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瓊州海峽的地質構造是什麼

瓊州海峽的地質構造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1-21 21:03:56

⑴ 瓊州海峽跨海工程的建設方案

瓊州海峽跨海工程 為公路鐵路兩用通道,(2010年3月)有三個建設方案,選擇何種方案將內在工程可行性研容究完成後最終確定。
西線公鐵合建橋梁方案,橋址位於徐聞縣邁陳至澄邁縣道倫角,跨海橋長41.3公里,總投資約1421億元;
中線公鐵合建橋梁方案,橋址位於徐聞縣四塘至海口市天尾角,跨海橋長21.9公里,總投資約1064億元;
中線鐵路隧道與西線公路橋梁組合方案,中線鐵路隧道全長27.8公里,西線公路橋梁跨海橋長43公里,總投資約1598億元。
2009年10月,瓊州海峽跨海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委託研究單位開展瓊州海峽跨海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截至2010年3月,地質構造、岩土工程特性、斷層及地震、海洋水文、環境生態、通航和安全等15個專題研究論證工作已經全面展開。瓊州海峽跨海工程已經完成規劃研究和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預計將於2010年底完成。

⑵ 瓊州海峽地質構造特徵及成因分析

彭學超

摘要利用在瓊州海峽所採集的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和圍區地質資料,對該海峽的淺層單道剖面和高解析度多道地震剖面進行了地震層序劃分及地質解釋,闡述了主要地震層序與界面的反射特徵,以及淺部地層的岩性特徵,並對瓊州海峽上新世-第四紀的構造發展史及海峽成因作了初步分析,這對瓊州海峽的環境保護及研究雷州半島、海南島區域地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瓊州海峽地震層序構造發展史海峽成因潮流沖刷侵蝕

弄清瓊州海峽的成因,對瓊州海峽的環境保護及研究雷州半島、海南島區域地質極其重要。以往,由於該區缺乏地震調查資料,對瓊州海峽成因的研究僅利用重、磁資料及區域地質資料進行推斷。地質、地球物理學家普遍認為瓊州海峽成因是海峽兩側存在東西向深大斷裂,海峽中部發生東西向的斷陷下沉。通過對在海峽採集的單道、多道地震資料進行分析研究認為:瓊州海峽不存在東西向深大斷裂,海峽走向與中深部構造走向不符(互相垂直),海峽並非構造成因為主,而是沖刷剝蝕成因為主。

自1995年以來,在承擔瓊州海峽跨海橋、隧道工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時,先後在該區分別進行了三個航次的地球物理調查及地質鑽探,取得了2000多公里的水深、旁側聲納、淺層剖面和單道地震剖面等資料,700多公里的高解析度多道地震剖面,以及35口鑽孔資料(圖1)。利用這些資料對瓊州海峽構造發展史及成因進行了分析。

1區域地質特徵

瓊州海峽位於北部灣—雷東盆地(寇才修,1985)東部的雷州半島—萬山隆起的南部,盆地總體呈北東東走向,其南界為海南島北部的定安—白馬井斷裂,北界為遂溪—北海斷裂。區內斷裂發育,有北東、北西和東西向三組,以北東向斷裂為主;東西向斷層主要分布於盆地的北側和南側。新生代沉積基底由下古生代的加里東變質岩系、上古生代台地相輕變質岩系(碎屑岩、碳酸岩夾煤和火成岩)和中生代的河湖相碎屑岩組成。沉積蓋層新生界發育齊全,古新統一上新統均有分布。據鑽井資料,新生界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北部的沉積厚度為1013~3507m。古新統一下漸新統為陸相沉積,中、上漸新統一上新統為三角洲—濱、淺海相沉積(其中中新統含有孔蟲、介形蟲化石)。第四系為玄武岩,主要分布於海峽兩岸的陸上,厚度一般小於30m。

圖1瓊州海峽跨海橋、隧道工程主要調查測線及鑽孔位Fig.1The place of main investigating line and drillhole for tunnel and bridge across Qiongzhou Strait

2單道地震反射特徵及地質解釋

2.1地震反射界面特徵

根據單道地震剖面反射特徵(圖2),在剖面上自上而下解釋了R1、R2、R33個特徵明顯的反射界面,各界面特徵如下:

R1:反射能量較強,為強振幅、中連續—連續反射波,上、下層不整合接觸關系明顯,為一套交錯層的底界。但由於受海底多次波的干擾,部分地區連續性較差。

R2:反射能量中等,一般為中振幅、中連續的反射波,具有在淺水部位反射能量較強,在深水部位反射能量較弱的特點。其上為平行—亞平行反射層組,其下為平行反射層組。

R3:反射能量較弱,尚可連續追蹤,為中—弱振幅、中—低連續反射波。其上為中振幅、平行反射層組,其下為一套弱振幅反射層組。

2.2地震層序特徵及地質解釋

以R1、R2、R3為界,將剖面自上而下共劃分了層Ⅰ、層Ⅱ、層Ⅲ和層Ⅳ共四套層序(表1)。各層序特徵及沉積特徵分述如下:

層Ⅰ:為一套反射特徵明顯,S型前積結構十分發育的反射層。在海峽中部為一套中—強振幅、連續,具前積結構的反射層組;在海峽北部為一套具亞平行結構的楔狀反射層組;在海峽南部淺水區由於受到海底多次波的覆蓋,層序上部的反射特徵不明顯,但仍能隱約見到有交錯層,中—下部為亞平行結構的楔狀反射層組。層序內部有多個侵蝕不整合面,侵蝕、充填特徵明顯。由於層序上部在不同部位遭受的侵蝕作用強度不同,其中海峽中部遭受侵蝕作用最強烈,北部次之,南部最弱,從而形成了南厚北薄、兩岸厚中部薄的特點。根據鑽孔資料,該層序主要為一套晚上新世淺海相碎屑沉積,在北岸上部局部為早更新世陸相碎屑沉積。表層(全新統)在兩岸的岸坡區(淺水區)為有機土,在岸坡及谷坡(深水區)級配良好砂。岩性以低液限粘土為主,夾粘土質砂、粉砂質砂,含大量貝殼碎片,層理構造發育。厚度28~160m。

圖2單道地震剖面反射特徵Fig.2Reflecting characters of single-channel seismic profile

表1地震層序劃分Table1seismic sequence divided

層Ⅱ:反射能量中等,為中振幅、中連續,上部具亞平行結構,下部為平行結構的反射層組,層序厚度變化較小。根據鑽井資料,該層序為上新世淺海相碎屑沉積,岩性以低液限粘土為主,夾粘土質砂、粉砂質砂,含貝殼碎片,具層狀或塊狀構造。厚度10~60m。

層Ⅲ:反射能量較弱,為中—弱振幅、中—低連續,平行結構的反射層組。根據鑽孔資料,該層序為上新世淺海相碎屑沉積,上部為低液限粘土,下部為粉土質砂,以塊狀構造為主,少數為層狀構造,35~65m。

層Ⅳ:為弱振幅、低連續的反射層組,其特徵難以識別。據鑽孔資料,層序上部為上新世淺海相塊狀粘土。

綜上所述,層Ⅰ—層Ⅳ主要為上新統,為淺海相碎屑沉積(推斷層Ⅰ頂部為濱海相沉積,由於受強烈的侵蝕而缺失,兩岸局部分布有早更新陸相碎屑沉積及全新世軟土沉積)。由下而上,岩性由細變粗,砂土類增多,粘土類減少;層理由塊狀→塊狀為主、部分層狀→層狀、塊狀→楔狀—波狀交錯層理;地震相結構為平行→平行→亞平行、平行→亞平行、前積結構,振幅由弱→強。它們綜合反映一套淺海相海退碎屑岩沉積系列,層Ⅳ→層Ⅰ,由淺海泥相→淺海砂、泥相→濱海砂、泥相→陸相碎屑沉積。

根據層Ⅰ交錯層特徵,其向上(海底)發散方向指向北部(雷州半島),其向下收斂方向指向海南島,說明物源來自於雷州半島,海退方向由北向南。

3多道地震剖面解釋

3.1地震界面反射特徵

根據區內地震剖面反射特徵,劃分了T1、T2、T33個特徵明顯的地震反射界面(圖3)。其中T3反射界面不整合特徵明顯,起伏較大,全區已進行追蹤對比,並作了T3反射界面深度圖。各界面反射特徵如下:

圖3多道地震剖面反射特徵Fig.3Reflecting characters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

T1:為一起伏小、中振幅、中連續的反射波,由一至兩個相位組成。其上為一套弱振幅、低連續的反射層組,其下為一套中—高連續、中振幅的反射層組,推斷其為上新統與中新統的分界。

T2:為一平直、強振幅、高連續的反射波,由兩個相位組成。其上為一套中振幅、中—高連續、中頻的反射層組,其下為一套低頻、中—低連續的反射層組,推斷為中新統與漸新統的分界。

T3:在隆起上反射波特徵明顯,為一低頻、中振幅、中連續的反射波,上超沖填特徵明顯,其下一般無反射,為明顯的區域不整合界面,可能為基底反射面。在坳陷部位反射波較弱,較難識別,局部難以追蹤。推斷T3為下漸新統與中漸新統的分界。

3.2層序特徵

以T1、T2、T3為界,自上而下劃分了A、B、C和D4套地震層序(表1)。各層序特徵如下:

A層序:為一套弱振幅、低連續、亞平行結構的反射層組。層序東部厚140~250m,呈北厚南薄特點,厚度變化主要受地形影響。中部層序厚度為80~250m,亦呈北厚南薄特點,其厚度變化主要是層Ⅱ~層Ⅳ受到隆起剝蝕的影響。西部層序厚220~300m,厚度變化較小,但總體有向海峽中部加厚的趨勢。該層序可進一步劃分為層Ⅰ、層Ⅱ、層Ⅲ和層Ⅳ四個亞層序(圖3中的剖面F),層Ⅰ未變形,層Ⅱ~層Ⅳ在隆起部位已變形,其上部已受到強烈的剝蝕作用,其中層Ⅱ~層Ⅲ在隆起頂部已受剝蝕缺失。據鑽孔資料揭示,該層序為一套下細上粗的上新世淺海相海退碎屑沉積。

B層序:為一套中頻、中振幅、中連續—高連續、平行結構的反射層組。該層序分布穩定,厚度變化小。東部厚380~600m,由東向西逐漸增厚;西部厚500~800m,由東部、南部向西北方向逐漸加厚。層序厚度的變化,主要受深部構造起伏的影響。根據層序地震反射特徵,該層序反映一套岩性多變的沉積特點,推斷為一套中新世濱—淺海相砂、泥岩互層沉積。

C層序:為一套振幅變化較大、中—低連續、低頻、平行—亞平行結構的反射層組。層序東部較薄,厚100~360m,由東向西逐漸加厚。西部厚300~980m,由東向西逐漸加厚,在109°55′E~110°00′E之間厚度變化較大,在109°55′E以西厚度變化相對較小。根據地震反射特徵推斷為一套坳陷早期(上—中漸新世)海陸過渡相—濱海相碎屑岩沉積。

D層序:反射波能量較弱,連續性差,反射特徵不明顯,未見底。推斷為斷陷時期(早漸新世—始新世)陸相碎屑岩沉積。

4構造特徵

根據本區高解析度多道地震剖面(圖4)及T3反射界面(上漸新統底板)深度圖顯示(圖5),T3深度為660~2050m,由東向西逐漸加深,等深線走向以SN—NNW向為主。大約以1200m等深線(110°E)為界,將東部劃分為隆起,西部劃分為坳陷。東部隆起T3深度660~1200m,深度由東向西逐漸加深,等深線呈SN走向。1000m等深線以東構造簡單,構造起伏小。1000~1200m等深線之間構造較為復雜,有兩個正向構造,其中位於隆起區西南部的穹隆構造面積較大,隆起幅度也較大。西部坳陷T3深度1200~2050m,深度變化較大,最深處位於西部約20°09′N、109°42′E處,深度約2050m,向東、南、北方向深度逐漸變淺,等深線大致呈NW走向。在坳陷東部深度1200~1500m之間,深度變化較大,為SN向的斜坡。斜坡往西深度一般大於1600m,由中部向北及南部深度逐漸減小,在西南部及西北部T3深度最淺不足1300m。調查區總體呈東隆西坳的構造格局,構造走向為南北向。

圖4多道地震剖面特徵Fig.4Profile characters of multi-channel seismic

圖5瓊州海峽T3(中漸新統底板)等深度圖Fig.5Isobath map of seismic reflection interface T3 in Qiongzhou trait

本區共發現有斷層15條,其規模較小(圖4、圖5)。根據斷層走向可分為三組:NE向、EW向和SN向,尤以NE向斷層為主。斷層延伸長度一般為1~4km,最長可達6km。斷距一般為100~200m,最大可達300m。斷層一般終止於T1界面之下,少數斷至T1之上,僅有一條斷至海底,可見本區斷層在晚中新—早上新世基本已停止活動。本區淺部斷層亦較發育,斷層延伸長度一般小於2km,最長可達6km,為北北西向。斷距一般為100~200m,最大可達300m。斷層僅錯斷R3以上地層(圖2),並由下向上斷層斷距逐漸增大,其成因與前上新世斷層明顯無關,因此認為此類斷層為沉積斷層。

5瓊州海峽成因分析

由圖4可知,瓊州海峽在區域構造上處於東隆西坳的構造格局,構造走向為南北向,與目前的海峽方向(東西向)不一致。同時,也未發現規模較大的東西向斷層。從地震剖面圖上(圖2~圖4)分析,該區層Ⅱ及以下地層僅局部發生了變形褶皺,而層Ⅰ全區均並未變形。由上述可知,瓊州海峽的成因與該區的區域構造關系不大。從瓊州海峽上新世—第四紀構造發展史圖上分析(圖6),該區上新統為—套淺海—濱海相海退碎屑沉積,下部以淺海相粘土為主,上部為淺海—濱海相砂、粘土層,下更新統為陸相沉積。說明上新世初期為繼承性淺海相沉積,之後海平面逐漸下降,至上新世未全區受到大幅抬升,海相沉積終止。早更新世,由於受到抬升構造運動的影響,海峽兩岸發生了大規模的玄武岩噴發活動,局部發育陸相碎屑沉積。中—晚更新世,海峽中部輕微下坳海水進入,或上新世末海峽中部海水仍未完全退出,在潮流的作用下,上上新統—下更新統未成岩地層受到不斷侵蝕,造成上上新統—下更新統上部地層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由於中—晚更新世海峽處於侵蝕狀態,因此缺失中上更新統地層。至全新世,海峽的谷坡、谷底仍處於侵蝕狀態,僅岸坡區有較薄的堆積。可見,瓊州海峽在第四紀主要處於上升→穩定→水下沖刷侵蝕階段。在單道地震剖面上,其侵蝕特徵十分明顯(圖7),最大侵蝕厚度超過100m。從圖8可知,瓊州海峽是南海北部潮流最強勁地區,這是因為潮波傳至海峽時,水道寬度劇減,加上海峽東、西口兩地同潮時和等潮差較大,致使潮流速度迅速增大。海峽中部潮流流速最高,一般為4~5節(底層潮流流速為3~4節);而東、西口潮流流速相對減弱,一般為3~4節(底層潮流流速為2.5~3節)。海峽中部及東、西口海底分布有大范圍礫、砂等粗碎屑沉積物,而東、西口各有4條指狀海槽和水道,海峽床底出露青灰色硬粘土(薛萬俊等,1981)。以上充分說明瓊州海峽潮流相當強勁,對海底的沖刷侵蝕作用十分強烈。並且海峽越窄處潮流越急,對海底的沖刷侵蝕作用也就越強烈,海槽的水深也越大,海底地形越復雜;海峽最寬處潮流流速也相對較慢,潮流對海底的侵蝕作用也相對減弱,因此海底也較平坦。由於海峽兩岸不同部位的海底底質差別很大,因此潮流的侵蝕作用也各有不同。在有第四紀玄武岩分布的海岸,由於玄武岩的硬度大,抗侵蝕作用強,海岸向海峽中部凸出,海峽寬度相對較窄;在無玄武岩分布的海岸由於受到侵蝕作用較強,海岸向大陸方向凹進,海峽寬度相對較寬。

圖6瓊州海峽上新世—第四紀構造發展史Fig.6History of tectonic development about Qiongzhou Strait ring Pliocene to Quaternary

圖7瓊州海峽單道地震剖面上的海底侵蝕特徵Fig.7Seabed eroding characters on single-channel seismic profile in Qiongzhou Strait

圖8瓊州海峽及圍區最大平均潮流流速分布Fig.8Rate distribution of the biggest average tide in Qiongzhou Strait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據薛萬俊等,1981)

據海峽海底旁掃資料統計,海峽的沙波走向為360°±20°(圖9),基本與海峽垂直,沙波的西側為迎潮面(圖10),說明沙波的形成主要受東方向海流的作用。根據瓊州海峽潮流資料顯示(圖11),海峽的底層最大平均潮流流向與作用於海底沙波的海流流向一致,可見沙波的成因為潮流。

圖9瓊州海峽主要底流流向Fig.9Shifting direction of main seabed river in Qiongzhou Strait

圖10淺層剖面顯示的底流方向Fig.10Seabed river direction showed on shallow profile

6結論

瓊州海峽中漸新世—上新世地層發育齊全,主要為淺海相碎屑沉積。第四紀地層在海峽中部缺失,在兩岸岸坡區局部分布有較薄的玄武岩層及早更新世陸相碎屑沉積和全新世海相軟泥沉積。區內斷層不甚發育,構造呈南北走向,呈東隆西坳的構造格局。

瓊州海峽處於強潮流區,潮流方向為東西向。海峽中部潮流流速一般達4~5節,海峽東、西口的潮流流速一般達3~4節,對海底具有極強的沖刷侵蝕作用。海峽的形成時間為中更新世—全新紀,成因主要為潮流的沖刷侵蝕,潮流方向為東西向,尤以東向潮流作用為主。

圖11瓊州海峽及圍區底層最大平均潮流方向Fig.11Direction of the biggest average tide on the bottom in Qiongzhou Strait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薛萬俊等,1981)

參考文獻

1.馮文科、薛萬俊、楊達源,南海北部第四紀環境,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8,P69~167。

2.龔再升、趙柳生、陳汝等,中國石油地質志,第十六卷(下)(第二篇:珠江口盆地、第三篇:北部灣盆地)。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7,P101~121,P351~360。

3.梁德華、杜德莉、曹英等,地質圖及說明書,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集,廣州:廣東地圖出版社,1987。

GEOLOG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CS ANDCAUSE OF FORMATION ANALYZING IN QIONGZHOU STRAIT,SOUTH CHINA SEA

Peng Xuechao

Abstract

Based on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data of the Qiongzhou Strait and geological data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hallow single-channel seismic profile and multi-channel seismic profile of high-resolution are interpreted and divided seismic sequence.The reflecting characters of main seismic sequence and interface,and rock characters of shallow stratum are expounded.History of tectonics development ring Pliocene to Quaternary and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bout Qiongzhou Strait are initially analyzed.It is important to protect environment of Qiongzhou Strait and study the region geology of Leizhou Peninsula and HaiNan island.

Key words:Qiongzhou Strait,Seismic sequence,history of tectonics development,Strait cause of formation,tide current,erode

注釋:

⑶ 海南島的地形特點是

海南島是一個美麗富饒,歷史悠久的海島。在地質時期,海南島原與華夏大陸相聯,生斷陷形成的島嶼。 早古生代時(距今5.7億年前—4.4億年前),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地區是一個沉降帶。加里東造山運動使雷瓊地區上升成陸,形成以北東方向為主的一系列斷裂褶皺帶,使早古生代沉積的地層發生了質變。到晚古生代(距今4.4億年前— 2.3億年前),海南島陸塊相對穩定。但印支運動又促使岩漿活動強烈,形成現在海南島廣泛分布的花崗岩體,構成了山地,也築成了海南島的基礎。後來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又使這個花崗岩穹窿發生強烈的斷裂,形成幾條大的東西向斷裂帶,使斷裂以南大約三分之二的區域抬升,稱為海南構造隆起,且1億多年以來一直在上升;斷裂以北發生下陷,稱為雷瓊凹陷。然而,在第四紀以前(250萬年前),海南島和雷州半島還連在一起,在地質構造上屬華夏地塊的延伸部分。到了大約更新世(距今250萬年前—l.5萬年前)中期,由於火山活動,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發生了斷陷,變成了瓊州海峽,才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開。以後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島與大陸多次分離和相連,到第四紀冰期結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瓊州海峽和海南島現在的形態。 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海南構造隆起是海南島中部不斷抬升,逐漸形成了現在海南島的地貌特徵;山地位於中央,丘陵、台地、平原依次環繞四周。海南島平均海拔12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佔全島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台地佔三分之二。

⑷ 海南屬於怎樣的地質結構

海南島區域地質特徵海南島地層發育較齊全,從中元古界長城系列新生界第四系,除缺專泥盆系和侏屬羅系外,其它地層均有分布。海南地質遺跡主要類型有海蝕地貌、火山活動、礦泉活動、構造剝蝕、岩溶洞及石林、隕石等6類。 歷史上的火山噴發,在海南島留下了許多死火山口。最為典型的是位於瓊山市的石山,石山有海拔200多米的雙嶺,嶺上有2個火山口。

⑸ 海南是怎樣形成的

海南島是我國大陸島中的第二大島, 與華南大陸有著不可分割的「母子關系」和相同的地質構造,是地殼上升爾後又發生斷陷形成的島嶼。

早古生代時(距今5.7億年前-4.4億年前),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地區是一個沉降帶。加里東造山運動使雷瓊地區上升成陸,形成以北東方向為主的一系列斷裂褶皺帶,使早古生代沉積的地層發生了質變。到晚古生代(距今4.4億年前-2.3億年前),海南島陸塊相對穩定。但印支運動又促使岩漿活動強烈,形成現在海南島廣泛分布的花崗岩體,構成了穹窿山地,也築成了海南島的基礎。後來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又使這個花崗岩穹窿發生強烈的斷裂,形成幾條大的東西向斷裂帶,其中文教至王五大斷裂帶既寬又深,使斷裂以南大約三分之二的區域抬升,稱為海南構造隆起,且1億多年以來一直在上升;斷裂以北發生下陷,稱為雷瓊凹陷。然而,在第四紀以前(250萬年前),海南島和雷州半島還一直是一個整體,在地質構造上屬華夏地塊的延伸部分。

到了大約更新世(距今250萬年前-1.5萬年前)中期,由於火山活動,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發生了斷陷,變成了瓊州海峽,才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開。以後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島與大陸多次分離和相連,到第四紀冰期結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瓊州海峽和海南島現在的形態。

根據地質工作者的考察,現今被海水包圍的海南島過去就是大陸的一部分。地球物理探測表明,瓊州海峽是一個斷裂陷落的地帶,海南島就是由於瓊州海峽的陷落而與大陸分開的。
原來,海南島與大陸連成一片,現在廣西南部的勾漏山,當年是一直延伸到海南島與五指山相連的一條山脈。
海南島北部有一大片由玄武岩構成的平坦高地,廣西的雷州半島南部也有玄武岩層。它們是在海南島和雷州半島未分離前由火山活動流出的大量玄武岩流覆蓋地面形成的。這些都說明了海南島本來就是大陸的一部分。

據專家考證,海南島原來是我國華南古大陸的一部分,自6500萬年以來,因為地殼斷陷形成雷瓊裂谷,後海水入侵形成中南部海南島。在這個過程中,伴隨火山噴發活動,造陸形成海南島北部和雷州半島。在距今約1萬年左右的冰盛期,海平面比現今低達上百米,當時的瓊州海峽和北部灣大部分海底都出露成陸,雷州半島則成為連接海南島和祖國大陸的「陸橋」。

⑹ 海南島的地形特徵。

1、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鸚歌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
2、山區(山地和丘陵)面積廣,平原狹小,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組成環形層狀地形。

3、海南島位於中國最南端,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相望,南臨廣闊的南海,地處熱帶,是一個典型熱帶海島。

【其他參考資料】

海南省所屬的島嶼,分為大陸島和海洋島。海南島原來與廣東省的雷州半島相連,後因地殼運動下陷,海水上淹,形成瓊州海峽,使其與大陸分離,成為大陸島。南海諸島則是由於海底火山噴發堆積、珊瑚繁殖和海底泥沙堆積綜合作用布成的,屬於海洋島。

海南島為一穹形山體,中間高四周低,由山地(佔25.4%)、丘陵(佔13.3%)、台地(佔32.6%)、平原(包括階地佔28.7% )等組成。整個地勢從中部山體向外,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順序逐級遞降,構成層狀垂直分布和環狀水平分布帶。由於深受地質構造和熱帶氣候的影響,地貌發育具有多級層狀地貌顯著,火山地貌發育,沿海堆積平原廣布,珊瑚礁和紅樹林海岸在我國最為典型等特徵。在生產上形成了以山地丘陵為中心的熱帶林業帶,以低丘台地為中心的橡膠熱作帶,以階地平原為中心的熱帶糧油作物帶的布局態勢,反映出農業生產的空間組合,深受地貌特徵的影響。

山地以五指山為代表,它是海南島的象徵。因長期受侵蝕切割,五座山峰起伏成鋸齒狀,東西排列。從西面數起第二峰海拔1867.1米,為海南島的最高峰。第一峰次之,然後是三、四、五峰,遠望巍峨壯觀形似五指,「五指山」由此得名。鸚哥嶺海拔1811.6米,是海南島的第二高峰,也是本島三大水系的分水嶺,還有著名的壩王嶺、尖峰嶺、吊羅山等。這些山地是我省熱帶原始森林的天然寶庫,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在山地中,還散布著丘陵性的盆地。著名的盆地有通什盆地、營根盆地、東方盆地、樂東盆地,它們都是山區工農業生產的重要基地。

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地周圍的內陸和西北、西南等地區,相對高度50-400米不等,丘陵下部土質疏鬆、土層深厚、排水良好、濕潤靜風,適宜發展熱帶作物。

台地與階地分布在山區丘陵周圍,一般海拔低於100米,相對高度在80米以下,包括熔岩台地、花崗岩台地、紅岩台地、山麓洪積台地、變質岩台地和河流階地、海成階地等。熔岩台地常見的地貌是火山錐,多布在海南島北部,海府地區的馬鞍嶺、雷虎嶺、舊州嶺;臨高縣的高山嶺、多文嶺;文昌市的青山嶺;儋州市的那白嶺、筆架嶺;定安縣的龍門嶺等都是火山錐.它們的噴發歷史最早者距今100萬年左右,最晚一次距今亦3—5萬年。海南島的火山地貌發育,其中以馬鞍嶺火山口為最典型,火山溶洞極為壯觀,今已開發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平原多分布在環島的濱海地區。除南部個別地方山脈直逼海岸外,包括沖積平原、海積平原、沖積—海積平原、瀉湖、沙地等,為本島的主要農耕地區。環島平原在地區分布上,瓊北有文昌海積平原,瓊西北有王五—加來海積階地平原,瓊南有瓊海—萬寧沿海平原和陵水—輸林沿海平原,瓊西南有南羅—九所濱海平原。

南海諸島地形具有面積小、地勢低的特點。其中以西沙群島的永興島面積較大,計1.8平方公里,其餘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島石島,海拔也不過12-15米,其餘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此外,還有一群暗沙——水表島嶼。

⑺ 海南島是由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

海南島是一個美麗富饒,歷史悠久的海島。在地質時期,海南島原與華夏大陸相聯,生斷陷形成的島嶼。
早古生代時(距今5.7億年前—4.4億年前),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地區是一個沉降帶。加里東造山運動使雷瓊地區上升成陸,形成以北東方向為主的一系列斷裂褶皺帶,使早古生代沉積的地層發生了質變。到晚古生代(距今4.4億年前— 2.3億年前),海南島陸塊相對穩定。但印支運動又促使岩漿活動強烈,形成現在海南島廣泛分布的花崗岩體,構成了山地,也築成了海南島的基礎。後來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又使這個花崗岩穹窿發生強烈的斷裂,形成幾條大的東西向斷裂帶,使斷裂以南大約三分之二的區域抬升,稱為海南構造隆起,且1億多年以來一直在上升;斷裂以北發生下陷,稱為雷瓊凹陷。然而,在第四紀以前(250萬年前),海南島和雷州半島還連在一起,在地質構造上屬華夏地塊的延伸部分。到了大約更新世(距今250萬年前—l.5萬年前)中期,由於火山活動,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發生了斷陷,變成了瓊州海峽,才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開。以後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島與大陸多次分離和相連,到第四紀冰期結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瓊州海峽和海南島現在的形態。
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海南構造隆起是海南島中部不斷抬升,逐漸形成了現在海南島的地貌特徵;山地位於中央,丘陵、台地、平原依次環繞四周。海南島平均海拔12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佔全島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台地佔三分之二。

參考網路:海南島。

⑻ 誰能告知海南島的地質歷史,特別是海南島是什麼時間浮出水面的

海南島位於大陸南端,是中國第二大島。由於中、新生代大規模的岩漿活動,地層多呈天窗式出露,僅佔全島面積的18%。最老的地層為中元古界抱板群,出露在西部昌江和東方縣,為深水碎屑濁積岩夾鎂鐵質火山岩,經角閃岩相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化片岩夾斜長角閃岩系,組成海南島的結晶基底,鋯石U Pb同位素年齡17.51億年和14.63億年。新元古界石碌群含鐵岩系不整覆於其上。石碌鐵礦是著名的富鐵礦產地,和澳大利亞哈默斯利碧玉赤鐵礦建造類型相似。上覆南華系石灰頂組含冰磧礫岩。南部三亞地區的寒武系、奧陶系碎屑岩、碳酸鹽岩屬穩定型台緣盆地沉積,中寒武統大茅組夾含磷層系,所含化石可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地區的科倫特組對比。下奧陶統的牙形刺為較低緯度淺海陸架環境產物,與三亞早奧陶世南緯9°的古緯度相符。五指山南部的志留系為碎屑岩、灰岩夾板岩,產珊瑚、腕足類和三葉蟲,其中Eospirifer, Coronocephalus是揚子地台的常見分子。其他地區的志留系主要是深水濁積岩。泥盆系缺失。上古生界只見於五指山地區,為砂泥岩、灰岩、硅質岩夾陽起石岩(火山岩),產華南常見的腕足類、雙殼類和植物化石。下三疊統為陸相磨拉石。中、上三疊統和侏羅系缺失。下白堊統仍保持紅色陸相粗碎屑岩夾火山岩。新生界在斷陷盆地區厚度超過3000米。第四紀島北部夾多層玄武岩。海南島岩漿岩分布廣泛,佔全島面積的53%,以侵入體為主,海西和印支期形成完整的侵入序列,從鎂鐵質岩演化到中酸性和酸性岩類,屬殼源、S型。燕山期岩漿活動受東西向和南北向斷裂控制,具鈣鹼性系列演化趨勢。岩漿源相對較深。從上述地質演化和空間位置看,海南島可能屬於華夏構造域。根據沿昌江 瓊海東西向斷裂帶北側分布的前晚二疊世大量變基性岩塊的岩石化學和在稀土元素球粒隕石標准化圖上的投影,它們與南秦嶺勉略、滇西雙溝、八布等蛇綠岩相似,可能代表把以北華夏地塊和以南塊體隔開的古特提斯殘余洋殼。根據上述石碌群和大茅組等的資料,這個塊體有可能屬於澳大利亞大陸親緣的地塊。
海南島本來是雷州半島的延伸,從晚第三紀(距今2500萬年前—250萬年 前)開始,由於地殼斷裂和地塊差異性運動,導致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地塊斷裂下沉,形成地塹式凹陷。冰後期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沒了凹陷潮流的反復沖刷,波浪和河流的長期塑造,最終形成今日的瓊州海峽。海南島與雷州半島分離。而6000多年來,海面上升到與目前相當位置後,地殼運動的升降趨小。

⑼ 海南島是如何形成的

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

海南在地質上處於板塊構造學說所揭示的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澳—印板塊的交匯處,地殼運動十分活躍。

自地質史上的中元古代以來,經歷了中嶽運動、晉寧運動、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和第四紀冰川活動等地質構造運動,造成雷瓊之間多次發生斷陷,使海南島與大陸分離,成為位於南中國海北部大陸架上的「大陸型島嶼」,並分別留下各自的構造形態。

(9)瓊州海峽的地質構造是什麼擴展閱讀

海南島地質構造形態在空間分布上,以各種不同的方向、形跡和性質的構造組合,形成東西向構造、南北向構造、北東向構造、北西向構造等主要構造體系,成為陸地的主要構造格局,控制著島陸沉積建造、岩漿活動、成礦作用及晚近時期的山川地勢的展布。

海南島縱深地質構造表現為地幔隆起背景上的凹陷區,幔凹中心在瓊中至樂東一帶,幔凹深度為30多千米。由於島內地殼結構和深部構造的差異,在地質構造、沉積建造和岩漿活動等方面,都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