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我國地質環境有哪些性質

我國地質環境有哪些性質

發布時間: 2021-01-22 11:17:50

A. 岩體在地質和力學特徵方面與岩石相比有何主要區別

岩體是由多種岩石組成的!岩體的力學性質是由組成岩體的岩石性質和其結構面決定的!岩石的力學性質則是由岩石形成中的排列結構,軸系決定的!

B. 重要環境地質指標釋義

一、地表特徵

名稱:地表特徵

簡介:地表特徵指標主要測量或監測地表植被的變化及地表面的裸露程度。為衡量草地退化的最為直觀的指標之一。一般來說,草地退化的過程是:草地的茂盛程度降低,逐漸稀疏,高度呈下降趨勢,耐旱型植物開始逐漸占優勢,退化到一定程度,地表的裸露程度不斷增加,造成土地沙化、鹽漬化等。

意義: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態系統的退化,其後果表現在各個方面。最直接、最易為人們看到的是草地植被的變化。嚴重退化的草地,其植物群落的高度,蓋度明顯下降,據調查,羊草的高度從45cm降到7cm,其蓋度即從30%降到10%,而大針茅的高度由27cm降到3cm,蓋度由5%降到0%,所以退化的草原最顯著的後果是植被的矮化。此後,生產力也大大下降,生物量只有原生植被的40%左右。

植被變化的另一個表現是植物群落組成的變化,在家畜的過度啃食條件下,不耐牧的植物顯著減少,而耐牧的植物則被保存下來,其結果導致退化草地由低適口性的植物所組成,這也就是為什麼退化草場的最終類型都可能是由耐旱耐牧的植物所組成的原因。在內蒙古典型草原,草原退化後,植物主要由冷蒿、星毛委陵菜構成。

地表植被的分布是反映草地退化最為直觀的指標之一,通過統計一個地區草地植被的覆蓋度、高度和產草量等參數,可以很好地衡量這個地區的草地退化情況。另外一些標志著某類草地植被類型出現的特徵種植物或標志草地出現退化具有指示意義的植物種,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人為或自然原因: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綜合作用。

適用環境:適合於處在退化過程中草原地區。

監測場地類型:已出現不同程度植被退化、地表裸露的退化地區。

空間尺度:塊段至景觀/中尺度至區域尺度。

測量方法:採用面積統計的方法進行測量。方法是隨機量取一定面積的地塊,分別計算其中草地面積與非草地面積占其總面積的百分率。

測量頻率:1~2年。

數據與監測的局限性:在進行指標參數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會有部分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仝川(2000)根據地被物明顯減少、地被物消失以及表土裸露,甚至出現鹽鹼斑為臨界值,將草地退化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個等級。李博(1997)以地被物明顯減少、地被物消失、地表裸露、呈現裸地或鹽鹼斑為臨界值,劃分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度退化4個等級。我國現行的國家標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其中也包括對地表特徵的監測參數(見表4-7)。

可能的臨界值:對於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和草地鹽漬化,浮沙堆積面積占草地面積相對百分數的增加率、鹽鹼斑面積占草地面積相對百分數的增加率2個參數有不同的臨界值。

生態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李博.中國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對策.中國農業科學,1997(6):1-9.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

仝川.草地退化指數的研究.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5):508-512.

其他資料來源:農林牧、環保等相關部門。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和草地鹽漬化。

總體評價:可用於測量和監測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和草地鹽漬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二、土壤理化性質

名稱:土壤理化性質

簡介:土壤理化性質包括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化學特性。物理特性包括土壤結構、土壤質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化學特性包括酸鹼度(pH值)、含鹽量等。

意義:土壤的物理特性主要指土壤溫度、水分含量及土壤質地和結構等。土溫是太陽輻射和地理活動的共同結果。不同類型土壤有不同的熱容量和導熱率,因而表現出相對太陽輻射變化的不同滯後現象。這種土溫對地面氣溫的滯後現象對植物有利,影響植物種子萌發與出苗,制約土壤鹽分的溶解、氣體交換與水分蒸發、有機物分解與轉化。較高的土溫有利於土壤微生物活動,促進土壤營養分解和植物生長。土壤水分直接影響各種鹽類溶解、物質轉化、有機物分解。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植物代謝需要,會產生旱災,同時好氣性微生物氧化作用加強,有機質消耗加劇。水分過多使營養物流失,還引起嫌氣性微生物缺氧分解,產生大量還原物和有機酸,抑制植物根系生長。土壤中空氣含量和成分也影響土壤生物的生長狀況,土壤結構決定其通氣度,其中CO2含量與土壤有機物含量直接相關,土壤CO2直接參與植物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土壤的質地、結構和土壤的水分空氣和溫度狀況密切相關,並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植物和土壤動物的生活。沙土類土壤黏性小,氣孔多,通氣透水性強,蓄水和保肥能力差,土壤溫度變化劇烈;黏土類土壤的質地黏重,結構緊密,保水保肥能力強,但孔隙小,通氣透水性差,濕時黏干時硬;壤土類土壤的質地比較均勻,土壤既不太松又不太黏,通氣透水性能良好且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

土壤化學特性主要包括酸鹼度(pH值)、含鹽量等。土壤酸鹼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學性質,因為它是土壤各種化學性質的綜合反映,對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土壤有機質的合成和分解、各種營養元素的轉化和釋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動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土壤酸鹼度(pH值)間接影響生物對礦質營養的利用,它通過影響微生物的活動和礦質養分的溶解度進而影響養分的有效性。對一般植物而言,土壤pH=6~7時養分的溶解度最高,最適宜植物生長。在強鹼性土壤中容易發生鐵、硼、銅、錳、鋅等的不足;在酸性土壤中則易發生磷、鉀、鈣、鎂的不足。

人為或自然原因:人為/自然因素綜合作用。

適用環境:適用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地類型。

監測場地類型:適合在有較厚第四系堆積層的草原地區監測。

空間尺度:適宜在小-中尺度的區域進行測量與監測。

測量方法:土壤理化性質包括土壤結構、土壤質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酸鹼度(pH值)、土壤含鹽量等。

(1)土壤結構:是指土壤顆粒(包括團聚體)的排列與組合形式。土壤結構是成土過程或利用過程中由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狀可分為塊狀、片狀和柱狀3大類型;按其大小、發育程度和穩定性等,再分為團粒、團塊、塊狀、棱塊狀、稜柱狀、柱狀和片狀等結構。其測量方法主要採用野外直接描述測定。

(2)土壤質地:土壤質地即土壤機械組成,是指土壤中各級土粒含量的相對比例及其所表現的土壤砂粘性質。可劃分為3大質地類型,即沙土類、壤土類和粘土類。可採用野外直接描述測定和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2種方法。

野外直接描述測定方法:根據土壤中砂粒、粉粒和黏粒三級含量,並參考礫石量,可劃分為3大質地類型,即沙土類、壤土類和粘土類。各種土壤質地如下:

沙土:干土塊不用力即可用手指壓碎,肉眼可看出是沙粒,在手指上摩擦時,可發出沙沙聲。抓一把沙用手捏緊,沙粒即行下瀉,愈緊握下瀉愈快。濕時不能揉成球,或在水分較多時,能揉成球或粗條狀,但都有裂縫。膠結力弱,用力即碎。

沙壤土:干土塊不用力即可用手指壓碎,用小刀在其上刻劃有條紋,痕跡不整,肉眼可見單粒,摩擦時也有沙沙聲。濕土可揉成球,亦可搓成圓條。

粉沙壤土:干土塊壓碎用力較大,用小刀刻劃,痕跡較沙壤土明顯,但邊緣破碎不齊。干摩擦時仍有沙沙聲。濕土可搓成球,稍用力也致散開,有一定可塑性,可揉成圓條,粗約3毫米,手持一段,即破碎為數段。

壤土:干土塊壓碎時必須用相當大的力量,用刀刻劃,刀痕粗糙,唯邊緣稍平整,濕土可揉成細圓條狀,彎成直徑2~3cm的小圓圈時,既出現裂縫折斷。

粉沙粘壤土—粘壤:干土塊用手指不能壓碎,用刀刻劃痕跡較小,濕土用力較大也可搓成球,手揉時,不費力即可揉成粗為1.5~2mm細條,也可變成直徑為2cm的圓環,壓扁圓環時,其外圈部分發生裂縫,可塑性較大,可用兩指搓成扁平的光面,光滑面較粗糙,不顯光亮。很濕的土置於二手指間,再抬手指,粘著力不強,有稜角.

粘土:干土塊堅硬,手指壓不碎,濕土可揉成球或細條,但仍會有裂縫,手揉時較費力。干土加水不能很快浸潤,粘性大,很濕的土置於二指間粘力較大,有粘膠的感覺。土壤壓成扁片時,表面光滑有反光。

重粘土:干土十分堅硬,以斧頭打始碎,土塊有白痕,並粘在斧上,濕土可塑性大,粘著力更強,搓成條或球均光滑,手指感覺細膩,塑性甚大,土壤壓成片時表面光滑有亮光。

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方法:採用篩分法,分析採集的土壤樣本的顆粒組成,按DT-82土工試驗規程進行命名。

(3)土壤含水量: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數量。一般是指土壤絕對含水量,即100g烘乾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稱土壤含水率。可採用野外直接描述測定和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2種方法。

野外直接描述測定方法:採用TDR水分測定儀測定。

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方法:採用烘乾稱重法。野外用環刀取樣並即時稱重,實驗室用恆溫箱對土壤樣本進行烘乾後稱重,由此計算土壤總量含水量。

(4)土壤容重:一定容積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烘乾後的重量與同容積水重的比值。它與包括孔隙的1立方厘米烘乾土的重量用克來表示的土壤容重,在數值上是相同的。採用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方法。

(5)土壤酸鹼度(pH值):又稱「土壤反應」。它是土壤溶液的酸鹼反應。主要取決於土壤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以pH值表示。可採用野外直接描述測定和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2種方法。

野外直接描述測定方法:採用土壤pH計測定。

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方法:採用電位測定法進行測定。

(6)土壤含鹽量:指土壤中鹽分的含量。採用野外采樣實驗室測定方法。

測量頻率:5~10年。

數據與監測的局限性:在指標參數的野外測定過程中,會受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另外實驗室分析數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陳有君、紅梅等(2004)研究過渾善達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狀況,結果表明植物的生長使根層土壤含水量下降,而且不同植物利用水的土層及利用土壤水的量不同。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植被影響著降水在土層中的分布及地表的蒸散條件,使土壤有效水向淺層分配。而降水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分配及入滲深度,決定著地表植被的生活型,從而影響地表植被的演替方向及頂級類型。

朱志梅、楊持等(2007)以內蒙古多倫縣為例,進行了草地退化對土壤理化性質質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草地退化的加劇:①土壤顆粒組成發生變化,黏粒含量趨於減少,砂粒增多。不同粒徑對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和保水保肥的貢獻不同,黏粒的減少抑制了土壤的膨脹、可塑性及離子交換等物理性質。②土壤含水量下降。上層(0~20cm)土壤含水量下降明顯,隨著沙漠化梯度的增加,表層土壤含水量下降速度加快,從而深層土壤含水量逐漸高於表層。③土壤容重呈上升趨勢。容重的增加必然影響土壤中水分和空氣的移動及植物根系的發育。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與草地退化也存在一定的關系,潛在階段深土層(30~50cm)的容重最小,而嚴重階段表土層(0~5cm)容重最小。④土壤有機質、C、N含量下降,方差分析顯示各沙漠化梯度間均差異極顯著。且土壤N的衰減要快於C。土壤C/N比呈增加趨勢,說明伴隨著土壤C,N的顯著下降,質地變粗,植物N素供應不足更為突出。⑤土壤容重與土壤全N,C及黏粒含量的相關分析表明,細顆粒物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容重減小,從而有助於提高土壤的穩定性,且5~10cm土層的性質表現突出。⑥土壤的顆粒組成狀況與土壤營養元素之間有著同增同減性,但黏粒與N的關系要密切於黏粒與C和C,N間的關系。因此,土壤中細顆粒物的減少會導致N素的衰減十分明顯,從而導致土壤穩定性降低。

可能的臨界值:對於草地退化,有土壤容重相對百分數的增加率的臨界值;對於草地沙化,有土壤質地>0.05mm粗砂粒含量相對百分數的增加率、<0.01mm物理性粘粒含量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的臨界值;對於草地鹽漬化,有土壤含鹽量、土壤酸鹼度的臨界值。

生態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其他可能的臨界值:一般含礦物質多而結構差的土壤(如砂土),土壤容積比重在1.4~1.7之間;含有機質多而結構好的土壤(如農業土壤),在1.1~1.4之間。土壤酸鹼度對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長影響很大,我國西北、北方不少土壤pH值大,南方紅壤pH值小。因此,可以種植和土壤酸鹼度相適應的作物和植物。如紅壤地區可種植喜酸的茶樹,而苜蓿的抗鹼能力強等。土壤酸鹼度對養分的有效性影響也很大,如中性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大;鹼性土壤中微量元素(錳、銅、鋅等)有效性差。在農業生產中應該注意土壤的酸鹼度,積極採取措施,加以調節。土壤pH=6~7時養分的溶解度最高,最適宜植物生長。另外土壤含鹽量超過0.3%,土壤便會發生鹽鹼化。

主要參考文獻:

陳有君,紅梅等.渾善達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狀況.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18(1):68-73.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

朱志梅,楊持等.多倫草原土壤理化性質質在沙漠化過程中的變化.水土保持通報,2007年,27(1):1-5.

其他資料來源:農林牧、環保等相關部門。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及草地鹽漬化。

總體評價:土壤的理化性質是反映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靈敏指標,有助於進行草地退化的監測。

三、土壤養分

名稱:土壤養分

簡介:土壤養分指土壤中的養分貯量、強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決於土壤礦物質及有機質的數量和組成。就世界范圍而言,多數礦質土壤中的氮、磷、鉀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別是0.02%~0.5%、0.01%~0.2%和0.2%~3.3%。但土壤向植物提供養分的能力並不直接決定於土壤中養分的貯量,而是決定於養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種營養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學位又是決定該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化學位是一個強度因素,從一定意義說,它可以用該營養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濃度或活度表示。由於土壤溶液中各營養元素的濃度均較低,它們被植物吸收以後,必須迅速地得到補充,方能使其在土壤溶液中的濃度即強度因素維持在一個必要的水平上。所以,土壤養分的有效性還取決於能進入土壤溶液中的固相養分元素的數量,通常稱為容量因素。在實用中,養分容量因素常指呈代換態的養分的數量(代換性鉀、同位素代換態磷等)。土壤養分的實際有效性,即實際被植物吸收的養分數量,還受土壤養分到達植物根系表面的狀況,包括植物根系對養分的截獲、養分的質流和擴散三方面狀況的影響。

意義:土壤養分是土壤化學性質的體現。但與土壤的酸鹼度等參數相比,土壤養分指標對植物生長的過程具有相當的控製作用,植物生長發育主要取決於土壤中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且還受這幾者之間供給比例的影響。J.von Liebig(1843)提出了植物生長的最小養分律,意指植物的產量由含量最少的養分所支配的定律。如果相對增加最少的某個因子(最少因子),那麼產量將與此成比例地增加。其次如果其他某個因子成為相對最少時,產量也不會增加,一旦增加這個因子,則產量就會再次增加。例如氮供給不充足時,即使多施磷等,但植物產量仍受氮的施用量所決定。

另外,除主要的養分因素之外,土壤還提供植物體生長發育的一些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雖然在植物體內的含量不多,但與其生長發育息息相關。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與生命活力密切相關,能發揮巨大的生理作用。其中B、Mo、Cu、Zn、Fe、Mn等微量元素對植物的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人為或自然原因:土壤養分主要取決於土壤礦物質及有機質的數量和組成,但受人為活動影響。

適用環境:適用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地類型。

監測場地類型:適合在有較厚第四系堆積層的草原地區開展監測。

空間尺度:適宜在小至中尺度的區域進行測量與監測

測量方法:具體測量參數為有機質、氮、磷、鉀及一些微量元素。

土壤有機質:泛指土壤中來源於生命的物質。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體中植物殘體和植物分泌物。

氮、磷、鉀:氮是構成蛋白質的主要成分,對莖葉的生長和果實的發育有重要作用,是與產量最密切的營養元素。磷能夠促進幼苗根系生長和改善植物品質。鉀能促進植株莖稈健壯,改善植物品質,增強植株抗寒能力。

微量元素:生物體是由60多種元素所組成,其中C、H、O、N、Ca、P、Mg、Na等含量較大的元素,稱為宏量元素。而占生物體總重量0.01%以下的如Fe、Zn、Cu、Mn、Cr、Se、Mo、Co、F等,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雖然在生物體內的含量不多,但與生物體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關。它們的攝入過量、不足、或缺乏都會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物體生理的異常或發生疾病。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與生命活力密切相關,能發揮巨大的生理作用。而這些微量元素必須直接或間接地由土壤供給。到目前為止,已被確認與人體健康和生命有關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種,即有Fe、Zn、Cu、Mn、Cr、Se、Co、I、Ni、F、Mo、V、Sn、Si、Sr、B、Ru、As等。

測量方法主要採用野外取樣實驗室測試方法。

測量頻率:5~10年

數據與監測的局限性:數據的獲取主要依靠實驗室分析獲取,在經濟上受一定限制,因此該項指標不宜開展大規模的測量和監測。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國內的研究者對土壤養分與地表植被退化的相關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趙利君,王艷榮等(2005)進行了土壤養分在草原退化過程中的變化分析,研究了三個不同退化強度草原的有機質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差異及其季節變化,結果表明,不同群落土壤有機質和全磷含量大小順序都為:未退化群落>中退化群落>重退化群落,方差分析指出中度退化群落與不退化群落土壤有機質的最大差異出現在0~10cm土層處,而重度退化群落與中度退化群落土壤有機質的最大差異出現在10~20cm土層處。在0~10cm層次三種群落全磷含量之間都沒有顯著差異。在10~20cm和20~40cm層次上,未退化群落與中度、重度退化群落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中、重度退化群落之間差異不顯著。

閆順國(1991)對河西走廊鹽漬化草地土壤生態環境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土壤鹽分組成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對土壤鹽分組成,pH及有機質含量(OM)進行了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各變數在環境分類中的作用秩序為:。

鍾志祥、萬開元等(2006)研究了武漢植物園遷地保護植物樟科和木蘭科21種珍稀植物的營養狀況及其所生長土壤的營養條件。結果表明:酸性土壤中Fe、Mn、Cu、Zn、B、Mo 6種微量元素的有效態含量順序為Fe>Mn>Cu>Zn>B>Mo,其平均值大小與全國平均值相差不大;植物葉片中微量元素含量大小順序為Fe>Mn或(Mn>Fe)>B>Zn(或Zn>B)>Cu>Mo,與正常含量范圍相比,所有植物Mn含且偏高,部分植物Fe含量較大,Cu、Zn、B含量較為正常,Mo含量偏低,生物吸收系數大小順序為Zn>Fe>Mn>B>Cu。

可能的臨界值:對於草地退化,有0~20cm土層有機質含量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和0~20cm土層全氮含量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的臨界值;對於草地沙化,有有機質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全氮含量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的臨界值:

生態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其他可能的臨界值:多數礦質土壤中的氮、磷、鉀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別是0.02%~0.5%、0.01%~0.2%和0.2%~3.3%。

主要參考文獻: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

閆順國.河西走廊鹽漬化草地土壤生態指標的選擇與分類.草業科學,1991,8(3):22-25.

趙利君,王艷榮等.土壤環境質量在草原放牧退化過程中的變化研究.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35-36.

鍾志祥,萬開元,余場冰等.21種遷地保護植物微量元素與土壤養分狀況分析.中南林學院學報,2006(10).

其他資料來源:農林牧、環保等相關部門。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及草地鹽漬化。

總體評價:土壤養分是土壤化學性質的體現。但與土壤的酸鹼度等參數相比,土壤養分指標對植物生長的過程具有相當的控製作用,植物生長發育主要取決於土壤中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且還受這幾者之間供給比例的影響。

四、地下水水位與水質

名稱:地下水水位與水質

簡介:地下水水位指的是指地下含水層中水面的高程。根據鑽探觀測時間可分為初見水位、穩定水位、豐水期水位、枯水期水位、凍前水位等。作為草地生長的地下水分「倉庫」,地下水對植物的生長發展有著及其的作用。研究表明,地下水位埋深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地表植被的生長狀況。地下水位是由降水和地表水下滲量等因素所控制。還在一定程度上取決與人類的活動,如農業灌溉抽取地下水、居民生產生活用水等。

地下水水質指未經人類活動污染的自然界地下水的物理化學特性及其動態特徵。物理特性主要指水的溫度、顏色、透明度、嗅和味。水的化學性質由溶解和分散在天然水中的氣體、離子、分子、膠體物質及懸浮質、微生物和這些物質的含量所決定。天然水中溶解的氣體主要是氧和二氧化碳;溶解的離子主要是鉀、鈉、鈣、鎂、氯、硫酸根、碳酸氫根和碳酸根等離子。生物原生質有硝酸根、亞硝酸根、磷酸二氫根和磷酸氫根離子等。此外,還有某些微量元素,如溴、碘和錳等。膠體物質有無機硅酸膠體和腐殖酸類有機膠體。懸浮固體以無機質為主。微生物有細菌和大腸菌群。地下水水質主要與含水層岩石的化學成分和補給區的地質條件有關,除此之外還受人類活動影響。

意義: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位與水質和生態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尤其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西北地區是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帶,乾旱少雨,蒸發量大,年降水一般在400 mm以下,荒漠地帶則在250 mm以下,局部地區甚至只有30~40 mm,其地帶性植被為荒漠植被,十分稀疏。對生態環境起主要作用的是依靠地下水維持生存的非地帶性中生和中旱生植被。

人為或自然原因:地下水位和水質的變化受氣候降水的影響,也與岩土性質有關,但也受人類活動的制約。

適用環境:適用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草地類型。

監測場地類型:適合在地下水位埋深較淺的草原地區開展。

空間尺度:適宜在小至中尺度的區域進行測量與監測

測量方法:地下水水位與水質的測量參數包括潛水位埋深、總溶解固體。

潛水位埋深:潛水井中地下水的自由表面為潛水面。潛水面的絕對高程為潛水位,從地表到潛水位的深度稱為潛水位埋深。

總溶解固體:總溶解固體是水化學成分測定的重要指標,用於評價水中總含鹽量,是農田灌溉用水適用性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

測量方法:地下水位採用野外實際觀測方法測量,總溶解固體主要採用野外取樣實驗室測試方法,主要有重量法,電導法,陽離子加和法,離子交換法,比重計法等。

測量頻率:3~5年。

數據與監測的局限性:潛水位的測量若無較好的潛水井,在野外較難測定;地下水質數據的獲取主要依靠實驗室分析獲取,在經濟上受一定限制,因此該項指標不宜開展大規模的測量和監測。

過去與未來的應用:國內的眾多學者對植物與地下水位之間的關系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學者提出把滿足乾旱區非地帶性天然植被生長需要的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稱作生態地下水位(簡稱生態水位)。還有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植物生長與地下水位的關系,提出了適宜水位、最佳水位、鹽漬臨界深度、生態警戒水位等等。

如楊澤元、王文科等(2006)從陝北風沙灘地區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地下水位埋深與植被生長及土地荒漠化的關系,提出了「生態安全地下水位」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維系植被的正常生長,維系河流、湖泊、沼澤(或濕地)正常的生態功能,且不發生土地荒漠化、水質惡化、地面沉降等生態環境問題的地下水位埋深」。通過研究表明:陝北風沙灘地區地下水位埋深小於1.5m為鹽漬化水位埋深,1.5~3m為最佳地下水位埋深,3~5m為喬灌木承受地下水位埋深,5~8m為警戒地下水位埋深,8~15m為喬木衰敗地下水位埋深,大於15m為喬木枯梢地下水位埋深。

張麗、董增川等(2004)以生態適宜性理論為基礎,根據塔里木河幹流流域典型植物的隨機抽樣調查資料,建立了乾旱區幾種典型植物生長與地下水位關系的對數正態分布模型。根據建立的模型得出乾旱區典型植物的最適地下水位。結果表明:①最適地下水位:乾旱區典型植物出現頻率最高的地下水埋深分別為:胡楊2.51m,檉柳2.2m,蘆葦1.36m,羅布麻2.51m,甘草2.39m,駱駝刺2.84m。最適宜區間為2~3m。②生態地下水位:適宜乾旱區植物正常生長的地下水位為2~4m。因此,乾旱區合理的生態地下水位應保持在2~4m之間,這樣才有利於植被生長和生態環境恢復。③植物的生態幅度:不同的植物對地下水位的忍耐范圍不同,胡楊、怪柳、駱駝刺的方差較大,說明它們可以在較大的地下水位范圍內生存,生態幅度較大;蘆葦、羅布麻、甘草的方差較小,說明它們可以在較小的地下水位范圍內生存,生態幅度較小。④植被蓋度、頻率與地下水位的關系:植被蓋度!出現頻率與地下水位存在一定的關系,在植被最適地下水位附近,植被生長最好,出現頻率最高,相應的植被蓋度最高;在植物的適宜地下水范圍內,植被生長良好,出現頻率較高,相應的植被蓋度也較高;在其他地下水范圍內則植被長勢受水分虧缺或土壤鹽漬化的影響,生長相對不好,出現頻率相應就低,蓋度也低。

紀連軍、高洪彬等(2006)研究了半乾旱地區地下水位埋深對楊樹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半乾旱地區,當地下水位埋深在1.2~2.5m時,楊樹幼樹生長發育正常,幼樹基本無枯梢枯乾現象;當地下水位深度超過3m時,幼樹枯梢枯乾現象隨地下水位下降而增多。

周緒、劉志輝等(2006)研究了新疆鄯善南部地區地下水位降幅對天然植被衰退過程的影響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地下水位降幅位於5~8m之間為天然植被覆蓋變化敏感區間,降幅超過10m天然植被將會出現嚴重衰敗。

可能的臨界值:對於草地鹽漬化,有潛水位和總溶解固體相對百分數的減少率的臨界值:

生態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其他可能的臨界值:水的總溶解固體通常以1l水中含有各種鹽分的總克數來表示(g/l)。根據總溶解固體的大小,水可分為以下5種。

生態環境地質指標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

楊澤元,王文科等.陝北風沙灘地區生態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8):67-74.

張麗,董增川等.乾旱區典型植物生長與地下水位關系的模型研究.中國沙漠,2004,24(1):110-113.

其他資料來源:農林牧、環保等相關部門。

有關的環境與地質問題:草地退化、草地沙化及草地鹽漬化。

總體評價:地下水位和水質與植物的生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不同植物種屬對於地下水位有著不同的需求,地下水位和水質的變化直接決定著地上植被群落的演替。近年來,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地下水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伴隨著這個過程,大量的親水性植被開始凋落,耐旱型植被逐漸占優勢,若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很可能導致大面積的植被凋謝和死亡,促成草地退化和土地退化。

C.  當前環境地質科學發展特點和趨勢

1992年的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環境與發展宣言」和「21世紀議程」表明,人類已逐漸認識到經濟發展必須與環境相協調,開始建立了持續發展戰略的觀念。在各國的議事日程上,已出現了環境地質與經濟地質並重的趨勢,甚至超越後者。以發達國家美國為例,美地調所地質處制定的2000~2010年科學戰略有7個科學目標:①為減災規劃進行地質災害評價;②提供地質災害短期預測並快速查明災害後果的特性;③進一步提高從全球地質、經濟和環境的角度對國家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認識;④預測氣候易變性對環境的影響;⑤建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地質框架;⑥解釋人類健康與地質作用過程之間的關系;⑦確定地下水資源與有害廢物隔離的地質控制條件。它們幾乎全部與環境地質有關。

綜觀上述可知,當前環境地學的發展特點和趨勢有以下幾方面:

(1)環境地學發展趨勢之一是多學科的交叉和結合,其綜合性、預測性和社會性將進一步加強

綜合性體現在對眾多的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的調查研究,以及協調人類活動和地質環境的關系時,不僅需要地質科學的一些分支學科,如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構造地質等的參與,而且還需要其它科學如社會科學、系統管理科學等和高新技術的參與。只有通過多學科的綜合交叉結合,才可能解決復雜的環境地質問題。

地質環境的變化趨勢以及在人為作用下的改變,地質災害的發生既有緩變性,又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加強預測和預報是環境地學的研究重點之一。同時,為了減輕災害的影響和損失,避免產生不良的環境地質問題或控制其發展,還必須把人類活動這一地質作用限制在可允許的范圍內,這就需要公眾、全民的環境意識和行動配合,甚至政府、社會的行政管理和決策干預,統一制定有關的政策和法規,才能達到合理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的目的和效果。只有在實踐中注意結合這「三性」特點,環境地學才能有較大的發展。

(2)對區域性或重要經濟開發區、工程建設區的環境地質研究將進一步加強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地質研究和工作,一般都結合國土資源開發、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來進行。不同的地質環境會產生不同的環境地質問題。如果在規劃設計階段即開展環境地質研究,並協調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系,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縱觀正在興建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將大大改變周圍甚至全流域的生態地質環境,如水土流失、邊坡穩定、下游水文動態等。晉陝內蒙古能源基地的開發與地質環境的保護也存在很突出的問題,水質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埃及在尼羅河上興建的阿斯旺大壩所引發的生態地質環境變化(三角洲後退,中、上游土地鹽鹼化、河岸侵蝕等)至今還在繼續。

為加強區域性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開展了新的地質填圖工作。美國《全國地質圖填圖方案》填圖的服務目標是:礦產、能源和水資源勘查與開發;有毒廢物及核廢料處理場地的調查和選址;土地利用評價與環境保護規劃;地質災害減輕;火山噴發災害預測;地基基礎工程設計與建設;減輕滑坡及其它地面破壞損失;降低海岸和水系侵蝕影響強度;重要工程選址;以及基礎地學研究工作。中國新一輪大比例尺地質填圖也加強了區域性環境地質調查內容。

有些環境地質問題所涉及的區域還可跨越國界,如歐洲的萊茵河為五國所共有。在一個國家出現污染就會影響鄰國,這就需要這些國家共同來保護。因此,國際合作研究地質環境的趨勢也在增強。

(3)城市環境地質研究將成為研究重點

城鎮化進程加快是當今世界社會發展的趨勢。據聯合國預測,到2000年人口為500萬以上的城市將達60個。世界上將有60億人口的一半集中在城市。增長最快的是發展中國家。我國城市規模發展相當快。

世紀之交的地球科學:重大地學領域進展

城市建設發展日益擴大,地質環境與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城市環境地質問題也日益突出。有人提出城市地質學,或城市環境地質學,其任務就是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城市地質環境,為城市發展規劃、布局服務,預測和防治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和對地質災害採取防治措施。許多發達國家如加、英、澳、美以及亞太地區、歐洲都紛紛針對城市環境地質問題開展研究。諸如土地利用、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震、滑坡、塌陷、固體廢棄物,特別是有害有毒廢物、廢水對地質環境的污染等,都是解決難度較大的問題,需要加強研究。

(4)對地質災害的預測預報和地質環境工程的研究將進一步加強

對地質災害的預測預報和評價已逐漸由定性向定量方向發展,建立了一些預測模型,這主要依靠引進數理分析方法,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人工智慧等。為了進一步滿足環境規劃、設計決策和減少災害損失的需要,加強地質災害預測的理論,尤其是時間的預測技術和方法,以及地質災害的動力學機制和過程研究是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正確預報的基礎來自可靠的動態觀測和監測數據。因此有關的監測儀器、技術需大力發展。現國內外都開始採用GPS(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GIS(地理信息系統)相結合的新技術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進行災害的適時監測、評估和預警業務系統,取得成效,值得大力發展。同時還應重視基礎性的工作,建立地質災害資料庫和風險填圖。國際減災計劃研究圍繞監測、預報、防護、治理為主展開。因此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區域地質災害區劃、風險評價和環境地質質量綜合評價等多種技術、方法相結合是重要的發展趨勢。

為防治和減輕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工程研究的加強勢在必行。以往地質學家對這一領域涉足較少,主要側重對環境地質問題的調查和成因、機理等研究。對如何治理只是一些方向性的建議,具體的治理方案及實施則是工程部門的工作,實際上從防治工程的方案設計制定、勘查、施工以致建成以後的環境效益、反饋監測都離不開環境地學的指導和分析。因此必須加強地質環境工程研究這一薄弱環節。

地質環境工程也稱環境地質工程,這是因為它是以環境地學知識為基礎,使用綜合手段,防治地質災害和其它不良的環境地質問題的工程技術體系。它的內容廣泛,如荒漠化的防治工程,地質災害的防災減災工程,復雜地基的處理,地表水地下水聯合優化調度工程,污水凈化處理工程,海水入侵防治工程,固體廢棄物地質處置工程,地下水環境工程等。地質環境工程研究需要多學科的綜合交叉以及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的引進。

這方面研究中國正在起步,但已收到成效。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其底部是煤層采空區,對三峽庫區造成潛在威脅,急需加固。1992年開始研究並實施防治工程,包括采空區的阻滑工程,上部危岩體的錨固工程,擴建危岩體自動監測系統,坡面修建排水系統以及防沖消能平台等。現工程已於1997年完工。其治理技術水平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在山東萊州灣修建了防治海水入侵工程(攔蓄地表水、地下水工程,阻水帷幕,橡膠壩等)。科研部門密切配合,不斷監測研究、指導和檢驗工程的防治效益。

(5)重視生態環境地質研究

這是研究以人類為主體的生物與地質環境間相關的科學。把地質環境作為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也是對人類生存環境進行研究的科學。

地質環境中某種元素缺乏或富含從而影響人體健康,甚至導致中毒或地方病的發生。如碘、砷、硒、鉬、汞、氟等的分布規律,地球化學特性,危及人體的方式和途徑,如何改善環境質量,都有待環境地質科學與其它學科來協同研究。

近年來發現生態地質環境的地球化學背景與農作物的優質高產有密切的關系。不同的地質地球化學環境宜種的作物不一樣,因此農業生態地質研究已成為一項有廣闊前景的環境地學研究課題。

D. 專題文件屬性表結構

( 一) 基礎地質因子

1. 前新近紀地質體 . wp

為面狀要素,屬性結構在原有欄位 ID、周長及面積的基礎上增加 「調查時間」、「地層與岩體」和 「代號」欄位,均為字元型。屬性結構如表 4. 2. 3。

表 4. 2. 3 前新近紀地質體屬性數據結構

E. 我國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哪,為什麼

我國泥石流劃為6個分布區:
青藏高原邊緣山區是中國冰川類泥石流最發育地區,泥石流發生頻繁猛烈且規模巨大;
橫斷山區和川滇山區是中國降雨類泥石流最發育地區,並發育有少量冰川類泥石流;
西北山區泥石流分布零星,暴發頻率低,十幾年至幾十年才發生一次;
黃土高原山區常出現經暴雨激發而成濃稠的泥流,主要發生在黃河上游湟水河畔的湟源、西寧、樂都等地,蘭州附近的黃河兩岸,渭河兩岸的天水、社棠、伯陽等地及陝北、隴東、晉西等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
華北和東北山區多形成非粘性的水石質的泥石流,稱水石流,活動頻率較低,一般幾年至十幾年暴發一次;
秦嶺、大別山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中國南方山地,降水豐沛,暴雨或台風雨來勢猛烈,特別是江西、廣東、福建、台灣和海南島一帶山地,歷史上均曾發生過災害性泥石流。近年來,由於人類生產活動的加劇,泥石流災害有加重之勢。
原因:溝谷地形陡峻、鬆散固體物質豐富和水源動力充沛三者之間的組合,是中國泥石流廣泛發育的根本原因。人類生產活動向山區的迅速擴展,破壞了山地地表結構,加劇了水土流失,促使滑坡崩塌頻起,是中國泥石流活動日趨頻繁的重要原因。
中國泥石流的分布和發育受控於地質構造和地貌組合;泥石流的暴發頻率和活動強度,受控於水源補給類型和動力激發因素;泥石流的性質和規模,受控於鬆散物質的儲量多寡、組構特徵和補給方式。 中國泥石流的分布空間上主要分布在斷裂構造發育、新構造運動活躍、地震劇烈、岩層風化破碎、山體失穩、不良地質現象密集、正負地形高差懸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氣候干濕季分明、降雨集中,並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及現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盤踞的高山地區;時間上,泥石流大都發生在較長的乾旱年頭之後(物質積累階段),出現多雨或暴雨強度大的年份及冰雪強烈消融的年份;就季節變化而論,泥石流多發生在降雨集中期和冰川積雪強消融期的6~9月;就日際變化而論,泥石流多發生在午後至夜晚。 中國泥石流廣布於各種氣候帶和各種高度帶的山區,從青藏高原西端的帕米爾向東延伸,經喜馬拉雅山帶,穿越波密一察隅山地向東南呈弧形擴展,經滇西、川西的橫斷山區,折向東北,沿烏蒙山北轉大涼山、邛崍山,過秦嶺東折,經黃土高原南緣及太行山,直達長白山山地。根據泥石流形成的自然環境、泥石流類型與活動特點的差異,可將中國泥石流劃為6個分布區。

F. 設計專業大學有哪些

國外有哪些設計大學?很多學藝術設計的學生都想去國外藝術留學深造,國外藝術設計類院校眾多,該如何選擇了?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國外著名的設計院校,藝術留學生快來看看有你心儀的嗎?

1.卡內基梅隆大學設計學院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School of Design

卡內基梅隆大學設計學院為美術學院下屬5所學院之一(另4所分別為建築學院、藝術學院、戲劇學院、音樂學院)。

該學院本科分為傳達設計系和工業設計系。研究生學習分為溝通計劃與資訊設計、互動設計、產品開發3個方向。除此之外,學院為其它學院學生提供設計輔修課程,並為中學生提供夏季課程。可授予美術學士、設計學碩士和設計學博士學位。

2.普瑞特藝術學院

普瑞特藝術學院是一所專業、私立的藝術類學院,成立於1887年10月17日,與FIT和Parsons並稱為全美三大設計學院。

Pratt是美國東海岸唯一有傳統圍繞式校園的藝術學校,目前的三所分校分別坐落在美國紐約州的曼哈頓、布魯克林區以及尤蒂卡。普瑞特學院是美國居於領軍層次的藝術類院校之一,同時,也是是AICAD的成員。

在普瑞特學院,事業是成型的和可預見的,任何學生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功。

3.羅徹斯特理工學院設計學院

羅徹斯特理工學院設計學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Design)隸屬於成像藝術及科學學院(College of Imaging Art and Science)。

現設有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互動式媒體設計與成像等系科。研究所設有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和計算機圖形圖像設計等方向。可授予美術學士、美術碩士學位及美術專科結業證書。

4.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是美國著名的設計學校之一。設有廣告設計、環境設計、電影藝術、純藝術媒體、平面設計、插圖、攝影藝術、產品設計和交通運輸工具設計等9個系。

其交通運輸工具設計專業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有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其主導專業,也是全美聲望最高的科系之一。

其研究所設有下列研究領域:電影、藝術、工業設計、媒體設計、設計評論與理論。該校還有為各個年齡階段的社會人士開設的設計教育公共課程。

5.柏林藝術大學Universitt der Künste Berlin

柏林藝術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96年,現有5個學院:美術、設計與建築、音樂、表演藝術、教育與社會科學,幾乎囊括了上述藝術領域的所有專業,是德國最大的藝術院校。

柏林藝術大學有藝術理論、藝術教育、藝術歷史、建築等專業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從六十年代開始,柏林藝術學院就已發展成為一所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高等院校。柏林藝術學院將藝術與科學有機結合的治學模式,在整個歐洲也是獨一無二的。

學院設置了三十多個藝術專業以及與其相關的科學專業。專業設置:繪畫、雕塑、版畫、新媒體、實驗媒體設計、建築、多媒體、電影、攝像、音樂教育、指揮、合唱指揮、作曲、錄音師、舞台美工、音樂劇、音樂表演、話劇、表演戲劇、劇本創作等。

6.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SM)建於1854年,是倫敦藝術大學的一部分,也是英國最大的藝術與設計學院。

CSM的設計風格時刻透露著叛逆、革新、創造的精神,它會大膽的嘗試創造新的服裝概念,甚至是重新塑造一種人體結構,想要前往CSM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要注意,CSM十分重視製作項目的整個過程,以及背後的理論依據,學生需要有較強的服裝設計基礎,而不是美術基礎。

7.芝加哥藝術學院Th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芝加哥藝術學院是美國聲望最高的藝術學院之一。校風自由,學生並不被要求限定主修什麼科目。

學院主要設有設計與實用美術、影視與攝影藝術、美術與藝術研究、室內建築、音樂、藝術品修復、科技與社會、師范教育、特定理論與職業培訓、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等專業。

其研究所提供下列主修課程:藝術與科技、陶藝、纖維與金屬研究、影片製作、室內建築、繪畫、表演、攝影、版畫、雕塑、錄影、視覺傳達、寫作、藝術教育、藝術管理、史績維護等。可授予美術學士、室內建築學士和美術碩士、文學碩士學位。

8.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是由法國文化部管轄並屬於高等專業學院性質的國立高等藝術學院,是繼義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博洛尼亞美術學院後的世界第三所美術學院已有三百年的歷史。

作為全世界頂尖殿堂級的美術學院,世界四大美術學院之一,它不僅在全世界的高等美術院校中影響巨大,在中國美術界影響也最為深遠,中國的老一輩油畫家徐悲鴻、林風眠、顏文梁、潘玉良、劉海粟、劉開渠、吳冠中、李風白等名家就畢業於這所學校。

9.法國高等工業設計學院

國立高等工業設計學院位於巴黎的中心地段,它是法國唯一一所專門進行工業造型與設計的國立高等學校,它直接受法國工業與文化部監管。

教學內容主要以個性化課程為基礎,每隔6個月進行一次考核評估。學生入學後即被置於一種設計創作環境。學生在校期間須在教師-設計師的輔導下,並且通常在外部公立或私立合作夥伴的合作下,完成各種具體設計項目。

學生在學校除了理論學習之外,還被要求參與實踐,如在畫室運用工具(木頭,金屬,設計模型,照片,錄象,聲音...)進行創作.在創作工作室進行藝術實踐授課,涉及其專業領域,每學期都有不同的主題。

10.羅得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羅德島設計學院是一所評價很高的藝術學校,並以其多元化的六周冬季課程著名。設有建築學、服飾與紡織品研究、設計與實用美術、影視與攝影藝術、美術與藝術研究、室內建築學、園林建築學、木工學等專業。

其研究生教育設有陶藝、傢具設計、玻璃、平面設計、珠寶與金屬、繪畫與版畫、攝影、雕塑、纖維、景觀建築、工業設計、藝術教育、室內建築等課程。

國外有哪些設計大學?以上就是小編簡要介紹的幾所院校,計劃申請藝術類留學的夥伴們可以了解一下,多了解一些院校的詳情,對你的申請總會有所幫助的,想了解更多國外設計類院校的介紹,歡迎前來咨詢美行思遠藝術留學專家。

G. 城市地質環境及其相關術語

環境、資源、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等相關概念在不同的學科或領域有不同的定義,即使在同一學科或領域內,不同的學者根據自己的體會和經歷,也會給出不同的定義。為使讀者對本書的理解不至於混亂,本節將對這些相關概念作一個界定。

一、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既有同一性,又有差異性,二者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都是相對於人類這個主體而言的,對人類十分重要。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的概念:在環境科學中,「環境」是指以人類為主體,圍繞著人類的空間以及位於該空間內部的直接或間接地決定或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我國環境保護法將環境定義為,「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1]

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自然環境是人類經常的和必要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環境影響著人類,作用於人類;反之,人類也能通過自己的活動反作用於自然環境,即人類有目的、有計劃、能動地改造著環境、利用著環境,為自己創造新的生活和生存環境。

然而,人類長期以來並沒考慮到由於對環境的干預能產生長期的、累積的影響的環境效應。當人類違反自然規律去干預環境時,人類將因自己的錯誤而受到自然界的懲罰;當人類按照自然規律去干預環境時,便會使環境有利於人類的生存而發展。人類在認識到其必須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後,從而使人們又重新回歸於正確的平等、共生、共進的關繫上來。

2.環境價值

環境作用於人類,影響於人類,人類也反作用於環境,影響著環境。在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中,向著人類生存與發展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響;與此同時,環境質量和環境功能也是向著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響,這種關系稱為環境價值。環境價值表現的是雙向關系,而且也是雙贏關系。也就是說,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犧牲環境,以環境為代價,降低了環境質量,損害了環境功能,這種單向利己關系只是無休止地從環境中攝取,毫不顧忌環境的承載能力,把人和環境的關系對立起來,人與環境只是使用與被使用的關系、需要與滿足的關系,這只能是環境的使用價值而不是環境價值。為了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對於降低了的環境質量和折損的環境功能予以足量的經濟補償,這就是環境補償價值。環境價值是由使用價值和環境補償價值構成,在沒有環境補償價值的情況下,環境價值就不存在。環境價值是產生於人類對環境獲取效用的同時又要對環境給予足量的經濟補償。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的所在,人類與環境關系是和諧、平等共處、共生、共存、共榮的統一整體。環境價值是指事物和人的行為對人的正常環境生活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既在滿足人的環境本性和需要所具有的意義和使用價值,亦要人類向自然環境提供足量的補償價值,以補償自然環境滿足人類需要能力的折損。

倡導環境價值,把環境價值理解為與人的統一獨立整體,與人共同享有平等的尊嚴、權利和價值,回歸環境價值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恢復人的環境本性和環境需要的豐富性和全面性,恢復人與環境的自由的和諧關系,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立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3.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是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要素,它包括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陽光、地熱等資源。自然資源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社會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要素,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自然資源類型,有多種劃分方法[2~4]:①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層位,可劃分為地表資源和地下資源;②按其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為勞動資料型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料型自然資源;③按其利用限度,可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④按其數量及質量的穩定程度,可分為恆定資源和亞恆定資源。

4.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

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自然資源只不過是自然環境的一個要素,自然環境包含了自然資源,這就是自然環境的資源觀。自然環境包括宇宙環境、地球環境、地質環境、地理環境等。

5.短缺資源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是由於自然資源的屬性和功能所決定的。它們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有用屬性和可利用的功能。在有限的自然資源中,有的是短缺資源,有的是稀缺資源。

短缺資源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和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因需求量大於供給量而產生明顯不足的資源。資源的短缺狀況和短缺程度與一定時空條件下的價格有關。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上,資源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即顯現出資源短缺[5]

因為資源短缺狀況和短缺程度與價格有關,所以與形成價格的機制有關。在國內外市場分割的環境下,有的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價格受到政府嚴格管制,具有剛性價格的許多自然資源,以遠低於其價值進行交換,出現過度利用,造成長期短缺。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特別是在市場機制健全的條件下,資源價格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能較好地反映資源供銷狀況,雖然由於信息的不完全而可能出現資源短缺,但是短缺現象有一定彈性,一般情況下持續時間較短。

總之,環境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生命有機體存在的周圍空間,包括空氣(陽光)環境、水環境、地質環境、土壤環境、生物環境等的總稱,是影響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它也是一種自然資源。水、土地、森林、草原、地質礦產、石油天然氣、動植物、空氣等自然資源均是環境的要素。而自然資源則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環境中包含著資源,資源蘊涵於環境。

因此,在本書中出現的「環境」、「資源」、「環境資源」或「資源環境」這些詞彙如果沒有前定介詞修飾,則環境資源或資源環境同指一個概念,都可以簡稱為環境資源或資源環境。

二、地質環境與地質資源

1.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相互影響的地球表層岩土體空間,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資源、環境等基礎功能。它與大氣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物質、能量交換,起控制、支撐或破壞作用,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系統。地質環境承受內動力、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為作用,具有內源性、隱蔽性和一旦釀成災害的不可逆性,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制約作用。地質環境可由第一、第二、第三地質環境構成。

第一地質環境,指未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地質環境,或可稱為原生地質環境。

第二地質環境,指人類進行地質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建設等活動,以及發展經濟所從事的經濟活動等所改造了的地質環境,或可稱為城市次生地質環境。

第三地質環境,指人類活動及其與原生、次生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總和。城市地質環境即為典型的第三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是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環境,它包含了地質資源,具有與環境相同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相同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環境地質問題(environmental geology problems)是指地質環境中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有不利或潛在不利影響的各種不良地質現象和作用,如各類地質災害、土壤污染、地下水水質污染、海水入侵、土壤沙漠化、鹽鹼化、石漠化等問題。本書「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環境問題」同義。

地質災害(geo-hazards)是指由於自然產生或人為誘發的地質作用,對人民生命財產、生活環境和工程建設造成的危害。簡言之,即地質作用造成的災害。地質災害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緩變性災害,以較緩慢的作用過程對人類造成危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另一類為突發性災害,驟然發作成災,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

2.地質資源

地質資源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地質作用形成的蘊藏於地層中的各種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如各類礦床、石油、天然氣、地下水、地熱水、礦泉水、微生物、地表各類天然建築材料、土地、濕地、地質景觀和地下空間資源等。地質資源是自然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與自然資源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與自然資源相同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地質資源也是地質環境的組成部分。

3.地質環境與地質資源的關系

地質環境與地質資源的關系正如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一樣:地質環境包含地質資源,地質資源只不過是地質環境的一個要素。在談及地質環境或地質資源的時候,具體含義各有側重:地質環境主要指包括地質資源在內的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各類要素,重點是人類與這些要素的相互關系;而在談論地質資源時,側重於人類開發利用於生產、生活的蘊藏於地層中的物質。從環境角度看,地質資源是地質環境的一部分;從資源角度看,地質環境是地質資源的一部分。

本書提及地質資源時,可理解為地質資源環境,在提及地質環境時,可理解為地質環境資源;在論述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或地質環境風險評價的時候,包括了地質環境和地質資源評價和風險評價的含義。

4.其他幾個相關概念

城市地質環境:指包括城市發展所影響的區域和深度范圍內地質條件、地質資源、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問題等的總和,是地質環境在城市區域的概念。在城市區域,幾乎不存在原生地質環境,主要是人類與自然地質作用共同形成的城市次生地質環境。因此,城市地質環境主要指人類活動及其與次生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總和。

城市地質環境包括對城市發展有利的地質資源和良好的地質條件,也包括對城市發展不利的地質災害、環境地質問題及不良地質作用與現象。城市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包括對城市發展起支持作用的地質資源、良好地質環境條件的有利方面的評價,也包括對城市發展起限製作用的不良地質作用、地質災害及環境地質問題等不利因素的評價。

城市生態環境:在城市區域中,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統一體,以及這個統一體中進行物質能量流動與交換的因素,即與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環境稱為城市生態環境。研究城市居民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稱為城市生態環境學。

社會經濟環境: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環境為社會經濟環境。在自然環境中,地質環境居於主導地位,而在社會經濟環境中,人居於主導地位。

城市生態地質環境:以人類生存的城市地質環境為核心,其與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重疊部分為生態地質環境。

三、地質環境資源的特性

地質環境資源與其他天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下列特性[6]:

(1)資源屬性:一部分地質環境資源,如天然建築材料、石油、天然氣、地下水等資源,具有與一般天然資源一致的屬性,即難以恢復和再生性、不可逆性、耗損耗竭和枯竭性,具有可以移動性。

(2)環境屬性:另一部分地質環境資源如地面空間、地下空間、地質景觀、濕地、天然地質體及其構成等具有自然環境屬性,即具有不可耗竭性、不可移動性,但具有可恢復和重建性質,即這部分地質資源雖然可被破壞、污染和毀損,但其功能可以通過工程治理或天然自凈與調整得到修復。

(3)獨一無二的特性:地質環境資源,其環境資源價值不僅與其具體種類、品質等有關,還受到其所處的具體地理區位、埋藏條件、開發利用條件、稀有程度等的影響,可以認為,地球上沒有在使用價值、補償價值、開采利用條件、修復條件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兩種資源。因此,地質環境資源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這種獨一無二的特性在具有環境屬性的地質環境資源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4)社會化商品屬性:地質環境資源與一般天然資源一樣,具有可社會化與可商品化屬性。不論是上述具有資源屬性的地質環境或是具有環境屬性的地質環境,都可以通過人類的工程改造或者開采利用,進入流通領域,實現其社會化和商品化。

地質環境資源的價值由上述特性決定,在進行地質環境資源價值評估時,必須考慮到地質環境資源的這些特性。

H. 地質工作的分類

國家地質工作的概念有兩種基本的理解,一種是國土的概念,即在本國國土上開展的所有地質工作統統歸為國家地質工作;另外一種是投資的概念,即由國家出資開展的地質工作稱為國家地質工作。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地質工作的概念是上述兩種基本概念的混合,幾乎所有的地質工作都可稱為國家地質工作,因為所有地質工作的投資覆蓋了所有的行業、區域和領域,包羅萬象的地質工作全部納入在國家財政的計劃之中。在國家地質工作的大概念和大前提下,按照工作的性質、專業、領域、階段再進行分類和分工。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國家地質工作的概念和內容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地質工作作為社會化分工的一類基礎性質的經濟工作,逐漸上升為國民經濟成分構成中的類別。根據工作的性質、目的和資金來源,把所有地質工作分為公益地質工作和商業地質工作兩大類別,由政府出資的公益地質工作屬於國家地質工作。

一、按資金來源的性質劃分

1.公益地質工作

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的財政預算,少量來自於企業及個人的捐助,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成果資料無償提供社會使用。如基礎性的地質工作、地學知識的科學普及和戰略性礦產勘查等地質工作均屬於公益地質工作。在企業和個人捐助所佔數額極少的情況下,公益地質工作是國家地質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

2.商業地質工作

也可以稱為經濟地質工作,以盈利為最終目的所開展的地質工作。經費主要來源於企業,屬於企業的投資行為。以礦產資源勘查為例,普查程度以上階段的地質工作均屬於商業地質工作,靠市場手段調節,用企業方式運營。

公益地質工作與商業地質工作的分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的必然產物,是我國今後一段時期地質工作的基本劃分。在兩分的基礎上,將會逐步形成與兩類地質工作相適應的運行機制、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和組織體系。在這一分離過程中,地質工作的主體是商業地質工作,具有典型的市場經濟性質和企業行為特徵;國家投入基本的公益地質工作,為商業地質工作提供基礎的資料保障,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

二、按地質工作的性質和內容劃分

按地質工作的性質和內容,地質工作可以劃分為地質調查、地質勘查、地學研究三類。

1.地質調查

屬於基礎性的地質工作。對某一地區內的岩石、地層、構造、礦產、水文地質、地貌等地質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的工作。地質觀察和地質填圖是地質調查的主要方法,輔助樣品分析、遙感解譯等手段對區域的地層、構造、岩石等基本地質內容進行寫實性的描述,並以圖表的形式表達出來。在填圖過程中,可以根據用途有所側重地詳細調查某個方面的地質情況,如岩石的穩定性、礦化情況、地層的結構等。

2.地質勘查

屬於生產性的地質工作。在地質填圖的基礎上,以提供工農業生產的原料基地和工程建設的地質資料為目的,在一定的地區內,運用一定的工程手段,查明並評價礦產資源的賦存情況和地殼的穩定性。

地質勘查通常由預查、普查、詳查、勘探等工作階段構成,每一個階段都有嚴格的工作規范,從普查到勘探形成地質勘查的整個過程。經過勘探所取得的礦產的儲量和評價,可以作為工業建礦開採的地質依據。地質勘查並不總是從普查到勘探經過所有階段,根據地質條件的變化和工作目的的需要,地質勘查可能僅僅進行其中的某一個階段。

3.地學研究

屬於研究性質的地質工作。包括地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綜合研究,主要是利用地質調查和地質勘查取得的地質資料,進行野外重點路線觀測、室內深入研究和高精度測試,認識地質規律,創新地質理論,為地質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和方法支撐。

三、按地質工作階段劃分

按地質工作「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工作原則,地質工作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形成獨立的一類地質工作。

1.區域規劃

根據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對地質工作的總體部署。

地質區域規劃屬於地質工作戰略部署研究的成果范疇,是在一定的區域開展地質工作之前需要切實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規劃有兩層含義:一是描繪未來,是人們根據現在的認識對未來目標和發展狀態的構想;二是行為決策,是確定實現未來目標或達到未來發展狀態的行動內容、順序和步驟。

2.地質填圖

在實地觀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或在航空像片地質解譯並結合地面地質調查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及地質現象填繪於地理底圖之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它是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是研究工作地區地質和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

3.地質普查

又稱普查找礦,是在綜合分析研究工作區地質特徵的基礎上,預測礦床產出的可能性,綜合運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和找礦方法,在有利的地段進行找礦,並對發現的礦點或礦床進行初步的研究,就其地質和經濟意義作出評價,闡明工作地區的礦產遠景,為進一步的礦產普查或布置礦床勘探工作提供資料依據。

根據工作的詳細程度,地質普查可細分為初步普查和詳細普查兩個階段。

初步普查是根據已有的地質資料,在認為可能找到預期礦產的地區內所進行的礦產普查工作。一般用較小比例尺的地質填圖及其他找礦方法在圈定范圍內進行。主要任務是初步查明工作地區內的地質構造和礦床生成的條件,並對發現的礦點和其他顯示礦產存在的線索進行初步檢查,作出初步評價,進而圈出最有成礦遠景的地段,為進一步的礦產普查提供資料。

詳細普查是在初步普查的基礎上,用較大比例尺的地質填圖及其他方法,在較小范圍內進行。主要任務是比較詳細地查明工作地區內的地質構造和礦產特徵,對已知和新發現的礦點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作出遠景評價,並為進一步的礦床勘探指出方向,提供地質與經濟技術等方面的資料。

4.地質勘探

在礦產普查的基礎上或在礦山建設、生產過程中,為查明一個礦床的工業價值或保證礦山的順利建設和生產,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和其他必需工作的總和。地質勘探的主要任務是要進一步查明礦床(體)的質量和數量,了解開採的技術條件,提出礦山建設設計或礦山生產所需的礦產儲量、地質和技術經濟資料。

一個礦床,從發現並初步確定其工業價值直至開采完畢,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勘探研究工作。為了提高勘探工作及礦山生產建設的成效,避免在地質依據不足或任務不明的情況下進行盲目的勘探、建設或開采所造成的損失,必須依據地質條件、礦床的研究和控製程度,以及技術服務的方法手段等,將地質勘探分為初步勘探、詳細勘探和開發勘探3個階段。

四、按服務領域劃分

根據應用領域和服務對象,地質工作可以有很多的分類。如為地質災害治理提供依據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為大型工程項目提供岩石穩定性依據的工程地質調查評價、為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提供依據的生態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為政府經濟規劃提供依據的綜合地質調查評價等。下面列出幾類經常遇到的主要的地質工作。

1.礦產地質工作

以尋找並評價對人類有益的地質體和地殼物質為目的所進行的地質工作。這些物質包括燃料、金屬、非金屬和水。也有人把礦產地質工作認為是經濟地質工作。

2.農業地質工作

為農作物種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區域規劃提供地質方面基礎資料服務的地質工作。目前以多元素地球化學調查評價為主。

3.城市地質工作

為城市規劃和城鎮化建設提供服務的地質調查評價工作。包括在地下水、地面沉降、地殼穩定性、地質環境和礦產資源等諸多因素的方面,查明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城市環境容量、區域穩定性和工程地質安全等重大地質問題,為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資源開發、廢物處理、環境保護和減災防害提供服務,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地質工作根據應用領域劃分的類別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列出。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應用地質工作的顯著特點是有明確的服務部門和對象,其工作的內容就是應用領域的真實需求。這種需求是具體的,由需方提出並與供方以一定的書面形式確定下來,而不是由供方憑想像或經過綜合分析推測出來。

五、按礦種劃分

尋找和探求礦產資源,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礦物原料的需求,是地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不同的礦物原料產出於不同的地質單元或地質體,受不同的地質規律控制,需要採用相應的方法手段來開展地質工作,因此,不同的礦種往往有自己獨立的地質工作,主要有以下分類:

1.油氣地質工作

對已有油氣顯示,或尚未發現油氣顯示但根據油氣地質理論預測可能賦存油氣的地區所進行的油氣資源綜合地質調查。一般按7個步驟進行:

(1)指出油區;

(2)選定油區;

(3)開展地球物理勘探;

(4)進行地質鑽探;

(5)預測油田;

(6)圈定油田;

(7)評價油田。

普查、勘探和開采是油氣地質的主要工作。

2.煤田地質工作

根據已有地質資料和認識,預測、發現、評價和開採煤炭資源的地質工作。煤田地質工作可以劃分為煤田預測、煤田普查、煤田勘探等工作階段,煤田建設和開采階段也需要地質工作的配合。

3.核工業地質工作

以調查和評價核原料為目的的地質工作。

4.非金屬地質工作

以調查評價化工、建材等非金屬原材料為目的的地質工作。

5.金屬地質工作

以調查和評價金屬材料為目的的地質工作。

6.水文地質工作

以調查和評價地下水資源為目的的地質工作。

六、按國土地理地貌范圍劃分

1.陸地地質工作

在大陸陸地范圍內開展的所有地質工作。

2.海洋地質工作

在海洋范圍內開展的所有地質工作。

3.行星地質工作

在宇宙范圍內對包括月球在內的可探測的行星所開展的地質工作。

七、按專業劃分

按照地質科學的學科構成,地層、古生物、構造、岩石等傳統地質的分支專業,都可以作為獨立的地質工作開展調查或研究。大學和專門的研究機構所從事的地質研究工作多數按專業進行分類。主要的有以下幾類:

1.地層學研究

屬於地質學的基礎學科,是地史學的基礎理論,是研究成層岩石的相互關系及其時空分布的地質工作。其主要內容包括地層的層序、時代和地理分布,地層的分類、地層對比以及各種岩石之間的相互關系。地層是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2.古生物學研究

是研究地史時期中的生物及其進化的科學,即根據保存在地層中的化石,研究地史時期生物的形態、構造、分類、分布、進化關系等。古生物學研究對於闡明生物界的發展歷史、地層的地質年代、普查勘探各種沉積礦床等具有重要意義。古生物學研究是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3.構造學研究

屬於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研究對象為地殼中岩石的構造形象、空間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地質構造研究是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4.岩石學研究

屬於地質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形成條件、分布規律、成因、成礦關系以及岩石的演變歷史和演變關系。從成因的角度,岩石學可以分為火成岩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和變質岩岩石學等。岩石學研究是地質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八、按方法手段劃分

開展地質工作需要使用許多技術方法和工程手段,它們也是地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主要有:

1.地球物理勘探

簡稱物探,就是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質構造和解決找礦勘探中地質問題的方法。它是以各種岩石和礦石的密度、磁性、電性、彈性和放射性等物理性質的差異為研究的基礎,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儀器,探測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場的變化,推斷、解釋地質構造和礦產賦存情況。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磁法、電法、地震、放射性和航空遙感等。

2.地球化學勘查

簡稱化探,是系統地按不同比例尺與規模研究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同位素及其化學特徵空間變化的活動。在地質工作中,地球化學勘查是一項重要的手段,除了應用於地質找礦外,還為基礎地質、地球化學、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3.實驗測試

實驗測試技術是地質工作者的眼睛,是地質工作的重要手段。野外採集的標本、樣品,都需要在實驗室進行鑒定或測試,獲得顯微鏡下的觀察或數據,對地質體的類別、物質成分、結構構造、成因進行定量分析。地質工作經常運用的實驗測試手段有:岩礦鑒定、化學分析、同位素分析和岩石力學分析,其中的岩礦鑒定與化學分析是地質工作的常規技術手段。

4.探礦工程

亦稱勘探技術,一般泛指地質勘探工作中有關的工程技術,凡是為了完成地質勘探而必須進行的如鑽探、坑探、井探、槽探以及配套的交通運輸、動力配備等,均屬於探礦工程。其中,鑽探、坑探是主要的工程手段。

應該說,上述地質工作的各種分類均可以單獨形成地質項目,並以項目形式進行組織、實施和管理。有的為了一個單純的目的,形成一個獨立的項目,用一種簡單的組織形式在短期內就可以完成,如一項小的專題研究項目;有的則為了實現一個長期計劃或規劃目標而形成由眾多項目組成的項目組、項目群或項目樹(項目體系),在一定的時期內需要一個完善的機構來組織實施,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就是這樣的一類項目。無論地質工作怎麼分類,在將地質工作規劃設計形成地質項目的過程中,既要遵循地質規律、地質工作規律和經濟規律,還要符合項目的內在要求: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地質工作實行公益地質工作和商業地質工作兩分法,而公益地質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社會和公眾提供科學、公正的地學數據和地質評價。

(2)無論公益地質工作還是商業地質工作,均應遵循地質工作規律來設置地質項目。項目的形成與設置必須符合地質工作的規律要求。

(3)所有應用地質項目,均應有項目成果應用領域和部門提供的真實需求。

I. 國土資源局一般是什麼性質的單位

國土資源部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08〕11號),設立國土資源部,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承擔規范國土資源管理秩序的責任。承擔優化配置國土資源的責任。負責規范國土資源權屬管理。承擔全國耕地保護的責任,確保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承擔及時准確提供全國土地利用各種數據的責任。

承擔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責任。承擔規范國土資源市場秩序的責任。負責礦產資源開發的管理。負責管理地質勘查行業和礦產資源儲量。承擔地質環境保護的責任。承擔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的責任。

依法徵收資源收益,規范、監督資金使用,擬訂土地、礦產資源參與經濟調控的政策措施推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9)我國地質環境有哪些性質擴展閱讀

(一)

承擔優化配置國土資源的責任。編制和組織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計劃。指導和審核地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組織編制礦產資源、海洋資源、地質勘查和地質環境等規劃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礦山環境保護等其他有關的專項規劃並監督檢查規劃執行情況。參與報國務院審批的涉及土地、礦產的相關規劃的審核。

(二)

負責規范國土資源權屬管理。依法保護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組織承辦和調處重大權屬糾紛,指導土地確權,承擔各類土地登記資料的收集、整理、共享和匯交管理,提供社會查詢服務。

(三)

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擬訂對外合作勘查、開采礦產資源政策並組織實施,組織協調境外礦產資源勘查,參與開發工作,依法審批礦產資源對外合作區塊,監督對外合作勘查開採行為。

(四)

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五)

承擔全國耕地保護的責任,確保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牽頭擬訂並實施耕地保護政策,組織實施基本農田保護,監督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執行情況。指導未利用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耕地開發的監督工作。組織實施土地用途管制、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徵收徵用,承擔報國務院審批的各類用地的審核、報批工作。

(六)

承擔及時准確提供全國土地利用各種數據的責任。制定地籍管理辦法,組織土地資源調查、地籍調查、土地統計和動態監測,組織國家重大土地調查專項,指導地方地籍調查、登記和土地分等定級工作。

(七)

承擔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責任。擬訂並實施土地開發利用標准,管理和監督城鄉建設用地供應、土地開發和節約集約利用。擬訂並按規定組織實施土地使用權出讓、租賃、作價出資、轉讓等管理辦法,建立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等政府公示地價制度,會同農業部門監督管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制定禁止和限制供地目錄、劃撥用地目錄等,承擔報國務院審批的改制企業的國有土地資產的處置。

(八)

承擔規范國土資源市場秩序的責任。監測土地市場和建設用地利用情況,監管地價,規范和監管礦業權市場,組織對礦業權人勘查、開采活動進行監督管理,規范和監管國土資源相關社會中介組織和行為,依法查處違法行為。

(九)

負責礦產資源開發的管理,依法管理礦業權的審批登記發證和轉讓審批登記,負責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的管理,承擔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優勢礦產的開采總量控制及相關管理工作,組織編制實施礦業權設置方案。

(十)

負責管理地質勘查行業和礦產資源儲量,組織實施全國地質調查評價、礦產資源勘查,管理中央級地質勘查項目,組織實施國家重大地質勘查專項,管理地質勘查資質、地質資料、地質勘查成果,統一管理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

(十一)

承擔地質環境保護的責任。組織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跡、礦業遺跡等重要保護區、保護地,依法管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和評價工作,監測、監督防止地下水過量開采和污染,承擔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的勘查、評價工作。

(十二)

承擔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的責任。指導應急處置,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訂並組織實施重大地質災害等國土資源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十三)

依法徵收資源收益,規范、監督資金使用,擬訂土地、礦產資源參與經濟調控的政策措施。依法組織土地、礦產資源專項收入的征管,配合有關部門擬訂收益分配製度,配合有關部門指導、監督全國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資金的收取和使用。參與管理土地、礦產等資源性資產,參與管理國家出資形成的礦業權權益,負責有關資金、基金的預算和財務、資產管理與監督。

(十四)

推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組織制定、實施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戰略、規劃和計劃,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推進國土資源信息化和信息資料的公共服務。

J. 地質環境的社會經濟屬性

地質環境以人為中心而被評價和認識。在社會經濟與地質環境相互聯系過程中,地質環境不管是被動地承受各種工程經濟活動,還是主動地對社會經濟施加災害風險,都被自動地賦予了社會經濟屬性。根據對社會經濟的作用,地質環境因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地質環境因素,稱為地質資源;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不良地質環境因素,稱為地質環境問題,當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損失時又稱為地質災害。

地質資源包括岩石、土壤、地下水等地質環境要素和地貌景觀。某種地質環境要素在一定空間內相對富集而形成了可資人類經濟社會開發利用的資源,如土壤、地下水、化石能源礦產、非能源礦產等。對社會經濟而言,組成地質環境的物質和地貌景觀,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或潛在利用價值。例如,低品位含鐵岩石在過去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對社會經濟價值不大;但隨著選礦技術的進步,低品位含鐵岩石轉化為低品位鐵礦石為社會經濟加以利用,使其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地質資源。海灘被開發利用作為海濱觀光度假勝地時獲得了可觀的經濟價值,從過去單純的地貌景觀轉變為滿足人們休閑嬉戲需求的地質資源。在地貌景觀中,那些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在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人們稱為地質遺跡,屬於具有重要科學、觀賞、教育價值的地質資源。

地質環境問題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可能對經濟社會產生不良影響或危害的地質環境現象或事件。按照主要誘發因素,可分為原生地質環境問題與次生地質環境問題。原生地質環境問題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不良地質環境現象或事件,如火山爆發、地震、水土化學物質空間遷移而引起的地方病等。次生地質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不良地質環境現象或事件,例如,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

社會經濟通過人類活動開發利用地質資源,對地質環境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有利於社會經濟,也可能不利於社會經濟。地質環境通過各種地質環境問題作用於社會經濟,給經濟社會帶來可能損失或危害的風險。風險的高低取決於社會經濟對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的脆弱性。脆弱性是指人類、人類活動及其場地的一種性質或狀態,可以看成是安全的另一方面[15]。脆弱性增加,安全性就降低。例如,在斜坡下方修建一座建築物,可以採用較深的地基基礎以降低其對斜坡土石流的脆弱性,來提高建築物的安全性。圖1-1表示上述地質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存在的這種關系。

圖1-1 地質環境與社會經濟關系示意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