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九寨溝地質不良作用有哪些

九寨溝地質不良作用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2-26 20:11:29

Ⅰ 不良地質現象有哪些

不良地質現象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采空區,地震。

Ⅱ 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中的不良地質作用主要有哪些

不良地質作用是指抄由外力產襲生的對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質作用。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中的不良地質作用主要有:
1.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又稱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的下降運動
2.地基土的凍漲:由季節性凍土在地下水的影響下,冬季結冰夏季融化,溶洞交替引起土體的膨脹和隆起,形成凍漲現象
3.地基土的融陷:或土體因溫度升高而解凍,土體軟化造成上部基礎下陷,形成融陷現象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與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Ⅲ 九寨溝地質災害帶來了什麼影響

據了解,6月25日九復寨溝制遭遇強降雨,多處發生山洪、泥石流等災害,部分民房和基礎設施受損,景區啟動Ⅳ級應急搶險預案。山洪、泥石流導致景區部分公路、涵洞、排洪溝被泥沙、滾石等堵塞,大量淤泥堆積體阻斷公路,道路出現多處垮塌、斷道,村寨內多戶民宅受損。

專家表示,九寨溝地震後,外界認為景區遭到了不可恢復的損壞,擔心美景不再,其實,四川省提出了「生態化地質災害防治」的理念,治理工程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工程實施後進行生態環境恢復,使人工工程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了解到,九寨溝景區的89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預計8月底全面完工。開放時間會在安全評估達標後確定,目前暫無開放時間表,喜愛九寨溝美景的遊客尚需耐心等待。

Ⅳ 九寨溝有什麼特點

九寨溝以絕天下的原始、神秘而聞名。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有「童話世界」的美譽。

「九寨歸來不看水」,是對九寨溝景色真實的詮釋。泉、瀑、河、灘108個海子,構成一個個五彩斑斕的瑤池玉盆。長海、劍岩、諾日朗、樹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觀,呈「Y」字形分布。

2007年5月8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4)九寨溝地質不良作用有哪些擴展閱讀: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地處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山地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

南距成都市300多公里,是一條縱深50餘千米的山溝谷地,總面積64297公頃,森林覆蓋率超過80%。因溝內有樹正寨、荷葉寨、則查窪寨等九個藏族村寨坐落在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

2017年08月08日21時19分46秒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中位於九寨溝核心景區西部5公里處比芒村,東距九寨溝縣城永樂鎮39公里、南距松潘縣66公里、東北距舟曲縣83公里、東南距文縣85公里、西北距若爾蓋縣90公里,東偏北距隴南市105公里,南距成都市285公里。

九寨溝景區遭到地震破壞,部分景點和通往景區的道路受到山體滑坡的損壞,火花海和諾日朗瀑布被震壞已不復存在。

Ⅳ 不良地質條件包括那些

不良地質條件泛指地球外動力作用為主引起的各種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沖刷以及滲透變形等。

它們既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體工程的安全、經濟和正常使用不利。不良地質包括滑坡地區、崩塌地區、岩堆地區、泥石流、溶洞地區、瓦斯地區、地下水。

它們分布於場地內及其附近地段,主要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和地下洞室等其砌體體的岩土工程有不利影響。

(5)九寨溝地質不良作用有哪些擴展閱讀:

常見的不良地質及特點:

1、軟粘土

軟粘土也稱軟土,是軟弱粘性土的簡稱。它形成於第四紀晚期,屬於海相、瀉湖相、河谷相、湖沼相、溺谷相、三角洲相等的粘性沉積物或河流沖積物。多分布於沿海、河流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區。常見的軟弱粘性土是淤泥和淤泥質土。軟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物理性質:

粘粒含量較多,塑性指數Ip一般大於17,屬粘性土。軟粘土多呈深灰、暗綠色,有臭味,含有機質,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40%,而淤泥也有大於80%的情況。孔隙比一般為1.0-2.0,其中孔隙比為1.0~1.5稱為淤泥質粘土,孔隙比大於1.5時稱為淤泥。

由於其高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學性質也就呈現與之對應的特點-低強度、高壓縮性、低滲透性、高靈敏度。

力學性質:

軟粘土的強度極低,不排水強度通常僅為5~30kPa,表現為承載力基本值很低,一般不超過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軟粘土尤其是淤泥靈敏度較高,這也是區別於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標。

軟粘土的壓縮性很大。壓縮系數大於0.5MPa-1,最大可達45MPa-1,壓縮指數約為0.35-0.75。通常情況下,軟粘土層屬於正常固結土或微超固結土,但有些土層特別是新近沉積的土層有可能屬於欠固結土。

滲透系數很小是軟粘土的又一重要特點,一般在10-5-10-8cm/s之間,滲透系數小則固結速率就很慢,有效應力增長緩慢,從而沉降穩定慢,地基強度增長也十分緩慢。這一特點是嚴重製約地基處理方法和處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工程特性:

軟粘土地基承載力低,強度增長緩慢;加荷後易變形且不均勻;變形速率大且穩定時間長;具有滲透性小、觸變性及流變性大的特點。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有預壓法、置換法、攪拌法等。

2、雜填土:

雜填土主要出現在一些老的居民區和工礦區內,是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所遺留或堆放的垃圾土。這些垃圾土一般分為三類:即建築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業生產垃圾土。不同類型的垃圾土、不同時間堆放的垃圾土很難用統一的強度指標、壓縮指標、滲透性指標加以描述。

雜填土的主要特點是無規劃堆積、成分復雜、性質各異、厚薄不均、規律性差。因而同一場地表現為壓縮性和強度的明顯差異,極易造成不均勻沉降,通常都需要進行地基處理。

3、沖填土

沖填土是人為的用水力沖填方式而沉積的土。近年來多用於沿海灘塗開發及河漫灘造地。西北地區常見的水墜壩(也稱沖填壩)即是沖填土堆築的壩。沖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視為天然地基的一種,它的工程性質主要取決於沖填土的性質。沖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點。

顆粒沉積分選性明顯,在入泥口附近,粗顆粒較先沉積,遠離入泥口處,所沉積的顆粒變細;同時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顯的層理。

沖填土的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液限,呈流動狀態。停止沖填後,表面自然蒸發後常呈龜裂狀,含水量明顯降低,但下部沖填土當排水條件較差時仍呈流動狀態,沖填土顆粒愈細,這種現象愈明顯。

沖填土地基早期強度很低,壓縮性較高,這是因沖填土處於欠固結狀態。沖填土地基隨靜置時間的增長逐漸達到正常固結狀態。其工程性質取決於顆粒組成、均勻性、排水固結條件以及沖填後靜置時間。

Ⅵ 九寨溝被地震毀掉,有哪些景觀被永遠毀壞無法修復

對於九寨溝地震的事情,我們都不想看到。雖然地震給九寨溝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是曾經是仙境,一度成為爛泥潭的火花海,這樣的美景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是還有額外形成了一些別的更加好看的景色,也算是因禍得福了。

像之前的蘆葦海、公主海、、犀牛海、鏡海,也是都沒有了曾經的模樣,但是現在卻也不差。也是依舊很美麗。雖然如今變得有些深邃,但我們還是去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它可以超遠以前的九寨溝,將這個景區發展的更好。

Ⅶ 九寨溝的地理特點是什麼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東臨甘肅省文縣,北部與甘肅省舟曲、迭部兩縣連界,西接四川省若爾蓋縣,南部同四川省平武、松潘接壤,因溝內有9個藏族村寨而得名。

九寨溝是九寨溝縣境內白水溝上游白河的支溝。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它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

這里原始森林覆蓋率達65%以上,生態環境奇特,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溝內分布著108個湖泊,更有雪峰、疊瀑、翠湖和彩林等世界奇觀,因此素有「童話世界」、「人間天堂」的美譽。

九寨溝屬於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邊緣地帶,屬松潘、甘孜地槽區,恰好是我國第二級地貌階梯的坎前部分,在地貌形態變化最大的裂點線上。地勢南高北低,有高山、峽谷、湖泊、瀑布、溪流、山間平原等多種形態。

九寨溝地貌屬高山狹谷類型,山峰的海拔高度大多在3500米至4500米之間,最高峰嘎爾納峰海拔4764米,最低點羊峒海拔2000米。整個區內溝壑縱橫,重巒疊嶂。

翠湖、疊瀑的形成,是由於地殼變化、冰川運動、岩溶地貌和鈣華加積等多種因素造就的。

在距今4億年前的古生代,九寨溝還是一片汪洋,由於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使地殼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山體在快速的不均衡隆起的過程中,經冰川和流水的侵蝕,形成了角峰突起、谷深嶺高的地貌形態。

另外,由於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岩壁崩塌滑落,泥石流堆積,石灰溶蝕和鈣華加積等多種地質作用,導致了溝谷群湖的產生,疊瀑越堤飛出。因此,九寨溝景觀的雛形早在兩三百萬年以前就已經形成。

九寨溝的喀斯特地貌是造就懸壁、形成瀑布的先決條件。在台式斷裂的抬升面上,堆積了泥石流等堆積物,後經喀斯特作用,鈣華加積,增加了瀑布高度,形成了今天壯觀的諾日朗瀑布。

30多米高的懸崖上,湍急的流水陡然跌落,氣勢雄偉。較發達的冰川地貌和岩溶地貌為九寨溝的風光奠定了地形地貌的基礎。

九寨溝的山水形成於第四紀古冰川時期。隨著冰川期氣候的到來,高山上發育了冰川,山谷冰川又伸展到了海拔2800米的谷底,留下了多道終磧、側磧,形成堤埂,阻塞流水而形成了堰塞湖。長海就是形成的堰塞湖。

至今,這里仍保存著第四紀古冰川的遺跡,冰斗、冰谷十分典型,懸谷、槽谷獨具風韻。

九寨溝

Ⅷ 九寨溝地質

九寨溝形成原因

--------------------------------------------------------------------------------
喀斯特(KARST),原為歐洲巴爾干半島的一個地名,那裡是石灰岩分布區,因石灰岩的溶蝕和侵蝕形成各種奇特的地形。後來,科學家們便使用「喀斯特」一詞來稱呼因石灰岩的化學溶解而引起的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現象。華南亞熱帶地區,人們在地表看到的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蝕、侵蝕的峰林、峰叢景觀,只在氣溫較低的地下溶洞中才能見到再沉積的鍾乳石等;而在九寨溝,地表常年氣溫遠低於華南亞熱帶區, 地表的溶蝕景觀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較多溶溝、石芽外,溶蝕主要在地下進行。相反,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地表大量堆積的鈣華,形成鈣華堤、鈣華池、鈣華灘、鈣華瀑等。在九寨溝的地表地理環境下,較強 的蒸發作用、地下水溢出後壓力的減小、地形陡變處水流流速的增大、特別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對CO2的大量吸收,均有利於鈣華的堆積。這鍾「反向」的喀斯特景觀,成為大自然的一大傑作。
九寨溝具備了喀斯特溶蝕作用發育的一切有利條件:九寨溝流域的岩石幾乎全由石灰岩構成,厚達數千米;強烈的新構造活動在岩石中產生了大量裂隙和斷裂,增大了岩石的透水性;流域內具有較充沛的降水,高原邊緣的差異性抬升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反差,有利於岩溶水的循環運動,使喀斯特作用能持續進行;流域內植被發育,土壤中富含CO2及腐殖酸,岩石中還含有可產生酸類物資的有機質和含硫礦物,這給地下水提供了較豐富的CO2來源,使地下水具有了較強的侵蝕能力。
九寨溝喀斯特溶蝕的主要表現是發育有規模客觀的地下岩溶通道。例如:長海無地表出水口,日則溝、丹祖溝下段呈於谷,均證明有地下河存在。
通過水均衡觀測和同位素示蹤研究已證明,長海的水有相當一部分通過長海至原始森林、長海至鷹爪洞一帶的地下暗河補給到日則溝,使得日則溝成為九寨溝內水量充沛、海子最為集中的風景地段。
世界上,與九寨溝累似的喀斯特風景地只有克羅埃西亞的普里特維采(PLITVICE),而九寨溝的景觀規模和生態環境條件的復雜多樣性遠遠超過普里特維采。普里特維采位於海拔483m--637m的地中海周邊地區;而九寨溝位於海拔2000m---4700m的內陸高寒高山峽谷區,因此它的喀斯特作用和景觀特徵還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

Ⅸ 九寨溝有無地質災害

從蘭州去的路相對成都去的那段路較安全 但大雨天氣仍有泥石流危險 而且現在是旺季 車輛比較多 自駕需謹慎

Ⅹ 什麼是不良地質現象,常見的不良地質現象有哪些

不良地質現象:對工程建設不利或有不良影響的動力地質現象。它內泛指地球外動力作用容為主引起的各種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沖刷以及滲透變形等,它們既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體工程的安全、經濟和正常使用不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