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漳縣地區地質成果有哪些

漳縣地區地質成果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1-21 17:44:13

『壹』 地質研究成果

深鑽和超深鑽井揭示的地層剖面反映了35億~16億年前的地史特徵和元古宙、太古宙的代表性岩石。第一次在一個連續的剖面中詳細研究了古老岩石變質作用的按區分布特性。建立了可靠的地球化學剖面(圖5.9)。在地殼深處發現了礦化地下水並揭示了其水文地質分布特徵。證明氣體對於地殼大型構造帶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氫和氦的作用隨深度增加而增強。

在科拉超深井鑽進初期,在貝辰加雜岩下部曾遇到破碎區和低溫熱液硫化成礦區。進一步鑽進和綜合研究6~12千米井段獲取的岩心後又有了新的發現。鑽井在科拉系列岩石中揭露了銅-鎳的硫化礦化作用,發現了在中元古代遭受分層變質作用的含鐵石英岩和鈦鐵礦。第一次通過直接觀察證實了,低溫退化變質作用和熱液成礦過程不僅局限於大陸地殼的近地表部分,也會發生在深部區域。

重大成果之一是在9500~11000米深處發現了金的成礦作用。對岩心的放射性分析表明,這里金的濃度比其克拉克值(各種元素在地殼中含量的平均數——譯注)高好幾倍。在總長度430米的井段內都發現了這種情況,其金的含量超過0.1克/噸,在個別試樣中達2.0~6.7克/噸。詳細的礦相學和射線光譜研究表明,自然金中包含了25%~26%的銀,從組成上看它更接近於銀金礦。這些發現從根本上否定了古大陸地殼中成礦過程的傳統理念,證明了即使在礦區深部通過詳細研究仍可以有新的發現,找到未知類型的礦苗。

圖5.9 不同地質區塊的地殼構造與各超深鑽井的位置

СГ-3—科拉超深井;м—穆龍套井;у—烏拉爾井;к—庫班超深井;в⁃р—別爾塔-羅熱爾斯井;Ⅰ—用大洋鑽探船打的鑽井;Ⅱ—在大陸架上打的深井;1—水圈;2—大洋沉積層;3—大陸沉積層;4—嵌入褶皺帶;5—火山作用形成的凹地;6—前寒武紀結晶岩;7—大陸玄武岩層;8—大洋玄武岩層;9—上地幔;10—深部斷裂

業已確定,岩石應力狀態突變的界限往往與溫度梯度和熱流的階梯式變化相吻合。在鑽進過程中沒有遇到玄武岩層,可以確認,在鑽井穿越的地震波速度突變的界面上有些岩石缺失了,造成缺失的原因是變質過程中含礦水合物中的水被析出了。

從薩阿特累超深井的資料中也獲得了不少有意義的數據,該超深井位於外高加索的庫林斯克窪地,深度超過8200米。該井的成果之一是在3530~4100米的玄武岩基底頂板見到了厚度達570米的多孔熔岩充填和凝灰角礫岩。該區段岩石的孔隙率特別高(14%),來水量大,碘元素富集。大量顯示表明,該地區存在著來自陸源地層的地下水滲流,這些地下水可能實現碳氫化合物的搬運。由此可以認為,實際上庫林斯克山間窪地埋藏的整個中生代噴發岩頂板曲面可能就是石油、天然氣聚集的儲層。

在超深井中獲得的岩石成分、物理性質和井內過程的數據有助於我們用全新的觀點來解釋地面和井內地球物理獲得的資料。現已證實,在地下深處存在著形成固體礦產、石油、天然氣工業儲量的可能性,這對於進一步發展成礦理論具有重大的意義。對科拉超深井的資料進行全面研究後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陸殼前寒武系在30億~16億年前的地質時間間隔里發生了重大的演化,並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反映該演化的大容量模型。

『貳』 地面地質調查及主要成果

(一)地面地質調查歷程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先後有李四光(1922)、王竹泉(1924)、翁文灝和計榮森(1932)、謝家榮(1947)、徐嘉煒(1956)、張文堂(1962)、華德昌(1965)等在合肥盆地做過地層研究工作,325地質隊(1974)等在合肥盆地及其周邊進行過地質調查。

1958年,地質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隊安徽區隊成立,以合肥盆地為重點進行了1:20萬石油地質調查。

1999年,勝利石油管理局介入合肥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之後,為配合地震解釋及綜合研究,於2000年與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協作,進行了8條區域地質廊帶剖面(1:5000)的測制(圖1-3),其中東西向4條,自西向東為HF99-620、650、700、748線,南北向4條,自南而北為HF99-317、340、365、396線,累計180km。2001年又協作完成了大別山山前150km地質廊帶剖面(1∶5000)的測制工作(圖1-3)。

圖1-3合肥盆地區域地質調柘測線位置圖

(二)區域地質調查的主要成果

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邊累計完成330km的地面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認識:

(1)通過系統的ESR測年,結合沉積相的研究,確定了霍山一帶侏羅系三尖鋪組(J1+2s)、鳳凰台組(J3f)與肥西一帶的侏羅系防虎山組(J1f)、圓筒山(J2y)、周公山組(J3z)屬於同期異相沉積。

(2)通過岩性組合、礫石成分、接觸關系、沉積相等方面的系統研究,發現毛坦廠組(K1m)火山岩與沉火山碎屑岩、沉積岩之間呈穿插接觸關系。

(3)證實了霍山縣團山一帶下白堊統黑石渡組(K1h)與下伏中—下侏羅統三尖鋪組(J1+2s)之間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4)發現和確定了盆地內早白堊世地層中存在近EW向小背斜(長豐雙墩、定遠土山背斜)及北NE向復式背斜(如定遠雨林集復式背斜)。其成因與大別造山帶和郯廬斷裂帶等的活動有關。

以往關於盆地內中、新生界褶皺的資料極少,本次工作發現的一些褶皺構造如下:

周家凹向斜:位於六安市南27km左右,HF99-650線中部。核部為晚侏羅世鳳凰台組(J3f),翼部為中—下侏羅統三尖鋪組(J1+2s),長度估計在20km以上,軸跡方向近EW向,向西抬起。由於古新世定遠組(Ed)的覆蓋,致使北翼出露不全,南翼傾角10°~20°,北翼傾角10°~15°,軸面直立,為直立褶皺。

紫蓬山向斜:位於肥西縣城西15km的紫蓬山,HF99-700線中段北部。核部、翼部地層均為上侏羅統周公山組(J3z),軸跡方向近EW向,向西仰起,估計長度大於3km。由於第四系覆蓋,致使北翼地層出露不全。南翼傾角以20°~35°為主,北翼傾角10°~15°,軸面微向南傾,為直立褶曲。

雙墩背斜:位於長豐縣雙墩集附近,亦稱為吳山廟鼻狀構造。核部、翼部地層均由下白堊統朱巷組(K1z)構成,長約11km,寬10km,軸跡方向近EW,向東傾伏,北翼傾角為10°左右,向東轉折端傾角為100~280,由於第四系覆蓋,南翼情況尚不明確。

南店子背斜:位於定遠縣南東12km南店子。核部地層為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翼部地層為上白堊統張橋組(K2z)。軸跡方向為60°,向南西傾伏,估計長度6km。由於第四系覆蓋,致使地層出露較差,僅據零星露頭點確定,南東翼為10°,北西翼傾角為9°,軸面直立,為直立褶曲。

土山背斜:位於定遠縣南東12km處的土山。核部、翼部地層均為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軸跡方向為105°,向西傾伏。由於第四系覆蓋,展布長度不明。北翼傾角為20°,南翼傾角為10°,軸面略向南傾,為直立褶曲。該褶曲系當地群眾挖水渠時揭露整個核部(圖版Ⅱ-1)。

雨林集背斜:位於定遠縣城東17km的雨林集。核部地層為下白堊統朱巷組(K1z),翼部由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構成,寬8km,長約10km,軸跡呈NE向,向南傾伏。由於第四系覆蓋而展布情況不明,往北被下第三系定遠組(Ed)覆蓋而不清楚。東翼傾角為10°左右,西翼傾角為14°左右,軸面近直立,為直立褶曲。

(5)通過剖面測制和走向追索,肯定了合肥盆地北緣在西三十里店以北近EW向定遠斷裂的存在,該斷層導致了定遠早三紀盆地北部的不完整,否定了該斷裂為同沉積斷層的看法,推測應屬於第三紀之後的斷層。

(6)首次在肥西縣周公山一帶發現了一系列較平緩、與層面交角不大的順層滑覆構造,不僅在地層產狀向北傾的較平緩地層中發育,而且在地層南傾的較平緩地層中亦發現了向北的滑覆面,表明這期滑覆應早於肥西-韓擺渡斷裂以北的侏羅紀地層中近EW向向斜的形成時間。

(7)發現了霍邱縣白大山以南青白臼系劉老碑組存在一系列變形,而往北不足10km的霍邱縣四十里長山一帶在相同層位中未見此現象,結合HF99-748線劉老碑組也未出現變形的實際,可以肯定該處變形與肥中斷裂的活動有關。

(8)通過工作,肯定了印支面以下存在由南向北的推覆構造,其南北向的擠壓作用應與大別造山帶仰沖推覆有關。

(9)首次在合肥盆地南緣霍山縣與兒街東的下白堊統黑石渡組砂岩裂隙中發現了瀝青,為確定合肥盆地的油氣勘探前景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10)在盆地南緣的金寨縣、霍山縣等地發現了與大別造山帶沖斷作用有關的地質現象,為研究大別造山帶與合肥盆地之間的耦合關系奠定了基礎。

『叄』 (一)地質調查成果主要類型

1.地學圖件

包括地質圖、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圖像等各類圖件。地質圖是地質調查機構最主要的產品之一。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地質圖的要求不斷提高;同時由於地質科學理論不斷更新,地質調查技術不斷進步,地質圖需要及時更新與換代。

根據用戶的需要,可以利用基礎數據資料生成眾多類型的專題圖件。

2.地學資料庫

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以紙介質為載體的地質調查產品逐步發展為紙介質產品與數字化產品共存,並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例如,各種比例尺的地質圖資料庫、礦產地資料庫、地球化學資料庫、地球物理資料庫、全國地質年代資料庫等是地學信息服務的重要產品,地質工作程度較高的國家往往擁有包括多專業、海量數據的各類資料庫。

3.礦產資源報告

各國地質調查機構都承擔國內外礦產資源分析、預測研究任務,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決策提供依據。例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每年都要出版《Minerals Yearbook》、《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等。

4.系列出版物和專題報告

發達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一般非常重視宣傳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階段性研究成果,及時出版各類專題報告、專著、論文。為了宣傳地學基礎知識,還編寫地學科普讀物。例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採用情況通報(Fact Sheets)、公開文件報告(Open-File Reports)、通告(Circulars)、展板(Posters)、論文(Papers)等形式發布成果;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有公開文件(Open Files)、當前研究(Current Research)、通報(Bulletins)、綜合報告(Miscel1aneous Reports)、論文(Papers)、經濟地質報告(Economic Geology Reports)和論文集(Memoirs)等平台提供研究成果;英國有《Earthwise》、《Earthworks》等刊物。

『肆』 甘肅漳縣的地質結構。

一、地質
漳縣地處黃土高原隴西地台和秦嶺山地交匯過渡地帶,西秦嶺山地佔全縣總面積的71.9% ,隴西地台佔28.1% 。在地質構造上隸屬於秦嶺構造帶的西段。
(一)地層
以南部貴清山和西南部遮陽山兩大地質范圍為代表,出露的地層主要是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特別是二疊系地層出露較全,層序完整,化石豐富,生物門類齊全。
上泥盆統大草灘群位於遮陽山東南部、貴清山北部,命名剖面位於遮陽山西南酒店子——大草灘村間。分為上、下段。下段為黃褐、紫紅色石英砂岩、長石砂岩,夾粉砂岩、礫岩及少量紫紅色粉含鐵石英砂岩,厚約1600m。上段為紫紅色粉、細砂岩,夾長石石英砂岩、頁岩、灰岩及砂質灰岩,厚約700——1500m。
上泥盆統——下石岩統王家店組分布於西方景、王家店一帶。為暗灰、綠灰色粉細砂岩、砂岩、頁岩,夾少量薄層泥質灰岩。該地層與上覆下二疊統和下伏西漢水組均為不整合接觸。含植物化石Letophtoeum.rhombicum,Archaeocatamites.tonginternos以及亞鱗木屬的Subtepidodenolron Cf.等。
二疊統山場里組下部為肉紅色夾淺灰色厚層塊狀亮晶生物碎屑灰岩,上部為淺灰色厚層塊狀亮晶碎屑生物灰岩,台地邊緣淺灘相沉積,含少量蛻類化石。與下伏大草灘群斷層接觸,在部分地區與下伏王家店組不整合接觸。頂部覆蓋第四系,層位位於東扎口組以下。典型剖面位於漳縣草地河鄉東2km處。
下疊統東扎口組下部為紫紅色塊狀含礫泥質粉砂岩、灰綠色中厚層含礫細砂岩雜色鈣質礫岩;上部深灰色中厚層泥晶灰岩、砂質灰岩,夾泥灰岩、鈣質灰岩、鈣質粉砂質泥岩。上部蜓類化石豐富,下部僅少量出現。底部與下伏大草灘群斷層接觸。典型剖面位於漳縣金鍾鄉崖下村東扎溝溝口。
二疊統崖下組深灰色、灰黑色夾淺灰色厚層塊狀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夾生物碎屑泥晶灰岩,見燧石結核及條帶,中部夾雜色鈣質泥岩、泥夾岩,局部含泥礫。以開闊台地相沉積為主,間有半局限台地、台地潮坪和淺灘相沉積。蜓類化石極為豐富,並有少量珊瑚化石出現。與下伏東扎口組整合接觸。典型剖面位於漳縣金鍾鄉崖下村東扎溝溝口。
下二疊統楊家河組灰白色、淺灰色中層塊狀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內碎屑灰岩夾泥晶生物碎屑灰岩,上部夾紫紅色塊狀亮晶生物——內碎屑灰岩。以台地邊緣淺灘相、半局限台地相為主。蜓類、有孔蟲化極為豐富。與下伏崖下組整合接觸。典型剖面位於漳縣草地河鄉楊家河。
下奪疊統姜家裡組下部為黃褐色是薄層泥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夾黃色頁岩。上部為紫紅色泥頁岩及粉沙泥晶灰岩,向上漸變為鈣質細砂岩。主要為開闊台地相沉積。化石以脫足類、珊瑚化石為主,蜓類、菊石化石很少。與下伏楊家河組整合接觸。上覆第四系。典型剖面位於漳縣草灘鄉姜家裡村。
上二疊統石關組灰色和紫紅色薄——厚層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鮞粒灰岩和泥質粉砂岩。為開闊台地組、邊緣淺灘相和局限台地相沉積。化石以腕足類為主,還有蜓類、珊瑚、菊石等。與上下地層接觸關系不明。典型剖面位於漳縣殪虎橋鄉石關村。
第三系主要為磚紅色、紫紅色鬆散礫岩、砂岩、粉砂岩及少量頁岩,為內陸湖盆相沉積。第四系殘積、坡積、沖積、洪積層及洞穴堆積物主要分布於河流兩岸、山坡谷地和岩溶洞穴中。
鹽井地層根據鹽井鹽礦地質鑽探資料顯示,岩鹽礦體整合於新第三系臨夏組第三岩段地層中。鹽層頂板埋深70——176m,底板埋深190——390米。遠在自堊紀,這一帶是一個數百平方公里的內陸鹹水湖,經數十次反復乾枯,形成了大范圍岩鹽礦藏,並隨地質變遷埋入地下,在地下形成不透層,將鹽礦保存下來,屬內陸湖相沉積,探明有開采價值的就有10多層。在地質變化過程中,沿漳河河床將地殼和鹽礦折斷,致使鹽井一帶地殼翹起,埋層較淺,使岩鹽表層的鹵水順地質裂縫滲出,出現了較大的露頭鹽泉,其餘則深埋地下,不易發現。
地層岩性境內出露的侵入岩體較少,主要呈岩脈狀產出。
崖底下花崗斑岩岩脈位於金鍾鄉崖底下。地理坐標:東經104°13′20″北緯34°48′4″。花崗斑岩岩脈產於上泥盆統—下石統砂岩夾頁岩不純灰岩中,岩脈沿走向30°方向的斷層侵入。岩脈寬約5m。產狀為120°<30——40°。在岩脈上盤的砂裂隙中發育含銅重晶石脈2條,沿砂岩裂隙侵入。長與寬分別為:80m、4.8 m和104m、1.88m。前者礦脈質純,含銅0.01——0.03%。
北溝寺正上長岩侵入體位於大草灘鄉北溝寺村,地理坐標:東經104°13′49″,北緯34°4′41″。為灰白色正長岩,塊狀構造,等粒結構。產於東坪——北溝寺斷層北側,呈岩株狀,直徑約1400m。與下石炭統巴都組、下二疊統山場里組侵入接觸,西南側與上泥盆統大草灘群斷層接觸。

『伍』 地質成果

一、地質成果概述及成果分類

(一)地質成果概述

地質成果是地勘單位在我國領域內通過合法勘查活動,按規定申請登記後獲得的可供進一步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勘查成果及與之相應的探礦權和優先採礦權的總稱。它既不同於實物資產,也有別於無形資產,是一種與自然礦床(礦體)等資源型資產及探礦權、采礦權密不可分的知識性、信息性資產。

(二)地質成果分類

按其性質、用途不同,可以分為:

1.礦產地勘查報告

礦產地勘查報告,是指在特定區域或成礦區帶或已知礦產地,按照地質勘查工作程序,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所取得的用文字、圖件、表格等形式表述的階段性勘查報告或最終勘查報告。按地質工作階段(或工作程度)不同,劃分為:

(1)地質普查成果,包括固體礦產普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查、概查、普查報告;1∶20萬及小於1∶20萬比例尺(不含區調)的水文地質普查報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查、普查報告。

(2)地質詳查報告,包括固體礦產詳查報告;水文地質詳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詳查報告。

(3)地質勘探成果,包括固體礦產地質勘探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勘、詳勘、早期開發、油氣田開發地質報告;水文地質勘探報告。

2.有價值的勘查資料

有價值的勘查資料,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勘查資料:

(1)以進行了地質勘查成果登記為基準,最早獨立說明某一礦產地的地質狀況,可作為礦產地發現權的證據。

(2)為其他地勘成果做出重大突破的不可缺少的早期成果。

(3)由某種勘探手段而獲得的有價值的資料成果。

(4)能作為勘查登記的唯一依據。

3.實物成果

實物成果是指地質勘查單位在地質勘查過程中取得的可以單獨評估入賬的實物成果,具體包括:

(1)新發現的礦產地(點)、水源地;

(2)工業用油氣井(探采井);

(3)探采結合擴孔水文成井。

地質成果按其所有權不同,可以分為:

(1)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包括主管部門投入的資金)等進行地質勘查工作,依法取得礦權的地質成果。

(2)國家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包括中央及省級財政預算)進行地質勘查工作,其礦權屬於國家的地質成果。

在現行會計制度中將地質成果視作無形資產進行管理和核算,這主要是從地質成果具有無形資產的某些特性來考慮的:①地勘單位主要是承擔國家預算內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其所有權屬於國家,地勘單位不存在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問題。地勘單位承擔的社會地勘工作,除了以地質成果作為交換條件的地質項目外,也是一種勞務性的承發包關系,也不涉及地質成果入賬問題。②地勘單位自籌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是以對外轉讓或投資為前提的,地勘單位報經批准將地質成果對外轉讓或用於投資,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追加投入,也是一種資產讓渡行為。因此,必須將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③用於轉讓或投資的地質成果,同購入或自行開發取得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在獲得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為了出讓,後者是為了持有。④地質成果實際上是地勘單位的工作成果,類似於企業的產成品,屬於存貨范疇。正因為如上原因,現行制度將地質成果視同地勘單位的一種特殊產品核算是合適的,並不是否定地質成果所具有的無形資產屬性,也不構成與財務制度的矛盾;同時也便於與會計准則規定的無形資產范圍一致。

二、地質成果的計價

(一)地質成果的計價

地質成果的計價是指地質成果的入賬價值的確定。地勘單位擁有的各項地質成果並不是全部計價入賬,只是用於自行開發、轉讓或向其他單位投資的地質成果,才予以計價入賬。也就是說,地勘單位自籌資金進行勘查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以及報經批准用於對外轉讓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因為地勘單位的自有地質成果,主要是用於自行開發、對外轉讓和投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取得的成果,在授權給地勘單位進行對外轉讓或投資時,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資產投入,也是國家對該項地質成果所有權的讓渡,所以,都應該作為資產計價入賬。

地勘單位的地質成果一般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地質成果的實際成本是指在取得地質成果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勘查、申請登記及為獲得探礦權、優先採礦權所支付的總成本費用。按其來源不同,可作以下處理:

(1)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自行勘查取得的,按其地質項目總成本以及申請登記過程中發生的費用計價入賬。

(2)地勘單位購入的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的價款即買價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由國家作為資產投入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計價入賬。

(二)地質成果入賬時間

地勘單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的地質成果,其入賬時間也不同:

(1)地勘單位經批准准予轉讓、對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在轉讓、投資行為確立、產權發生轉移時,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價計價入賬;平時以備查簿形式登記反映。

(2)購入的地質成果,在取得產權時,按實際支付價款加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應於申請登記被主管機關批准後,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入賬。

三、地質成果的會計處理

(一)科目設置

地勘單位應設置「地質成果」科目進行核算。該科目借方登記由各種渠道取得的地質成果的增加數,貸方登記地質成果轉讓、投資等的減少數,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地質成果的結存數。

(二)地質成果取得

(1)自籌資金取得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通過自籌資金進行地質勘查取得的地質成果,其發生的各項成本費用應先在「地勘生產」科目進行歸集,待地質項目完成驗收、報告已備案,按規定的程序申請登記後,再按其實際成本,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地勘生產」科目。

(2)國家批准轉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由於其實際成本費用已作為國家地勘工作支出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因此,地勘單位在取得國家授權時,應對該項地質成果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確認,以其評估確認價值作為地質成果入賬價值。批准確認時,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

(3)購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購入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價款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會計處理為,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三)地質成果轉讓

我國《礦產資源勘查成果使用管理試行辦法》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依法取得的礦產資源勘查成果實行有償使用;有償轉讓地質勘查成果必須經有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轉讓價格以資產評估確認價值為基礎,本著自願、協商的原則確定。由於地勘單位地質成果的轉讓方式不一樣,其轉讓收入的確定、會計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1)地勘單位以拍賣、出售等形式轉讓自有地質成果,以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收入的實現。按實際收取的轉讓價款,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科目;同時,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結轉地質成果實際成本,借記「經營成本——地質成果轉讓成本」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發生的交易費用及上繳稅金,分別借記「經營費用」、「經營稅金及附加」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交稅費」等科目。

(2)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國家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有償轉讓時,應在地質成果資料正式移交受讓方驗收簽證同時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轉讓收入的實現。由於國家地質成果資料轉讓實現的收入必須先扣除原已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的實際成本(作為轉增國家基金)後,其剩餘部分才作為經營收入處理;如果沒有剩餘或者轉讓價格低於實際成本時,則應將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因此,其賬務處理與轉讓自有地質成果賬務處理是不一樣的。將地質成果入賬並計算差額(凈收入)時,借記「地質成果」,貸記「國家基金」、「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支付交易費時,借記「經營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收到轉讓價款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如低於實際成本,則按轉讓價款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即可。

(四)地質成果長期投資

1.科目設置及核算方法

地勘單位以自有或國家地質成果作為投出資產,與其他單位聯營或折價入股,或者投給多種經營企業,應在「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核算。核算內容應包括地質成果的投出、收益和收回等。視其對被投資單位有實際控制權與否,如有實際控制權,應採用權益法核算;反之則採用成本法核算。

2.在成本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1)地質成果投資投出的核算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投資,按合同價或協議確定價值,借記「長期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當合同價或協議價大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按其合同價大於賬面價值的差額貸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當合同或協議價小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投資,按評估確認價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同時,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2)地質成果投資收益的核算

地勘單位以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取得的收益,主要是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收入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這兩部分收益與其他長期投資收益一樣,在「投資收益」科目中進行核算。收到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時,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股利」科目,貸記「投資收益」科目。

(3)地質成果投資收回的核算

地勘單位用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投資,聯營期滿或轉讓股權收回投資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該項投資的賬面金額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收回金額與賬面金額之間的差額,如屬自有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投資收益」科目,如屬國家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的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投資收益」科目;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投資收益」,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國家基金」科目;當收回的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國家基金」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3.在權益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地勘單位採用權益法進行地質成果投資的核算,其會計處理方法與成本法有所不同,可參照長期投資中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處理,在此不再贅述。

(五)地質成果攤銷的會計處理

1.地質成果攤銷期限的確定

地勘單位已登記入賬的地質成果用於自行開發的,應在其收益期限內平均等額攤銷。由於開發性地質成果的受益期限與礦產地有效開采年限密切相關,一般可根據預計礦山服務年限加以確定,沒有服務年限的,按預計受益期限不短於10年期間內攤銷。

2.地質成果攤銷的賬務處理

地勘單位自行開發的地質成果,應從開始開發利用之月起,在其有效服務年限內分期等額攤入管理費用。其賬務處理為:地質成果轉入自行開發利用時,應按其賬面價值,先轉入無形資產,再按每月地質成果的應攤銷金額,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累計攤銷」科目。

『陸』 關於甘肅漳縣關於地質 地貌 氣候 經濟的資料

請到漳縣政府網看看,回網址:答http://www.zhangxian.gansu.gov.cn

『柒』 鑽探地質成果

4.2.4.1 地層

該孔穿過地層為第四系及侏羅系、二疊系山西組和太原組(圖4.19)。按自上而下的順序敘述如下:

圖4.19 預測區YJ驗證井岩相、沉積相和層序地層綜合柱狀圖

(1)第四系(Q)(0~312.00m)

厚312.00m。根據取心及測井資料,該段岩性主要為黏土、砂質黏土、細砂。

(2)侏羅系(J)(312.00~1730.0m)

底深1730.0m,厚1418.00m。岩性主要由細砂岩、粉砂岩、泥岩及沉積於底部的礫岩組成。其中,侏羅系底部的礫岩岩性為紫紅色、灰白色,塊狀,礫石成分主要石英岩、灰岩、燧石結核,粒徑0.50~ 5.00cm,分選度較差,磨圓度較差。

(3)山西組(P1s)(1730.0~1769.80m)

底深1769.80m,厚39.80m。岩性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和煤層組成。

(4)太原組(P1t)(1769.80~1781.50m)

底深1781.50(未透),厚度大於1 1.70m。據測井資料,岩性主要由泥岩組成。

4.2.4.2 煤層

(1)2

2煤層底板深1738.65m,厚0.45m,不可采。頂板為泥岩,底板為泥岩。

(2)3

3煤層底板深1760.90m,煤層結構為5.35(0.65)1.75,純煤厚7.10m。頂板為泥岩,底板為泥岩,夾矸為0.65的泥岩。

4.2.4.3 煤質

(1)物理性質和宏觀煤岩特徵

1)物理性質:3煤層呈黑色,黑色-褐黑色條痕,玻璃光澤,階梯狀、眼球狀斷口,內、外生裂隙發育,裂隙面充填方解石薄膜和星點、薄片狀黃鐵礦。3煤層煤類為1/3焦煤,容重為1.38。

2煤不可采、不是預測重點煤層。

2)宏觀煤岩特徵與結構:3煤層以亮煤、半亮煤為主,夾少量鏡煤和絲炭,屬半光亮-光亮型煤,細-中條帶狀結構,層狀構造。

(2)煤的顯微煤岩特徵

1)凝膠化組分:3煤以鏡質基質體為主,均質鏡質體次之,間夾少量結構鏡質體和充填狀、條帶狀微粒體。

2)穩定組分:均以數量不等的小孢子群和薄壁角質體為主,其他穩定組分偶爾見到,其含量在山西組煤層中大於太原組。

3)無機組分:以分散粒狀、包腔充填狀黏土為主;氧化物類似粒狀石英分布於黏土之中;硫化物類含量次於氧化物類,以星點狀黃鐵礦出現;碳酸鹽類含量最小,以片狀、脈狀方解石充填於裂隙之中。各礦物雜質組合屬黏土-氧化物-硫化物-碳酸鹽。

(3)化學性質

本孔3煤層為1/3焦煤,化驗時分為3層進行化驗分析,其煤質特徵見表4.7和附表2。預測區3煤層自然傾向特徵、對CO2反應活性特徵,可造性和煤塵特徵見附表3至附表6。

表4.7 預測區3煤層煤質特徵

註:括弧內數字表示樣品數。

4.2.4.4 煤層氣

通過對所測的1件樣品測試結果分析(附表7),3煤層煤層氣成分均以氮氣為主,佔88.33%;有少量二氧化碳,佔1.87%;甲烷含量為0。根據 《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范說明》,該井田煤層氣應屬二氧化碳—氮氣帶范圍(CH4 < 10%)(表4.8)。

表4.8 預測區3煤層瓦斯測定

4.2.4.5 油苗

本驗證井(YJ1)在1000~1100m侏羅系灰色砂岩、泥質粉砂岩裂隙內有大量油苗顯示(圖4.20),這對預測區及其外圍油氣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圖4.20 驗證井(YJ)侏羅系油苗顯示(1000~1100m)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色譜對比(圖4.21)和色參數對比(表4.9)說明,1046m和1071 m油岩特徵一致,Pr/Ph(姥鮫烷/植烷)小於1000m裂縫油,而前者Ph/nC18大於後者,表明前者具更強的還原水環境。

圖4.21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氣相色譜對比

表4.9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色參數對比

註:OEP:奇偶優勢;CPI:偶碳優勢。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色質對比(圖4.22)、烴萜烷熱演化參數和環境及母質參數對比(圖4.23)說明原油處於低成熟—成熟階段,1000m原油母質略差於下部原油,泥岩最好;1000m原油鹽度略低於下部原油,泥岩最高。

圖4.22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色質對比

圖4.23 預測區油氣飽和烴萜烷熱演化參數、環境及母質參數

綜合油氣飽和烴有機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預測區原油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以1000m處原油為代表,具有高Pr/Ph比值和低γ蠟烷豐度的特徵;二類以1046m和1071m處原油為代表,具有與前者相反的特徵。由於煤成油Pr/Ph(姥鮫烷/植烷)一般>2.0,屬於氧化環境,所以,預測區兩類原油明顯不同於煤成油(圖4.24),應來自湖相泥岩。下部兩個原油與1046m處粉砂質泥岩抽提物有一定相似性,但該泥岩樣品有機碳含量僅有0.49%,生烴潛量只有0.78mg/g,屬於非常差烴源岩,難以生成大規模原油,原油應主要來自有機質豐度高的沉積中心區。

圖4.24 典型煤成油飽和烴氣相色譜圖(石炭-二疊紀殘殖煤加溫350℃時)

4.2.4.6 地溫

對本孔進行了2次簡易測溫工作(表4.10,表4.11),平均地溫梯度為1.9℃/100m。煤系地層地溫梯度為1.8℃/100m。該區有開發地熱資源的潛力。

表4.10 楊集預測區YJ驗證孔測溫記錄(第一次)

表4.11 楊集預測勘探區YJ孔井測溫記錄表(第二次)

『捌』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評估

成果評估屬於項目的後評價的組成內容,是指成果經過驗收以後,根據項目成果的使用效果,對項目的立項、施工、管理、驗收等全部環節進行系統評價的過程,屬於項目收尾的管理部分。截至目前,地質調查項目管理的過程還沒有延伸到項目的後評估,只是項目終結以後,將成果資料匯交到指定的專門管理部門即完成了一個項目的周期。

一、項目成果評估的種類和程序

成果評估通常是在項目完成以後的一定時間內進行,對於業主來講,項目的後評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業主通過對該項目的管理和執行找出項目各個環節的不足,從而提高項目整體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因此,項目成果的評估是項目管理的重要內容。成果評估一般可分為跟蹤評估、實施效果評價和成果影響評估。

(1)跟蹤評估 項目開始實施後到項目完成驗收之前任何一個時點的評估,主要是考查和評價項目實施過程中資金調整、設計調整、目標調整等對項目預期效益的作用和影響。

(2)成果評估 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所稱的項目實施效果評價(project performance audit report),相當於地質調查的成果評估,是在項目完成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對項目的評價。通常認為,生產性企業在項目完成以後2年左右,基礎設施行業在項目完成以後5年左右,社會基礎設施行業可能更長一些。這種評估的主要目的是評價成果使用的效果程度、成果使用中的經驗教訓等。

(3)成果影響評估 是在成果評估報告以後的一種評估,主要評估成果使用以後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綜合影響。

二、項目成果評估的內容

成果評估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

(1)立項決策評價 立項決策評價主要是對項目的根本性問題進行評價。如項目調研是否具有一定的力度、項目策劃是否具有成效、項目是否應該立項並實施、項目決策程序是否科學等,其中要害的是調研力度和決策是否科學。

(2)項目實施評價 項目實施評價包括設計、施工、測試、整理和報告編寫等實施過程好壞的評估。可以總結經驗,找出不足,持續改進。

(3)運行管理評價 主要是對項目實施的前期准備、物資管理、人員管理、資金管理等進行評估。如果說項目的施工直接關繫到項目質量的話,那麼項目的運行管理直接影響費用和項目周期控制問題。

(4)應用效果評價 地質調查項目的成果最終的目的是提供給需求成果的部門或人使用,同時項目承擔單位還應評價內部收益等效益指標。

(5)項目影響評價 主要包括經濟影響、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3個方面的評價。

(6)項目持續性評價 是指項目的投入完成以後,項目的既定目標是否還能繼續,是否還能持續地發展下去,項目業主是否願意繼續實現既定的目標,項目是否具有重復性,即是否可以在未來以同樣的方式開展同類的項目等。世界銀行和亞洲發展銀行等組織常把項目的可持續性視為其援助項目成敗的關鍵之一,要求對援助項目進行單獨的持續性分析和評價。項目持續性的影響因素一般包括:本國政府的政策;項目的組織和管理;地方參與程度;財務因素;社會文化因素;技術因素;生態因素;其他因素等等。

成果評估一般可以分為以下9個步驟(圖7-1)。

圖7-1 成果評估的步驟

三、項目成果評估的方法

(1)調查統計預測法 對項目的各種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採用科學的方法,對成果使用以後的綜合效果運用預測原理進行評估。通常分為調查統計、資料整理、統計分析、預測4個階段,預測是獲得評估結論必不可少的階段。

(2)對比法 是根據項目成果使用以後的前後對比、預測和實際發生值的對比、有無項目的對比等,判斷並分析成果使用的綜合效果。

(3)邏輯框架法 是美國國際開發署1970年開發出來的一種專門用於項目後評價的方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簡稱LFA。其基本模式如表7-1所示。

表7-1 LPA的基本模式

甘華鳴在《項目管理》一書中,以某農業項目為例,說明了項目的前提條件與目標層次之間的因果關系(圖7-2)。

圖7-2 某農業項目的假定條件

(4)專家評審與使用者的評價相結合 目前,地質調查成果經過專家評審後,進行原本檔案歸檔和成果報告匯交後,一般可以公開使用和借閱。然而,每年有多少使用者,使用者對成果和原始資料給予如何評價,還需要我們成果管理部門認真分析和思考,制定有效的辦法和措施,進行及時跟蹤,以便指導今後的立項與計劃管理。例如,澳大利亞地質調查管理部門的經驗非常值得借鑒。他們在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和水工環地質評價工作成果完成後,對使用者在借閱資料的同時,發放評價表,要求使用者對成果及原始資料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成果管理部門定期對使用者評價進行分析和整理,對質量較差的地質成果的主要責任者,將限制他們從事地質工作的機會,或者從事次要的工作,他們也將失去提升的機會;對於很少有人過問的地質成果,負責立項和規劃的部門就要認真研究和思考,及時調整今後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5)成果引用率統計與分析 借鑒科技期刊評比辦法,對成果引用率進行統計和分析,使用取得的成果得到更加客觀的評價,減少人為因素,減少管理成本,增加成果管理對項目立項與實施的指導作用。

(6)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標准,制定相關標准及管理程序 上述措施只是設想,要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有必要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標准,或者將現有的質量體系加以改進,把成果跟蹤管理納入到現有地調項目管理中,制定成果跟蹤的時間、方法、程序和標准,為今後開展工作提供依據,使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更加主動地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

『玖』 主要地質成果

1.2005年勘查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績

1)勘查工作北起萬家坡礦段P45線,南止於壩頭上礦段P65線,屬以往鉑族元素找礦的空白地帶和處女地。但所施工的5條勘探線共計6個鑽孔,除ZK615孔因鑽進深度未達含礦部位未發現PGE而外,其餘鑽孔均不同程度的發現了礦體,顯示了區內良好的找礦前景,突破了前人找礦范圍,擴大了礦床規模。

2)在勘查范圍內,除壩頭上岩體有部分露頭之外,區內地表主要出露第四系覆蓋層。深部鑽探工程除ZK613孔分布於岩體露頭之上外,其餘5個鑽孔均分布於蓋層區內,在蓋層區鑽探工作成功地發現了鉑礦體,為今後在蓋層區內尋找盲礦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經驗。

3)壩頭上岩體屬新街岩體第三堆積旋迴,在第三堆積旋迴岩體內發現鉑礦體尚屬首次,新增了礦體產出位置,擴大了礦床規模。

4)2005年勘查工作所獲得的礦體,單層厚度和品位較前有所提高,ZK651鑽孔揭露的單礦體最大穿越厚度13.8m,厚5.83m,ZK613孔5件樣品Pt+Pd平均品位達1.304g/t。

2.基本地質認識

通過2005年勘查工作,結合礦區以往勘查成果,可以認為:

1)新街一帶新發現的礦體與新街、萬家坡礦段產出形式一致,呈多層狀、疊瓦式產出,產狀與岩體一致,為240°,∠62°~65°。礦石品位較前有所提高,單層厚度增大,礦體具有變富變厚趨勢。

2)在含礦岩體頂、底部位及中部,後期輝綠輝長岩脈穿插較為頻繁,底部尚見輝綠岩脈與石英正長岩脈穿插混染現象(ZK651孔)。在岩體西部的石英正長岩分布區(ZK615孔),其正長岩之下也有含礦岩體存在。在含礦岩體與上覆正長岩的接觸帶,出現含礦岩體與玄武岩、正長岩相互混染的現象。這種不同岩類的混染作用有利於成礦。

3)礦體與頂底板圍岩大多呈漸變過渡,礦體與圍岩岩性一致,與新街礦段和萬家坡礦段相比較,前者礦體內大多有成分復雜的硫化物產出,而壩頭上礦段硫化物少見,屬難識別礦體。

4)含礦岩石粒度和岩性與礦區其他礦段有差異,壩頭上礦段含礦岩石粒度一般較細,以中、細粒居多,岩石固結程度和硬度小,岩性以含橄輝長岩為主,含橄輝石岩次之,在礦區內屬一種新的含礦岩石類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