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中的底界什麼意思

地質中的底界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1-22 11:06:39

『壹』 地質是什麼意思

地質來圖是將沉積岩層、火成自岩體、地質構造等的形成時代和相關等各種地質體、地質現象,用一定圖例表示在某種比例尺地形圖上的一種圖件。是表示地殼表層岩相、岩性、地層年代、地質構造、岩漿活動、礦產分布等的地圖的總稱。
根據野外調查路線、觀測點的距離,調查精度的比例尺劃分為小(1/50萬及其以小)、中(1/25~1/20萬)、大比例尺(1/5萬及其以大)地質圖。依據內容分為:基岩地質圖、地質礦產圖、岩性-岩相分布圖、構造地質圖、礦產圖、第四紀地質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和環境地質圖等。
地質界線、構造線、礦產和地理底圖等要素的標示精度,投影方法的准確性是衡量地質圖成圖效果的主要考核指標。我國對不同比例尺、不同地質圖類別的成圖方法技術都有具體的規范要求。

『貳』 地質年代表中代和界有什麼區別

「代」是地質年代單位,只具有時間意義,「界」是年代地層單位,它代表在一個界限內確容定的「代」之內形成的地層,它具有物質意義,同時也具有時間意義。例如,「中生代」指的是一個時代,250Ma至65Ma,「中生代」形成的地層,叫做「中生界」

『叄』 地質年代分幾個界分別是什麼

地質年代(Geological Time): 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階;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組、段)。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 [編輯本段]地質年代分類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 相對地質年代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系和它們的時代順序。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7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7億年.下頁包括生物進化地質年代表 大家知道按地層的年齡將地球的年齡劃分成一些單位,這樣可便於我們進行地球和生命演化的表述。人們習慣於以生物的情況來劃分,這樣就把整個46億年劃成兩個大的單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被稱做隱生宙,而將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後的時代稱做是顯生宙。隱生宙的上限為地球的起源,其下限年代卻不是一個絕對准確的數字,一般說來可推至6億年前,也有推至5.7億年前的。從6億或5.7億年以後到現在就被稱做是顯生宙。 絕對地質年代絕對地質年代是指通過對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測定,根據其衰變規律而計算出該岩石的年齡。 絕對地質年代是以絕對的天文單位「年」來表達地質時間的方法,絕對地質年代學可以用來確定地質事件發生、延續和結束的時間。 在人類找到合適的定年方法之前,對地球的年齡和地質事件發生的時間更多含有估計的成分。諸如採用季節-氣候法、沉積法、古生物法、海水含鹽度法等,利用這些方法不同的學者會得到的不同的結果,和地球的實際年齡也有很大差別。目前較常見也較准確的測年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法。其中主要有U-Pb法、鉀-氬法、氬-氬法、Rb-Sr法、 Sm-Nd法、碳法、裂變徑跡法等,根據所測定地質體的情況和放射性同位素的不同半衰期選用合適的方法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結果。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獲得的地球上最大的岩石年齡為45億年,月岩年齡46-47億年,隕石年齡在46-47億年之間。因此,地球的年齡應在46億年以上。 宙下被劃分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代。太古代一般指的是地球形成及化學進化這個時期,可以是從46億年前到38億年前或34億年前,這個數字之所以有數以億計的年數之差是因為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最古老的生命或生命痕跡還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元古代緊接在太古代之後,其下限一般定在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這個時期目前在5.7億到6億年前。太古代和元古代這兩個名稱是1863由美國人洛岡命名的,他命名的意思是指生物界太古老和生物界次古老。自寒武紀後到2.3億年前這段時間為古生代,這個名稱由英國人賽德維克制定,他依照洛岡取了生物界古老的意思,此事發生在1838年。從2.3億年前到0.65億年前為中生代,從0.65億年後到現在為新生代。這兩個代均由英國人費利普斯於1841年命名,取意分別為生物界中等古老和生物界接近現代。 代以下的劃分單元為紀。讓我們從最古老的紀開始吧。最古老的紀叫長城紀,然後是蘄縣紀、青白口紀、南華紀、震旦紀。震旦紀,由美籍人葛利普於1922年在中國命名,葛氏當時活動在浙、皖一帶,他按照古代印度人稱呼中國為日出之地而取了這個名稱。起於18或19億年前,止於5.7億年前。這個時期的生命主要是細菌和藍藻,後期開始出現真核藻類和無脊椎動物。 1936年賽德維克在英國西部的威爾士一帶進行研究,在羅馬人統治的時代,北威爾士山曾稱寒武山,因此賽德維克便將這個個時期稱為寒武紀。33年以後,另一位英國地質學家拉普華茲在同一地區發現一個地層,這個與較早發現的志留紀與寒武紀相比有著諸多不同的地方,它介入上述兩個層之間,顯然是屬於一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期,因此他根據一個古代在此居住過的民族名將這個時期稱為奧陶紀。志留紀的名稱的產生比寒武紀和奧陶紀都要早,大約是在1835年,莫企孫也是在英國西部一帶進行研究,名稱的意思來源於另一個威爾士古代當地民族的名稱。莫氏和賽德維克於1839年在德文郡(Devonshire)將一套海成岩石層按地名進行了命名,中文翻譯為「泥盆」。石炭這個名稱的出現可能是最早的,1822年康尼比爾和費利普斯在研究英國地質時,發現了一套穩定的含煤炭地層,這是在一個非常壯觀的造煤時期形成的,因此因煤炭而得名。二疊紀這個名稱是我國科學家按形象而翻譯的,最初命名時是在1841年,由莫企孫根據當地所處彼爾姆州(俄烏拉爾山烏法高原)將其命名為彼爾姆紀。後來在德國發現這個時期的地層明顯為上是白雲質灰岩下是紅色岩層,這也是我國後來翻譯成二疊紀的根據。以上為古生代的六個紀。 中生代為三個紀。第一個是三疊紀,由阿爾別爾特命名於德國西南部,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層,因此得名,此事在1834年。在德國和瑞士的與瑞士交界處有一座侏羅山,1829年前後布朗維爾在這里研究發現該處有非常明顯的地層特徵,因此以山命名,如果1820年英國人史密斯首先命名的話,現在肯定不會是侏羅紀這個名稱,因為他當時在英國西部研究的菊石正好就是這個時期的。兩年後的1822年,德哈羅烏發現英吉利海峽兩岸懸崖上露出含有大量鈣質的白色沉積物,這恰恰是當時用來製作粉筆的白堊土,於是便以此命名為白堊紀。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大多地區該時期的地層並不都是白色的,如在我國就是多為紫紅色的紅層。 萊爾曾經將古生代稱第一紀,中生代為第二紀,新生代為第三紀,1829年德努阿耶在研究法國某些地區的地質時按魏爾納的分層方案從第三紀中又劃分出來了第四紀,這樣,新生代便由這兩個紀所組成。從前的第一紀則由紀升代含六個紀,同樣第二紀也升代含三個紀。 紀下面還有分級單位,如「世」,一般是將某個紀分成幾個等份,如新生代依次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

『肆』 地質學界的一個未解之謎.

我覺得……南極和北極都不在板塊的交界處,是在板塊內部的,地質活動的頻率低,沒有地震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吧~~~

『伍』 白堊系底界

本書選用主要門類化石作為本區白堊系底界的綜合生物地層標准,同時參考已有的同位素年齡資料。

關於本區白堊系底界,即侏羅-白堊系的分界,這一問題國際上還沒有最後定論,北方區 ( 冷水區) 侏羅-白堊系界線暫時置於梁贊階 ( Ryazanian) 和伏爾加階 ( Volgian) 之間; 南方區 ( 暖水區) 則放在貝里阿斯階 ( Berriasian) 和提塘階 ( Tithonian) 之間,前者一般高於後者半個階。因此,非海相侏羅-白堊系界線劃分更難以確定。

我國是世界上非海相白堊系最發育的地區之一,植物化石和淡水陸生動物化石非常豐富,但在20 世紀80 年代之前,關於我國陸相侏羅-白堊系界線的劃分眾說紛紜,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老大難問題,爭論的焦點在於遼西熱河群、浙西建德群及與其相當地層的時代歸屬。各門類化石研究者或同一門類化石的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意見,主要有歸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3 種認識。

近 20 余年來,隨著熱河生物群化石新資料的不斷發現和研究的深入,這一問題的解決出現轉機,尤其是利用海相化石層檢驗獲得突破性的進展。尹贊勛 ( 1980) 提出 「傳統的地層學以海相為准繩,陸相地層要與海相對比」,「把陸相地層納入由海相沉積建立起來的年代地層系統中」。顧知微 ( 1982) 也強調 「把握傳統的海相層檢驗的原則和方法,將能促使我國非海相中生界的研究大步前進」。由此可知,研究非海相地層界線,一方面根據主要門類化石的演化特徵,另一方面藉助於海陸交互相地層,由海相化石確定陸相化石的年代。

中國的海相及海陸交互相白堊系分布狹窄,僅在西藏、東喀喇昆侖、昆侖南緣、塔里木西緣、黑龍江東部及台灣省等地有所分布。亞洲東部的大陸近海區有侏羅紀、白堊紀海侵地層,它見於日本內帶和外帶,俄羅斯遠東,以及黑龍江東部完達山區,這為利用海相層檢驗熱河群的年代提供了可能。

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末期,黑龍江東部海陸交互相地層中就發現過菊石化石,此後海相化石也時有發現,但詳細研究鑒定的不多。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及所屬研究所,黑龍江省地質、煤炭系統等單位和人員,相繼在該區從事地層學與古生物學研究,發現了較為豐富的侏羅紀—白堊紀海相化石與陸相動物植物化石,發表了許多論著,闡述了龍爪溝群和雞西群的進一步劃分及其對比,並論述它們的時代歸屬; 探討了侏羅—白堊系的界線等。其中值得提及,沙金庚 ( 1990) 重新研究城子河組下部和雲山組上部所產的原定為 Buchia 化石標本,發現該化石鑒定有誤,應將 Buchia改為 Aucellina。Buchia 和 Aucellina 是不同時代的海相雙殼類帶化石。據此沙金庚提出雲山組上部、城子河組及與其相當岩層的時代主要為巴列姆期—晚阿普第期 ( Barremian—LateAptian) ,還可能延至早阿爾比期 ( Early Albian) 的新觀點,並提出 「費爾干蚌屬 ( Fer-ganoconcha) ,甚至熱河動物群的延伸時代或許不僅局限於 ( 甚至可能不屬於) 晚侏羅世」。孫革等 ( 1992) 在黑龍江東部雞西盆地典型剖面的城子河組下部,發現含早白堊世凡蘭吟期—歐特里夫期 ( Valangian—Hauterivian) 溝鞭藻的海相地層,在該組上部發現迄今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大化石,以這些被子植物的原始性及與全球早白堊世被子植物對比,其時代可能相當於早白堊世歐特里夫期—早巴列姆期。

葉得泉、鍾筱春等 ( 1990) 在 《中國北方含油氣區白堊系》中,根據大量化石、同位素年齡數據和古地磁資料,提出整個熱河群及與其相當岩群的時代屬於早白堊世早、中期。

任東等 ( 1995) 通過對北京及鄰區侏羅紀—白堊紀主要門類 ( 昆蟲、魚類、爬行類)生物組合帶年代問題的研究,認為該區侏羅-白堊系地層界線,應從九佛堂組中穿過。

顧知微 ( 1996) 根據黑龍江東部海相雙殼類研究新進展,認為黑龍江東部龍爪溝群與雞西群的中、上部相當,城子河組和穆棱組的時代為早白堊世,最有可能屬巴列姆期—阿普第期,同時依據城子河組和穆棱組中兩組的陸生植物與淡水軟體動物化石,則將上述兩組分別與遼西熱河群上部的沙海組和阜新組對比。並將費爾干蚌屬 ( Ferganoconcha) 修訂為 Arguniella 屬,後者時代從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從而修訂了 1992 年以前中國北部和東部侏羅-白堊系界線,將兩系界線在冀北、遼西劃在大北溝組與花吉營組 ( 相當於義縣組)之間,在陝西劃在安定組與志丹群底部宜君組之間,即將侏羅-白堊系界線下移至熱河群及與其相當岩層的底界。

近年來,熱河群新發現恐龍化石,在遼寧黑山縣八道壕煤礦沙海組下部發現一顆恐龍牙齒化石,經鑒定為 Asiiatosaurus sp.,時代屬早白堊世 ( 許坤等,1998) 。

陳丕基等 ( 1998) 總結了東北白堊系地層序列,並根據不斷發現的新資料,如熱河群中多種鳥類化石的發現,其中以義縣組的孔子鳥 ( Confusiuornis) 為代表的化石具有始祖鳥類的特徵,是真正晚侏羅世晚期的產物; 在冀北灤平縣相當於九佛堂的層位中找到了葉肢介 Eosestheria,Diestheria 和 Yanjiestheria 共生,表現侏羅紀—白堊紀混生面貌; 在義縣九佛堂組頂部發現產於日本手取地區早白堊世 Valangianian 期半鹹水相伊月層的標志化石 Te-toria yokoyamai; 俄羅斯遠東蘇昌盆地由海相化石證實為早白堊世有兩套含煤地層,所產植物化石幾乎與我國東北地區相應的城子河組和穆棱組或沙海組和阜新組兩套含煤地層完全一致。結合城子河組海相溝鞭藻的佐證,均揭示以遼西沙海組和阜新組為代表的東北地區 ( 包括俄羅斯遠東) 早白堊世這兩套含煤地層時代為歐特里夫期—巴列姆期。據此,將冀北、遼西陸相侏羅-白堊系界線置於義縣組與九佛堂組之間。

近 20 年來,我國學者在冀北、遼西熱河群及其相當地層中相繼發現豐富的多門類化石,計有原始被子植物化石、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古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新的古無脊椎動物化石。通過對各門類化石的深入研究,充分顯示熱河群底界是生物演化的重要界面,界面上、下生物群面貌與特徵不同,生物發展進入新的時代,可以視作一次 「生物大爆發」,古無脊椎動物出現不少新的類型、新的分子,出現了原始被子植物,小型獸腳類恐龍開始出現,鳥類的種類和數量增多,是鳥類演化的飛躍階段,較德國侏羅紀始祖鳥要進化很多。需要指出,地層時代的確定主要依靠化石和同位素地質年齡。在對熱河生物群深入研究的同時,研究人員也大力開展了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眾多學者在生物界線附近採集了大量的同位素測年樣品,採用新的測試技術方法,獲得了一批高精度、有價值的同位素年齡數據,其中遼西義縣組所測年齡絕大多數在 133 ~120 Ma 之間。遼西義縣組火山岩最早噴發時間為 135 ±3. 4 Ma,大北溝組與大店子組界線年齡為 140 ±1 Ma。冀北灤平義縣組玄武安山岩年齡為 136. 5 ±0. 7 Ma,這些同位素年齡數據可以作為侏羅-白堊系界線參考年齡。

由上可知,由於熱河群及與其相當岩層底界附近新資料的不斷發現和對生物化石研究的深化,逐步弄清某些層段所含特徵化石在國內外海陸交互相地層中的分布情況,利用海相化石來確定陸生化石的地質年代。加上大量比較可靠的同位素年齡值的佐證,熱河群或熱河生物群歸屬白堊系的論據是充分的,並能夠在冀北、遼西建立中國陸相侏羅-白堊系界線層型剖面和層型點。

浙江建德群的層序和生物面貌早已基本清楚,探討其時代歸屬主要應考慮所含化石和同位素年齡數據等。建德群產有豐富的多門類化石,這些門類化石先後經過專業人員詳細研究,但過去不同門類化石研究者或同一門類化石的不同研究者對建德群的時代歸屬有不同認識,有歸上侏羅統或下白堊統抑或歸上侏羅統至下白堊統等意見。近年來,隨著化石研究的深入,建德群中所含各門類化石的研究者,有的仍堅持建德群歸下白堊統,有的部分修改或全部修訂了原來歸上侏羅統—下白堊統或上侏羅統的觀點,改歸下白堊統的意見。至此,有關古生物研究者都趨向於將建德群劃歸下白堊統,將建德群劃歸上侏羅統則缺乏古生物依據了。雖然建德群不可能直接找到與海陸交互相地層銜接點,藉助於海相化石層檢驗建德生物群的時代,但也可參考典型地區研究程度較高的相關地層的研究成果,即可與遼西熱河生物群進行對比。如前所述,大量的新資料可以證實,熱河群時代歸早白堊世,即我國北方侏羅-白堊系界線基本上劃在熱河群的底界,或劃在熱河群的底部位置,抑或劃在底界向下延伸處。過去一般認為建德生物群與熱河生物群面貌大同小異,理應時代大致相當,因此,從生物群對比看,將建德群置於早白堊世是合適的。雖然,在 20 世紀 90 年代晚期先後出版的代表當時研究水平的新成果 《浙江省岩石地層》 ( 1996) 、《江西省岩石地層》( 1997) 、《福建省岩石地層》 ( 1997) 中,仍將浙江建德群與其相當地層歸入上侏羅統。21 世紀以來,受熱河生物群研究成果的影響,以及新獲得的可靠的同位素年齡值,認為建德群基本歸下白堊統已成大勢所趨。

浙江白堊系,尤其是下白堊統火山岩極其發育。歷年來,特別是開展火山地質與礦產研究以來,獲得了大量的同位素年齡數據,近年來又相繼獲得一批 Ar - Ar 法、鋯石 U -Pb 法等同位素年齡值,對地層年代確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建德群 ( 磨石山群) 下部的同位素年齡數據絕大多數晚於 135 Ma,對照 《全球地層年表》和 《中國地層年表》均將白堊系底界置於 135 ( 140) Ma 或 135 ±5 Ma,建德群無疑應歸下白堊統。

浙江白堊系曾開展過磁性地層研究,本次工作填補了浙東磨石山群 ( 包括大爽組、高塢組、西山頭組、茶灣組和九里坪組) 和 「天台群」 ( 包括 「塘上組」、 「兩頭塘組」和「赤城山組」) 古地磁資料的空白。迄今浙江白堊系古地磁采樣層位已涉及絕大部分岩石地層單位。以往馮寧生等曾在建德壽昌棗園剖面壽昌組頂部發現過反向極性亞帶 Mor,此帶出現在 Aptian 階的下部,同位素為121Ma ( William et al.,1995) 。從古地磁資料看,橫山組底界時限應從 Aptian 期早期開始,橫山組至少與館頭組相當,或與館頭組和朝川組對比。需要指出,Aptian 階之下還有屬於白堊系的 4 個階 ( Barremian,Hauterivian,Valangin-ian,Berriasian) ,反向極性亞帶 Mor 的位置至白堊系底界同位素年齡差為 14 ( 19) Ma,橫山組之下的建德群包括壽昌組、黃尖組和勞村組 3 組的同位素年齡數據都在白堊紀范圍之內,顯然,古地磁資料不僅支持建德群屬下白堊統,而且認為建德群有歸下白堊統中部的可能。

浙江在印支運動後,全省褶皺上升成陸,開始接受早、中侏羅世陸相沉積。中生代燕山運動 ( 蘭江運動) 後,本區地史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發生了強烈的斷塊運動,引起大規模火山噴發和岩漿侵入,相繼形成斷陷、斷拗盆地和火山窪地,堆積或沉積了巨厚的火山岩和河湖相碎屑沉積。生物群面貌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各門類化石與其下伏地層所產化石相比,出現了較多新的類型,明顯反映了新環境下生物更替後的面貌。建德群與下伏中、下侏羅統或更老地層呈明顯的角度不整合接觸。不整合面上、下古地理輪廓與古氣候特徵有明顯差異,古生物群面貌迥然不同,是各門類動植物化石更替的重要界面。

基於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浙江中生界由於受燕山構造旋迴活動影響,不僅缺失整個上侏羅統,而且下白堊統下部地層發育不全,即缺失侏羅-白堊系界線附近的地層,故不能作為界線層型剖面和層型點來研究。迄今在建德群中沒有發現產於熱河群下部屬 「生物大爆發」的化石門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古脊椎動物化石,以及新的其他古生物化石,這是否與建德群下部發育不完整,它只相當於熱河群上部層位有關?建德群中較新測試的已知同位素年齡數據,大多數晚於 135 Ma,即大多數測年值在早白堊世歐特里夫期至巴雷姆期內; 古地磁研究資料,不僅支持建德群歸下白堊統,而且指示建德群有歸屬下白堊統中、上部的可能。因此,本書將浙江侏羅-白堊系界線大致劃在建德群 ( 磨石山群) 的底界。但是建德群不能下伸到下白堊統的底界。

『陸』 地質背景分區

本研究區范圍包括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台灣等省。對湖南、湖北、廣西的小部分地區論及較少。就區域構造單元而言,屬於揚子和華夏兩大陸塊,確切劃分該兩大陸塊的界線及范圍就目前研究程度而言是相當困難的工作。我們傾向於以江山-紹興、廣豐-萍鄉大斷裂為界,北側為揚子陸塊南界,南側為華夏陸塊北界。華夏陸塊西部以萍鄉-茶陵-郴州及連山-梧州-博白-合浦斷裂與揚子陸塊為界,北段沿武功山、萬洋山、諸廣山西緣,南段以雲開大山西緣為界。如以前寒武紀基底出露為標志,以鷹潭-石城-定南斷裂為界,代表了武夷區的西界,西側南嶺—雲開區為加里東期增生的陸殼,仍屬於華夏陸塊的范圍。

華夏陸塊西緣南段界線在雲開大山與欽州—防城一線,欽防海槽於印支期關閉,沿連縣-梧州-博白斷裂帶有超基性岩、中基性岩侵入,S型碰撞花崗岩發育。華夏陸塊南界為海南島南部九所-陵司斷裂,南海西沙群島西永一井混合岩Rb-Sr等時線年齡為1465Ma,是由前寒武紀變質岩組成的,這樣華夏陸塊的南界可向南進入南海。

華夏陸塊(包括揚子陸塊)的東界,大致相當於歐亞大陸東部邊緣界線,根據目前資料,戴雲山為一古老變質基底的隆起,近年來在東海大陸架變質岩、台灣太魯閣花崗岩、朝鮮半島東南部的片麻岩、日本飛

變質岩都已測得1.4~1.8Ga的年齡,因此華夏和揚子兩陸塊的東界可以向東至朝鮮半島東南部,日本本州西南直至菲律賓。

根據本研究區基底源岩時代、源岩建造、變質相、變質雜岩的岩石組合等特徵,重要邊界斷裂的性質,花崗岩中長石鉛同位素所反映的基底岩石地球化學特徵,岩漿岩系列和組合的差異以及成礦元素的組合特徵,以重要斷裂為邊界將本研究區劃分4個岩漿岩區帶(圖4-1),屬揚子陸塊的有中下揚子區帶(A區)、滁縣太湖區(B)和南揚子區帶(C區),屬華夏陸塊的有武夷區帶(E區)、浙閩粵濱海區帶(D區)和贛南區(F)。A區與C區以江陰-常州-九江-岳陽斷裂為界,D區與E區以麗水-政和-大浦斷裂為界,E區的西界為鷹潭-石城-定南-廣州斷裂。

圖4-1中國東南部岩漿岩組合分區簡圖

斷裂帶編號:1—郯廬斷裂帶;2—確山-肥東斷裂;3—信陽-舒城-桐柏斷裂;4—襄樊-隨縣-廣濟-宿松斷裂;5—嘉山-響水斷裂;60—江陰-常州-宣城-石台-九江-岳陽斷裂;7—江山-萍鄉-茶陵-郴州及連山-梧州-靈山-博白-合浦斷裂;8—鷹潭-石城-定南-廣州斷裂;9—政和-大浦-麗水斷裂;10—長樂-南澳斷裂;11—海岸山脈斷裂;A、B…為岩區代號

『柒』 地質術語中的宙、界、統、系有什麼區別

1.為了地層劃分、對比研究上的方便,地質學家們把地球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版的巨厚地層用宇權、界、系、統、階作為級主要的 地層單位 劃分開來:
宇─ 是最大的地層單位。
界─ 是宇中所劃分的次一級地層單位。
系─ 是界內所劃分的次一級地層單位。
統─ 是系內劃分的次一級單位。
階─ 是統內劃分的次一級地層單位。
2.地質年代單位即地層單位所對應的 時間單位,從大到小分為五級:宙、代、紀、世、期。它們分別和相應的地層單位對應。
3.簡而言之:宇、界、系、統、階是空間單位;宙、代、紀、世、期是時間單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