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是受什麼力造成的

地質是受什麼力造成的

發布時間: 2021-02-26 18:10:07

1. 地質災害都是內力作用形成的嗎

地質災害中,地震、火山噴發等是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滑坡、泥石流等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台風屬於外力作用,帶來的地質災害主要是滑坡、泥石流。
望採納
O(∩_∩)O哈哈~

2. 地質作用中的外力作用有哪些

風化作用(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回蝕)、搬運作用(風答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
風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變成鬆散的碎屑或土壤。

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蝕。如河岸岩石被流水沖刷,導致河岸後退;山頂被剝蝕而變矮。

搬運作用:風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

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如流水搬運物在河流轉彎處、湖口或河口因流速減慢而沉積;風的搬運物因風力減弱或受阻攔而堆積。

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稱固結成岩作用。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受到某種能量(外力、內力)的作用,從而引起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3. 哪些自然力量引起地表變化

地殼運動,風雨侵蝕.生物圈的自然更替.等等

4. 什麼是外力地質作用

由於太陽輻射能抄和地球重力位能所引起的地質作用。它包括氣溫變化、雨雪、山洪、河流、湖泊、海洋、冰川、風、生物等的作用。 1)風化作用--外力(包括大氣、水、生物)對原岩發生機械破碎和化學變化的作用。 2)沉積岩和土的生成--原岩風化產物(碎屑物質),在雨雪水流、山洪急流、河流、湖浪、海浪、冰川或風等 外力作用下,被剝蝕,搬運到大陸低窪處或海洋底部沉積下來,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 沉積的物質逐漸加厚,在覆蓋壓力和含有碳酸鈣、二氧化硅、氧化鐵等膠結物的作用下, 使起初沉積的松軟碎屑物質逐漸壓密、脫水、膠結、硬化生成新的岩石,稱為沉積岩。未經成岩作用所生成的所謂沉積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土」。 3)風化、剝蝕、搬運及沉積--外力地質作用過程中的風化、剝蝕、搬運及沉積,是彼此密切聯系的。風化作用為剝蝕作用創造了條件,而風化、剝蝕、搬運又為沉積作用提供了物質的來源。剝蝕作用與沉積作 用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以某一方面的作用為主導,例如,河流上游地區以剝蝕為主,下游地區以沉積為主,山地以剝蝕占優勢,平原以沉積占優勢.

5. 地質力學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地質力學學說,是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創立的學說。他是根據他版本人在國內外權長期的地質實踐經驗和我國地質構造發育的特殊條件,從20世紀20年代初開始逐步總結創立出來的。

它的基本內容是:地質力學學說是在地質學的基礎上,用力學的原理研究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規律的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該學說用力學的原理,研究地殼運動中所形成的褶皺、斷層等地質構造形跡的特徵、分布、排列規律、發生、發展的過程及其內在聯系,並依此進一步探索地殼運動的方式、方向和引起地殼運動的動力來源等問題。

李四光

李四光在總結我國和東亞瀕太平洋地區地殼構造特點之後,提出了大陸構造基本型式的三種主要類型: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並認為地球的自轉及其角速度的變化所引起的地殼水平運動(經向的水平錯動和緯向的水平錯動)是推動地殼運動的主導因素。地質力學學說在生產實踐中,已應用於找礦勘探(如找石油油田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震地質以及地熱資源勘察等方面。

6. 地質災害產生的影響因素

環膠州灣地區地質災害的產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總體上可以歸結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類工程地質活動三大類。

4.7.1 內動力地質作用

內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發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內動力地質作用對地質災害發育的控製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地殼的區域升降運動; 二是斷裂構造活動。前者是形成現狀地形特徵的內在因素; 後者則是形成區內構造格局及岩石節理裂隙發育程度的必要條件。

4.7.2 外動力地質作用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指地表受重力和太陽能影響而產生的地表變異作用,包括流水、風化等作用及其他作用。其作用的形式可歸結為剝蝕作用和堆積作用,以及連接二者的搬運作用,即不斷地破壞和夷平那些由內動力地質作用產生的隆起部分,並把破壞下來的碎屑物質搬運堆積到低窪地區或海中。因此,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過程起著改造地表形態的作用,是地貌景觀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動力。現狀的地貌形態是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綜合影響的結果,也是地質災害發育的重要影響因素。

( 1) 流水作用

區內大氣降水相對比較豐富,且多集中在雨季 7 ~9 月份。由於受地形條件控制,河流功能存在較大差異,但其對地表的侵蝕,對泥砂、礫石的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以及對地表形態的改造作用是相同的。當地表接受大氣降水形成徑流時,開始降水在重力作用下,以散流方式向下運動,隨著流量及流速的加大,對地表形成片狀侵蝕,對地表風化層或鬆散層進行剝蝕,若匯入溝谷底部或低窪地帶,徑流就會集中,動能增大,並以線狀形式對溝谷底部及兩側進行侵蝕。在此過程中,不僅有流水的直接沖刷作用,而且有水中砂、石塊甚至是巨大漂礫的磨蝕作用。

( 2) 風化作用

風化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重要方式,與地質災害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關系。由於山區岩石出露,風化形式多為碎屑狀風化、塊狀風化和球狀風化。

4.7.3 人類工程地質活動

人類頻繁的工程地質活動及對地質環境的破壞,是工作區內地質災害及隱患形成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 1990 年以來,經濟、城市建設、旅遊及第三產業、交通等設施建設得到迅猛發展,建設規模和步伐都是空前的,人類的工程活動及對地質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強,由此而產生的不良地質現象明顯呈上升趨勢。人類工程活動分布見圖 4.6。

圖 4.6 環膠州灣地區人類工程活動分布

隨著旅遊業的長足發展,旅遊線路建設發展較快。在修建公路的過程中,由於開挖路基坡腳,破壞了地質體的原有結構特徵,削坡過陡造成邊坡失穩,為地質災害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形成災害隱患。新景點的開發大都以地質地貌景觀為主,尤以怪、險、奇、玄的地貌景觀吸引遊客,加大了人類與景觀的接觸程度,也增加了災害發生的概率。

城市或城鎮的工業、民用建築的建設,特別是在丘陵、山區,建築物的建設需要對鄰近山體採取削坡、回填等措施,這些工程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將更加頻繁和密集,形成的災害隱患也不斷增加。

礦產資源開發、建築石材開采、河道內挖沙等資源開發活動,也是破壞地質環境、形成災害隱患的重要人類工程活動之一。開采活動破壞了山體、植被、耕地,形成的礦坑、陡峻邊坡及大量堆置的礦渣、尾礦等,是誘發或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

近海地區地下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是造成海 ( 咸) 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7. 什麼是地質構造力

板塊的運動使地質結構產生變化的力叫做地質構造力。主要分為張力(拉力)和擠壓力。張力形成裂谷斷層,擠壓力形成褶皺山脈。

8. 什麼力量導致的地質變化

主要是內動力如:構造動力,地溫壓力,地殼運動等次要伴隨著外力的影響如:風力作用,水流的沖刷,太陽照射等待

9. 地質營力的主要來源

產生地質作用的能地質營力源於能。來自地球內部的稱為內能,主要有地內熱能、重力能、地球旋轉能、化學能和結晶能。來自地球外部的稱為外能,主要有太陽輻射熱、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地內熱能的主要來源是放射性和重力的熱轉換。①放射性熱能是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生的。②重力分異產生的熱能是地球物質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按不同比重發生分異的過程中,釋放出的位能轉化成的熱能。③沖擊、壓縮產生的熱能是地球在由星際物質聚積而成的過程中,微星體以高速沖擊地球時巨大動能轉變而來的。另外原始地球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壓縮,體積逐漸收縮而產生壓縮熱。此外,地球內部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結晶時會釋放熱,構造運動的機械能也可以轉為熱能。據計算,地內每年產生的熱總量與經地表每年散失的總熱量相抵後還有剩餘,這部分剩餘熱能便是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的主要能量來源。
重力能是地心引力給予物體的位能。
地球旋轉能是地球自轉產生的力給予地球表層物質的能。它包括離心力、離極力和科里奧利力。①離心力的大小隨緯度而異,兩極為零,赤道最大。地表離心力的水平力平行於地表相應點沿經向的切線,並指向低緯度,其大小在兩極和赤道均為零,中緯度最大。②離極力的方向指向赤道,促成表層物質向赤道運動。③科里奧利力影響著地球表層物質沿緯向或徑向的運動。
太陽輻射熱是太陽向地球輸送的熱 。其中60%為大氣、大陸和海洋吸收,成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賴以活動,發育,並相互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主要能源。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外營力,如風、流水、冰川、波浪等。
潮汐能是因日、月對旋轉著的地球的各點的引力不斷變化而產生的能 。在它的作用下 ,地球上海水發生潮汐現象。潮汐具有機械能,是海洋中地質營力之一。
生物能是生命活動經過能量轉換而產生的能。其中特別指出人類大規模改造自然的活動,更是重要的能的表現形式。
此外 ,地表還有來自外層空間的宇宙線 、隕石沖擊能,以及地表發生化學反應和結晶釋放的熱。

10. 地質構造的產生原因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 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原理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復雜多變的應變圖象。
其特點是:
(1)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
(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
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系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志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
該運動的表現是:
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志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系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志留系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面上。在黔南地區下志留統中部超覆於奧陶系的不同層位之上,其間缺失地層達數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見底礫岩,部分地區見風化殼。這是一次大面積的抬升運動。
獨山抬升:王約1994年命名,系指獨山地區中泥盆統獨山組雞窩寨段與下伏宋家橋段之間的抬升運動。在該區獨山組雞窩寨段之底有風化殘積的褐鐵礦層,其上為底礫岩。另外,根據遺跡化石組合在區域上的對比,可以確認獨山組宋家橋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風化剝蝕。雞窩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獨山組宋家橋段沉積之後,地殼有一次極為廣泛而明顯的上升運動。
黔桂運動:趙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廣西棲霞組與馬坪組之間的假整合。在貴州除部分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馬坪組與其上覆的梁山組、棲霞組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據我國最新公布的地質年表,這次運動發生在中、下二疊統之間。
碧痕運動:林樹基(1994)命名。命名地點在晴隆碧痕營。在那裡早更新世早期地層(如坪地組)發生了明顯的褶曲和斷層,地層傾角局部達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積沒有變形。林樹基將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積發生變形的構造運動稱為碧痕運動。從已有資料分析,它大致發生在距今約150~120萬年前。是貴州地區晚新生代時期發生最激烈的構造運動,大致與雲南的"元謀運動"對比。這場運動開始了貴州地殼大幅度整體性自西向東掀斜隆升的新時期。
侏羅山式褶皺帶:侏羅山式褶皺帶的特點是背斜和向斜的變形強度不同,較緊閉的褶皺和較開闊的褶皺相間並列,代表性的構造是隔擋式與隔槽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帶占據了貴州揚子陸塊的大部份,捲入褶皺帶的地層從中元古界至中生界。雖褶皺樣式多樣,但以隔槽式褶皺最為發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緊密向斜和平緩背斜相間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廣大范圍內,普遍發育有與褶皺軸(主要是背斜軸)平行的沖斷層,與上述褶皺一起構成褶皺-推覆構造。沖斷面產狀一般較為平緩,有時出現飛來峰或構造窗;有的則形成雙重構造或疊瓦狀沖斷岩片。另外,區內另一類重要斷層是與上述褶皺和沖斷層斜交的走滑(平移)斷層,它與前述的沖斷層構成復雜的斷裂網路。此外,在侏羅山式褶皺帶的一些大斷裂傍側,還發育了小型拉伸構造-箕狀斷裂,常表現為半地塹盆地,其中堆積的晚白堊世磨拉石已發生輕微變形,這顯然是喜山運動的表現。四川盆地邊緣平緩開闊褶皺帶:屬四川盆地南部邊緣,涉及范圍僅限於我省赤水和習水兩市(縣)。區內構造變形較微弱,地層產狀一般平緩,有的甚至水平,褶皺作用極其緩慢,主要由晚三疊世晚期至晚白堊世陸相碎屑地層組成的褶皺一般開闊,其型式以橫彎頂薄者為主,僅有一些規模不大的舒緩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東西向分布。斷裂構造亦不發育,僅有一些小型的正斷層。據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資料,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上述構造變形顯然是穩定克拉通上部的蓋層褶皺,屬前陸盆地的類日爾曼型褶皺。南盤江造山褶皺帶:南盤江地區屬華南活動帶的西南段。捲入這個帶的地層為上古生界至中生界,其中以中上三疊統的陸源碎屑復理式最引人注目。主期構造線呈NW-NWW向,為緊密的褶皺和沖斷層。分布最廣的中上三疊統陸源碎屑岩,構造變形強烈。常見連續線性緊密褶皺,區域性板劈理發育,並有復雜的中小型構造,如大型平卧褶皺、同斜褶皺、扇形褶皺和尖楞褶皺也屢見不鮮,且十分壯觀。值得指出的是,本區三疊系的變形不同於一般簡單的劈理直立褶皺。由於這套地層的岩性較為復雜,從而形成復合的褶皺樣式,不僅包括無劈理和少劈理的同心-等厚-箱狀褶皺,而且還有同劈理的尖棱褶皺,以及它們之間的過渡類型;伴隨褶皺劈理、板劈理還出現折射劈理;褶皺紐扭的傾伏角在不同部位也是有變化的、這些表明南盤江地區的褶皺雖屬造山型褶皺,但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江南基底褶皺-沖斷帶:鎮遠-凱里-三都連線東南的黔東南地區是雪峰山區的一部分,在那裡前寒武系淺變質岩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傳統觀點認為:這里是一個前寒武紀以來長期存在的古陸,稱為"雪峰古陸"(即江古陸的西南段)。研究表明:"雪峰古陸"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並不存在。加里東運動,使該區褶皺成山並與揚子陸塊焊接在一起。並上升成陸(正因為如此,部分地質學家把雪峰山區視為加里東期江南造山帶的一部份),但當時該區並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古陸,而是整個上揚子古陸的一部份。很快海水再次進入本區,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的大部份時間仍位於海水之下,但不時的露出地表。三疊紀末期的印支動動,使雪峰地區成為陸地,結束了該區的海相沉積。燕山期朝向北西疊瓦逆沖作用,使該帶前寒武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帶內以基底捲入變形、廣泛發育劈理、出現雙沖構造等較深層次變形為特徵。本帶的西緣為一系列傾向南東向北西凸出的弧形逆沖斷層。在凱里以南的舟溪,下江群推掩到二疊系之上,使整個向斜的東南翼被蓋住。同一前緣斷層在玉屏見到由下寒武統組成的飛來峰。與此相類似,在帶的內部與前者平行排列的革東斷層也被以寒武系為核部的三穗向斜掩覆。這些材料表明本帶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水平收縮。野外觀察表明,疊瓦狀逆沖活動發生在晚白惡世以前。根據不同時代內部沉積相帶分布及與周圍的對比和隆起帶前緣主幹斷裂逆沖量的估算,雪峰隆起是一個淮原地體,其位移距離不超過幾十公里。總的看來,本帶是一個被燕山期疊瓦逆沖作用破壞和改造了加里東期的造山帶。六盤水斷陷盆地:系指在晚古生代期間,在峨眉地裂的影響下,沿現今的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向展布的一個槽形斷陷盆地。盆地的兩側分別受紫雲一埡都同沉積斷裂及威寧-水城同沉積斷裂控制,在盆地內,泥盆系、石炭系及中下二疊統為深水沉積的暗色碳酸鹽岩、泥岩和硅質岩,以含浮游生物為主。盆地兩側的相應地層由富含底棲生物化石的淺色碳酸鹽岩組成。該槽形盆地夭折於晚二疊世,據物探資料,沿該北西向的槽形盆地分布區內有隱伏的火山岩體分布。斷陷盆地的邊緣不僅控制著泥盆系、石炭系的鉛鋅礦及熱液菱鐵礦的分布,而且還控制著燕山期形成的北西向變形帶的分布。貴州西部北西向變形帶(又稱水城-紫雲變形帶):系指展布在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西向延伸的大型變形帶。該帶長約250km,寬約20~50km,總體走向北50°西-南50°東。它由上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組成的一系列倒轉褶皺及逆沖斷層構成,但在不同的地段其組合方式不同。如在沙子溝-六馬段,褶皺倒向及逆沖方向一律向南西;在黃果樹-小尖段褶皺和逆沖斷層組成對沖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北西向變形帶除具擠壓特徵外,還顯示出左行走滑的特點。雷公山過渡性剪切帶:系指在台江、雷山、三都等地發育的地殼中深層次(10-15km)的脆韌性或韌脆性的強變形帶,帶內以剪切變形為主。據朱艾林等(1998)研究,該過渡性剪切帶在宏觀上表現為一系列呈NE30°-50°延伸,相互平行雁形排列的劈理密集帶,並發育有剪切褶皺、剪切透鏡體、S-C構造、拉伸線理、順層掩卧褶皺、無根狀褶皺、鞘褶皺等。在微觀上以剪切變形為主,礦物成分發生相應變化,產生糜棱岩化岩石。另外,剪切帶與圍岩彼此過渡,二者之間無明顯界線。該區的剪切帶主要發育在綠片岩相的絹雲母板岩、粉砂質板岩、凝灰質板岩為主的岩石中。原岩的泥質、凝灰質成分較重,礦物粒度較小,經較強的擠壓剪切作用,雖有塑性變形現象,但並無明顯的研磨作用和變細作用。這種保存較好原岩特徵,無粒度明顯減小,出現在狹窄地帶內具劈理密集和流動構造的岩石稱糜棱岩化岩石。據有關測試資料,該過渡性剪切帶形成於加里東期,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溫度>350°C,形成的圍壓在364-390Mpa之間。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