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條件是什麼風險

地質條件是什麼風險

發布時間: 2021-02-26 17:56:04

❶ 什麼叫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地質學中地質因素對土木工程建設有較大影響,因此把這些地質因素綜合稱工程地質條件。
內容包含地區的地形地貌,場地及周圍的岩土類型和性質,地質構造,水文地條件,各種自然地質作用與現象,天然建築材料等

❷ 對於自然風險因素(如不可預見的地質條件),哪個不是承擔風險的主體1發包商2承包商3監理方 知道的謝謝

2承包商

中國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劃分標准它與地質災害風險性的關系

①中國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劃分標准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危險性等級劃分標准進行危險性評判。
②風險性是概率。地質災害風險性是指地質災害發生不同危險等級的概率。

❹  地質災害危險性構成及危險性指標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的基本含義

如前所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和災害區易損性是決定地質災害災情的兩方面基礎條件。其中,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主要是地質災害自然屬性特徵的體現。它的核心要素是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

從定性分析看,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越高,危險性越大,災害的損失越嚴重。從定量化評價的要求看,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需要通過具體的指標予以反映。

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為歷史災害危險性和潛在災害危險性。歷史災害危險性是指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的活動程度,潛在災害危險性是指具有災害形成條件,但尚未發生的地質災害的可能的活動程度。二者的危險性標志不同。

二、歷史地質災害危險性及其指標

歷史地質災害危險性的標志是地質災害的強度或規模、頻次、分布密度等。這些要素決定了地質災害的發生次數、危害范圍、破壞強度,從而進一步影響地質災害的破壞損失程度。歷史地質災害危險性要素,一般可通過實際調查統計獲得。

不同種類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要素指標不完全一致(表5-1)。

在本課題評估的幾類地質災害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災害是伴隨不同地質動力活動而不斷發展的具有動態變化特徵的災害現象。所以,在災害危險性評價中,除災害體積、數量、幅度等指標外,還有災害發生頻次或發展速率指標。膨脹土災害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具動態特徵的潛在災害體。它與其它災害有明顯差異,只有在膨脹土發育區進行某些工程建築時,才有可能發生災害。所以,其危險性評價中不存在災害活動的頻次或速率指標。

在各種危險性指標中,危害強度所指示的是災害活動所具有的破壞能力。災害危害強度是災害活動程度的集中反映。危害強度是一種綜合性的特徵指標,它不能像其它指標那樣,用不同量綱的數字反映指標的高低,只能用等級進行相對量度。對於已經出現的地質災害,它對於各種受災體所造成的破壞損失情況(破壞損失數量和破壞損失程度)是對災害危害強度最直接的顯示。根據對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破壞效應的實際調查分析,將地質災害危害強度分為強烈破壞(A級)、中等破壞(B級)、輕微破壞(C級)、基本無破壞(D級)4個等級。實踐證明,不但不同種類、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的危害強度不同,而且在同一災害事件中,評價區內不同部位所遭受的危害強度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其一般規律是,從災害活動中心(崩塌-滑坡體及前緣地帶、泥石流溝谷及溝口附近、地裂縫中心地帶、地面沉降中心區等)向邊緣逐漸減弱,直至沒有發生破壞的安全區。認識這種規律除了可以深化歷史地質災害災情分析外,對於在地質災害預測災情評估中,劃分災害危險區,進而核定受災體損毀率和經濟損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表5-2)。

表5-1歷史地質災害危險性構成及指標

表5-2地質災害危害強度分級特徵表

註:表中受災體損毀程度劃分標准參見書易損性評價的有關內容。

三、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及潛在危險性指標

(一)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控制條件

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指未來時期將在什麼地方可能發生什麼類型的地質災害,其災害活動的強度、規模以及危害的范圍、危害強度有多大。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受多種條件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歷史地質災害活動對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具有一定影響。這種影響可能具有雙向效應,有可能在地質災害發生以後,能量得到釋放,災害的潛在危險性削弱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動特點,災害發生後其活動並沒有使不平衡狀態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災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條件下將繼續發生,甚至可能更加頻繁、強烈,因而具有比較強烈的潛在危險性。

地質災害活動條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的最重要因素。從總體上說,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氣候條件、水文條件、植被條件、人為活動條件是控制所有地質災害活動的基本條件。但這些條件在不同類型地質災害中的主次地位和具體要素不盡相同;對於有不同精度要求的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對各種條件和要素分析的詳略程度也不一致。所以,其評價指標也各異。基於這些差別,對不同種類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和不同類型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對危險性評價的要求,進行深入論述是很有必要的。

(二)不同類型地質災害形成條件

1.崩塌-滑坡形成條件

崩塌-滑坡是嚴重的斜坡變形現象,它的發生一方面取決於斜坡自身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與斜坡受到的營力作用有關。因此將崩塌-滑坡形成條件分為基礎條件和外界條件兩類。

(1)基礎條件地貌是形成崩塌-滑坡的最基礎條件。從區域地貌條件看,崩塌-滑坡形成於山地、高原地區,通常情況下,海拔高程越大,切割越劇烈,崩塌-滑坡越發育。從局部地形看,要有適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態,以及便於形成岩體崩落、滑動的臨空面,這些對崩塌-滑坡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崩塌多發生在坡度大於55°、高度大於30m、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滑坡多發生在15°以上的斜坡。崩塌-滑坡廣泛發育在山區,以山間谷地、江河兩岸最發育。

岩土體是崩塌-滑坡的物質基礎。它的性質和結構對崩塌-滑坡活動具有決定性作用。一般情況下,性質堅硬、結構完整、抗剪強度大、抗風化能力強的岩石,斜坡整體性好,不容易發生崩塌-滑坡。相反,岩性松軟、結構不完整,特別是裂隙發育、斜坡岩土體中存在軟弱夾層時,容易失穩變形,發生崩塌-滑坡。

地質構造是崩塌-滑坡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斷裂構造不但使斜坡岩土體發育大量裂隙,甚至使斜坡變得支離破碎,而且促進了斜坡岩土體的風化作用和地下水活動,降低了斜坡的穩定性,加大了崩塌-滑坡活動的可能。

(2)外界條件外界條件是導致崩塌-滑坡活動的誘發因素。主要由於暴雨、洪水、融雪、水庫滲漏潰決,以及人工灌溉或排水等原因,使大量地表水或地下水進入斜坡,岩石抗剪強度急劇下降,從而誘發崩塌-滑坡。地震、人為爆破、工程開挖、填棄碴土等原因改變斜坡應力狀態,也會引起斜坡失穩,而誘發崩塌-滑坡。

2.泥石流形成條件

泥石流是突發性很強的山地地質災害。它同崩塌-滑坡一樣,也是在一定的基礎背景下,由某些突發性的因素激發而形成的。

(1)基礎條件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砂、石塊的特殊洪流。急促的水流和充分的鬆散固體物質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質基礎。急促水流主要來自暴雨,其次來自冰川積雪融水、河湖水庫潰決等。因此,氣候條件是影響泥石流發生的重要因素。在降水充沛,暴雨多發地區泥石流最發育。鬆散固體物質除一部分來自礦山廢碴和工程棄土外,主要來源是各種成因的堆積物——斷裂破碎物以及岩土風化後形成的殘積物、坡積物、崩塌體、滑坡體,洪積碎屑物、沖積碎屑物等。這些碎屑物的形成又與地質條件有一定關系。在斷裂構造發育,現今構造運動強烈的地區,由於山坡穩定性差、岩體結構不完整、風化作用強烈、岩石破碎、崩塌-滑坡發育、鬆散碎屑物質來源充分,因而最容易發生泥石流。

地形地貌條件是形成泥石流的又一個重要基礎條件。從區域地貌條件看,在海拔高程較大,切割劇烈的山地高原地區,泥石流最發育。從局部地形條件看,泥石流一般要具有比較充分的匯納水流和碎屑物的形成區、足夠坡度的流通區、比較寬敞的堆積區。因此流域面積越大,地形坡度較大,越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

此外,植被條件對泥石流形成也有比較重要的作用。實踐表明,在天然植被稀少,或由於人類過度放牧、墾殖以至濫砍亂伐等原因使植被嚴重破壞後,不僅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也為泥石流活動提供比較充分的物質條件,促進泥石流的發生發展。

(2)激發條件泥石流最常見的激發條件是暴雨。在具有充分鬆散固體物質條件和適宜的地形條件下,只要出現暴雨,就會激發泥石流;暴雨強度越大,泥石流活動規模也越大。除暴雨外,冰川積雪的迅速消融,河堤、水庫、冰湖潰決等暴發的急促洪流也會引起泥石流活動。

3.岩溶塌陷的形成條件

同其它地質災害一樣,岩溶塌陷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形成條件也歸納為基礎條件和誘發因素。

(1)基礎條件

①可溶岩及岩溶發育程度岩溶洞隙發育的可溶岩是岩溶塌陷的最根本的基礎條件。我國發生塌陷活動的可溶岩除部分地區的晚中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富含膏鹽芒硝或鈣質的砂泥岩、灰質礫岩及鹽岩外,主要是古生界、中生界的石灰岩、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等碳酸鹽岩。碳酸鹽岩的岩溶類型分為裸露型、覆蓋型和埋藏型3種。裸露型岩溶的碳酸鹽岩基本上直接出露地表,沒有或者很少被第四系鬆散沉積物覆蓋。覆蓋型岩溶的碳酸鹽岩大部分被第四系鬆散沉積物覆蓋。覆蓋率一般在7%以上,僅局部出露地表。其覆蓋層厚度一般小於30m,最厚不超過100m。埋藏型岩溶的碳酸鹽岩被很厚的第四系鬆散沉積物或其它非可溶岩覆蓋,埋藏深度數十米以上。大量實踐表明,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覆蓋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區,部分分布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區。

除可溶岩岩性和岩溶類型外,碳酸鹽岩的岩溶發育程度和岩溶洞穴的開啟程度是決定岩溶塌陷的直接因素。從岩溶塌陷形成機理看,可溶岩洞隙一方面造成岩體結構的不完整,形成局部不穩定地帶;另一方面為容納溶蝕陷落物質和地下水的強烈活動提供了充分條件。因此,一般情況下,可溶岩的岩溶越發育,岩溶洞隙的開啟性越好,岩溶塌陷越嚴重。

根據碳酸鹽岩岩溶發育程度和有關特徵,將岩溶發育程度分為強、中、弱三個等級(表5-3)。

可溶岩岩溶發育程度主要受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影響。一般情況下,斷裂構造發育、新構造運動強烈、地下水循環交替強烈、雨量充沛的碳酸鹽岩分布區,岩石結構比較破碎,節理、裂隙發育,地下水溶蝕、潛蝕作用強烈,最容易形成岩溶塌陷。

②覆蓋層厚度、結構、性質岩溶塌陷除發生在裸露型岩溶分布區外,還廣泛發生在覆蓋型岩溶分布區。這種塌陷不僅僅是覆蓋在第四系鬆散堆積物下面的可溶岩洞穴的陷落,有相當數量的塌陷是由於溶洞和上覆土層中土洞陷落所造成的。除此而外,覆蓋層情況還影響了地下水活動,對岩溶塌陷也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覆蓋層是影響岩溶塌陷的重要因素。

表5-3碳酸鹽岩岩溶發育程度分級標志

據康彥仁等,1990。*指地表下100m或基岩面下50m以內孔段統計數;對於孔深100m以上全孔岩溶率,指標減半。

覆蓋層厚度對岩溶塌陷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據大量調查統計結果,覆蓋層厚度小於10m塌陷發生的機會最多;10~30m可發生少量塌陷;30m以上可發生零星塌陷。

覆蓋層岩性結構對岩溶塌陷也具有一定作用。一般情況下,覆蓋層為比較均一的砂性土最容易產生塌陷;夾砂礫石的層狀非均質土、均一的粘性土或者覆蓋層底部發育有穩定層狀粘性土的非均質土,發育塌陷的機會較少。此外,當覆蓋層中有土洞時,容易發生塌陷;土洞越發育,塌陷越嚴重。

③地下水活動岩溶發育地區,一般地下水活動都比較強烈。強烈的地下水活動,不但促進了可溶岩洞隙的發展,而且是形成岩溶塌陷的重要動力因素。它的作用方式包括:溶蝕作用;改變岩土體物理性質和力學性質,導致土的含水量上升,容重增加,使粘性土塑性狀態發生堅硬狀態→可塑狀態→流塑狀態的變化;浮托作用;侵蝕及潛蝕作用;搬運作用等。因此,岩溶塌陷多發育在地下水活動強烈地帶,且多發生於地下水動力條件劇烈變化的時候。

(2)動力條件

①水動力條件的急劇變化,使岩土體平衡狀態遭到嚴重破壞,誘發岩溶塌陷。引起水動力條件急劇變化的原因主要有降雨、水庫蓄水、井下充水、灌溉滲漏以及嚴重乾旱、井下排水、高強度抽水等。

②天然地震和人為振動。

③附加荷載。

④廢液導致的酸鹼液溶蝕活動。

4.地裂縫形成條件

如前所述,地裂縫分為構造地裂縫和非構造地裂縫兩類,它們具有不同的形成條件。

構造地裂縫主要是伴隨地殼構造運動產生的地裂縫。地殼構造運動的方式是極其復雜的,它除了引起突發性地震活動,並形成地震地裂縫外,在更多情況下是在廣大地區發生緩慢的構造應力積累作用。伴隨這種作用,常常發生構造蠕變活動,因此形成地裂縫。這種地裂縫分布廣、規模大,危害最嚴重。非構造地裂縫的形成原因多樣,主要包括:崩塌、滑坡、塌陷引起的地裂縫;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鬆散土滲蝕引起的地裂縫;乾旱、凍融引起的地裂縫等。實踐表明,許多地裂縫並不是單一成因的地裂縫,而是以一種原因為主,同時又受其它條件影響的綜合成因的地裂縫。因此,在分析地裂縫形成條件時,還要具體現象具體分析。就總體情況看,控制地裂縫活動的首要條件是現今構造活動程度,其次是崩塌、滑坡、塌陷等災害動力活動程度以及水動力活動條件等。

5.地面沉降形成條件

如前所述,地面沉降可由多方面活動引起,主要包括地殼沉降活動、鬆散沉積物的自然固結壓實、人類開采地下水或油氣資源引起的土層壓縮沉降。從災害研究角度所說的地面沉降是指人類活動引起的沉降,或者是以人類活動為主,以自然動力為輔助作用引起的沉降活動。基於這種概念,地面沉降的形成條件也主要由兩方面構成。一是地面沉降的基礎條件。主要是具有一定厚度壓縮性較高的鬆散沉積物。這類沉積物主要發育在沿海平原、內陸盆地及河谷平原地區。這些地區一般都是地殼沉降地區,所以這些地區的地面沉降活動不僅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而且持續的地殼沉降也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影響地面沉降的人為動力條件主要是長時期超強度開采地下水,使含水層和臨近非含水層中的孔隙水壓力減小,土的有效應力增大,發生壓縮沉降。

6.海水入侵形成條件

通常情況下,濱海地帶地下水水位自陸地向海洋方向傾斜,陸地地下水向海洋補給排泄,二者維持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在這種條件下,濱海地帶相對密度較小的地下淡水浮托在相對密度較大的海水或鹹水之上,二者間形成寬度不等的過渡帶或臨界面。在鹹淡水平衡狀態下,這個過渡帶或臨界面基本穩定。然而,這種平衡狀態一旦被破壞,鹹淡水臨界面就要移動,以建立新的平衡。如果地下淡水蹬壓力降低,臨界面就要向陸地方向移動,於是就發生了海水入侵。

導致濱海地帶鹹淡水平衡狀態破壞的外因,除氣候乾旱,地下水天然補給來源減少等自然原因外,主要是人為活動對天然水資源的破壞作用。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愈來愈尖銳,許多地區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在濱海地帶形成了低於海平面的地下水位負值區。因此,使海水沿含水層侵入淡水區,發生海水入侵。此外,河北、山東一些沿海地區,在發展人工養殖、擴建鹽田等經濟活動中,常將海水用明渠提引到距離海邊5~15km的地方,因此擴大了鹹水的分布范圍。解放以後,在大小河流上游修建了大量水庫、塘壩、使河流入海水量普遍減少;加上經常在河口地區大量挖砂,使河床標高降低,因此造成潮水上溯,使河流兩側發生海水入侵。

導致海水入侵的內因是陸地地下淡水與海水之間存在良好的水力聯系:一些濱海平原地區,第四系含水層導水能力強,與海水之間缺乏穩定的隔水層而互相連通;還有一些地區,發育有裂隙岩溶水,含水岩層的裂隙、孔洞與海域直接連通,當陸地地下水水位下降到海平面以下時,海水就通過含水層迅速向內陸入侵。

7.膨脹土災害影響條件

膨脹土的主要危害是破壞房屋、鐵路、公路等工程建築地基,使之變形,進一步造成建築物沉陷開裂。這種破壞對於輕型建築物尤其嚴重,有時既使加固了基腳或打樁穿過了膨脹土層,但仍能使地基發生位移,因此導致樁基變形或錯斷。

膨脹土的破壞作用主要源於它的明顯的而且是反復交替的脹縮變化。因此,膨脹土的發育情況和性質是決定膨脹土危害程度的基礎條件。膨脹土的發育情況主要包括膨脹土的發育厚度和深度兩項要素。厚度越大,而且埋藏較淺時,危害越嚴重。膨脹土的性質主要是由自由膨脹率等指標標示的脹縮能力。依此,可以將膨脹土分為強膨脹土、中等膨脹土、弱膨脹土3個等級(表5-4)。

表5-4膨脹土脹縮性等級劃分標准

據褚桂棠,1988。表中一類指分布在丘陵、盆地邊緣的膨脹土;二類指分布在河流階地的膨脹土;三類指分布在岩溶地區準平原谷地的膨脹土。

影響膨脹土危害程度的外部條件主要是降雨、乾旱等氣候變化和排水等人類活動,因此可以使膨脹土飽水或失水而發生脹縮變化,導致災害效應。

(三)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指標

1.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指標的確定原則

上面分析表明,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異常復雜,因而在分析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時,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所有標示地質災害形成條件的要素都納入潛在危險性分析之中,不但不可能,而且也是不必要的。為了使分析指標適應潛在危險性分析需要,應按下列原則確定分析指標。

(1)分主次原則將那些對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具有重要作用或直接關系的要素指標納入潛在危險性分析,捨去次要的、間接性要素指標。例如:影響滑坡潛在危險性的地質因素很多,但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岩體中的軟弱結構面,其它因素都是次要的因素;在影響岩溶塌陷活動的諸多地質條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可溶岩的岩溶發育程度,其次是斷裂構造及現今構造活動程度,其它因素為次要因素。再如,植被條件對泥石流活動具有一定影響,可作為分析泥石流潛在危險性的指標,但對於其它地質災害的影響不大,可不納入評價指標;以降水為主要標志的氣候條件對泥石流和崩塌、滑坡活動具有重要作用,是評價其潛在危險性的指標,但對地裂縫、膨脹土等影響不大,不納入評價指標。分清主次關系,合理地確定評價指標,可以使潛在危險性分析更加科學,更加明了。

(2)分層次原則潛在危險性分析的目的是評價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可能形成的規模和破壞范圍,為破壞損失評價或風險評價提供基礎。因此,災害活動概率、規模、破壞范圍是潛在危險性分析的終極目標,稱為目標指標。但這些指標是在分析地質災害活動條件充分程度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因而稱這些對地質災害活動具有直接影響的要素指標為分析指標。地質災害活動條件又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下出現的,所以將反映區域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指標稱為背景指標,它對於地質災害活動具有區域性控製作用。於是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指標的層次系統為背景指標—分析指標—目標指標。

(3)共性與個性兼顧原則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涉及不同的災種,而且又有點評估、面評估、區域評估等不同類型。它們既具有許多共同特點,又具有多方面差異。因此,在建立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評價指標時,既要充分反映它們的共性特徵,又要表現出它們的個性差異。從不同種類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評價來說,它們都與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氣候水文條件、人類活動等有關。但這些條件對不同地質災害的作用程度以及具體要素不同,因此,既需要考慮評價指標的統一性,又要照顧各自的特色和差異。對於不同范圍的潛在危險性評價來說,基本指標類型一致,但精度要求不同。例如:在點評估中,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地貌條件,採用地形坡度、溝谷長度、比降等指標,在面評估,特別是區域評估中,則採用海拔高程、地貌類型等宏觀指標。

2.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指標

根據上述原則,將評價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指標分為背景指標、分析指標、目標指標和點評估指標、面評估指標、區域評估指標(表5-5)。在三種范圍的災情評估中,背景指標和目標指標基本一致,不同災種稍有差異;分析指標不僅對不同范圍的災情評估有一定差異,而且對不同災種也有顯著不同(表5-6)。

表5-5地質災害潛在危險分析總體指標簡表

表5-6不同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分析指標簡表

這些指標是進行危險性評價和整個災情評估的基礎依據,因此是地質災害災情評估調查和地質災害勘查的重要內容。

❺ 為什麼不良地質條件會導致建築工程事故

「不良地抄質條件」的概念包襲括比較廣泛。包括抗震不利地段及良性發震斷裂帶、溶洞、溶腔、膨脹土等特殊土。抗震不利地段有軟弱土、液化土、條狀突出的山嘴,高聳孤山丘,非岩性陡坡、邊坡,河岸邊緣,平面分布的成因、岩性、狀態明顯不均勻的土層(故河道、破碎帶、暗埋的塘浜溝谷),半填半挖地基等。其中,已被揭示的,或工程選址避讓或加以整治;未被揭示的成為隱患。
好,知道「不良地質條件」是什麼了,就會明白這種地質條件作為地基的風險。建設工程規模越來越龐大、復雜,基礎施加給地基的應力越來越巨大且復雜。對地質條件的認識稍有不慎;未被揭示的隱患機遇;整治稍有不當;施工條件困難等等,必然導致基礎沉陷、歪斜、傾覆、滑移,基礎喪失穩定就構成災難性的工程事故。

❻ 地質條件是如何影響土地資源特徵的

瞎說幾句吧:
1、你抄先看看什麼是地襲質條件,比如岩性,地層形成時間、形成原因,地形地貌,水文,地表地質作用等。
2、岩性基本決定了土地可以用來干什麼,比如花崗岩、石灰岩地區,這種地方就不太容易形成耕地。長時間的風化條件使岩石破碎,沉積,沖刷等可以改變土地資源特徵。

❼ 工程地質條件的要素是什麼

(1) 地層的岩性:是最抄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 相關書籍 、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2) 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3)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 (4) 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❽ 什麼叫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地質條件是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

主要包括地形地內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容、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建設前需對建築物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包括:該場地以往建築經驗,已發生過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後果,建築物沉降、變形及地基地震效應等;分析和解決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選擇工程地質條件優良的地點; 提出保證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處理措施等。

拓展資料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

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

❾ 地質工存在什麼風險

樓主說抄的是鑽井地質工......1樓的看清楚問題,山體滑坡泥石流,到井下去也夠危險的了~
主要危險還是井噴這方面的,負責鑽井的人員要尤其注意,如果泥漿的比例沒有配好,很容易出現井噴事故,後果是很嚴重的,再就是天然氣等有毒氣體的釋放等.
總之,安全第一,小心駛得萬年船呢.......

❿ 地質環境風險可能性(概率)估算

一、地質環境風險評價內容和關鍵步驟

對於某一特定的地質環境用途,進行地質環境風險評價內容和關鍵步驟如下:

(1)危害識別———判斷要出什麼事故:即識別出要發生什麼樣的環境事故。如要建設一個垃圾處置場,對於廣義的地質環境風險識別來講,一個垃圾填埋場可能出的事故為填埋氣體逃逸進入地層、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空氣、地表水、地下水,傳播疾病;垃圾淋濾液滲漏進入地層、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危害識別就是要對這些事故進行逐項分析。

(2)危險評估———分析和計算出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即是對上述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可能發生的概率進行分析、計算或評估。

(3)危害評估———如事故一旦發生將產生什麼後果:對上述可能發生的事故將造成的後果(環境污染、傳播疾病等等可能導致的經濟損失、健康損失等)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評估。

圖8-1-1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評介的內容

圖8-1-2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評價技術路線圖

(4)風險評判———判斷風險的可接受程度:根據各事故概率、其危害後果、人們或其他受體的承受能力進行綜合判斷,評估人們或其他受體對風險的接受程度。

(5)風險控制———提出迴避或降低風險的對策或措施。

二、常用的環境風險評價方法

風險因素因區域開發性質和類型、區域環保目標和標准、環保敏感目標的不同而異,所以各風險因素的評價和綜合評價的方法有所不同。總的來說,目前區域環境風險評價的方法還是定性和半定量的,難以完全定量化。綜合起來,可歸納為以下幾種[109、110、214、186~206]:

1.概率設計方案的優化

該方法適用於幾個備選方案的比較。把幾個方案可能的後果的相對權值一一列出,根據具體要求和實際情況挑選其中一種方案付諸實施,並對此方案作失敗概率的可能損失分析。

2.商值法

商值法也稱比率法,是生態風險評價最常用最普通的方法。它要求首先為保護受體設立參照濃度指標,然後與估測的環境濃度相比較。修正的商值法用有害指數Hi表示風險量。Hi≤1時,環境受害概率低;1<Hi<10時,環境可能受影響;Hi≥10時,環境受害概率較大,須做現場評價。

3.外推法

外推法是健康風險評價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根據流行病學或動物毒理學研究資料,外推到環境水平的毒物暴露時生物體(或人體)所受的風險性。

4.邏輯分析法

將層次分析方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故障樹及事故樹等邏輯分析方法用於區域環境風險評價中,分析事故源項,求取各風險因素的風險「相對大小」,即衡量對區域綜合風險的「貢獻」。

5.統計分析法

收集歷史上的有關數據,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求取類似事故發生的概率,即「依舊推新」,如事故時天氣條件的計算、疾病發生率的估計等多用此方法。

6.公式評價法

通過對事故的模擬分析,推導或實驗得出經驗公式,利用公式計算出風險的可能大小,通過進一步實驗和觀測,對公式逐步修正。如有毒氣體的泄漏,利用在類似條件下的大氣擴散模式;污染物在水中的泄漏,利用水體遷移擴散模式;人體健康風險也可採用暴露危害計算公式。

7.模糊數學法

區域環境風險涉及復雜的因果關系,往往用精確的方法難以解決,風險在大與小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模糊數學恰恰能夠表達這種差異的中間過渡性,較為客觀地刻劃出風險的大小,其研究和應用逐步深入。

8.圖形疊加法

單因素環境風險評價結果有時採用圖形表示,特別是風險危害後果在用其他方法難以計算時採用圖形表達,如有毒危險性氣體的泄漏擴散一般繪制濃度等值線圖。在風險綜合評價時,將各個環境風險因素的分布圖進行合理疊加,得到整個研究區域中不同功能區的風險相對大小。

9.事件樹分析(ETA)

事件樹分析是從初因事件出發,按照事故發展的時序,分成階段,對後繼事件一步一步地進行分析,每一步都從成功和失敗(可能與不可能)兩種或多種可能的狀態進行考慮(分支),最後直到用水平樹狀圖表示其可能後果的一種分析方法,它可以定性、定量反映整個事故的動態變化過程及其各種狀態的發生概率。

針對所選擇的不同故障事件作為初因事件,簡單的污染源源強分析,可取其事故排放頂事件為事件樹的初因事件。ETA可分析得出相應不同的事件鏈。事故排放故障樹分析所確定的能導致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各種事件,由於其故障原因和所導致的污染物排放形態各異,使得事故排放的強度有所差別。因此,都應作為源強事件樹分析的初因事故。應用ETA,我們可以分析出事故源強及其後繼事件與最終結果的概率分布譜。也可用ETA分析污染源事故排放後通過環境介質造成受體安全風險的過程。

10.故障樹評價方法

前面已經介紹,這里不再重復。

值得說明的是,區域內研究的環境風險因素很多,每一種風險都有各自的特點,所以評價時應針對具體的風險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

11.主觀概率與客觀概率法

進行風險分析必須獲得關於狀態變數的概率分布信息。獲得概率的信息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根據大量的試驗進行統計計算;二是根據概率的古典定義,將事件集分解成基本事件,用分析的方法進行計算。由於上述兩種估計是以客觀存在的數據為基礎,故稱為概率的客觀估計。按這種方法得到的概率,稱為客觀概率。

在實際工作中,有時不能獲得充分的信息計算客觀概率,但在風險決策分析時,又必須對概率進行估計。此時,只好由決策者或分析人員對事件發生的概率做出主觀估計。這種既沒有大量的歷史數據作依據,又未通過試驗或精確計算,主要靠個人主觀判斷獲得的概率稱為主觀概率。一般情況下,主觀概率的定義可以描述為:根據對某事件是否發生及該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個人主觀判斷。用一個0~1之間的數來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此數即為主觀概率。

圖8-2-1 概率轉盤示意圖

主觀概率的概率分布與客觀概率分布一樣,有離散型和連續型兩種。對於連續型分布,常見的是正態分布和均勻分布。獲取主觀概率估計值除了依據分析者的主觀判斷外,可藉助概率轉盤法。概率轉盤是一種具有黑、白兩個扇形的圓盤。圓盤中心有一根可旋轉的指針,該指針可任意旋轉,可位於轉盤內任意扇區內。不同顏色扇區面積大小可根據需要任意調節,如圖8-2-1所示。

三、地質環境事故危險性評估方法

為方便敘述,在此將地質災害與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統稱為地質環境事故。正如上述,由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事故發生的概率定量計算或預測是比較困難的,而只能根據專業知識和地質條件對發生的危險性(度)進行評估,危險性的評估理論方法也比較成熟。這類風險可以表示為

地質環境事故風險度(Risk)=事故發生危險度(Hazard)×造成的損失(Loss)

或數學表達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8-2-1)中,R為風險度(Risk),它是一個可能包含人員傷亡、經濟財產損失等在內的一個數字,單位可能比較復雜,如人、萬元等;H為事故發生危險度(Hazard),它是一個在0~1之間的數字,沒有量綱;L為事故發生造成的損失(Loss),它是一個與風險度相似的物理量或指標,可能包含人員傷亡、經濟財產損失等在內,單位可能是人、萬元等。

因此,本文將地質環境事故危險性定義為「地質環境事故發生容易程度,即相當於地質災害或環境地質問題易發性」。表示地質環境事故危險性的參數稱為「危險度H」,H是一個在0~1之間的數字,沒有量綱。

下面介紹地質環境事故危險度的評估計算方法。

假設某地區j單元(或某地帶或地段或地塊)的地質環境事故易發性為Ej,而某地質環境事故最不容易發生時的易發性值為Em,則該地區j單元(或某地帶或地段或地塊)的地質環境事故危險度表示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根據筆者測算,對於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這幾種事故,Em值可分別取50、130、40和25。

根據《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規范》(送審稿)[179],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易發性E,再結合本文提出的(8-2-2)式,危險度計算方法如下。

1.滑坡危險度計算

根據滑坡形成的地層岩性、斜坡結構類型、坡度、降雨量、新構造活動與地震、坡高、人類工程活動和斜坡變形破壞特徵等8項影響因素(表8-2-1)進行滑坡易發程度綜合評判。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8-2-3)中,xi為滑坡易發的影響因素;ai為xi的權重;ai值的大小和xi的得分如表8-2-1所示。

根據(8-2-2)式,滑坡危險度或相對概率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若要根據E值大小進行滑坡易發性分區,可按以下E值大小分為四級(區):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表8-2-1 滑坡易發程度量化評分表

2.泥石流危險度計算

根據溝谷泥石流形成的15項影響因素(表8-2-2)對泥石流溝易發程度進行綜合評判。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8-2-5)中,xi為泥石流易發的影響因素,xi的得分見表8-2-2。根據(8-2-2)式,泥石流危險度或相對概率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若要根據E值大小進行泥石流易發性分區,可按以下E值大小分為四級(區):

E≥114:高易發泥石流溝;E=84-114:中易發泥石流溝

E=40-84:低易發泥石流溝;E<40:不易發(非泥石流溝)

表8-2-2 溝谷泥石流易發程度數量化評分表

續表

3.崩塌危險度計算

根據崩塌形成的坡度、地層岩性與岩土體結構、地質構造、新構造活動與地震、人類工程活動、坡高、降雨,崩塌發生規模與發生頻率等8項影響因素(表8-2-3)進行崩塌易發程度綜合評判。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8-2-7)中,xi為崩塌易發的影響因素,ai為xi的權重,ai值的大小和xi的得分見表8-2-3。

表8-2-3 崩塌易發程度數量化評分表

續表

根據(8-2-2)式,崩塌危險度或相對概率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若要根據E值大小進行崩塌易發性分區,可按以下E值大小分為四級(區):

E>23:崩塌高易發區;E=20~23:崩塌中易發區

E=13~20:崩塌低易發區;E<13:崩塌不易發區

4.岩溶塌陷危險度計算

岩溶塌陷易發程度判別式: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式(8-2-9)中,K為岩溶發育程度;S為覆蓋層岩性結構;H為覆蓋層厚度,m;W為岩溶地下水位,m;F為岩溶地下水徑流條件;G為地貌。

岩溶塌陷形成影響因素K、S、H、W、F、G的賦值大小見表8-2-4和表8-2-5。

根據(8-2-2)式,岩溶塌陷危險度或相對概率為

城市地質環境風險經濟學評價

若要根據E值大小進行岩溶塌陷易發性分區,可按以下E值大小分為四級(區):

E≥17:塌陷高易發區;E=13~16:塌陷中易發區

E=9-12:塌陷低易發區;E≤8:塌陷不易發區

表8-2-4 岩溶塌陷易發程度數量化評分表

表8-2-5 碳酸鹽岩岩溶發育程度分級標志

5.地下水污染危險性評估

地下水污染的危險性,可以用地下水脆弱性或地下水防污性能來評估,評估方法可以根據評價區的實際情況,選擇DRISTIC法或其他方法,當然危險性的表達指標「危險度」的計算要經過適當的變通。在這里推薦一種適合於平原地區的地下水污染危險性的評價方法。

通過對大量國內外資料[110~114、140~149]分析,地下水防污性能主要影響因子主要為地下水埋深、包氣帶岩性及其厚度、含水層厚度。包氣帶土層的防污性能主要表現為包氣帶黏性土層阻隔能力。換句話說,在進行范圍不大的平原地區地下水防污性能評價時,以包氣帶黏性土層污染防護性能為主要控制因素進行評價即可。

根據試驗研究結果[111]及其他研究成果[111~114、116],歸納總結得出粘土、粉砂質粘土和膠泥土等各種土層不同厚度所對應的污染防護性能如表8-2-6所示。

表8-2-6 粘土、粉砂質粘土和膠泥土不同厚度所對應的污染防護性能[111]

表8-2-6表明,如果某地區地下水含水層之上的粘土、粉砂質粘土或膠泥土層累計厚度hm分別達到16.5m、21.0m、5.0m時,如果沒有影響此厚度變化的人類活動(如開挖深坑、鑽井等),則地面的「三廢」不會污染其下的地下水。若厚度小於這些值,其污染的危險性由各類土的具體厚度h決定,污染危險度H計算方法為

式(8-2-11)中,H為地下水受污染危險度;h為地下水含水層之上的粘土、粉砂質粘土或膠泥土層的累計厚度,當其分別等於或超過16.5m、21.0m、5.0m時,H=1;,hm為地下水含水層之上的粘土、粉砂質粘土或膠泥土層累計厚度分別對應的16.5m、21.0m、5.0m值。

如結合地下水的水量和質量,便可以評價地下水的污染風險。結合表8-2-6的參數值,可對地下水污染風險進行評價分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