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層接觸關系與地質運動有哪些關系

地層接觸關系與地質運動有哪些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1-21 18:03:17

『壹』 岩層間的接觸關系有哪些

你說的是「岩層的接觸關系」,這與常說的地層的接觸關系還有所區別。 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來分析:1 整合接觸在地殼下降比較穩定的地區,接觸面上下的兩層岩層相互平行,接觸面產狀緻密,岩層沉積沒有間斷,這種岩層接觸關系稱為整合接觸。 2 偽整合接觸(平行不整合接觸) 在地殼下降不穩定的地區,岩層的沉積就有可能出現間斷,當岩層的沉積不連續(缺少某個時期的地層沉積)或存在一個古風化剝蝕面,但接觸面上下的岩層卻又相互平行時,這種岩層接觸關系稱為偽整合接觸或假整合接觸,也有的稱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雖然,沉積不連續,但是說明地殼升降均勻。 3 不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 如果岩層的沉積不連續或存在一個古風化剝蝕面且接觸面上下的岩層又不平行時,其接觸關系稱為不整合接觸或角度不整合接觸。這種情況的發生說明地殼發生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如不均勻的升降(造山、褶皺等)。 4 侵入接觸侵入岩漿岩與周圍其它岩體之間的接觸關系稱為侵入接觸,在侵入接觸的接觸面附近,岩石常發生變質作用。也即是,岩漿是由下部地殼向上侵入先期形成的岩層中成岩。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地殼活動強烈的區域,比如板塊碰撞帶、陸內造山帶等,代表一種地殼擠壓或拉張的狀態。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貳』 地殼運動的幾種地層接觸關系

都錯了,真正的地層運動大致有三種:
地層邊緣相互滑脫 例子:08汶川里氏8.0級大地震
地層邊緣相互擠壓 例子: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和太平洋的縮小
地層邊緣相互分離 例子:紅海的擴張和東非大裂谷的形成

『叄』 地層接觸關系有哪些

不整合分來為:平行不整合和角自度不整合
確定不整合的存在
1.地層古生物方面的標志:如果兩套地層中化石所代表的時代有較大的間隔,反映了生物演化過程的中斷,說明可能存在不整合.
2. 沉積侵蝕方面的標志:兩套地層之間如果存在各種沉積-侵蝕面、如古侵蝕面、古土壤以及有關殘積礦床、底礫岩等,說明上覆地層形成前,曾一度隆起、侵蝕和風化等作用,表明存在不整合.
3. 構造方面標志:如果上、下兩套地層的變形有明顯差異,如產狀不同、構造線不同,褶皺型式和變形強度各異,說明存在不整合.
4. 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方面標志
不整合形成時代通常相當於不整合接觸的上下兩套地層之間所缺失的那部分地層的時代,或下伏地層中最新地層以後與上覆地層最老以前之間的時期

『肆』 岩層的接觸關系主要有哪幾種,各反映什麼構造運動特

你說的是「岩層的接觸關系」,這與常說的地層的接觸關系還有所區別。

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來分析:

1 整合接觸

在地殼下降比較穩定的地區,接觸面上下的兩層岩層相互平行,接觸面產狀緻密,岩層沉積沒有間斷,這種岩層接觸關系稱為整合接觸。

2 偽整合接觸(平行不整合接觸)

在地殼下降不穩定的地區,岩層的沉積就有可能出現間斷,當岩層的沉積不連續(缺少某個時期的地層沉積)或存在一個古風化剝蝕面,但接觸面上下的岩層卻又相互平行時,這種岩層接觸關系稱為偽整合接觸或假整合接觸,也有的稱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雖然,沉積不連續,但是說明地殼升降均勻。

3 不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

如果岩層的沉積不連續或存在一個古風化剝蝕面且接觸面上下的岩層又不平行時,其接觸關系稱為不整合接觸或角度不整合接觸。這種情況的發生說明地殼發生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如不均勻的升降(造山、褶皺等)。

4 侵入接觸

侵入岩漿岩與周圍其它岩體之間的接觸關系稱為侵入接觸,在侵入接觸的接觸面附近,岩石常發生變質作用。也即是,岩漿是由下部地殼向上侵入先期形成的岩層中成岩。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地殼活動強烈的區域,比如板塊碰撞帶、陸內造山帶等,代表一種地殼擠壓或拉張的狀態。

『伍』 地層接觸關系種類及其地質意義

地層接來觸關系本身的提源出,最基本的目的是研究構造運動的,特別是用於區域構造運動發展史或者古地理演變史的。
1、整合接觸,表示地殼整體下降,持續接受沉積
2、角度不整合,表示地殼先是整體下降,接受沉積,然後地層受到強烈擠壓,褶皺隆起,遭受剝蝕,隨後再整體下降,接受沉積
3、平行不整合,表示地殼先是下降,接受沉積,然後整體抬升,遭受剝蝕,隨後再整體下降接受沉積。它與角度不整合的區別是構造運動不如後者強烈。
4、侵入接觸與沉積接觸,只是說明了岩漿岩與周圍沉積地層的接觸關系,代表了岩漿岩與周圍岩石形成的先後順序。
至於其它的地質意義,是人們在研究接觸關系過程中發現的,從而可以用於指導找礦,比如不整合面是剝蝕面,強烈風化面,所以風化類型的礦床比較多,沉積接觸帶沒有接觸變質作用,而侵入接觸則在接觸帶內可能存在接觸變質礦床,等等。

『陸』 構造運動與地層接觸關系

地層接觸關系是構造運動發生時間和性質的歷史記錄。角度不整合和平行整合分別是造山運動和造陸運動的記錄。構造運動發生的時間以構造面下伏地層時代為下限,而以上覆地層時代為上限,具體時間需根據區域情況敲定。

浙江省權威性地質資料認為白堊紀期間 ( 本書將過去的上侏羅統劃歸白堊系,故過去作為侏羅紀與白堊紀間的閩浙運動,本書作為白堊紀內部的運動) 曾發生過兩次造山運動,即閩浙運動和 「麗水運動」; 有的文獻甚至認為朝川組與館頭組之間、朝川組與方岩組之間都是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關系,意味著其間也曾發生過構造運動。

筆者認為判斷構造運動是否發生過的方法很多,最可靠和直觀的要算: ①地層明顯角度相交,並存在底礫岩; ②侵蝕面上風化殼、古土壤層、根土層的存在; ③接觸面上下變質程度的差異、構造形態的差異、蝕變現象的差異; ④下伏地層中岩脈、構造裂隙系 ( 節理、劈理等) 等地質體的被截切、消失等。在沒有這些直觀地質現象的情況下,沉積相的研究要算是最可靠的方法了。在正常情況下,環境 ( 不論是構造環境還是古地理環境) 是連續漸變的,反映這些環境的沉積相也應是連續的。如果出現相的不連續,即所謂 「跳相」,其間必有構造運動事件發生。構造運動會引起環境的突變,引起沉積間斷。當重新沉積時,由於環境已改變,沉積相也就發生變化。相反的情況是,常見有人將礫岩及其下伏地層有波狀起伏沖刷面視作構造運動的依據,不進行沉積相的研究便將之確定為假整合甚至不整合,這可能是構造運動 「滿天飛」產生的主要原因。沖積扇相和河流相地層中,常見礫岩之下存在明顯的沖刷凹凸起伏面,下伏地層的碎塊出現在上覆沖積相礫岩中,甚至出現在礫岩之上灘微相砂岩的前積層上。這種現象在同一剖面上可以多次重復出現,難道這也是假整合或不整合? 認為方岩組與朝川組 「不整合」可能起因於此,但環境未發生突變,表現為仍然是河流相或山麓堆積相上,這不是假整合,更不是不整合。

筆者等曾於永康市古麗鎮西緣永康—武義公路 0 ~1 km 路段邊坡上觀察恐龍腿骨產地地層剖面,那裡是典型的辮狀河亞相的朝川組頂部層位,每個生長層序都由底部礫岩或砂礫岩、中部砂岩、上部粉砂岩三個部分組成正粒序半韻律剖面結構。底沖刷現象明顯,底部礫岩中可見其下伏韻律頂部粉砂岩的碎塊,甚至有的地方在中部砂岩的前積層上也有粉砂岩的碎塊 ( 圖版Ⅰ-4; 圖 4-4) 。這種韻律不斷重現,顯然並非假整合。

圖 4-4 辮狀河生長層序( 永康市西緣,照片轉繪)有水平線者為下伏粉砂岩的礫石

圖 4-5 湖成重力流的底沖刷現象( 新昌鏡嶺,照片轉繪)

水下重力流對沉積底床的下切力很強,同樣可見礫岩之下出現高低起伏的沖刷面現象,這可見於新昌盆地鏡嶺公路剖面上,但這屬於事件沉積的范疇。此類事件比較常見,它不是正常的沉積接觸關系,但也不屬假整合或不整合。仍屬整合范疇 ( 圖版Ⅰ -3; 圖 4-5) 。

根據野外觀察,永康盆地中永康群各組之間均存在過渡性岩段: 如以暗色 ( 黑、綠色) 為特徵的館頭組與以紅色為特徵的朝川組之間,常見有暗色與紅色相間的過渡性岩段,反映了由深—半深湖環境向淺湖環境過渡時那種湖水深淺交替波動,最終變為淺湖相的演變過程。又如湖相的朝川組與山麓堆積相的方岩組之間,在朝川組頂部出現一套河流相地層,其中的礫岩由下向上,成層越來越厚,礫石的直徑越來越大,逐漸過渡為塊狀層的方岩組山麓堆積相礫岩,反映了由穩定的沉積環境逐漸過渡為快速隆升、快速堆積的環境。這種岩性和岩相的逐漸過渡,表明古構造環境和古地理環境的連續性,均應屬整合接觸,以致在館頭組、朝川組和方岩組劃界上,各家高低不一。如館頭組與朝川組的界線,在建組剖面上,有人以玄武岩為界,有人以暗色層的消失為界,又有人以紅層中的一層凝灰質礫岩為界。永康群中各組為整合關系是比較趨同的認識。

筆者認為白堊系內部可信的構造面只有兩個,其一是華南地塊下白堊統上部與下部之間,即上、下火山岩系間的不整合面,代表早白堊世中期曾發生過一次造山運動,前人稱之為 「閩浙運動」; 其二是東南沿海地區小雄組 ( 浙江) 或石牛山組 ( 福建) 與下伏石帽山群間的假整合,代表早白堊世末曾發生過一次造陸運動。本書將此次造陸運動稱為 「東南上升」。前人所定的其他不整合或假整合 ( 不包括白堊系底部的不整合) 查無實據。

圖 4-6 館頭組與茶灣組不整合接觸

( 一) 閩浙運動性質的判定

閩浙運動發生於早白堊世中期,具體表現為上、下火山岩系間的不整合。表現得最清楚的地方要數老竹盆地下橋—潘底剖面館頭組與茶灣組的接觸關系。那裡的茶灣組 ( 有人認為是壽昌組) 頂部為灰黑色薄層狀深湖亞相泥岩夾粉砂岩,而館頭組底部為磚紅色曲流河亞相的由礫岩、砂礫岩、砂岩和粉砂岩組成的正粒序半韻律沉積。底部礫岩礫徑大,圓度高,礫徑一般 <5 cm,但有的可達 20 ~30 cm。底部礫岩明顯切割下伏的泥岩,並見起伏不平面( 圖版Ⅴ-3; 圖 4-6) 。兩組的接觸面出現在小懸崖峭壁的底部,地層完全裸露,產狀清晰。前人曾確定為微角度不整合。

單從接觸面上有礫岩,下有起伏侵蝕面還難確定這一接觸關系的實質,因為沖積相礫岩必然切割下伏地層,造成底面起伏不平。而且礫岩常呈塊狀,產狀不清或難以准確測量,在交角不大的情況下,定性的把握性不大。筆者同意館頭組與茶灣組為不整合關系,其理由: ①兩組地層間常見有不大的交角; ②兩組地層間存在明顯的跳相現象: 茶灣組為深湖亞相,而上覆的館頭組為曲流河亞相,其間缺失了中深湖亞相、淺湖亞相和濱湖亞相。湖泊不可能突然封閉,它有個逐漸萎縮的過程,並形成相應的湖萎縮階段的沉積,從深湖變為淺湖、湖灘。老竹盆地未見該階段沉積是閩浙運動隆起後被侵蝕掉的結果,成為較長期侵蝕間斷的可靠依據。而底礫岩和侵蝕起伏面的存在只是助證,使得判定該接觸關系為不整合關系的理由更為充分。

從觀察過的剖面和區調報告所附圖片、素描看,下白堊統上、下部地層接觸關系常為低角度相交的不整合。建德幅所提供的圖片甚至見到不整合面下為一個比較和緩的褶曲,因而閩浙運動是一次強度較低的造山運動。這一現象說明早白堊世早期仍處於擠壓應力場的控制下,但比之於印支運動和蘭江運動所造成的褶皺形態,顯得擠壓力已逐漸弱化,到早白堊世早期已走向鬆弛,這與根據火山岩岩石化學分析所得結論相符。

閩浙運動發生的時間,已為不整合面上、下岩組中豐富的化石群所確定,應是早白堊世中期。

( 二) 東南上升

這是本書首次提出的構造運動名稱。此次地殼運動是一次造陸運動,在東南沿海表現為小雄組 ( 浙江) 、石牛山組 ( 福建) 與下伏地層石帽山群 ( 浙江區調資料稱 「朝川組」和 「館頭組」,但除中部有數米湖泊相夾層外,幾乎全為火山岩類,與福建的石帽山群更為相似) 的假整合接觸上; 在浙、閩、贛、粵、瓊其他地區表現為地殼急劇隆起,形成分布廣泛、厚度巨大的類磨拉石建造上 ( 方岩組、中戴組、崇安組、河口組、南雄組、長茅組) ; 在皖南江南古陸上,則表現為地貌回春上,由下白堊統徽州組上部的曲流河亞相變為上白堊統齊雲山組的辮狀河亞相。也就是說,這次造陸運動分布遍及中國東南部,但不同構造部位,因基底穩定性不一而有不同的上升幅度和不同的上升表現形式,但在上升這一本質上是一致的。

東南上升在沿海地帶形成的假整合接觸關系,可見於臨海上盤鎮嶴里村後山採石場和小芝鎮嶺腳水庫泄洪道邊坡上。嶴里採石場因曾在小雄組下部沉凝灰岩中發現了翼龍和鳥化石而知名度頗高,被臨海市定為保護區。這些化石的發現,對東部沿海白堊紀乃至中生代地質發展史的研究均具有重大的意義。翼龍化石產層以淺灰綠色沉凝灰岩、凝灰質粉砂岩為主,下部有時夾細砂岩和含礫砂岩,微細紋層構造發育,屬半深湖亞相沉積,底部有礫岩。其與下伏火山岩接觸面起伏明顯,有的地方可見小雄組底部有溝槽充填交錯層,沉積層順下伏地層的原始坡度急劇下彎,上覆層隨後加積填平,才逐漸轉變為正常產狀。小雄組下部岩層微層理構造發育,把這一現象勾畫得頗為清楚。

小雄組底部沉積岩段在小芝鎮嶺腳水庫採石場上出露完整,它的中、上部岩性與嶴里採石場所見酷似,不同處: ①底部有六七米厚的灰紫色粉砂岩; ②底部為粉砂岩,無礫岩或含礫砂岩。小雄組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見於水庫泄洪道的邊坡上。如今的泄洪道基本上就是晚白堊世小雄組沉積時的地形凹槽。由於小雄組粉砂岩較軟易挖,已幾乎被全部挖掉,只有些小塊殘余仍貼覆於下伏堅硬的火山岩之上。泄洪道側坡下部仍以火山岩為主,有些地方亦見小雄組的殘余貼在火山岩古侵蝕坡面上,前者層理構造發育,層理面與古地形坡面近直角截交。從兩套地層的相互關系看,類似鑲嵌式不整合,即先前形成的侵蝕負地形,被後來的沉積首先充填,然後披蓋式超覆於更高的地形上 ( 圖 4-7) 。

由於此處湖底為淺湖亞相的粉砂岩,以懸移型沉積為主,無下切力,所以這種大的地形起伏可能是較長時間侵蝕所致。但陸上火山噴發區的地形往往比較復雜,地表起伏不平的現象比較多見,因此單憑這一現象,還難斷言其間曾有過長期的侵蝕。

在泄洪道旁約 50 m 的採石場上,可見下伏火山岩中有不少孔徑 10 ~40 cm 的洞,其中充填有螢石的巨晶或鍾乳狀的細晶復合體; 火山岩與小雄組接觸帶上,火山岩有明顯的綠泥石化蝕變現象,這是火山作用後期火山氣液作用的結果; 而小雄組底部粉砂岩無蝕變現象,可能這種粉砂岩岩性不利於蝕變,但本區的碎屑岩幾乎均為長英質,在熱液作用下應易於發生蝕變; 另一種可能是氣液活動發生於火山岩形成之後,小雄組沉積之前,誠如是則兩套地層之間有沉積間斷。這一論據也許比較可靠。

由於下伏火山岩為塊狀構造,層理不清,還難以直接確定其為假整合還是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但從上盤和小芝剖面上,沒見造山運動後強切割、快堆積形成的下部較厚的底礫岩,而是以粉砂岩為主,缺乏造山運動的信息,因而推斷其為假整合接觸,是一次造陸運動的記錄。這僅僅是推斷,尚需在有條件的剖面上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據化石和放射性同位素測年資料,將東南上升的時間大致確定為晚白堊世,與華南地塊急劇隆升形成類磨拉石建造基本同時,但華南地塊物源區急劇上升的同時,盆地同步沉降,接受了厚度近 2 000 m 的類磨拉石建造,其規模和分布范圍比浙江地史上前兩次板塊碰撞形成的磨拉石建造要大得多。而東南沿海地區,只表現為早白堊世沉積盆地的抬升、消亡和侵蝕形成假整合面,上升運動的物質表現並不相同,但上升的本質和時間是相同的。

過去的文獻都將小雄組當成 「塘上組」。照過去的觀點,其上應該有 「赤城山組」,其下應該有方岩組,但這 「兩套」類磨拉石建造在東南沿海蹤跡全無,誰也不把這當回事來做一番研究,探討其消失的原因。小雄組的建立和時代的確定,以及接觸關系的研究,才為這一個謎的解開奠定了基礎和提供了前提。

圖 4-7 小雄組與下伏火山岩接觸關系( 臨海小芝嶺腳水庫泄洪道)( a) 剖面示意; ( b) 照片轉繪; K2x—小雄組; K21—下伏山火岩

『柒』 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有哪些其反映的地質內容是什麼

這個簡單啊朋友,斷層接觸關系一定要有斷層證據存在的哦,比如斷層泥,斷層破碎帶,版斷層角礫,並且斷權層接觸關系沒有地層的缺失,但是呢,斷層破碎帶有可能很窄,幾厘米,也有可能很寬,幾公里,這個主要還是要看斷層證據了。
不整合接觸關系又分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了,平行不整合一般具有地層的缺失,這個要結合當地地形地質圖,看有沒有地層的缺失,如果有,但是地層是平行接觸的,那肯定是平行不整合,如果既有地層的缺失,在上下地層接觸時又有角度的偏差,那就是角度不整合了。
兩者主要的區別和鑒定標准還是斷層證據的存在。如果沒有斷層證據,那肯定不是斷層了。
打的好辛苦,希望可以給你幫助。

『捌』 什麼是地層接觸關系

指新老地層或岩石在空間上的相互疊置狀態。通常分為兩種類型:①整合接觸。簡稱整合。上、下地層之間沒有發生過長時期沉積中斷或地層缺失,即地層是連續的。②不整合接觸。簡稱不整合。上、下地層之間有過長時期沉積中斷,出現地層缺失,即地層是不連續的。在研究地層接觸關系時不能只從幾何關繫上考慮,要結合沉積中斷時限的長短,有無陸上剝蝕等情況全面考慮。 兩個岩石地層單位組成兩套不同時代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一般分為連續和不連續兩種類型。當上下地層之間沒有發生過長時期沉積中斷(即不出現地層記錄的中斷),則認為是連續的,稱為整合;如果上下地層之間有過長時期沉積中斷或陸上剝蝕(即出現廣泛的地層缺失),則認為是地層的不連續,稱為廣義的不整合(見不整合)。 不整合接觸主要包括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在傳統概念中,在海面以下盡管有相當長時期的沉積中斷,或發生過海底局部沖刷磨蝕形成的沖刷面,只要沒有發生過陸上剝蝕作用導致的大范圍地層缺失,就仍認為是連續的。同樣,在陸上沉積盆地邊緣的地層剖面中常見的層面斜交關系,或河流沉積中河床形成的斜層和交錯層,以及近岸沉積剖面中形成的許多小間斷和層間礫岩,也仍認為是連續的。連續的都屬於廣義的整合接觸。 在研究地層接觸關系時不能只從幾何關系考慮,要結合沉積中斷時限的長短,有無陸上剝蝕,影響范圍的大小和上下地層構造條件變化等,加以具體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玖』 地層接觸關系

地層的接觸復關系,反映其沉積制背景與後期所經受的改造程度(劉池洋,1986;趙文智等,2000)。在沉積盆地內部,相鄰時代地層常為整合接觸,反映連續沉積,地勢低窪,以垂直升降運動為主;而在盆地邊緣,地層接觸關系多為不整合,表現為上部地層上超現象,當盆地沉積范圍較大時,地層接觸關系可為恢復原始沉積范圍提供依據。為考察小河壩組沉積前的古地質構造面貌,通過對10餘口鑽井,30餘處野外露頭資料的統計,結果顯示在現今殘留盆地范圍內,小河壩組與下伏龍馬溪組和上覆韓家店組均為整合接觸關系。

『拾』 岩相變化、地層接觸關系與構造運動的關系

垂直方向上的岩相變化,通常是構造運動造成的.比如,自下而上,由濱海相變為河流內相,表示了海退過程,是地容殼緩慢抬升的結果.
地層接觸關系有三種:
整合接觸,表示地殼總體上是下降的;
平行不整合接觸,代表開始是地殼下降,接著整體抬升,並遭受侵蝕,然後地殼再次下降;
角度不整合接觸,代表開始時地宙下降,接著擠壓、褶皺、隆起,並遭受侵蝕,然後地殼再次下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