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質作用的主導
1. 什麼是地質作用,地質作用分為哪兩類
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作用,就是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按照能量來專源可以分屬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的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陽能。外力作用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地表形態就是在內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斷發展、變化著。
地質作用有些進行得很迅速,很激烈,例如地震、火山爆發、山崩、泥石流等,可以在瞬間發生,使地面產生劇變,並往往造成自然災害。有些則進行得十分緩慢,不易被人們察覺,但年長日久,卻會使地表形態發生顯著的變化。
2. 內力地質作用的主導因素是地殼運動,為什麼
這是由內力地質作用的定義決定的。什麼是內力地質作用?就是由地球的地殼運內動形成的地質作用容。它與來自「地外」的地質營力不同,所謂外力地質作用,顧名思義,引起地質作用的營力來自地殼外面,如風力地質作用、水力地質作用,這些營力是來自地殼以外的,故叫外力地質作用。與此相對應,內力地質作用亦叫內動力地質作用,其動力來源於地球內部的。
3. 什麼是外力地質作用
由於太來陽輻射能和地球重力位能所源引起的地質作用。它包括氣溫變化、雨雪、山洪、河流、湖泊、海洋、冰川、風、生物等的作用。 1)風化作用--外力(包括大氣、水、生物)對原岩發生機械破碎和化學變化的作用。 2)沉積岩和土的生成--原岩風化產物(碎屑物質),在雨雪水流、山洪急流、河流、湖浪、海浪、冰川或風等 外力作用下,被剝蝕,搬運到大陸低窪處或海洋底部沉積下來,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 沉積的物質逐漸加厚,在覆蓋壓力和含有碳酸鈣、二氧化硅、氧化鐵等膠結物的作用下, 使起初沉積的松軟碎屑物質逐漸壓密、脫水、膠結、硬化生成新的岩石,稱為沉積岩。未經成岩作用所生成的所謂沉積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土」。 3)風化、剝蝕、搬運及沉積--外力地質作用過程中的風化、剝蝕、搬運及沉積,是彼此密切聯系的。風化作用為剝蝕作用創造了條件,而風化、剝蝕、搬運又為沉積作用提供了物質的來源。剝蝕作用與沉積作 用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以某一方面的作用為主導,例如,河流上游地區以剝蝕為主,下游地區以沉積為主,山地以剝蝕占優勢,平原以沉積占優勢.
4. 為什麼說構造運動是控制其他地質作用的主導因素
構造運動是由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岩石圈的變位、變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機械作專用和相伴隨的地震活動屬,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構造運動產生褶皺、斷裂等各種地質構造,引起海、陸輪廓的變化,地殼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脈、海溝的形成等,任何的其他地質作用都是在構造運動的基礎上發生並演化的。例如:沉積作用只能在構造運動形成的相對凹陷或者地勢較低的地方發。剝蝕作用只能在構造運動形成的相對隆起的地方形成。
5. 內力地質作用的主導因素
主導因素是:抄以地球內能為能源並主要發生在地球內部的地質作用,包括岩漿作用,地殼運動,地震,變質作用
能促使整個地殼物質成分、地殼內部結構、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地質作用稱為內力地質作用。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
6. 地質作用的分類
前以述及,根據能量不同,地質作用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兩大類,每大類又根據地質作用的性質、方式和結果的不同,將外力地質作用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等5類。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地殼運動、岩漿作用、地震作用和變質作用4種(圖1-10)。
圖1-10 地質作用分類圖
1.外力地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一般是按照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的順序進行的。
(1)風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氣溫變化、大氣、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基本在原地逐步分解、破壞的過程。
(2)剝蝕作用 是風、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質營力使岩石破壞並脫離原地的過程。可分為機械侵蝕、化學溶蝕及生物剝蝕作用3種。
(3)搬運作用 風化剝蝕的產物,被運動著的介質(水、大氣、冰川等)搬離的過程。有機械搬運、化學搬運、生物搬運3種。
(4)沉積作用 被搬運的物質,由於搬運動力和介質條件的變化而沉澱或堆積的過程。分為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3種。
(5)成岩作用 鬆散的沉積物被壓實、固結而形成岩石的過程。主要類型有壓固作用、膠結作用、重結晶作用、交代作用、氧化還原作用和壓溶作用等。沉積物經成岩作用,形成具成層構造的岩石--沉積岩。
2.內力地質作用
內力地質作用是促使地球,特別是岩石圈演化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1)地殼運動 也稱構造運動。主要是岩石圈的機械運動,如大陸板塊的漂移、海底擴張、區域性沉降和上隆、岩層褶皺和斷裂等。地殼運動的表現為升降運動和水平運動兩種方式,其產物為各種地質構造。
(2)岩漿作用 岩漿的形成、運移直至冷凝固結成岩的過程。所形成的岩石稱岩漿岩。地表以下冷凝成岩者稱侵入岩,噴出地表冷凝成岩者稱火山岩。
(3)地震作用 地震是地球內部積蓄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釋放引起的一種現象,是由於地震波的傳播引起地面快速顫動的作用。
(4)變質作用 岩石圈內原有岩石在溫度、壓力和化學活動性流體等因素影響下,使原岩基本保持固態狀態下發生結構、構造及物質成分的變化,從而轉變成新岩石的過程。由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稱變質岩。
3.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的關系
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是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的。內力地質作用主要在地下深處進行,例如,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使岩石發生褶皺和斷裂,甚至導致地震,使岩石重熔或岩漿上侵,形成岩漿岩和變質岩,但也常常波及地表,造成岩石圈分裂、融合、變位、漂移,形成海洋盆地和大陸高山及區域性地面起伏等,控制著地球表面形態的基本輪廓。外力地質作用主要在地表或靠近地表進行,總的趨勢是降低地面起伏即「削高填低」,同時塑造局部地表形態。內力地質作用越強烈、地面隆升越厲害的山脈地區,往往也是外力地質作用發育、剝蝕作用盛行的地區。由於外力地質作用均有重力能的參與,所以外地質營力的變化也可促進內力地質作用的發生,例如,一個長期持續下陷(內力地質作用為主)的低窪地帶,在外力地質作用下將長期持續地沉積,其下部的岩石在上部重力能的作用下,有利於在地下深處環境中發生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甚至被熔融成岩漿;再如,大陸冰川的融化(卸載作用)可導致地殼上升運動的發生。
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往往是同時產生,相互相成,互相影響。例如,風化作用一方面對岩石和礦物進行破壞和分解,同時又產生了新礦物。但是在一定地點和一定時間條件下,內、外力地質作用中的一種可佔主導地位。在現代火山噴發區,顯然火山作用是最重要的作用,在沙漠地區,風的吹蝕作用和機械搬運、機械沉積作用必然進行得十分強烈。
由於內、外地質作用的相互影響,還會引用組成地殼的岩石類型相互轉化。例如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岩漿岩、變質岩,一旦因地殼運動和剝蝕的結果暴露在地表,為了達到適應地表常溫、常壓下的新環境,就會發生風化並經剝蝕、沉積轉化為沉積岩。而沉積岩因受上覆岩層施加的重壓或受地殼運動等的影響,從而沉入地殼深處,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變質,轉化為變質岩,甚至可以發生重熔作用又轉變為岩漿而形成岩漿岩。
由此可見,內、外力地質作用是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正是這對矛盾的發展,推動著岩石圈的演化和發展,使地表形態和地質體的物理化學性質不斷地發生變化。
小結
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其表面形態復雜,大約可分為大陸和海洋兩大部分。地球具有各種物理特性,如重力、質量、密度、磁性、溫度等。這些物理特徵在地球內部是變化的。根據地球物理特徵,結合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可將地球內部進一步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各圈層具有各自獨特的物理特徵。地殼位於岩石圈的上部,是固體地球最外面的圈層。地殼的是由各種岩石、礦物和元素組成的。地球有著具大的能量,這些能量使得地球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和變化著,運動和變化的過程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兩大類。外力作用分為風化、剝蝕、搬運、沉積和成岩5類;內力作用分為地殼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4種。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
復習思考題
1.名詞解釋:
重力異常、地磁異常、磁偏角、地溫梯度、克拉克值、地殼與岩石圈、礦物與岩石、地質作用。
2.地球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質?它們在地球中有何變化規律?
3.地球內部圈層如何劃分,其主要依據是什麼?
4.地殼有哪些特徵?洋殼與陸殼主要有何不同?
5.什麼是地質作用?它有哪些基本類型?各類型對地球改造有哪些特徵?
7. 地質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
地質作用分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
內動力地質作用內的表現:褶皺、容斷層.
外動力地質作用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地貌表現形式如:沙漠中風蘑菇蝕、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沖積平原……
8. 什麼叫地質作用
由自然復動力引起使地殼組成物制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稱地質作用。其中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地質學界把自然界引起這些變化的各種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主要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地震作用、變質作用、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等。
9. 中國四大高原主導地質作用
板塊碰撞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