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監測記錄怎麼填寫
❶ 地質災害監測記錄怎麼寫
有規定的表格和檢驗項目,一般就是掌子面圍岩描述 節理 裂隙走向 滲水情況幾種吧
❷ 地質災害滑坡檢測記錄怎麼寫
滑坡地質災害來隱患觀測記自錄
監測時間 監測人
距上次監測時間 天氣情況
監測點 監測內容 異常情況 監測點所在位於該滑坡隱患的 , 斜坡上土體有陷坑、坍塌( ) 具體位置 在 村民房子的 。 樹木、電桿明顯傾斜( )
長度 ?、寬度 ?、 泉水、井水變渾、斷流( ) 地面裂縫位深度 ?、下沉 ?。 動物驚恐() 號移變形 其他( ): 監測點 牆體裂縫變長度?、寬度 ?、 形 深度 ?、錯位 ?。 監測建築物斜距 cm 的傾斜變化
❸ 怎樣填寫地質災害巡查記錄
一般是編制來成表格的自形式,內容包括時間、巡查地點、巡查點特徵包括:隱患點特性(滑坡、崩塌等災害類型),監測點變形情況,威脅人口及財產,監測點記錄人簽字,巡查人及負責人簽字,如果巡查或排查出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附示意圖
❹ 地質觀察點的觀察、描述內容及記錄格式
地質觀察點是野外地質路線上進行觀察、研究地質現象的地點。其布設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點位的布置以能有效控制各種地質界線和地質要素為原則。
(2)下列位置必須布設地質觀察點:地層分界線上、不同岩石接觸處、岩相變化處、構造點、蝕變帶、礦化及礦點、重要化石點、標志層、代表性產狀要素測量點、取樣點、山地工程以及其他有意義的地質現象觀察部位等。
(3)按實際地質情況,適當布設岩性控制點,一般岩性控制點不超過總地質點數的30%,切忌機械地等距離布點。
3.4.1地質觀察點的一般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項
(1)用手持GPS定點或利用地形、地物在地形圖上進行定點,註明點號,描述記錄觀察點的地理位置、坐標。在一個工作區范圍內,點號必須按順序統一連續編號。若有數個作業組在同一工作區同時工作,則必須在野外工作前統一分配觀察點號,決不允許在同一工作區內有重號現象發生。
(2)觀察研究觀察點岩石露頭,確定露頭類型(天然的或人工的)和出露的程度(良好、一般、較差或差等),這將決定該觀察點視野范圍及資料的可靠程度。
(3)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地層特徵、古生物特徵(化石)及地質體的岩石學特徵及各類岩石間的接觸關系。
(4)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褶皺、節理、斷層等構造的特徵。
(5)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礦化現象、蝕變帶及礦體特徵。
(6)觀察研究觀察點附近的地貌及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的特徵。
(7)測量各種產狀要素和有關數據(礦物顆粒大小、礫石大小、岩層厚度、斷層帶的出露寬度、礦層或礦脈的長度和寬度等)。
(8)經過上述觀察研究後,進行詳細的文字記錄和描述。
(9)繪制地質素描圖或勾繪信手剖面圖或作必要的地質攝影。
(10)採集各類標本、樣品。
在野外進行地質觀察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堅持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客觀地搜集資料,對觀察內容的取捨不應帶有主觀的隨意性。其次,在工作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避免盲目性。還必須多做沿途點間的路線觀察研究,以了解和掌握各種地質現象在點間的變化情況。
3.4.2常見地質觀察點的觀察和描述內容
常見地質觀察點主要有:岩性點、界線點、構造點、礦體(礦化)點、地貌點、第四紀地質點及水文地質點等。對觀察點描述的內容不能限於一個點,而應包括觀察點及其附近一定范圍之內的所有地質現象。觀察點的類型不同,描述的內容應有所側重。
Ⅰ.岩性點(界線點)的觀察描述
岩性的觀察描述是野外地質觀察描述工作的基礎,只有在詳細觀察岩性特徵,正確確定岩石名稱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其在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與其他地質體的關系。岩性描述內容如下:
(1)關於岩石的顏色。為岩石的新鮮面整體顏色(風化顏色加括弧寫於新鮮顏色之後)。
(2)礦物成分及結晶狀態、粒度形態、含量及變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後的順序描述。注意目估礦物含量總和不能大於100%。對於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態、大小及其變化情況,後描述基質;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膠結物的順序描述。
(3)結構、構造的描述。
侵入岩:結構如粗粒、中粒、細粒、微粒、斑狀、似斑狀等;構造如塊狀、斑雜、流動、條帶狀等。
火山岩:結構如灰綠、粗玄、球粒、斑狀、集塊、火山角礫、凝灰等;構造如熔渣狀、枕狀、流紋狀、氣孔狀、杏仁狀等。
沉積岩:碎屑岩結構如粗、中、細粒砂狀、粉砂狀、泥質結構等,並描述膠結物成分、膠結類型、層理構造等特徵。
變質岩:結構如變余結構、粒狀變晶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等;構造如變余構造,片麻狀、片狀、千枚狀、板狀、條帶狀構造等。
(4)蝕變、礦化的描述。蝕變描述主要指岩石的蝕變情況,包括蝕變部位、蝕變礦物、殘留礦物等;礦化描述主要指金屬礦物種類、目估含量、集合體形式等。
(5)岩層(岩體)空間特徵觀察描述。在岩性觀察的基礎上,向周圍擴大觀察范圍,描述岩層、岩體在空間分布上的總體特徵。描述內容:岩相劃分情況;岩性變化及互層情況;層理、片理產狀及變化;化石產出情況等。
(6)接觸關系觀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層、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描述內容:①接觸帶類型:按接觸界線的明顯程度分為急變、漸變兩種類型;②接觸關系分為:沉積(超覆)、斷層、侵入(脈動、涌動)、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③接觸帶特徵及變化;④接觸帶產狀變化。
Ⅱ.岩性觀察描述實例
黑雲母二長花崗岩:肉紅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石英約佔25%,鉀長石佔30%~35%,斜長石佔30%~35%,黑雲母約佔10%。長石呈板狀自形-半自形晶,大小2~4mm;石英為他形粒狀,大小在2.5~3.5mm 之間;黑雲母呈棕黑色,片狀,大小約3mm。未見礦化蝕變。
伊丁橄欖玄武岩:灰綠色、暗紫色,斑狀結構、杏仁狀構造。礦物成分:斑晶為伊丁石化的橄欖石,斑晶約佔15%,少數被綠泥石和褐鐵礦交代。基質為隱晶質斜長石、輝石,粗玄(間粒)結構(顯微鏡下可見,在較自形的長板條狀斜長石微晶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充填了多個細小的伊丁橄欖石和水雲母化的斜長石及磁鐵礦顆粒)。氣孔呈渾圓或不規則狀,多被白色的次生礦物——方解石礦物充填,成杏仁體。整個岩石遭受後期碳酸鹽化作用強烈。
復成分礫岩:紫紅色,礫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礫石成分復雜,大多為岩屑,有變質砂岩、石英岩、凝灰岩、長石砂岩、石英砂岩、玄武岩、花崗岩等,含量超過70%。礫石粒徑2~60m m,少量達100~150m m。磨圓度差,次稜角狀-次圓狀;大小混雜,分選性差;基底式膠結,膠結物為泥質、鈣質,抗風化能力弱,礫石易於剝落,岩石表面坑坑窪窪。岩層厚度20~40cm。結合古地理分析,推測為湖泊邊緣河湖相快速堆積。未見礦化蝕變。詳細命名為:紫紅色中厚層狀復成分礫岩。
Ⅲ.構造點的觀察描述
(1)褶皺構造的觀察描述內容。褶皺要素:測量兩翼的產狀、褶皺樞紐產狀、軸面產狀、翼間角大小;組成褶皺的岩性、新老關系等。幾何形態:注意觀察描述轉折端形態、各褶皺層的厚度變化、褶皺的對稱性、空間關系等。
(2)斷裂構造的觀察描述內容。構造岩的描述內容:構造角礫岩著重描述構造角礫岩成分,礫徑大小、形態、排列形式,膠結物成分、膠結程度等;糜棱岩重點觀察結構特徵及變形特徵等。
斷裂構造的描述內容:斷層兩盤的岩層(石)及其產狀變化;斷層面產狀及斷層破碎帶寬度的確定;斷層力學性質及兩盤的相對運動方向:主要根據兩盤地層的新老關系、牽引褶皺、擦痕、階步、羽狀節理、兩側小褶皺、斷層角礫岩等確定;斷層組合、配置形式及其與其他構造的關系等;斷層其他特徵:地形地貌標志、斷層三角面;斷裂中的礦化蝕變現象等。
(3)節理的觀察描述內容。包括:節理的性質及節理面特徵;節理的充填情況(注意含礦性);節理與層理及大構造的關系;節理的分期配套及組合形式(有重點地觀察);節理的產狀,等。
Ⅳ.礦化點(礦體)的觀察描述
首先在地質點或工程中詳細觀察礦石、礦化特徵,並進行礦石、礦化命名。在此基礎上加大觀察范圍,追索觀察礦(化)體的總體特徵。
A.礦石、礦化命名
(1)凡有用元素含量達邊界品位者,一律定位為礦石,作為基本名稱。如黃銅礦≥1%(即Cu≥0.3%),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凡含有用礦物,其中有用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達不到邊界品位時可稱為礦化。命名時以岩石名稱作基本名稱,其前冠以「××礦化」。如黃銅礦化變質粉砂岩(Cu品位在0.1%≤Cu≤0.3%時)。
(2)有兩種以上有用礦物(礦化)時,只選兩種主要的,最多不得超過三種。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在岩石名稱之前,其餘在描述中敘述。如黃銅金礦石、黃鐵方鉛閃鋅礦石等。
(3)參與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圍:
Cu品位在≥0.3%達邊界品位者,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品位在0.1%≤Cu≤0.3%時,定為×銅礦化,如輝銅礦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1×10-6達邊界品位者,則定名為××岩金礦石;0.3×10-6≤A u≤1×10-6時,定為金礦化。
其他礦種一般以邊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數值作為礦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B.礦石、礦化描述內容及順序
礦石岩石:礦石總體新鮮顏色,風化色加括弧寫於後。
結構、構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後面。
礦物成分、含量及產狀特徵:先描述金屬礦物的種類及含量百分比、集合體產狀特徵;後描述脈石礦物種類及其含量變化。
礦物共生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後,最後為脈石礦物,並用短線連接。如:次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石英。
礦化總體特徵:首先概括敘述該礦段的整體礦化程度,包括貧富、均勻程度及其與岩石、構造等的聯系;其次由上到下敘述各段中金屬礦物的組成、含量、產狀等的變化特徵。
礦石的次生變化:有條件時,可根據礦物之間的交代關系,確定主要金屬礦物的生成順序,早生成的在前,後生成的在後,並用箭頭依次連接。如,磁黃鐵礦 →黃鐵礦 →黃銅礦 →褐鐵礦、孔雀石。
C.礦(化)體特徵的觀察
礦(化)體的寬度、產狀的測量;礦(化)體頂、底板圍岩特徵;礦(化)體沿走向在礦化強度、礦體厚度、產狀上的變化情況;礦(化)體賦存構造部位,成礦後構造對礦體的影響等;礦化與蝕變的組合關系。
V.礦石觀察描述實例
透輝石矽卡岩磁黃鐵礦、黃銅礦石:古銅色(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浸染狀構造,塊狀構造。
礦物成分:金屬礦物有黃銅礦(2%~5%)、磁黃鐵礦(20%~25%)、黃鐵礦(3%);脈石礦物主要為透輝石(40%~50%)、石榴子石(5%~10%)、方解石、綠泥石等。
礦物共生組合為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
黃銅礦呈他形粒狀,星點狀分布於磁黃鐵礦之間,少量呈細脈狀;磁黃鐵礦多呈團塊狀、粒狀集合產出,上部以塊狀為主,下部以團塊狀為主。
金屬礦物礦化不均勻,上部較富,下部較貧。礦石中可見黃鐵礦、黃銅礦細脈穿插磁黃鐵礦,故推測其生成順序: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局部見碳酸鹽化和綠泥石化,綠泥石多沿裂隙面分布。
礦體與上盤岩石界線不清楚,成漸變過渡關系。
Ⅵ.圍岩蝕變的觀察描述
(1)蝕變種類:按主要蝕變礦物類型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等。
(2)蝕變礦物分布特徵:如蝕變礦物呈星點狀分布、帶狀分布、面狀分布等。
(3)蝕變規模及強度:面型蝕變描述其范圍大小,如蝕變范圍500m×400m;帶型蝕變說明蝕變帶長度、寬度等。
(4)蝕變分帶及其與圍岩的關系:例如,斑岩型礦床從斑岩體內部到遠離圍岩,具有鉀化-石英絹雲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帶等。
(5)蝕變與礦化關系:如蝕變強度與礦化強度具正相關關系,其中黃鐵礦與絹雲母化關系密切,輝鉬礦化與鉀化(黑雲母化)關系密切等。
3.4.3野外記錄描述必須遵守的原則
野外工作中,必須將觀察研究的各種地質、礦產情況及時用文字或地質素描圖或照片等記錄描述在野外記錄本上。野外路線觀察記錄是第一性的原始資料,是開展綜合研究、編寫地質報告的重要基礎資料。野外記錄本是極其重要的野外原始資料,必須認真、細致地記錄,嚴密妥善地保管。
對於地質路線觀察記錄,首先應保證其客觀性,同時還應注意記錄的完整性、連續性、統一性和直觀性。記錄描述的內容原則上應包括所見到的全部地質現象,對重要的或首次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要詳細描述,對一般的或多次見到的地質現象,前面已描述過的內容可以簡略一些,著重記錄其出現的特殊性或其變化情況,做到文字准確充實、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同時,野外記錄中還可適當記述觀察者對客觀現象的分析、判斷、推理和綜合歸納的內容。在觀察描述時還應作必要的地質素描圖、信手剖面圖等。對礦點(礦體)應作大比例尺的地質草圖,適當採集標本和樣品。每條路線結束,應做路線小結。
野外記錄本上不允許隨便塗改,更不能把行政事務記入其中。當記錄內容需要修改時,絕不允許將其任意擦掉或塗改,而只能將原內容劃去而另加批註。必須保持野外記錄本的整潔、美觀,書寫要工整,字跡要清晰。一般使用H—3H 型鉛筆書寫,不允許用圓珠筆或鋼筆記錄。
3.4.4野外記錄本的記錄格式
野外記錄本右頁為橫條格,用於文字記錄;左頁為厘米格,用於繪制素描圖、剖面圖或貼照片等。
首先在右頁上部填寫時間、天氣、地點。在右頁兩側向內縮進1cm,各劃一條直線。左側線外記小標題如路線、任務等;兩直線中間記具體內容;右側線外記採集到的標本、樣品號。然後,按下列順序和格式進行記錄:
路線:××——××——××
任務:
1.觀察認識×××岩及×××岩特徵。觀察××岩脈、××脈特徵及其穿插關系。
2.××岩區或×××地層分布區地質填圖;調查××岩體與××圍岩接觸關系;追索××標志層;××地層剖面觀察分層等等。
人員:××記錄,×××掌圖,××測量產狀,××采樣(標本)。
(此間必須空行)
No.001
位置:石灰山村北西700m處山間小路。
坐標:X: 2029.430,Y: 29887.063。
露頭:天然一般或人工良好。
點性:界線點:C1g/Z(或岩性點、構造點,要考慮岩層上下、斷盤上下)。
描述:點北為震旦系(Z)青灰色千枚岩夾變質砂層……無礦化蝕變。產狀:140°∠40°。點南為下石炭統官山嶺組(C1g)灰白色巨厚層狀石英礫岩……無礦化蝕變。產狀:135°∠56°。兩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構造:在不整合以北約5m 震旦系(Z)中見一寬約2m的構造破碎帶,岩石破碎呈透鏡狀定向排列,流劈理構造極發育,地貌上形成負地形——沖溝。推測為逆沖斷層。未見礦化蝕變。產狀:296°∠63°。
褶皺:……
礦化:……
其他:如水文、地貌、第四紀地質等地質情況描述……
標本:直接記在右側線外
B001—1(陳列標本)
GP001—1(光譜樣)
b001—1(薄片)
樣品:H001—1(化學樣)
(此間必須空行)
點間:
(1)D001→NE 50m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石英粗砂岩……無礦化蝕變。
(2)50m→NE 150m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粗砂岩……無礦化蝕變。
在130m 處量測岩層產狀165°∠38°。
(3)150m至D002
為灰白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岩。無礦化蝕變。
(此間必須空行)
路線小結的內容(另起一頁)
(1)目的:地質填圖(掃面)、專項地質礦產調查或地質認識實習,以及達到與否的程度。
(2)工作量:路線長度、觀察點總數、不同性質觀察點數、樣品種類和個數。
(3)地質成果:各種岩性和岩石組合的特徵及其岩石填圖單位的歸屬、接觸關系、構造、礦化、蝕變等特徵方面及其變化情況的綜合分析;本次實習主要寫對本路線中所見到的地質現象認識上的收獲,包括對地質現象特徵的識別以及與地質作用的因果關系。
(4)建議:如能否作為控制岩石填圖單位的剖面和採集配套樣品地。
(5)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說明有關影響路線地質調查質量方面的天氣、植被、交通、人文、工作等情況。
3.4.5幾點說明
(1)在野外必須用H—3H 型鉛筆書寫和繪圖。經過室內整理後,要將每天記錄的數據(點號、方位、產狀、礦物成分比含量等)用黑水筆著墨。標本要塗上油漆條,寫編號,樣品要整理,並填寫標本簽、樣單。
(2)路線小結、次日的觀察記錄都應另起一頁。記錄本內不得記與野外地質調查無關的內容。
❺ 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簡易記錄表怎麼填啊
地質災害是一種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回類生命財產、環境答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❻ 請問填寫地質災害隱患點簡易監測記錄咋填
地質災害是一種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內產、環境造成破壞容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此等專業記錄的表格應按照每一個欄目中的要求填寫即可。(表格圖片內容看不清楚無法舉例說明)
❼ 怎樣填寫地質災害記錄表
地質災害是一種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專,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屬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❽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怎麼填寫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表
樓上地址就很好
❾ 路線地質觀測的記錄方法
6.2.3.1 野外觀測記錄的內容和要求
野外觀測記錄內容包括工作日期、天氣、工作地點、觀測路線(路線順序號及路線經由的地理名稱)、觀測點號(順序號,一般為數字前加點性代號,如D5、G10等)、點位(坐標位置和地理位置)、點性(地層分界點、構造點等,並評述露頭情況)、觀測內容描述、點間的沿途觀測描述(從本點至下點沿途觀測到的所有地質現象和測量的全部數據)等。
記錄應客觀、全面、真實,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思路清晰。重要的或首次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要詳細描述。同一地質界線鄰近的觀測點或重復出現的現象可簡略,只著重記錄有變化的或特殊的現象。
重要地質現象應繪素描圖或照相。素描圖應有圖名、比例尺、方向、圖號。照相應有拍照地點、內容、鏡向、編號等。
6.2.3.2 各類觀測點描述內容和方法
(1)分界(界限)點
在點性後應以不同地質體代號註明。如地層分界點(Cm/Cw)。
(a)說明點兩側的地質(層)體單位,如點北西為馬平組(Cm),南東為威寧組(Cw)。
(b)按路線觀察先後順序分別描述各地質體的岩石組合、各類岩層的岩性特徵、古生物(種屬、含量、埋藏情況等)、含礦性、分界(層)標志、各地質體的產狀要素。
(c)闡明接觸關系,接觸面明晰程度。界線點一定要描述界線、界面情況,是平直緊疊接觸還是中間有縫隙?縫隙的寬度?有無填充物?充填物是什麼;界是平直的還是凹凸不平的;若為不整合接觸或沉積間斷,應描述接觸面特徵、產狀,不整合或沉積間斷的證據;若為侵入接觸,應確認類型(超動、脈動或涌動)和穿插的先後關系、接觸帶特徵、蝕變或礦化情況,並繪素描圖或照相。
(d)描述其特徵性,新發現的岩(礦)石或化石應采樣和統一準確編號。
(2)構造點
(a)褶皺觀測點:①描述褶皺名稱,如小白岩山傾伏背斜;②描述核部地層單位、岩性組合、岩層特徵;③分別描述兩翼的地層單位、岩性組合、岩層特徵,測量記錄兩翼同一層的產狀;④測量樞紐產狀、褶皺傾伏方向和傾伏角,目測軸面產狀(傾斜方向及傾角);⑤觀察描述褶皺形態、伴生構造、褶皺與礦產的關系;⑥素描和照相,並統一編號。
(b)斷層觀測點:①描述斷層名稱及編號,如中梁山斷層(F7);②分別描述斷層兩盤的地層單位、岩性組合、岩性特徵、岩層產狀;③描述斷層證據,斷裂破碎帶特徵、寬度,伴生小構造,劈理、裂隙產狀,構造透鏡體形態、大小、長軸方向,小褶皺形態、軸面產狀,摩擦鏡面產狀及擦痕方向等斷層幾何學、變形學、運動學資料,斷層地貌及地下水特徵等;④詳細描述礦化和蝕變特徵;⑤描述斷層面形態、產狀(走向、傾向、傾角);⑥闡明兩盤岩層運動方向,斷層性質;⑦素描和照相,並統一編號。
(3)水文地質點
描述內容為:①記錄泉(井)的編號、標高;②描述周圍的地層單位、岩性、地質構造特徵、出水點的層位或構造名稱;③說明涌水量及其與大氣降水的關系、補給條件等;④描述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⑤成因和評價。
(4)地貌點
描述內容為:①描述地貌景觀類型,如岩溶、滑坡等;②描述幾何形態特徵、規模(長度、寬度及厚度)和發育狀況;③觀察發育的地理、地貌、構造和地層、岩性位置及其與構造、岩性的關系;④素描和照相。
(5)第四系觀測點
描述內容為:①記錄露頭性質及沉(堆)積物類型;②描述沉(堆)積物(體)規模、剖面寬度、厚度;③描述各類沉(堆)積物的層序、顏色、成分、結構、構造、厚度、接觸關系、含礦性等;④記錄化石及文化遺跡;⑤素描和照相,並統一編號。
(6)沿途描述(或點間描述)
每個觀測點至下一觀測點之間,都要進行沿途觀察和描述,沿途描述要分段描述,盡量細分並詳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