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變化有哪些原因
『壹』 引起地表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兩種
引起地表變化的原因:
1、地殼運動;
2、自然的力量;
3、人類活動:
地殼運動(crustalmovement)是由於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地殼運動是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並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我國古代的學者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寫到「嘗見高山有螺蚌殼,或生石中,此石乃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變而為高,柔者卻變而為剛。」
『貳』 地質變化的形成
簡單來說,地質變化是由於地球外力地質作用和地球內力地質作用共同作用所形成回的地貌的過程。其中地球內答力地質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地球外力地質作用又破壞了內力地質作用形成的這種地形和產物—高處遭受剝蝕,低處接受沉積,重塑地表形態,最終形成某一時期特定的地貌。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其中,在地質學中,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都屬於地質變化。
『叄』 地質為什麼產生變化
地球是由幾大板塊構成的,板塊與板塊之間又相互發生作用,產生各種地質運專動,如青藏高原的隆起,馬里屬亞納海溝的形成,地殼底下極不穩定,板塊之間的運動導致地震火山等塑造改變地表形態,加之流水風化等各種侵蝕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地質地貌類型
『肆』 地質的變遷是怎麼回事
我不知道你的區抄域界線是指自然區域還是認為劃定的像是國界呀什麼的,不過都一樣,因為地質構造變化是大范圍的,影響深遠的,是人類不能抗拒的,對地形地貌影響很大,對地表起到重塑作用,對地下的影響更大,部分影響地球的演化和發展,而自認界線無非就是地形的影響,像是平原地區和濱海等都是由於有地質構造的參與形成的,而人類在地表生活必然會受到地形的影響,像是海洋,高山,都不是人可以改變的這些反而改造了人類,與其說人類適應了環境不如說是環境改變了人類,因此是地質構造部分決定自然區域,自然區域大部分決定人類生活區預界線,說白了,區域界線只是地質構造的近地表的一種簡單短時間的表現。
『伍』 關於地質是如何變化的
地質年代的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
在「宙、代」這一級單位,應該是按照生物的演化順序,新生物的出現、發展、消亡來劃分的,
宙分為顯生宙、隱生宙,隱生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太古宙之前,沒有精確的代的劃分。
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其中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屬於顯生宙。
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是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的時間。
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
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古生代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中生代,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
再細分的話,接下來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紀元。元古代的震旦紀、古生代的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等等。
震旦紀有裸露動物出現
寒武紀有硬殼動物出現
奧陶紀有無頷類生物出現
志留紀有裸蕨植物出現
泥盆紀有節蕨植物出現
石炭紀不知道,應該是延續前一個吧,應該有大規模的生物滅絕,石炭紀是主要的煤層。
二疊三疊紀有裸子植物出現
侏羅紀有鳥類和哺乳動物出現
白堊紀有被子植物出現
至於命名,地質界經常以發現這個地層的地表出露的人名、地點等命名。以侏羅為例,侏羅紀的名稱取自於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寒武紀是源自英國威爾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日文音譯,我國沿用。因為是首先在那裡研究的,故就地取名。
第三紀和第四紀名稱就簡單多了,相信以後會有第五第六第789紀等。
再往下分就區別地域了。不通地域分法、名稱各不相同。
這個是轉帖別人的滿意答案,感覺已經非常詳細具體。
『陸』 地殼變動有哪些因素
地殼變動的證明
地殼自形成以來,其結構和表面形態就在不斷發生變化。岩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以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地殼變動有時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時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我們可以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觀察來證明過去所發生的地殼變動。
自從地球形成依賴,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不斷地進行著。只要我們平時細加觀察,就不難找到地殼變動的痕跡。例如懸崖上岩層斷裂的痕跡、採石場上彎曲的岩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都是地殼變動的信息。
地球內部的構造。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其形狀與內部構造像雞蛋。地球的最外層叫地殼;地殼下面的部分叫地幔,由軟體物質組成;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0千米左右,地殼厚度為35千米左右,大多數破壞性地震就發生在地殼內。
地球的板塊運動。地球表面水圈以下是岩石圈,岩石圈並不是一塊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塊彼此鑲嵌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塊,它們是南極板塊、歐亞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澳洲板塊和非洲板塊。這些板塊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幾厘米到十幾厘米的速度漂移運動,相互擠壓碰撞,運動的結果使地殼產生破裂或錯動,這是地震產生的主要原因。
地殼運動(crustalmovement)是由於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並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我國古代的學者對海陸變遷及地殼運動有所認識如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寫到「嘗見高山有螺蚌殼,或生石中,此石乃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變而為高,柔者卻變而為剛。
地殼運動示意圖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叫地殼運動。
地球表層相對於地球本體的運動。通常所說的地殼運動,實際上是指岩石圈相對於軟流圈以下的地球內部的運動。岩石圈下面有一層容易發生塑性變形的較軟的地層,同硬殼狀表層不相同,這就是軟流圈。軟流圈之上的硬殼狀表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地殼同上地幔頂部緊密結合形成岩石圈,可以在軟流圈之上運動。
在地球的內力和外力作用下地殼經常所處的運動狀態。地球表面上存在著各種地殼運動的遺跡,如斷層、褶皺、高山、盆地、火山、島弧、洋脊、海溝等;同時,地殼還在不斷的運動中,如大陸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都是這種運動的反映。地殼運動與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緊密相聯,它們可以導致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改變,因而研究地殼運動將可提供地球內部組成、結構、狀態以及演化歷史的種種信息。測量地殼運動的形變速率,對於估計工程建築的穩定性、探討地震預測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對於反演地應力場也是一個重要依據。
對緩慢的地殼運動,可根據地質學(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等)、地貌學和古地磁學的考察,參考古天文學、古氣候學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定。例如,大陸漂移學說是從古生物學、古氣候學找到跡象,又通過古磁極的遷移得以確立的。現在根據同位素年齡的測定和岩石磁化反向的分析,可以進一步認識地殼運動的演化。
對於現代地殼運動,一般採用重復大地測量的方法,如用重復水準測量來研究垂直運動;用三角測量或三邊測量的復測來研究水平運動;用安放在活動斷層上的蠕變計、傾斜儀和伸長儀等做定點連續觀測來監視斷層的運動。20世紀70年代後期,進而利用空間測量技術(激光測月、人造衛星激光測距和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等)監測不同板塊上相距上千公里的兩點間的相對位移(精度可達2~3厘米),用以測定板塊之間的運動。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海岸線的變遷,驗潮站關於海水漲落的記錄等,推斷現代地面的升降運動。
分類
地殼運動示意圖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岩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岩層的原始狀態,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構造運動。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②較快速的運動。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一晝夜地面最大可有幾十厘米的起伏;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盪,它既有徑向的振動,也有切向的扭轉振動。
地殼運動形成
地殼運動使沉積岩層發生彎曲,產生裂縫、斷裂,並留下永久形跡,這樣就形成了地質構造。所謂地質構造就是地殼運動引起的岩層變形和變位的形跡(結果)。地殼運動是形成地質構造的原因,地質構造則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我們知道地殼內部是一個炙熱的流動的狀態。而地殼的結構不是平均的。有的地方堅固,有的地方薄弱。流動在地殼中的物質還有巨大的壓力,當他們在地殼中遇到相對薄弱的地方,由於高溫高壓的岩漿就會從這些薄弱的地方湧出,湧出後冷卻形成火成岩。這些新的岩石不斷的積壓周圍的岩石和地層,不斷的把他們象兩邊推開。這樣就造成了地殼的緩慢運動。比較典型的有大洋中脊,以及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碰撞。
地殼運動產物
自地球誕生以來,地殼就在不停運動,既有水平運動,也有垂直運動。地殼運動造就了地表千變萬化的地貌形態,主宰著海陸的變遷。人們可用大地測量的方法證明地殼運動。例如,人們測出格林尼治和華盛頓兩地距離每年縮短0.7米,像這樣發展下去,1億年之後,大西洋就會消失,歐亞大陸就會和美洲大陸相遇。化石也是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喜馬拉雅山的岩層里,找到了許多古海洋生物化石,如三葉蟲、筆石、珊瑚等,說明這里曾經是汪洋大海。文化遺跡也是很好的證據。義大利波舍里城一座古廟的大理石柱離地面4~7米處,有海生貝殼動物蛀蝕的痕跡,可見該廟自建成以後曾一度下沉被海水淹沒,以後又隨陸地上升露出了水面。另外,火山、地震、地貌及古地磁研究等都能提供大量的地殼運動的證據。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岩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層,它們有的是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地球在地質時期的地殼運動,雖然不能通過直接測量得知,但在地殼中卻留下了形跡。在山區岩石裸露的地方,沉積岩層常常是傾斜、彎曲的,甚至斷裂錯開了,這都是岩層受力發生變形的結果。在中國山東榮城沿海一帶,昔日的海灘現已高出海面20~40米。福建漳州、廈門一帶,昔日的海灘也已高出海面20米左右,說明這些地方的地殼在上升。我國渤海海底發現了約達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這表明渤海及其沿岸地區為現代下降速度較大的地區。再如,美麗的雨花石產於南京雨花台,這些夾有美麗花紋的光滑的卵石,是古河床的天然遺物。雨花台大量堆積著卵石,說明這里過去曾有河流,以後地殼上升,河道廢棄,才成了如今比長江水面高出很多的雨花台礫石。
褶皺
當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時,便會發生彎曲變形,這叫做褶皺。地殼發生褶皺隆起,常常形成山脈。世界許多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皺山脈。它們是由地殼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在板塊交界處發生大規模褶皺隆起而形成的。地殼運動褶皺有背斜和向斜兩種基本形態。背斜岩層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層一般向下彎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向斜常成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斷層
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體就會破裂。岩體發生破裂,並且沿斷裂面兩側岩塊有明顯的錯動、位移,這叫做斷層。
斷層有地壘和地塹兩種基本形態。中間凸起,兩側陷落的叫地壘,相反,中間陷落,兩側相對凸起的叫地塹。
在地貌上,大的斷層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地塹)、我國地殼運動華山北坡大斷崖(地壘)等。斷層一側上升的岩塊,常成為塊狀山地或高地(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岩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塹),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斷層構造地帶,由於岩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了解地質構造規律,對於找礦、找水、工程建設等有很大幫助。例如,含石油、天然氣的岩層,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構造盆地,利於儲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設方面,如隧道工程通過斷層時必須採取相應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發生崩塌;水庫等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帶,以免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
地殼運動學說
收縮說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體,逐漸冷卻。冷卻是從外表開始的。地殼最先冷卻形成,而後地球內部逐漸冷卻收縮後,體積變小,這時地殼就顯得過大而發生褶皺。(如同干蘋果一樣,外皮皺)。存在問題:按這種理論,地殼上的褶皺分布應是隨機的,但實事上褶皺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說明地球並非由熱變冷卻。否定了收縮論的觀點。
膨脹說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溫的時期,同時在地殼下部有一個膨脹層,由於膨脹層受熱膨脹,使地殼裂開,解釋了一些深大斷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問題:無法解釋大規模擠壓褶皺,逆掩斷層的形成。而且膨脹性應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無發現。
脈動說
核心思想:由於地球內部冷熱交替,導致地殼周期性的振盪運動(脈動)受熱隆起,冷卻地區坳陷。存在問題:忽視了水平運動。同時沒有冷、熱交替的證據。
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說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導是致地殼運動的重要原因。核心思想:地質構造可分為走向東西向的緯向構造帶。走向南北向的經向構造帶。當地球自轉加快時,由於離心力作用,地殼物質向赤道集中,相當於受到南北向的擠壓,形成緯(東西向)構造帶。相反地球自轉減慢時,地殼物質從赤道向兩極擴散,形成經向(南北向)構造帶。
地幔對流說
板塊構造理論所暢導的,最早由英國的霍爾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質熱對流,帶動馱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運動。存在問題:地幔物質能否熱對流?對流的范圍和規模有多大?
簡而言之,這些觀點只分析到了部分情況並沒能分析到全部。以上這些觀點長期共存正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沒有找到真正的造山運動和海底擴張的原因。如果找到了,就不可能有多個相互矛盾的理論共存。
發現歷史
地球表層的大規模移動
傳統地質學最早發現了地球表層的垂直升降運動,證據是在高山上發現海相的沉積岩,並且有海中特有的貝類化石。這表明某些大陸地區的地殼在過去的地質年代中曾經是海洋。地質學中有所謂海進和海退之說,表明局部地殼是有升降變化的。但是傳統地質學否認地球表層曾有過大尺度的水平運動。地殼運動20世紀60年代以後總結了一系列的地學研究成果,證明地球表層在地球的歷史中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陸的相對位置曾有過顯著的變化。最主要的證據是:①全球地震帶勾畫出6大板塊的輪廓,證明地球表層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塊。②古地磁學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陸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極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據各大陸不同地質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繪制的極移曲線,在近代趨向重合於今地磁極位置。③大洋中脊兩側的磁異常條帶,表明海底地殼在不斷從中脊向兩側擴張,各板塊所負載的大陸岩石圈隨之發生水平漂移。
地球表層的垂直運動
由於6大板塊和其他小板塊的互相鑲嵌式拼合,板塊的水平向移動必然在板塊邊界和板塊內部產生次生的豎直向運動:①板塊消減帶上海洋板塊向地幔中以一定傾角下沉;②相鄰的大陸板塊邊緣受消減運動的影響有牽連地下沉,地震時產生回跳;③大陸內部由於橫向的推擠壓力產生地殼的抬升或岩石圈的加厚,地質上產生岩層的褶皺,形成山脈和河谷。
另外,由於地幔物質的上涌在某些地區的岩石圈中可能產生拉伸的張應力,形成張性的裂谷或斷陷盆地。從地殼均衡的方面說,地球表層的豎直向運動從根本上還受著地球重力的制約。
外力對地殼的改造
外力地質作用指的是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等。1、風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環境下,由於氣溫、空氣、水及生物等作用,使地殼中的岩石、礦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壞的地質作用。風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變得松軟或破碎。2、剝蝕作用是指地表的岩石和礦物,由於風化作用,可以使他們分解、破碎,在流水或風的作用下,將他們遠離原地的作用。剝蝕作用在地表十分常見,它塑造了地表千姿百態的地貌形態,如風蝕作用可以形成蘑菇石,流水剝蝕作用可以形成溝、谷等。3、由鬆散的沉積物變為固結的沉積岩的過程稱為成岩作用。各種沉積物最初都是鬆散的,在漫長的地質時期中,沉積物逐漸堆積,較新的沉積物覆蓋在較老的沉積物之上,沉積物逐漸加厚,早期沉積物深埋在下,由於上面的沉積物的壓力,下部沉積物逐漸被壓實;同時由於孔隙水的溶解和沉澱作用,使顆粒互相膠結在一起;而且部分顆粒發生重結晶。最後,鬆散的沉積物固結成為岩石。沉積物經過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稱為沉積岩。
『柒』 引起地表變化的原因有什麼
地球板塊運動和流水、風、冰川等外力作用
地表形態的變化,可從三個層回面加以說明。第一是全答球大地構造,以解釋全球海陸、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變化。一般通過板塊構造學說等全球構造理論加以說明。第二是區域大地構造,側重於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以解釋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過褶皺、斷層及其與地表形態的關系加以說明。第三是在大地構造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態,以說明地表形態的再變化。一般主要通過流水、風、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態加以說明。
『捌』 地質時期氣候的變化原因
有關各種時間尺度氣候變化的原因,有許多種假說。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以下五種:①天文學假說。認為天文因素的變化將引起氣候變化。如南斯拉夫數學家M.米蘭科維奇綜合了地球軌道的偏心率、黃道傾斜和歲差等天文因素可能出現的變化,計算出北緯45°~70°地帶60萬年以來夏季輻射量變化的曲線,並把輻射量變化換算為相應的緯度變化。計算的結果,同彭克建立的阿爾卑斯第四紀溫度變化的模型頗為一致。②大氣物理學假說。認為太陽輻射能的變化或大氣透明度(見大氣消光)的變化可以引起氣候變化。由於太陽活動強度的變化,使到達地球的總輻射能(包括電磁波和微粒流能量)發生變化。當輻射能減少時,地球上的氣溫下降,出現冰期。輻射能增加時,氣溫升高,進入間冰期。另一種設想是,由於地球上的火山有明顯的靜止期和活動期,由此引起大氣透明度變化,從而導致氣候變化。例如火山爆發時噴出大量的熔岩、煙塵和各種氣體,在平流層內形成灰塵幕,影響著大氣的透明度,使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減少,氣溫降低。一次火山大爆發可影響其後10~15年的氣候,如果火山頻繁爆發,灰塵幕的累積效應可導致氣候趨冷。③地質地理學假說。認為極點的移動、海陸分布的變遷和地質構造運動等,可以引起氣候變化。其中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氣候變化,最為人注意。依此觀點,任何地方溫度的降低和冰川的積累,都是由於該塊大陸漂移到較高緯度所造成的。例如科倫坡現在位於北緯7°附近,屬於熱帶氣候,但在石炭紀它位於南緯82°附近,故出現過極地氣候。又如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現在位於北緯79°附近,為極地氣候,但在石炭紀它卻位於北緯24°,為熱帶氣候。
『玖』 地殼的變動是什麼原因
(一)收縮說: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體,逐漸冷卻。冷卻是從外表開始的。地殼最先冷卻形成,而後地球內部逐漸冷卻收縮後,體積變小,這時地殼就顯得過大而發生褶皺。(如同干蘋果一樣,外皮皺)。存在問題:按這種理論,地殼上的褶皺分布應是隨機的,但實事上褶皺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說明地球並非由熱變冷卻。否定了收縮論的觀點。
(二)膨脹說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溫的時期,同時在地殼下部有一個膨脹層,由於膨脹層受熱膨脹,使地殼裂開,解釋了一些深大斷裂、洋脊、裂谷的成因。存在問題:無法解釋大規模擠壓褶皺,逆掩斷層的形成。而且膨脹性應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無發現。
(三)脈動說
核心思想:由於地球內部冷熱交替,導致地殼周期性的振盪運動(脈動)受熱隆起,冷卻地區坳陷。存在問題:忽視了水平運動。同時沒有冷、熱交替的證據。
(四)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說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導是致地殼運動的重要原因。核心思想:地質構造可分為走向東西向的緯向構造帶。走向南北向的經向構造帶。當地球自轉加快時,由於離心力作用,地殼物質向赤道集中,相當於受到南北向的擠壓,形成緯(東西向)構造帶。相反地球自轉減慢時,地殼物質從赤道向兩極擴散,形成經向(南北向)構造帶。
(五)地幔對流說
板塊構造理論所暢導的,最早由英國的霍爾姆斯提出。核心思想:地幔物質熱對流,帶動馱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運動。存在問題:地幔物質能否熱對流?對流的范圍和規模有多大?以上這些論點我就不詳細評述了,簡而言之,這些觀點只分析到了部分情況並沒能分析到全部。以上這些觀點長期共存正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沒有找到真正的造山運動和海底擴張的原因。如果找到了,就不可能有多個相互矛盾的理論共存。希望本文的出現能結束混亂的局面
『拾』 地質構造的產生原因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 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原理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應力場在變化多端的地應力條件下,形成了擠壓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類構造型式,交織成一幅復雜多變的應變圖象。
其特點是:
(1)地質構造屬板內構造,構造的主體為薄皮構造。
(2)變形不十分強烈,在貴州發育最完整、最廣泛的構造樣式是侏羅山式褶皺帶。
都勻運動:原地礦部第八普查大隊(1980)命名,系指發生在貴州中部及南部,奧陶紀末到志留紀初之間的一次地殼運動。
該運動的表現是:
在畢節-遵義-湄潭-銅仁連線與貴陽-施秉聯線之間的貴州中部地區,普遍缺失上奧陶統中上部,下志留統中上部與下伏奧陶系不同層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區如貴陽烏當附近可見到志留系底部的礫岩層或含礫粘土岩嵌覆於呈數米起伏的間斷面上。在黔南地區下志留統中部超覆於奧陶系的不同層位之上,其間缺失地層達數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見底礫岩,部分地區見風化殼。這是一次大面積的抬升運動。
獨山抬升:王約1994年命名,系指獨山地區中泥盆統獨山組雞窩寨段與下伏宋家橋段之間的抬升運動。在該區獨山組雞窩寨段之底有風化殘積的褐鐵礦層,其上為底礫岩。另外,根據遺跡化石組合在區域上的對比,可以確認獨山組宋家橋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風化剝蝕。雞窩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獨山組宋家橋段沉積之後,地殼有一次極為廣泛而明顯的上升運動。
黔桂運動:趙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廣西棲霞組與馬坪組之間的假整合。在貴州除部分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馬坪組與其上覆的梁山組、棲霞組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據我國最新公布的地質年表,這次運動發生在中、下二疊統之間。
碧痕運動:林樹基(1994)命名。命名地點在晴隆碧痕營。在那裡早更新世早期地層(如坪地組)發生了明顯的褶曲和斷層,地層傾角局部達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積沒有變形。林樹基將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積發生變形的構造運動稱為碧痕運動。從已有資料分析,它大致發生在距今約150~120萬年前。是貴州地區晚新生代時期發生最激烈的構造運動,大致與雲南的"元謀運動"對比。這場運動開始了貴州地殼大幅度整體性自西向東掀斜隆升的新時期。
侏羅山式褶皺帶:侏羅山式褶皺帶的特點是背斜和向斜的變形強度不同,較緊閉的褶皺和較開闊的褶皺相間並列,代表性的構造是隔擋式與隔槽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帶占據了貴州揚子陸塊的大部份,捲入褶皺帶的地層從中元古界至中生界。雖褶皺樣式多樣,但以隔槽式褶皺最為發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緊密向斜和平緩背斜相間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廣大范圍內,普遍發育有與褶皺軸(主要是背斜軸)平行的沖斷層,與上述褶皺一起構成褶皺-推覆構造。沖斷面產狀一般較為平緩,有時出現飛來峰或構造窗;有的則形成雙重構造或疊瓦狀沖斷岩片。另外,區內另一類重要斷層是與上述褶皺和沖斷層斜交的走滑(平移)斷層,它與前述的沖斷層構成復雜的斷裂網路。此外,在侏羅山式褶皺帶的一些大斷裂傍側,還發育了小型拉伸構造-箕狀斷裂,常表現為半地塹盆地,其中堆積的晚白堊世磨拉石已發生輕微變形,這顯然是喜山運動的表現。四川盆地邊緣平緩開闊褶皺帶:屬四川盆地南部邊緣,涉及范圍僅限於我省赤水和習水兩市(縣)。區內構造變形較微弱,地層產狀一般平緩,有的甚至水平,褶皺作用極其緩慢,主要由晚三疊世晚期至晚白堊世陸相碎屑地層組成的褶皺一般開闊,其型式以橫彎頂薄者為主,僅有一些規模不大的舒緩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東西向分布。斷裂構造亦不發育,僅有一些小型的正斷層。據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資料,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上述構造變形顯然是穩定克拉通上部的蓋層褶皺,屬前陸盆地的類日爾曼型褶皺。南盤江造山褶皺帶:南盤江地區屬華南活動帶的西南段。捲入這個帶的地層為上古生界至中生界,其中以中上三疊統的陸源碎屑復理式最引人注目。主期構造線呈NW-NWW向,為緊密的褶皺和沖斷層。分布最廣的中上三疊統陸源碎屑岩,構造變形強烈。常見連續線性緊密褶皺,區域性板劈理發育,並有復雜的中小型構造,如大型平卧褶皺、同斜褶皺、扇形褶皺和尖楞褶皺也屢見不鮮,且十分壯觀。值得指出的是,本區三疊系的變形不同於一般簡單的劈理直立褶皺。由於這套地層的岩性較為復雜,從而形成復合的褶皺樣式,不僅包括無劈理和少劈理的同心-等厚-箱狀褶皺,而且還有同劈理的尖棱褶皺,以及它們之間的過渡類型;伴隨褶皺劈理、板劈理還出現折射劈理;褶皺紐扭的傾伏角在不同部位也是有變化的、這些表明南盤江地區的褶皺雖屬造山型褶皺,但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江南基底褶皺-沖斷帶:鎮遠-凱里-三都連線東南的黔東南地區是雪峰山區的一部分,在那裡前寒武系淺變質岩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傳統觀點認為:這里是一個前寒武紀以來長期存在的古陸,稱為"雪峰古陸"(即江古陸的西南段)。研究表明:"雪峰古陸"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並不存在。加里東運動,使該區褶皺成山並與揚子陸塊焊接在一起。並上升成陸(正因為如此,部分地質學家把雪峰山區視為加里東期江南造山帶的一部份),但當時該區並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古陸,而是整個上揚子古陸的一部份。很快海水再次進入本區,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的大部份時間仍位於海水之下,但不時的露出地表。三疊紀末期的印支動動,使雪峰地區成為陸地,結束了該區的海相沉積。燕山期朝向北西疊瓦逆沖作用,使該帶前寒武系大面積成片出露,帶內以基底捲入變形、廣泛發育劈理、出現雙沖構造等較深層次變形為特徵。本帶的西緣為一系列傾向南東向北西凸出的弧形逆沖斷層。在凱里以南的舟溪,下江群推掩到二疊系之上,使整個向斜的東南翼被蓋住。同一前緣斷層在玉屏見到由下寒武統組成的飛來峰。與此相類似,在帶的內部與前者平行排列的革東斷層也被以寒武系為核部的三穗向斜掩覆。這些材料表明本帶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水平收縮。野外觀察表明,疊瓦狀逆沖活動發生在晚白惡世以前。根據不同時代內部沉積相帶分布及與周圍的對比和隆起帶前緣主幹斷裂逆沖量的估算,雪峰隆起是一個淮原地體,其位移距離不超過幾十公里。總的看來,本帶是一個被燕山期疊瓦逆沖作用破壞和改造了加里東期的造山帶。六盤水斷陷盆地:系指在晚古生代期間,在峨眉地裂的影響下,沿現今的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向展布的一個槽形斷陷盆地。盆地的兩側分別受紫雲一埡都同沉積斷裂及威寧-水城同沉積斷裂控制,在盆地內,泥盆系、石炭系及中下二疊統為深水沉積的暗色碳酸鹽岩、泥岩和硅質岩,以含浮游生物為主。盆地兩側的相應地層由富含底棲生物化石的淺色碳酸鹽岩組成。該槽形盆地夭折於晚二疊世,據物探資料,沿該北西向的槽形盆地分布區內有隱伏的火山岩體分布。斷陷盆地的邊緣不僅控制著泥盆系、石炭系的鉛鋅礦及熱液菱鐵礦的分布,而且還控制著燕山期形成的北西向變形帶的分布。貴州西部北西向變形帶(又稱水城-紫雲變形帶):系指展布在威寧、水城、六枝、鎮寧等地,呈北西向延伸的大型變形帶。該帶長約250km,寬約20~50km,總體走向北50°西-南50°東。它由上古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組成的一系列倒轉褶皺及逆沖斷層構成,但在不同的地段其組合方式不同。如在沙子溝-六馬段,褶皺倒向及逆沖方向一律向南西;在黃果樹-小尖段褶皺和逆沖斷層組成對沖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北西向變形帶除具擠壓特徵外,還顯示出左行走滑的特點。雷公山過渡性剪切帶:系指在台江、雷山、三都等地發育的地殼中深層次(10-15km)的脆韌性或韌脆性的強變形帶,帶內以剪切變形為主。據朱艾林等(1998)研究,該過渡性剪切帶在宏觀上表現為一系列呈NE30°-50°延伸,相互平行雁形排列的劈理密集帶,並發育有剪切褶皺、剪切透鏡體、S-C構造、拉伸線理、順層掩卧褶皺、無根狀褶皺、鞘褶皺等。在微觀上以剪切變形為主,礦物成分發生相應變化,產生糜棱岩化岩石。另外,剪切帶與圍岩彼此過渡,二者之間無明顯界線。該區的剪切帶主要發育在綠片岩相的絹雲母板岩、粉砂質板岩、凝灰質板岩為主的岩石中。原岩的泥質、凝灰質成分較重,礦物粒度較小,經較強的擠壓剪切作用,雖有塑性變形現象,但並無明顯的研磨作用和變細作用。這種保存較好原岩特徵,無粒度明顯減小,出現在狹窄地帶內具劈理密集和流動構造的岩石稱糜棱岩化岩石。據有關測試資料,該過渡性剪切帶形成於加里東期,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溫度>350°C,形成的圍壓在364-390Mpa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