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斷裂方式有哪些

地質斷裂方式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1-22 06:09:15

① 中國有哪些地區屬於地質斷層帶

中國區域地質尤為復雜。主要由於幾個全球型的地質斷層帶都從中國境內通過。例如回環太平洋構造帶答、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中亞造山帶。尤其是前兩個都屬於全球型的構造帶,使中國的構造特徵呈現五彩繽紛的景象:例如,中國海中的島弧、島礁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等。
當然中國內陸上有很多小地塊(微地塊),比如華北地塊、揚子地塊等。這些地塊的邊界都是斷裂帶組成。例如:長江、黃河、秦祁昆-淮河、昆侖-天山、南嶺等。
當然,許多地震也有這些斷裂造成的。比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邢台地震。當然,在中國比較出名的斷裂:郯廬大斷裂、岡底斯-喜馬拉雅大斷裂、赤峰開源大斷裂等······

② 什麼叫工程地質構造斷裂區域

斷裂構造分為3種: (一)一般斷層。1.斷裂構造形態的直接解譯標志(1)破碎帶的直接出露一般都構成負地形,具粗糙感;(2)地質體被切斷或錯開,包括地層、侵入體、岩脈、褶皺、不整合面等各種地質體被切斷錯開以及老斷層被新斷層切斷、錯開等;(3)沉積岩地區地層的重復或缺失,但應注意與褶皺和不整合接觸所造成的岩層重復和缺失的區別。2.斷裂構造形態的間接解譯標志(1)線性負地形和串珠狀地形:包括斷層崖、斷層三角面、斷層埡口、斷層溝谷、斷層裂口、串珠狀盆地和串珠狀湖泊、窪地等;(2)沿著某些方向,岩層產狀發生突然變化,但褶皺、不整合接觸也發生此現象,應注意區別;(3)侵入體、火山錐、礦體、鬆散沉積物呈線(帶)狀分布;(4)兩種不同地貌單元截然相接;(5)山脊線、階地、夷平面、洪積扇等地貌要素錯動;(6)水系的變異,包括一系列平行的直線河段、角狀水系、斷頭河、對口河、釣鉤河、相鄰河流均沿某一方向拐彎等;(7)泉(包括溫泉)、濕地的成串出露;(8)在第四紀沉積層的平坦地區出現呈直線狀分布的壠崗狀地形;但應注意風沙、冰川作用也可能形成這種地貌;(9)不良地質作用呈線狀分布,但應注意岩性也能造成此現象的產生。 (二)活動斷層。1.斷層崖、斷層三角面保留得很明顯,且在斷層線影像上見有斷層裂縫等;2.沿斷層線形成斷層裂口,多被視為仍在活動的斷層;3.相鄰河谷均出現跌水現象或形成瀑布等,往往與活動斷裂有關;4.沿斷裂分布的水系往往是直線狀分布,水系與斷裂相交處常發生同步扭曲;5.平坦的第四紀沉積層地區沿斷層線出現壠崗狀地貌,並多見有泉水出露;6.沿斷裂線分布一系列地震震中、泉水和溫泉等,往往也是活動斷裂的標志;7.洪積扇、沖積扇前緣被切成直線,沿切線有泉水或濕地分布;8.在第四紀地層分布的平坦地區出現異常的色線(色帶),往往是下伏活動斷裂的表現。 (三)隱伏斷裂。1.在平原地區呈現影像結構和色調深淺差異的界線,往往是隱伏斷裂所造成;2.山前的一系列洪積扇、沖積扇被切割,第四紀地層見串珠狀的泉水、濕地出露;3.第四紀地層上見多條相互平行的河段或相鄰河流突然同時拐彎;4.第四紀地層上的水系變異,斷頭河、成排河流沿某一地段成伏流等;5.平原地區河道出現一些特徵點,如匯流點、分流點等;6.在第四紀地層分布的平坦地區出現直線狀分布的壠崗地貌,並見有泉水或濕地分布。 ------摘自《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P66-P67第二篇第三章第六節:地質構造的解譯。

③ 確定地殼的斷裂是什麼地質特徵

地殼斷裂
編輯
地殼斷裂(crustal fault)是指切穿地殼達到莫霍版面的穿層斷裂。現代大洋地殼內的火山權岩帶,多為地殼斷裂作用形成
中文名
地殼斷裂
外文名
crustal fault
性 質
切穿地殼達到莫霍面的穿層斷裂
作 用
對區內金屬礦帶有控製作用
地球運動
東非裂谷
。地質歷史時期的地殼斷裂標志:①鎂鐵質岩(輝長岩、玄武岩)帶或鎂鐵質岩體分布線;②古、中、新生代盆地、地塹的排列線,且盆地、地塹中有玄武岩或其他鎂鐵質岩與沉積地層同期生成,如東非裂谷、汾河地塹、冀中地塹、長江地
、燕遼斷陷、淮河斷陷等;③沿斷裂帶常表現出重力、地熱和地磁異常,沿活動的斷裂帶有淺源地震。對區內金屬礦帶有控製作用。[1]

世界版塊

詞條圖冊

④ 想您請教幾個問題 拜託您幫助我解答一下地質構造斷層要素.褶皺要素。 斷裂要素分別是什麼 岩石的分類與性質

斷層要素 三個要素,即斷面產狀、落差大小、斷至層位

褶皺要素是褶皺的基本組成部分,主要包括
1. 核系指褶皺的中心部位的岩層。
2. 翼泛指褶皺兩側比較平直的部分。
3. 拐點相鄰的背形和向形共同翼的褶皺面常呈S形彎曲,褶皺面不同凸向的轉折點稱作拐點。如果翼平直,則取其中點作為拐點。
4. 翼間角指正交剖面上兩翼間的內夾角。圓弧形褶皺的翼間角是指通過兩翼上兩個拐點的切線之間的夾角。
5. 轉折端指褶皺面從一翼過渡到另一翼的彎曲部分。
6. 樞紐指單一褶皺面上的最大彎曲點的連線。
7. 脊線和槽線同一褶皺面上沿著背形最高點的連線為脊線,沿向形最低點的連線為槽線。脊線或槽線在其自身的延伸方向上常有起伏變化。脊線中最高點表示褶皺隆起部位,稱脊線中最低部位稱為軸陷。為軸隆或高點
8. 軸面各相鄰褶皺面的樞紐連成的面。軸面是一個設想的標志面,它可以是平直面,也可以是曲面。軸面與地面或其他任何面的交線稱作軸跡。軸面與地形面的交線在地質圖上的投影稱為地質圖上的軸跡。

斷裂要素沒有學過也沒聽說過

岩石的分類和性質 這個不知道你是想知道從哪個方面的分類,是三大分類還是什麼?
岩層的頂角 底角我也不知道...沒學過..

⑤ 地質、構造

淮河中下游平原基底構造大體以郯廬深大斷裂為界分為兩部分:東部為新生代蘇北-南黃海裂谷盆地的陸地部分,構造線走向NE,北部為蘇北平原,南部為長江三角洲平原;西部為古生代—中生代褶皺帶,與各期褶皺運動相伴生的斷裂變動強烈,主幹斷裂的方向主要有EW向、NE向、東NNE向和近SN向4組。

一、構造

1.蘇北-南黃海裂谷盆地

蘇北盆地,北起魯蘇隆起,南至通揚隆起,西靠郯廬斷裂,東接南黃海盆地,為蘇北-南黃海裂谷盆地的陸地部分,包括鹽阜坳陷(北部坳陷)、建湖隆起(中部隆起)、天長隆起和東台坳陷(南部坳陷)3個二級構造,面積約3.5×104km2。坳陷內可進一步分為24個三級構造單元,其中東台坳陷包括6個凹陷、9個低凸起,鹽阜坳陷有5個凹陷、4個凸起。三、四級構造單元呈NE向雁行式展布,多呈南陡北緩、南深北淺的不對稱凹陷結構,內部次級構造復雜,多為與斷裂有關的斷鼻或斷塊構造。見圖2-5-1。

2.淮北平原基底構造

以郯廬斷裂為界(大體以嘉山—廬江一線為界),斷裂以西,淮北平原基底構造主要為古生代—中生代褶皺帶,主幹斷裂主要有EW向、NNE向兩組;斷裂以東,蘇北平原西南部和皖南地區則以NE向、近SN向斷裂為主。

(1)NNE向斷裂

以郯廬深斷裂帶為代表。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NNE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千米,呈NNE向穿切由太古宙結晶基底組成的華北斷塊。該斷裂帶形成於中元古代,經歷了多期構造,是一條以剪切運動為主的活動深斷裂帶,以左旋逆推為主。區內主要發育4條大的主控斷裂,分別是五合深斷裂、石門山斷裂、池太深斷裂和嘉廬深斷裂,寬20~40km,構成兩塹夾一壘的構造。郯廬斷裂帶以西還有阜陽深斷裂和劉廟斷裂。

圖2-5-1 蘇北-南黃海盆地構造示意圖

(2)EW向斷裂

EW向斷裂主要為老構造斷裂,自北向南,有宿北斷裂、利辛斷裂、懷遠斷裂、劉府深斷裂、潁上斷裂、肥中深斷裂和六安深斷裂,將淮北平原基底切割成數個EW向分布的斷塊,對基底褶皺構造和地層分布的控制明顯。

二、地層

1.中生界

白堊系泰州組(K2t):下部為棕灰色—灰白色砂礫岩、塊狀砂岩夾棕紅色—灰黑色泥岩,東部岩性色暗粒細、層薄,西部色紅粒粗、厚度較大,為河流三角洲相沉積,厚100~200m;上部為三角洲、淺—半深湖相沉積,頂部為棕紅色泥岩夾暗色泥岩、粉砂岩,中下部以黑色泥岩為主,間夾薄層泥灰岩、鮞狀灰岩和生物灰岩,厚100~240m。

2.新生界

(1)古近系

阜寧組(E1f),自下而上分為4段:一段,河流三角洲相沉積,岩性為淺灰色—棕紅色砂岩、泥岩和粉砂質泥岩互層,上部和下部砂岩較厚,中部泥岩較多,厚350~800m;二段,淺—半深湖相沉積,以黑灰色泥岩為主,夾薄層泥灰岩、鮞狀灰岩、生物灰岩、凝灰岩及粉砂岩,厚150~300m;三段,為三角洲相沉積,淺灰色砂岩與淺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質泥岩呈不等厚互層,厚200~300m;四段,淺—深湖相沉積,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為主,夾薄層泥灰岩、油頁岩,局部夾薄層灰岩或粉砂岩條帶,厚0~500m。

戴南組(E2d):與下部阜寧組呈不整合接觸,下部為三角洲與水下沖積扇相沉積,頂部為黑色泥岩夾淺灰色砂岩,底部為淺灰色砂岩與淺灰—黑灰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層,厚0~300m;上部為淺灰色砂岩、粉砂岩與棕色夾淺—灰黑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層,厚150~400m。

三垛組(E2s):與上覆鹽城組呈不整合接觸,為河流相沉積。下部為淺灰色—棕色砂岩夾棕紅色泥岩,底部為灰白色細—中粗砂岩夾泥岩,厚200~400m;上部為棕—灰白色砂岩夾棕紅色泥岩及棕紅色泥岩與粉砂岩互層,厚400~600m。

(2)新近系

鹽城組(N1-2y):河流沖積平原相沉積,下部由3個不等厚沉積旋迴組成,每個旋迴自下而上均由棕灰色、灰白色中粗砂岩、砂礫岩和棕紅色、灰綠色泥岩組成,厚100~700m;上部為棕灰色、灰白色中粗砂層、砂礫層與灰綠色、土黃色粘土呈不等厚互層,底部為灰白色礫石層,厚100~900m。構成深層承壓含水層組。

蘇北-南黃海盆地,自白堊紀末到新近紀,在裂谷盆地形成發展歷程中,沿主幹深斷裂不斷有拉斑玄武岩噴發,以水下噴發為主,多以層狀分布在沉積地層中。玄武岩噴發有以下特徵:泰州組、阜寧組、戴南組、三垛組和鹽城組的沉積早期,噴發較為強烈,玄武岩分布面積較大;後期,噴發活動逐漸減弱,分布范圍變小;其中以泰州組和阜寧組早期噴發最為強烈,玄武岩多以厚層、中厚層為主;而戴南組、三垛組和鹽城組則以薄層為主,噴發強度逐漸減弱。

(3)第四系

下更新統(Q1):由沖湖積相沉積的粉細砂、含礫中粗砂組成,厚10~50m,頂板埋深150~250m,由西向東頂板埋深不斷加大。砂層顆粒較粗,構成承壓含水層組。

中更新統(Q2):屬沖湖積沉積,含水層由1~2層粉細砂、中粗砂層組成,頂板埋深80~150m,厚度在鹽城東北側古河道分布區達40~60m,其他地區為10~30m。含水層岩性顆粒較粗,構成承壓含水層組。

上更新統(Q3):由沖湖積、沖海積相的亞粘土、中粗砂、中細砂和粉細砂組成。頂板埋深35~60m,厚10~30m。構成承壓含水層組。

全新統(Q4):由沖湖積相堆積的亞粘土、亞砂土、淤質亞粘土組成,厚5~35m,由西向東呈漸增厚趨勢,僅在寶應一帶夾有亞砂土和粉砂層;東部大片濱海平原區,則由亞粘土、粉砂互層組成。構成潛水-微承壓含水層組。

三、盆地發展史

蘇北盆地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受太平洋板塊構造運動的影響。晚白堊世—古近紀,中國大陸東部地區由擠壓環境轉化為拉張環境,即由NW-SE向擠壓轉為拉張,將華北地台沿NE向拉裂,形成渤海灣和蘇北-南黃海等裂谷盆地。拉張作用和西部郯廬斷裂產生的右行走滑作用使蘇北盆地內隆起、凹陷、斷層及褶皺呈NE向雁行式展布,平面上構成向NE散開、向SW收斂的巨型帚狀構造。隨著區域構造應力的轉換,盆地發展經歷了形成、裂陷和拗陷3個階段。

晚白堊世—古近紀早期,為盆地形成階段,南部以長江大斷裂為界,北部形成蘇北斷陷區,蘇南地區則基本為隆起區。盆地邊緣主幹斷裂開始深斷,並促使二級斷裂(如盱眙-洪澤-建湖等斷裂)活動,有的斷裂深達上地幔,引發玄武岩噴發,白堊紀晚期和古近紀早期,玄武岩噴發較為強烈。白堊系泰州組和古近系阜寧組下段夾厚層、中厚層玄武岩。盆地裂陷較深,海侵影響較大,沉積了泰州組和阜寧組深色泥岩、鮞狀灰岩和生物灰岩淺湖相—半深湖相沉積。這一階段,基本奠定了盆地內兩坳夾一隆(即鹽阜坳陷、建湖隆起、東台坳陷)的構造格局。

古近紀中晚期,為裂陷階段,主幹斷裂的上、下盤升降明顯,斷距達1000m以上,斷陷多為箕狀和半地塹式;原先統一的大湖解體,形成一系列NE走向的箕狀斷陷盆地,由於斷裂活動不均衡,西部的高郵、金湖和洪澤凹陷斷陷較深,沉積了巨厚的戴南組、三垛組,而東部的海安、白駒和鹽城凹陷則斷陷較淺。三垛事件後,盆地抬升,遭受長期剝蝕(間斷6.2Ma)。

新近紀,區域構造應力由張性剪切轉為拉張作用後,盆地進入拗陷階段,初期仍然具有斷陷特徵,後期盆地整體下降,成為統一的大型坳陷盆地,其影響范圍遠超過蘇北盆地,擴展到周邊地區,包括西部的淮北平原及蘇南地區。區內沉積了以河流沖積平原相為主的鹽城組沉積,包括多個由砂礫石-粘土組成的不等厚沉積旋迴,厚100~900m。鹽城組在蘇北平原、淮北平原和蘇南地區廣為分布,構成區域性的深層承壓含水系統。

早更新世,承接新近紀沉降趨勢,盆地繼續拗陷,以河湖相沉積為特徵。盆地西部古大別山、南部古茅山的山前地帶主要為粗顆粒洪沖積砂礫石,向盆地中心過渡到沖積平原相沉積,以砂、含礫粗、中砂沉積為主,黏性土層增加,形成相當於泥河灣期的第Ⅲ承壓含水層組。該層組分布范圍很廣,成為淮北平原、蘇北平原以及蘇南太湖和杭嘉湖平原主要的承壓含水層組。

中更新世,盆地開始抬升,西部和北部地區抬升較大,沉積范圍縮小,僅限於凹陷內,而隆起區及西部和北部地區則缺失。東部地區的凹陷內,以河湖相沉積為主,形成周口店期的第Ⅱ含水層組,岩性為沖積相的砂礫石層、中細砂層和粉細砂層與黏性土互層,盆地邊緣顆粒較粗,地層較薄,向東沉積厚度增大,顆粒變細,多為中細砂層和粉細砂層。

這一時期,長江已完成了全河的連接,上游的古金沙江被襲奪後並入長江,流經四川盆地後,切穿川鄂交界的三峽,向東串通古洞庭湖和黃梅以南的湖泊,向東經太湖入海。直到晚更新世晚期,才改道經崇明入海。

晚更新世,早期,古氣候變得溫暖潮濕,盆地再次沉降,沉積范圍擴大,在淮北平原、蘇北平原、蘇南的杭嘉湖平原均有沉積,主要為河湖相中細砂層和粉細砂層與黏性土層,在盆地邊緣山前地帶則以砂礫石層為主,構成淮河中下游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主要的潛水和淺層承壓含水層組。這一時期,東部地區曾發生多次海侵,最大海侵曾達溧陽—洪澤湖一線;晚期,盆地再次抬升,淮北平原西部和北部抬升較大,遭受剝蝕;晚更新世末冰期,東部海面大幅下降,出現大規模的海退,海岸線向外擴張距離達幾十千米以上,直到距今1萬年前,氣候轉暖,海平面才恢復到接近現代的位置。

⑥ 如何判斷幾個斷裂是同一期的。(地質學方面的)

你好,朋友。我覺得看從直觀上看,岩層的新老關系和岩層的化石時期可以看出。最好是從岩石的碳14含量的多少來判斷
打字不易,採納哦!

⑦ 地質斷裂帶是什麼意思

活斷層分布地來段往往是兩種截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線相接的部位,其一側為斷陷區。而另一側為隆起區。由於在近期地質時期內斷塊的長期活動,高聳區和低窪的平原、盆地分化幅度很大。地貌上的突然變化及沉積物厚度的顯著差別是活動性斷裂存在的重要標志。

⑧ 地質斷裂帶周圍有哪些不可思議的現象

活斷層分布地段往往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單元直線相接的部位,其一側為版斷陷區。而權另一側為隆起區。由於在近期地質時期內斷塊的長期活動,高聳區和低窪的平原、盆地分化幅度很大。地貌上的突然變化及沉積物厚度的顯著差別是活動性斷裂存在的重要標志。

⑨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哪些

典型的基本構造形態:
一、水平構造和單斜構造
1.水平構造
未經構造變動的沉積版岩層,其形成時的原始產狀是水權平的,先沉積的老岩層在下,後沉積的新岩層在上,稱為水平構造。
分布:只是局限於受地殼運動影響輕微的地區。
2.單斜構造
原來水平的岩層,在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後,產狀發生變動,當岩層向同一個方向傾斜,形成單斜構造。
分布:單斜構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斷層的一盤或者是局部地層不均勻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
二、褶皺構造
定義:組成地殼的岩層,受構造應力的強烈作用,使岩層形成一系列波狀彎曲而未喪失其連續性的構造,稱為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岩層產生的塑性變形,是地殼表層廣泛發育的基本構造之一。
三、斷裂構造
定義:構成地殼的岩體,受力作用發生變形,當變形達到一定程度後,使岩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產生各種大小不一的斷裂,稱為斷裂構造。

斷裂構造是地殼上層常見的地質構造,包括斷層和裂隙等。
四、不整合
定義:
在野外,我們有時可以發現,形成年代不相連續的兩套岩層重疊在一起的現象,這種構造形跡,稱為不整合。不整合不同於褶皺和斷層,它是一種主要由地殼的升降運動產生的構造形態。

⑩ 幾個地質問題的探討

(一)省內主幹性斷裂的釐定

斷裂是大地構造單元間重要界線,也是深層地殼結構變異的表現。在研究地質背景基礎上,利用重、磁資料確定區域性斷裂,或者根據地球物理場資料,印證地質構造的存在,判別的主要准則是:①重、磁場的重要分區界線;②重磁場的梯度帶;③線性重磁異常;④定向排列的異常群;⑤異常走向的突變或錯位;⑥沿走向場值的突變;⑦異常同形扭曲部分。

圖1-2-3全省莫霍面等深線圖上反映了依據重磁,結合地震、MT資料釐定的23條主幹性斷裂的位置。其中一些斷裂是地質調查確認的。但有一些性質判別和地表位置認識上有不同,有待研究討論(表1-2-3)。現擇其主要的介紹如下:

表1-2-3 浙江省地球物理識別主要斷裂一覽表

續表

1)江山-上虞岩石圈斷裂:西起江山淤頭,經龍游溪口北,過金華、諸暨東南,越慈溪、而入杭州灣。重、磁、MT和地震都有反映,主要是:①布格重力異常及上延10km、20km、30km、40km異常圖均有梯度帶顯示,方向導數特徵線連續性好;②航磁呈正異常;③奇點法在金華南發生相位反轉;④龍游溪口北是地震波速度結構變異地段;⑤大地電磁在龍游溪口北、諸暨廿八里牌出現低阻帶,深可及軟流層並產生小的隆起(圖1-2-8);⑥在該斷裂兩側,莫霍面下的波速不同。

該斷裂帶江山—金華段,不同方法的定位基本一致,金華向北東,航磁和地質觀察,斷裂在義烏—陳蔡—平水一線;而重力場和MT分界,東端伸向上虞。認識不一致的原因,一種可能是東段受到其他後期構造干擾,或認為浙東南變質基底在諸暨—紹興呈推覆體出現,其根部偏在東南側。

2)麗水-餘姚岩石圈斷裂。北東起自餘姚,經嵊州、磐安、縉雲、麗水東側,經景寧向南延入福建,是餘姚-海豐斷裂的北東段。MT顯示為深及軟流層高角度低阻帶。沿斷裂為重磁異常,兩側磁場有錯位滑移和磁參數矢量的變化。

3)溫州-普陀深斷裂:沿海岸帶的重力梯度帶分布,向南延入福建,即南澳-長樂斷裂,省內相當於溫州-鎮海斷裂。該斷裂是沿海幔隆與浙東幔拗的分界。沿線斷續分布等軸狀重磁異常,控制一系列白堊紀火山盆地和燕山晚期岩體,其東側尤以晶洞鉀長花崗岩為特色。該斷裂受北西向構造干擾,連續性較差,乃有泰順-黃岩、臨海-鎮海等不同的名稱。

(二)關於浙東南火山岩厚度

浙東南中生代火山岩覆蓋面積佔90%以上,歷經燕山早期和晚期的噴發堆積,基底岩層除少數構造斷塊和天窗之外,幾乎全部隱藏其真面目。中生代火山岩蓋層密度值差異不大,但與基底岩層有一定的密度差,可近似地將火山岩看成一個密度值較均勻的塊體。用單一密度界面、Δg對數功率譜、ΔT對數功率譜法3種方法計算火山岩厚度,總趨勢大體一致。

浙東南火山岩厚度普遍在2km以上。在麗水-餘姚斷裂與溫州-鎮海斷裂之間的區域,火山岩厚度最大。其中以三門灣以西(小將、龍皇堂一帶)、黃岩—仙居(括蒼山—望海崗一帶),青田地區(前村—海溪一帶)以及泰順—景寧—慶元地區4片,火山岩厚度大於3km(圖1-2-9);沿海地區餘姚、寧波、象山、三門、玉環、溫州、平陽等地區,火山岩厚在1km左右。

圖1-2-8 屯溪—溫州剖面電阻率二維電性結構模型圖(單位:Ω·m)

(據張春霖,1995,轉引自李繼亮)

1—1~3 Ω·m;2—5~8Ω·m:3—10~15 Ω·m

圖1-2-9 浙東南火山岩厚度推斷圖

(三)大型隱伏岩漿房(岩體)

侵入岩體在剩餘重力場上反映為圈閉的負異常,全省有62個低密度的花崗質岩體,一個高密度岩體。有些岩體處在較大的負場中,推測其中10處深部有隱伏岩漿房。浙西北5處,分別是天目山、河橋、富陽、千里崗、石耳山;浙東南5處,分別是括蒼山、前村、小將、景寧、塔石。這些隱伏岩漿房,一般寬20~30km,埋深4~10km。它們與地殼表層剝露的岩體、構造-岩漿帶的關系,是值得研究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