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角度不整合在地質圖中怎麼表示

角度不整合在地質圖中怎麼表示

發布時間: 2021-01-21 19:13:55

『壹』 簡述如何區分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是斷層接觸還是角度不整合接觸

在野外如何區分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是斷層接觸還是角度不整合接回觸
斷層是岩體發答生明顯位移的破裂帶,上下兩層地層的產狀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兩套地層的時代不連續,兩者之間有代表長期風化剝蝕與沉積間斷的剝蝕面存在是角度不整合。
一、角度不整合接觸有以下特點:
1.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侵蝕面上往往有底礫岩、風化殼等;
2.有名校的岩層缺失現象,代表長期間斷;
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明顯差異。
二、斷層接觸的存在有多種地貌、構造和其他構造標志:
1.地貌標志:水表的斷錯,河流的突然轉彎、山脊的終止或斷錯、山地與平原的截然交接、串珠狀或者狹長的線狀湖泊、地熱采水的帶狀分布;
2.構造標志:地層或其他地質、構造標志體的錯斷,斷層構造岩的發育,構造變形的線性強化,斷層滑面的存在,構造線的突然中止或斷錯;
3.其他構造標志:沉積相的突變或者沉積厚度的突變,線狀分布的火山活動或者火山機構,線狀分布的熱液礦床。

『貳』 角度不整合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哪個地區中國最典型的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在很多地方都有,只要新老地層產狀不一致的話就存在角度不整合,與構造運動導致地層產狀發生變化有關,至於典型與不典型,還真沒聽說過有這種說法

『叄』 簡述如何區分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是斷層接觸還是角度不整合接觸

在野外如何區分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是斷層接觸還是角度不整合接觸
斷層是岩專體發生明顯位移的破裂屬帶,上下兩層地層的產狀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兩套地層的時代不連續,兩者之間有代表長期風化剝蝕與沉積間斷的剝蝕面存在是角度不整合。
一、角度不整合接觸有以下特點:
1.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侵蝕面上往往有底礫岩、風化殼等;
2.有名校的岩層缺失現象,代表長期間斷;
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明顯差異。
二、斷層接觸的存在有多種地貌、構造和其他構造標志:
1.地貌標志:水表的斷錯,河流的突然轉彎、山脊的終止或斷錯、山地與平原的截然交接、串珠狀或者狹長的線狀湖泊、地熱采水的帶狀分布;
2.構造標志:地層或其他地質、構造標志體的錯斷,斷層構造岩的發育,構造變形的線性強化,斷層滑面的存在,構造線的突然中止或斷錯;
3.其他構造標志:沉積相的突變或者沉積厚度的突變,線狀分布的火山活動或者火山機構,線狀分布的熱液礦床。

『肆』 請問MAPGIS中怎樣畫出角度不整合界線啊

在線型庫里選擇相應的線性(系統庫不同,線性號不一樣,要自己查看),設置好X、Y系數(默認也可以),畫好以後再設置還原顯示就可以看到實際效果了!

『伍』 中新生代地層中的不整合面

中國東部-朝鮮半島中新生代地層系統中發育五個區域性的角度不整合界面,由老至新依次為:上三疊統與中三疊統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中侏羅統與下侏羅統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白堊系與侏羅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古近系與白堊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新近系與古近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

—下寒武統;Pt2—中元古界

古近系與白堊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在中國東部-朝鮮半島的中新生代盆地中廣泛發育,如遼河盆地、渤海灣盆地、北黃海盆地、蘇北盆地等。如在蘇北盆地古近系與白堊系赤山組之間的不整合界面。

新近系與古近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在中國東部-朝鮮半島的各個中新生代盆地中均發育的非常清楚,不整合面以下發育斷陷,不整合面之上為拗陷沉積(圖4—8)。

圖4—8 下遼河盆地69.6測線地質解釋剖面

(據廖興明等,1996)

N+Q—第四系—新近系;Ed—古近系東營組;Es1—古近系沙河街組一段;Es2—古近系沙河街組二段;Es3—古近系沙河街組三段;Es4—古近系沙河街組四段;Ef—古近系房身泡組;Mz—中生界;Pt2+3—中新元古界;Ar—太古宇

『陸』 【懸賞】請教斷層,皺褶,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及花崗岩體等各地質體或構造現象形成的先後順序(內附圖

你得上圖啊。
這類題堅持幾個原則基本可以搞定:
1、在地質圖中,沿地質現象界版線被錯斷的,就是先形成的權,錯斷別人的就是後形成的。
2、不整合面的形成時代是:下伏地層最新的時代之後,上覆地層最老的時代之前。
3、褶皺與它上面的角度不整合面的形成時代,在地質上表達是一樣的,但有先後順序,即褶皺先形成,角度不整合面再形成

『柒』 在地質圖和剖片圖上,如何識別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首先不整合指的是地層存在缺失 平行不整合就是缺失兩側的地層相互平行,角度不整合指的是缺失地層兩個地層存在一定的角度關系(即不平行)。。

『捌』 構造地質學中平行不整合與角度不整合在地質圖上有何不同

平行不整合是缺層,用鋸齒線或波浪線表示出不整合界面,上下地層是平行關系;而角度不整合,在不整合面(鋸齒界面)上下地層存在一定的角度差,也就是說不正面上下地層是斜交的。

『玖』 《工程地質是土力學》簡答題 簡述什麼是角度不整合及其形成過程

當下伏地層形成以後,由於受到地殼運動而產生褶皺、斷裂、彎曲作用、岩漿侵入等回造答成地殼上升,遭受風化剝蝕。當地殼再次下沉接受沉積後,形成上覆的新時代地層。上覆新地層和下伏老地層產狀完全不同,其間有明顯的地層缺失和風化剝蝕現象。這種接觸關系叫不整合接觸或角度不整合。形成過程

①在地殼穩定下降或升降運動不顯著的情況下,在沉積盆地中形成一定厚度的原始水平沉積岩層;

②地殼發生水平擠壓運動,使岩層產生褶皺、斷裂等變形,岩層伴隨著水平方向上縮短的同時,在垂直方向上則不斷上升,並到達陸上的一定高度或成為山地,在此過程中還可能伴有岩漿作用與變質作用發生;

③在陸上環境下,變形的地層遭受長期的風化剝蝕,形成凹凸不平的剝蝕面,同時在剝蝕面上形成古風化殼、殘積礦產等;

④地殼重新下降到水下沉積環境,在剝蝕面上又形成了新的原始水平沉積岩層(其底部常有底礫岩),新形成的地層與不整合面大致平行,但與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層以一定的角度相交。所以,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顯著的水平擠壓運動及伴隨的升降運動。

『拾』 角度不整合接觸

相鄰的新、老地層產狀不一致,成一定角度相交,分界面為剝蝕面,剝蝕面的產狀與專上覆地層的屬產狀一致,與下伏地層斜交(圖13-29)。

圖13-29 遼寧省賽馬集平頂山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剖面圖

(據張寶政等,1983)

角度不整合接觸表示老地層形成後,該地區遭受了強烈的構造運動,使地層褶皺隆起並遭受剝蝕,形成剝蝕面,然後地殼下降,在剝蝕面上接受沉積,形成新地層(圖13-29、圖13-30)。

圖13-30 角度不整合接觸(P—J)及其形成過程

上述兩種不整合接觸,都是由構造運動使地殼上升,產生沉積間斷並遭受風化剝蝕。沉積間斷的時間有的很短,幾十萬年到幾百萬年;有的很長,幾百萬年至上億年,在此種情況下,兩相鄰地層間具有明顯的岩層缺失現象,在岩性上及古生物面貌上往往形成突變。

不整合形成時代位於不整合面的下伏地層中最新一層(頂層)的時代之後,與上覆地層中最老一層(底層)的時代之前。該時期也就是構造運動的時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