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地質圖包括哪些類型
㈠ 如何根據地質圖判斷地質構造類型及其形成時代
你認真研究一下範例的地質構造坡面圖。一樣的線條表示同一個層,同樣地線條斷開了就說明有斷層現象;同樣地線條變彎曲了就是褶皺
㈡ 在地質圖上怎樣判別斷層的主要類型
可與該褶曲處地層分界線垂直做輔助線,根據圖例判斷,中間新兩側老則為向斜,中間老兩側新則為背斜。
歡迎追問
㈢ 在地質圖上怎樣判別斷層的主要類型
根據斷層線上原來相鄰接的兩點在斷層運動中的相對運動狀況可以將斷層分類。
1、走向滑動斷層:運動只在水平方向上,並且平行於斷層面。走向滑動斷層又進一步分為右滑和左滑斷層。
2、傾向滑動斷層:沿斷層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對運動,則是傾向滑動斷層。上盤相對下盤向下運動的傾向滑動斷層是正斷層。
3、沖斷層:當斷層面傾角小於或等於45°,上盤相對下盤作向上運動時,叫沖斷層,而若斷層面傾角大於45°,則稱逆斷層。
4、斜向滑動斷層:兩盤相對運動方向界於走向滑動斷層和傾向滑動斷層之間的,叫斜向滑動斷層。
5、斷層落差和平錯:斷層兩盤之間的相對位移常被叫作斷層落差和平錯。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錯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說的斷層都有一個共同的運動特點,即在運動中兩盤的構造保持著平行。
6、旋轉斷層:相鄰兩盤塊體之間發生了扭動、轉動,這樣的斷層被稱為旋轉斷層或剪狀斷層。
(3)基礎地質圖包括哪些類型擴展閱讀:
斷層效應和缺失
1、走向斷層不但能造成地層的缺失,而且還可以造成地層的重復。即由走向斷層引起地層關繫上的效應,這也是判定斷層存在和性質的依據。
2、缺失是指一套正常地層中的一層或數層,由於斷層作用,在夷平面上斷缺的現象;而重復則是指一套正常地層中的一層或數層,由於斷層作用而重復出現的現象。走向斷層效應共可以出現六種缺失或重復的基本形式。
㈣ 水文地質圖的分類
按圖件的內容和性質以及服務對象,水文地質圖可以分為以下5類:
(1)基礎性圖件:即反映調查區地下水形成自然背景的各類基礎圖件,如:地質圖、構造圖、第四紀地質圖、地貌圖和地形等高程線圖等。
(2)綜合性圖件:是反映區域地下水埋藏分布和水量、水質形成條件的圖件,包括某些專項水文地質調查的綜合性水文地質圖件,如:區域性的綜合水文地質圖、供水水文地質圖、礦床水文地質圖、環境水文地質圖、岩溶水文地質圖及為水文地質計算服務的地下水概念模型圖、地下水流系統及水資源分布圖等等。
(3)單項地下水要素圖件:僅反映地下水某項(有時幾項)特徵的圖件,如地下水等水位(壓)線圖、地下水化學類型圖,地下水水質分區圖或某些離子(化學特徵)等值線圖、地下水量或富水性等值線圖、地下水模數以及地下水徑流模數和開采模數等值線圖、含水層厚度等值線圖、含水層頂(底)板等高線圖、含水層埋藏深度圖等等。
(4)利用改造規劃性圖件:為結合生產實際需要而編制的圖件,如:地下水開發利用條件分區圖,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圖、礦床疏干、堵水截流規劃圖等。
(5)預測與管理性圖件:是為滿足生產需要所編制的反映地下水水質、水量及環境地質的預測和管理方案的圖件。如各種地下水水質預測與管理圖、開采動態預測圖、地下水水量預測與管理圖、礦區突水預測圖、環境地質變化預測及防治圖等。
除上述各種水文地質圖件外,在每個項目的成果圖件中,尚應編制水文地質調查和勘探工作的實際材料圖,以及代表性的水文地質剖面圖、水化學剖面和地下水剖面流網圖。
㈤ 某地區地質圖,寫出圖中各地層的接觸關系,並判斷地質構造類型及其形成年代
地層接觸關系:寒武和泥盆(D)平行不整合,所有與白堊(K)接觸的地層均為角度不版整合,其權餘地層均為整合接觸。
本區構造整體上為一個向北西向傾伏,向北東向斜歪的背斜褶皺,在區域東北部和東部其上被白堊地層和第四系地層覆蓋,褶皺中段被F1斷層截斷,F1為一個逆斷層,在圖幅的東南部白堊地層內部有一個花崗岩侵入體,被F2斷層所截斷,F2為正斷層。
本區褶皺和F1斷層形成與侏羅紀(J)之後白堊紀(K)之前,且褶皺先於F1斷層形成,F2斷層晚於白堊紀(K)。
㈥ 區域地質圖及其分類
地質圖是經過專門地質填繪或編繪(有時是填繪與編繪相結合)獲得的,是運用圖面要素把出露於地面的各種地質體、地質信息按一定的比例尺的要求和空間方位關系表示在平面地形圖上的專門性圖件。
圖面要素主要指各種規定的符號、花紋、顏色、線條等。一幅完整的地質圖通常由圖名、比例尺(線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主圖、圖例、接圖表、責任欄、輔助性附圖(也稱副圖)及注釋等構成。主圖即為圖框線限定的全部區域,一般排放於圖的中心區,圖名及線段比例尺位於其上,接圖表和責任欄一般位於其下。輔助性附圖主要有多重地層劃分對比表或綜合柱狀地層劃分表(一般位於主圖左側)、圖例(一般位於主圖右側)、圖切剖面(一般位於主圖之下),有些地質圖在主圖外還有如岩石譜系劃分表、圖幅所在大區構造位置圖、構造單元圖等,有時還見有岩石地層格架圖、年代地層格架圖、火成岩的構造環境判別圖、主要沉積體的典型基本層序圖等。由於不同圖幅出露地質體的差異,或是圖幅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的差異,各圖在主圖之外的輔助性附圖及注釋中所表達的內容和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它們的功能是輔助讀圖,增加圖幅關鍵信息量,突出反映圖幅中的最大地質成果,或對圖幅內某個局部地質問題的專門性注釋和解釋。這些輔助性附圖及注釋在圖上排放的位置一般不做強行規定,只要配合主圖,排列緊湊、布局美觀即可。
隨著地質科技的進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印刷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完善,使地質圖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不同時期的地質圖,會全面反映該時期的地質理論水平、科學研究手段的先進性、測試能力與精度水平、制圖水平、印刷水平,也是全面反映一個國家地質研究與經濟狀況的標志。不同類型和不同精度的地質圖,反映該類圖的服務對象、方式、用途,尤其反映地質科學對國民經濟建設的服務水平。
地質圖除按比例尺的大小分為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小比例尺三種外,還有其他多種專門性分類。按圖面主要內容可分為基岩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圖。按圖幅范圍可分為全球地質圖、大區地質圖、成礦區帶地質圖、分省地質圖、小區地質圖、局部地質圖、礦區地質圖。按工作手段和圖幅精度可分為實測地質圖、修測地質圖、編測地質圖、編繪地質圖。按專業性質和表達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基礎地質圖、礦產地質圖、火山岩地質圖、變質岩地質圖、岩相古地理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環境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地貌地質圖、災害地質圖、遙感地質圖等。另外還可按圖幅的保密級別等對地質圖進行分類。
㈦ 在地質圖上怎樣判別斷層的主要類型
正斷層、逆斷層都有不同符號表示~
看斷層的箭頭和小短線的方向。
㈧ 地層劃分、對比及地質圖的基本類型
(1)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是地質填圖工作的重要環節,是重塑地質發展歷史、研究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的重要基礎。地層劃分是根據地層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特徵,把地層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地層單位,藉以表示地層的相對順序或相對年代關系等。現代地層學主張地層劃分的多重性,認為岩層有多少種能夠用以作為劃分地層的依據,地層就有多少種劃分方法,一種特徵的改變並不一定與另一種特徵的改變相一致。就某一具體研究對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類地層劃分,而是按實際可能或為某一應用目的而採用相應的劃分系統。目前最常用的地層劃分系統有三類:①根據岩層的岩石特徵劃分成群、組、段、層四級單位的岩石地層學;②根據岩層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組合內容將含化石部分的岩層劃分成各種生物帶的生物地層學;③根據推論或解釋的岩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宙、代、紀、世、期、時)劃分成宇、界、系、統、階、時間帶的年代地層學。只有年代地層單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時間含義,其他各類地層單位可以是穿時的,或與同時面呈斜交關系。年代地層單位是依據屬性劃分的,它屬於認識范疇,是可變的。前兩類的劃分依據都是岩層客觀存在的特徵,它不依人的認識變化而變化。但化石內容需要一個積累過程也具偶然性或機遇,而對於化石的詳細研究又並非一般地質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層劃分是地層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為第一性的客觀地質實體,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來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中,組的劃分與其界線的選擇對填圖質量有重要作用。應該正確地理解組的含義,掌握建組條件。地層規范中規定:「組的重要涵義在於具有岩相、岩性和變質程度的統一性。組或由一種岩石所構成,或包括一種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復的夾層,或又兩、三種岩石反復重疊所構成,還可能以很復雜的岩石組分為一個組的特徵,而與其他單純的組相區別。」海相地層的組常為一個相的簡單岩性組合,陸相和海陸過渡相岩性比較復雜,常由相鄰的幾個相合並而成。組必須有一定的橫向穩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條件下,組的分布范圍不應小於三級地層分區的范圍,厚度不應小於50 m。但對具有特殊的構造岩相意義的岩層建組可不受此限。組的界線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積旋迴或侵蝕間斷的界線,應具有明顯的識別標志。化石並不是建組的必要條件,但顯生宙地層都有自己的化石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帶。若單有化石界線,而岩性無明顯差別,則無建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單位,通常相當於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積旋迴,岩性組合復雜,厚度很大。段是比組更低一級的岩石地層單位,它可以是組內單一岩性、單一岩相的分離體,也可以是組內岩性組合差異的再劃分,它不一定要求相當的橫向穩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內容。
(2)地層對比是在地層劃分的基礎上,與國內外標准剖面比較,確定地層在地質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測區各相應層位的對比,以確定填圖單位的地質界線、相鄰圖幅間界線的等時性,以及地層的發育規律。生物地層單位對比藉助於標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組合進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種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態資料對同時異相地層進行對比。為此,在野外必須進行系統的化石採集與生態觀察。岩石地層單位對此可利用岩性特徵、標志層、沉積韻律、重礦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測井等資料。因此,在實測地層剖面工作中,需進行大量標本和樣品採集工作。
(3)在現代地層學理論指導下,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地質圖,即組圖和系圖。組圖以岩石地層單位的組為制圖基本單位(如黃泥崗組、硯瓦山組等)。它是地表岩石組分及其幾何關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質歷史和構造環境演化的真實記錄。它能促進遙感資料、地球物理資料與地質研究的結合,適用於大比例尺(<1∶10萬)的地質填圖。組圖可作為岩性分布圖使用,具有更廣泛的服務領域。系圖是以根據生物演化相對順序建立的年代地層單位「系」為基礎填制的。適用於小比例尺(1∶100萬)地質調查,供大范圍地質構造理論分析使用。
組圖是客觀的實際地質體的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進行實測,其界線具有相對穩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遙感資料填圖。而系圖所表示的地質年代是根據古生物等多方面資料經室內分析鑒定推論而來的。由於受不同時期資料積累程度和個人認識差異的限制,地質年代界線經常有較大的變動。系圖不適合野外直接填圖,在無直觀標志的位置尋找年代地層界線要花費很大力氣甚至無法弄清。由此可見,組圖應是地質調查的基本圖件。在組圖的基礎上,可編制不同年代的系圖。
㈨ 如何根據地質圖判斷地質構造類型及其形成時代
地層接觸關系:寒武和泥盆(d)平行不整合,所有與白堊(k)接觸的地層均為角度不回整合,其餘地答層均為整合接觸。
本區構造整體上為一個向北西向傾伏,向北東向斜歪的背斜褶皺,在區域東北部和東部其上被白堊地層和第四系地層覆蓋,褶皺中段被f1斷層截斷,f1為一個逆斷層,在圖幅的東南部白堊地層內部有一個花崗岩侵入體,被f2斷層所截斷,f2為正斷層。
本區褶皺和f1斷層形成與侏羅紀(j)之後白堊紀(k)之前,且褶皺先於f1斷層形成,f2斷層晚於白堊紀(k)。
㈩ 地質圖上怎樣判別褶曲的主要類型
可與該褶曲處地層分界線垂直做輔助線,根據圖例判斷,中間新兩側老則為向斜,中間老兩側新則為背斜。 歡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