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過程性問題有哪些

地質過程性問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1-21 13:55:10

1. 目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1、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回城市建設
3、城市地下水答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5、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6、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2. 沖積平原區可能存在的地質問題有哪些

工程地質特徵上,卵石、礫石及密實砂層的承載波力較高,作為建築物地基是比較穩定版的.細砂具有不太大的權壓縮性,飽和進邊坡不穩定.至於淤泥、泥炭和松軟的黏性土,如作為地基,則建築物會發生較大的沉降,而且沉降的完成需要很長的時間.總的來說,生軛湖及河灘地帶因含松軟的淤泥及黏性土,工程性質差.但河漫灘上升為階地後因乾燥脫水,則工程性質能夠改善,一 愈老的階地工程性質愈好.
山區河谷沖積土:山區沖積物透水性很大,抗剪強度高,實際上是不可壓縮的,是建築物的良好地基.
山前平原沖積洪積物:沉積物有分帶性,近山處為沖積和部分洪積成因的粗碎屑物組成,向平原低地逐漸變為礫砂、砂以至黏性土.因此,山前平原的工程地質條件也隨分帶岩性的不同而變化.越往平原低處,工程地質條件越差.

3. 關於地質的幾個問題

關於沉積地層層序的問題,一般通過地層所屬時代並結合產狀來看,如果屬同一時代,則可以根據沉積構造來判斷,如斜層理,雨痕等。

4. 工程地質問題的工程地質問題

工程地質問題是指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
(1) 地基穩定性問題:是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它包括強度和變形兩個方面。此外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質作用和現象都會影響地基穩定。鐵路、公路等工程建築則會遇到路基穩定性問題。
(2) 斜坡穩定性問題:自然界的天然斜坡是經受長期地表地質作用達到相對協調平衡的產物,人類工程活動尤其是道路工程需開挖和填築人工邊坡(路塹、路堤、堤壩、基坑等),斜坡穩定對防止地質災害發生及保證地基穩定十分重要。斜坡地層岩性、地質構造特徵是影響其穩定性的物質基礎,風化作用、地應力、地震、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對斜坡軟弱結構面作用往往破環斜坡穩定,而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是影響其穩定的重要因素。
(3) 洞室圍岩穩定性問題:地下洞室被包圍於岩土體介質(圍岩)中,在洞室開挖和建設過程中破壞了地下岩體原始平衡條件,便會出現一系列不穩定現象,常遇到圍岩塌方、地下水涌水等。一般在工程建設規劃和選址時要進行區域穩定性評價,研究地質體在地質歷史中受力狀況和變形過程,做好山體穩定性評價,研究岩體結構特性,預測岩體變形破壞規律,進行岩體穩定性評價以及考慮建築物和岩體結構的相互作用。這些都是防止工程失誤和事故,保證洞室圍岩穩定所必需的工作。
(4) 區域穩定性問題:地震、震陷和液化以及活斷層對工程穩定性的影響,自1976年唐山地震後越來越引起土木工程界的注意。對於大型水電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建築群密布的城市地區,區域穩定性問題應該是需要首先論證的問題。
(5)一般工程施工前,先由勘察設計院對地質進行勘察。

5. 常見工程地質有哪些問題與防治

工程地質問題是指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1) 地基穩定性問題:是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它包括強度和變形兩個方面。此外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質作用和現象都會影響地基穩定。鐵路、公路等工程建築則會遇到路基穩定性問題。(2) 斜坡穩定性問題:自然界的天然斜坡是經受長期地表地質作用達到相對協調平衡的產物,人類工程活動尤其是道路工程需開挖和填築人工邊坡(路塹、路堤、堤壩、基坑等),斜坡穩定對防止地質災害發生及保證地基穩定十分重要。斜坡地層岩性、地質構造特徵是影響其穩定性的物質基礎,風化作用、地應力、地震、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對斜坡軟弱結構面作用往往破環斜坡穩定,而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是影響其穩定的重要因素。(3) 洞室圍岩穩定性問題:地下洞室被包圍於岩土體介質(圍岩)中,在洞室開挖和建設過程中破壞了地下岩體原始平衡條件,便會出現一系列不穩定現象,常遇到圍岩塌方、地下水涌水等。一般在工程建設規劃和選址時要進行區域穩定性評價,研究地質體在地質歷史中受力狀況和變形過程,做好山體穩定性評價,研究岩體結構特性,預測岩體變形破壞規律,進行岩體穩定性評價以及考慮建築物和岩體結構的相互作用。這些都是防止工程失誤和事故,保證洞室圍岩穩定所必需的工作。(4) 區域穩定性問題:地震、震陷和液化以及活斷層對工程穩定性的影響,自1976年唐山地震後越來越引起土木工程界的注意。對於大型水電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建築群密布的城市地區,區域穩定性問題應該是需要首先論證的問題。

6.  幾個有關地質問題的討論

一、遷懷陸塊時代問題的討論

遷懷陸塊是華北地台北緣麻粒岩相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其時代一直存在較大爭議。如孫大中等(1984)認為冀東的「遷西群」可能形成於2800~3000Ma,程裕淇等(1994)將其劃分為中下太古界。伍家善等(1991)將冀東地區的原遷西群劃分為古太古代的曹庄岩系,中太古代的遷安岩系,新太古代的遵化岩系,王啟超等(1994)也提出了類似的劃分方案。對冀西北太古宙麻粒岩雜岩也存在不同認識,趙宗溥等(1993)認為懷安地區存在大於35000Ma的古老陸殼,並稱為懷安古陸。錢祥麟等(1985)認為該區的麻粒岩主體為TTG系列雜岩,屬早—中太古代。沈其韓等(1994)根據大東溝基性麻粒岩Sm-Nd同位素年代學的研究,認為該區表殼岩的生成時代不大可能老於新太古代。

部分研究人員把遷懷陸塊中的麻粒岩相岩石劃歸到早—中太古代是根據區域「地層」對比和區域構造分析及一些較大的同位素年齡數據。我們認為區域「地層」對比和區域構造分析對於復雜變動的太古宙變質雜岩來說存在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太古宙變質地體的時代歸屬目前還應當主要依靠用適當方法獲得的同位素年齡資料。在遷懷陸塊內的確有一些較老年齡數據的報道(Jahn.B.M et al.,1987;Liu.D.Y.et al.,1990,1992;Huang X.etal.,1986;劉午旭等,1992;趙宗溥等,1993)。從冀東地區看,有較可靠同位素年齡證據的早中太古代岩石主要出露在水廠—曹庄地區,我們已將此區劃分為早—中太古代地殼殘留區,並不是遷懷地塊的主體,不應把局部出現的老年齡推廣於全區。另外在三屯營—太平寨岩漿雜岩區曾報道有3500Ma左右的全岩Rb-Sr年齡,但一些作者已從同位素地球化學角度論證了它們屬假等時線,其實際年齡不應超過2700Ma(Compston et al.,1983,Jahn,B.M.et al.,1984),因此這組Rb-Sr等時線年齡不應作為該區存在3500Ma左右岩系的依據。此外,在冀東三屯營—太平寨地區還有大於3000Ma的全岩Pb-Pb等時線年齡的報道(劉午旭等,1992)。Pb-Pb等時線方法對於古老岩石的定年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江博明,1990)。因此不應依據這些不確切的年齡數據將遷懷陸塊主體的形成時代確定為早—太古代。而目前所獲得的大量全岩Sm-Nd和鋯石U-Pb年齡多在2800~2400Ma期間(見表5—2,表5—4,表5—6)。因此,我們認為遷懷陸塊主體是在晚太古代期間形成的。由於在這一陸塊中存在大量的深成岩,其中可能有少量早—中太古代的殘留體或包體,但其數量很少。前述較老的Pb-Pb同位素年齡是否反映了這些殘留體的年齡信息目前尚不清楚。

冀西北澗溝河深變質綠岩區中基性火山岩的Sm-Nd等時線年齡為2868Ma±110Ma和2751Ma±100Ma,暗色麻粒岩的單鋯石U-Pb年齡為2715Ma(陳強安等,1992),冀東遵化深變質綠岩區中基性火山岩的Sm-Nd等時線年齡為2787Ma和2685Ma。這些Sm-Nd等時線年齡大體可代表遷懷陸塊中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時代。通常認為基性火山岩Sm-Nd模式年齡tMD代表岩漿從虧損地幔中分異出的時間。冀西北伙房村火山岩的tDM平均值為2891Ma,上新營基性火山岩的tDM平均值為2848Ma。這些數據表明本區基性火山岩從虧損地幔中分異出的時間在2900~2800Ma期間。這一方面表明該地塊中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時間不可能大於3000Ma,另一方面也表明2800~2700Ma的Sm-Nd等時線年齡是可靠的,可作為本區火山岩的形成時代。

從地質關系看,灰色麻粒岩中有許多基性麻粒岩和斜長角閃岩的包體,灰色片麻岩的形成應晚於基性火山岩。大量的鋯石U-Pb同位素年齡數據表明懷安灰色片麻岩和三屯營—太平寨雜岩區中灰色片麻岩形成於2700~2500Ma(見表5—4,表5—6),比基性火山岩的年齡小,這與地質觀察結果是一致的。冀東地區鉀質系列花崗片麻岩主要形成於2550~2450Ma期間(見表5—7),而冀西北地區鉀質花崗岩帶中鉀質花崗岩的鋯石U-Pb年齡為2200~2100Ma。

綜上所述,本陸塊內基性火山岩主要形成於2800~2700Ma期間,灰色片麻岩形成於2700~2500Ma期間,冀東地區鉀質系列花崗岩形成於2550~2450Ma期間,冀西北地區鉀質花崗岩形成較晚,在2200~2100Ma期間。

二、關於遷懷陸塊形成過程的討論

由本章第一節的討論可知,遷懷陸塊內幾個基本的岩性構造單元在空間分布上有其規律性。無論是冀東與冀西地區,以基性火山岩為主的深變質綠岩出露在該陸塊的北部。中部出露的是分布較廣的灰色片麻岩。在成分上它們富鈉質。而富鉀質的紅色花崗岩則主要分布在該陸塊的南部,從基性火山岩到鈉質的灰色片麻岩到鉀質的紅色花崗岩在空間上排列的規律與一些島弧區岩性空間分布的特點(Hoffmon,1989)有許多相似之處,從年代上看,基性火山岩形成較早,其次是灰色片麻岩的侵位,最後是鉀質花崗岩的侵位。這種不同岩石構造單元在空間分布和時間演化上的特點是討論遷懷陸塊形成演化的基礎。

總結以上各節的內容,嘗試性地提出遷懷陸塊早前寒武紀地殼演化模式(圖5—25)。

2800~2700Ma期間,在全區的南部為古中太古代上地殼出露區,其北部可能為一小洋盆,在其中有大量基性火山岩的噴發,其中夾有少量硅鐵質和凝灰質岩的沉積,形成遵化和澗溝河綠岩的岩石組合。同時在早中太古代陸殼和小洋盆之間出現薄層泥砂質沉積。隨著地幔對流作用的進行,洋殼和陸殼發生明顯的分異,鄰近陸緣的洋殼逐漸冷卻,發生向南的低角度俯沖。在2700~2500Ma期間,俯沖作用不斷進行,遵化和澗溝河綠岩區的基性火山岩系被攜帶到地殼深部。在此過程中發生了緊閉的同斜褶皺。同時,帶到深部的基性岩石發生了麻粒岩相變質,僅被拖曳到較淺部位的基性火山岩系則發生了角閃岩相的變質。由於俯沖帶的地熱梯度較高,使帶到深部的基性火山岩(石榴斜長角閃岩等)發生了部分熔融,形成了英雲閃長-奧長花崗質及石英閃長質的鈉質系列岩漿,並侵位到中下地殼的位置。由於近水平構造體制的制約和上覆中上地殼的重力作用,岩漿在中下地殼發生水平方向的分枝侵位,呈大面積分布,並使地殼厚度顯著增加。由於鈉質系列岩漿侵位到中下地殼,它們也經歷了麻粒岩相的變質改造。

圖5—25遷懷地塊前寒武紀地殼演化模式

1—早期火山岩系(遵化—澗溝河綠岩組合);2—先存的硅鋁質地殼(古—中太古代殘留地殼);3—前陸沉積岩系;4—弧後沉積岩系(灤縣岩群);5—鈉質系列岩漿雜岩,7—鉀質系列岩漿雜岩

由於地殼厚度加大,中上地殼不斷地抬升,同時上部的早中太古代地殼不斷被剝蝕。並在抬升達到一定程度時,在重力作用下在其南緣產生滑脫,開始出現小的邊緣盆地。在晚太古代晚期開始了灤縣岩群的沉積。在北部俯沖作用不斷減弱,出現了陸殼向洋殼的逆沖,在此過程中發生了大規模的剪切變形,如冀東建明—龍灣—金廠峪—青龍韌性剪切帶、冀西北的張全庄—大東溝韌性剪切帶可能都是在此期間形成的,它們常常分布在基性火山岩系和灰色片麻岩系之間,同時沿這些剪切帶發生了局部的退化變質。在冀西北這些推覆剪切帶有時把深部較高壓的基性麻粒岩塊迅速帶到地殼的淺部,表明其位移較大。

在2500Ma左右,俯沖作用基本結束,大陸范圍進一步擴大。此時在加厚地殼的下部,先存地殼發生了部分熔融,形成鉀質系列的岩漿。此時由於俯沖作用基本停止,水平應力減弱,使鉀質岩漿侵入到地殼的淺部,並呈穹狀或沿構造帶分布。2500Ma以後北部的俯沖作用完全停止,北部邊緣已轉變為被動大陸邊緣環境,沉積了古元古代的紅旗營子群。從此,該區進入了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7. 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

風化、破碎岩層。風化一般在地基表層,可以挖除。破碎岩層有的較淺,可以挖除。有的埋藏較深,如斷層破碎帶,可以用水泥漿灌漿加固或防滲;風化、破碎處於邊坡影響穩定的,可根據情況採用噴混凝土或掛網噴混凝土罩面,必要時配合注漿和錨桿加固。

斷層、泥化軟弱夾層。對充填膠結差,影響承載力或抗滲要求的斷層,淺埋的盡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注水泥漿處理;淺埋的泥化夾層可能影響承載能力,盡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一般不影響承載能力。斷層、泥化軟弱夾層可能是基礎或邊坡的滑動控制面。

鬆散、軟弱土層。對不滿足承載力要求的鬆散土層,如砂和砂礫石地層等,可挖除,也可採用固結灌漿、預制樁或灌注樁、地下連續牆或沉井等加固;對不滿足抗滲要求的,可灌水泥漿或水泥黏土漿,或地下連續牆防滲;對於影響邊坡穩定的,可噴射混凝土或用土釘支護。

滑坡體。斜坡內可能沿滑動面下滑的岩體稱為滑坡體。滑坡發生往往與水有很大關系,滲水降低滑坡體尤其是滑動控制面的摩擦系數和黏聚力,要注重在滑坡體上方修築截水設施,在滑坡體下方築好排水設施。防止滑坡,經過論證可以在滑坡體的上部刷方減重,未經論證不要輕易擾動滑坡體。

地下水發育地層。當地下水發育影響到邊坡或圍岩穩定時,要及時採用洞、井、溝等措施導水、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對結構面不利交匯切割和岩體軟弱破碎的地下工程圍岩,地下工程開挖後,要及時採用支撐、支護和襯砌。支撐多採用柱體、鋼管排架、鋼筋或型鋼拱架,拱架的間距根據圍岩破碎的程度決定。

岩溶與土洞。當建築工程不可能避開時,可挖除洞內軟弱充填物後回填石料或混凝土。不方便挖填的,可採用長梁式、桁架式基礎或大平板等方案跨越洞頂,也可對岩溶進行裂隙鑽孔注漿,對土洞進行頂板打孔充砂、砂礫,或做樁基處理。

8. 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版中。那時這些工權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的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的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

環境地質問題主要包括: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 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城市建設

  3. 城市地下水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5. 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6.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9. 地質過程的長期性、復雜性、疊加性和不可再現性

一、地質過程的長期性

地球具有漫長的演化歷史。在現代科學中,除天文學外,還沒有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有著如此長的時間發展尺度。地球誕生在約 46 億年前,目前在地球上發現最古老的岩石為 38 億年,也有報道稱發現 40 億 ~44 億年的岩石。在長期的地球層圈演化大背景下,地殼格局與地殼岩石經歷了不同階段、不同營力、不同程度的變化。在這樣一個極長的時間尺度中去認識地殼的發展演化規律,無疑具有很大的難度。在地質工作中,時代不清、層序不清的情形經常出現,從而增加了地質成果的不確定性。對某些區域的某些時間段,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高對其地質演化過程的認識; 而對另一些區域的另一些時間段,由於時代過於久遠或後期變化復雜,研究難度更大,其研究成果往往更具推理性和猜想性。

二、地質過程的復雜性

地質學研究的是復雜對象。無論是地球層圈運動、地殼表面運動、成礦過程等都是復雜過程而非簡單過程。例如,地幔對流與板塊運動就是一個復雜系統,其規模之巨大,物質和運動關系之多樣、復雜,是一般的自然系統和工程系統所難以比擬的。成礦系統也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這個系統以其強開放性、強非線性、強不平衡性和強自組織性為特徵。現代科學是建立在牛頓科學觀的基礎之上的,其科學手段是基於線性系統,即簡單系統發展起來的。迄今為止,科學界尚沒有突破牛頓科學觀和方法論的束縛,建立起一套描述復雜系統的科學工具,這就是為什麼地質科學始終難以實現像其他自然科學 ( 如氣象學、水文學等)和工程科學 ( 如建築學、機械學、電子學等) 那樣,實現精密的定量描述的根本原因。簡言之,地質學還沒有找到使其實現精密化、定量化的科學理論和科學工具。強調這一點,對我們正確地設置地質學問題的研究目標,實事求是地評估地質工作成果,都是很重要的。以礦產勘查學為例,過高地估計某個研究區的礦產資源遠景幾乎是一種普遍現象。其原因在於,地質學家只看到了自己的研究結論,而沒有看到這些對復雜系統的研究結論是在沒有復雜系統研究手段的支撐下得出的,因此這個結論可能是符合實際的,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實際,還可能是違背實際的。克服地質學家對自己獲得的結論預期過高的傾向,是一個在地質學研究和地質工作中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和方法論問題。當前關於復雜系統研究的科學觀和方法論,在哲學、物理和數學層面正在展開熱烈的討論,復雜系統的研究方法在一些局部領域,包括地質學中已開始積極探索和極少量的應用。然而,關於復雜系統的研究,目前仍然主要停留在概念討論和片斷應用上,沒有形成完整的框架和強有力的方法體系,牛頓的科學觀和方法論仍然是人類已經構建起來的科學大廈的基礎。作為復雜系統研究者的地質學家,目前還只能用研究簡單系統的方法,或更初等的描述方法,來研究復雜系統。在這種很無奈的情況下,地質學家要對自己的研究和地質工作成果給予正確的預期。

三、地質過程的疊加性

地質過程的疊加現象是很普遍的。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後來發生的地質作用疊加在原來地質過程產生的物質相或構造形跡上,從而形成復合的物質相或構造形跡。這種廣泛存在的疊加使本來就復雜的地質過程變得更為復雜。疊加現象對地質學的研究方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促使人們去發現和研究那些代表每個獨立過程的地質特徵,如特徵礦物、特徵元素、特徵結構構造等。對獨立過程的識別和恢復在地層學研究、變質岩研究、構造地質研究和礦床學研究中顯得特別重要。疊加作用對地質工作的影響是雙重的。其一,是增加了地質工作的復雜程度,為地質調查和勘查工作帶來不便。由於疊加的影響,有些地區的地層層序、構造期次長期難以界定,成為深入開展地質工作的障礙。其二,是提供了解決重大地質問題和發現礦床的機會。地質過程的疊加本身就是一個科學命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例如,對一個大型推覆體的識別有可能改寫一個區域的地質構造格局,提供尋找礦床的新機遇。許多礦床是多期成礦作用疊加的產物,使成礦物質更為富集,對疊加過程進行識別與分析有助於梳理成礦關系,有效地指導礦產資源調查、勘查與評價。

四、地質過程的不可再現性

地質過程的不可再現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是時間的不可再現性,其二,是空間的不可再現性,其三,是條件的不可再現性。首先,在時間上,所謂不可再現性,是相對於人類的生命尺度而言的。一個地質過程以數十萬、數百萬、數千萬年計,在一個人的生命時段內,看不到過程的明顯變化。其次,在空間上人對地質過程的觀察也具有極大的局限性。也許我們能看到某些現代地質過程,如地震、火山等,但只能看到或感覺到這些地質過程的某些片斷,如火山噴發、地震活動等,整個過程發生在地下深處,其實際的物理過程是不可觀察的。最後,地質過程具有巨大的規模和超強的參數,如數十萬、數百萬平方千米的范圍,巨量的復雜的物質環境,數十、數百千米的深度,超高的壓力和溫度等,這就使得人工實驗再現地質過程變得十分困難。當然,也有少數規模很小的、條件簡單的地質過程是可以再現和通過實驗進行觀察的,如礦物學、岩石學尺度的實驗,某些沉積學實驗等。但這類可再現的過程數量有限,在整個地質學中不具主導意義。

在自然科學中,許多領域都能在實驗室中再現物理的或化學的過程: 所有基礎的物理和化學過程都是可再現的; 現代生物學也能在相當程度上再現生命過程; 天文學不像地質學那樣主要研究地球物質及構造形跡,而是把重點放在研究星系和星體的運動軌跡上,而這種運動軌跡是能從力學的角度精確計算和再現的; 在工程科學中,所設計的過程必須是能以極高的精度再現,否則就會出現工程質量問題。於是,剩下不能再現的大概只有地質學了。

由於缺乏使地質過程再現的能力和手段,地質學只能選擇其他的科學研究思路,於是 「將今論古」就成為地質學研究的一條基本原則。地質學家把從現代河流、現代海洋、現代火山、現代地震、現代沙漠、現代冰川、現代氣候等主要是在現代地球表面自然過程中產生的現象加以觀察、聯系、假設、推論,形成對地質歷史時期地質過程的概念。「將今論古」這一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在地質學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地質學的基本框架、基本原理都是在 「將今論古」的原則下發展起來的。作為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工具, 「將今論古」的原則還會繼續使用下去。

但是,「將今論古」這一思想工具有它的局限性。由於 「將今論古」所依據的主要是發生在地球表面的現象,深部的情況只能藉助於假設來表達。例如,對岩漿作用的研究,人們觀察到的只是從地表湧出的火山熔漿,是火山岩,而假設它在深部冷卻時呈結晶狀態,是侵入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實際觀察岩漿的真實結晶過程。其他如構造作用、變質作用、成礦作用等,假設的成分佔優很大的比重。因此,與其他科學相比,地質學原理包含的假設和推理成分是最大的。在地質研究、地質調查和勘查工作、地質工作管理中,需要注意到這一重要的學科特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