動速率2.2mm/a,地震頻率高、震級大。區內泥石流發育,且以橫斷山西部-哀牢山地最為嚴重,為重度泥石流災害區。
Ⅳ 中國四大高原的地質構造是什麼
一般沒有說高原地質構造的。形成高原因素不同,多是地殼運動,大陸架邊緣。比如青藏高原就在大陸塊邊緣。
Ⅳ 青藏高原的地質地貌可以講下嗎
以西藏為主體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氣勢磅礴,景象萬千。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西藏高原自然條件的復雜和自然資源的豐富。青藏高原大體可分為3個不同的自然區。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藏南谷地: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藏東高山峽谷區:是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西藏地面以遼闊的高原作基礎,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的共同組合體。總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從平均5000米以上漸次遞降至4000米左右。
在青藏高原之上,縱橫延展著許多高聳山系,構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東西向山系從南而北有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昆侖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東延伸發生轉折變向,形成了藏東南近於南北向排列的橫斷山:從東向西分別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在這些平行的山脈之間,分別挾持著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的深切峽谷,構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嶺谷地貌。此外,在東西向和南北向山脈之間,還有許多次一級的山脈存在,如阿隆岡日等。
高原上的巨大山嶺普遍發育著現代冰川。冰川的融水是長江、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在高原面以下,交織著內外流水系。藏北高原以內流水為主,並形成一些以湖盆為中心的向心狀水系。在高原的東、南、西外圍地區,主要是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外流水系,水流湍息,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中游寬闊河谷地區是西藏主要工農業分布區。
西藏高原由滄海變成,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科學考察、發現所證明。但是,高源並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當緩慢地變化著,只是近幾百萬年的地殼變動,才使高源隆起急劇上升。青藏高原的形成成因非常復雜。青藏高原是由可可西里-巴顏喀喇山、羌塘-青南、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五大版塊構成的,這五大版塊在構造形態上有許多共同性。在地形上每一塊體南部為山系,山脈不對稱,南陡北緩,北部為湖區或谷地;南部通常為正常淺海相沉積,北部為大洋深海沉積;南部有一條花崗岩類岩漿雜岩帶,以及與其共生的高溫變質帶,北部有一條斷續的超基性岩帶,以及與其伴生的低溫淺變質的擠壓揉褶帶,構造變形上南部寬緩而較輕微,屬斷塊式脆性變形,北部變形緊密而強烈,屬塑性揉褶;各塊體上的推伏斷裂均一致地由北向南逆沖。所有這些共性所反映它們的形成方式相同,都與喜馬拉雅山的形成相類似。
從地質上看,五大塊的構造運動和形成時間有規律地由北向南依次變新,昆侖山形成於二億二千多萬年前的海西運動,二迭紀末海退成陸;哥們西里-巴顏喀喇山脈形成於一億三千萬年前的時期燕山運動,晚侏羅世海退成陸;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形成於七千萬年以來的喜馬拉雅運動,晚始新世海退成陸。構造運動的這種有規律的遷移,並與歐亞大陸相碰撞而拼合來解釋。根據地貌和第四紀地質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各塊體形成後並未馬上抬升成為高原。高原是在五大塊全部拼合成陸以後,由於印度次大陸的繼續北移契入,北面又受到了塔里木-柴達木等阻擋,在南北力量的挾持以及地殼下訓熱力作用下快速升起而成的。所以青藏高原是板塊碰撞拼全的高原,它的活動方式至今沒有改動,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據大地測量等資料,喜馬拉雅山每年約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輕的高原。
喜馬拉雅山是人類生活的地球上的最高部分,人們都稱它為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西起我國阿里地區的印度河急轉彎內側南迦帕爾巴特峰,東止於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墨脫縣境內的南迦巴瓦峰,北以雅魯藏布江-象泉河為界,南瀕印度恆河平原。東西長2400餘公里,南北寬200-350公里。它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又像一座巨大的銀萬里長城,迄立在亞洲的中部。根據地形、地理和地質上的特徵,科學家們把喜馬拉雅山從南往北劃分成4個帶:(1)亞喜馬拉雅帶(或外喜馬拉雅帶),為海拔1000-1500米的丘陵山地,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2)小喜馬拉雅帶(或低喜馬拉雅帶),海拔3000-4000米,山巒重疊,氣候溫和,青山綠水,風景季麗,為避暑的好地方。(3)大喜馬拉雅帶(或高喜馬拉雅帶),海拔6000米以上,是喜馬拉雅山的主脊,冰川縱橫,雪峰林立。(4)西藏喜馬拉雅,因為這里過去是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一部分,所以又稱它為特提斯喜馬拉雅,海拔4000-5000米,屬於西藏高原的一部分。為了描述上的方便起見,一般人簡單地把它劃分為東、中、西三段。但是西方學者更習慣於按地區來稱呼它,從東往西分別稱為:阿薩姆喜馬拉雅,錫金-不丹喜馬拉雅,尼泊爾喜馬拉雅,庫蒙喜馬拉雅和旁遮普喜馬拉雅。近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按西藏的行政區劃把喜馬拉雅山分成三部分:山南喜馬拉雅,日喀則喜馬拉雅和阿里喜馬拉雅。
西藏自治區的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西藏地貌大致又可分為喜瑪拉雅山區,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區,藏北高原湖盆區和藏東高山峽谷區。
(一)喜馬拉雅高山區:位於藏南。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山區西部海拔高,氣候乾燥而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馬拉雅山頂部長年覆蓋冰雪,其南北兩側的氣候與地貌均有很大差別。
(二)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區,位於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經的地方。這一帶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曲等河谷平地。谷寬一般5--8公里,長70--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溝渠縱橫,富饒而美麗,為西藏主要農業區。主要的湖盆谷地有札達盆地、馬泉河寬谷盆地、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湖盆地,羊卓雍錯高原湖泊區等。
(三)藏北高原湖盆區: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包括南、北羌塘山原湖盆地和昆侖山區,約占自治區面積的2/3。由一系列渾圓而平緩的山丘組成,丘頂到平地,相對高差只有100--400米。其間夾著許多盆地,低處常瀦水成湖,"羌塘"為西藏主要的牧業區。
(四)藏東高山峽谷區:即著名的橫斷山地。大致位於那曲以東,為一系列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間夾持著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簡稱東部三江。地勢北高南低,地貌復雜,從西往東由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和芒康山組成。該區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頂平緩;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勢比較陡峻,頂谷高差可達2500米。山頂為終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與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園,構成了南部峽谷區奇特的景色。
兩千萬年前,在亞歐版塊和印度洋版塊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伴隨著這一高原的誕生,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脈,這些山脈雖然缺乏青翠的綠色,但其本色更顯突出,雄偉、古樸、凝重,並以遒勁的筆力,在青藏高原上化出了幾條橫線和豎線,撐起了西藏的骨架。在西藏境內,超過5000米的高峰有50餘座,高達8000米以上的亦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冰封雲繞,俯視全球;7776米的南迦巴瓦峰峭壁千仞;岡底斯山體上6656米的岡仁波齊峰吸引著東南亞眾多生民來「朝聖」。
西藏高原上的山脈,基本上由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兩組組成。東西走向,由北到南的山脈有:
(1)昆侖山脈:自西向東橫亘在西藏高原的北緣,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它的北側以巨大的高差俯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達木盆地,南側以一系列山前窪地、湖盆和寬谷與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連。
(2)喀拉昆侖山脈:主體在新疆與克什米爾的交界線上,西藏境內是它的東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繼續向東時山體變得十分零散。
(3)唐古拉山脈:在東徑90°附近,開始唐古拉山脈,構成了西藏和青海的交界線。寬達15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5400米。
(4)岡底斯山:位於藏北高原的南緣,為藏北與藏東南、藏南的分界線,也是西藏內、外流水系的天然分水嶺,在東徑90°左右與念青唐古拉相連。平均海拔5500米至5800米。
(5)念青唐古拉山脈:山勢平緩,山形不甚明顯,整個山脈在高原腹部一帶最為高峻,平均海拔5800米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
(6)喜馬拉雅山脈:巍峨蜿蜒於高原最南緣,全長2400。喜馬拉雅,這個美麗動人的名字來源於印度梵文,意為冰雪的居所。這是因為這里終年為皚皚白雪所蓋之故。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這里群峰爭艷。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聚集於此。據統計,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餘座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之中,它們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1米),第五高峰瑪卡魯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庫湯山(8156米),第八高峰喬烏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爾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8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喬戈里峰(8611米)在內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則分布在同喜馬拉雅山脈毗鄰的喀喇昆侖山中。這里的山區西部海拔高,氣候乾燥而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馬拉雅山頂部長年覆蓋冰雪,其南北兩側的氣候與地貌均有很大差別。
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是藏東南的橫斷山脈,它由幾條平行的山脈組成,山脈之間,有深邃的河谷。這些山脈由西向東是: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脈,它們分別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唐古拉山脈延續轉向而來。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谷地切割一般可達1000米至2000米。上述兩組山脈,構成了整個高原地區的明顯骨架,形成了西藏基本地貌的格局
Ⅵ 現代地貌學青藏高原的地質構造
你問的誰明白呀,不怎麼懂啊
Ⅶ 青藏高原的地質特點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年代最新、並仍在隆升的一專個高原。它夾持於塔里木地屬台、中朝地台、揚子地台和印度地台之間,呈紡錘狀。內部有一系列不同演化歷史和不同源地的陸塊、褶皺帶相間排列,反映了特提斯(見特提斯地質)的復雜演化歷史。統一高原的出現是新生代以來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見大陸碰撞)的結果。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羌塘-昌都、岡底斯和喜馬拉雅等6個構造帶,各構造帶之間為蛇綠混雜岩所代表的縫合帶隔開。大致以龍木錯-金沙江縫合帶為界,北面的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構造帶等,屬於歐亞古陸南緣的構造帶,在早中元古代結晶基底上,發育了早古生代優地槽,加里東運動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皺基底,晚古生代轉化為穩定的蓋層。其中石炭-二疊紀出現含煤建造,暖水動物群和華夏植物群繁盛。南面的岡底斯、喜馬拉雅構造帶,在中晚元古代結晶基底上整合遞變,從早古生代開始發育了地台蓋層,海相沉積一直延續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疊世廣泛發育了岡瓦納相冰海雜礫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岡瓦納古陸北緣的微陸塊。
Ⅷ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概況
龐振山顏世強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部地區,面積257.24萬平方千米,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26.8%,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地殼最厚、地層最新的大陸高原。青藏高原具有壯麗的自然地理景觀、獨特的地質構造特徵,長期以來一直為世人所矚目,是研究地球奧秘的天然野外實驗室。青藏高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數據,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中國地質調查局設立了「青藏高原地質資料開發利用與服務」項目。項目組對保存在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新疆、青海、雲南、四川、甘肅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的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進行了集成,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開發編研了系列成果。本文從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入手,對其館藏單位分布、地質資料類別、形成時間、形成單位等進行了分析,以期對青藏高原地質資料服務的集群化和產業化起到引領作用。
1 館藏成果地質資料數量
青藏高原的地質調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外地質學家開展了大量的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特別是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我國政府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系統的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和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地質成果,編制了大量的地質報告及論文,形成了海量的地質資料數據。
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青海、新疆、雲南、四川、甘肅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共有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17777種。
2 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
青藏高原在行政區劃上,涉及6省(自治區)、201縣(市),即西藏自治區大部分地區、青海省大部分地區、雲南省西北部地區、四川省西部地區、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地區,其地質資料已遍布各個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地區分布見表1。其中青海省最多,共有5616種,占總量的31.59%,其次為四川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雲南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較少。
表1 青藏高原地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地區分布
3 成果地質資料形成時間
青藏高原的地質調查研究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分布於20世紀初期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見表2。由表可見,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絕大部分是1949年以後形成的,並且各年代形成的地質資料數量相對均衡。
表2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的形成時間
4 成果地質資料類別
從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料來看,青藏高原地區的地質工作涉及地質學的各個領域。其中,礦產勘查類資料最多,共8814種,占總量的49.58%;科研類資料次之,共3380種,占總量的19.01%,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物化遙勘查成果資料、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成果資料、水文地質勘查成果資料、物化探異常查證成果地質資料(表3)。
表3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地質資料類別統計表
4.1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資料
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5萬最多,共計561種,約佔40%;其次為1:20萬,共518種,約佔37%;1:2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共83種,約佔6%;1:100萬、1:50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類資料較少(表4,圖1)。
表4 館藏青藏高原地區基礎地質調查成果地質資料
4.2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最多,共計152種,約佔65%;其次為1:5萬,共60種,約佔26%;1:50萬、1:10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類資料較少(表4,圖2)。
圖1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2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3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類資料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以1:20萬最多,共計29種,約佔64%;其次為1:5萬,共9種,約佔20%;1:100萬共7種,約佔16%(表4,圖3)。
4.4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資料
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類資料按比例尺統計,1:20萬最多,共計107種,占該類資料總量的55%;其餘各種比例尺該類資料數量較少,為5~16種(表4,圖4)。
圖3 不同比例尺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4 不同比例尺區域水工環調查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5 礦產勘查類成果地質資料
館藏礦產勘查類成果地質資料共8814種(圖5),按礦產類型分:能源礦產共1614種,占礦產勘查類資料總量的18%;貴金屬礦產1384種,佔15.70%;非金屬礦產1379種、佔15.65%;有色金屬類1217種,佔12.67%;黑色金屬類1117種,佔12.67%;水氣礦產、稀有稀土及分散金屬類礦產較少。
需說明的是共有1924種成果地質資料為綜合勘查,包含多個礦產類型。
按工作程度分,普查類成果地質資料共3799種,占礦產勘查類總量的43.10%;其次為預查,共2977種,占總量的33.78%,詳查、勘探、開發勘探及鑽井地質資料相對較少(圖6)。
圖5 不同礦產類型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圖6 不同工作程度礦產類型成果地質資料構成
4.6 地質科學研究資料
青藏高原是地質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原地礦部、中國科學院及中法、中美等多個合作項目在青藏高原地區開展了大地電磁測深、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深地震反射和GPS地殼形變測量等一系列的地球物理綜合探測工作,以及地質結構和上地幔演化的研究工作。在礦產研究方面,原地礦部開展了青藏高原重要礦產成礦規律以及鹽湖礦產研究等。在生態環境研究方面,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先後在西藏、喀喇昆侖、昆侖山及可可西里地區開展綜合科學考察。
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館藏科研成果地質資料3380種,占青藏高原地區成果地質資料總量的19.01%。
5 報告提交單位
青藏高原地域遼闊,地質構造豐富,在地質工作的歷史中,除了當地地質隊伍投入大量工作外,內地的許多優秀的地勘隊伍也在青藏高原地區投入大量的工作。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館藏成果地質資料的提交單位涉及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20個行業和部門。
按報告提交單位所在省(市、自治區)統計,青海省提交成果地質資料最多,共4932種、占總量的27.74%;其次為四川省、甘肅省,提交成果地質資料分別為3777種、3522種,占總量的比例分別為21.25%、19.81%;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較多的(超過300種)還有西藏自治區、北京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雲南省和陝西省,其餘省(市、自治區)較少。
共有20個行業(部門)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表5),其中地礦部門共提交11814種,占總量的66.46%,提交成果地質資料較多的行業(部門)還有院校、石油、科研、冶金、有色、建材等。需說明的是,1949年前形成的成果地質資料未統計。
表5 成果地質資料提交單位的行業分布
6 部分具歷史意義的成果地質資料介紹
全國地質資料館和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保存有許多具歷史意義的成果地質資料,主要有下列各種。
6.1 形成時間最早的成果地質資料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成果地質資料為日本人囑托、澀谷、長之助編寫的《黃河上游測量調查報告書》(日文),形成時間為1918年3月1日,現保存於青海省國土資源博物館,檔號:0258。報告由北支那開發株式會社調查局完成,工作地區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區黃河上游地段內,對研究該地區水文地質有一定參考價值。
6.2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由中國人編寫的地質報告
館藏形成時間最早的由中國人編寫的地質報告為翁文灝編寫的《甘肅省地震考》,形成時間為1921年1月1日,現保存於甘肅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檔號:0589。報告詳細列表記載了從公元前780年到公元1909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及人員、財產損失情況。同時還簡單地列表記載了公元前30年到公元1907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情況。該地震考中的法文文字中,也記載了甘肅省地震發生的時間,並統計了從14世紀到19世紀,即1301~1900年每10年甘肅省發生地震的次數。
6.3 溫家寶總理主持編寫的地質報告
甘肅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資料館保存有一份由溫家寶總理主持編寫完成的地質報告,為《祁連山幅10-47-(9)礦產圖及說明書》,檔號:5479。該報告形成時間為1974年12月1日,為1:20萬區域礦產調查報告。工作區位於祁連山中段包括青海省祁連縣、天峻縣、甘肅省肅南縣。在6411平方千米范圍內,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完成實測剖面186.5千米、金屬量樣1185個、岩石光譜樣3136個、自然重砂2121個、化學樣1128個、探槽710.6立方米、人工重砂37個。通過工作,建立了測區地層層序,對岩石的化學成分及礦化特徵進行了研究,對構造特徵進行了分析;通過區域礦產調查,新發現礦點30餘處,對本區分布較廣的鐵、鉻礦產進行了較詳細的研究;在震旦紀地層中發現了含鉀岩系,並進行了初步普查評價;圈定了普查找礦遠景區。
6.4 著名地質學家編寫的地質報告
全國地質資料館及西藏等6省(自治區)地質資料館保存有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譚錫疇、李春昱、葉連俊、關士聰、徐克勤、孫菽青、王曰倫、郭令智、袁見齊、李承三、馮景蘭、孫健初、程裕祺、侯德封、楊敬之、丁毅、薄紹宗、崔克信、谷正倫、孫雲鑄、王鈺、黃汲清、郭文魁、羅文柏、曾鼎乾、朱夏、朱森、鄭綿平、楊鍾健、張炳熹、塗光熾、盛莘夫等人編寫完成的地質報告近百種,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參考價值。
Ⅸ 青藏高原有哪些礦藏
在山脈縱橫、盆地寬谷相間的大高原上,蘊藏著豐富的地下礦產資源,有號稱「萬寶山」的祁連山、譽為「聚寶盆」的柴達木這樣一些礦藏集中的地區。
屹立在高原東北緣的祁連山擁有黃鐵礦、鉻鐵礦,還有銅、鉛、鋅、鎳、磷以及稀土元素鈰、鑭、釔等礦藏。鏡鐵山的鐵礦是酒泉鋼鐵企業的原料基地。祁連縣郭米寺等鉛鋅礦還伴生有金、銀、銻、鎵、硒等有用元素。大通河流域煤的儲量很大,素有「青海的黑腰帶」之稱。西寧附近的石膏、芒硝等儲量大、質量好。祁連玉石更是聞名中外,唐代詩人王翰寫的《涼山詞》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夜光杯」就是用祁連山的「玉石」經精工雕琢成為世界名貴酒器的。
青藏高原是我國地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占我國高溫地熱資源量的80%。
隨著青藏鐵路的建設,2004年我國啟動了對青藏鐵路沿線高溫地熱資源考察工作,為青藏鐵路建成後沿線經濟建設所需的能源提供資源保障。
從目前考察情況來看,青藏鐵路沿線,自拉薩-尼木-羊八井-那曲-錯納湖-溫泉一帶,蘊藏有豐富的高溫地熱資源,目前已查明的地熱顯示點有20餘處,具有一定規模的地熱田有12處,是西藏地熱儲量最集中的地帶,這為將來鐵路沿線客站供電及對沿線地區供電、供熱提供了條件,並將有效改善和緩解藏中電網用電難的現狀。
多吉院士指出,地熱資源是目前全球倡導的綠色可再生的安全資源,具有技術成熟、利用方便等優勢,它不受晝夜和季節變化的限制,不僅可供電、供熱,還可以用於旅遊、溫泉保健、養殖熱帶魚等,西藏地熱資源開發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高原腹地藏北廣大內陸湖泊中除食鹽、芒硝外,硼砂和石膏的儲量也名列我國前茅。唐古拉山的鐵礦床具有工業價值。西藏境內的鉻鐵礦礦床,儲量居全國之冠,規模可觀、品位較富,亦具有較大的工業價值。
南北縱列的橫斷山區也擁有許多礦產資源,如昌都有一中型鐵礦,江達有我國最大的斑岩銅礦床。丹巴雲母儲量豐富,是我國最大產地之一。康定一帶有鉛鋅礦。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及岷江等沿河地區則以產沙金著稱,淘沙金是當地群眾的一種副業。
地處高原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有著儲量巨大的多種礦藏。現已探明的氯化鉀、氯化鈉、氯化鎂、鋰、碘、溴和石棉等礦的儲量均佔全國第一;天然鹼、鈣、芒硝及硼礦等的儲量在全國也都名列前茅。
柴達木盆地是高原內陸沉積盆地,生油、儲油條件好,目前已發現幾十處油氣田,並探明了大量油氣貯藏構造。如尕斯庫勒油田是一個壓力大、產量高的油田。油田面積37平方公里,儲量近5,000萬噸,計劃建設規模為年產90萬噸。整個柴達木盆地累計石油地質儲量3—5億噸,天然氣貯量89億立方米。現已建成原油開采能力年產3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為年產20萬噸。
盆地中的察爾汗鹽湖是已發現的最大鉀鎂鹽礦床,其中匯集了大約500多億噸以氯化物為主的近代鹽類沉積礦物質。已探明的儲量是:氯化鉀2億噸、氯化鎂19億噸、氯化鈉533億噸。豐富的鉀鎂鹽資源為建立大型鹽化工基地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鐵山位於柴達木盆地的東北邊緣,是我國著名的三大鉛鋅礦床之一。現已探明鉛鋅儲量270萬噸,伴生有金、銀、錫、銻、鉬等多種貴重金屬。鉛鋅礦石含鉛品位高,氧化礦達9%以上,比一般礦高二倍多。錫鐵山鉛鋅礦年產量為3萬噸鉛、4萬噸鋅,還有相當數量的黃金、白銀及其它稀有金屬。
茶卡鹽湖(茶卡為蒙語,即鹽海的意思),位於柴達木盆地東緣,儲量大、品位高、易開采,以盛產「青鹽」而聞名。茶卡鹽湖已有200多年的開采歷史,1949年產鹽僅1200噸,現在已實現了生產和運輸的機械化和半機械化,年產原鹽已達30萬噸。
在西寧市大通縣境內正在籌建我國規模最大的鋁廠,建設規模為年產普通鋁錠20萬噸,將採用先進工藝和技術,降低能耗、控制污染,提高經濟效益。青海鋁廠的建設將有利於把高能耗生產從東北、華北地區向我國西部地區轉移,它將充分利用黃河上游豐富的水電資源,促進我國鋁工業的發展,加速高原地區經濟建設的步伐。
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冰雪覆蓋的面積大,水向低流,豐富的冰雪融水自然能孕育出眾多的大江大河。太陽能主要受二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年日照時數,二是空氣稀薄度,空氣越稀薄,對太陽光的削弱程度就越小。青藏高原空氣稀薄這一點不言而喻,至於年日照時數,由於青藏高原緯度不高,降水量少而晴天數目佔了一年裡絕大部分時間,年日照時數自然多。另外太陽能資源與氣溫沒有太必然的聯系,比如海南,雨天多,太陽能資源遠不及青藏高原
海拔較高,1000米左右;
地勢相對平坦,沒有障礙物;
地面多為草原,地勢起伏小;
晝夜溫差大,使得空氣流動更加強烈。
以上原因使得青藏地區風力資源特別豐富。
神聖、神奇、神秘,青藏高原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她所擁有的獨特歷史文化、濃郁民族風情、雄渾山河湖泊以及豐富的高原生態賦予了青海獨特的旅遊資源,除了獨特的自然文化景觀,橫空出世的青藏鐵路亦令人充滿懸念。
據介紹,即將開行的青藏鐵路旅遊觀光列車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卧車設有帶洗浴設施的包房,餐車提供餐飲服務。觀光車設有寬敞的玻璃、舒適的座椅,客車內部裝飾既豪華現代,又充分展現青藏地區的民族風情,旅客可以盡情觀賞沿線風光。
青藏鐵路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該鐵路2001年6月29日開工,2005年10月12日全線鋪軌貫通,2006年7月1日將進行試運營。屆時,青藏鐵路將與1984年運營的西寧至格爾木段(814公里)緊緊相連,構成一道跨越青藏高原的獨特旅遊風景線,青藏鐵路開通後,宛如一條金色的紐帶,把青藏高原上一個個神奇美麗的景觀串連在一起。一個極具特色的青藏鐵路精品旅遊帶將展現世人面前。青藏鐵路沿線分布著青海湖、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那木錯湖、布達拉宮等9處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包括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金銀灘原子城、察爾汗鹽湖、玉珠峰、拉薩古城、八廓街等在內的23處國家級旅遊資源以及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193處普通級旅遊資源。
Ⅹ 而青藏高原的地質構造以永遠什麼為主
地球運動有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為主,垂直運動即造山運動。青藏高原的地質構造以造山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