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學內動力有哪些

地質學內動力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1-21 16:40:05

A.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824水文地質學基礎,第一輪的筆試復習,需要結合地下水動力學和專水嗎參考

不用,初試就是水基礎這一本書,還有就是歷年真題很重要,會有一定的重復率,版初試不會考的權太深,是比較容易復習的,把書和真題砍樹看透了,130分以上沒問題,就算出了個別偏題怪題,也不影響你得125分以上的。答題的時候,簡答題和論述題,要注意多寫點,答題時間答題紙空間足夠,不要簡單幾句就收尾。想得高分主要還是數學啊!祝明年來地大學習!

B. 地球的海洋我們都不陌生,那是什麼造就了海洋呢

地球就好像是一個水球一樣,在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只有地球表面覆蓋了很多水,大概佔到表面積的71%,比陸地的兩倍還要大。而這些表面上的水也被我們叫做海洋。那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呢?

地球上主要有兩種地殼:大洋地殼大陸地殼大洋地殼很重,但也很薄。而大陸地殼則相反,它很輕,卻很厚。而地殼下面是又熱又粘稠的地幔。在熱對流的作用下,地幔緩慢流動著。這也帶動著大洋地殼的生長和運動。

也就是說,距今2.2億年前之後,在地殼運動過程中,海底底部的岩石有過一輪的更換。所以,科學家才會發現海洋底部的岩石都不超過2.2億年。這也就是解決了「現代海洋的坑」的問題。

我們如今的海洋也就是在這一次板塊運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可以說,海洋的形成也是伴隨著整個地球的演化。

C.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屬於什麼類的學科

東北農業大學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好嗎?就業方向如何?前景如何,麻煩專業人事如果考慮就業的話,選這個專業肯定沒有問題,水利在農大就業是最好的,然後

D. 大陸漂移說的論點是什麼

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是:地球的岩石圈由若干個板塊構成;各板塊之間存在著相對水平運動,這是岩石圈運動或構造運動的主要方式,垂直運動是由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板塊運動的驅動力主要是地幔物質的熱力對流。
大陸漂移學說
解釋地殼運動、海陸分布及演變的一種學說。1912年由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魏格納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納看到地球儀和世界地圖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歐洲的邊緣相吻合的現象設疑,從而進行系統研究。

該學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個統一的巨大陸塊,稱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其餘部分稱為泛大洋。地殼在最初形成時為很薄的花崗岩質硬殼,均衡地漂浮於玄武岩質基底上。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導致大陸發生從兩級向赤道的離極運動。由於日月對地球的引力產生的潮汐作用,導致大陸向西的運動。
但最初的大陸漂移說不能解釋泛大陸分裂的古生代褶皺帶,不能解釋升降運動。如果大陸比基底堅硬,大陸就不會擠壓成褶皺,而是基底擠壓成褶皺。如果大陸的基底軟,則大陸根本不會漂流。

海底擴張學說

是有關岩石圈發展的一種學說。1961年由美國赫斯和迪茨提出。該學說認為地幔內存在著熱對流,變化了的地幔頂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質,形成高溫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並上升湧出,遇水作用成蛇紋石化,從而形成新的大洋地殼,將原先存在的大洋地殼不斷向外推移,使整個海底不斷自大洋中脊向兩側擴張。至海溝一島弧一線受阻於大陸而俯沖下沉,又融熔於地幔中,達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長平衡,使洋底地殼在於-3億年間更新一次。該學說的主要證據是,印度洋洋中脊區的磁異常呈條帶狀,正負相間、平行於中脊的延伸方向,並以中脊為軸呈兩側對稱,其順序與年代一致,證明洋底是從大洋中脊向外擴展大洋中脊的擴展而成;轉換斷層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為可能,也說明大洋中脊的擴張新生洋殼和海溝帶的洋殼俯沖消減的消長平衡關系。測算結果表明,太平洋的擴張速率為每年5-7厘米,大西洋為1-2厘米。海底擴張學說是大陸漂移學說的新形式,也是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理論支柱。

E. 李四光的系統科學觀

李東旭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論及百年來的中國地質科學的「學術思想」史,放在哲理的天平上,衡量我國老一代地質學家論著,應首推李四光先生的系統科學觀。雖然由於種種原因,他的學術思想在我國地質學界近百年來未得到多數人應有的理解;但從20世紀70年代系統論的興起,及其後的發展,與李四光幾十年前的學術思想比較,將會發現他們之間有若干驚人的相似之處。從而不難理解為什麼說李四光學術思想是先進的、超前的。李四光先生的學識博大精深,學術思想極富哲理。他的學術思想是我國地質學界的瑰寶。應予珍惜,應以科學的、客觀的態度認真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

以系統論為主導的學科群(諸如資訊理論、控制論、協同論、耗散結構、突變論、超循環理論、分形理論、運籌學、混沌論、復雜系統及復雜性科學等)在20世紀70年代後以一種新的科學方法論相繼活躍於國際學術論壇。它們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套新的科學思維方式,有利於解析復雜系統、促進多學科相互結合、優化工作方法、建立定量數字模式和計算機應用,有力地推動了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科學的高速發展。許多學者認為「系統論」是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後又一次「改變世界科學圖景和當代科學家思維方式」的新興科學方法論。貝塔朗菲認為一般系統論是科學思維的新「範式」,現代科學思維正由機械論的「範式」轉變到一般系統論的「範式」;「一般系統論的發展將使科學走向大統一」。1978年以後,在錢學森和薛暮橋倡導下,國內也掀起了一股「系統工程」熱,受到自然科學界、工程技術界、社會科學界乃至行政管理幹部的普遍關注和運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後30年改革開放的全面高速發展,足見系統科學的重大意義。

一般系統論包括5項基本原則:整體性原則,相互聯系原則,層次性原則,有序性原則,動態原則。當我們重溫李四光一系列著述和他去世前的談話記錄時,不難發現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在「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一文提出全球系統概念和大陸車閥說時就已體現了系統論的觀點,此觀點持續到1970年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的印出。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一直貫穿著先進的系統論思想和系統科學方法,而且在不斷地發展、深化和完善。以下讓我們從他在地質力學方面的著作中摘要列舉有關系統科學的論述。

一、全球構造整體觀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1926年李四光發表的「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一文,不難看出文中充滿了系統論思想。首先,在該文的第一節,在點評當時國際上著名地質學家(Eard Suess,F.B.Taylor,A.Wegener,J.Joly)的構造動力學論點時,就尖銳地指出:「我們不能不承認大多數地質工作者似乎是見樹不見林」。文中通過全球各大陸新生代造山帶展布規律的力學解析及全球古生代以來的海水進退規程論證了構造運動的動力來源於地球自轉角速度變化,指出「當地球的轉速增加超過一定極限時,所有大陸塊都作為巨大的剎車而自動地出來制動」,即大陸車閥說。由此可見,李四光地質視野早已將地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

二、成生聯系及構造型式

系統是由若干相互聯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或過程所構成的一個有獨特意義或功能的整體,其中要素的相互聯系或相互作用是構成同一系統的前提。1929年李四光在英國《地質學雜志》上發表的「東亞一些構造型式及其對大陸運動問題的意義」一文中,在批判簡單地運用「構造線」的弊病基礎上,就提出構造要素的成生聯系(genetic relation)的概念,指出:「必須意識到平行的構造線並不總有成生聯系,而有成生聯系的構造線並不必須平行」。在這個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根據東亞地區構造體系總體幾何形態,通過模擬實驗建立了兩類7種構造型式。單一體系(unitary systems)類有多字型構造、帚狀構造、帚狀-三角型構造、歹字型構造、山字型構造;共生體系(syntaxial systems)有入字型構造和膝型構造。從這里可看出:李四光的構造系統概念中將「成生聯系」視為同一系統的「基本原則」,與現今一般系統論的相互聯系的原則是一致的。再有他採用模擬方法來驗證構造要素之間的成生聯系,建立不同型式的構造系統。盡管操作很簡單,但他的研究思路是先進的。因為模擬是現代系統工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篇文章中還有許多創新認識,例如「從大地構造學的觀點,我們至少可以分出兩種類型的剪切:第一種是平行剪切或直線剪切,第二種是扭轉剪切。」後者至今尚未被傳統構造學認知。

三、構造應力場與構造運動

動態解析是一般系統論原則之一。一般系統論還強調系統的開放性,即系統要同周圍環境進行能量或物質的交換,以保持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和穩定性。1945年在重慶大學印刷的《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一書,基本奠定了地質力學作為一門新學科的核心內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首次給出了構造應力場的概念和反演古構造應力場的方法,即將同一時期、不同地點形成的岩石變形所對應的主應力總和,通過不同型式的構造體系(應變場)推導整個區域所受之外力。「如是可將地質力學的工作程序簡示於此:地質構造學→動力地質學」。由此可見,地質力學的構造系統的動態研究路線與一般系統論的要求是不謀而合的。這部著作中用了較大篇幅介紹了應力應變、彈性塑性基本知識,其中特別通過一個彎曲的冰川礫石,形象地展示給人們流變的概念,即在沒有高溫和強大的壓力條件下,長時間的作用,岩石也可以發生彎曲。時隔50年後構造地質學家才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四、系統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

繼20世紀50年代「關於地質構造的三重基本概念」(1953)、「旋卷構造及其他有關西北部大地構造體系復合問題」(1955)及「地殼運動問題」(1956)3篇重要文章之後,1962年出版了《地質力學概論》。這部經典著作是有關地質力學知識的系統總結,集中反映了李四光學術思想和科學方法。書中核心內容包括兩部分:構造系統論和地球動力學。第一部分的主要特點有二,一是對構造體系概念賦予嚴密定義,二是擬定了科學地研究地質構造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關於構造體系或系統的定義已為大家所熟知,即「構造體系(system)是許多不同形態、不同性質、不同等級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聯系的各項結構要素(elements)所組成的構造帶(tectonic belts)以及它們之間所夾的岩塊(rock mass)或地塊(land mass)組合而成的總體」。「這個總體,是一定方式區域構造運動(即地殼的一個組成部分的運動)的結果。一定方式的區域性構造運動,就它發動的時期來說,主要是一次的,但也可以斷斷續續地前後分為幾次……」。乍看來,這個定義與多數學者賦予的系統定義區別不大,都具有整體性、聯系性、層次性、有序性和動態性的原則。地質力學是將區域構造體系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結構要素,二是構造帶和地塊。為了便於反演構造應力場和構造運動聯系起來分析,將多種多樣的結構要素(構造形跡)歸納為壓、張、剪、張剪、壓剪5類;組成構造體系的高層次要素則是構造帶和地塊或岩塊。這兩類要素是相輔相成的,實際上,構造帶就是強應變帶,而地塊是弱變形域;擴大范圍,所謂地台、板塊或盆地相當於弱變形域,而地槽、造山帶、板塊碰撞帶相當於強變形帶。兩者共同組成一個系統,是同一時期、同一方式方向構造應力場形成的應變場,也就是「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的辯證關系。

構造體系層次的另一種表現在大系統中含有子系統,在論述根據地質構造探討區域構造運動方式和方向時,李四光提出了一個「普遍原則」,「就是局部運動是由更廣泛的區域運動所決定的,不管運動的性質是屬於造山、造陸、克拉通或其他方式的運動」。論到級別時,他說:「我們必須牢牢地記著,在大的『一盤棋』的局面下還存在著小的『一盤棋』的局面。就是說在高一級的構造體系中,還存在著比較低一級的構造體系」。也就是說在大系統中,還有子系統。按照地質力學的構造等級和序次理論,子系統還應分為兩類,一種是低級別子系統,另一種是低序次子系統。

五、研究構造的「系統工程」

《地質力學概論》一書的另一特點是,擬定了研究構造體系的工作程序和要求(七步驟)。分別是:①鑒定每一種構造形跡的力學性質;②辨別構造形跡的序次;③確定構造體系的存在及其范圍;④劃分巨型構造帶,鑒定構造型式;⑤分析聯合基復合的構造體系;⑥探討岩石力學性質和各種類型構造體系中的應力活動方式;⑦模擬實驗。這種研究程序與系統科學分析方法相近,特別是力學解析和模擬實驗,促進了構造地質學研究的現代化。

這部著作在「地殼運動起源問題」一章提出「問題的復雜性」,也是地球系統的復雜性,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但最終應令人信服地說明地質構造現象。他認為,「需要從3個方面,同時也就是3個步驟(程序)分別加以處理:①運動發生的時期;②運動的方式和方向;③運動的起源和動力來源。

總之,《地質力學概論》這部著作通篇貫穿著通往辯證道路的系統科學方法,它提升了構造地質學的理論水平,架起了構造地質學通往地球動力學的橋梁。

六、構造系統的功能及活動構造應力場——在實踐中的應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李四光先生在他的晚年非常重視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的應用。大量的實例表明,採用地質力學理論無論在各類礦產的探采還是在地質災害的防治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益。特別是與現代板塊理論相比,地質力學工作方法有更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值得注意的是,李四光早在1962年《地質力學概論》第三章中就將「在岩層中不顯示構造跡象的應力作用和現時尚在活動的應力分配情況的探測」作為「當前地質力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實際上他已經在親自與一位老鉗工和一位學物理的大學生共同研製測量地應力的元件,並在房山花崗閃長岩體中進行試驗。1966年邢台地震以後人們才開始逐漸認識到對現今活動構造應力場存在和地應力測量的重要意義。此後,這一新概念得以快速發展。由於現今活動的構造應力場客觀存在,必然增加了構造體系的復雜性。

所謂系統的功能,是指一定結構的系統在特定的環境下所能發揮的作用和能力。這里涉及系統與環境的關系問題。因為任何系統都存在於一定的環境中,系統和周圍環境之間,必然存在信息流(能量流或物質流)的交互作用,同時還存在兩期以上古構造體系的疊加復合。

在我們研究構造與礦產關系時,不同的工作環節將與不同層次的構造體系發生關系。以大家熟知的我國東部石油天然氣而言,3條新華夏沉降帶控制三大系列含油氣盆地(不止一個大慶油田),每個大盆地中的油氣田又受到低級序的新華夏構造控制,其中可能是多字形雁列背斜型式,也可能是帚狀斷裂系統。在下一級就是具體控製成藏的構造系統。實際上現今正在活動的構造應力場與油氣滲流場還存在能量流和物質流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說地質力學理論不僅是用於找油,在勘探開發過程中仍在發揮作用;甚至油田中鑽井的套管損壞也受到構造應力場控制,例如,在大港油田的一張套管損壞分布圖中我們發現,那裡的套管損壞是沿著一條活動主幹斷裂及其入字型分支斷裂有規律地分布。

同樣,內生金屬礦床的生成與分布也與構造體系密切相關。幾十年來,有舉不勝舉的實例。這里只舉甘肅金川鎳礦在勘探階段經常卡鑽、開發階段坑道變形的實例。顯然,這些都與現今活動構造應力場相關。不待說,在地震及其他地質災害、工程地基穩定性、煤礦的瓦斯突出、地熱異常等都與活動構造系統——現今構造應力場密切相關。總之,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與其他大地構造理論相比,有更加廣泛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幾十年來,大量成功實例可以作證。

七、系統的復雜性與要素的多重性

系統的復雜性(system complexity)是當今系統科學前沿方向,其目的在於揭示復雜系統的一些難以用現有科學方法解釋的動力學行為,強調用系統論與還原論相結合的方法去分析系統。實際上,地質力學提出的構造體系的復合聯合理論也是揭示復雜系統的一種方法。這里無妨舉一實例。長江三峽的東段有一著名的黃陵背斜,在揚子准地台上很醒目,是一北略偏東平緩的短軸背斜,應是較典型的地台型構造。但與南北兩邊的構造極不協調,北部是向北突出的荊山-大洪山弧形褶帶,南部是向北西突出的八面山弧形褶帶。對於這一不協調現象,採用槽台理論難於解釋,黃汲清在他的名著《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1945)一書中,對此現象難以解釋,姑且稱其為「構造紐扣」。當我們按構造系統理論解析時,則豁然開朗,它正好是淮陽山字型西翼反射弧的脊柱和新華夏系復合的結果。也就是說它有兩重身份,既是印支期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西翼反射弧的砥柱和脊柱,又是燕山期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的主幹組分,由此可見採用不同構造幕形成構造體系的復合理論解析復雜構造系統的重要意義,也說明同一構造要素可具有多重性。

復雜系統的另一類型是層層相屬、環環相扣的互規定關系。如地球自身是一個大系統,但它屬於太陽系,太陽系是包括地球的更宏大的系統,地球僅是太陽系的一個要素;當將地球作為一個系統看待時,太陽系又是地球的生存和發展環境。自然,太陽系又是銀河系統的組成部分或要素,將其作為一個系統,它又受控於銀河系,銀河系也是它的生存發展的外部環境。這種系統的層層相屬、環環相扣的互規定關系是事物的真實存在,遠非是一種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關系。復雜系統的理論要求是對事物的存在、運動和發展的經歷做出超越矛盾二元結構簡單思維的立體解釋。1970年李四光的最後一部著作《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就是將我們思維引領到更加廣闊、更加深邃的境界。

八、結論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

1)李四光在地質學領域與貝塔朗菲在生物學領域提出系統論的時間幾乎是同時的,都是在20世紀20~30年代;以後的發展也幾乎是同步的,不過貝塔朗菲的系統論發展為一般系統論,而李四光的系統論融匯了古今辯證思維,似乎他的構造體系理念更富辯證色彩。再則,錢學森先生倡導系統論始於20世紀70~80年代,而李四光提出系統論概念是在20世紀20~30年代,超前40~50年。這本是中國地質科學史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國系統科學史的一件大事,遺憾的是至今尚未引起地質學界和系統科學專家們的正視和重視。

2)正因為李四光持有先進的系統科學觀,才可能提出一系列超前的理論,致使同代人限於知識結構的不足和認識水平的不高而難於理解,以致反將其著述諷為「天書」。例如,構造應力場問題,他早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後,當時並未得到同行的認知和理解,直到30年後,20世紀70年代才逐步被人們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3)地質力學具有強大的「輻射力」和「生命力」。早在1958年李四光就提出地質力學是一門「多邊聯系的邊緣學科」。在基礎理論方面它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海洋、氣候等學科都有聯系;在應用方面,其理論可用於與構造有關的各類礦產(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地熱、地下水)的尋找、勘探、開發的全過程,也可用於各類工程地質、各類災害地質。地質力學研究所前所長崔盛芹曾對我說:「地質力學是個大筐,什麼都可往裡放」。這正是體現了地質力學的現代科學先進性,也恰恰驗證了貝塔朗菲所說:「一般系統論的發展將使科學走向大統一」的預言。

參考文獻及資料

[1]馮·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林康義等譯.見:基礎發展和應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

[2]錢學森,等.論系統工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3]汪應洛,黃麟雛.系統思想與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1985

[4]周碩愚.系統科學導引.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5]汪應洛.系統工程導論.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3

[6]魏宏森,曾國屏.系統論:系統科學哲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7]李四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見: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6,5(3~4):209~262

[8]李四光.古生代以後大陸上海水進退的規程.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8,7(1):81~123

[9]李四光.東亞一些構造型式及其對大陸運動問題的意義.[英]地質學雜志,1929,66(782,783,784,785)

[10]李四光.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上海:中華書局,1947

[11]李四光.關於地質構造的三重基本概念.科學通報,1953,(11)

[12]李四光.旋卷構造及其他有關中國西北部大地構造體系復合問題.地質學報,1954,34(4):339~410

[13]李四光.地殼運動問題(討論提綱).北京地質學院學術報告,1956

[14]李四光.地質力學概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

[15]李四光.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初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72

[16]李四光.地震地質.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

[17]李東旭.溫長順構造復合系統分析.地球科學,1983,(3)33~42

[18]李東旭.見:周濟元主編.地質力學導論.北京:地質出版社,1986

[20]李東旭.地質力學與系統論——紀念李四光教授誕辰100周年.地球科學,1989,13(增刊):17~24

[21]李東旭,溫長順.地質構造的多重性——兼論對馬蘭峪山字型構造的認識.中國地質科學院562綜合大隊集刊,1989,7~8號:201~212

[22]李東旭,鄧一剛.北京西山構造系統及其復合效應,1995,1~11

[23]李東旭.構造復合系統分類及系統分析(摘要).見:紀念李四光誕辰120周年文集,2009,109~112

[24]徐守余,李東旭.油田地質災害芻議.地學前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4,11(1)

[25]高慶華.創新發展地質系統科學——李四光學術思想研究成果摘錄.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F. 石油地質學的新進展

石油地質學是隨著人類的油氣勘探活動而誕生的一門應用科學,它既是人類對於勘探中對油氣形成與分布規律認識的總結,又是指導人類油氣勘探活動的理論武器。在全世界范圍內,經過近100年的勘探活動,未經勘探的處女地所剩無幾,容易尋找的油氣田大多被發現。對能源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勘探難度的越來越大,是擺在全世界石油勘探者面前的一大矛盾。世界石油勘探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向新的深度(深層勘探)、新的領域(天然氣、非常規氣、非構造油氣藏)進軍是當今油氣勘探的總趨勢。這種形勢下,都迫使我們發展新的石油地質及油氣勘探理論、油氣勘探技術,廣泛吸收相關學科的新成果,以適應現代油氣勘探形勢的需要與發展。縱觀近20餘年來,石油地質學及油氣勘探取得的進展,相關邊緣學科(從大的概念上講亦屬於石油地質的范疇)的發展極大的促進了石油地質學的發展,提高油氣勘探的效率。
1、板塊構造學的應用
板塊構造學說的誕生,被譽為「地質學上的革命」,它改變了人們對於全球構造的認識,同時也給石油地質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它以嶄新的面貌探討了含油氣盆地發生和發展的地球動力學背景,並以一種新的觀點綜合解釋油氣在全球的分布的富集規律,擴大了油勘探領域和人們找油的思路。
①含油氣盆地形成機制的認識、盆地分類的完善。
②無機成因學說重新活躍起來,二元論,張愷
③逆掩推覆體找油,大山底下找盆地
2、層序地層學的發展與應用
層序地層學是在油氣勘探活動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在沉積學、地層學和地震勘探技術不斷發展和資料積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層序地層學是一種劃分、對比和分析沉積岩層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使人們能更精確地對比地質年代,再造古地理,並在鑽進前對生油層、儲集層和蓋層及潛在地層圈閉進行預測。
3、盆地構造研究的進展
①盆地的動力學分類:張(伸展)、壓(壓縮)、扭(走滑)
②構造樣式概念的提出:一定構造環境和條件下的構造變形的基本特徵(組合特徵—剖面形態、排列方式等) 構造地質模型。盆地變形特點、構造變形規律的早期預測。
③反轉構造:指一個張性或張扭性盆地在後期經受了壓和壓扭性應力作用,盆地由拉張下沉到擠壓上隆,斷裂由正斷向逆斷轉變,在剖面上形成下凹上隆、下正上逆的構造格局,後期的反轉往往是油氣構造圈閉的最後定型期,和油氣的生、運聚有密切的匹配關系
4、儲層評價技術的進展
儲層評價技術的進展包括儲層沉積學、儲層成岩作用和儲層地 球化學方面的進展
石油地質學本身的研究的課題不外乎兩大問題即成烴和成藏,這是石油地質學永恆不變的主題。在這兩個方面九十年代以來的主要進展:
1.成烴理論
60-70年代-80年代初:乾酪根生油理論
80年代後期-90年代:未熟低熟油理論,煤成烴理論是我國學者,特別是地球化學在成烴理論方面對石油地質學的突出貢獻,開辟了我國油氣勘探的新領域。
2.成藏理論
對成藏動力學因素的重視,從溫、壓等動力的角度研究油氣的成藏過程,將油氣生成—運移—聚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流體封存箱理論、成藏動力學呼之欲出。
3.石油地質綜合研究思想與方法進展
從定性—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局部—系統、盆地模擬技術以及含油氣系統的思想和方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