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廣西區域地質研究院怎麼樣

廣西區域地質研究院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1-01-22 07:30:24

㈠ 跪求:廣西沿岸區域地質背景是什麼啊

該地區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海進海退頻繁,沉積了巨厚的海陸內相地層,且容絕大部分為碳酸鹽岩。三疊紀末,印支運動使地層褶皺並上升成陸,燕山運動使地層進一步褶皺和斷裂,成為現今的構造格架。在大地構造上,黃果樹位於揚子准地台上揚子台褶帶內,三極構造單元為霸陵河斷裂褶皺帶,位於埡都~紫雲深斷裂的東南側。在第三紀以後,區內地殼主要呈間歇性抬升,地表岩層遭受到強烈剝蝕、溶蝕,形成現今形態奇特、類型齊全、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岩溶地貌。

㈡ 廣西區域地質發展歷史的基本特徵

李志才

( 廣西地礦物業管理中心)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歷史的自然科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張宏仁教授認為: 「地球是一本書,這本書早有文字記載,科學的任務就是解讀地球本身的歷史痕跡」, 「地質科學每一次認識上的飛躍和理論上的創新,都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推動作用」,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認識地球有助於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的改善保護。江澤民同志曾指出: 地質科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為人類的活動提供科學依據。

地質調查是認識地球歷史的方法手段,只有反復的實踐和研究才能提高認識,提高研究程度,才能為開展各項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依據和先行。自 1956 年以來,廣西全面系統地開展了各種地質調查,積累了大批有科學價值的第一手材料,並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和突破,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的地質難題,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有了重要進步,但還存在若乾地質問題,有待今後繼續實踐解決。現僅將區域地質發展歷史的基本特徵,初步歸納為 3個方面共同探討。

一、海陸變遷

廣西地殼表層的形成就是一部海陸變遷的歷史,主要見證於各地質時代地層的形成。廣西自 20 億 a 前就有海水侵入,歷經了中元古代 ( 四堡群) 、新元古代 ( 丹州群) 、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 ( 古、新近紀) 、第四紀共 14 個地質時期。從沉積作用來看,各地質時期的沉積作用是連續的、有序的,除地殼運動短時間暫時影響沉積作用外,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海陸變化過程中。從沉積物的沉積環境來看,可以分為兩個大環境,即海 ( 水) 相沉積環境和陸 ( 地) 相沉積環境。在印支運動 ( 2. 27 億 a) 之前為海相沉積環境,印支運動之後為陸相。沉積類型可分為三大發展階段,泥盆紀 ( 4. 10 億 a) 之前,基本屬於地槽型深水和較深水沉積階段; 泥盆紀之後為地台型淺海、邊緣海沉積階段; 印支運動之後為陸相盆地沉積階段。從沉積物的特徵來看,地槽型沉積物以碎屑岩類為主,地台型沉積物以碳酸鹽岩為主,陸相盆地以紅色碎屑岩為主,各地質時代地層沉積厚度,累計可達 8 萬 m。隨著沉積年代和環境的變化,各門類生物非常豐富,由元古宙的低級植物孢粉開始,到古生代動物群大量出現,中生代開始巨型恐龍出現,新生代的古人類出現,由低級向高級有序發展。

1. 地槽發展階段

主要發育在桂北地區的元古宙地槽,桂中以東和以南地區的加里東地槽,以淺海和半深海沉積環境為主,沉積物特徵是以砂岩、頁岩、砂礫岩為主的碎屑岩相,岩性較單一,類復理石序列清楚,海底的沖刷特徵明顯,生物群繁殖從低級開始,元古宙以古孢子植物和幾丁蟲類為主,計有 27 個屬 38 種之多,進入早古生代開始出現國內東南型的動物群,如海綿骨針、腕足類、筆石類。在桂東南地區的奧陶系和志留系中,發現大量筆石群,共建立了 12 個和 19 個筆石帶,在海洋山地區的奧陶系中也發現了大量筆石群,共建立 9 個屬 23 個種。但在桂西地區沉積環境和沉積相發生重大變化,寒武系由地槽向地台過渡,沉積相由碎屑岩過渡為碳酸鹽岩相,動物群過渡為華北型的三葉蟲、球接子、腕足類等,在那坡地區發現大量三葉蟲,共建立了 25 個屬。生物群隨地質環境變化而變化十分明顯。

2. 地台型發展階段

自志留紀末廣西運動後,晚古生代的沉積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地槽回返形成廣泛的隆起區,由較深水環境沉積轉變為淺海和海岸帶的地台沉積環境,海水動盪,生物群大量繁殖,早期為海陸交互沉積的礫岩、砂岩、頁岩,以後開始轉變為台地上的碳酸鹽岩沉積,以灰岩和白雲岩為主,部分為泥質岩、硅質岩,並含有煤層。由於近岸的海水富氧,水動力活動較強,是廣西古生物群最繁盛時期,種類也最多,計有底棲和浮游兩大類,共計有 17 個門類之多,其中以泥盆紀時期最為豐富,如六景標准剖面發現 17 個門類500 多個屬種,牙形類也發現 18 個化石帶,北流剖面發現腕足類、珊瑚、層孔蟲、竹節石等 30 多個屬種,大樂剖面發現腕足類、珊瑚、竹節石等,共有化石組合帶 97 個,羅富剖面以深水漂浮的竹節石、菊石、牙形刺為主。石炭紀和二疊紀則以 類最繁盛,共有77 個屬及亞屬,580 個種及亞種。地台發展階段也是廣西沉積礦產成礦最有利的時期,如泥盆紀的錳、鐵、釩、石灰岩等,礦產豐富,是已探明全區儲量的 60% 左右,石炭紀和二疊紀的煤、鋁土礦、錳、石灰岩等,也有很重要的工業價值。

3. 陸相沉積發展階段

從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開始,廣西地殼普遍上升,海盆地的海水全部退出,海相沉積結束,自此,在活動基底斷裂控制下,形成了廣西大大小小 50 多個盆地,以十萬大山和桂平橋圩盆地面積最大,形成了內陸盆地的湖泊相、河流相的沉積,由於陸地當時的風化、氧化作用強烈,氣候炎熱等因素影響,沉積物的重要特點是以紅色粗碎屑岩為主,多為礫岩和砂岩、夾頁岩,侏羅紀還有灰岩。在侏羅紀和第三紀 ( 古、新近紀) 時期,由於植物和有機物大量繁殖,在某些盆地中形成了含煤層 ( 如西灣和南寧盆地) 和油氣層( 如百色盆地) 以及粘土 ( 合浦盆地) 、膨潤土 ( 寧明盆地) 、膏鹽等礦產。生物群進一步進化繁殖,三疊紀開始以菊石、雙殼類為主,並在動物群中出現了爬行動物,如武鳴縣在三疊系中發現廣西幻龍東方種,在十萬大山和南寧盆地發現了白堊紀的鴨嘴龍化石。第四紀開始,在來賓、柳州、柳城、桂林、百色等地 10 多處,發現了重要的古人類遺跡,以及大批的脊椎動物化石,如巨猿、大熊貓、劍齒象等,最主要的發現有麒麟山人、柳江人、白蓮洞人、甑皮岩人,為古人類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際資料。

二、岩漿活動

岩漿活動是地殼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地殼運動往往是同步發生的,也是廣西區域發展史上的重要內容,與內生金屬礦產的形成密切相關,幾乎所有重要的內生金屬礦產成礦期都與岩漿活動息息相關,因為它是成礦物質來源的主要渠道。岩漿特製主要來自地球深部的幔源型 (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和地球淺部的殼源型的岩漿,其中殼源型又分為幔源分異、混合同熔、殼源重熔、殼源交代等類型。岩漿活動的方式主要有深部的侵入活動和地表的噴發活動兩種。

廣西侵入岩活動出露的各類岩體有 1200 多個,出露面積約 2 萬 km2,這說明侵入活動是廣泛、強烈的,具有規模大的特點。大岩體多發生在背斜、復背斜軸部,如桂北元寶山、越嶺山、海洋山等地,部分產在大斷裂帶及周圍。從活動的地質年代特點看,具有不間斷和多期性的特點,與構造旋迴有密切的關系,並相伴生,如四堡旋迴、雪峰旋迴、加里東旋迴、印支旋迴、燕山旋迴、喜馬拉雅旋迴,其中以華力西旋迴的花崗岩侵入規模最大,分布面積為 8051km2,加里東旋迴 ( 3363km2) 和燕山旋迴 ( 4516km2) 次之。岩性較復雜,以酸性花崗岩類為主,出露面積為 19000km2,佔全區侵入岩面積的 96% ,主要分布在桂北、桂東北和桂南的廣大地區,主要成分是 SiO2,含量通常為 60% ~ 65% ,黏性大,鎂鐵含量低,鉀鈉含量高。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侵入的面積較小,大小岩體約 940個,面積為 817km2,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區的四堡區和雪峰區。桂西地區主要為華力西期和印支期的基性岩,主要成分是 SiO2,含量為 45% ~ 50% ,超基性岩中的 SiO2含量< 45% ,它們的黏度小,鎂鐵含量高,鉀鈉含量低。

廣西的火山噴發岩活動也頻繁,一種是在海盆地沉積過程,在海底噴發以後,形成各種層狀的沉積物,岩石常常具有氣孔狀、杏仁狀、枕狀構造等特徵,如層狀、枕狀的細碧岩、角斑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礫岩、熔岩等,特製來源於地球深部。一種是在大陸的噴發活動,形成各種熔岩流、火山堆積物。火山噴發的各種物質,累積的厚度可達 9000m,佔全區沉積岩總厚度的 11% 左右,充分說明地殼的物質來源,有相當部分是來自地球的岩漿活動供給的。火山噴發活動的方式,主要以裂隙噴發 ( 沿斷裂帶) 和中心式噴發( 近圓形) 為主。從噴發活動的地質年代看,除寒武紀沒有發現火山活動外,從四堡時期到第四紀的 13 個地質時代中均有發現,說明在廣西區域地質歷史是比較活躍和不間斷的。據已有資料統計,明顯的噴發活動有 40 余次,據過去資料看在桂西地區幾乎是空白的。地質調查後,發現大量從泥盆紀到三疊紀的多層位的海相火山噴發活動,累積的總厚度可達 5400m,具有噴發次數多、厚度小 ( 一般為數十米厚) 、分布零星的特點。從岩石類型來看,中泥盆世到二疊紀火山岩多為基性岩,三疊紀主要為中酸性岩,火山噴發活動主要受基底斷裂控制,多為裂隙間歇性。印支運動以後,轉為以大陸型的火山噴發活動為主,多形成流紋岩、流紋斑岩、凝灰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礫岩、火山碎屑岩、安山玢岩等,具有氣孔狀、杏仁狀、流紋狀等特徵,並在合浦縣煙墩嶺和潿洲島等地發現火山口,以及發現較多的火山堆積物、火山彈和火山碎屑岩等。

三、構造運動

地殼運動除了表現在海陸變遷的沉積作用和岩漿活動外,同時也表現出在岩石和地層的變形、變質方面。廣西的構造運動前人做了不少研究,1963 年尹贊勛等曾統計過以前的地質學家在廣西命名的地殼運動有 28 次之多,通過地質調查後,認為比較有證據的只有 19 次,其他證據不足,而且各期次發生運動的性質、特徵、強弱也不同,隨著地區地質條件的不同,也有所不同。總的來看,具有多階段、多旋迴發展的特點,在不同階段中,在沉積作用、岩漿活動和岩石變質、變形方面也是不同的。在 19 次中,元古宙有 3次 ( 四堡、雪峰、富祿運動) ,早古生代有3 次 ( 鬱南、北流、廣西運動) ,晚古生代有4次 ( 柳江、黔桂、東吳、蘇皖運動) ,中生代有 5 次 ( 桂西、印支、燕山一、二、三次運動) ,新生代有 4 次 ( 喜馬拉雅一、二、三、四次運動) 。在空間上的變化,地殼表現在造山和造陸兩種性質的運動。造山性質的如四堡運動、廣西運動、東吳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這些運動強度大,可使大陸的海水退出,停止沉積作用,並使地層、岩石發生劇烈褶皺、斷裂和變質、變形,以及移位,使海盆變為大陸的山脈和盆地,經過沉積間斷後,又開始新發展階段的沉積,它明顯地反映了新、老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在新地層底部常常保留有沉積間斷的底礫岩、粗碎屑岩,以及花崗質碎屑岩等。造陸運動主要表現在地殼大范圍的升降活動,海盆地海水退出形成陸地,但地層沒有發生垂直運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剝蝕、侵蝕作用後,海盆地再次下沉,當海水再次開始新的沉積作用後,新、老地層之間常常表現在地層之間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但在新、老地層之間保留有沉積間斷的風化侵蝕面和風化堆積物,如氧化的鐵、鋁岩等。地殼運動在空間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強弱也是不同的,如廣西運動在大部分地區是造山運動,泥盆紀地層角度不整合在不同層位的早古生代地層之上,底礫岩普遍存在,但在欽州地區沒有發生造山運動、海盆地縮小,海水連續沉積,筆石等生物群連續演化。又如東吳運動,在桂南地區是造山運動性質,晚二疊世地層不整合在不同時代地層之上,而其他地區是造陸運動性質,地層之間只是沉積間斷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因此在早、晚二疊世之間形成了大量存在的風化殘留的鐵鋁岩和鋁土礦等。

造山運動是強烈地殼運動的表現,常常造成地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活動,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背斜、向斜、復背斜、復向斜,以及大片的隆起區,使大陸形成眾多的山脈、河流,以及盆地、平原。廣西主要的大山脈有桂北的元寶山、苗兒山,桂東北的海洋山,桂東的大瑤山、桂南的大容山、十萬大山,桂西的大明山等背斜組成的大山脈。在地層發生強烈褶皺的同時,岩層發生超強度的破裂和位移,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產生錯動和位移。較大的斷距可以超過千米以上,在斷裂發生的歷史過程中,有多次活動的和有重要意義的斷裂活動,是那些區域性大斷裂和深大斷裂帶,它們在地殼活動中,有著控制沉積作用、控制岩漿活動、控制導礦、控礦等作用。區調隊曾經總結有重要影響的 24 條廣西主要斷裂帶,如博白 - 岑溪深斷裂帶,靈山 - 藤縣深斷裂帶等,有些單位根據資料還總結了較多條的斷裂帶,主要特徵明顯,它們切割了不同地質時代的地層,斷距大,破碎帶寬,有構造變質岩,有硅化、角礫岩帶,對岩漿活動作用、成礦作用均有導岩、導礦和控岩、控礦的重要作用,在區域地質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我們重點研究的對象,尤其對地質環境、地質災害也有重要影響,如地震活動帶、新構造運動,與這些深大斷裂帶有密切關系,如 1934 年發生的靈山大地震等。尤其目前修建的工程大項目,如水庫、水壩等,在重力打破平衡和重新組合時,要密切注意新的構造運動,加深研究,以求安全。

以上是對廣西基礎地質方面進行歸納、總結的基本特徵,以便共同探討,有些地質問題還有待繼續實踐和研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