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編錄中斷層用什麼圖表示
㈠ 畫地質剖面圖時用圖例表示地層的地質狀況,我在畫地質剖面圖的時候有的地質圖例找不到怎麼辦
不知道你用的什麼抄軟體,理正裡面可襲以自己做圖例的,你可以去試試,當然,要是你不想自己做,也可以用類似的圖例代替,然後加一個圖例說明,比如底礫岩可以用砂礫岩或是硅質礫岩代替,粉砂質泥岩可直接用砂質泥岩的圖例,一些互層的情況在理正里是可以編輯的,頁岩夾砂岩的土層代號為sh+ss,頁岩、灰岩互層土層代號為sh-ls,現成的圖例我也沒有,自己動動手吧,可讓你學更多東西!
手畫的啊,你早說啊給你發個圖片
㈡ 地質編錄的成果是素描圖嗎
地質編錄的成果是素描圖。
(1)坡度展開法:槽壁按地形坡度作圖,槽底作平面投影。此版法能比較權直觀地反映探槽的坡度變化及地質體在槽壁的產出情況,因而被普遍地採用。
(2)平行展開法:在素描圖上,槽壁與槽底平行展開,坡度角用數字和符號標注。使用此法者極少。
㈢ 地質編錄
1、關於岩性來花紋,自可以查閱國家相關規范,有具體的岩性對應花紋樣式。
2、鑒別各類岩石,首先需要對三大岩類的特徵、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都有熟練的掌握,再根據具體的岩石,通過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等來鑒定。野外根據經驗可初步定名,准確定名可採光薄片樣品進行鑒定。
㈣ 地質填圖中斷層點應該如何描述
上盤 (什麼時代,什麼岩性與下盤怎麼接觸 產狀怎麼樣 課件什麼具體情況, 下盤(格式和上面一樣) 最後加些 斷層證據 三角面 缺失底層啊 斷層泥 什麼 的 或者 委婉點的 強劈理化 等 實際情況而定
㈤ 地質編錄的內容是什麼
把直接觀察和綜合整理的地質信息系統地用文字和圖表編制而成的記錄。地質編錄是地質勘查和地質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質編錄按照工作階段可以分為2種:①原始地質編錄,指在野外對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用文字、素描、圖表、照相等方式所做的記錄;②綜合地質編錄,指對原始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文字、圖表等。地質編錄按照內容可以分為地質填圖編錄、探礦工程地質編錄和采樣編錄。 地質填圖編錄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質調查任務的基本手段(見地質填圖),包括地質剖面編錄、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 沿著某一個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斷面)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表示在圖上,稱為地質剖面圖對地質剖面上所顯示出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進行的觀察和記錄,即為地質剖面編錄。在野外實地測量編制地質剖面圖時,一般要選擇地層出露比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圖區內地質體的主要地質特徵、具有代表性的路線和區域。通過實地測制地質剖面,劃分地層分層界線,確定填圖單位;進行詳細的岩性描述,系統地採集岩石、礦物標本;測量地質體的產狀;在未變質和淺變質地層中尋找和採集化石;並根據填圖任務的要求採集有關的分析測試樣品。在必要的時候還需進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測量。 在地質填圖中,需選擇合理的路線和控制點進行系統的野外地質觀察。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內容有:標定觀察路線和觀察點的位置,觀察、描述露頭地質和地貌,測量地質體的產狀要素以及其他構造要素,採集 標本和樣品,追索和填繪地質界線,畫信手剖面圖和地質素描圖(圖 2)以及攝影等。地質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地控制地質界線或地質要素的空間位置,使原始的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相符合。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的編錄形式,除傳統的野外記錄本編錄方式外,為便於野外資料和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還有採用記錄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用預定的符號或代碼標在特製的卡片上。 探礦工程地質編錄 礦產普查勘探中對所實施的工程進行的原始地質編錄。包括:①坑探地質編錄,簡稱坑探編錄,指對坑探(包括槽探、井探)工程揭露的地質礦產現象所進行的描述和記錄,並要編制坑探工程展開圖,以表示各種地質現象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之間的空間關系和變化情況。②鑽探地質編錄,又稱鑽孔地質編錄。其內容包括:回次進尺,岩(礦)心採取率,岩性描述,分層孔深,分層厚度,標志面與岩心軸的夾角,鑽孔彎曲度和孔深測量;簡易水文地質測量、地球物理測井(見鑽孔地球物理勘探)等資料的編錄;並按設計要求採集各種標本和樣品;編繪鑽孔柱狀圖和鑽孔地質剖面圖,以反映不同深度各種地質現象和各類岩石(礦石)的特徵及其在鑽孔中顯示出的厚度。 采樣編錄 又稱樣品編錄,在地質勘探工作中對採集的各類樣品所做的編錄。在地質調查過程中,為了了解和解決有關的地質、礦產及其他工程技術問題,需對岩層、岩體、岩石、礦石、礦物、水點,土壤和鬆散沉積物等採集適量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測試鑒定,以取得必要的原始數據和資料。采樣(取樣)編錄工作包括:對采樣地點的觀察、描述和編制采樣平面圖;按樣品種類進行統一編號登記;對樣品加工過程的記錄和檢查;對各類樣品的分析、測試與鑒定結果進行整理、登記和檢查。
㈥ 在地質圖上怎樣判別斷層的主要類型
根據斷層線上原來相鄰接的兩點在斷層運動中的相對運動狀況可以將斷層分類。
1、走向滑動斷層:運動只在水平方向上,並且平行於斷層面。走向滑動斷層又進一步分為右滑和左滑斷層。
2、傾向滑動斷層:沿斷層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對運動,則是傾向滑動斷層。上盤相對下盤向下運動的傾向滑動斷層是正斷層。
3、沖斷層:當斷層面傾角小於或等於45°,上盤相對下盤作向上運動時,叫沖斷層,而若斷層面傾角大於45°,則稱逆斷層。
4、斜向滑動斷層:兩盤相對運動方向界於走向滑動斷層和傾向滑動斷層之間的,叫斜向滑動斷層。
5、斷層落差和平錯:斷層兩盤之間的相對位移常被叫作斷層落差和平錯。落差反映垂直位移,而平錯反映水平位移。以上所說的斷層都有一個共同的運動特點,即在運動中兩盤的構造保持著平行。
6、旋轉斷層:相鄰兩盤塊體之間發生了扭動、轉動,這樣的斷層被稱為旋轉斷層或剪狀斷層。
(6)地質編錄中斷層用什麼圖表示擴展閱讀:
斷層效應和缺失
1、走向斷層不但能造成地層的缺失,而且還可以造成地層的重復。即由走向斷層引起地層關繫上的效應,這也是判定斷層存在和性質的依據。
2、缺失是指一套正常地層中的一層或數層,由於斷層作用,在夷平面上斷缺的現象;而重復則是指一套正常地層中的一層或數層,由於斷層作用而重復出現的現象。走向斷層效應共可以出現六種缺失或重復的基本形式。
㈦ 地質編錄的詳細說明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質調查任務的基本手段,包括地質剖面編錄、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
沿著某一個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斷面)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表示在圖上,稱為地質剖面圖。對地質剖面上所顯示出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進行的觀察和記錄,即為地質剖面編錄。在野外實地測量編制地質剖面圖時,一般要選擇地層出露比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圖區內地質體的主要地質特徵、具有代表性的路線和區域。通過實地測制地質剖面,劃分地層分層界線,確定填圖單位;進行詳細的岩性描述,系統地採集岩石、礦物標本;測量地質體的產狀;在未變質和淺變質地層中尋找和採集化石;並根據填圖任務的要求採集有關的分析測試樣品。在必要的時候還需進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測量。
在地質填圖中,需選擇合理的路線和控制點進行系統的野外地質觀察。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內容有:標定觀察路線和觀察點的位置,觀察、描述露頭地質和地貌,測量地質體的產狀要素以及其他構造要素,採集 標本和樣品,追索和填繪地質界線,畫信手剖面圖和地質素描圖以及攝影等。地質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地控制地質界線或地質要素的空間位置,使原始的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相符合。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的編錄形式,除傳統的野外記錄本編錄方式外,為便於野外資料和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還有採用記錄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用預定的符號或代碼標在特製的卡片上。 又稱樣品編錄,在地質勘探工作中對採集的各類樣品所做的編錄。在地質調查過程中,為了了解和解決有關的地質、礦產及其他工程技術問題,需對岩層、岩體、岩石、礦石、礦物、水點,土壤和鬆散沉積物等採集適量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測試鑒定,以取得必要的原始數據和資料。采樣(取樣)編錄工作包括:對采樣地點的觀察、描述和編制采樣平面圖;按樣品種類進行統一編號登記;對樣品加工過程的記錄和檢查;對各類樣品的分析、測試與鑒定結果進行整理、登記和檢查。
㈧ 地質內容及特徵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1.水平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①岩層界線與等高線平行或重合(圖13-45中白堊系)。②同一岩層在不同地點的出露標高相同。如果未經河流切割,在地面上只能看見新地層的頂面;若經過河流下切形成溝谷,則表現為新地層位於高處,老地層位於低處。③岩層的厚度等於頂面和底面的高差。
2.傾斜岩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①如果地形較平坦,地層界線大致平行延伸。②如果地形有較大起伏時(如有山有谷),地層界線與等高線斜交,在溝谷和山脊處常常形成V字形彎曲。不同傾向、傾角的地層在不同坡度的地形上,有規律地表現為不同的V字形彎曲,稱為V字形法則(圖13-45)。
其他構造線如斷層線等,其露頭形狀也適用於V字形法則。該法則常用於指導填繪大比例尺地質圖。小比例尺地質圖上,因地形、地層走向線彎曲反映不明顯,故較少運用V字形法則。地質圖上一般會標注產狀,所以不作詳述,構造地質學中將詳細介紹。
3.褶皺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背斜和向斜 圖上地層對稱重復出現,從核部到兩翼,地層越來越新為背斜;反之則為向斜(圖13-46)。
圖13-46 金牛鎮地質圖
(據徐開禮等,1984)
褶皺類型 根據圖上標注的地層產狀分析:兩翼傾角大致相等,傾向相反,為直立褶皺;兩翼傾角不等,傾向相反,為傾斜褶皺;兩翼傾角不等,但傾向相同,為倒轉褶皺(圖上會用倒轉產狀符號表示倒轉翼)。組成褶皺的地層界線大致平行,延伸很遠,為線形褶皺;如果地層界線為長圓形或近似渾圓形,則為短背斜、短向斜、穹隆或構造盆地。
樞紐產狀 兩翼地層界線大致平行延伸,表示樞紐是水平的;如果核部忽寬忽窄,表示樞紐呈波狀起伏;如果地層界線表現為馬蹄形圈閉,表示樞紐是傾伏的,為傾伏褶皺。若是背斜向斜相連,地層界線則呈「之」字形彎曲。沿任一褶皺軸岩層越來越新的方向為樞紐的傾伏方向。
4.斷層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地質圖中一般對斷層的性質、類型、產狀等,都會用特定的符號、顏色(多為紅色)標示出來,只要熟記有關圖例,就可以在地質圖中判讀斷層的特徵。如縱斷層(或走向斷層)表現為地層沿傾向重復或缺失;橫斷層(或傾向斷層)表現為地層沿走向發生中斷或錯開等(圖13-46)。
5.地層接觸關系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整合接觸 地層界線大致平行,一般沒有缺層現象(有時有地層變厚、變薄及自然尖滅現象)。
平行不整合接觸 地層界線大致平行,有地層缺失現象。
角度不整合接觸 地質圖中會用特殊的界線(實線加點線)表示不整合線,靠點線一側為較新地層,其地層界線與不整合線平行;實線一側為較老地層,其地層界線與不整合線相交,新老地層之間有顯著的缺層現象(圖13-45、圖13-46中白堊系)。
6.岩漿岩體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岩基或岩株 岩體界線常穿過不同的圍岩界線,若規模較大,形體不甚規則,為岩基;若規模較小,形體較規則,為岩株。
岩脈、岩牆 岩體界線呈長條狀,穿過不同的岩層界線。
地質圖上對不同性質的岩體,一般用不同顏色與代號表示。通常酸性岩體用紅色;中酸性岩體用粉紅色;基性岩體用綠色。
㈨ 鑽探地質編錄柱狀圖
一般可以在CAD或者MAPGIS上做好底圖模版,然後再按鑽孔編錄資料依版次上圖,沒權有專冷言冷語上的軟體,因為每個鑽孔施工位置,鑽進回尺,地層,礦層各不相同,所以只能一個一個的做,只有基本框架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