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是什麼地質構造
❶ 太行山具體在什麼地方
太行山位於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地區,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瀕臨黃河的王屋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百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位於太行山南端的王屋山,在河南省西北的濟源市,是河南省與山西省的界山。王屋之名最早見於《禹貢》,因山有三重,狀若王者車蓋,故名。《列子》中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所提到的王屋山即指此山。太行八陘之一的軹陘在這里通過,是古代由汾河流域進入中原的一個通道。
王屋山西接中條山,東為析城山。山地平均海拔1000餘米,主峰為天壇山,海拔1711米。山地西南側發源有短小河流,直接南流入黃。隔黃河南望,有邙山和嵩山,三者共同構成黃河中游區最後一段山地。
王屋山森林保存較好,中部山區存有小片原始森林。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金錢槭、青檀等珍貴植物種和獼猴、豹、麝等珍稀動物。如今,王屋山已建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
王屋山峰巒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劍立,水如龍行,自唐代起就成為中原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各地前來修煉拜師者不絕,文人墨客亦游山探勝,吟詠成頌。
王屋山道觀宮廟眾多。位於濟源市西南部、天壇山南麓的陽台宮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寺廟殿宇。琉璃玉皇閣的20根石柱上雕刻有山水、人物、雲龍等圖案,形象栩栩如生。位於濟源市西北古濟水之源的濟瀆廟始建於隋代,宋代、明代又有增建,也是一著名古跡。王屋山區還有迎恩宮、清虛宮、天壇頂、王屋洞、奉先觀、大明寺等古紀風景點。1994年國務院公布王屋山--雲台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❷ 你知道哪些關於太行山的知識
太行山(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太行山由多種岩石結構組成,呈現不同的地貌,大部分海拔在1200以上,有眾多河流發源或流經,地勢北高南低並儲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太行山是中國地勢二三階梯分界線之一,也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分界線。在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經過了頻繁的地殼活動,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當海退時,這里沼澤廣布,氣候溫暖潮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區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後的一次次地殼活動,使太行山脈逐漸隆起。後又與東西的華北大平原斷裂,形成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的地貌形態。約在240萬年前開始大幅度隆起並逐漸形成。早在28億年前,太行山地區被海水淹沒,沉積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鐵硅質岩及碳酸鹽地層,受五台運動和呂梁運動的影響,區內古老的地層普遍遭受褶皺、變質,並伴隨有斷裂和石英岩脈的侵入。至距今18億年,形成了混合岩化的結晶基底岩層。自距今18億年的呂梁運動以後,本區地殼進入差異升降階段,並由此導致了海水的進退往復,分別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積蓋層,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奧陶、石炭和二疊系地層。其中奧陶和二疊系為含煤地層。發生在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太行山新華夏式褶皺帶逐漸形成並發育太行山前深大斷裂帶。發生在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太行山強烈隆升,而山前的華北平原則相對下沉,經過數百萬年的千古錘煉,太行山終於產生。
❸ 太行山是如何形成的
在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經過了頻繁的地殼活動,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當海退時,這里沼澤廣布,氣候溫暖潮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區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後的一次次地殼活動,使太行山脈逐漸隆起。後又與東西的華北大平原斷裂,形成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的地貌形態。
約在240萬年前開始大幅度隆起並逐漸形成。早在28億年前,太行山地區被海水淹沒,沉積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鐵硅質岩及碳酸鹽地層,受五台運動和呂梁運動的影響,區內古老的地層普遍遭受褶皺、變質,並伴隨有斷裂和石英岩脈的侵入。至距今18億年,形成了混合岩化的結晶基底岩層。
自距今18億年的呂梁運動以後,本區地殼進入差異升降階段,並由此導致了海水的進退往復,分別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積蓋層,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奧陶、石炭和二疊系地層。其中奧陶和二疊系為含煤地層。發生在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太行山新華夏式褶皺帶逐漸形成並發育太行山前深大斷裂帶。
發生在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太行山強烈隆升,而山前的華北平原則相對下沉,經過數百萬年的千古錘煉,太行山終於產生。
山地受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橫谷,當地稱為"陘",古有"太行八陘"之稱,為東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陘、臨城、峰峰、六河溝等著名煤礦。太行山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海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並形成暴雨區。山地東側為地震強烈活動帶。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魏山、南索山、陽曲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勢東陡西緩,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脈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山中多雄關,著名的有位於河北的紫荊關,山西的娘子關、虹梯關、壺關、天井關等。
太行山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北宋時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間"怯怯御螺貝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亘石壁如帶",經過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現代地質研究證實了他的論斷。太行山崖間的螺蚌殼,顯系古生代地層中的腕足動物或軟體動物化石。
❹ 請幫忙找一下關於太行山地質方面的資料
太行山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北宋時代傑出的科學家專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間屬「怯怯御螺貝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亘石壁如帶」,他經過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現代地質研究證實了他的論斷。在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經過了頻繁的地殼活動,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當海退時,這里沼澤廣布,氣候溫暖潮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今天太行山區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後的一次次地殼活動,使太行山脈逐漸隆起。後有與東西的華北大平原斷裂,形成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的地貌形態。
❺ 太行山脈和太行山的區別
太行山脈是地質構造和地理形態上的說法,屬於自然地理
太行山指的一個地區的總的概括,屬於人文地理
❻ 太行斷裂地質特徵
地理學家對我國地勢作了高度概括,得出三個階梯的認識。第一階梯是從亞洲大陸東緣算起,到北起黑龍江、南到廣西這條北東向直線狀地形陡坎為止,它包括我國陸地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江淮平原,東部沿海丘陵及湘鄂湖盆。這些平原地勢大都在海拔100米以下,而這一台階上的山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下,多數屬丘陵區。這一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千米的第一台階,集中了我國經濟80%以上的總量,70%多的人口。
我國地勢第二台階,位於上述界線以西,以昆侖山—祁連山—中部龍門山—西南橫斷山為界,屬第二台階。它包括蒙古高原、華北高原、華中山地、雲貴高原。其地勢的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下。
第二台階西南邊界到國境線之間,為我國第三台階,它們的主體為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直到世界最高山脈——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被稱為世界的屋脊、世界第三極。
太行大斷裂總體呈北東30°方向伸展,它北接松遼平原西側斷裂,南接湘鄂平原西側斷裂,構成我國第二台階的前緣陡坎。
太行斷裂大體平行京廣線,並在它西側延伸,與東部華北平原有400~500米到上千米的高差,形成氣勢宏偉的長600千米的大斷崖。
太行大斷裂,不是像刀切面團一樣整整齊齊的一條平直的斷開面,它實際上是由一組北東30°方向長大的主斷裂,配以北西向短促小斷裂,成鋸狀連接,局部還呈弧形彎曲,如豫北弧形斷裂。
太行大斷裂,不僅僅只分布在山體與平原之間,它還深入太行山脈之中,如北端的紫荊關斷裂(易縣),北中部靈山斷裂(曲陽),中部栗城斷裂(左權),南部川底斷裂(晉城),它們均是長度數十千米平行主幹斷裂的斷裂。太行大斷裂垂直斷距在1~2千米以上,從深部地震資料反映,這一斷裂可能已深入到下地殼(深達30~40千米),從而影響太行斷裂兩側地殼的重力差異。
太行斷裂是多條多次活動的大斷裂,起碼在25億年前到18億年前的古元古代就已活動,從斷裂兩側湧出並上升到地表的大量玄武岩,在18億~20億年呂梁運動中再次活動,形成甘陶河群褶皺帶,並影響長城系的海陸分布。到距今1.8億~1.3億年的燕山運動再次活動,表現為由東向西逆沖斷裂。到了喜馬拉雅運動期,地殼上的東西向擠壓應力鬆弛,原來東盤向上逆沖的斷塊反而向東滑落,終於形成今天東部華北平原與西部山西高原這一巨大的地勢高差。進入喜馬拉雅運動期,太行斷裂也不是一次性活動的,這2000多米的高差,是由5~6次小幅度抬升才最終形成的。
今天,我們站在太行高峰,可見不少山頂是平緩的平台,這便是夷平面。本來高低起落的地形,被後來風雨侵蝕,河流沖蝕所削平。這種平台,從上往下數可以有3~4個台階。下面依次出現由河流沖蝕後堆積形成的階地,普遍廣泛分布的有兩級,它們高出河底分別為2~4米、20~40米。它們是10萬~1萬年前以來由地殼抬升形成。局部地段可見有高出河床100~150米的侵蝕肩狀小平台,它們是在10萬~30萬年間由河流沖刷或沉積所形成的。
上面介紹的是古代地質作用形成的夷平面、河流階地。當河邊基岩為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CaCO3)、白雲岩(CaCO3·MgCO3)時,地下水的溶解作用,可溶解出巨大溶洞。這種溶洞,是古代地下潛水面頂部飽含的CO2變成弱酸性的H2CO3,對石灰岩溶蝕形成的,而地下潛水面往往僅在地表之下幾米處,所以水平溶洞的產生,也反映當時該地處在地表水面附近。
我們可以從山區里經常見到的這三種地質遺跡來判斷這一山體抬升的次數,每次抬升的幅度也可從地形圖上讀出。而且進一步根據這些地質遺跡上面堆積的泥土特點,或其中埋藏的動物化石,來推測它們形成的年代,從而可以定量地討論這些山脈形成的時期,地殼抬升的次數及幅度。
太行山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廣義的太行山在山西境內可包括北段的五台山、系舟山,中段的太行山及長治盆地、沁水盆地、太岳山,南段的王屋山、中條山。狹義的太行山就不包括上述其他各山體。本文的太行山,基本上是古代太行八陘的第一陘到第八陘之間的山體,即東北端起自京西軍都陘,居庸關—八達嶺埡口,南到軹關陘,軹關(濟源)—橫嶺關(垣曲)埡口。所以,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中條山都不包括在內。
太行山的山體,地層組成十分復雜,從30億年前的中太古代到新生代都有地層沉積,再加上漫長地質歷史中岩漿岩的侵入,構造運動中沉積地層變質等一系列重大地質事件。最後我們作了基本歸納,把分布於太行山區的地層岩石分成五大類:一是結晶岩系,是早於18億年前形成的所有岩石,加上其後侵入的岩漿岩;二是18億年前~5.4億年前的中新元古代沉積岩及火山噴出岩;三是早古生代沉積岩;四是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沉積岩;五是新生代鬆散堆積。
這一劃分方案使太行山區各區段分布的岩石有了明確簡要的歸屬,並得出一定的規律:太行山北段即從京西起,到保定—靈丘一線止,太行山的特徵性岩石是中新元古代的白雲岩,尚有少量太古宙結晶岩,早古生代石灰岩,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火山岩及中生代的砂頁岩。這一區內一些小盆地如淶源盆地、靈丘盆地,裡面尚是新生代砂土堆積。
太行山中北段,由北向南到滹沱河以北,出露的主要岩層是結晶岩系,其中有小范圍早古生代石灰岩等出露。滹沱河以南到漳河之間為太行山中南段,大面積出露石灰岩,但其特徵岩性為中新元古代石英砂岩。漳河以南到沁水河之間為太行山南段,出露的主要岩性即主導岩性是早古生代石灰岩。沁水以西特徵岩性為中新元古代石英砂岩和古生代石灰岩。
上述岩性抗風化能力按石英砂岩—白雲岩—石灰岩—結晶岩—砂頁岩—沙土層呈現由強到弱的變化。
❼ 太行山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其主要成因是什麼
約在抄240萬年前開始大幅度隆起並逐漸形成。
在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經過了頻繁的地殼活動,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當海退時,這里沼澤廣布,氣候溫暖潮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區豐富的煤炭資源。
以後的一次次地殼活動,使太行山脈逐漸隆起。後又與東西的華北大平原斷裂,形成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的地貌形態。
(7)太行山是什麼地質構造擴展閱讀:
地質地貌:
太行山脈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莽嶺等山峰。
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❽ 太行山地區的構造演化序列
太行山地區的構造演化,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若干個發展時期,本節主要以太行山地區的構造演化序列進行初步討論。
一、華北板塊形成階段 ( 3600 ~1750Ma)
( 1) 古陸核形成時期在古 - 中太古代,在西起內蒙古烏拉山、大青山,向東經內蒙古集寧,山西陽高,河北懷安、遷西,到遼寧的凌源、新金的東部一帶,最早出現海底火山噴發,形成了以火山岩建造為主的遷西群及相當建造,並夾有大量超基性岩體,形成了華北地區的島鏈狀初始古陸核。其形成時間應在 3500 ~3600Ma 之間 ( 武家善等,1991) ,距今 3000Ma 左右發生的構造 - 變形 - 變質熱事件使遷西群發生強烈變形變質和混合岩化作用。
( 2) 古陸核增生時期遷西運動以後,在古陸核的南側發育成大規模的坳陷,快速堆積了阜平群巨厚的基性火山岩 - 碎屑岩 - 鎂質碳酸鹽建造,大約在 2800Ma 前後發生的阜平運動使阜平群發生了強烈變形 - 變質和混合岩化作用,同時使前期遷西群發生退變質。
( 3) 五台期裂谷的拉開和閉合時期。阜平運動之後,地殼的剛度進一步增大,在北西 - 南東的拉張體系作用下,形成了五台裂谷,快速堆積了大套中基性火山岩、中酸性凝灰質砂岩、碎屑岩、碳酸鹽岩和含鐵硅質岩,表明其形成於活動的、比較深的構造環境,具裂谷性質,其深度至少達到硅鎂層,屬於綠岩帶建造。
大致發生於 2500Ma 的五台運動,以其巨大的規模、強大的擠壓力,使五台裂谷封閉並發生復雜的多期褶皺變形,第一期為區域性大型平卧褶皺,在褶皺倒轉翼往往形成順層韌性剪切滑動,或者形成一系列倒轉褶皺,倒轉翼也可形成韌性剪切滑動,發生面理、置換層。第二期褶皺為共軸疊加褶皺,以層為參考面形成一系列背、向形。五台期褶皺總體走向以近東西向為主。第三期總體上呈現向外擠出的復式背形。與此同時,在南東向強大擠壓力的作用下,將阜平群上部地層強烈置換,改造成規模巨大的斜移逆沖韌性剪切變形帶,並使阜平主軸線以西的近東西向褶皺構造發生橫跨疊加褶皺,把原始東西向線性褶皺改造成一系列穹盆構造。
( 4) 呂梁期裂陷槽的形成和形變時期。五台運動使華北基底陸殼連接成一體,初步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華北古板塊。但隨著地殼剛性的進一步加強,古元古代脆 - 韌性斷裂已成為非常重要的構造類型。太行山地區 NNE 向斷裂活動,在阜平古陸塊上形成滹沱裂陷槽。在滹沱裂陷槽中古元古界建造厚度巨大,形成一套砂礫岩 - 黏土質岩 - 基性火山岩 -鎂質碳酸鹽岩組合,滹沱期大量拉斑玄武岩噴溢和侵入 ( 在白鹿角、測魚一帶佔地層厚度的 2/3 以上) 標志著裂陷槽性質、構造環境和巨大的切割深度。相比之下,裂陷槽火山岩成分較少,以碎屑岩建造為主。
值得指出的是,滹沱期的斷裂較發育,阜平古陸塊東西兩側的裂陷槽也並非單一完整的裂陷槽,而是發育有與之大體平行排列的次級裂陷槽,其形成時代也可有較大的差別。如贊皇地區紅鶴裂陷槽只相當於滹沱群下部的封龍山組,但與同期地層相比,沉積厚度並不小。山西地區也具有多條裂陷槽平行排列的特徵。
發生在 2000Ma 前後的呂梁運動,使古元古代裂陷槽擠壓封閉,形成區域性的同斜褶皺,同時使早期褶皺構造更加復雜化,呂梁期的擠壓兼具有左行壓扭剪切作用,在阜平古陸塊的東西緣形成規模巨大的韌性剪切變形帶,阜平南部地區的主期褶皺被剪切拖曳成北東走向。龍泉關 - 閏家莊五台期韌性剪切變形帶中也疊加了呂梁期的韌性剪切作用。古元古代階段是從太古宙脆塑性地殼向中新元古代剛性地殼轉化的地質歷史時期,表現為早期克拉通的裂陷解體和再次克拉通化的歷史過程,其總的趨勢是導致地殼垂向加厚和剛性增加,並向類似於現代板塊構造體系過渡。
二、華北板塊穩定發展階段 ( 2000 ~230Ma)
進入中元古代以後,華北板塊轉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 1) 中新元古代的拗陷沉積時期。中新元古代時期,華北板塊主要表現為板內及板緣的再次裂陷,但其規模和強度與古元古代有著明顯的區別。太行山中段實際上是中條、薊縣兩個三聯裂谷的消亡支,從中條山、薊縣向中間發展,表現為向中部地區時間變晚,沉積厚度減薄,以碎屑岩、碳酸鹽岩沉積為主的特徵。此外,由於進入中元古代後,地殼剛度增強,脆性裂隙發育,太行山地區廣泛發育的北西向岩牆群就是侵位於太古至早元古界基底岩石中,被古生界不整合覆蓋,已獲得的 K - Ar 法年齡在 1664 ~1229Ma 之間。岩牆群的空間展布平直穩定,大體垂直造山帶展布,岩漿成分屬於大陸拉斑玄武岩類,來源於上地幔的熔融體 ( 馬杏垣等,1987) ,這從另一方面證實了華北板塊性質的轉變。
從華北板塊中新元古代裂陷槽的展布、沉積 - 火山建造、變形 - 變質作用等特徵來看,是介於克拉通內盆地和典型地槽構造之間的過渡類型,它既不具有典型地槽的蛇綠岩套,又不具有典型造山帶的岩漿活動和復雜的構造變形。而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剛性板塊特徵。三聯裂谷的形成,也反映了與板塊活動有關的地幔熱點垂向作用和地殼的剛度。
( 2) 古生代的總體升降運動時期。古生代華北板塊以總體升降運動為主,到寒武紀早期,經歷了近 200Ma 的侵蝕風化後,華北板塊又總體下降,發生大范圍海侵,形成了寒武 - 奧陶紀一套碎屑岩 - 碳酸鹽岩建造。晚奧陶 - 早石炭世華北板塊再次全面上升,接受風化剝蝕,直到中石炭世才又重新下降,接受中石炭世 - 二疊紀的沉積。中、晚石炭為海陸交互相含煤單陸屑建造,二疊紀基本為陸相含煤建造,並開始出現火山岩和凝灰岩。整個古生代都表現為較穩定的構造環境。
三、華北板塊強烈活動階段 ( 230Ma ~ 現今)
( 1) 中生代翻天覆地之巨變。中生代以來,中亞、印度、太平洋三大板塊構成三足鼎立之勢,尤以太平洋板塊影響巨大,位於三聯點之中的華北板塊進入了強烈活動時期。由於太平洋板塊的強烈俯沖作用,導致地幔發生平行於俯沖帶的波狀起伏。晚三疊世以後出現以太行山為界的東隆西沉的格局,陝甘寧晉繼續拗陷沉積的同時,東部隆起,並在總體隆起背景上發育小規模斷塹,同時發生沿北東的斷裂展布的中酸性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到中晚白堊世時,陝甘寧晉地區轉為隆起,東部則裂陷作用加強,東西分異加劇。
( 2) 新生代升降加劇變質核雜岩形成。進入新生代在太平洋板塊持續的俯沖擠壓作用下,地幔的起伏更加明顯,華北斷陷區整體下陷,成為半塹半壘的典型盆嶺構造,深陷區僅新生代地層就厚達 6000m 以上,並夾有多期次噴發的層狀玄武岩。太行山區在深部擠壓。淺部伸展構造控制下快速隆起,阜平群變質基底岩石升隆到地表,形成典型的變質核雜岩。在隆陷區邊緣形成長距離、大規模、低角度、正向拆離滑脫斷層。晚期山前受正斷作用切割拆離斷層,並將其斷陷至深部。形成地史中罕見的大規模差異升降運動。體現了構造運動強度和物質運動的四維空間調整。
❾ 太行山岩層的年代
它首次從精來確年代學研究自證實雲台山地區太古宙地質體的存在,意味著在華北地區南部的冀魯豫陸塊南緣存在一個古老的「陸核」,也就是說要對這一地區的地球演化史進行重新認識和改寫了。其次是太行山南部的沁水盆地可能是古老「陸核」鋯石的源頭。
34億年前古太古代岩層的發現,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可以喚起人們對我們身邊山山水水的重新認識。地質遺跡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受破壞就根本無法恢復了。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里還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而據科學家估算,當年1億個古生物中大約僅有1個能夠成為化石,而1億個古生物化石中大約僅有1個能被人們發現,因此發現古生物化石的難度比考古的難度還大,這些就足以證明古生物化石的珍貴。而當我們了解了這些知識以後,相信不論是地質公園的管理部門還是我們每一位遊客,都會在這些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面前油然生發一種鍾愛之情,並進而自覺增強愛護地質遺跡、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❿ 太行山的詳細情況
以下均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太行山(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位於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地區,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400餘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山地受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橫谷,當地稱為「陘」,古有「太行八陘」之稱,為東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陘、臨城、峰峰、六河溝等著名煤礦。太行山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海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並形成暴雨區。山地東側為地震強烈活動帶。[5]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1]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東靈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陽曲山、白石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從氣候上看,太行山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
太行山大峽谷[9]
無酷暑,雨熱同季,雖四季分明,但冬長夏短。[9]
太行山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氣候條件與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5℃,平均最低氣溫在-10℃左右;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3℃,平均最高氣溫在28℃上下,偶爾會出現高溫天,但概率可以說是相當低。[9]
在這里四季分明,但明顯的冬長夏短,冬季長達半年,夏季兩個月不到。年日照時數將近2500小時,平均每個月的日照時數在200小時左右。太行山年降水量在534毫米左右,7月降水最多,為132.3毫米,12月最少,為4.4毫米。從多年的氣象資料統計的結果來看,平均每年7月,雨日大概在一周左右,可見這個時候雨下得還是比較大的。[9]
7月是太行山氣溫最高、降雨最多的一個月,同時也是雷暴天氣最多的一個月,所以選擇7月去大峽谷時機並不算好,相對來說5-6月以及8-9月應該是最佳旅遊時間,這段時間氣溫比較適宜,山上的風景應該很漂亮,不過5月和8月的雨水稍多些,但通常不會下得很大,雨後的空氣一定會更清新,而且雨後易出霧,景色還會更美。而4月,10月溫度稍低了些,最低氣溫只有5、6℃的樣子,有點冷,選擇這個時間段來旅遊,一定要帶足衣服,注意保暖,穿棉衣都不為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