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青藏高原是什麼地質

青藏高原是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2-26 16:03:15

⑴ 青藏高原是怎樣形成的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世界第一峰,喜馬拉雅山脈主峰,山前為絨布寺,山上為絨布冰川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碰撞,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地質學上把高原崛起這段時間的地質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高原地區的強烈隆起是從距今340萬年前後開始的,此後的時間里高原上升了大約3000米左右,形成當之無愧的「世界屋脊」。希夏邦馬峰北坡的高山櫟化石出現在海拔5700-5900米,而現在高山櫟卻只生長在海拔2500-3100米的地方。此為佐證。
青藏高原抬升過程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它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態得以演進。
高原第一次上升,發生在距今340萬年~170萬年,青藏高原地區平均海拔從1000米左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時高原已經形成,這次上升運動被稱為「青藏運動」。
高原第二次強烈隆升發生在110萬年~60萬年左右,高原面在80~60萬年平均高度達到3000~25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高原上山地全面進入冰凍圈。高原的新舊斷裂活動活躍,高山深谷地貌形成並發展。環流形勢被打亂,氣候從溫暖濕潤轉為寒冷乾旱,地域差異性明顯增大。
高原第三次強烈隆升發生在距今15萬年左右,這段時間,高原的平均高度已達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過了6000米,使高原內部的氣候更加寒冷乾燥。
地質歷史進入全新世(距今一萬年前),高原繼續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達到4700米。高原的強烈降升,給亞洲東部的自然環境以深刻的影響,高原的動力作用和勢力作用改變了周圍地區的環境。

⑵ 青藏高原指的是哪些地方

可以這么解釋,青藏高原大部分區域在青海和西藏,是一個整體,就像雲貴高原一樣.
中國地理上並沒有青海高原一說,只是一部分對西部地理知識缺乏而說的,所以其意思有兩個,一個就是指青藏高原,另一個是指青藏高原在青海區域的一部分.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稱。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次亞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地理

青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它們大多數呈從西北向東南的走向,相對於高原外的地面他們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時高原內部除平原外還有許多山峰,高度懸殊。高原上還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澤。亞洲許多主要河流的源頭在這里。

⑶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點是什麼

自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在青藏地區先後組織了祁連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喜馬拉版雅山--珠穆朗瑪峰,希夏邦權馬峰,南迦瓦峰。橫斷山脈及藏南各地,藏北羌塘高原江河源頭等地區的多次綜合科學考察,對高原地貌演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測繪先後完成了1/10萬,1/5萬的地形圖測繪工作,地質部門也開展了1:100萬至1:20萬區域地質調查以及青藏高原冰川,多年凍土,鹽湖資源,動植物生態環境,泥石流災害等的考察研究。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較廣泛的地貌考察和全區1:10萬的航測地形圖的完成,對青藏高原地貌環境取得了一個較全面的和客觀的認識,考察表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山和極高山,受地質構造的影響,高原主要山脈,河谷和盆地的走向以沿東西向為主,其次是沿南北向。高原地貌的內外引力種類多樣,形成種類繁多的地貌類型。高原地勢變化較大,主要有兩大地貌組合:高原由地區主要面保存完好,相對起伏和緩山地、寬谷和盆地相向分布湖泊

(圖 高原的地貌特徵)

⑷ 青藏高原地質環境區

本區北起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至喜馬拉雅山,西抵國界,東達岷山、橫斷山和牢山,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屬中-新生代強烈隆起區,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氣候寒冷。挽近活動斷裂發育較廣,大多數分布在主要山脈的山前地帶或沿一些江河展布,如喜馬拉雅山、三江流域。活動斷裂活動強烈,一般水平位移速率多在6mm/a以上,有的大於10mm/a,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其活動程度僅次於台灣地區。區內以多年凍土分布最廣,其次是季節性凍土。高原邊緣為高山峽谷。

本區包括黃河上游地區、柴達木盆地區、金沙江流域區、怒江瀾滄江流域區、藏北高原區、雅魯藏布江及藏南諸河流域區等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為4萬m3/Km2左右。地下水資源占本區水資源總量的20%~40%。

在我國地勢第一、二階梯過渡地帶,地質災害極為發育。藏東南高山峽谷、橫斷山為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發區,川、滇高中山地易於發生地面塌陷災害。

(一)青藏高原、祁連山山地多年凍土地質環境亞區

本亞區包括昆侖山、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脈西部環抱的青藏高原和祁連山山地,為多年凍土發育區。西北部和北部為高原凍土最發育的地區。隨著地勢向周圍地區傾斜,凍土發育程度相應變差。本區邊緣發育冰川-暴雨型泥石流。

(二)柴達木-共和盆地地質環境亞區

本亞區包括柴達木盆地和日月山以西的共和、貴德盆地。盆地內海拔在2675~3900m,降雨稀少,大多數地區年降雨量小於100mm,西部少於50mm,蒸發量很大,年平均在1947~3611mm,為內陸乾旱高原盆地。柴達木盆地是一個具有巨厚的中-新生代陸相碎屑岩沉積的斷陷盆地。由於地殼的升降運動和氣候的變遷形成了許多現代內陸湖泊。此外,還有多處古代鹽類沉積區,分布著極為豐富的鹽類礦床。

(三)藏東、川西、滇西高山山原地質環境亞區

本亞區由四川的甘孜、阿壩地區、岷山、邛崍山,經過大渡河上游和大雪山,雅礱江上游和九拐山,至橫斷山脈的中、南段。東北部地形平緩,高原面完整;南部山川相間,切割甚深,谷地和山峽高差大於1000m,年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增大,由400mm至1000mm以上。本亞區位於松潘-甘孜褶皺系東南段,三江褶皺系的中南段,以碎屑沉積為主,活動斷裂活動強烈,鮮水河斷裂平均滑動速率17.9mm/a,紅河斷裂平均滑動速率2.2mm/a,地震頻率高、震級大。區內泥石流發育,且以橫斷山西部-哀牢山地最為嚴重,為重度泥石流災害區。

⑸ 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今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移動、擠壓。

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萬年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一致性增厚學說認為印度板塊向北推擠,導致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規模縮短,由此產生了比正常地殼厚一倍的地殼,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如果我們想把房頂變高,會有兩種選擇;可以在原來屋頂上再加蓋一層,也可以把原屋頂兩邊的屋脊往中間擠,讓它更高聳。

英國地質學家杜威和伯克就覺得青藏高原是靠第二種方法「長」起來的。他們於1973年提出一致性增厚學說,認為在青藏高原地體之下並沒有吸收印度大陸的地殼,印度板塊的作用就好像是一個帶有鋸齒形末端的剛性塊體而向北推擠。

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規模地縮短,由此產生了比正常地殼厚一倍的地殼,從而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該理論認為整個亞洲大陸地殼的南北向縮短增厚是連續性的和一致性的。


(5)青藏高原是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下地殼流學說認為隨著青藏高原地殼增厚,低黏度的下地殼在重力驅動下向低海拔區域流動,並在高原周邊受阻聚集,從而導致地表隆升和高原擴展。自霍斯曼、麥肯齊等人提出他們的想法後,一些科學家也開始把關注點放在青藏高原下地殼。

1997年美國地球物理學家若伊鄧等人就提出了青藏高原演變的下地殼流學說。該學說認為青藏高原東緣地區的地形特徵被認為是來自高原中部的下地殼軟弱物質在重力作用下,向東部流動並因受阻而聚集,在這個過程中囤積起來的物質就會向上「擠」,這就導致了地表的抬升。

隨著青藏高原地殼的增厚,低黏度的下地殼在重力的驅動下向周邊低海拔的區域流動,這些流動的下地殼物質在高原周邊受阻而聚集,從而導致了地表的隆升和高原的向外擴展。」這個模型認為上地殼變形對地形生長的貢獻微乎其微,而下地殼管道流才是導致地殼增厚和地表抬升的主導因素。

參考資料;網路--青藏高原形成演化

⑹ 青藏高原的地質地貌可以講下嗎

以西藏為主體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氣勢磅礴,景象萬千。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西藏高原自然條件的復雜和自然資源的豐富。青藏高原大體可分為3個不同的自然區。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佔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藏南谷地: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藏東高山峽谷區:是一系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系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西藏地面以遼闊的高原作基礎,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的共同組合體。總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從平均5000米以上漸次遞降至4000米左右。

在青藏高原之上,縱橫延展著許多高聳山系,構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東西向山系從南而北有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昆侖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東延伸發生轉折變向,形成了藏東南近於南北向排列的橫斷山:從東向西分別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在這些平行的山脈之間,分別挾持著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的深切峽谷,構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嶺谷地貌。此外,在東西向和南北向山脈之間,還有許多次一級的山脈存在,如阿隆岡日等。

高原上的巨大山嶺普遍發育著現代冰川。冰川的融水是長江、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在高原面以下,交織著內外流水系。藏北高原以內流水為主,並形成一些以湖盆為中心的向心狀水系。在高原的東、南、西外圍地區,主要是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外流水系,水流湍息,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中游寬闊河谷地區是西藏主要工農業分布區。

西藏高原由滄海變成,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科學考察、發現所證明。但是,高源並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當緩慢地變化著,只是近幾百萬年的地殼變動,才使高源隆起急劇上升。青藏高原的形成成因非常復雜。青藏高原是由可可西里-巴顏喀喇山、羌塘-青南、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五大版塊構成的,這五大版塊在構造形態上有許多共同性。在地形上每一塊體南部為山系,山脈不對稱,南陡北緩,北部為湖區或谷地;南部通常為正常淺海相沉積,北部為大洋深海沉積;南部有一條花崗岩類岩漿雜岩帶,以及與其共生的高溫變質帶,北部有一條斷續的超基性岩帶,以及與其伴生的低溫淺變質的擠壓揉褶帶,構造變形上南部寬緩而較輕微,屬斷塊式脆性變形,北部變形緊密而強烈,屬塑性揉褶;各塊體上的推伏斷裂均一致地由北向南逆沖。所有這些共性所反映它們的形成方式相同,都與喜馬拉雅山的形成相類似。
從地質上看,五大塊的構造運動和形成時間有規律地由北向南依次變新,昆侖山形成於二億二千多萬年前的海西運動,二迭紀末海退成陸;哥們西里-巴顏喀喇山脈形成於一億三千萬年前的時期燕山運動,晚侏羅世海退成陸;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形成於七千萬年以來的喜馬拉雅運動,晚始新世海退成陸。構造運動的這種有規律的遷移,並與歐亞大陸相碰撞而拼合來解釋。根據地貌和第四紀地質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各塊體形成後並未馬上抬升成為高原。高原是在五大塊全部拼合成陸以後,由於印度次大陸的繼續北移契入,北面又受到了塔里木-柴達木等阻擋,在南北力量的挾持以及地殼下訓熱力作用下快速升起而成的。所以青藏高原是板塊碰撞拼全的高原,它的活動方式至今沒有改動,高原至今仍然在上升。據大地測量等資料,喜馬拉雅山每年約上升1厘米。所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輕的高原。

喜馬拉雅山是人類生活的地球上的最高部分,人們都稱它為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西起我國阿里地區的印度河急轉彎內側南迦帕爾巴特峰,東止於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墨脫縣境內的南迦巴瓦峰,北以雅魯藏布江-象泉河為界,南瀕印度恆河平原。東西長2400餘公里,南北寬200-350公里。它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又像一座巨大的銀萬里長城,迄立在亞洲的中部。根據地形、地理和地質上的特徵,科學家們把喜馬拉雅山從南往北劃分成4個帶:(1)亞喜馬拉雅帶(或外喜馬拉雅帶),為海拔1000-1500米的丘陵山地,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2)小喜馬拉雅帶(或低喜馬拉雅帶),海拔3000-4000米,山巒重疊,氣候溫和,青山綠水,風景季麗,為避暑的好地方。(3)大喜馬拉雅帶(或高喜馬拉雅帶),海拔6000米以上,是喜馬拉雅山的主脊,冰川縱橫,雪峰林立。(4)西藏喜馬拉雅,因為這里過去是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一部分,所以又稱它為特提斯喜馬拉雅,海拔4000-5000米,屬於西藏高原的一部分。為了描述上的方便起見,一般人簡單地把它劃分為東、中、西三段。但是西方學者更習慣於按地區來稱呼它,從東往西分別稱為:阿薩姆喜馬拉雅,錫金-不丹喜馬拉雅,尼泊爾喜馬拉雅,庫蒙喜馬拉雅和旁遮普喜馬拉雅。近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按西藏的行政區劃把喜馬拉雅山分成三部分:山南喜馬拉雅,日喀則喜馬拉雅和阿里喜馬拉雅。

西藏自治區的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西藏地貌大致又可分為喜瑪拉雅山區,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區,藏北高原湖盆區和藏東高山峽谷區。

(一)喜馬拉雅高山區:位於藏南。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山區西部海拔高,氣候乾燥而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馬拉雅山頂部長年覆蓋冰雪,其南北兩側的氣候與地貌均有很大差別。

(二)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區,位於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經的地方。這一帶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曲等河谷平地。谷寬一般5--8公里,長70--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溝渠縱橫,富饒而美麗,為西藏主要農業區。主要的湖盆谷地有札達盆地、馬泉河寬谷盆地、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湖盆地,羊卓雍錯高原湖泊區等。

(三)藏北高原湖盆區: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包括南、北羌塘山原湖盆地和昆侖山區,約占自治區面積的2/3。由一系列渾圓而平緩的山丘組成,丘頂到平地,相對高差只有100--400米。其間夾著許多盆地,低處常瀦水成湖,"羌塘"為西藏主要的牧業區。

(四)藏東高山峽谷區:即著名的橫斷山地。大致位於那曲以東,為一系列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間夾持著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簡稱東部三江。地勢北高南低,地貌復雜,從西往東由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和芒康山組成。該區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頂平緩;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勢比較陡峻,頂谷高差可達2500米。山頂為終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與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園,構成了南部峽谷區奇特的景色。

兩千萬年前,在亞歐版塊和印度洋版塊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伴隨著這一高原的誕生,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脈,這些山脈雖然缺乏青翠的綠色,但其本色更顯突出,雄偉、古樸、凝重,並以遒勁的筆力,在青藏高原上化出了幾條橫線和豎線,撐起了西藏的骨架。在西藏境內,超過5000米的高峰有50餘座,高達8000米以上的亦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冰封雲繞,俯視全球;7776米的南迦巴瓦峰峭壁千仞;岡底斯山體上6656米的岡仁波齊峰吸引著東南亞眾多生民來「朝聖」。

西藏高原上的山脈,基本上由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兩組組成。東西走向,由北到南的山脈有:

(1)昆侖山脈:自西向東橫亘在西藏高原的北緣,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它的北側以巨大的高差俯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達木盆地,南側以一系列山前窪地、湖盆和寬谷與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連。

(2)喀拉昆侖山脈:主體在新疆與克什米爾的交界線上,西藏境內是它的東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繼續向東時山體變得十分零散。

(3)唐古拉山脈:在東徑90°附近,開始唐古拉山脈,構成了西藏和青海的交界線。寬達15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5400米。

(4)岡底斯山:位於藏北高原的南緣,為藏北與藏東南、藏南的分界線,也是西藏內、外流水系的天然分水嶺,在東徑90°左右與念青唐古拉相連。平均海拔5500米至5800米。

(5)念青唐古拉山脈:山勢平緩,山形不甚明顯,整個山脈在高原腹部一帶最為高峻,平均海拔5800米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

(6)喜馬拉雅山脈:巍峨蜿蜒於高原最南緣,全長2400。喜馬拉雅,這個美麗動人的名字來源於印度梵文,意為冰雪的居所。這是因為這里終年為皚皚白雪所蓋之故。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這里群峰爭艷。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聚集於此。據統計,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餘座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之中,它們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1米),第五高峰瑪卡魯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庫湯山(8156米),第八高峰喬烏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爾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8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喬戈里峰(8611米)在內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則分布在同喜馬拉雅山脈毗鄰的喀喇昆侖山中。這里的山區西部海拔高,氣候乾燥而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馬拉雅山頂部長年覆蓋冰雪,其南北兩側的氣候與地貌均有很大差別。

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是藏東南的橫斷山脈,它由幾條平行的山脈組成,山脈之間,有深邃的河谷。這些山脈由西向東是: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脈,它們分別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唐古拉山脈延續轉向而來。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谷地切割一般可達1000米至2000米。上述兩組山脈,構成了整個高原地區的明顯骨架,形成了西藏基本地貌的格局

⑺ 青藏高原屬於什麼地貌

西藏自治區的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6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西藏地貌大致又可分為喜瑪拉雅山區,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區,藏北高原湖盆區和藏東高山峽谷區。

(一)喜馬拉雅高山區:位於藏南。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山區西部海拔高,氣候乾燥而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馬拉雅山頂部長年覆蓋冰雪,其南北兩側的氣候與地貌均有很大差別。

(二)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區,位於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經的地方。這一帶有許多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曲等河谷平地。谷寬一般5--8公里,長70--100公里。地形平坦,土質肥沃,溝渠縱橫,富饒而美麗,為西藏主要農業區。主要的湖盆谷地有札達盆地、馬泉河寬谷盆地、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湖盆地,羊卓雍錯高原湖泊區等。

(三)藏北高原湖盆區: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包括南、北羌塘山原湖盆地和昆侖山區,約占自治區面積的2/3。由一系列渾圓而平緩的山丘組成,丘頂到平地,相對高差只有100--400米。其間夾著許多盆地,低處常瀦水成湖,"羌塘"為西藏主要的牧業區。

(四)藏東高山峽谷區:即著名的橫斷山地。大致位於那曲以東,為一系列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間夾持著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簡稱東部三江。地勢北高南低,地貌復雜,從西往東由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和芒康山組成。該區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頂平緩;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勢比較陡峻,頂谷高差可達2500米。山頂為終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與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園,構成了南部峽谷區奇特的景色。

兩千萬年前,在亞歐版塊和印度洋版塊的巨大碰撞下,隆起了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伴隨著這一高原的誕生,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山脈,這些山脈雖然缺乏青翠的綠色,但其本色更顯突出,雄偉、古樸、凝重,並以遒勁的筆力,在青藏高原上化出了幾條橫線和豎線,撐起了西藏的骨架。在西藏境內,超過5000米的高峰有50餘座,高達8000米以上的亦有11座。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冰封雲繞,俯視全球;7776米的南迦巴瓦峰峭壁千仞;岡底斯山體上6656米的岡仁波齊峰吸引著東南亞眾多生民來「朝聖」。

西藏高原上的山脈,基本上由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兩組組成。東西走向,由北到南的山脈有:

(1)昆侖山脈:自西向東橫亘在西藏高原的北緣,平均海拔5500米至6000米。它的北側以巨大的高差俯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達木盆地,南側以一系列山前窪地、湖盆和寬谷與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相連。

(2)喀拉昆侖山脈:主體在新疆與克什米爾的交界線上,西藏境內是它的東延部分;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繼續向東時山體變得十分零散。

(3)唐古拉山脈:在東徑90°附近,開始唐古拉山脈,構成了西藏和青海的交界線。寬達150公里以上,平均海拔5400米。

(4)岡底斯山:位於藏北高原的南緣,為藏北與藏東南、藏南的分界線,也是西藏內、外流水系的天然分水嶺,在東徑90°左右與念青唐古拉相連。平均海拔5500米至5800米。

(5)念青唐古拉山脈:山勢平緩,山形不甚明顯,整個山脈在高原腹部一帶最為高峻,平均海拔5800米至6000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

(6)喜馬拉雅山脈:巍峨蜿蜒於高原最南緣,全長2400。喜馬拉雅,這個美麗動人的名字來源於印度梵文,意為冰雪的居所。這是因為這里終年為皚皚白雪所蓋之故。由幾條大致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這里群峰爭艷。地球上大部分7000米以上的高峰聚集於此。據統計,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0餘座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之中,它們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8585米),第四高峰洛子峰(8511米),第五高峰瑪卡魯峰(8481米),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8172米),第七高峰庫湯山(8156米),第八高峰喬烏雅峰(8153米),第九高峰南迦帕爾巴特峰(8125米),第十高峰安那普那峰(8091米)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馬峰(8012米)。包括第二高峰喬戈里峰(8611米)在內的其他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則分布在同喜馬拉雅山脈毗鄰的喀喇昆侖山中。這里的山區西部海拔高,氣候乾燥而寒冷:東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植物繁多。喜馬拉雅山頂部長年覆蓋冰雪,其南北兩側的氣候與地貌均有很大差別。

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是藏東南的橫斷山脈,它由幾條平行的山脈組成,山脈之間,有深邃的河谷。這些山脈由西向東是: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脈,它們分別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唐古拉山脈延續轉向而來。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谷地切割一般可達1000米至2000米。上述兩組山脈,構成了整個高原地區的明顯骨架,形成了西藏基本地貌的格局

⑻ 青藏高原地質結構的介紹

特徵 食物比較單一,容易攜帶和製作簡便,一般高營養、高熱量。 食物 青藏高原地處專高海拔屬地區,一般的農作物基本在這里都無法生長,只有青稞等植物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農作物,因此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的食物比較單一,通常他們的主食是麵食、肉食等,比如糌粑、肉腸、干牛肉坡羅等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由於長期放牧等原因他們一般會選擇製作簡便並且容易攜帶的食物;而且他們一般也會選擇那些高營養、高熱量的食物,比如氂牛奶、酥油(氂牛奶製成的主要用油)、酥油茶、氂牛奶粉(氂牛奶製成的)等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