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差的土體怎麼辦
㈠ 發生地質災害怎麼辦
地質災害: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後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然、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1、當遇滑坡發生時,應該怎麼辦?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慌亂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極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跑離危險區段。跑離時,以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
2)當處於非滑坡區,而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國土資源部門應立即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2、若遇泥石流發生時應該怎麼辦?
1)當處於泥石流區時,應迅速向泥石流溝兩側跑離,切記不能順溝向上或向下跑動。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離和得生。前面所提的即為在粘性泥石流中得生的典型實例。而當處於非泥石流區時,則應立即報告該泥石流溝下游可能波及(影響)到的村、鄉、鎮、縣或工礦企業單位,密切注視泥石流的變化發展趨勢。
2)有關政府部門應立即組織有政府、單位(村、鄉、鎮)、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的搶險救災活動。
3)擬定並實施應急措施(或計劃)。包括加強管理泥石流溝及下游溝谷。比如:酌情限制車輛和行人通行;組織危險區群眾迅速撤離等。
4)密切注視該泥石流災害可能引發某種生命線工程(如水庫)鐵路、公路、發電廠、通訊設施、電台、渠道等)的次生災害甚至第三次災害。如火災、洪水、中斷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5)建立觀測站(網)進行長期動態監測,掌握災情的變化發展趨勢,並作出決斷。特別要注意泥石流具有陣發性、間歇性等特點。
3、怎樣避免和防止人為因素導致滑坡和崩塌?
1)加強預先勘察,防患於未然。避免或禁止的斜坡上修建路壩、廠礦、建築物,設堆積場等使斜坡「載入」的工程;或在斜坡下部修路障、挖溝切坡、挖洞采礦等削弱「抗滑能力」的工程;以及大量爆破等誘發滑坡的活動。在施工以前要首先對場地進行勘察,弄清斜坡的穩定情況。若發現場地斜坡穩定條件差,或者正好碰上老滑坡體,則最好避免在這種場地上施工。若無法避開,那麼在施工前必須對該斜坡進行徹底加固治理,以免留下後患。
2)合理選擇施工方法和施工時間,以免破壞斜坡的穩定性。例如開挖工程,應該挖一段砌築加固一段。若大面積開挖而不加防護,便將大大降低斜坡穩定性,可能會造成滑坡或崩塌。雨季中,由於水的影響,斜坡的自然穩定性比旱季差。因此,在穩定性較差的斜坡上施工,應該選擇在雨季前施工和完工,以避開雨季的影響。
3)及時治理不穩定斜坡。在施工期間或工程、建築物運營後,若發現場地斜坡有不穩定跡象,要及時查明原因並進行整治,控制其發展。
4)要嚴禁無規劃、不合理地向斜坡引流、排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生產、生活廢水,也要防止坡體上蓄水池、渠道等輸水、蓄水設施向坡體滲漏,並嚴禁在穩定性差、裂隙發育的斜坡上進行農業灌溉。
5)嚴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開荒造田、亂砍濫伐、破壞山坡保護層。
6)政府部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保護自然的法規,用法律的手段督促人們保護大自然,一切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便可防止或避免災害的發生。
4、當被洪水圍困時如何避險?
安排家人向屋頂轉移,並穩定好他們的情緒;想辦法發出呼救信號,與外界取得聯系,以便得到及時救援;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將家人護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築物上或較安全的地方。
一、災害前有哪些徵兆?
地質災害發生前有以下自然現象: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或出現泉水(井水)突然乾枯、井水水位突變、水色突然渾濁或翻砂、冒氣等異常現象;動、植物異常,如蛇擋道,蚯蚓上路亂竄,螞蟻成群結隊攜幼搬遷上樹,豬、狗、牛、羊、雞等惶恐不安、不入窩圈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如樹木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崩塌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山坡前緣時有掉塊、墜落現象,小崩小塌不斷發生;山坡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可嗅到異常氣味;偶爾聽見岩石的撕裂、摩擦錯碎的聲音;出現熱氣、冷氣、地下水質、水量等異常。
滑坡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後緣裂縫急劇加長加寬,新裂縫不斷產生,滑體後部快速下坐,四周岩土體出現松馳,不時有小型坍滑現象出現;滑帶岩土體因摩擦錯動發出聲響,並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滑體上如有長期位移觀測資料,臨滑前,無論是水平位移量還是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
泥石流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山谷中傳出轟鳴聲,主河流水位上漲或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另外,長期降雨或突降暴雨無徵兆也要注意防範泥石流。
二、災害發生後怎麼自救?
1.不要立即進入災區搜尋財物,以免再次發生滑坡、崩塌
當滑坡、崩塌發生後,後山斜坡並未立即穩定下來,仍不時發生崩石、滑坍,甚至還會繼續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去挖掘和搜尋財物。
2.立即派人將災情報告給政府
偏遠山區地質災害發生後,道路、通訊毀壞,無法與外界溝通,應該盡快派人將災情向政府報告,以便開展救援。
3. 迅速組織村民查看是否還有滑坡、崩塌發生的危險
災害後,在專業隊伍未到達之前,應該迅速組織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區和周圍是否還存在較大的危岩體和滑坡隱患,並迅速劃定危險區,禁止人員進入。
4.查看天氣,收聽廣播,收看電視,關注是否還有暴雨
根據多年的經驗,並注意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了解近期是否還會有發生暴雨的可能。如果還有暴雨,應該盡快對臨時居住的地區進行巡查,制訂防災應急預案,安排專門人員時刻監視斜坡和溝谷情況,避免新的災害發生。
5.有組織搜尋附近受傷和被困人員
撤離災害地段後,要迅速清點人員,了解傷亡情況。對於失蹤人員要盡快組織人員進行搜尋。
㈡ 因地質差異,同幢建築採用獨立基礎與孔樁基礎怎麼處理上部結構也採用什麼方法
改善支承建築物的地基(土或岩石)的承載能力或抗滲能力所採取的工程技術措施。主要分為基礎工程措施和岩土加固措施。有的工程,不改變地基的工程性質,而只採取基礎工程措施;有的工程還同時對地基的土和岩石加固,以改善其工程性質。選定適當的基礎形式,不需改變地基的工程性質就可滿足要求的地基稱為天然地基;反之,已進行加固後的地基稱為人工地基。地基處理工程的設計和施工質量直接關繫到建築物的安全,如處理不當,往往發生工程事故,且事後補救大多比較困難。因此,對地基處理要求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和驗收制度,以確保工程質量。
基礎工程措施 通常把埋置深度不大,只需經過挖槽、排水等普通施工程序就可以建造起來的基礎稱為淺基礎。它可擴大建築物與地基的接觸面積,使上部荷載擴散。淺基礎主要有:①獨立基礎(如大部分柱基);②條形基礎(如牆基);③筏形基礎(如水閘底板)。當淺層土質不良,需把基礎埋置於深處的較好地層時,就要建造各種類型的深基礎,如樁基礎、墩基礎、沉井或沉箱基礎、地下連續牆等。它將上部荷載傳遞到周圍地層或下面較堅硬地層上。
樁基礎 一種古老的地基處理方式。中國隋朝的鄭州超化寺塔和五代的杭州灣海堤工程都採用樁基。按施工方法不同,樁可分為預制樁和灌注樁。預制樁是將事先在工廠或施工現場製成的樁,用不同沉樁方法沉入地基;灌注樁是直接在設計樁位開孔,然後在孔內澆灌混凝土而成。
沉井和沉箱基礎 沉井又稱開口沉箱。它是將上下開敞的井筒沉入地基,作為建築物基礎(圖1)。沉井有較大的剛度,抗震性能好,既可作為承重基礎,又可作為防滲結構。1945年美國蒙哥馬利閘採用沉井作為承重防滲基礎。沉箱又稱氣壓沉箱,其形狀、結構、用途與沉井類似,只是在井筒下端設有密閉的工作室,下沉時,把壓縮空氣壓入工作室內,防止水和土從底部流入,工人可直接在工作室內乾燥狀態下施工(圖2)。如1937年中國錢塘江鐵路橋的橋墩採用沉箱基礎;1963年日本楊川閘用沉箱作為閘的承重防滲基礎。
地下連續牆 利用專門機具在地基中造孔、泥漿固壁、灌注混凝土等材料而建成的承重或防滲結構物。它可作成水工建築物的混凝土防滲牆;也可作一般土木建築的擋土牆、地下工程的側牆等。牆厚一般40~130cm。世界上最深的混凝土防滲牆達131m(加拿大馬尼克三級壩)。
土基加固 採取專門措施改善土基的工程性質。土基加固方法很多,如換土法、碾壓法、強夯法、爆炸壓密、砂井、預壓砂井(堆載預壓砂井及真空預壓砂井)、振沖法、灌漿、高壓噴射灌漿等。 換土法 將軟弱的土層挖除,置換以良好的土、砂、碎石或與建築物相同的材料,然後壓實或夯實。一般閘基用砂或碎石置換,稱砂墊層或碎石墊層。
強夯法 用幾十噸重的夯錘,從幾十米高處自由落下,進行強力夯實的地基處理方法。夯錘一般重10~40t,落距6~40m,處理深度可達10~20m。採用強夯法要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及其對鄰近建築物的影響。
預壓砂井法 在地基內按一定的間距打孔,孔內灌注透水性良好的砂,縮短排水路徑,並在上部施加預壓荷載的處理方法。它可加速地基固結和強度增長,提高地基穩定性,並使基礎沉降提前完成。砂井直徑一般25~50cm,間距2~3m。砂井一般用射水法造孔,也可採用袋砂井、排水紙板等,還可採用真空預壓法,即用抽真空的辦法加壓,可取得相應於80kPa的等效荷載。
振沖法 用振沖器加固地基的方法,即在砂土中加水振動使砂土密實。用振沖法造成的砂石樁或碎石樁,都稱振沖樁(見樁工)。
灌漿 藉助於壓力,通過鑽孔或其他設施將漿液壓送到地基孔隙或縫隙中,改善地基強度或防滲性能的工程措施(見灌漿)。
高壓噴射灌漿 通過鑽入土層中的灌漿管,用高壓壓入某種流體和水泥漿液,並從鑽桿下端的特殊噴嘴以高速噴射出去的地基處理方法(圖3 )。在噴射的同時,鑽桿以一定速度旋轉,並逐漸提升;高壓射流使四周一定范圍內的土體結構遭受破壞,並被強制與漿液混合,凝固成具有特殊結構的圓柱體,也稱旋噴樁。如採用定向噴射,可形成一段牆體,一般每個鑽孔定噴後的成牆長度為 3~6m。用定噴在地下建成的防滲牆稱為定噴防滲牆。噴射工藝有三種類型:①單管法,只噴射水泥漿液;②二重管法,由管底同軸雙重噴嘴同時噴射水泥漿液及空氣;③三重管法,用三重管分別噴射水、壓縮空氣和水泥漿液(見彩圖)。
Image:SL011056.jpg
岩基加固 少裂隙、新鮮、堅硬的岩石,強度高、滲透性低,一般可以不加處理作為天然地基。但風化岩、軟岩、節理裂隙等構造發育的岩石,須採取專門措施進行加固。岩基加固的方法,有開挖置換、設置斷層混凝土塞、錨固、灌漿等。
開挖置換 類似土基加固的換土法,將設計規定的建築物建基高程以上的風化岩全部開挖,用混凝土置換。
設置斷層混凝土塞 將斷層內斷層角礫岩、斷層泥挖除至一定深度,回填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塞。
錨固 在岩石內埋設錨索,用以抵抗側向力或向上的力;通常錨索為被水泥漿或其他固定劑所包裹的高強度鋼件(鋼筋、鋼絲或鋼束)。錨固法也可以加固土基。
灌漿 主要有帷幕灌漿和固結灌漿。
參考資料:原文參見:
㈢ 溝槽開挖發現地質情況較差,土體均為細沙且地下水位較高。溝槽寬度不想增加。。。成本低點的。。。簡便的
關鍵看你作用於什麼類型的基礎以及開挖深度及寬度,如果是臨時性的小圍牆之類,開挖深度很淺,你也可以不用花成本的直接上馬
㈣ 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怎麼辦
跑,趕緊跑,不要回頭拍照!
不同的地質災害和地質災害發生時你所處的位置與周邊環境都會影響如何自救。
Ⅰ、地震:迅速進入到開闊地帶,避開電力線,建築物等;
【可能產生的傷害】
直接傷害:在室內因器物傾倒或房屋倒塌被砸傷;在室外被倒塌的建築物等砸傷;在野外被山上的滾石砸傷;被地光燒傷。
間接傷害:地震引起的火災;地震引起的水災;地震引起的毒氣泄漏;地震引起的危險品爆炸。
【避震原則】
一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規;二要行動果斷,不要猶豫不決;三在公共場所要聽從指揮,不要擅自行動。
【避震要點】
高壓藏圍岩彈起產生地震示意圖
1、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樓里,跑出來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裡,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爭跑出避震。
2、躲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築物,開闊、安全的地方。
3、應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時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4、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以保護頭頸部;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眼睛;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5、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無論在什麼場合,街上、公寓、學校、商店、娛樂場所等,均如此。因為,擁擠中不但不能脫離險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傷。
【災後生活】
注意飲食和個人衛生。
搭建和居住防震棚要注意防火
積極投入恢復重建工作。
按規定服用預防葯物,增強身體抵抗力,防疫滅病。
Ⅱ、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防治措施;及早發現,預防為主。
Ⅲ、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多發生於陡坡前和山谷中,發現有泥石流跡象,應立即觀察地形,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
●發現有泥石流跡象,應立即觀察地形,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
●逃生時,要拋棄一切影響奔跑速度的物品。
●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不要停留在低窪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樹上躲避。
●去山地戶外遊玩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盡可能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
●切忌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搭建宿營棚。當遇到長時間降雨或暴雨時,應警惕泥石流的發生。
㈤ 土體地質工程施工問題
土體地質工程的基本施工法也是地質控制施工法。地質控制施工法的基本要點是:
(1)在土體工程施工過程中認真進行變形監測;
(2)利用變形檢測資料進行反分析,取得土體中應力、彈模、強度參數;
(3)利用反分析取得的土體力學參數,修改設計,修改施工設計;
根據修改後的設計進行施工,嚴格地進行變形監測,如此循環,進行信息反饋施工。
地下水降水問題是土體地質工程施工中關鍵的一環,關於降水問題在第六章第七節中談過,在此不重述。
1.開挖過程中變形監測問題
目前來說,變形監測技術是地質工程關鍵技術之一,也是土體地質工程建築的保證技術之一。這項工作很重要。它有三個重要的用處:
(1)根據監測結果可以及時判斷土體地質工程的穩定性,及時修正設計,進行補救措施,確保土體地質工程的穩定性,變形監測不僅是要進行定量的量測,而且要進行地面變形和邊坡變形產生的裂縫等地質物理現象觀測,這項工作很重要;
(2)利用監測結果反分析土體中應力、土體力學參數,修正設計,變形監測工作不要求特別精,而要求准確可靠,這是非常重要的;
(3)它也是完善土體地質工程設計理論的基本工作,沒有這方面的資料,建立起來的理論根據是不足的,只能看著是設想,應該繼續努力取得更多的資料,建立起來完善、好用的土體工程設計和施工理論。
2.土體改造問題
土體改造和岩體改造原理基本相同。其中地應力改造是十分重要的。基坑穩定性改造問題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基坑不穩定的原因實際上是土體中應力差過大和土體強度不足。解決的辦法有兩個:①減小土體中的應力差;②增加土體強度。解決第一項技術措施的具體辦法常採用支護樁和預埋錨桿,限制開挖過程中地應力釋放,採用短進尺開挖,及時緊跟施做土釘,限制土體中應力釋放,這是減小土體中應力差的重要辦法,這是符合地質體改造原理;另一項技術措施是增加土體強度,可以採用灌漿和對土體加筋的辦法,土釘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對土體加筋,增加土體強度。
㈥ 溝槽開挖發現地質情況較差,土體均為細沙且地下水位較高。此段應如何進行開挖施工
當然要采抄取措施了。襲不知道的你開挖的是什麼工程,開挖深度和寬度,
如果是槽內有基礎工程,需要設降水井,如果是短期施工埋設管線一類的,可以視情況用數台水泵邊抽水邊開挖。
土質為細沙,可以放坡放大一些。或者支設擋土板。
最好將情況細細說明一下情況。
㈦ 土地種菜地質不好種什麼可以改善
種植固氮類作物——黃豆【大豆】即可。但記得把豆梗還地。
㈧ 如何判定土體工程地質條件好壞
土體的工程地質條件好壞,要看它的用途了。比如說要在上邊搞建築,若土體能滿足建築的地基承載力,那麼該土體的工程地質條件就好。若滿足不了就不好
㈨ 土體破壞判據
土力學中討論土體破壞判據只是單一的庫侖-莫爾判據,庫侖-莫爾破壞判據的適用條件是均質、連續材料。土體不是單一的均質、連續材料,而是在土體結構控制下有多種類型,不僅有連續的,而且還有不連續的。
破壞判據系以破壞機制為依據而建立起來的。庫侖-莫爾破壞判據系以材料的剪破壞機制為依據建立起來的,不是材料剪破壞方式產生土體破壞時,使用庫侖-莫爾破壞判據校核其極限平衡條件是不對的。在討論土體破壞判據時,必須先對土體破壞機制有所了解。
土體破壞機制既控制於土體材料性質,又控制於土體結構特徵。最常見的土體破壞機制有3種類型:①土體材料剪破壞,這是最常見的;②土體材料張破裂,這在邊坡頂部地面及受張應力控制的土體內部或表層極為常見;③沿弱面滑動破壞,這在節理和層理比較發育的土體工程破壞中極為常見。各自的破壞判據簡述如下。
1.土體材料剪破壞判據——庫侖-莫爾破壞判據
這是極常用的一種土體破壞判據,其數學表達式為
地質工程學原理
或
地質工程學原理
或
地質工程學原理
據此可求得土體處於塑性狀態時土體中側壓力系數分為
地質工程學原理
當土體中應力σ1=gh時:
地質工程學原理
2.土體材料張破裂破壞判據
這類破壞判據有兩種情況:①在拉應力作用下,產生張破裂;②壓致張破裂,這多半是土體較乾燥情況下產生的,在土體濕度較高時則以剪破壞為主,其適宜的破壞判據為庫侖-莫爾破壞判據。在拉應力作用下產生的張破裂的破壞判據為土體中張應力σ1大於土體抗拉強度T,即
地質工程學原理
土體抗拉強度可由土體抗拉試驗求得。
壓致張破裂實際上是受張應變控制。其破壞判據形式為
地質工程學原理
式中:σ0為上體單軸抗壓強度;μ為土體材料泊桑比。
3.沿軟弱面滑動破壞判據
庫侖破壞判據是其對號的破壞判據,它是物體沿斜面滑動的極限平衡條件。如圖4-7所示,斜面上物體重W,N為其法向分力,S為切向分力。在切向力作用下下滑的物體,在反力T抵抗下阻止其下滑,當
地質工程學原理
圖4-7 斜面滑動模型
時處於極限平衡狀態。庫侖研究結果表明,抗滑力大小與法向力大小有關,且與斜面摩擦系數有關,庫侖根據實驗結果得到下列關系式,即
地質工程學原理
式中:fi為節理面摩擦系數;φj為節理面摩擦角,它們都是無向量參數;Cj為節理面黏結力。
這就是有名的庫侖破壞判據。這一破壞判據是土體中發育有層面和節理面時,在地質工程建築中,檢核臨空部分土體能否產生沿軟弱面滑動破壞的對號破壞判據。
上面討論的土體概念、土體成分、土體結構、土體賦存環境以及土體變形法則、土體破壞判據及土體力學性質規律等基本概念,是研究土體工程首先必須明確的基本概念。不能不分土體類別的差異,而把土體看成都是一樣的。土體是有差別的,土體結構、土體賦存狀態,特別是地應力和地下水的賦存條件的差別導致土體力學性質變化多端。其中土體結構對土體變形、土體破壞和土體力學性質,以及土體力學介質和土體力學模型具有控製作用,這就是土體結構控制論的內涵。因此在研究土體變形、土體破壞時不能不分具體對象的差異都採用單一的一種法則,而應該採用相應的力學法則來解決土體工程問題。為了進一步確立上述概念,下面進一步選擇幾個地質工程類型中的力學問題,討論一下上述理論的使用方法。
㈩ 如何應對地質災害
應對地質災害的復具體途徑如下:制
1、注重防災和減災。防災,就是早發現,早避讓,能搬遷就盡快搬遷;減災,就是在項目建設選址過程中進行危險性評估,避免災害的發生。
2、遇到災害時,應沉著冷靜,迅速撤離危險地段。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搜尋財物,以免再次發生滑坡、崩塌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及時報告災情,沒有電話通訊、汽車無法通行的地區,要立即派人將災情報告政府。
3、應把地質災害避災搬遷放在各類搬遷的優先位置。群眾一旦搬離隱患點,這里的地災就不會對任何人產生生命威脅,這樣便是從根源上防止了地災。
(10)地質差的土體怎麼辦擴展閱讀
地質災害的分類有:
1、滑坡: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2、崩塌: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地面塌陷: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