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內力地質作用的能源有哪些
① 地質作用的分類
1、物理地質作用:
(1)內力地質作用:
內力地質作用的動力來自地球本身,並主要發生在地球內部,按其作用方式可分為地殼運動、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地震作用四種。
地殼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形式。
水平方向的運動常使岩層受到擠壓產生褶皺,或使岩層拉張而破裂。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會使地殼發生上升或下降,青藏高原數百萬年以來的隆升是垂直運動的表現。
(2)外力地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主要由太陽熱輻射引起,主要發生在地殼的表層。一般按下面的程序進行:風化一剝蝕一搬運一沉積一固結成岩。主要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等作用方式。
2、工程地質作用——人為地質作用:
工程地質作用或人為地質作用是指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效應。例如,采礦特別是露天開采穆動大量岩體會引起地表變形、崩塌和滑坡;人類在開採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時因岩土層疏干排水會造成地面沉降;特別是興建水利工程,會造成土地淹沒、鹽漬化、沼澤化或是庫岸滑坡、水庫地震。
(1)造成內力地質作用的能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產生地質作用的能量主要是內能和外能,內能是來源於地球本身的能源系統,主要有地內熱能、重力能、地球旋轉能、化學能和結晶能;外能則是指來源於地球以外的能源,主要有太陽輻射熱、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①放射性熱能是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生的。
②重力分異產生的熱能是地球物質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發生分異的過程中,釋放出的位能轉化成的熱能。
③沖擊、壓縮產生的熱能是地球在由星際物質聚積而成的過程中,微星體以高速沖擊地球時巨大動能轉變而來的。
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壓縮,體積逐漸收縮而產生壓縮熱。此外,地球內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結晶時會釋放熱,構造運動的機械能也可以轉為熱能。
據計算,地內每年產生的熱總量與經地表每年散失的總熱量相抵後還有剩餘,這部分剩餘熱能便是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的主要能量來源。
② 內力地質作用
地球的旋轉能、重力能和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等引起整個岩石圈物質成分、內部構造、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地質作用稱為內力地質作用。包括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構造運動 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岩石圈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是引起地殼升降、岩石變形、變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乃至地表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
地震作用 地震是大地的快速振動。地震的孕育、發生和產生餘震的全部過程稱為地震作用。地震引起地殼物質遷移、地表形態變化,導致山崩地裂,屋倒人亡,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危害,是最重要的地質災害之一。按地震產生原因可分為構造地震作用、火山地震作用和陷落地震作用。
岩漿作用 地下深處高溫、黏稠的岩漿沿岩石圈軟弱地帶上升,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冷凝成岩的作用。當岩漿噴出地面稱為噴出作用(火山作用),岩漿上升未到達地表,便冷凝成岩稱為侵入作用。
變質作用 地殼中已經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上處於固體狀態下,受到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發生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岩石結構和構造變化並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按變質作用原因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
地質作用分類見圖3-1。
圖3-1 地質作用分類表
本章要點
1.引起岩石圈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構造和地表形態等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引起這些變化的各種自然營力稱為地質營力。
2.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地球以外的能量稱為外能;二是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稱為內能。內能包括旋轉能、重力能、熱能、結晶與化學能等;外能包括太陽輻射能、潮汐能、生物能等。
3.外力地質作用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重力地質作用和成岩作用;內力地質作用包括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復習思考題
1.理解各種地質作用的概念。
2.默寫地質作用的分類。
3.外力地質作用與內力地質作用的區別。
③ 地質作用的簡介
板塊運動被認為是使地殼表層發生位置移動,出現斷裂、褶皺以及引起地震、岩漿活動和岩石變質等地質作用的總原因,這些地質作用總稱為內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改變著地殼的構造,同時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礎。
這就是說板塊運動能夠解釋地殼中岩石的變形,包括區域的和整個地殼的。
產生內力地質作用的能源,一般推測,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蛻變釋放的熱能和地幔重熔形成的熱能。這些能量,部分傳導到地面散失,大量的內熱由於岩石導熱性差,在地下聚積, 成為產生各種內力地質作用的動力。還有人認為,地球自轉所產生的能也是產生內力地質作用的因素之一。
來自太陽的熱能,是引起大氣和水不斷運動的主因,同時給生物的繁殖以能量,並直接對岩石圈施加影響。這一切活動的結果,使地表的凸出部分受到風化、侵蝕等作用的破壞,破壞的產物在低凹的部位沉積起來形成新的岩石。上述變動總稱外力地質作用。
地球的內力和外力地質作用同時存在並相互影響。水往低處流是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地勢的高低又是內力地質作用所塑造。火山噴出的氣體和水分是地球大氣圈和水圈重要的物質來源之一,一次強烈的火山活動還可以引起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氣候異常。地質作用強烈地影響著氣候以及水資源與土壤的分布,創造出了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這種良好環境的出現,是地球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氣圈和水圈的成分、質量都和現代大不相同,大氣曾經歷以二氧化碳為主的階段,海水是約在10億年前才具有今天的含鹽度,生物最早出現在地球形成約10億年以後。由此也說明在地球演化的不同歷史階段,各種地質作用的規模乃至性質都有所不同。
地質作用也會給人帶來危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洪水泛濫等。人類無力改變地質作用的規律,但可以認識和運用這些規律,使之向有利於人的方向發展,防患於未然。如預報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就有可能減輕損失。中國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黃河水灌溉淤田壓鹼等經驗,是利用河流的地質作用的規律來治理河流取得成功的例子。
④ 內力地質作用有什麼特點
內力地質來作用簡稱為內力自作用,是由地球轉動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的熱能等所引起,主要是在地殼或地幔中進行。內力地質作用包括地殼運動、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由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800-120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⑤ 地質作用的內力和外力作用有哪些表現形式
地質作用的分類 根據產生地質作用的能源及作用發生的部位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兩類
內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內部能產生的地質作用,這類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下深處,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變位,或發生變質,或發生物質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根據地質營力,內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 ,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
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 。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 (800~12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變質作用是岩石在風化帶以下,受溫度、壓力和流體物質的影響 ,在固態下轉變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變質後,其原有構造、礦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可完全改變原岩特徵。
風化作用是地表環境中,礦物和岩石因大氣溫度的變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塊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坡向低處移動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營力 ,斜坡是必要條件,暴雨、地震、人為開挖往往起誘發作用。塊體物質的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移、流動和蠕動。前三者運動較快,後者較慢。
剝蝕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風等在運動中對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態的破壞和改造的總稱。
搬運作用是地質營力將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的物質從原地搬往他處的過程。
沉積作用是各種被外營力搬運的物質因營力動能減小 ,或介質的物化條件發生變化而沉澱、堆積的過程。
硬結成岩作用是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積物的重荷壓力作用使下層沉積物減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顆粒間的聯系力增強而發生;也可以因碎屑間隙中的充填物質具有粘結力,或因壓力、溫度的影響,沉積物部分溶解並再結晶而發生。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⑥ 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的聯系與區別
一、聯系
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二、主要區別
(回一)答、性質不同
(1)、內力地質作用
指以地球內能為能源並主要發生在地球內部的地質作用。
(2)、外力地質作用
指以太陽能以及日月引力能為能源並通過大氣,水,生物等因素引起的地質作用。
(二)、表現不同
(1)、內力地質作用
包括地殼運動、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2)、外力地質作用
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岩作用。
(三)、作用不同
(1)、內力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
(2)、外力地質作用
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
⑦ 什麼是內力地質作用
內力地質作用: 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生的熱能等回,引起地殼物質成分、內部構答造以及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地質作用。如岩漿作用、地殼運動(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 1)岩漿作用--存在於地殼以下深處高溫、高壓的復雜硅酸鹽熔融體(岩漿),沿著地殼薄弱地帶上升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且冷凝後生成為岩漿岩的地質作用。 2)地殼運動--地殼的升降運動和水平運動。升降運動表現 為地殼的上拱和下拗,形成大 型的構造隆起和拗陷:水平運動表現為地殼岩層的水平移動,使岩層產生各種形態的褶皺和斷裂.地殼運動的結果,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地質構造和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 3)變質作用--在岩漿活動和地殼運動過程中,原岩(原來生成的各種岩石)在高溫、高壓下及揮發性物質的滲入下,發生成分、結構、構造變化的地質作用。
⑧ 表層地質作用與內力地質作用的論文怎麼寫呢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受到某種能量(外力、內力)的作用,從而引起地殼組成專物質、屬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
由自然動力引起使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稱地質作用。地質學界把自然界引起這些變化的各種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主要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地震作用、變質作用、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等。
⑨ 岩溶作用是內力地質作用嗎
不是的內動力地質作用
分清楚內外地質作用的主要區別:
1、內力作用讓地表變得崎回嶇不平;答外力作用讓地表向平面發展.
2、內力作用力量大、來勢猛、時間短;外力作用比較溫柔、而且是個漫長的過程.
3、內力作用是由地球內部發出的,主要能量來源是地球內部的能量;外力作用包括生物作用、日照作用、水流作用、風力作用、人力作用(但是星際作用,比如星體撞擊好像不屬於外力作用)等.
主要考慮這種營力是否來自地球內部,如:地殼運動導致的構造、地震活動、岩漿活動等屬於內動力,而環境等外部因素形成的作用外動力,如:風、生物、日照、水引起的風化作用、崩解作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