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樣子的地質結構容易塌陷

什麼樣子的地質結構容易塌陷

發布時間: 2021-01-22 11:40:18

⑴ 容易形成崩塌的地質構造

裂縫將山體分離、隔開,最有利於崩塌的形成。坡體中的裂隙越發育、越容易產生崩回塌。陡峭答山坡上被裂縫分開的石塊有的規模很大,有的只是陡坡上的一塊孤石,這些都是容易發生崩塌的危岩體。危岩體受到震動或暴雨影響,容易從陡峭的山坡上墜落下來形成崩塌,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地質災害避險自救科普讀物

被多組裂縫分割形成的危岩體

⑵ 地質坍塌是什麼原因

塌陷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與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通常采礦,地下溶洞等都可能會造成塌陷。比如煤礦開采,把地下采空了,就有可能出現塌陷情況。

⑶ 唐山市的地質結構有人說很不穩定,斷裂帶,岩溶洞,采空塌陷區,這些都是真的嗎誰有第一手的物探資料

物探資料抄是機密資料,不會襲公開的,在這你是看不到的。
唐山地區北部靠近燕山山脈,南部處於渤海灣盆地,大地構造上瀕臨燕山造山帶和渤海灣盆地沉降帶,是地質活動較多、地質遺跡較為多樣、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唐山地區地貌上為山地-丘陵-第四紀沖積平原,沿海地區坐落在灤河三角洲上,在地質上,渤海灣盆地為一處斷陷-坳陷盆地,第四系沉積物下面的古老地層普遍發育斷層,唐山地震也是由於斷裂帶的活動引起的。唐山是重工業城市,煤、鐵資源豐富,地下採煤造成的采空區的確存在,而且由於唐山的採煤歷史很長,地下采空區面積較大,老唐山火車站改線就是因為地下有煤(壓煤)加上老站地處采空區。岩溶在唐山也發育,唐山地區發育寒武系碳酸鹽岩(長山組、鳳山組)和奧陶系石灰岩(冶里組、亮甲山組),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容易形成岩溶(喀斯特)地貌。

⑷ 什麼是地質災害,什麼原因會造成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發生的前兆:1、泉水復活;2、土體上隆;3、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4、坍塌和鬆弛;5、變形發生突變;6、裂縫急劇擴張;7、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泥石流的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1、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於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岩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岩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於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鬆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動過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於滑坡後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後其高陡的後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2、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後,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它們包括岩性構造、地形地貌、土層植被、水文條件、氣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塊與水體組合在一起並沿一定的溝床運(流)動的流動體,那麼其形成就要具備三項條件,即水體、固體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溝谷,三者缺一不可。水體主要源自暴雨、水庫潰決、冰雪融化等。固體碎屑物來自於山體崩塌、滑坡、岩石表層剝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及由人類經濟活動,如濫伐山林、開礦築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條件則是自然界經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1)地表水在溝谷的中上段侵潤沖蝕溝床物質,隨沖蝕強度加大,溝內某些薄弱段塊石等固體物松動、失穩,被猛烈掀揭、鏟刮,並與水流攪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層在暴雨的浸潤擊打下,土體失穩,沿斜坡下滑並與水體混合,侵蝕下切而形成懸掛於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區農民常稱之為「水鼓」、「龍扒掌」。 (3)溝源崩、滑坡土體觸發溝床物質活動形成泥石流。既崩、滑體便發生潰決,強烈沖擊並帶動溝床固體碎屑物的活動而形成泥石流。

⑸ 哪些原因會造成路面塌陷應該怎樣去預防呢

路面塌陷的成因很多,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選取針對性的措施去預防。(按照題主的評論,試著補充一些預防措施。個人認為預防措施主要還是做事前控制,目的是防患於未然,即不讓它塌。而一旦出現塌陷就不是預防的概念了,而是維修。)回答之前,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澄清一下路面塌陷和路面沉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路面塌陷我認為,主要是由於路面結構下部出現空洞或路側發生滑移,導致下部結構對路面和車輛的支撐力不足而產生的、道路中間或路側邊坡出現大面積坍塌。(其主要受路面結構之外的因素影響)1.城市道路以前者病害(道路中間坍塌)為主。由於城市道路地表以下有很多管道和管線,在由於某些原因而導致對上部路面結構支撐力不足時,很容易出現塌陷。主要包括:地表以下的管道損壞、地底隧道或通道的支撐結構受損、管道回填土遇水後承載能力降低等等。預防措施要對症下葯,要盡量避免各種支撐結構的破壞和防止水分侵入回填土。主要預防措施:(1)一定要避免水分侵入各種管道的回填土層。要做好事前預防控制。一旦發現水分遺漏,必須封路進行維修。(2)管道或通道的支撐結構要定期維護和檢查。現在的檢查手段很先進了,用探地雷達就可以定性的看出路面結構內部的空洞。2.我國的公路出現路面坍塌,主要以後者病害表現為主,即路側邊坡坍塌,常發生在填方路段。主要是由於填方路基受雨水沖刷、地下水位升高浸泡、承受的車輛荷載加重或遇到其他地質災害等出現了失穩所致。預防措施應在設計階段就做好邊坡土質的調查,並應通過計算確定是否需要設置擋土牆等措施。

主要預防措施:(1)設計階段應該對填方路段、特別是高填方路段做好工程地質調查,針對當地土質進行路基填築土的材料設計,如果不滿足設計要求的話,應更換填土或摻加固化劑等材料改善路基強度。(2)高填方路段要做滑坡驗算,要保證最不利季節時也無滑坡危險。(3)做好排水設計。地下水位較高時,路面結構內部應設置排水結構層。路基邊溝、截水溝等排水設施要設計合理,最大化保護路基。路面沉陷路面沉陷有別於路面塌陷,主要是由於路面結構層的問題而導致的,病害為路面局部發生明顯的豎向位移,路面成波浪狀或沉陷。如:路基的不均勻沉陷導致其上整個路面結構層沉陷、水泥路面基層頂面受到沖刷導致板底脫空最終產生面板沉陷等等。預防的話,還是應該從設計、施工、養護等角度入手採取必要的措施。主要預防措施:(1)設計階段的道路選線應盡量避免軟弱地基路段(如水田、魚塘、軟土路基等)、高填方路段、地下水位較高路段。如必須經過上述路段時,應通過土質調查後確定是否需要對原狀土做回填處理。總之要保證路基的強度達到規范要求。(2)施工時要保證路基土各層的含水量和壓實度達到要求,質量評定為優良,遇到不合格問題應及時處理。(3)路基施工後最好能放置一段時間,盡量使其完成工後沉降。(4)運營公司或公路管理部門應及時對路面的裂縫類病害進行修補,避免水分滲入路面結構內部對路面結構層造成沖刷而出現脫空。(5)道路排水設施應定期檢查和清淤,保證排水通暢,不至於浸泡路基或路面結構層。

⑹ 產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地質條件及人為要素有哪些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蓋在溶蝕洞穴之上的鬆散土體,在外動力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的突發性地面變形破壞,其結果多形成圓錐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變形破壞的主要類型,多發生於碳酸鹽岩、鈣質碎屑岩和鹽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區。激發塌陷活動的直接誘因除降雨、洪水、乾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與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動等人為因素密切相關,而後者往往規模大、突發性強、危害也就大。岩溶地面塌陷發現於碳酸鹽岩分布區,其形成受到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
1. 可溶岩及岩溶發育程度
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質基礎,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則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間條件。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發生在覆蓋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區,部分發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區。
溶穴的發育和分布受岩溶發育條件的制約,一般主要沿構造斷裂破碎帶、褶皺軸部張裂隙發育帶、質純層厚的可溶岩分布地段、與非可溶岩接觸地帶分布。岩溶的發育程度和岩溶洞穴的開啟程度,是決定岩溶地面塌陷的直接因素,可溶岩洞穴和裂隙一方面造成岩體結構的不完整,形成局部的不穩定;另一方面為容納陷落物質和地下水的強烈運動提供了充分的空間條件。一般情況下,岩溶越發育,溶穴的開啟性越好,洞穴的規模越大,則岩溶地面塌陷也越嚴重。
2. 覆蓋層厚度、結構和性質
鬆散破碎的蓋層是塌陷體的主要組成部分,由基岩構造成的塌陷體在重力作用下沿溶洞、管道頂板陷落而成的塌陷為基岩塌陷。塌陷體物質主要為第四系鬆散沉積物所形成的塌陷叫土層塌陷。據南方十省區統計,土層塌陷占塌陷總數的96.7%。
3. 地下水運動
地下水運動是塌陷產生的動力條件——主要動力。地下水的流動及其水動力條件的改變是岩溶塌陷形成的最重要動力因素,地下水徑流集中和強烈的地帶,最易產生塌陷,這些地帶有:
(1)岩溶地下水的主徑流帶;
(2)岩溶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帶;
(3)地下水位埋藏淺、變幅大的地帶(地段);
(4)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段;
(5)雙層(上為孔隙、下為岩溶)含水介質分布的地段,或地下水位急劇變化的地段;
(6)地下水與地表水轉移密切的地段。
地下水位急劇變化帶是塌陷產生的敏感區,水動力條件的改變是產生塌陷的主要觸發因素。
水動力條件發生急劇變化的原因主要有降雨、水庫蓄水、井下充水、灌溉滲漏、嚴重乾旱、礦井排水、強烈抽水等。
此外,地震、附加荷載、人為排放的酸鹼廢液對可溶岩的強烈溶蝕等均可誘發岩溶地面塌陷。

⑺ 什麼樣的地質容易形成泥石流、滑坡、地震。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有陡峭便於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上游堆積有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
地形地貌條件: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降大,流城形狀便於水流匯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為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堆積物有堆積場所。

產生滑坡的主要條件:一是地質條件與地貌條件;二是內外營力(動力)和人為作用的影響。第一個條件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岩土類型:岩土體是產生滑坡的物質基礎。一般說,各類岩、土都有可能構成滑坡體,其中結構鬆散,抗剪強度和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能發生變化的岩、土,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粘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 (2)地質構造條件:組成斜坡的岩、土體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有可能向下滑動的條件。同時、構造面又為降雨等水流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種節理、裂隙、層面、斷層發育的斜坡、特別是當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傾角構造面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育時,最易發生滑坡。 (3)地形地貌條件:只有處於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斜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的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度,小於45度,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活動,在滑坡形成中起著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軟化岩、土,降低岩、土體的強度,產生動水壓力和孔隙水壓力,潛蝕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對透水岩層產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對滑面(帶)的軟化作用和降低強度的作用最突出。

地震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搖地動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⑻ [工程地質] 崩塌形成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崩塌產生的條件:
1、地貌條件:崩塌多產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專般坡屬度大於55°、高度大於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緩。
2、岩性條件:堅硬岩層多組成高陡山坡,在節理裂隙發育、岩體破碎的情況下易產生 崩塌。
3、構造條件:當岩體中各種軟弱結構面的組合位置處於下列最不利的情況時易發生崩塌:
(1)當岩層傾向山坡、傾角大於45°而小於自然坡度時;
(2)當岩層發育有多組節理,且一組節理傾向山坡、傾角為25~65°時;
(3)當二組與山坡走向斜交的節理(X形節理),組成傾向坡腳的楔形體時;
(4)當節理面呈弧形彎曲的光滑面或山坡上方不遠有斷層破碎帶存在時;
(5)在岩漿岩侵入接觸帶附近的破碎帶或變質岩中片理片麻構造發育的地段,風化後形成軟弱結構面,容易導致崩塌的產生。
4、此外晝夜的溫差、季節的溫度變化,促使岩石風化;地表水的沖刷、溶解和軟化裂隙充填物形成軟弱面,或水的滲透增加靜水壓力;強烈地震以及人類工程活動中的爆破、邊坡開挖過高過陡,破壞了山體平衡,都會促使崩塌的發生。

⑼ 常見地質災害有哪些 常見的地質結構有哪些

常見的抄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熱害等.
地質構造是地殼中的岩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主要的地質構造有:
1.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斷層:包括地壘和地塹!

⑽  地面塌陷勘查中解決的主要地質問題

4.2.1勘查的基本要求

4.2.1.1查明塌陷區自然地理條件及地質環境

(1)氣象要素:多年平均降雨量、月降雨量分配及雨季降雨量特徵,一次最大降雨量及暴雨特徵等;

(2)水文要素:地表溪河年總徑流量及其分配,平均流量及最大流量,洪、枯、平水期水位高程和變幅;

(3)地質環境要素

a.地形和地貌類型的特徵和分布;

b.地層岩性和地質構造,第四系沉積物的成因類型、沉積層序和岩性結構及其分布;可溶岩的層位、岩性、結構、產狀及其與非可溶岩的接觸關系,劃分岩溶層組類型;基岩面的起伏形態。隱伏的溶溝、溶槽、窪地、漏斗、槽谷等岩溶形態的分布與特徵;斷裂破碎帶的產狀、規模、構造岩結構特徵與膠結程度;土洞的發育和分布特徵。塌陷區場地地震裂度、震害特徵等;

c.含水層類型、特徵及分布,地下水流場特徵,地下水的出露條件及其流量與水位動態特徵,含水層之間及與附近地表水體的水力聯系。

4.2.1.2查明塌陷發育史、發育現狀及其形成條件

(1)古、老塌陷及有關現象的遺跡;

(2)塌陷的形態特徵與分布范圍;

(3)塌陷區地質結構特徵與水動力條件,可溶岩的岩溶層組類型與岩溶發育程度,第四系覆蓋層的岩性結構與厚度,各類土的工程地質性狀、水化學性質及其空間變化規律,地下水類型與埋深及其動態特徵等。

4.2.1.3確定塌陷發育的動力因素,研究其動態特徵及其與塌陷的相關關系,研究塌陷的變形破壞機制

4.2.1.4評價塌陷區的穩定性,預測其發展趨勢,確定塌陷的危害性

4.2.1.5若為黃土塌陷,應查明黃土的工程地質特徵及水理性質

4.2.2地球物理勘查解決的主要地質問題

(1)第四系覆蓋層的岩性、厚度及分布,古河道、埋藏窪地、漏斗、槽谷的分布范圍;

(2)查明基岩埋深及基岩面的起伏形態;

(3)查明隱伏斷裂的產狀、規模及破碎帶特徵;

(4)查明采空區、土洞、岩溶洞隙、地下河管道及岩溶發育帶的埋藏條件、形態規模、空間分布和充填特徵;

(5)查明岩土松動帶的分布范圍、岩性的完整性及彈性力學參數;

(6)查明地下水的流向及流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