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圖怎麼看5480
① 閱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了解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時間、制圖人等。
2)看圖例。了解圖幅區內出露的地層、岩體,它們的岩性、時代、代號及色標。了解區內的構造、礦產,它們的性質、類型、符號及色標。
3)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徵。根據圖中地形等高線,分析區內山脈的走向變化、地勢分布(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水系發育情況等。有的地質圖上沒有地形等高線(多為小比例尺地質圖,如圖13-46),一般可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位於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總是比河谷地區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徵,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律、地貌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
4)粗讀地質內容。從整體上了解圖區內一般地質情況:①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的部位,新地層分布的部位。結合地層柱狀圖了解區內地層時代、岩性、化石、地層厚度及接觸關系等。②岩漿岩的性質及分布,岩體與地層、構造、礦產的關系。③地層、岩體的變質程度,變質岩的分布范圍及特徵。④褶皺、斷層的性質、類型及展布情況,斷層與褶皺的關系等。⑤礦產種類及分布情況,與地層、岩體、構造的關系。
5)閱讀剖面圖。了解深部地質構造特徵。從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變化,以及地層、岩體、構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狀況和組合形態。結合地質圖上平面特徵,加深對區內地質特徵的了解。
6)詳細閱讀。在掌握全區地質構造概況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地質構造進行詳細分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所要重點了解的某一塊段或某方面內容,進行詳細閱讀分析。
7)歸納總結。把區內所有的地質特徵聯系起來,分析總結它們的形成機制和內在聯系以及變化發展規律,從而恢復全區的地質發展歷史,闡明礦產成因與分布規律。
本章要點
1.構造運動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岩石圈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構造運動是由地球內能引起的,屬於內力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升降、岩石變形、變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乃至地表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
2.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水平運動表現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擠壓或拉張,產生變形、變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斷裂和地塹、裂谷等,又稱為造山運動;垂直運動表現為大規模的緩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區上升成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下降為盆地或平原,又稱為造陸運動。構造運動的方向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往往表現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兼而有之。
3.構造運動是岩石圈的一種長期而緩慢的運動,但是經過漫長的地史時期,構造運動會使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構造運動表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徵與周期性。
4.岩石的產狀由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數值來確定。岩層的產狀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羅盤測量,一般只記錄傾向和傾角兩個數據,記為:傾向∠傾角。
5.岩石變形和變位的產物稱為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的結果,是研究和恢復地球發展歷史的重要依據,是地殼中普遍存在、最常見的地質現象。最基本的地質構造有褶皺和斷裂。褶皺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軸面、樞紐、轉折端。褶皺的基本類型是背斜與向斜。背斜核部為老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發生破裂,稱為斷裂構造,是地殼中普遍發育的構造形式之一。通過節理的研究,了解區域性構造應力場的特點和各種應力的分布規律,有助於研究斷層、褶皺的形成機制和力學性質。根據斷裂岩塊相對位移的程度,斷裂構造分為節理和斷層兩大類。
6.按照產生節理的力學性質不同,節理分為張節理和剪節理。張節理是在拉張應力作用下產成的,剪節理實在在剪切應力作用下產生的。
7.根據兩盤相對位移方向和力學性質,斷層劃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由兩條或多條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傾斜的正斷層可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汾渭河地塹以及國外著名的貝加爾湖地塹、萊茵河地塹、東非裂谷地塹等;逆沖推覆構造可形成飛來峰與構造窗;平移斷層分為左旋與右旋兩類。
8.斷層的識別標志有:擦痕、階步、斷層角礫岩、斷層泥、不連續的地質體(不同地質體或同一地質體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觸)、某些地層重復出現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節理、斷層崖、負地形等。
9.斷層形成時代主要是依據切割、充填、上覆地層等關系來判斷。基本原則為:(1)斷層發生的年代晚於被斷層切割的最新地層的年代,早於覆蓋在斷層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層的年代;(2)若斷層切斷岩體,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後;若斷層被岩體、岩脈所填充,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前。
10.接觸關系共有五種類型,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有:整合接觸、假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地層與侵入體之間有:侵入接觸、沉積接觸。整合接觸表明該地區構造運動相對較為穩定,處於持續下降或持續上升的狀態。假整合接觸是地殼升降運動的重要標志,底礫岩是判斷假整合的重要標志。角度不整合接觸表示該地區遭受了強烈的構造運動。侵入接觸說明該地區發生過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引起岩漿侵入,形成了侵入體,侵入體的年代晚於被侵入圍岩的年代。沉積接觸表明,侵入體形成後,地殼先上升使其遭受風化剝蝕,後又下降接受沉積,該侵入體的年齡老於其上覆岩層的年齡。
11.槽台說將陸殼劃分為活動的地槽區和穩定的地台區,以及兩者鄰接部位的過渡區。地槽區是地殼上構造運動強烈活動的狹長地帶,運動速度快、幅度大,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都十分強烈和發育,形成錯綜復雜的褶皺山脈。地台區是地殼上面積寬廣、構造活動微弱、相對穩定的地區。地台具有明顯的雙層結構:褶皺基底(結晶基底)、沉積蓋層。過渡區既具有地槽特徵又含有地台的性質。
12.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上曾經有一個龐大的聯合古陸,稱為「泛大陸」,海洋也只有一個圍繞著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帶形成,並不斷向兩側擴張,同時老的洋底在海溝處插入地下,返回軟流圈,造成物質循環。
14.在大陸漂移說與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板塊構造理論正式被提出來。它以地球整個岩石圈板塊的活動方式為依據,建立了世界范圍的構造運動模式,對一些全球構造問題給予了合理的解釋。是當今最重要、最熱門的地學理論。但是關於板塊驅動機制的問題,至今未有滿意的結論。
15.根據板塊邊界,將全球板塊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澳大利亞-印度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邊界有離散型邊界、匯聚型邊界和轉換斷層,它們代表了全球構造活動性強烈的地帶。
16.一幅正式的地質圖除地質圖外,還應包括圖名、比例尺、圖例、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圖幅接圖表、編制單位責任表。如果是區域地質圖還有圖幅代號。
復習思考題
1.何謂地層產狀三要素?有哪幾種表示方法?
2.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主要類型?各具哪些特徵?
3.岩層有哪幾種接觸關系?各反映何種地質意義?
4.繪制一幅理想的地質剖面圖,將背斜、向斜、正斷層、逆斷層及各種接觸關系表示出來,並標明注記。
5.何謂板塊構造?其邊界有哪幾種?目前全球劃分為哪幾大板塊?
6.地質圖中應包括哪些內容?
7.閱讀老師提供的地質圖,按閱讀步驟與方法,分析圖中地層、岩體、構造等的分布及特徵。提交一份文字說明(讀圖報告)。
② 如何看懂地質圖與剖面圖(有例題~)
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等圖名和圖幅代號可以告訴我們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質圖一般是選擇圖面所包含地區中最大居民點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嶺等命名的。比例尺告訴我們縮小的程度和地質現象在圖上能夠表示出來的精確度。此外,還應注意圖的出版時間、制圖人等。
2.看圖例通過圖例可以了解制圖地區出露哪些地層及其新老順序等。圖例一般放在圖框右側,地層一般用顏色或符號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順序排列。每一圖例為長方形,左方註明地質年代,右方註明岩性,方塊中註明地層代號。岩漿岩的圖例一般在沉積岩圖例之下。構造符號放在岩石符號之下,一般順序是褶曲、斷層、節理、產狀要素等。
3.剖面線有時通過地質圖相對圖框上的兩點畫出黑色直線,兩端注有AA′或II′…等字樣,這樣的直線稱剖面線,表示沿此方向已經作了剖面圖。
4.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徵如果是大比例尺地質圖,往往帶有等高線,可以據此分析一下山脈的一般走向、分水嶺所在、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等。如果是不帶等高線的小比例尺地質圖,一般只能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巨大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逆流而上越來越高;位於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總是比河谷地區要高,等等。了解地形特徵,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律、地貌發育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
5.分析地質內容應當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方法,首先了解圖內一般地質情況,例如:(1)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在哪些部位,新地層分布在哪些部位,地層之間有無不整合現象等;(2)地質構造總的特點是什麼,如褶皺是連續的還是孤立的,斷層的規模大小,它發育在什麼地方,斷層與褶皺的關系怎樣,是與褶皺方向平行還是垂直或斜交等等;(3)火成岩分布情況,火成岩與褶皺、斷層的關系怎樣。
6.在掌握全區地質輪廓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構造進行分析:(1)開始時最好從圖中老岩層著手,逐步向外擴展,以免茫無頭緒;(2)對每一種構造形態,包括褶曲、斷層、不整合、火成岩體等逐一詳加分析。例如褶曲類型,斷層類型,各構造組合關系等。
7.把各個局部聯系起來,進一步了解整個構造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規律,主要包括:(1)根據地層和構造分析,恢復全區的地質發展歷史;(2)地質構造與礦產分布的關系;(3)地質構造與地貌發育的關系,等等。
以上所述不過是讀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至於如何具體分析某一幅地質圖和其中的每一種構造,具備基礎知識的情況,必須通過實踐來逐步掌握。
③ 怎麼看地質圖啊!
全面的地質圖應該有圖例,不同類型的褶皺和斷層有不同的符號表示。如果是為了專考試要自己判斷,屬如果沒有圖就這么和你說估計我說得你也不會明白的。可以多看一些別人標好的圖,觀察地層線的變化,從中總結出經驗就好了。
再簡單些練習:將一組平行線標上年代代表各個地層界線,如由上至下地層變新。
向斜:這組線向上突;背斜:這組線向下凹。
構造發展史的判斷原理:老的構造被新的構造錯斷、彎曲等。比如兩條斷裂,肯定是一條(1號)錯斷另一條(2號),那麼2號是老的,1號是新的。再看這些構造包含那些地層,又被什麼地層所覆蓋,就可以判斷出他們產生的大致年代了。
有些東西自己實在不知道怎麼表達,不好意思了。
④ 如何閱讀地質圖
准確的說應抄該是地形地質圖,襲就是帶等高線的地質圖。 地質圖中內容很豐富,不同類型地質圖側重點也不一樣,所以閱讀重點也不同(視你的目的而定)。 總體上閱讀地質圖的順序應是:看區域,看局部,再看區域,即總、分、總。 1、看區域。首先看圖例,了解這個地區總體上的地層發育情況、接觸關系情況、構造類型情況、岩漿活動情況,其次看圖區,大致了解地形地貌和水系情況以及地層、不整合面、構造、岩漿岩的空間分布情況。這時在大腦里樹立了這個地區總體地形、地質概況。 2、看局部。對圖中每一條斷層、岩體、岩層產狀進行細致分析,研究其性質、類型、基本特徵。 3、看區域。在對局部地質現象詳細了解的基礎上,總結區域地質特徵。如果你的意思只是說如何判斷傾向、傾角,簡單地說有兩種辦法: 1、V字形法則(內容我就不展開了),它是定性分析傾向傾角與地形地貌的關系,即地層傾向、傾角與山坡坡向、坡角的關系 2、三點法(內容不展開),它是定量計算傾角的方法
⑤ 地質圖如何看斷層
首先抄要知道斷層主要分為正斷層和逆斷層兩種,學會斷層的表示方法,判斷層的性質,是正斷層還是逆斷層;然後,根據垂直於斷層走向的方向上兩盤對應點等值線的值(或地層的深淺)來判斷上盤和下盤。
判別方法:
1、如果是正斷層,等值線絕對值(深度在海拔以下前面加負號)大的或地層深的一盤為上盤(下降盤,上升或下降是相對位置而言),另一盤為下盤(上升盤)。
2、如果是逆斷層,等值線絕對值大的或地層深的一盤為下盤(下降盤),另一盤為上盤(上升盤)。
⑥ 請問如何看區域地質圖,例如一塊區域上邊標注Q,也就是第四系,代表這片區域底層只有第四系還是說這一片地
所謂地質圖,指的是地表出露的岩性,時代等特徵。第四系細脈肯定有基岩啊,不管多深,挖下去總會挖到基岩的
⑦ 地質圖怎麼看啊分別代表什麼我只知道有產狀,但是其他圈圈分別是什麼啊,還有里邊點點,還有全白的地
C2,C3,P,T3,J1,J2的時代一次變新。分別代表:中石炭,晚石炭,二疊紀,三疊紀,早侏羅和中侏羅世,。
不同的花紋代表不同的岩性。
上面兩圈閉是盆地(中間老四周新);瞎編兩是穹窿(中間新四周老)
⑧ 怎麼把一張大地質圖查入word里
菜單欄——插入——圖片——來自文件:選地質圖——插入。
選圖片內——右鍵——設置圖片格式——版式:容嵌入型以外的版式——確定。
還可以:
菜單欄——文件——頁面設置——紙張——紙張大小:自定義大小:輸入盡可能大的尺寸——確定。
⑨ 如何看地質地形圖
首先是讀框外的內容:包括閱讀圖名、比例尺、圖例和地層柱狀圖。通過這一步,我們就可以了解圖幅區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和制圖精度。特別是可了解本區有哪些時代的地層、岩石類型、岩性特點、地層接觸關系,即對地質圖幅有一總體的概念。
第二步是讀圖框內的內容 在深入分析圖的各個細節之前,首先要大致將地質圖的內容通讀一遍。在通讀時,先根據地形等高線、水系及標高點的分布情況,了解本區的地形特點、山脈、水系分布的主要方向,地形和岩性、構造的關系,然後對照圖例了解各時代地層的分布和產狀,主要褶皺和斷層構造的分布方向,岩漿岩體的分布和產狀等,查明本區總的地質構造輪廓。在這基礎上,便可對地層、褶皺、斷層、岩漿岩、變質岩及礦產等方面的細節,逐一按步進行詳細分析。
第三步是綜合歸納和提出問題 地質圖中的地質構造不是孤立的東西。這些地質現象是這個地區歷史演變發展的結果,實質上說是這個地區所經受的各種地質作用的結果。因此,它們之間是有著密切聯系的。通過對地質現象逐一的分析之後。應該進一步找出這些地質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它們是怎樣演變發展成現在所見的情況,即綜合本區的地質發展概況。最後提出問題。
(9)地質圖怎麼看5480擴展閱讀
大部分地質圖上都用一定的符號表示出斷層的產狀要素和斷層類型;在沒有用符號表示斷層產狀及類型的地質圖上,也畫出了斷層線。此時,首先要注意斷層的大致傾向及傾角,然後判斷兩盤相對位移方向。關於斷層的存在,我們還可以撇開斷層符號來檢驗。
當地質圖上某一地層界線沿走向突然中斷,說明該處有傾向斷層或斜交斷層存在;如圖面上沿地層傾向發現地層有不正常的缺失(這從與地層柱狀圖的比較可以鑒別),或不對稱的重復出現,則往往有走向斷層存在。
在上述褶皺、斷層構造判讀時,參閱所附圖切地質剖面圖是有益的,但本次實習應側重於根據地質圖面的判讀。
⑩ 如何識讀工程勘探地質圖
孔的布置有編號,你看清楚。後面有每個孔的詳圖,包括孔的深度,孔頂標高,每個岩層的厚度以及岩層判別。那個小應變圖,反應的波段表示每種岩層的波段,最後勘測圖有個總的建議和判別,以及推薦的持力層等,按照他的總結也能大概知道土層情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