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章是什麼

地質章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26 21:57:31

㈠ 地質系那個辨識石頭的課是什麼啊

1樓的正解,主要是礦物學,不過這只是辨認石頭的基礎學科,主要對各種版石頭裡面的礦物進行介紹,是權表面的一種鑒定方式,不全面。另外,晶體光學這門課是鏡下辨認石頭,如果要系統的辨認,具體還要學習岩漿岩與變質岩,以及沉積岩。這幾門課就是綜合運用礦物學和晶體光學的手段來鑒定,還需要寫鑒定報告。因為不同種類的石頭有不同的辨認方法和格式,所以要分開來學習。
希望能夠幫助你。O(∩_∩)O

㈡ 地質學文章裡面經常看到Ga和Ma這兩個單位, Ga和Ma裡面的a是什麼

年代長度,G=1x10^9,M=1x10^6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的章是什麼樣子的

標准正圓形,中間五角星

㈣ 第7章 地質演化與成礦

地殼生長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造就了中亞地區復雜多樣的地質構造格局和極具特色的中亞成礦域,因此成為目前大陸動力學和成礦作用研究的重要熱點區域,同時由於其巨大的資源潛力,吸引了各國礦產企業。中亞成礦域由若干個成礦省組成,其核心由阿爾泰成礦省、環巴爾喀什-准噶爾成礦省、楚伊犁-天山成礦省和西南天山成礦省構成。中亞成礦域核心區的主要特徵如下:①早古生代地體的演化決定著中亞成礦域的成礦背景,環巴爾喀什-准噶爾成礦省具有的環形特徵受其加里東基底的制約,西南天山成礦省的線形特徵受晚古生代南天山洋縫合帶控制;②環巴爾喀什-准噶爾成礦省具有在空間上相互疊加和遷移的成礦規律(從加里東晚期到華力西晚期,從外環到內環);③與西南天山洋俯沖消減形成的島弧相關的岩漿-流體系統的長期活動,控制著西南天山成礦省的形成與演化。

中亞地區早古生代斑岩銅礦帶呈環帶狀沿巴爾喀什馬蹄形構造外緣(即加里東造山帶與古老地塊交界處)分布。斑岩銅礦成礦時代分為3個階段:①早奧陶世—早志留世,如博舍庫利斑岩銅鉬礦床形成於481Ma(Seltmann等,2005),謝列特斑岩銅鉬礦床與晚奧陶世花崗閃長岩有關。②泥盆紀與雲英山銅礦有關的斑岩體鋯石U-Pb年齡為404Ma(李華芹等,2008),希勒克特哈臘蘇花崗閃長斑岩和喀臘薩依二長閃長斑岩鋯石U-Pb年齡分別為381Ma和376Ma(張招崇等,2006)。③科克賽斑岩銅礦形成於石炭紀,阿克斗卡斑岩礦床的成礦時代為320Ma,科翁納德斑岩銅礦成礦時代為330Ma(見本書2.6節)。新疆包古圖斑岩銅金礦賦存在石英閃長岩-閃長玢岩-花崗閃長斑岩中,其鋯石U-Pb年齡為310~332Ma(劉玉琳等,2009,申萍等,2010),輝鉬礦Re-Os模式年齡為310±3.6Ma(宋會俠等,2007)。成礦過程經歷了黑雲母-鉀長石-鈉長石階段、石英-硫化物階段和石英-碳酸鹽階段。

奧陶紀形成斑岩型、與花崗岩類有關的脈狀金礦、矽卡岩型和VMS型金礦(Malchenko等,1996)。科克切塔夫東緣礦化密集區形成在科克切塔夫的斷陷內,斑岩銅礦被上寒武統—下奧陶統托爾特庫都克群和中上奧陶統不整合超覆。中寒武世輝長岩-斜長花崗岩體與成礦關系密切。博舍庫利斑岩銅礦化和含銅黃鐵礦礦化賦存於花崗岩體內部及其圍岩玄武岩-輝綠岩建造中。礦化沿近EW向斷裂、不同岩石的界面,以及爆破角礫岩分布。北哈薩克斯捷普尼亞克-別斯丘成礦帶內的斑岩銅礦化與晚奧陶世—早志留世花崗岩-花崗閃長岩有關。志留紀形成的金礦較少,哈薩克的新涅吉普羅夫金礦可能形成於中志留世,別斯托別、瓦西爾科夫斯克、斯特普納克與花崗岩類有關的脈狀金礦形成於早泥盆世。

哈薩克晚古生代斑岩銅礦中酸性侵入體侵入到伊特木倫-秋利庫姆復背斜。這些成礦岩體往往是環形構造的中心。在剖面上斑岩體具筒狀(阿克托蓋、科翁納德)、滴狀或蘑菇狀(博爾雷)。巴爾喀什地區與斑岩銅礦有關的侵入體為閃長岩-花崗閃長岩-花崗岩組合,多期次侵入,如科翁納德斑岩礦床相關的岩體包含3次侵入事件(第一期輝長閃長岩、第二期石英閃長岩-花崗閃長岩、第三期花崗閃長岩-花崗斑岩),礦化主要與晚期斑岩有關。

斑岩型銅-金礦床主要與石英閃長岩、花崗閃長斑岩、石英二長斑岩等淺成侵入體相關,礦化分布於岩體內或火山-沉積岩中。礦石中除出現自然金、銀金礦外,多數金賦存於黃鐵礦和黃銅礦中。伴生金礦床一般規模大、品位低,如科翁納德銅礦中金儲量為600 噸(金品位0.1×10-6~0.7×10-6),阿克斗卡銅礦中金儲量>45 噸(金品位0.03×10-6),博舍庫利銅礦中金儲量49噸(金品位0.05×10-6,Mutschler等,2000)。新疆包古圖銅金礦中金品位0.2×10-6~0.3×10-6(許發軍等,2003)。

斷裂交匯部位是岩漿和成礦流體長期滲入匯聚並最終成礦的地方。環形構造與區域性斷裂系的交匯點是形成斑岩銅礦的有利位置。斑岩銅礦化發育最強烈的地區,衛星圖片上見不同規模環形構造(圖7.1)。

圖7.1 科翁納德斑岩礦床位於大型環狀構造的西南部位

(據GoogleEarth)

石炭紀—二疊紀是重要金成礦期。阿爾哈雷金礦田礦體賦存於早二疊世火山岩系中。巴克爾奇克金礦田的容礦岩系為下石炭統黑色岩系。受剪切帶控制的金礦則相對年輕,主要形成於印支期。金礦在空間上沿構造-岩漿-熱液活動帶成群分布。巴爾喀什北岸和西准噶爾地區的金礦形成於後碰撞階段,北哈薩克的一些金礦形成於加里東晚期。北哈薩克、卡拉套和楚伊犁—天山的金礦主要分布在花崗岩中並受剪切帶控制,西南天山和齋桑一帶的金礦主要產在剪切帶中,濱巴爾喀什一帶的伴生金礦分布於晚石炭世斑岩礦床中。成礦作用除了受構造環境控制外,褶皺軸部、碳酸鹽岩層與侵入岩的接觸帶往往是礦體賦存的重要位置。

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圍繞環巴爾喀什馬蹄型構造帶外緣分布,在空間上與斑岩型銅礦密切相關。天山晚古生代火山-沉積盆地中的一些金礦床受破火山口和與火山機構有關的斷裂系統控制。含礦火山機構一般分布在區域斷裂彎曲和交匯部位。礦體圍繞火山口或潛火山岩分布。礦體賦存在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斑岩中。礦化主要呈脈狀、網脈狀和角礫岩狀,受多組斷裂、裂隙控制,特別是放射性和環狀裂隙系統。這些斷裂構造起著雙重作用,其下部為流體運移通道,上部為容礦構造。主要的蝕變組合為冰長石-石英-玉髓-絹雲母。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附近常有斑岩型銅礦床,如阿爾哈雷金礦床位於科克賽斑岩銅礦床附近。

在西天山吐拉蘇盆地中,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賦存於泥盆紀—早石炭世火山-沉積建造中。火山岩帶控製成礦帶,火山機構控制金礦床的就位。金礦體受火山通道、次火山岩、環狀斷裂、放射狀斷裂及火山機構附近的後期斷裂破碎帶控制(安芳等,2008)。阿希金礦受破火山口控制。賦礦圍岩為晚泥盆世火山岩,礦體以石英脈型為主,其熱液成礦期包括玉髓狀石英階段、黃鐵礦-石英脈階段、白鐵礦-碳酸鹽-石英脈階段、重晶石-碳酸鹽脈階段。阿希金礦金礦化時代(290Ma,Re-Os等時線年齡)稍晚於碰撞後花崗岩的侵位。依據礦床學和地球化學研究,阿希金礦原始成礦流體為岩漿水。流體演化早期,岩漿熱液沿與火山機構有關的斷裂系統遷移,與圍岩相互作用形成玉髓狀硅化。運移到淺部的岩漿熱液與循環大氣水混合,氧逸度升高,形成含金黃鐵礦-石英脈。玉髓狀硅化和黃鐵礦-石英脈堵塞圍岩孔隙,導致體系壓力升高並誘發爆破,使玉髓狀硅化和黃鐵礦-石英脈角礫化。白鐵礦-石英-碳酸鹽膠結這些角礫,形成金品位較高的角礫岩型礦體。晚期重晶石-方解石脈穿切了早期蝕變和礦化。

寒武紀及其之前,西准噶爾地區處於一種多島洋的構造環境,很可能在奧陶紀形成了島弧,並開啟了洋殼俯沖機制,形成了奧陶紀唐巴勒蛇綠岩帶,西准噶爾洋繼續演化,在晚奧陶世形成了瑪依勒蛇綠岩以及克拉瑪依蛇綠岩帶(朱永峰等,2013;Zhu等,2013)。泥盆紀初期,洋殼俯沖消減結束,形成了達拉布特蛇綠岩,與之伴生重要的鉻鐵礦礦床(如薩爾托海-瓊魚-達拉布特鉻鐵礦)。之後,該地區開啟了板內均衡過程,並一直持續到石炭紀末期。伴隨著大規模的岩漿活動(包括石炭紀早期的鈣鹼性岩漿噴發以及石炭紀末期的中性岩漿侵入),形成了斑岩型銅金礦化,與之相關的岩漿熱液活動,在火山-沉積盆地中形成了大規模的金礦成礦作用(如薩爾托海-哈圖-寶貝-包古圖金礦)。該地區的金礦成礦作用有其特殊性,例如包古圖金礦中的自然砷中常包裹銀金礦。自然砷僅在主要金礦化階段形成,該階段形成的主要礦物組合為自然砷-輝銻礦-銀金礦-輝銻銀礦-銀黝銅礦-毒砂-磁黃鐵礦-黃鐵礦。在包古圖地區,斑岩型銅礦床與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在空間上共存。斑岩型礦床與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有某種成因上的聯系,它們都產於同一岩漿岩帶。與金成礦有關的岩體主要為中酸性侵入岩。金礦體受斷裂破碎帶和裂隙控制。礦石類型以石英脈型為主。

在新疆西准噶爾地區,晚石炭世花崗岩侵入下石炭統火山-沉積地層中,圍岩發生硅化、碳酸鹽化、綠泥石-綠簾石化以及黃鐵礦化,同時萃取了圍岩中的成礦元素(圖7.2a)。早期較高溫流體沿裂隙運移,在深部圍岩裂隙中形成石英-鈉長石脈,並導致裂隙兩側圍岩發生硅化(圖7.2b)。之後流體溫度下降,在深部形成不含礦的黃鐵礦-石英-鈉長石細脈,在淺部形成不含礦的粗大石英-鈉長石-硫化物脈(圖7.2c)。主要金礦化階段,深部形成含金毒砂-碳酸鹽細脈和黃鐵礦-黝銅礦-碳酸鹽細脈,淺部形成含金的石英-硫化物脈。由於循環大氣水混入,流體氧逸度較高,淺部石英脈中出現磁鐵礦和赤鐵礦(圖7.2d)。成礦晚期形成不含礦的石英-方解石脈(圖7.2e)。

在哈圖金礦深部發現了蝕變岩型礦體(安芳等,2007;邱添等,2009),石英脈型礦體主要分布於淺部。礦山企業的鑽探表明,深部的蝕變岩型礦化一直延伸到地下1200 多米。前人研究表明,哈圖金礦石英脈型礦體與花崗岩關系密切,認為成礦流體來源於花崗岩(李華芹等,2000;王莉娟等,2006)。對哈圖金礦蝕變岩型礦體的研究表明,圍岩蝕變以黃鐵礦化、毒砂化和碳酸鹽化為主,其中碳酸鹽化以出現大量鐵白雲石、菱鐵礦以及方解石為特徵。蝕變岩型礦體成礦作用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石英-鈉長石、黃鐵礦-鈉長石、毒砂-碳酸鹽、黃銅礦-碳酸鹽和石英-方解石階段。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於毒砂顆粒間隙或被黃鐵礦包裹(安芳等,2007)。在哈圖金礦蝕變岩型礦體中存在大量黃銅礦和少量輝銅礦,這些礦物與鐵白雲石、菱鐵礦和方解石共生。在薩吾爾地區發現的恰爾墩巴斯希礦床磁鐵礦、銅和金礦床分別與晚古生代晚期的輝長岩、閃長岩和花崗閃長岩密切相關。銅礦化集中於閃長岩體的外接觸帶。金礦化與花崗閃長岩密切相關,該花崗閃長岩遭受了強烈蝕變,並局部糜棱岩化,金礦化作用發生在糜棱岩化之後。

圖7.4 巴爾喀什西准噶爾地區斑岩成礦系統示意圖

中酸性岩漿淺侵位於火山沉積地層中,形成斑岩成礦系統

㈤ 常見的地質層有哪些系統類型

關於地下水按含水層介質類型的分類,目前存在著如下兩種分類方案。 第一種分類方案是以俄羅斯和中國為主的一些國家,承襲了原蘇聯水文地質學者的地下水分類的基本觀點,即以含水介質的空隙類型作為劃分地下水類型的基本依據。該種分類的基本觀點是岩石的基本類型和岩石中的空隙類型之間有著完全的對應關系;而一定類型的空隙(包括粒間孔隙、裂隙和溶蝕孔洞)則賦存一定類型的地下水。按照這一觀點,可把地下水劃分為孔隙地下水(鬆散未膠結岩石)、裂隙水(非可溶性堅硬岩石)和岩溶水(石灰岩、白雲岩等可溶性岩石)三種。由於這種分類能直接反應出岩石類型、貯水空隙類型和地下水類型三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因此這個分類便成為尋找、勘探、評價與開發地下水資源的理論基礎;也被廣泛用於水文地質教科書及各種地下水勘查規程和水文地質科研、生產中。 地下水按含水介質分類的第二種方案,可以歐美國家為代表,即直接以岩石的類型作為劃分地下水類型的依據。例如筆者從美國Davis和Dewiest所著「水文地質學」(1966年)、加拿大、R.A.Freeze和J.A.Cherry出版的「地下水」(1979年)、以色列J.貝爾所著「多孔介質流體動力學」(1979年)、日本山本藏毅所著「地下水水文學」(1992年)等專著中均可見到。書中雖然沒有專門的地下水分類的章節,但這些學者均按照岩漿岩和變質岩、火山熔岩、沉積岩(或進一步分為砂質岩石和碳酸鹽岩)、沖積層、永凍層等岩石類型來描述其中的地下水特徵,或者按岩石類型來命名含水層(如火成岩變質岩含水層,碳酸鹽岩含水層和碎屑岩含水層等等)。這種分類方案的優點是比較直觀,且易於掌握。但是岩石類型繁多,這種地下水分類就未免五花八門,缺少科學的系統性。同時,這種分類也不能反應出地下水貯、導水性質等重要特徵。 比較以上兩種地下水按介質條件的分類方案,顯然按岩石空隙類型的分類更具科學性。但是,近年來,隨著地下水勘探和開發工作的深入,發現這種單一按含水介質孔隙類型的地下水分類方案仍然不夠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岩石類型、空隙類型和地下水類型之間並無絕對的對應關系。例如裂隙空隙並非非可溶性的堅硬岩石所獨有,鬆散岩石中的黃土和某些粘土也存在大量的裂隙空隙;尺寸較大的孔洞空隙也並非可溶性的碳酸鹽岩石所獨有,某些含有可溶質成分的碎屑岩石(如膠結物或角礫為可溶性的角礫岩),甚至於火山熔岩中也存在各種孔洞及管道空間。 (2)在三大基本岩石類型(鬆散岩石、非可溶性堅硬岩石、可溶性岩石)之間存在一些過渡類型的岩石;它們常具有兩種類型的貯水空隙系統(即雙重孔隙介質)。如我國中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系地層中的許多半膠結(半堅硬)的碎屑岩,既有粒間孔隙又有成岩和構造裂隙的存在。亦即,既含有孔隙地下水又賦存有裂隙地下水。前已提出的某些含可溶質成分的碎屑岩,也可能同時具有成岩、構造裂隙和溶蝕裂隙、孔洞以至管道空間,即既含裂隙水又賦存岩溶水。我國西北地區的黃土亦是如此,既是孔隙含水、也是裂隙(垂直裂隙)含水的雙重孔隙介質。在目前以含水層介質類型為基礎的地下水分類中,並未明確這部分過度類型岩石、雙重性質空隙類型地下水的位置。 (3)近年來在地下水勘探、開發中,發現了一些新的貯水空隙類型。如具有十分重大含水意義的基性熔岩中的大尺寸熔岩隧道、堅井和孔室空間,以及某些玄武岩中的大孔洞層(可能為埋藏的火山灰碴),這些空隙和地下水類型在目前通用的地下水介質分類中也沒有位置。以上問題說明,簡單的按照岩石類型和空隙特徵來劃分地下水類型,既不完全符合地下水賦存形式的客觀實際狀況;也不能概括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地下水類型。因此,對目前廣泛使用的這個地下水分類仍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對三大類地下水的概念,特別是裂隙水的概念也需重新進行定義。

㈥ 地質年代表

地球上生物界的演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不可逆前進過程,同時生物界能十分靈敏地反映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環境及其演變特徵,這又與地球各圈層自身的運動機制以及相互間的聯系制約密切有關。因此,生物演化史能夠詳盡而有效地反映地球歷史演化的客觀自然階段。

地質學家根據生物演化的順序、過程、階段、大的構造運動、古地理環境變化等,結合同位素年齡,將地球的全部歷史劃分成許多自然階段,即地質年代,按新老順序進行地質編年,構成了地質年代表(見第十七章表17-1)。首先以生物的演化階段劃分出三個最高級別的地質年代單位,由老到新分別稱為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在顯生宙中,還根據生物界的總體面貌差異,劃分出三個二級地質年代單位:古生代(意為古老的生命,含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中生代(意為中等年齡的生命)、新生代(意為新生命的開始)。在地質年代表中,最常用的地質年代是代以下的三級年代單位——紀。每個紀的生物界面貌各有特色。每個紀以下還可再細分成世。

地質年代表綜合反映了全球無機界和有機界的演化順序及階段,是國際公認的。在地質學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本章要點

1.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系統,稱太陽系。在太陽系中共有八顆大的行星,按其與太陽距離的遠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的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地球圈層形成時期,其時限大致距今4600~4200 Ma;第二階段為太古宙、元古宙時期,其時限距今約4200~543 Ma;第三階段為顯生宙時期,其時限由543 Ma至今。

3.地球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赤道半徑長,兩極半徑短的橢球體。地球有關的一些參數:赤道半徑6378.140km,兩極半徑6356.755km,平均半徑6371.004km,扁率1/298.257,表面積 5.1×108km2;體積 1.083×1012km3;地球質量 5.947×1021t,地球的平均密度5.516g/cm3

4.大陸的表面形態分為: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裂谷系;海底表面形態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洋中脊。

5.對重力異常的研究,可以獲得地下物質密度情況,進而可以用來找礦及研究地質構造。

6.地球周圍空間存在著磁場,稱為地磁場。地磁場狀態可以用磁場強度,磁偏角及磁傾角三要素來確定。

7.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熱庫。地球的平均地溫梯度為3℃/100m,若地表熱能量大的地區或地溫梯度大於3℃/100m的地區稱為地熱異常區。地熱可供發電以及生活用熱水。

8.地球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地球的外部圈層有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的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幔與地核,其分界面分別稱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復習思考題

1.地球表面的主要形態有哪些?

2.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質有哪些?

3.地球外部有哪些圈層?

4.地球內部有哪些圈層?內部圈層主要是依據什麼來劃分的?

5.何謂地殼?陸殼與洋殼有何差別?

㈦ 求一地質書名字 只有章節順序

書名:《普通地質學》
作者:夏邦棟
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不知道具體是哪一版的,你可以到豆丁網看看,有1984,1995和2005版的,應該差不多。

㈧ 印章是指什麼

印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鑒定或簽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專再印上,不沾顏料屬、印上平面後會呈現凹凸的稱為鋼印,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製作材質有 金屬、木頭、石頭、玉石等。
印章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後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硃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㈨ 地質學基礎考試主要考哪幾章

考得很簡單 你也是工程的吧

㈩ 印章分別有什麼是四大印法

不是四大印發,是四大印章石。
中國四大印章石分別為福建壽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石和內蒙古巴林石。
1、壽山石
壽山石產自福建省福州市北郊40公里有一個名叫「壽山」的小山村,壽山石礦脈分布在小村四周的群山溪野間,明朝以後,壽山石開始應用於印章材料。壽山石的特點是,其質潔凈如玉,柔而易攻,備受篆刻家們的賞識。 壽山石礦床分布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壽山村周圍群巒、溪野之間,西自 旗山,東至連江縣隔界,北起墩洋,南達月洋,約有十幾公里方圓。 壽山石屬火山熱液交代(充填)型葉臘石礦床,根據地質研究,距今 1.4億萬年的侏羅紀,由於火山噴發,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後,在 火山噴發的間隙或噴發結束之後,伴有大量的酸性氣、熱液活動,交代分解 圍岩中的長石類礦物,將K、Na、Ca、Mg和Fe等雜質淋失,而殘留下來的較穩 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條件下,或重新結晶成礦或由岩石中溶脫 出來的Al、Si質溶膠體,沿著周圍岩石的裂隙沉澱晶化而成礦。 礦石的礦物成份以葉臘石為主,其次為石英,水鋁石和高嶺石,少量黃鐵礦。
2、青田石
青田石產自浙江省青田縣縣城東南的山口,方山,岩壟,白垟,封門山一帶,紋理細膩溫潤,是雕刻,篆刻的理想材料。青田石的主要組成礦物也為葉蠟石,有黃、白、青、綠、灰等顏色,以石質細膩透明為上品,即所謂凍。青田石除燈光凍、蘭花青、封門青外,還有黃金耀、竹葉青、金玉凍、白果青田、紅青田、紫檀、藍花釘、封門三彩、水藻花、煨冰紋、皮蛋凍、醬油凍等,均於實物名稱相類,易辨。近出龍蛋石,系暗紅雜石包裹體,內往往有圓或橢圓上品封門青獨石,極為珍稀;形成類似田黃,價值亦愈益昂貴。也有叫硃砂青田的「雞血石」。
3、昌化石
昌化雞血石是按照物質成分、透明度、光澤、硬度等因素劃分成凍地、軟地、剛地、硬地四大類。雞血石的品質首先按血色的多少、形態、鮮艷程度的不同加以區分,一般以血多、色鮮、形美的為最佳,血質以深沉有厚重感,血有集結或斑布均勻更佳。血量少於10%為一般,30%以上為中、高檔,大於50%為珍品,70%以上者十分難得。根據雞血石的質地和血色又可分為:大紅袍、玻璃凍、田黃凍、羊脂凍等等。
4、巴林石
據朱星白等《巴林石》所述,主要依據顏色、質地、紋理和結構,將巴林石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和圖案石五大類。
雞血石
巴林雞血石指含有紅色辰砂的巴林石,質地多為透明、半透明;血色有鮮紅、朱紅、暗紅、橘紅等。血形呈片狀、塊狀、條帶狀、星點狀等。各品種均以各種「紅」命名,如夕陽紅、彩霞紅、牡丹紅、金橘紅。
福黃石
凡主體呈黃色且透明半透明者均屬此類.還可按色調及紋理細分若干品種,如雞油黃、密蠟黃、流沙黃等。其中金橘黃可與田黃媲美。
凍石
凡透明半透明、無血又以黃色為地的巴林石均為凍石,是巴林石品種最多的一類。按其主體特徵因素命名,有水晶、芙蓉凍、羊脂凍等。
彩石
凡無血非黃非凍的巴林石均為此類,最明顯的特徵是質地不透明而色彩豐富,因而品種命名也就豐富多彩,如紅花石、黃花石、咖啡石、木紋石等。
圖案石
指巴林石中帶有各種天然景物圖案並有一定觀賞價值的一類,可憑借主題而命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