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實物地質資料怎麼填

實物地質資料怎麼填

發布時間: 2021-02-26 23:26:15

1. 實物地質資料採集

1.工作步驟

1)調研。根據各個圖幅承擔單位的聯系方式,對單位主管領導、技術負責人或科技管理人員進行電話調研。主要了解實物的有關情況(保存完好性、是否縮減、保存地點、可收集性等),並做好詳細記錄,製表登記。如果電話調研未能達到目的或確需實地了解情況和收集詳細資料的,可組織人員有計劃地進行實地調研,避免採集的盲目性和分散性。

2)制定採集計劃。根據調研結果,綜合研究確定採集目標,編制實物資料採集清單,並制定整理、包裝和運輸等相關的採集計劃。

3)簽訂匯交整理合同。依託圖幅承擔單位或實物保管單位,按照採集方案簽訂實物資料匯交整理合同,並協商明確資料整理人選、整理匯交技術要求和具體時間表。

4)實物地質資料整理和運輸。匯交整理單位要對標本進行表面的清洗、清潔,並根據原始記錄按順序整理和重新編號,最後按要求包裝和打包處理。薄(光)片則按順序放入專用薄片盒內存放,並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避免薄片在運輸過程中出現破損甚至碎裂的情況。實物資料整理和包裝後,利用物流或僱用專車進行運輸,確保安全到達。

5)移交入庫。安全運回的實物資料,按實物清單進行核對驗收,收集所有相關成果資料,最後全部移交入庫。

2.標本的整理包裝要求

——根據原始記錄按順序整理,保證標本整潔、排列整齊、次序不混亂;

——用油性筆補齊缺失或污損的標本編號,按要求製作標本標簽,隨同標本一同包裝;

——包裝材料採用柔韌性較好的包裝紙或草紙,必要時(如化石標本)可用些棉花或布袋進行特殊包裝;

——採用韌性較好、可重復利用的塑料或木質標本箱;

——實物標本裝入標本箱後,要用包裝紙等填充物將標本箱填滿,盡量不要留有空隙。將事先寫好的帶有不幹膠的資料標識貼在包裝箱的恰當部位,然後用打包機將其以「井」字形包緊、包實。

3.實物採集成果

實物採集成果見表3-2。

表3-2 青藏高原1∶25 萬區域地質調查實物地質資料收集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2. 探討實物地質資料的法制化管理

鄭力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檔案處,北京 100083)

摘要 本文分析了當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法律為手段,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的法制化管理。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法制化管理

實物地質資料是國家的寶貴財富,隨著我國法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運用法制化、規范化手段對實物地質資料實行科學管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體制不順,缺乏統一的規范

長期以來,地質資料管理體制不順,因此導致管理上的混亂,甚至使部分匯交人擔心自身利益受損而拒交資料。一些單位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規章制度也是五花八門,各行其是。

2.匯交行政執法監督不力

從目前地質資料匯交監管體系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監督體制不盡合理,監督部門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力量薄弱,地位偏低,權力不足,權威性差,心有餘而力不足,造成許多空檔;監督制度不夠健全,一些地區、部門的監督工作尚未做到經常化、制度化、具體化,未普遍建立並認真實行監督責任制,監督權責關系未理順;監督不力,懲處不嚴;執法監督手段單一,效果差。

3.地質資料匯交人的匯交責任淡薄

許多匯交人對匯交地質資料的有關規定不了解,法制觀念淡薄。大多重視前期的勘探開發,忽視地質資料的保管、利用和匯交。致使相當多的實物地質資料散落在企業、基層單位,甚至個人手中。雖然取得的實物地質資料極為豐富,使用價值非常高,但資料的保存狀況不符合規定的要求,致使大量珍貴的地質資料損毀流失,給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4.實物地質資料利用率低

近年來,社會上對實物地質資料的需求越來越大,但統計表明,這段時間館藏的實物地質資料利用率反而降到歷史最低點。據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所述。

(1)館藏資料得不到及時補充更新

館藏地質資料體系是一個開放系統,需不斷進行補充與更新,既有輸入(收集)又有輸出(剔除)。館藏結構既相對穩定,又是可變的,呈動態的平衡。大部分實物地質資料屬內部資料,只供一定級別的單位或承擔國家地質工作項目者使用。由於大量實物地質資料未匯交,均處於相互封鎖狀態,地質資料館的資料得不到及時更新,長期下來,致使館藏結構不合理。

(2)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管理手段落後,管理服務水平低

大多數館藏機構保管設施落後,地質資料出現破損、老化等問題卻得不到有效修復;地質資料數字化程度低;保管機構缺乏高層次、復合型人才;資料的二次、多次綜合開發利用不到位,不能提供深層次、多方面的服務;缺乏資金,導致庫房設施簡陋,影響到實物地質資料的保存,有的僅是簡單堆積存放,雜亂無序,無法利用。

(3)過多過嚴的保密限制

大量保密的實物地質資料一直封存在館藏機構,不對外開放,再加上各地勘單位的資料封鎖,造成地質工作低水平重復,影響了地礦工作的健康發展,對我國礦業的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工作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二、用法律作手段,強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

1.修改礦產資源法,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資料管理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十一條規定,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協助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進行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監督管理工作。第十四條規定礦產資源勘查成果檔案資料和各類礦產儲量的統計資料,實行統一的管理,按照國務院規定匯交或者填報。第二十七條規定礦產資源勘查的原始地質編錄和圖件,岩礦心、測試樣品和其他實物標本資料,各種勘查標志,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護和保存。第二十八條規定礦床勘探報告及其他有價值的勘查資料,按照國務院規定實行有償使用。現在看來,該法行政執法主體已經發生改變,對如何規范地質資料管理的闡述也比較簡單,對該法的執法監督沒有明確說明,該法中雖然規定了法律義務,但對違反這些條款卻沒有規定相對應的法律責任,因此應對該法盡快修改,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2.貫徹執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實施辦法

由國務院頒布施行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是目前我國地質資料管理的專門性法規。該條例界定了地質資料的概念,並明確規定,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資料匯交、保管、利用的監督管理,並就地質資料匯交范圍、期限以及匯交人的權利和義務、違反該條例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都做出了具體規定。同年國土資源部第七次部務會議通過,自2003年3月1日施行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為條例的貫徹實施做了進一步明確規定,如國土資源部負責全國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的監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3.制定專門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規定

要根本解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應該進一步加快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立法。規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制、管理責任、保管和服務辦法。

1)通過出台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法規,以法律手段構建全國性多領域的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體系,以國土資源部為執法主體,省(市、自治區)、市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實物地質資料的形成單位構成網路框架,理順各級、各類管理部門的職責、范圍和義務,實現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的法制化。

2)以法律的形式規范不同領域、行業的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細目,並規定匯交方法,以保證實物地質資料的質量、數量、連續性和完整性。

3)以法律的手段保護實物地質資料匯交人的合法權益。公益性地質資料對社會公開,建立地質資料信息系統,促進社會利用。充分發揮現有實物地質資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復和資源浪費。

4)通過法律建立執法監督體系,依法對匯交、保管、利用進行監督。法律、法規的建立是執法監督的根本。建立健全執法監督制度,是確保執法監督到位的根本保證。執法監督屬於業務監督的范疇,是保障和促進依法行政的主要方式。完善的執法監督機制要遵循它們的內在規律。主要包括:監督權力配置、監督制度建設、監督活動開展和監督結果運用。在「監督權力配置」上,要著眼於統攬協調,增強監督的權威性。在「監督制度建設」上,要著眼於創新和完善,增強監督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監督活動開展」上,要著眼於全過程監督,增強監督的有效性。在執法監督機制中,「監督活動開展」是關鍵,其難點是監督行為的有效性和及時性。由於監督機制不完善,現有的監督往往表現為事後監督。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建立執法跟蹤監督制度;二是堅持定期檢查制度;三是實行不定期抽查和執法專項整治。在「監督結果運用」上,要著眼於公平、公開與公正,增強監督的科學性。依照相關法律,建立健全執法監督體系是對實物地質資料有序管理的重要保證。

On Legalization of Geologicalsamplemanagement

Li Zheng

(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Archives,Beijing 10008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main problems in themanagement of geologicalsamples,and introces legalmeans tostrengthenmanagement of geologicalsamples.

Key words geologicalsamples;legalizedmanagement

3. 實物資料的鑒定

實物資料的鑒定內容,一是保存價值的確定,二是保管期限的確定。

保存價值的確定就是要確定哪些實物資料需要保存,哪些實物資料不需要保存。煤礦勘探工程,每口井都取心,並對所取的煤心現場采樣送實驗室化驗分析,采過樣後剩餘的實物就地填埋;石油探井鑽取的岩心,都需要保存,但若在同一區塊相同地層的鑽井實物資料有很多口,若都予保存就占據了寶貴的庫房空間和大量的維護費用,在鑒定時可以確定相同岩性的長度縮減,這些內容我們放在實物資料清理部分闡述。

保管期限的確定,指需要保存的實物資料中,它們分成幾類,各保存多長時間。

(一)實物資料的保管期限

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期限分為永久和定期,定期一般分為10年、5年、3年和1年四個檔次。

石油天然氣類鑽探井通常情況下取得的岩心、百格盤岩屑保管期限為:永久,但在同一區塊地層結構相同,有多口鑽井,地下情況比較清楚的情況下,有代表性的典型鑽探井岩心、岩屑為永久,其他根據重要程度可定為10年、5年、3年和1年。

石油鑽井中的參數井、發現井岩屑的正樣保管期限為:永久。

石油鑽井中的評價井岩屑正樣保管期限原則上:定期10年。

油氣開發井的岩心保管期限根據重要程度,可定期3年和1年;岩屑正樣保管期限:定期3年。

各類探井岩屑副樣保管期限為定期3年。

實物地質資料保管期限起算日:錄井資料驗收通過之日、入庫驗收通過之日,任選其中一種。

(二)實物地質資料鑒定及審批

保管期限屆滿的實物地質資料由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組織相關人員進行鑒定,形成鑒定意見並填寫實物地質資料報廢登記表,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審批核准後,由地質資料管理部門組織,按程序進行填埋或銷毀。

鑒定意見、報廢登記表、審批核准意見須歸檔保存。

4. 數字實物地質資料館信息資源建設建議

鄧會娟 姜愛玲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三河065201)

摘要 信息資源是數字實物地質資料館主要內容之一,館藏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是信息資源建設的基礎,岩心圖像信息採集是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重點介紹了岩心掃描數字化過程,提出加強信息資源建設是信息資源實現共享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 數字實物地質資源館;信息資源;數據採集;岩心掃描

1 數字實物資料館建設的背景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需求的增長,地質資料的作用更加重要,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改變地質資料的利用方式,及時准確地為社會公眾提供數據信息,是擺在廣大地質資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全球信息化的大趨勢促使以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路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網路環境的形成。國土資源部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網路,為用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地質資料目錄檢索服務,提供了部分資料網路全文閱覽服務,全國地質資料館建立了電子閱覽室。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提出了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的任務。為了適應新形勢,著手數字實物地質資料館建設研究勢在必行。

2 數字實物地質資料館的特點

數字實物地質資料館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以實物地質資料為基礎,以信息資料採集、存儲、管理為核心,通過網路設施提供利用與服務,實現資源共享的數字信息系統。其基本特徵是:資料信息以數字化形式存在;信息管理採用先進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服務利用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信息交換便捷,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

3 數字化實物地質資料館的建設內容

數字化實物地質資料館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建設、應用系統建設、技術標准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其中信息資源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艱巨性的工作。

4 數字化實物地質資料館信息資源建設

信息資源建設包括館藏資料數字化、匯交單位電子文件採集、館際信息資源交流、網路共享信息收集。其中館藏資料數字化是重點,岩心表面採集圖像信息是特色。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在館藏資料數字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

5 館藏資料的數字化

館藏資料的數字化主要是指對實物地質資料(岩心等)的表面進行圖像採集,使之成為數字信息。岩心表面圖像信息的採集是利用專業岩心掃描儀對岩(礦)心表面進行圖像掃描,並通過圖文數據管理系統將岩心圖像存入到圖像資料庫中,錄入岩心相關地質信息(岩石名稱、岩性描述等),構成岩心綜合圖文圖像庫,實現圖文圖像信息的統一管理。

按照岩心圖像掃描的工作特點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圖像採集、圖像處理、圖像與信息入庫存儲、數據維護。

(1)圖像採集。圖像採集階段是獲取數字資源的主要階段,主要包括確定掃描類型、選擇掃描參數及圖像採集。一般情況下主要進行白光平動掃描,掃描參數主要是解析度的選擇,普通岩心段採用200DPI,特殊岩心段可採用高解析度。為了保證圖像採集的可用率,在掃描時要注意岩心盒的擺放及掃描盒與岩心的焦距為16.2cm,同時注意彩色岩心掃描儀的掃描最大寬度為16cm,掃描的最大長度為100cm。掃描採集的岩心圖像JPG格式進行保存。

(2)圖像處理。圖像處理階段主要是對掃描採集的岩心圖像按回次進行裁剪,使每個回次的多個岩心段的圖像在入庫時能夠連續拼接,形成完整的岩心圖像。裁剪時將岩心圖像周圍的無用信息裁剪掉,完整地保留岩心的信息。

圖1 圖像入庫對話框

(3)圖像與信息入庫存儲。圖像與信息入庫存儲階段分為圖像入庫和信息入庫。圖像入庫(圖1)即將處理好的岩心圖像按鑽孔名稱、井段及孔深保存到岩心圖像管理資料庫中,便於岩心圖像的查詢與管理。由於每個鑽孔的孔深均在幾百米至上千米,全孔岩心圖像無法顯示,因此在進行岩心圖像入庫時,當圖像達到20幅時會自動進行分段。需要注意的是岩心實際長度填入實際數據,盒號和排號要填入大於1的數據。同時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同岩心圖像入庫的起始位置不能重疊,每一回次的岩心圖像在入庫時,若上一個回次岩心採取率為100%,則起始位置用自動累加值。若上一回次的岩心採取率不是100%,則根據岩心牌上該回次的起始孔深進行填寫,若一個回次岩心分成多個圖像,只需填寫第一個圖像的起始位置,以後岩心圖像的起始位置用自動累加值即可。

信息入庫階段即給岩心圖像加註相關地質信息,主要包括分層深度、岩石名稱、岩性描述等項內容,岩心的地質信息主要來源於鑽孔野外記錄表及鑽孔地質柱狀圖,根據鑽孔野外記錄表及鑽孔綜合地質柱狀圖將與岩心圖像對應的相關的地質信息錄入到岩心圖像管理資料庫中。

(4)數據維護。數據維護階段即在一個鑽孔岩心完成了以上三個階段的工作內容後,要將掃描過程中形成的大量的數據進行備份,這些數據包括掃描所形成的圖像數據、圖像庫數據以及岩心圖像管理庫的數據。為了圖像數據的安全,將以上三部分數據從計算機中進行備份,並進行數據備份及光碟製作。特別是岩心圖像管理庫是系統的核心,岩心入庫後的數據全部存儲在岩心圖像管理庫中,對岩心資料進行瀏覽查詢也是通過該資料庫實現的,因此為了應付突發事件,要隨時對岩心圖像管理進行維護與備份。

數據備份除了要進行同機備份和外接硬碟備份還要進行光碟備份。一般情況下同一鑽孔的所有數據保存在同一種格式光碟中,並在光碟盒表面貼上標簽,註明文件目錄、形成時間等相關信息。光碟製作一式三套,實行異地保存。

6 結束語

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源建設涉及數字信息資源的數據採集、處理、存儲、維護等全過程。信息資源建設要本著標准化、規范化的原則。數據信息資源作為數字實物地質資料館的基礎,充分運用數字化手段,通過網路設施提供利用與服務,管理好這些信息資源,為國民經濟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

5.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建設初探

隨著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的發布實施和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成立,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將一改過去的傳統模式,向科學、效能的方向發展。國土資源部在貫徹《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的同時,正在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這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重大舉措,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發展的里程碑。為配合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法規的貫徹實施,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積極建設科學系統的管理體系,更大程度上調配管理資源,從管理學的高度認識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已勢在必行。

一、國內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概述

1.國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

發達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很值得我們借鑒。

目前加拿大全國有40多個由政府管理的岩心庫,存放著取自陸地和近海鑽孔的連續取心剖面、岩石樣品和鑽井岩屑;美國地質調查所岩心研究中心、國家冰心實驗室是美國重要的實物資料管理機構;澳大利亞的西澳地質調查所岩心庫、新南威爾士州礦產資源部倫敦德里岩心庫都是世界有名的岩心庫;俄羅斯等國家也都建有數量不等的岩心管理機構。

國外大多數管理機構對實物地質資料的縮減、檢索、查詢、觀察、取樣以及信息系統建設等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對實物地質資料採集、入庫前的縮減,國外多根據情況不同採取不同的措施,如紐芬蘭和拉布拉多油氣董事會要求石油公司提供給托貝岩心庫「儲存的岩心的橫截面積不少於原來的三分之一,而保留的岩心則要求是連續的」。在加拿大目前運行的40個岩心庫中,有12個岩心庫的鑽孔岩心只按一定的比例保留了下來,沒有固定的、一成不變的縮減標准。

加拿大岩心庫實物地質資料的檢索、查詢一般採用卡片索引,但省級聯邦機構岩心庫已初步建立了網路化的服務系統,通過它管理的信息服務網路,可以很快地了解到為各研究目的而鑽探的陸上和海上鑽井取得的實物資料,還備有顯示鑽井位置的圖件。從總體看,越來越多的岩心管理機構利用計算機檢索系統對庫存資料進行存取和對外開放是必然的發展趨勢。美國地質調查所岩心研究中心的客戶可通過計算機查詢庫存實物地質資料,在那裡,只要輸入一個或多個關鍵詞即可進行檢索,將來還將提供在線服務。

國外岩心庫非保密實物都實行對外開放,允許取樣,但要求提出取樣申請,填寫所需樣品的數量和採用的分析方法;但不同的單位對取樣都作了不同的取樣限制,如有的岩心庫對取樣的條件是,將來必須給岩心庫一份研究報告的副本,剩下的實物則必須返回岩心庫,而且大多數岩心庫都配備了實驗檢測場所和水電供應。對保密期內的實物地質資料另有相應規定,在加拿大的礦業公司岩心庫中,整個保存期的實物地質資料都是保密的,但有些岩心庫則規定了特定的保密期,安大略省的保密期規定為90天,而西北地區、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的保密期可達三年,大部分岩心庫則只保存非保密物質,應捐贈者要求可以保密,保密資料的查閱受岩心庫管理規定的限制。

綜觀上述國家的岩心庫管理文獻,每一個岩心管理機構都有各自的管理服務辦法,雖然並沒有形成統一、系統的岩心管理技術標准或管理制度,但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國內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

建國以來,我國在地質工作中產生了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為了保存、保護好這些實物地質資料,原地質部曾在1962年制定了《地質隊的標本岩心試驗樣品的保管和處理辦法》,對岩礦心的縮減、處理和保管工作制定了一些措施,可以算作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雛形,在當時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1979 年,原地質部針對一些地質隊對岩礦心的管理工作不夠重視、管理不善造成實物地質資料嚴重丟失和混亂的現象,為加強管理,出台了《岩礦心管理規定》,強調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對岩心保管的單位和個人強調了崗位責任,規定實行年報制度,要求對岩礦心保管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存在的問題及時逐級反映,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管理措施不力或玩忽職守等造成實物地質資料損壞丟失的現象要分別不同情況,進行批評教育和嚴肅處理。《規定》的主要內容包括:岩心管理機構和人員配備,岩心箱及庫房建築,庫前的岩心管理,岩心庫房保管,岩礦心的縮減、移交和清除等。這是地礦部最早的較為系統的岩心管理規定,可以看出,在當時對實物資料的管理是非常重視的。

在此期間,各省局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繼制定了一些旨在保護實物地質資料的規定,如雲南省地質局1984年10月向局屬各單位印發了《實物(標本)檔案匯交條例》等。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發展。但長期以來,由於受「文革」干擾和舊體制的影響,文件規定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據1987年地質部《關於我部岩心管理現狀的調查報告》披露,由於岩心總庫有專人看管,經常進行整理維護,所以岩心保管狀況尚好,具有可利用的價值;但有些地質隊露天存放和零散存於租用民房的岩心保管狀況則不盡如人意:房屋門窗被盜、房瓦損壞,岩心箱丟失時有發生,許多岩心票、取樣牌字跡模糊或脫落,已失去保存價值的約佔70%~80%,除新疆部分常年不雨地區外,長期露天存放的實物地質資料絕大部分報廢率幾乎為100%。針對此問題,地礦部在1988年、1990年先後發出了《關於加強岩心管理工作的通知》和《關於印發岩礦心管理規定的通知》,明確了地質礦產部礦產資源管理司主管岩礦心的管理和監督工作,並要求部直管局給予協助,實行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和按專業歸口相結合與行政首長負責制的管理機制,對現場管理、岩心庫房管理、岩心縮減和保管年限等都做了規定。1992年又制定了行業標准《地質勘查岩礦心管理通則》(代號DZ/T0032—92),對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入庫、驗收、縮減、更新與清除做了更為詳細的規定,是迄今為止最為完善的實物資料管理規定。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的統一管理,建立健全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機構和法規制度,充分發揮實物地質資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國務院於2002年7月1日實施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土資源部正在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規定》,這些法規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總體布局是建立統一管理下的部門委託與分級管理體制,並在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包括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匯交范圍、匯交時間、匯交程序、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的代表性原則、適度原則與技術要求以及匯交發生費用等)和館藏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包括匯交實物地質資料的歸屬及管理原則、實物地質資料的入庫、公開與保密、取樣、收費、提供社會服務、保管期限和處置程序、年報制度、館藏機構對館藏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全國和省級館藏實物地質資料的調整、匯交人的保管義務、境外實物地質資料的捐獻、以往實物地質資料的清理等)做了明確的規定。為我國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奠定了基礎,進而推進我國不同部門、不同行業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規范統一。

總之,我國地礦系統對實物地質資料的統一科學管理剛剛起步,規章不健全,技術方法不完善,甚至許多領域仍是空白,致使許多措施實施不力,管理較為落後。

石油系統對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則十分重視,大部分油田對岩心、岩屑等實物地質資料進行了規范化的管理與開發利用。對岩礦心的管理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信息化的科學管理,同時配備有觀察、掃描、取樣、檢測等一系列設施。有些管理部門建立了一些管理服務工作制度,制定了《岩心γ射線掃描操作規程》、《岩心庫設備管理辦法》等;同時制定了一系列岩心庫日常工作管理制度與各種崗位職責,在油田的科研與開發工作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遠不完善。

二、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長期以來,我國實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都是由完成工作的地質單位和各省地質局負責,由於實物地質資料較為分散,沒有建立國家統一的實物地質資料庫,加上管理的力度和方法措施不夠得力,管理落後;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地礦部門屬地化改革的逐步落實,受舊的管理體制、經費投入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實物地質資料的分散存放、相互封鎖、部分資料保存條件差造成損失現象十分嚴重,給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利用帶來許多困難。因此,實物地質資料利用率低等問題已不能適應地質工作新要求。

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非常重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經有關部門批准正在實施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成立了國家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承擔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工作,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提供了基礎保障。為落實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職能,確保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及時投入運行,建立一套旨在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利用的技術方法,以規范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利用工作,並最大限度地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中推廣,以便逐步形成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技術標准,進而建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體系,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的科學與規范管理,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技術方法標准化,不但十分必要,而且特別緊迫。

三、建立實物地質資料方法體系的思考

為有效的保管、保護好現存實物地質資料,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需建立一個科學、規范和行之有效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方法體系,並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來,在實踐中對影響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諸多因素進行全面控制,解決管理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探索和掌握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運行規律,使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不斷完善,並不斷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持續有效運行,保證落實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方針和實現管理目標。

建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關鍵是要從研究實物地質管理思想、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定位和實物地質資料的服務需要出發,不斷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深入了解地質勘查、地質科研和地質教學等社會需求,把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運用科學的管理思想和地質科學工作的技術標准,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法和可操作性強、貫穿整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的技術方法,使管理的各個環節都有相適應的技術規定,而且使每個參與管理的人員都受到標準的約束,以達到管理工作的統一,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的標准化管理。其次,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思想是制定管理技術方法的指導思想和依據,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思想通過諸多技術方法加以實現,沒有明確的管理思想,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技術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則無從下手,沒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思想則無從體現,即實物地質資料方法體系的建立要體現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協調和統一。第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和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要協調統一。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科學依據,沒有技術規范的管理實物地質資料將失去其科學價值,科學和行之有效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制度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得到貫徹執行的根本保證。因此,兩者之間的關系要相互協調,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體系文件要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各個技術方法之間的相互聯系。

概括起來,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建立的管理方法體系要體現以下特性。

1.系統性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建立的管理體系是為實施實物資料管理而制定的。根據管理需要確定的體系要素,綜合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即研究制定一套涵蓋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篩選、匯交、採集、驗收、更新、服務等全過程的技術方法標准(管理體系文件);管理體系文件之間不是簡單的集合,而是相互支撐、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形成有一定科學聯系的有機整體。在建立管理體系時必須樹立系統的觀念,才能確保管理方針和目標的實現。

2.全面性

管理體系應對各項管理工作進行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硬體、軟體、人員、物資)控制。

3.有效性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體現在管理體系應能減少、消除和預防管理缺陷的產生,一旦出現管理缺陷能及時發現和迅速糾正,並使各項管理活動都處於受控狀態。體現了管理體系要素和功能上的有效性。

4.適應性

管理體系文件能隨著實物地質資料性質的不同和其他因素的變化和發展進行修訂補充,以適應管理的需要。

5.可操作性

制定的管理技術方法體系文件,要為實施標准化管理打下基礎,即便於標準的貫徹實施。故內容應明確、具體,即明確各個部門崗位職責、必須遵照的規程規范,具體確定各類管理人員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中應承擔的責任和任務,以及由於實物資料損毀、散失所應擔負的法律責任,具有操作性強的特點。

四、實物資料管理方法體系框架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體現了為實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而確定的管理方法的全部內容,它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提供了一套文件,即體系要素(體系文件),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實物資料管理方法體系(圖1)。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文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或稱規范)體系文件。包括: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包裝運輸、入庫驗收、整理、分類、分級;編錄編碼和建檔標准;篩選和縮分原則;庫藏管理方法;更新與清除;觀察取樣;國內外交流和信息系統的建設與維護等。

(2)實物地質資料行政管理體系文件。包括:實物地質資料各類管理人員崗位職責;實物地質資料庫及設備設施管理工作制度、儀器操作規程等。

五、實物資料管理方法體系文件剖析

1.《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是實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最高准則,它系統地規定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過程中所遵循的原則和所要執行的規范以及規章制度,屬於綱領性的文件,也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的集中體現。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原則指導下,具體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標准及行政管理制度,以達到建立和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的目的。

2.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中的作用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或稱規范)的制定,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走向科學、規范的重要步驟,是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程序必不可缺少的體系文件,是貫徹管理思想的技術支持,它和管理體系中的行政管理制度共同構成管理體系,為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奠定基礎。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技術支撐。主要包括:

(1)《實物地質資料分類、分級標准》;

(2)《實物地質資料篩選、縮減標准》;

(3)《實物地質資料編錄、編碼、建檔暫行方案》;

(4)《實物地質資料驗收規范》;

圖1 實物地質吸料管理技術方法體系框架

Fig.1 Framework of management,technique and means system of geological material

(5)《實物地質資料庫藏管理規定》;

(6)《實物地質資料更新、清除管理規定》;

(7)《實物地質資料的檢索與查詢》;

(8)《實物地質資料觀察、取樣規定》;

(9)《實物地質資料的實驗、檢測規定》;

(10)《實物地質資料交流與合作暫行規定》;

(11)《實物地質資料網路系統管理與維護暫行規定》;

(12)《實物地質資料數據與信息管理暫行規定》。

3.實物地質資料行政管理制度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中的作用

為保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的實施而制定的行政管理制度,是技術方法的補充,是實現管理目標的行政管理支撐,屬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程序第二類體系文件。主要包括:

(1)《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人員崗位職責》;

(2)《實物地質資料統計工作制度》;

(3)《實物地質資料設備、設施管理規定》;

(4)《實物地質聲像資料管理規定》;

(5)《實物地質資料的安全保密制度》;

(6)《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儀器儀表操作規程》。

六、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運行的保證措施

1.落實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是實施實物資料管理職能而設置的組織單元,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重要保證,明確各組織單元的職責范圍、隸屬關系和相互聯系,是貫徹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針、政策和實現管理目標的組織保障。

(1)確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技術業務部門;

(2)確定綜合協調的管理部門;

(3)確定各個部門的職責范圍及相應關系;

(4)配備資源以利於各個部門開展工作。

2.明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部門職責

明確各管理部門及相關人員的崗位職責和在實物資料管理工作中應承擔的任務,使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在全面受控下運行,加強管理,發揮管理部門的監督作用。

3.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程序

管理程序是實施某項活動所規定的方法步驟,是為完成某項具體工作所需要遵循的規定,主要規定某項工作的目的范圍、應做什麼事、由誰來做、如何做、什麼時間實施、如何控制和記錄以及採用什麼設備、依據什麼文件等。

在實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過程中,程序文件(包括行政管理制度和技術方法)的制定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求與實際工作相銜接,並在運行中不斷補充和完善;程序文件的制定和修改程序,都要有嚴格的規定,它同其他文件一樣納入體系文件中,它是管理成敗的關鍵。

4.合理配備管理資源

包括人員、設備、設施、資金、技術方法和管理制度,即管理體系的資源要素,是落實實物資料管理方針和實現管理目標的保障。

七、結語

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防止在管理過程中造成實物地質資料的損毀、散失,建立完備的管理技術方法體系,以便實物資料庫建設完成後順利開展工作,是管理過程中的當務之急。同時,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應積極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標准化研究,盡快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標准,為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的統一管理提供技術保障,逐步實行實物地質資料的標准化管理。除盡快收集整理以往地質工作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外,隨著地質大調查和西部大開發的逐步深入,也會不斷產生大量有重要價值的實物地質資料,收集、整理、保存好這些實物地質資料對地質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必須認真做好。

6. 全國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工作建議

一、進行實物地質資料清理的意義

實物地質資料和其他地質資料一樣,都是極其寶貴的信息資源。一方面,對現存實物地質資料的重新研究和再利用,有可能在原來的勘查區發現以前未被發現的礦產或獲得新的更有意義的科學認識。例如:大慶油田通過對庫存鑽井實物岩心的觀察分析研究及布置少量鑽井驗證所取得的地質儲量比重新設計鑽井全面勘查累計節省資金近2億元;勝利油田河口採油廠,通過對庫存岩心和岩屑的復查、研究,發現了新油田、新區塊。另一方面,實物地質資料是國家花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取得的,由於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成本很高,一旦損毀將無法復原和復制,所以保存這些實物地質資料可以避免地質工作的低水平重復,為國家節省大量的地質勘查資金,同時可以提高地質找礦工作的效率。

長期以來,由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相對滯後,沒有真正納入全國統一的地質資料管理范圍。國家對全國范圍內的實物地質資料分布狀況不完全清楚——特別是對保存完好的實物地質資料能反映哪些地質信息不清楚;具有重要科學研究意義和在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和工程及環境建設上具有重要價值的實物地質資料是否得到比較完好的保存不清楚;哪些鑽孔的岩心得到較完好的保存,哪些鑽孔的岩心已散失損壞也不清楚。這種現狀對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實物地質資料的研究開發利用極為不利。

近年來,隨著地勘隊伍管理體制的改革和新的礦產資源法及其配套法規的實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又出現許多新的問題。一方面,隨著地礦市場化發展和礦業權制度的建立,地質勘查投資日趨多元化,因此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地勘隊伍屬地化管理以後,由於基層地勘單位體制改革、機構變動、經費匱乏等原因,幾十年來國家投入大量地勘費(近2000億元)獲得的寶貴實物地質資料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實物地質資料的丟失、損毀現象十分嚴重,面臨散失的危險。特別是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實物地質資料分散保管在不同部門和不同單位,甚至保存在個人手中,不利於充分發揮這些實物資料的價值和作用。此外,自1999年開展地質大調查工作以來,又產生了大量新的實物地質資料,對於這些實物如何管理,在項目管理中未做具體要求。目前,有些項目已經結束,但這些實物向誰匯交?如何匯交?由誰保管?沒有明確的規定。而項目工作單位因條件限制,無法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有效管理——大多為露天堆放保管;有的項目結束後,由於項目單位撤銷、人員調動等原因,致使大調查項目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無人保管。長期這樣下去,這些新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將會散失,對國家又是一個巨大的資源浪費。

因此,對全國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清理,了解全國實物地質資料保存狀況,摸清家底,及時搶救那些具有重要地質礦產意義和保存價值的實物地質資料,充分發揮這些實物資料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清理的主要目的是:第一,了解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狀況,為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政策、制度提供依據;第二,了解實物地質資料類型、數量、保存狀況、開發利用價值,為實施分級管理責任、確定實物管理長遠發展目標與階段目標,提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發展規劃提供依據;第三,為國家、部門或地區篩選、收集、保管、利用實物地質資料提供基礎依據;第四,為建立國家實物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建立統一的目錄數據及信息系統,實現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提供基礎數據。

進行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工作是深入貫徹《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實物清理工作可以為實物統一匯交、統一管理工作的實施奠定基礎,可以推動實物資料信息共享和開發利用工作的開展,同時為制定「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細目」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提供參考依據,為調整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模式和管理運行機制提供思路和方法。因此,及時進行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工作對加強地質資料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實物地質資料清理范圍與清理內容

1.清理范圍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保存部門隸屬關系不同,將實物清理范圍劃分為幾個層次,清理工作可按層次推進,逐步實施。

首先,清理地礦系統各部門、單位保存的實物。主要包括:清理省(市、自治區)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及所屬的地勘單位、地礦系統科研院(所)、地礦系統大專院校等部門保存的實物。

其次,清理地礦系統以外的其他部門、單位保存的實物。主要包括冶金、煤炭、石油、核工業、有色、化工、海洋、建材、武警黃金部隊等所屬單位保存的實物。

第三,清理個人手中保存的實物。對於個人保存的具有重要意義的實物可採取徵集、征購等方式收集進館。

第四,清理受地質資料委託管理機關委託保管實物單位保存的實物。由於這些實物有的有放射性,有的需要特殊條件保管,因此這些實物只屬於清理范圍,不需匯交,但清理後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需納入信息系統,提供給社會使用。

2.清理內容

(1)現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系統與管理機構

了解現行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名稱、負責人、地址、郵編、電話、傳真等,調查實物保管單位隸屬關系、管理運行模式、人員組成、資金保障等情況。綜合評價管理分析實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辦法或處理意見,同時為清理後實物的匯交協調關系、疏通渠道,也為國家和實物主管部門調整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提出建議。

(2)實物地質資料庫藏設施

主要了解實物庫始建時間、隸屬關系、庫容量、面積、庫內存儲搬運設備、檢測儀器以及職能、機構設置、人員組成、藏品數量、縮減情況、各種管理規章制度、篩選縮分標准等硬體設施和軟體設施。依據各部門、單位提供的情況進行匯總分析,確定保持良好運行和能夠繼續維持基本運行的實物庫數量、地址等,並將破爛不堪的岩心庫進行統計。劃分區域,分析實物庫容量與實物數量關系,以便為國家進一步籌建實物庫提供可靠的參考數據。

(3)實物基本情況

調查現有實物地質資料庫藏品類型、藏品數量、縮減情況、實物保存狀況等。從調查數據中分析庫藏實物總體保管情況,分析研究現存實物狀況,清理篩選出重要的具有繼續保存價值的實物類型、數量、級別;提出應向國家、省(市、自治區)匯交的實物目錄。

(4)重要和瀕危實物地質資料

主要調查庫藏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名稱、數量、類型、現保存地點、保存意義、保存狀況、存在問題等。此類實物是清理的重要對象,分析匯總調查數據,評價重要實物的價值、代表性、典型性、特殊性。咨詢有關專家明確實物的重大意義,提出向國家匯交的重要實物目錄,並初步提出收集示範點,做匯交收集典型示範。

(5)未來將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

主要了解正在開展地質工作的項目名稱、負責人、項目工作單位、工作區域,將產生的實物類型、數量、管理意義等,為下一步實物收集提供依據。

三、實物清理工作的實施

1.清理的組織形式

(1)1999年以前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

由於1999年以前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分別由不同的部門保管,為了清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一方面,對於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在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領導下,由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組織實施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工作;另一方面,對於受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委託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協助下,由委託保管單位對所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清理。

(2)1999年以後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

包括由國家出資、資源補償費、財政支持的地勘單位項目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

由於1999年以來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主要是地質大調查項目、資源補償費項目、財政補貼地勘單位項目等形成的。因此建議大調查項目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協助;其他項目委託各省有關主管部門組織實施,但對各省有關主管部門受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委託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由委託保管單位對所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清理,其他實物地質資料由各省有關主管部門組織各實物保管單位進行清理。

2.清理的原則和方法

(1)清理原則

全面調查→重點清理,典型示範→總結經驗→全面鋪開。即在對全國實物地質資料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選擇部分保存完好、相關資料齊全、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實物,進行重點清理;根據清理目的,制定清理方案,選擇不同類型地區進行典型示範,總結經驗,然後在全國全面鋪開實物地質資料的清理工作。

(2)清理方法

制定工作標准→進行全面調查→匯總數據→建立資料庫→綜合分析。選擇1999年以前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重點省份和1999年以後大調查項目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重點項目各2~3個進行典型調查,獲取資料,制定全國實物清理標准,統一清理調查表著錄項並附詳細說明。在主管部門領導下,各實物保存部門詳實規范填報清理調查表,由組織實施清理工作的單位建立實物地質資料資料庫,匯總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3.擬採取的工作步驟

1)制定全國實物地質資料調查表進行調查。包括各省(市、自治區)岩心庫基本情況調查總表、各岩心庫基本情況調查表、重要實物地質資料調查表、瀕危實物地質資料調查表等。

2)根據調查情況匯總分析,制定詳細的實物清理表和著錄項。包括保管機構及庫房數據採集表、岩心目錄表、化探副樣數據採集表、地層標本數據採集表、鑽孔數據採集表、地質報告數據採集表、實物數據採集表等。按照數據採集原則、數據文件格式與說明填寫信息表。著錄項包括實物地質資料類型、數量、庫藏設施、管理機構、保存狀況及未來產生的實物類型和數量、存在問題和管理建議、重要實物和瀕危實物類型數量、意義等。

3)建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資料庫,並將實物清理信息錄入資料庫,在網上發布,為社會提供信息查詢服務,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4)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進行綜合分析——各部門、各地區實物地質資料類型、數量、保存狀況、開發利用價值及管理機構、管理設施、管理辦法、存在的主要問題;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政策、分級管理與委託管理責任、管理機構、管理設施等。

清理工作步驟如圖1所示。

圖1 全國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工作步驟示意圖

7. 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採集

(一)信息採集目的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通過進行數據分析和用戶需求分析,多角度、全方位、科學採集信息,合理設置檢索點,滿足用戶快速搜尋信息的需求,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用戶的檢索方式有3種:①文獻檢索,如我國保存了哪些卡林型金礦的實物地質資料,這些資料在哪裡;②數據檢索,用戶需要的是確切數據,如紫金山銅金礦礦床規模(儲量等);③事實檢索,用戶需要的是特定事實,如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保存狀況等。

(二)信息採集要求

採集信息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

(1)用戶類型:當前在各個社會活動領域中,實物地質資料的主體用戶群體是地質勘查人員,科學研究人員、管理決策人員和礦權營銷人員;在上述各類用戶中,根據行業和專業又可細分為不同的小類,如科學研究人員包括了諸如岩石學、地層學、古生物學、礦床學等等不同專業的專家,不同專業用戶無論在范圍、層次還是質量上有不同的信息需求。

(2)信息層次:實物地質資料的信息是多層次的,如時間地層單位有界、系、統和階4個層次;構造分區有全球構造分區、一級構造分區、二級構造分區;成礦帶有Ⅰ、Ⅱ、Ⅲ級之分等。

用戶類型多樣性和信息的多層次性對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內容的採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針對第一個方面要求,在信息採集時,必須考慮不同領域、不同階層、不同專業用戶的需求,採集多維多元數據。盡管現實的數據可能不全,但應該盡最大努力補齊這些數據,這也是在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時要求其相關資料完備的一個原因。如西藏某圖幅的一塊斜輝輝橄岩標本,其原始記錄除了必要的描述性信息(圖幅名稱、產地、所在剖面、采樣位置、采樣時間、采樣人等)和簡要的數據信息(岩石名稱、岩性描述等)外,缺少侵入時代、岩體名稱、構造位置等信息,對於岩石學研究來說,顯然已有的信息是不夠的。通過相關報告和文獻的研究,確定了侵入期為喜馬拉雅期,構造位置為雅魯藏布江斷裂帶南側,這樣就豐富了這塊標本的信息內容,在用戶以侵入時代為檢索點搜尋喜馬拉雅期岩石標本時,就能快速地查到它。

針對第二個方面要求,在信息內容採集時,必須考慮信息層次的深度。這種深度影響著信息檢索的准確性。一般來說,信息表述的層次越深,查准率越高。例如,用戶需要查詢山西大同早石炭世地層標本時,如果在信息採集時,採集層次定得過淺,地區定在省級,時間地層單位定在系級,用戶的檢索結果就包括了所有山西石炭紀地層,從數量上看,與用戶的需求相關性偏差太大,影響了查詢准確性,降低了查詢效率。

(三)信息採集對象

採集對象是指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描述的對象,它是信息承載的最小單位,同時也是最小信息資源標識。信息資源查詢的結果最終是這個最小標識,通過這個標識,用戶就找到了所需資料的存放位置。採集對象選擇是有層次的,採集對象也是有大小的。層次和大小的選擇依賴於用戶檢索的需要、依賴於資料的內容特徵、依賴於倉儲條件與設備條件。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僅僅以單個礦區為研究對象,分析礦區資源潛力的用戶,則對資料的檢索需求僅僅是了解該礦區的實物地質資料有多少,存放在什麼地方,保管利用條件如何,這種需求只要把一個礦區作為一個採集對象即可。對於地層學家來說,如果想了解某一地質時期地層岩石組合,則對資料的檢索需求可能是某一標准剖面某一組的地層標本有多少、存在什麼地方,這時就得把一個標准剖面甚至一塊標本作為一個採集對象。

從資料的內容特徵來看,內容單一的可以在較高層次上適當擴大採集對象,內容復雜多樣的應在較低層次上盡量縮小採集對象。例如,「三峽水庫引水工程秦巴段地殼穩定性調查評價」項目,施工了一個601.66 m的鑽孔,全孔岩心均采自大竹山溝燕山期花崗岩體內,岩性單一,均為角閃二長花崗岩,僅有風化程度和粒度的細微差別,信息採集時,以整個項目作為一個採集對象,對應一份信息描述記錄表。再如1∶25萬蘇吾什傑幅區調項目,國家庫保管了7條剖面的296塊標本,它們分別代表了該區不同時代、不同構造部位的地層和侵入岩,這些標本每一塊都有其獨特的地質意義,如其中的一塊榴輝岩標本是高壓區域變質作用的產物,代表了該區強烈的區域變質事件,反映該區經歷強烈的板塊運動,如果以一個圖幅為對象採集信息,該信息有可能被掩蓋,不能被迅速檢索到,針對這種情況,需要以單塊標本作為信息採集對象。

從倉儲條件來看,不同的庫房有不同的基本保管單位。國家實物庫主要以岩心箱為基本保管單位保管岩心,以一個貨位為一個存儲單元,每個貨位可容納12個或18個不同規格的岩心箱,實物地質資料的出入庫以一個貨位為單位。當用戶需要這個貨位一段岩心或一塊標本時,必須將整個貨位的實物地質資料全部取出。從庫房管理的角度,一個岩心箱或一個貨位的實物可以作為一個信息採集對象。

從設備條件來看,信息採集對象的大小要與設備的數據處理能力相匹配。一般情況下,採集對象越小,採集的信息量就越多,同時對設備的存儲能力、數據處理能力的要求越高。

(四)信息採集步驟

(1)確定採集對象:通過對資料信息內容的認真分析,從用戶檢索信息的需求出發,結合資料保管情況,分不同的層次確定採集對象單元的大小。從而保證採集的信息有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詳略程度。

(2)准備信息源:信息源即進行信息採集時描述信息的來源和出處。實物地質資料採集的信息源主要來自實物及相關資料以及實物整理信息、入庫保管信息等。

(3)填寫信息採集表格:從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多維多元性考慮,該表格是多維表格,數據項設置主要考慮各專業的需要。

(4)實物表面信息採集:主要指的是實物表面圖像掃描和立體照相。目前國家實物庫開展了岩心表面彩色掃描,提取了岩心表面圖像。

(5)數據存儲:指的是將採集的信息錄入或導入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系統。

8.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內容與基本要求

於瑞洋 張業成 等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北京 101149)

摘要 總結了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內容,並按工作流程對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接收)→驗收→整理→圖像採集與相關資料數字化→建檔→庫藏保管→開發利用、綜合研究、合作交流及社會服務提出了基本要求。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內容;要求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需要不斷研究才能使其科學化、規范化,作為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我們在此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現總結如下。

一、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內容與流程

根據實物地質資料(以下簡稱實物資料)館藏機構職能和工作任務,可將其工作內容和基本流程概括為:實物資料篩選→收集(接收)→驗收→整理→圖像採集與相關資料數字化→建檔→庫藏保管→開發利用、綜合研究、合作交流及社會服務(圖1)。

二、實物地質資料館藏工作基本要求

1.實物資料篩選

實物資料篩選是從大量實物資料中根據一定條件挑選符合館藏要求的實物資料的工作。

實物資料篩選應遵從適度原則:一方面要保證具有重要價值的實物資料被收藏保管;另一方面根據庫藏容量和保管能力,制定篩選依據或篩選條件,防止館藏實物資料過多過濫。

圖1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管理工作內容與流程圖

實物資料應分層次進行篩選,即在全面掌握地質工作進展和實物資料產生、保管狀況的基礎上,首先根據項目意義和工作地區進行項目篩選:把那些意義重大、成果顯著、已經或可能取得突破進展的項目以及那些在空白區域或條件十分艱難地區、難以重復進行工作地區的項目作為重點選擇對象;然後在這些項目中,把那些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或特殊性的剖面、鑽孔、取樣點獲取的實物資料作為篩選目標;在確定篩選目標後,再根據實物保存完好程度、相關資料充分程度等具體情況,決定是否作為匯交或收集對象。

2.實物資料接收或收集

接收是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接管匯交來的實物資料的工作。

匯交和接收是館藏實物資料的主要來源。按照《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的規定,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地質調查、地質科研和礦產開發等工作產生的符合館藏條件的實物資料均應按照規定匯交給實物資料館藏機構。實物資料匯交人在工作項目完成後,首先向實物資料管理機構提交工作項目實物資料清單,詳細列出實物類型、數量及產出條件、保管情況,經實物資料館藏機構篩選認證後,列出實物資料匯交目錄,經實物資料管理機構批准,通知匯交人進行現場整理,匯交給實物資料館藏機構。

對於需要館藏而又無法匯交的實物資料,由實物資料館藏機構通過徵收、交換以及實地採集等途徑收集。

在接收或收集實物的同時,應接收或收集相關的原始地質資料和成果地質資料。這些相關資料通常包括:取樣記錄、實物標簽、野外記錄、素描圖、柱狀圖、剖面圖、平面圖、實驗測試數據、工作報告或論文等。這些相關資料應能充分說明實物資料類型、性狀,記載實物資料產生情況與背景條件,反映實物資料保管利用價值。

接收或收集實物資料過程中,可根據需要,對岩(礦)心、樣品等進行縮減。對縮減的實物資料,應作詳細記錄,必要時應照相、制圖,記述縮減情況,並歸入實物資料檔案。

岩(礦)心、標本、樣品、光片、薄片以及報告、圖件、照片、光碟、磁帶等不同形式、不同介質的實物資料應採用不同的裝具,各種裝具都應使用優良材質,製作牢固;對於特殊性狀的實物資料,應使用專門裝具,保證安全可靠。

實物資料包裝應由專人負責。包裝時應將實物按次序排放牢固,各種標記齊全、清晰,避免損壞、混亂。對於具有放射性以及特別松軟,或易風化、易揮發、易潮解等特殊性狀的實物資料,應採用專門材料和措施進行密封處理,防止實物資料損壞以及實物性狀改變,同時還應避免實物的有害成分對人身健康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實物資料運輸應由專人負責,根據實物性狀和交通條件,採用適宜的運輸工具和方式運送實物資料,防止實物資料丟失、損壞以及對人身健康和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完成實物資料收集後,應編寫工作報告,其主要內容包括:實物資料類型、數量、產生時間、產生地點、產生的工作項目、產生的地質條件、保管及收集情況等。

3.實物資料驗收

實物資料驗收是對匯交或收集准備入庫的實物資料進行查驗接收。目的是確保接收的實物資料符合館藏要求,並便於實物資料利用服務。

實物資料驗收工作內容包括:查驗接收岩(礦)心、標本、樣品、光片(薄片)等實物及相關資料,核實實物資料類型、數量及相關資料是否齊備,簽署實物資料驗收意見。

實物資料驗收的基本要求是:真實;產出流轉情況清楚;實物完整,標記清楚;相關資料充分。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負責實物資料驗收。對驗收合格的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出具驗收憑證,對於不合格的實物資料可暫緩驗收或不予驗收,並出具書面說明或補充修改通知。

4.實物資料整理

實物資料整理是對驗收合格,即將入庫的實物和相關文本資料、圖形圖像資料、電子文檔等相關資料進行的清潔、整飾、修復、編號、排序、包裝(裝箱、裝盒、裝袋、裝瓶、裝櫃)、標識等工作。目的是為實物資料館藏、掃描、建檔、利用等提供基礎。

整理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對有污跡或含有外來混雜物的岩(礦)心、標本等,用清洗或其他方法加以清除;對潮濕的岩屑,採用晾曬或低溫烘乾方法進行乾燥處理;對破損的古生物化石進行拼接修復;對實物及相關資料進行編號、排序;將不同類型實物資料按次序裝入箱、盒、袋、瓶、櫃等裝具中;對於具有特殊性狀或對人身健康與環境可能產生危害的實物資料,在放入裝具前,加以密封或採取其他防護措施;填寫岩(礦)心牌、標簽等標識。

實物資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實物資料的位置、順序准確,實物的原始信息真實,實物性狀不受歪曲,實物資料裝具牢固,標識完整、清晰。

5.實物圖像採集與管理

實物圖像採集與管理的工作內容是:應用數字化圖像採集技術,對實物進行立體掃描或攝像,並對採集的圖像進行處理分析和存儲管理,形成以實物立體圖像為核心的數字信息,並通過網路系統實現圖像信息共享。

實物圖像採集與管理的目的:實現實物可視化,為用戶提供實物圖像及反映實物信息的統計分析數據,減少實物取存搬移,充分保護館藏實物資料,並為實物資料信息共享提供基礎。

實物圖像採集的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在圖像採集工作前,將岩心等實物擺放整齊,次序、方向准確;檢測圖像採集設備,選擇合適的掃描方式和適當的掃描參數,保證掃描圖像質量。

圖像採集精度:特別重要層段的岩心,選用600dpi~1200dpi的高解析度採集岩心圖像;重點層段的岩心,選用200dpi~600dpi的較高解析度採集岩心圖像;非重點層段的岩心選用100dpi~200dpi的解析度採集岩心圖像。

每份實物所形成的掃描圖像應齊全,不能漏掃,也不能重掃或多掃。掃描形成的圖像應最大限度地接近實物外表面特徵,並使外表面的各種變化在掃描圖像中清晰可見。掃描圖像畫面應端正、清晰,並盡量使圖像文件具有最小處理工作量和內存量。

實物圖像處理工作主要包括:圖像的拼接、旋轉、反轉、去污、糾斜、修補、清晰化和光滑處理等。圖像處理不能改動或歪曲實物固有信息。實物圖像應清晰美觀,最大限度與實物原貌一致。

實物圖像分析主要針對實物的物理性質。一般包括:結構構造分析、粒度分析、裂隙分析等。

實物圖像存儲內容必須完整、准確。圖像數據管理應便於利用,保證能夠在相應圖像數據系統中進行瀏覽和檢查;存儲圖像數據的載體應作詳細說明,其保管條件應簡便,且數據不易丟失和改動,利於長期保存。應建立圖像數據存儲載體的檔案。

6.實物相關資料數字化

實物相關資料數字化是對實物相關的文字、圖件、表格等文件的數字化以及電子文件的製作。目的是配合實物數字化,形成完整的實物資料圖文圖像系統,進而建立數字化實物資料閱覽室,提高實物資料利用率,並有效保護館藏圖文資料,為實物資料信息共享提供基礎。

實物資料數字化格式應符合《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的有關規定。利用掃描手段進行數字化時,應遵守《圖文地質資料掃描數字化規范》(sZ1999001-2000)。

7.實物資料建檔

實物資料建檔是按照檔案管理要求,對實物資料進行分類、立卷、編號、編目的工作。

首先確定建檔單元。建檔單元是檔案管理的基本單位,一個單元就是一檔。實物資料建檔單元的確定,應遵循實物資料產出條件和實物資料屬性特徵,既要考慮系統性、完整性,又要考慮獨立性、特殊性。一個建檔單元可包含相互聯系的岩(礦)心、岩屑、標本、樣品、副樣、光片、薄片等實物以及與實物相關的文字、圖表和電子文件等。

實物資料編號由三級號碼組成:第一級為檔號,第二級為實物資料種類號,第三級為件(箱、盒)號。

實物資料立卷工作主要包括:組合案卷、擬寫案卷標題、卷內文件排列和編號、填寫案卷目錄、編寫案卷封面和案卷裝封。根據一套實物資料形式多樣的特點,按不同形式分別組卷:紙質文件卷,岩(礦)心、標本卷,岩屑、樣品、副樣卷,光片、薄片卷,電子文件卷。

實物資料應建立案卷總目錄和明細目錄:總目錄反映案卷的名稱、檔號、工作單位、工作地區、工作時間、建檔時間、資料構成及數量;明細目錄包括資料種類、數量、存放位置等內容。

8.實物資料庫藏保管

實物資料保管的基本任務是:採取科學方法和專門措施保護管理實物資料,保證館藏實物資料安全,防止丟失、損壞,並盡可能保持實物性狀,為實物資料利用服務提供保障。

實物資料保管的基本要求:根據實物資料的類型、級別、性狀,分庫、分區保管存放;特別珍貴以及特別松軟或易風化、易潮解、易揮發和具有放射性、易污染等特殊性狀的實物資料應採取特殊措施或專門庫房進行保管,最大限度保持實物資料性狀,並且防止實物資料對人身健康和環境產生危害。對實物資料保管情況應進行定期檢查。對於失去保管價值的實物資料,可按規定程序和方法予以清除或更替。建立館藏實物資料總賬和分類賬,記錄匯總各類館藏實物資料類型、數量、保管利用情況。

9.實物資料利用服務

實物資料的服務對象包括:政府管理決策、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資源開發以及專業教學、科學普及。

實物資料利用服務途徑主要包括檢索、查詢、參觀、觀察、取樣、測試等。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積極主動開展實物資料利用服務工作,不斷拓展利用途徑和服務領域,研究利用服務技術方法,提高利用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實物資料作用。

在實物資料利用服務中,應按有關規定,保護實物資料秘密,維護實物資料匯交人合法權益,保證館藏實物資料安全,實現實物資料的可持續利用。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按有關標准編制實物資料館服務指南,及時公布館藏實物資料目錄。進行館藏實物資料著錄,並提供便捷的方法手段,便於用戶檢索、查詢。

實物資料館服務指南應全面介紹實物資料館的類型、隸屬關系、機構設置、工作概況等基本情況,及時反映館藏實物資料類型、數量、來源、保管、利用情況等。

實物資料著錄應由熟悉實物資料管理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完成。著錄應符合《地質資料檔案著錄細則》(DA/T23—2000)的有關規定。著錄的主要依據是原始編錄、樣品登記表、岩礦鑒定報告等。

對實物資料檔案應進行主題分析和類別判定,然後進行主題標引和分類標引,為實物資料檢索提供方便。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建立完善的檢索工具,向客戶提供檢索服務。檢索途徑包括資料卡片、微機檢索、網路目錄檢索、光碟目錄檢索等。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設置專門的實物資料閱覽室和觀察廳,配備必要的閱覽和觀察設施和設備;有條件的,應建立數字化閱覽室。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配備實物取樣、切片、磨片等設備,向用戶提供實物資料取樣服務。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提供必要的實物資料鑒定和測試設備,為用戶服務。實物資料利用者對館藏實物檢測試驗後,應將鑒定結果和測試數據提供給實物資料館藏機構留存,以不斷豐富實物資料信息。

實物資料館藏機構應建立實物資料目錄資料庫,藉此向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實物資料信息服務,方便客戶查詢利用實物資料,實現信息共享。

Contents 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Geologicalsample Library Collection

Ruiyang Yu,Yecheng Zhang and others

(National Geologicalsample Center,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1149)

Abstract This paper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geologicalsample collection and puts forward respectively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geologicalsample collection on ba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ing programs ranging fromselecting,assembling(accepting),sorting,to image processing,frommaterial digitizing,information archiving,collections preserva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comprehensivestudy,to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and publicservices.

Key words geologicalsamples;library collection work;contents;requirement

9.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建設

王彥洪 宋煥霞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本文從分析國內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現狀入手,對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技術方法體系建設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建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的原則意見,論述了管理方法體系應具有的特性,初步構建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框架,對管理方法體系文件的屬性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體系運行的保證措施做了進一步說明,期望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中發揮一定作用。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

隨著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的發布實施和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投入建設,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將一改過去的傳統模式,正在向科學、效能的方向發展。國土資源部在貫徹《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的同時,正在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這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重大舉措,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發展的里程碑。為配合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法規的貫徹實施,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積極建設科學系統的管理體系,在更大程度上調配管理資源,從管理學的高度認識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已勢在必行。

一、國內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概述

1.國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

發達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很值得我們借鑒。

目前加拿大全國有40多個由政府管理的岩心庫,存放著取自陸地和近海鑽孔的連續取心剖面、岩石樣品和鑽井岩屑;美國地質調查所岩心研究中心、國家冰心實驗室是美國重要的實物資料管理機構;澳大利亞的西澳地質調查所岩心庫、新南威爾士州礦產資源部倫敦德里岩心庫都是世界有名的岩心庫;俄羅斯等國家也都建有數量不等的岩心管理機構。

國外大多數管理機構對實物地質資料的縮減、檢索、查詢、觀察、取樣以及信息系統建設等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對實物地質資料採集、入庫前的縮減,國外多根據不同情況下採取不同的措施,如紐芬蘭和拉布拉多油氣董事會要求石油公司提供給托貝岩心庫「儲存的岩心的橫截面積不少於原來的三分之一,而保留的岩心則要求是連續的」。在加拿大目前運行的40個岩心庫中,有12個岩心庫的鑽孔岩心只按一定的比例保留了下來,沒有固定的、一成不變的縮減標准。

加拿大岩心庫實物地質資料的檢索、查詢一般採用卡片索引,但省級聯邦機構岩心庫已初步建立了網路化的服務系統,通過它管理的信息服務網路,可以很快地了解到為各研究目的而鑽探的陸上和海上鑽井取得的實物資料,還備有顯示鑽井位置的圖件。從總體看,越來越多的岩心管理機構利用計算機檢索系統對庫存資料進行存取和對外開放是必然的發展趨勢。美國地質調查所岩心研究中心的客戶可通過計算機查詢庫存實物地質資料,在那裡,只要輸入一個或多個關鍵詞即可進行檢索,將來還將提供在線服務。

國外岩心庫非保密實物都實行對外開放,允許取樣,但要求提出取樣申請,填寫所需樣品的數量和採用的分析方法;但不同的單位對取樣都作了不同的取樣限制,如有的岩心庫對取樣的條件是,將來必須給岩心庫一份研究報告的副本,剩下的實物則必須返回岩心庫,而且大多數岩心庫都配備了實驗檢測場所和水電供應。對保密期內的實物地質資料另有相應規定,在加拿大的礦業公司岩心庫中,整個保存期的實物地質資料都是保密的,但有些岩心庫則規定了特定的保密期,安大略的保密期為90天,而西北地區、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的保密期可達三年,大部分岩心庫則只保存非保密物質,應捐贈者要求可以保密,保密資料的查閱受岩心庫管理規定的限制。

綜觀上述國家的岩心庫管理文獻,每一個岩心管理機構都有各自的管理服務辦法,雖然並沒有形成統一、系統的岩心管理技術標准或管理制度,但仍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2.國內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地質工作中產生了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為了保存、保護好這些實物地質資料,原地質部曾在1962年制定了《地質隊的標本岩心試驗樣品的保管和處理辦法》,對岩礦心的縮減、處理和保管工作制定的一些措施,可以算作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雛形,在當時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1979年,原地質部針對一些地質隊對岩礦心的管理工作不夠重視、管理不善造成實物地質資料嚴重丟失和混亂的現象,為加強管理,出台了《岩礦心管理規定》,強調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對岩心保管的單位和個人強調了崗位責任,規定實行年報制度,要求對岩礦心保管過程中出現的情況、存在的問題及時逐級反映,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管理措施不力或玩忽職守等造成實物地質資料損壞丟失的現象要分別不同情況,進行批評教育和嚴肅處理。《規定》的主要內容包括岩心管理機構和人員配備,岩心箱及庫房建築,入庫前的岩心管理,岩心庫房保管,岩礦心的縮減、移交和清除等。這是地礦部最早的較為系統的岩心管理規定,從中可以看出,在當時對實物資料的管理是非常重視的。

在此期間,各省局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繼制定了一些旨在保護實物地質資料的規定,如雲南省地質局1984年10月向局屬各單位印發了《實物(標本)檔案匯交條例》等。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發展。但長期以來,由於受「文革」干擾和舊體制的影響,文件規定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據1987地質部《關於我部岩心管理現狀的調查報告》披露,由於岩心總庫有專人看管,經常進行整理維護,所以岩心保管狀況尚好,具有可利用的價值;但有些地質隊露天存放和零散存於租用民房的岩心狀況則不盡如人意:房屋門窗被盜,房瓦損壞,岩心箱丟失時有發生,許多岩心票、取樣牌字跡模糊或脫落,已失去保存價值的約佔70%~80%,除新疆部分常年不雨地區外,長期露天存放的實物地質資料絕大部分報廢率幾乎為100%。針對此問題,地礦部在1988年、1990年先後發出了《關於加強岩心管理工作的通知》和《關於印發岩礦心管理規定的通知》,明確了地質礦產部礦產資源管理司主管岩礦心的管理和監督工作,並要求部直管局給予協助,實行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和按專業歸口相結合與行政首長負責制的管理機制,對現場管理、岩心庫房管理、岩心縮減和保管年限等都做了規定。1992年又制定了行業標准《地質勘查岩礦心管理通則》(DZ/T0032—92),對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入庫、驗收、縮減、更新與清除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是迄今為止最為完善的實物資料管理規定。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的統一管理,建立健全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機構和法規制度,充分發揮實物地質資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國務院於2002年7月1日實施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土資源部正在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規定》,這些法規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總體布局是建立統一管理下的部門委託與分級管理體制,並在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包括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匯交范圍、匯交時間、匯交程序、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的代表性原則、適度原則與技術要求以及匯交發生費用等)和館藏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包括匯交實物地質資料的歸屬及管理原則、實物地質資料的入庫、公開與保密、取樣、收費、提供社會服務、保管期限和處置程序、年報制度、館藏機構對館藏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全國和省級館藏實物地質資料的調整、匯交人的保管義務、境外實物地質資料的捐獻、以往實物地質資料的清理等)作了明確的規定。為我國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奠定了基礎,進而推進我國不同部門、不同行業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規范統一。

總之,我國地礦系統對實物地質資料的統一科學管理剛剛起步,規章不健全,技術方法不完善,甚至許多領域仍是空白,致使許多措施實施不力,管理較為落後。

石油系統對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則十分重視,大部分油田對岩心、岩屑等實物地質資料進行了規范化的管理與開發利用。對岩礦心的管理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信息化的科學管理,同時配備有觀察、掃描、取樣、檢測等一系列設施。有些管理部門建立了一些管理服務工作制度,制定了《岩心γ射線掃描操作規程》、《岩心庫設備管理辦法》等;同時制定了一系列岩心庫日常工作管理制度與各種崗位職責,在油田的科研與開發工作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遠不完善。

二、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長期以來,我國實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都是由完成工作的地質單位和各省地質局負責,由於實物地質資料較為分散,沒有建立國家統一的實物地質資料庫,加上管理的力度和方法措施不夠得力,管理落後;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地礦部門屬地化改革的逐步落實,受舊的管理體制、經費投入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實物地質資料的分散存放、相互封鎖,部分資料保存條件差造成損失現象十分嚴重,給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利用帶來許多困難,因此,實物地質資料利用率低等問題已不能適應地質工作新要求。

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非常重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經有關部門批准正在實施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建設,成立了國家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承擔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工作,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提供了基礎保障。為落實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職能,確保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及時投入運行,建立一套旨在加強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利用的技術方法,以規范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利用工作,並最大限度地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中推廣,以便逐步形成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技術標准,進而建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體系。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的科學與規范管理,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技術方法標准化,不但十分必要,而且特別緊迫。

三、建立實物地質資料方法體系的思考

有效的保管、保護好現存實物地質資料,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需建立一個科學、規范和行之有效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並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來,在實踐中對影響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諸多因素進行全面控制,解決管理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探索和掌握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運行規律,使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不斷完善,並不斷適應內外環境,持續有效運行,保證落實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方針和實現管理目標。

建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關鍵是要從研究實物地質管理思想、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定位和實物地質資料的服務需要出發,不斷吸收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深入了解地質勘查、地質科研和地質教學等社會需求,把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運用科學的管理思想和地質科學工作的技術標准,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法和可操作性強、貫穿整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的技術方法,使管理的各個環節都有相適應的技術規定,而且使每個參與管理的人員都受到標準的約束,以達到管理工作的統一,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的標准化管理。其次,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思想是制定管理技術方法的指導思想和依據,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思想通過諸多技術方法加以實現,沒有明確的管理思想,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技術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制定則無從下手,沒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思想則無從體現,即實物地質資料方法體系的建立要體現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協調和統一。第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和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制度要協調統一。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科學依據,沒有技術規范的管理實物地質資料將失去其科學價值,科學和行之有效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制度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得到貫徹執行的根本保證。因此,兩者之間的關系要相互協調,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體系文件要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各個技術方法之間的相互聯系。

概括起來,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建立的管理方法體系要體現以下特性:

(1)系統性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建立的管理體系是為實施實物資料管理而制定的。根據管理需要確定的體系要素,綜合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即研究制定一套涵蓋實物地質資料分類、篩選、匯交、採集、驗收、更新、服務等全過程的技術方法標准(管理體系文件);管理體系文件之間不是簡單的集合,而是相互支撐、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形成有一定科學聯系的有機整體。在建立管理體系時必須樹立系統的觀念,才能確保管理方針和目標的實現。

(2)全面性

管理體系應對各項管理工作進行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硬體、軟體、人員、物資)控制。

(3)有效性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體現在管理體系應能減少、消除和預防管理缺陷的產生,一旦出現管理缺陷能及時發現和迅速糾正,並使各項管理活動都處於受控狀態。體現了管理體系要素和功能上的有效性。

(4)適應性

管理體系文件能隨著實物地質資料性質的不同和其他因素的變化和發展進行修訂補充,以適應管理的需要。

(5)可操作性

制定的管理技術方法體系文件,要為實施標准化管理打下基礎,即便於標準的貫徹實施。故內容應明確、具體,即明確各個部門崗位職責,所必須遵照的規程規范,具體確定各類管理人員在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中應承擔的責任和任務,以及由於實物資料損毀、散失所應擔負的法律責任,具有操作性強的特點。

四、實物資料管理方法體系框架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體現了為實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而確定的管理方法的全部內容,它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提供了一套文件,即體系要素(體系文件),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實物資料管理方法體系(圖1)。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文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1)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或稱規范)體系文件,包括實物地質資料的採集、包裝運輸、入庫驗收、整理、分類、分級;編錄編碼和建檔標准;篩選和縮分原則;庫藏管理方法;更新與清除;觀察取樣;國內外交流和信息系統的建設與維護等。

圖1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體系框架

2)實物地質資料行政管理體系文件,包括實物地質資料各類管理人員崗位職責;實物地質資料庫及設備設施管理工作制度、儀器操作規程等。

五、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運行的保證措施

1.落實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是實施實物資料管理職能而設置的組織單元,是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重要保證,明確各組織單元的職責范圍、隸屬關系和相互聯系,是貫徹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針、政策和實現管理目標的組織保障:①確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技術業務部門;②確定綜合協調的管理部門;③確定各個部門的職責范圍及相應關系;④配備資源以利於各個部門開展工作。

2.明確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部門職責

明確各管理部門及相關人員的崗位職責和在實物資料管理工作中應承擔的任務,使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方法體系在全面受控下運行,加強管理,發揮管理部門的監督作用。

3.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程序

管理程序是實施某項活動所規定的方法步驟,是為完成某項具體工作所需要遵循的規定,主要規定某項工作的目的范圍、應做什麼事、由誰來做、如何作、什麼時間實施、如何控制和記錄以及採用什麼設備、依據什麼文件等。

在實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過程中,程序文件(包括行政管理制度和技術方法)的制定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求與實際工作相銜接,並在運行中不斷補充和完善;程序文件的制定和修改程序,都要有嚴格的規定,它同其他文件一樣納入體系文件中,它是管理成敗的關鍵。

4.合理配備管理資源

包括人員、設備、設施、資金、技術方法和管理制度,即管理體系的資源要素,是落實實物資料管理方針和實現管理目標的保障。

六、結語

貫徹落實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防止在管理過程中造成實物地質資料的損毀、散失,建立完備的管理技術方法體系,以便實物資料庫建設完成後順利開展工作,是管理過程中的當務之急。同時,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應積極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標准化研究,盡快制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標准,為實現實物地質資料的統一管理提供技術保障,逐步實行實物地質資料的標准化管理。除盡快收集整理以往地質工作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外,隨著地質大調查和西北大開發的逐步深入,也會不斷產生大量有重要價值的實物地質資料,收集、整理、保存好這些實物地質資料對地質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必須認真做好。

10. 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目錄清單接收匯總分析]

姜愛玲 李建波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從2012年1月起,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按照國土資源部 《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要求,開始接收實物地質資料,至2012年底,共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2634份,從中篩選應匯交實物地質資料11份。本文總結了該工作過程,統計了目錄清單報送情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工作建議。

關鍵詞 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接收;統計

2011年6月16日,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1]78號),按照文件要求,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以下簡稱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開始應用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以下簡稱監管平台)接收實物地質資料,通過一年多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和不足。筆者通過本文對該項工作進行初步總結,重點分析實物地質資料匯交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工作建議。

一、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工作概況

按照國土資源部關於《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建設工作方案》的要求,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開展了下列工作:

1)在國土資源部儲量司領導下,與全國地質資料館一道完成完善監管平台,開展了監管平台的技術服務工作。

2)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內部,落實了工作責任,在篩選採集室內成立了工作組,經過專門學習培訓,全面掌握了監管平台要求及工作方法,負責接收處理「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解答和處理各種問題。

3)從2012年1月開始,正式開始接收匯交人報送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經篩選後,按要求向匯交人出具回執或發送匯交通知書。

4)對選中的實物地質資料,按照《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進行接收,並辦理驗收、移交手續。

5)運用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台,匯總分析實物地質資料匯交情況,並將結果匯報給國土資源部。

截至2012年12月底,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共接收匯交人報送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2634份,經篩選後下發實物地質資料匯交通知書11份(表1),約佔全部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的0.5%,其餘2623份均及時回復了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回執。從總體上看,各項工作規范,均達到了國土資源部的文件要求。

表1 下發實物地質資料匯交通知項目一覽表

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接收情況的統計分析

2012年1月至12月底,共收到來自貴州、山西、山東、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內蒙古、安徽、青海、浙江、天津、上海、重慶、四川、福建、雲南、河北、河南、吉林、黑龍江、遼寧、寧夏、西藏、新疆、廣西、廣東、甘肅、海南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報送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2634份。

從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的數量看,有的省份報送的目錄清單數量較多;從報送時間和信息內容看,多數省份報送目錄清單比較及時,而且項目信息錄入齊全准確,因此目錄清單處理也比較及時。但也有個別省份至今仍未上報一份目錄清單,還有一些省份或單位報送不及時或信息不全、不準。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報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情況見表2。

表2 接收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統計

續表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報送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數量統計圖、分月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統計圖、不同資金來源項目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報送統計圖分別見圖1至圖3。

圖1 2012年1~12月接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統計

圖2 2012年1~12月接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統計

圖3 2012年1~12月不同資金來源項目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統計

由圖1可以看出報送目錄清單最多的是貴州省,共上交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332份;第二為內蒙古(247份),第三為山西省(231份)。

由圖2可以看出,由於國土資源部對匯交管理工作力度不斷加強,目錄清單上報數量呈逐月上升趨勢。

由圖3可以看出,中央財政安排項目231個,地方財政安排項目530個,其他資金安排項目1850個,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安排項目8個,地方財政和其他資金共同安排項目15個。

四、存在的問題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監管平台里項目數據不夠齊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錄清單報送方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清單報送情況不平衡,仍有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沒有要求匯交人向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報送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另外,一些匯交人對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內容的填寫不夠熟悉,導致信息不全、不規范,形成單位與提交單位不一致。有的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只有紙質文件而無電子文件。

2)數據錄入方面:報送的相當一部分目錄清單在監管平台中無數據或數據有出入,這說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信息錄入或補錄工作方面尚未完全展開。

3)新增數據方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存在新項目數據錄入不及時的情況,導致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以及後續處理工作嚴重滯後。

4)時效性方面:清單上報的時效性不強,往往是需要發放憑證時才上報清單,因此處理清單時間非常緊急。

5)軟體方面:監管平台軟體方面尚有一些需要改進之處。

五、建議

1)應加大力度宣傳並督促匯交人按照《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和監管平台的規定報送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

2)建議對匯交人及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人員進行監管平台的培訓。

3.隨著地礦市場化進程,社會資金支持的地質工作項目不斷增加,因此產生的實物地質資料數量越來越多,這部分實物地質資料也是匯交監管的重要方面,為此建議國土資源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進一步完善項目信息來源,將所有地質工作項目和礦權類項目導入平台。

4)建議在《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格式)中增加「項目編號、探(采)礦權證號」一欄,以方便查詢及定位的准確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