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地質環境監測院待遇怎麼樣
『壹』 貴州地質資源環境在發展農業經濟中的潛在價值
楊勝元畢坤
(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貴陽,550004)
摘要本文試圖從開發地質資源環境與發展農業經濟的角度,闡述地質資源環境在發展農村經濟取得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在此基礎上預測為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重大潛在經濟價值,為農業地質工作服務於「三農」增加信心,為農業部門與地質部門配合放心,共同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
關鍵詞潛在價值農業經濟地質資源環境貴州
前言
地質資源環境應該包括地質資源和環境地質兩部分。地質資源是指提供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和岩石、礦產、水等基礎物質。環境地質是研究水、土、光、熱等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地質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氣象環境、地球化學環境、生物地球化學環境等的內在聯系。在農業地質的研究過程中,在傳統農業以土壤為基礎的生產模式基礎上,第一認識岩石也是農作物生長的場所,尤其是優質農產品對地質環境的選擇性和依賴性很強,得出了開發地質環境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結論。第二開發普通硅酸鹽岩岩石,整體提取多元素、低劑量離子型液體礦肥,定名為金五穀葉面肥。開發過程中進行了4年的農田種值對比研究試驗,驗證了該肥料確實能夠提高糧食作物產量,從而取得了普通岩石資源開發利用和提高糧食作物產量的雙重突破。所以認為,開發地質資源環境有很大的潛力,開發結果將為人類提供更多優質農產品,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為可持續發展服務。
開發農業地質資源環境與發展農業經濟存在著內在的聯系,經過20多年農業地質工作者正在艱苦的探索和實踐,證明完全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水平。由於地質與農業結合是一個新鮮事物,本身還沒有建立完整的科學體系,社會地位還沒有穩固確立,加之宣傳力度不夠,農業地質的推廣應用步履艱難,要得到社會的認可還須做很多工作。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要讓領導用農業地質研究成果完成政府工作的過程中,必須首先開發社會資源,用農業地質的科技成果,提高人們對開發地質資源環境的重要性,把農業地質工作推向深入。
1貴州農業生態地質環境特徵
1.1岩石地層特徵
經過幾十億年的滄海桑田,貴州17.6萬km2的國土面積上,沉積了前震旦系經過區域變質的硅酸鹽岩,厚度達20000m,震旦系至白堊系沉積的硅酸鹽岩和碳酸鹽岩,厚度達10000m左右,還有不同歷史時期的火成硅酸鹽岩,未成岩的鬆散堆積層厚度0至20m左右。
1.2岩石分布特徵
(1)分布面積。前震旦系區域變質的硅酸鹽岩,分布面積約30000km2。震旦系至白堊系沉積的硅酸鹽岩和碳酸鹽岩,分布面積140000km2,其中碳酸鹽岩約11萬km2,占國土面積的61.9%。火成硅酸鹽分布面積大約6000km2,玄武岩分布面積最廣泛。第四系鬆散堆積層分布面積最廣,主要覆蓋在各時代地層出露的斜坡和低凹部位,分布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0%~80%,鬆散堆積層的鬆散性質決定了人類開墾的力度,貴州5600多萬畝耕地主要開發在最年青的地質體上。
(2)岩石地層由老到新從東向西分布。黔東南及梵凈山集中分布了6億年前的變質岩,向西往黔南、黔中、黔東北、黔北、黔西北到赤水,基本格局依照震旦—寒武繫到侏羅—白堊系的分布規律。
(3)在黔南、黔中、黔東北、黔北、黔西北地區,硅酸鹽岩和碳酸鹽岩基本上呈條帶狀互層分布。
(4)玄武岩集中分布於黔西北的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黔中地區有少量的分布。
(5)碳酸鹽岩分布佔61.9%,形成了貴州以喀斯特農業生態為主的特徵。
(6)貴州是一個沒有大面積第四系鬆散堆積物成片分布的山區省分,岩石出露地表最多又是貴州省的一大特徵。
1.3岩石類型及風化特徵
(1)岩石類型:分為硅酸鹽岩和碳酸鹽岩兩大類。進一步細分見表1。
表1岩石類型及礦物成分統計表
續表
(2)風化特徵:兩大類岩石的風化產物有很大的差別,形成不同的土層環境。硅酸鹽岩抵抗風化的力量弱,硅酸鹽岩風化後,有時岩石和土的界限難於區分,岩石就是土,土就是岩石。風化結果為以硅鋁含量為主的砂土、亞砂土、含礫砂土,在裸岩地區形成土層的速度比較快,一般沒有進行統計。碳酸鹽岩以溶蝕作用為主,風化過程中鈣鎂大量流失,殘留下來的物質以黏土為主。碳酸鹽岩風化後,岩石和土的界限十分清楚,土層形成的速度大約1萬年堆積1cm左右。
2貴州農業生態環境特徵
生態環境包括水、土、光、熱等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地質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氣象環境、地球化學環境等,它們的作用集中反映在地殼表層的界面上。根據2000年貴州農業資源狀況報告,通報了「貴州各縣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因素的分析比較」,用①地面平均坡度,②10℃氣溫的熱量條件,③光照條件,④水分條件,⑤平壩、丘陵和平地,⑥石漠化面積比例,⑦森林植被,⑧水土流失,共8項量化指標,以縣為單位將貴州劃分為:12個自然條件最好的「金三角」縣;19個自然條件較好的縣;46個自然條件中等的縣;9個自然條件較差的縣。這是環境地質綜合因素作用的例證,對討論貴州農業生態特徵提供了參考資料,但遺憾的是缺乏地質的重要因素,應該加上地質條件進行綜合評價,將更加完善。
2.1比較優勢
(1)生物資源優勢。貴州有500多種食用植物、1800種飼料植物、40多種農作物、100多種蔬菜、127種果樹、500多種菌類、3700多種葯材、六大優勢林木生長。
(2)地方特色農產品。優質水稻和蛋白玉米、「雙低」優質油菜、馬鈴薯、苦蕎、名優茶、優質辣椒、反季節蔬菜、名特優水果、香料產品、中草葯、富硒農產品、經濟林木等。
(3)貴州氣候水熱同期,屬於豐收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4℃~18℃,在10℃的有鏟積溫3500~5500℃,無霜期260~330天,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mm,屬於雨量較豐富的地區。
(4)農業用礦產煤、硫鐵礦、磷礦、白雲石、石灰石、含鉀岩石、海綠石、富硒岩石、石英砂岩等資源相當豐富。
(5)貴州已開墾的耕地面積5600萬畝左右,人平均佔有約1.5畝。有以下優勢:分布於亞熱帶,氣候溫和,水熱條件好;山區立體生態環境多種多樣;成土母質種類多,土壤類型多;化肥、農葯施用量少。
2.2比較劣勢
(1)森林覆蓋率低,為國土面積的20.86%。水土流失嚴重,為國土面積的43.6%。
(2)土地資源總量不少,但是耕地質量差,有86%的耕地土層厚度小於lm,其中40%的耕地耕土層不足15cm。中低產田地佔耕地面積的78.6%。25°坡度以上的耕地佔全省耕地的20%。不土流失導致耕地每年以11.4萬畝的速度減少,加上人口膨脹,2000年人口總數3500萬,274萬人未達溫飽,返貧率達20%。
(3)「地下水滾滾流,地表水貴如油」,農村380萬人飲水困難,50%的田和30%的土得到保灌和半保灌,大部分田地靠天吃飯。
(4)全省喀斯特面積為61.9%,喀斯特地貌的客觀存在,石漠化為國土面積的12.8%,使貴州生態環境脆弱,承載能力低,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加重了對氣候資源的依賴性。並有石質荒漠化土地2083.2萬畝,佔全省土地面積的7.9%。
(5)全省平均坡度值17.78°,6。以下佔13.5%,6°~15。佔26.85%,15°以上佔59.65%。全省平均海拔1110m,500m以下佔4.75%,500~1500m之間佔78.96%,1500m以上佔16.47%。全省山丘面積比重大(92.5%),山間平地僅佔7.5%,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和大型山間盆地支撐的省分。
(6)氣候資源水平分布不均勻,造成多樣性的變化;日照少,陽光資源不足;倒春寒,伏旱,洪澇、冰雹、秋風、綿綿雨等災害時有發生。
3地質災害與農業生產關系
3.1地質災害的類型和災種
(1)地質災害的類型。地質災害是由地質體發生形變和位移,而危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災害之一,是破壞資源和危害環境最大的災害,屬於環境地質的范疇。地質災害按照成因分類,可分為自然動力作用形成的自然動力型,人為動力作用形成的人工動力型,兩種因素兼而有之稱為復合型。按照地質災害形成後的運動速度,分為突發型和累進型。
(2)災種。自然動力型是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區域分布較廣泛。人工動力型主要發在城市、交通建設,地下水抽取區。復合型是黨見的地質災害。根據調查貴州有20個的災種,廣義的災種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山麓堆積、侵蝕、風化、塌陷、地裂、礦產資源損失、瓦斯爆炸、廢石堆積、病害水庫、地面沉降、地面沉陷、水土流失、岩溶塌陷、岩溶水澇等。狹義的地質災害僅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礦坑突水、地面沉陷。
突發型地質災害以個體和群體出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屬之,有我發生歷時短、爆發力強、成災快、轉化性及誘發性。如1988年和1995年晴隆重大廠及開陽磷礦崩塌、滑坡、泥石流。累進型地質災害是一種慢性地質體形變,為物理、化學、機械和生物的變異遷移作用,緩慢累積而成的災害,面積大、范圍廣、危害逐步加重,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對農業危害最大。如貴州西部和南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導致生態環境脆弱。
3.2地質災害與農業生產關系
根據貴州地質災害災種及災害分布的調查結果,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財產安全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在地質災害類型中已闡述了狹義地質災害的破壞性,下面按地質災害屬性和災害類型,介紹其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1)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氣象災害作用於地質體而產生岩石和土壤流失的災害,其特點是面積大、時間長、直觀性弱,必須長期監測或遙感信息分析計算,才能提供比較可靠的數據。貴州國土面積17.6萬km2,水土流失面積6.16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5%。全省土壤侵蝕量達28556萬t,每年從土壤中流失的氮一項高達25萬t。貴州西部是水土流失的重災區,威寧縣國土面積6925km2,水土流失面積4236km2,占國土面積67.3%。赫章縣國土面積3249km2,水土流失面積2156.5km2,占國土面積66%,金沙縣國土面積2528km2,水土流失1109km2,占國土面積的43.88%,流沙量469萬t。六枝國土面積1792km2,水土流失1043km2,占國土面積的58.2%,流沙量318萬t,每年每畝耕地流沙量2.8t,水36t,氮素0.87kg,磷0.55kg,有機質7.6kg。年土壤侵蝕模數為4307t/km2,平均每年流失53萬t泥沙、156.73萬t氮、1萬~4萬t磷,4135.2萬t有機質,全省每年耕地減少1.33萬ha(19.55萬畝),畢節地區耕地流失面積85.33萬ha(1279.95萬畝)。(以上數據出自貴州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和貴州省農業資源區劃辦公室編的《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2001年)
以上看出,在貴州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地質環境條件下,水土流失災害相當嚴重,導致耕地減少,土層減薄,肥料流失,江、河、湖泊泥沙堆積,水體污染富營養化加快。
(2)泥石流:它的發生也與氣候有密切關系。常發生在雨季地質體邊坡不穩的地區。1989年初查,全省泥石流50處,規模1萬~100萬m3,毀田1.5萬畝,毀房數百間,傷亡150餘人。1994年貴州醅地質災害詳查,泥石泫290處,毀房1000餘間,搬遷200餘戶,破壞耕地6000畝,公路、橋梁、鐵路多處受損,傷亡300餘人,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人民幣。
(3)岩溶洪澇:1989年全省岩溶洪澇統計,大於500畝有44處,總淹面積7萬畝以上,1994年貴州西部調查為552處,水淹面積數千畝。
(4)滑坡:1989年全省統計滑坡285處,1994年貴州西部有滑坡2036處,毀房萬余間,毀地約15萬畝。
(5)其他地質災害對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其危害程度相對較輕。
3.3地質災害分區
(1)根據地質背景、地形地貌、水文、氣候及災害分布和發育強度,將全省地質災害分為6個區11個亞區(略)。
(2)根據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程度分為:Ⅰ畢節、六盤水、盤縣為頻發區;Ⅱ安順、貴陽、都勻為易發區;Ⅲ黔東、黔北、黔西南部分為弱發區。
4地質資源環境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1)岩石(包括最年輕的地質體—土壤)是農業地質資源的主體。
(2)農作物受地質環境控制有成片分布的規律性。
(3)礦物元素在農作物中的核心作用。
(4)潛在地質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5)礦物元素是地質與農業結合的切入點。
5農業生態地質在農業生產中的功能和模式
5.1功能
(1)在優生地質環境評價的基礎上,選擇不同農作物的優良品種,因地制宜在優生地質環境地區擴大種植面積;
(2)指導什麼優質品種種植在什麼地區,什麼地區種植什麼優質農產品;
(3)引進的優質品種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優生地質環境種植;
(4)對品質退化的優質品種採取補救措施,改善其質量;
(5)優質品種種植結果,能保證農產品質量的長期穩定性;
(6)經過生物地球化學調查評價,建立資料庫,為名、特、優農產品、保健農產品、綠色農產品開發,提供扎實的基本數據;
(7)查清產品質量、規模、生產水平,為集約化生產和招商引資提供扎實的論證資料;
(8)促進經濟農業、效益農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為農業扶貧致富服務;
(9)建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種值結構,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服務;
(10)建立生態觀光農業,為旅遊業連線、連片增添農業風光。
5.2農業生態地質的農業生產模式
優良品種+優良地質生態環境+生態農業環境+礦物元素的綜合平衡效應+科學的耕作技術=優質農產品
6利用地質資源環境發展農業經濟初顯貌端
6.1黔南烤煙地質環境種植試驗獲得的經濟效益
1989年到1991年經過三年的黔南烤煙地質環境種植試驗,取得增產增收入的效果(表2),但是沒有進行推廣。
表2黔南烤煙地質環境種植試驗效果統計表
續表
6.2優質富硒大米的經濟效益
貴州處於我國的富硒地質環境地帶,主要的富硒地層有寒武系、石炭系、二系疊,目前富硒優質大米在開陽、丹寨、麻江、湄潭開發成功,以麻江為例取得了比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表3)。
表3麻江縣硒鋅優質米生產統計表
6.3優良地質環境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在農業大致研究過程中,統計了貴州部分優質農產品與地質環境的關系,證實了優質農產品對地質環境的選擇性、依賴性、適應性,生產的優質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普遍高於普通農產品(表4)。
表4貴州特色農產品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續表
6.4開發新型礦物肥料產生的經濟效益
經過10年不斷創新的研究,用硅酸鹽岩的普通岩石開發一種多元素、低劑量的礦物液體葉面肥,起名為金五穀葉面肥。進行了四年農田種植試驗,取得了岩石資源開發和農產品增加產量的重大突破,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有效方法。
6.4.1促進水稻增產的關鍵作用
金五穀葉面肥能促進水稻幼年期發育生長,特別是促進水稻的分櫱作用,奠定水稻增產的關鍵(表5)
表5金五穀葉面肥種植水稻分櫱統計表
6.4.2水稻種植試驗的有效增產效果
表6中列舉的水稻增產率為5%~32%,說明該肥料的作用,施肥結果水稻最高產量達到1011kg,提高產量200多kg,農民每畝投入20元,收入增加400元以上,農民得到相當大的實惠。
表6歷年水稻種植試驗結果統計表
6.4.3玉米種植試驗的有效增產效果
在開陽、畢節、貴陽玉米種植試驗,同樣獲得增加產量30%左右。2004年請黔東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玉米獲得增產,投入與產出比亦為1∶20左右(表7)。
表7歷年玉米種植試驗結果統計表
6.4.4其他農產品的有效增產效果
在種植水稻玉米的同時,進行了油菜、辣椒、苤藍、蘋果、李子、梨子、桃子、楊梅等品種的種植試驗,一般都獲得增加產量10%~28%的效果(表8)。
表8其他農產品種植試驗結果統計表
註:水果僅根據少量樣品稱重對比,沒有計算畝產量。
以上結果雖然具有典型性,但重復出現的幾率比較高,為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7地質資源環境開發的潛在價值
上述地質環境的直接開發利用和地質資源的改造利用工作,現在還處於沒有吐露鋒芒的研究階段,所做的工作僅是冰山的一角,存在的經濟、社會、環境價值潛力十分巨大。目前只能根據研究成果取得的資料進行預測,也就是說應該建立在可靠的科學基礎上的預測,預測結果希望能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通過推廣逐步喚醒農民自覺實施,從種植業的角度真正讓農民得到增加收入,為農業縣減免農業稅後增加財政收入。
7.1地質環境的開發利用
7.1.1開發富硒地質環境生產優質富硒大米和茶葉
貴州遵義、金沙、息烽、開陽、余慶、施秉、鎮遠、三穗、麻江、丹寨、台江、江口、銅仁、都勻及西部畢節、六盤水的廣大地區,都屬於富硒地質環境,利用大米和茶葉對硒元素的親和力,從岩石和土壤中吸收呈吸附態的硒元素,生產富硒大米和茶葉。貴州水稻種植面積1250萬畝,開發200萬畝,每畝產稻穀600kg,生產大米420kg,可生產8.4億kg富硒大米,每公斤6元,產值50.4億元。在富硒地質環境發展富硒茶葉,也可以提高成倍的經濟收入。
7.1.2開發優良地質環境生產優質農產品
貴州岩石出露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為全國之最,在劃分地質環境優劣勢的基礎上,利用優良地質環境生產優質農產品,進行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水果等品種,種植出來的品質達到優質產品。開發優質大米100萬t,4000元/t,產值40億元,開發優質玉米100萬t,2000元/t,產值20億元,開發優質水果10萬t,3000元/t,產值3億元,開發優質辣椒30萬t,7000元/t,產值2.1億元。開發農業觀光旅遊20個點,可創產值一億元,開發名優茶提高產量達到25%,可創產值近億元,開發優質烤煙,提高產量和質量,生產極品香煙10萬條,每條300元計算,創產值3000萬元,以上累計約68億元左右。
7.2岩石資源的開發利用
7.2.1金五穀葉面肥生產的經濟效益
金五穀葉面肥生產的工藝流程已經成熟,經過計算生產100萬瓶的利潤為200萬元。
7.2.2金五穀葉面肥用於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
(1)農民獲得的經濟效益,體現金五穀葉面肥的社會效益。若按每畝地平均增加產量20%,以目前貴州稻穀的平均產量500kg計算,增產100kg,可增加收入200元。生產優質農產品再提高農民的收入,為農民增收創造新的增長點。
(2)如果貴州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4500萬畝,用500萬畝的面積推廣金五穀葉面肥肥種水稻,在2002年平均畝產427kg的基礎上提高15%,每畝可增加產量64kg,年增產稻穀3.2kg,每千克2元,創產值6.4億元,產生較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3)如果在五年內全面推廣,可把貴州糧食產量提高到1400萬t左右的水平,提前五年實現省委、省政府到2015年糧食產量達到1385萬t的目標。增長糧食產量296萬t,創產值88.8億元。貴州每年需要外調糧食100萬t左右,到時可以不進口糧食達到自給自足。
(4)其他農產品增產的社會效益。以辣椒、油菜為例每年增產可創幾億元的收入。
(5)農產品增產後在流通領域又產生比較大社會效益。
8結語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年,已發生過幾次通貨膨脹,基本上都與糧食供應不足有關,2004年出現的物價上漲也與最近幾年糧食產量下降有關。因此,都黨中央、國務院把糧食安全作為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狠抓糧食生產,並且要求科技部門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進行科技創新,提高糧食生產水平。通過地質與農業相結合產生的科技資源,開發地質和環境資源一起為農業服務,達到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實現科學發展觀的五個統一和發展國民經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畢坤.論貴州茶葉礦物元素研究.貴州地質,1997.14(1):9~20.
[2]畢坤.論潛資源在生態農業中的作用.貴州地質,1995,12(4):334~350.
[3]畢坤.論礦物元素在農作物中的綜合平衡效應.貴州地質,1998,15(1):61~67.
[4]畢坤.論貴州茶葉品質與地質環境關系.貴州地質,1997,14(2):105~120.
[5]高尚玉,畢坤.喀斯特農業生態環境鈣鎂補償研究.貴州地質,1995,12(1):75~80.
[6]畢坤.黔南烤煙的農業地質種植試驗研究.貴州地質,1994,11(1):75~80.
[7]陳蓉,畢坤.貴州地質環境與優質大米關系研究.貴州工業大學學報,2003,32(5)98~102.
[8]陳蓉,畢坤.論礦物元素是地質與農業結合的切入點.成都理工學院,2003(5):53~57.
[9]畢坤等.用潛在資源提取有效態元素研究.中國農業地質研究新進展.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3.
[10]畢坤等.農業生態地質環境與優質農產品.北京:地質出版社,2003.
[11]貴州省地質科學研究所等.貴州地質環境與優質農產品關系.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0.
[12]貴州省地質科學研究所等.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0.
[13]楊浩.農產品地質學及其發展前景.80年代地質地球化學進展,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
[14]李正積.地質與農業.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15]張宗祜.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環境地質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16]徐慶毅.二十一世紀生物技術工程新前沿.中國生物工程協會會刊,生物工程進展增刊,1998.
[17]林年豐.醫學環境地球化學.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8]張宗祜.關於農業地學今後研究的幾點意見.中國農業地質研究新進展,1999:1~4.
[19]邵時雄等.農業生態地學的研究方法和內容.中國農業地質研究新進展,1999:5~21.
[20]陳昌篤.地質生態學的趨勢.中國農業地質研究新進展,2001:27~31.
[21]金日光.我國農業地質的微觀根本問題——農土缺乏生命動力源(素).中國農業地質研究新進展,2001:22~25.
[22]曾群望等.雲南生物地質環境研究.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01.
[23]南京大學地質系.地球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24]劉英俊等.元素地球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25]岩石礦物分析編寫組.岩石礦物分析.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26]王夔.生命科學中的微量元素.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1989.
[27]鄒邦基.微量元素與微肥使用.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28]何立等.噴施寶的開發與應用.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4.
[29]朱裕貞,蘇小雲,路瓊華編.工科無機化學.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30]張洪淵,萬海清.生物化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31]高吉喜等.21世紀生態發展戰略.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1.
『貳』 貴大的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實驗室怎麼樣
貴州大學(Guizhou University),簡稱「貴大」,創始於1902年,位於中國貴州省貴陽市,是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貴州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重點建設大學。[1] 2012年成為教育部「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牽頭高校,入選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成為教育部在西部地區重點建設的14所高水平大學之一,「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中國最早創辦的大學之一。由浙江大學對口支援貴州大學。[2]
貴州大學歷經貴州大學堂、省立貴州大學、國立貴州農工學院、國立貴州大學等時期,1950年10月定名為貴州大學。與貴州農學院、貴州工業大學等院校合並,2012年12月,成為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6年4月,被列為國家「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大學。
截止2016年7月[3] ,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46549人,全日制研究生7575人。下設39個學院,現有教職工3920人,其中,專任教師2364人,教授451人、副教授843人,具有博士學位701人、碩士學位987人。學校佔地面積6117.67畝。圖書館現有館藏紙質文獻329餘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02餘萬冊。
『叄』 貴州地礦局113隊怎麼樣環境待遇。。我學地質的。。
貴州省地礦局一一三地質大隊隊部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辦公地點位於市中心,工作區域主要在六盤水及畢節地區,離貴陽190公里。六盤水有中國涼都之稱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房價是是所有貴州二級市裡面最低的。
『肆』 我是學地質的,有貴州地礦局的內部人事嗎,透漏一下單位待遇、工作環境和發展前途吧
這個單位現在可以的,待遇不錯,但是工作環境與你的專業有關,遇有野外作業的話,獎金系數會相應的要高些。現在的房地產業前期都要要求做地質調查報告,所以效益還是好呢。
『伍』 地礦部貴州地勘局106地質隊(遵義) 效益及單位狀況
1、 106地質隊是貴州地勘局下屬的事業單位,但實施的是企業管理,每年有一定的回國家項目,但大部份要走市場的。答這幾年貴州所有的地質隊效益、待遇都不錯,一般的地質員(工程師)一年可拿得到5萬元左右,如果是項目負責可以拿得到10-15萬元左右。如果你有市場項目做,拿15-30萬元沒問題。但在整個貴州地礦系統106地質隊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105地質隊、117地質隊、地調院、地礦總公司。
2、遵義經濟狀況在貴州僅次於貴陽、六盤水,發展不錯,遵義市城區環境好,是個旅遊城市,教育和文化發展很好。
『陸』 貴州劍海地質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貴州劍海地質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9月0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法律、法規回、國務院決定規定禁止的不答得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易軍
成立時間:2014-09-02
注冊資本:326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52270100021962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
公司地址: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蟒山路5號
『柒』 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原為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其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指揮部九一〇大隊。
2007年6月22日,經貴州省編辦發〔2007〕100號文批復,同意在貴陽重新設立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同時加掛貴州省環境地質研究所的牌子。同年11月10日正式掛牌運行。
表32005年~2008年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數據統計
註:2008年的數據含10月9日~11日啟動的短時預報。
2.省內主要城市各年度水質、地下水監測點水情預報,成功預報率在60%左右。為各級政府科學編制發展規劃,制定地質環境保護措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編制提交的主要監測成果有《貴州省貴陽、遵義、安順、六盤水、凱里五城市地質環境監測年度報告》、《貴州省主要城市地下水水情通報》(1998~2007年)、《貴州省主要城市地質環境監測階段總結報告》(5年階段報告)、《主要城市地下水年度水情預測預報》等。
3.在推進監測工作的同時,還完成了數量可觀的環境地質調查任務,主要有「貴州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縣(市)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烏江流域(開陽、息烽、修文、思南、沿河)地質災害詳細調查」、「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預案」、「貴州省織金、納雍、平壩地氟病流行區地質背景調查」、「貴州省主要人口密集區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等,為省內各級人民政府落實防治地質災害,確保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職責提供了基礎依據。
4.實施並完成了「貴州省思南白虎岩滑坡治理」、「貴州省思南縣城電桿廠滑坡治理」、「貴州省沿河縣城滑坡治理」等地質災害治理施工工程,為恢復和改善地質環境,使當地百姓安居樂業作出了貢獻。
六、法制建設
1.2006年1月,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印發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部門工作責任制的通知》(黔府辦發〔2006〕11號)。
2.2006年11月24日,貴州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貴州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3.2006年8月,貴州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聯合制訂的《貴州省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管理辦法》和《貴州省地災治理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出台。
4.2007年先後出台了《貴州省地質災害責任認定辦法》、《貴州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貴州省市(地、州)、縣級礦山環境保護及恢復治理規劃編制要求》、《貴州省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編制要求》和《貴州省地質災害調查、防治勘查、設計、施工、監理、驗收技術要求》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